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訓 “立命之学”

作者告诉儿子——我少年时,被孔先生用《易》数算定了宿命:仕途无望,没有后代,并且不得长寿。果然二十年科举考试名次和仕途状况,都与所算分毫不差,并且妻子一直未生育。但云谷禅师告诉我: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自己就是命运的主人!这就是“立命之学”。想改变命运,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性格缺点、行为过失。

后三训是袁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总结。

马唯驰等 绘

母亲望我学医

我在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要我放弃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而改学医术。她说:“学习医术可以养生活己,将来的生活有所保障,也能够济世利人;而且学得一技之长,可以成就声名,这是你父亲生前一向就存有的心愿。”

点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二者最关民生痛痒。

慈云寺遇孔先生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家,满面长须,身材魁梧,道貌岸然,酷若神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个老人家告诉我说:“你有做官的命,应该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考中秀才,进入学宫,为什么不读书呢?”

我只好据实以告,并且请问老人姓名与府居。老人家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我得到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命中注定应该传授给你。”

点评:堂有贤母,路遇高人,幸甚。当时作者十五岁,恰志学之年。

孔公算准宿命

孔先生为我推算命运数理说:“做童生时参加县考,应当会考取第十四名;府考得到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试得到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赴考,三种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且录取的名次也都符合。

他又替我占卜一生的吉凶祸福,说:“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能补上廪生缺;某年当上贡生。出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知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要离职还乡。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应该会寿终正寝,可惜并没有子嗣。”

孔先生的这些预言,我都完全地记录下来,并且谨记在心。

从此以后,凡是碰到了考试,所得到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所预测的。

点评:《皇极数》乃《易经》数术正派,孔先生得正传,故而推算精准。否则难以证明人有定命。

从此相信定命

惟独算我必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会补上贡生,但是当我吃了七十一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上贡生位。因此,我对于孔老先生的预言,心中开始产生怀疑。

后来,屠宗师要批准我补贡的呈文,果然被代理提学职务的杨公驳回。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考场上的备选试卷,不禁感叹地说:“这五篇文章,就像呈给皇上的五篇论政奏折,怎么可以使这种学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的读书人,老死窗下而不得出人头地呢?”于是就按照县里的呈文,准许补升为贡生。连同以往所领的七十一石米加起来,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

经过了这一番波折,我因此更加相信,一个人的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所注定的;而运气来得快或慢,也都有既定的时间。所以对于世上的一切,就看得非常平淡,再也不想汲汲营求了。

点评:殷宗师之叹,可见作者当时儒学渊博。

原来是个凡夫

在我当上贡生以后,就依照国家的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因此在京城住了一年。这段期间一有空闲,便整天静坐,不阅读任何书籍。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国子监读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就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法会禅师,两人在禅房中对坐三天三夜,未曾闭上眼睛。

云谷禅师问我说:“凡是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圣人,只是因为被虚妄不实的心念所缠缚罢了!你已经静坐了三天,却不见起一个妄念,不会胡思乱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回答说:“我的命运已经被孔老先生算定了,一切得失,乃至生死大事,都是既定之事,就算要妄想,也已经没什么好想的了!”

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先以为你是个才智出众的豪杰,原来只是平庸的凡夫罢了。”

点评:云谷禅师乃憨山大师少时恩师,憨公《云谷先大师传》可知其非同凡响。作者万幸遇之,亦后世学人之幸也。

大善大恶,数拘不定

我听了禅师这么一说,不明白他话中之意,于是请问其中的原因。

禅师回答说:“一个人若不能去除妄想心,终究会受到宇宙间阴阳两种对立面所限制,怎么会没有定数呢。但是,只有凡夫才会受制于定数:

极为善良的人,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而得到福报,气数固然约束不了他的命运;极为恶毒的人,时时存恶念、常常做坏事,使得福报损耗而招致祸害,这样气数也会发生变化,无法局限得了他的命运。

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却丝毫都不曾转动过,难道不是平庸的凡夫吗?”

点评:大善大恶,果报迅猛,能改宿命。而了凡二十年来皆无大善大恶,所以不出所算。

这个数能逃避得了吗

我进一步请问说:“然而这种定数是否可以逃避得了呢?”

云谷禅师说:“命是由自己造作的,福也是由自己求得的。这种道理,古代的《诗经》、《书经》之中都已经讲过了,实在是很明确的金玉良言。

我们佛教经典里就说过:‘想要求取富贵的,就一定可以得到富贵;想求生男生女,也会获得如愿;若要祈求长寿,便能达到长寿的需求。’妄语乃是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根本大戒,诸佛菩萨难道会乱讲话骗人吗?

我听了禅师所说的话以后,心里还是存着疑问,无法理解,于是进一步请问:“孟子曾说:‘凡是能够求得到的,必定是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道德仁义是自性本具的,靠自己努力修养是可以得到的;但功名富贵却是外在的,谁都无法掌握得了,必须要依靠他人的赏识、提拔,怎么能够求得到呢?”

点评:禅师知其根器,先引儒经,再援佛典,善诱也。作者此时尚不明福慧双修之理,亦不知功名富贵与因果、心性之关系。

潘天寿·红莲

一切的福田离不开心地

云谷禅师回答说:“孟子所说的话并没有错,是你自己未能深入体会而错解了意思。你没有看过六祖惠能禅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地,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去寻求,绝对不会得不到感应的。’若能从自己内心去寻求的话,不仅可以成就道德仁义,就连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一样可以获得。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福禄,双双皆能得到,这种求法才是有益于获得,才能称得上是圆满的。

如果不知道要回转过来,向自己内心深处去省察,只是一味地盲目向外追求名利,那么就算有好的方法或门路让你去追求,也得看你是否有得到的命。这种求法既无助于内在的修养,也不能获得外在的利益。内外既然都会失去,所以是毫无益处的。”

点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此句,是全书纲要。云谷禅师“转外求为内省”之说,引导作者平生之转变。

自己应该登科第吗?应该有儿子吗?

云谷禅师接着又再问:“孔老先生算你一生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把详细的情形都据实禀告。禅师说:“你自己想一想,应该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吗?应该会有儿子吗?”

我省察了很久,才回答说:“不应该呀!考中科第而做官的人,大致上都颇有福相。但我相薄福轻,又不能积功德、累善行,来奠定厚福的根基;同时没有耐心去处理烦杂、琐碎的事务,度量狭窄而不能容忍他人。我还时常以自己一点点的聪明才智来压盖别人;心里想到什么,不经过思虑就贸然去做;又喜欢轻率地乱说话。像这些言语行动,都是福薄的相,怎么能够考取科第、得到功名。

点评:禅师不责人过,而导其自省。大德大慧,最能轻柔爱护初学者善根。

自省不应有子的原因

不干净的土地上,才能生长许多的植物;水若是过于清净,通常都没有鱼类生存。我过分爱好清洁,几乎变得不近人情,这是缺少子嗣的第一个因素。

天地宇宙之间,必须是一片祥和之气,才能使万物自然成长。我的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是无子的第二个因素。

仁爱乃万物生生之本,缺乏悲悯心是不能生养的根源。我太爱惜自己的名节,心肠太硬,往往不愿牺牲自己来救助他人,这是我不应得子的第三个因素。

话说得过多而损伤元气,影响身体健康,应该是缺乏子嗣的第四个因素。

又喜好饮酒,使精神消耗过多,成为没有儿子的第五因素。

爱好整夜长坐,缺少睡眠,不知保护元气、长养元神,是无子的第六个因素。

其他的过失、坏习气还有许多,无法完全列举出来。”

任伯年·双鸭

点评:作者勇于自察,善于自省,否则当面错过。

天何曾另外加上丝毫的念头呢?

云谷禅师听完以上的自我检讨后说:“照你这样讲,哪里只是不应该得到科第,恐怕不应该得到的还很多呢!人世间能够享有千金产业的,他一定是个拥有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报的人;遭到饿死的,也绝对是命中注定应遭饿死果报的人。上天只不过是就每个人所造作的善恶质性厚实地对待他,使其获致应得的果报而已,何曾加上一丝毫喜好或厌恶的念头。

就以传宗接代这件事情来说,积有百世功德的人,就必定会有百代的子孙可以保住这份福报;积有十世功德者,也一定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它;积有三世或两世功德的人,也必然会有三代或两代的子孙来保住;至于那些后代子孙不能继承(没有好的后代继承)的人,是由于功德极为薄弱的缘故。

点评:禅师见其可教,进一步广而论之。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你现在既然了解自己的过失,就必须把向来无法考中科第,以及不能生儿子的因素,尽心尽力地改正过来,将它清除得干干净净;必定要多做善事累积功德,对人对事也一定要宽宏包容,待人更须和气慈悲,而且必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以前的种种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经死去,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刚刚出生,一切都重新开始。这就是义理再生、永恒不灭的智慧生命呀!

点评:义理即真理,义理再生之身,即慧命。众生有生命,亦有慧命,一旦得真理启发,如种子破土。

应自求多福

我们这个由血肉所构成的身体,尚且有一定的命数;具足正义公理的道德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呢!

《书经·太甲篇》说:‘上天所加的罪孽,其灾祸还可以逃避;但自己所造作的罪业,那就得遭受恶报,无法安然地生存在世上。’

《诗经》也说:‘应该常常思量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乎天道,以便为自己求得更多的福报。’

孔先生算你无法得到科第功名,也不能够生儿子,这是上天所注定的,还是可以避免或改造;你现在只要扩充自己的德行,尽心努力地行善,广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里不能享受应得的福报呢?

《易经》中曾替宅心仁厚的有德之士筹谋,专谈如何趋向吉祥、避开凶险的道理。如果说上天所订的命运是永远固定、不可改变的,那么如何可以趋向吉祥,又哪里能够避开凶险呢?

《易经·坤卦》上说:‘能够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你是否能信得过这个道理呢?”

任伯年·水草金鱼

点评:禅师贯通儒道释三家,为作者启慧,故《四训》以佛学融合儒、道。后学欲深入三家,此为门径。

尽情发露忏悔

我完全相信禅师的开示,并诚恳地下跪礼拜,接受他的教诲。因此将以往所造作的各种罪过,在佛前毫无隐瞒地表白出来;并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能够得到科第;立誓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宗生养的深恩厚德。

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给我看,要我依序将每天所做的事都一一登记下来。做了善事,就记录在功格之上;如果做了恶事,就依照恶事的大小,而与功相互抵销。而且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所求的事能产生效验。

禅师又说:“善于画符的专家说:‘不会画符会被鬼神嘲笑。’这有一个秘密传承的诀窍,只是‘不动心念’罢了。每当拿起朱笔要画符时,必须先将万缘放下,心里清清净净,不起一点杂念。就在这念头不动、心地清净之际,用笔在符纸上开笔一点,这就叫‘混沌开基’。也就是这一点,便奠定了这道符的根基。从这一点开始,一笔不断地画完成,心中不起任何杂念,那么这一道符便会灵验。

凡是想要祷告上天,有所祈求,或是要改造命运,都是要从不起任何妄想杂念上来下功夫,这样才能感动天地而获得福报。

点评:发露如治疮先挤脓血,忏悔即消毒后保持不再受感染,善愿如决心健身康复,功过格如坚持服药,持咒则倚助佛力,如此疗程,痊愈在望。

来楚生·满盘硕果

孟子论立命之学

孟子谈论立命的道理时也说:‘短命和长寿是没有分别的。’短命和长寿明明是两个相反的命运,怎么会没有分别呢?要晓得,当一个人妄想消除、心念不动之时,哪里还会有短命与长寿的分别呢?其实,这都是意识上的分别执着罢了!只要起了分别心,那么前世今生所造作的善恶业起了现行,便须受到福或祸的业报,也就会有短命和长寿的分别。

如果仔细地分开来说:丰富与匮乏须看成没有两样,各自安分守己地做人。这样匮乏的人才能够转变成富足的命;本即富足的人,也可以因此长久保有福报。穷困和发达须看成没有两样,都要规规矩矩做事。这样穷困者才能转变成发达的命;本即发达的人,也可以因此更加地福禄绵延。短命和长寿必须看成没有两样,皆应珍惜生命,戒杀护生,不可胡作妄为。这样短命者才能得到健康长寿的命;命中长寿的人,也才可更加健康长寿。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只有生死的问题最为重大,所以提到夭和寿,那么一切顺境中的丰与通,逆境中的歉与穷,都完全包括在内了。因此孟子在谈论立命之学时,只说了夭与寿,而未提到其他,这就是一个道理。

(清)八大山人

点评:从心地求,不生分别执着,则命运自己做主,此即“立命”。

创立新的命运,是真实的学问

至于孟子所说的‘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指积集功德、祷告上天祈求福报的事。

说到‘修’字,那么自身所犯的各种过失与罪恶,都应该痛下决心,像治病般地完全予以去除。

谈到‘俟’字,是说等到修身的功夫深了,命运自然就会转好。那么,若有一丝毫非分的妄想,一丝毫起起落落的念头,都必须完全斩除。

到了这种程度,就已经直达圣人不起心动念的境界,这便是世间最真实受用的学问。

你现在还无法达到心中没有任何念头的地步,但是如果能够持念准提咒,不必用心去记,也不必去数念了多少遍,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让它间断,直至念到纯熟时,自然达到虽然口中在念,但自己却不觉得是在念(持而不持);在不念的时候,心里不知不觉中还是忆念不断(不持而持)。若是能够这样持续修持下去,直到所有的念头都不会再生起时,那么念咒的效能自然就能够灵验。”

点评:在心地下功夫,是从事真实学问;“简易功夫终久大”,便得真实受用。

来楚生·端午即景

从这一天起就改号“了凡”

我起初自号为“学海”,但自从听了禅师的一番开示后,当天就改号为“了凡”。因为我已经领悟到了掌控命运的道理,而不想再陷入凡夫既有的庸俗见解之中。

从此以后,整天小心谨慎、心存天理,便觉得跟以前大不相同。从前只是悠悠忽忽、安逸随便过日子,现在自然会有小心谨慎、警戒惧怕的景象。即使处于暗室无人之处,也常恐怕会得罪天地鬼神。碰到有人厌恶我、毁谤我时,内心自然能够安然地容忍、接受,不去与人计较。

点评:“学海”到“了凡”,可见转纸上之博学,而治心地实学。

孔先生的预言不灵验了

到了第二年,参加礼部科举考试的预试。孔老先生原先算我是第三名,忽然考上第一名,他的预言没有灵验。到了秋天的乡试,竟然考中举人。

然而遇到应该做的事,还是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觉得还是有点勉强,自己检讨、反省起来,过失仍然很多。

譬如见到理所当行的善事,却不能积极、勇猛地去做;或是遇到有人须要救助时,但心中却常起是否应该去做的疑虑,未能果决地付诸行动;有时自身虽然勉强地行善,却还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或是在清醒时能够自我约束,而一旦喝醉了,却又放纵自己。

虽然做了一些功德,但若拿来抵过,恐怕还是不够,每天的光阴还是等于虚度了。从己巳年发愿,一直到己卯年,经过了十多年,这三千件善事才完成。

(清)八大山人

点评:了凡先生改过行善,虽多周折,终获实效。我辈后学,以为可一蹴而就,此即自视太高,数十年习气,朝夕怎能尽除?一旦旧习复发,又沮丧不已,此又自视太低。

去其两端,以刚大勇力,细致作风,方可成事。

夫妇日行善事

当时,我刚跟随李渐庵从山海关回到关内,来不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回到南方,才礼请性空、慧空诸位有道德的出家人,就在东塔禅堂做回向。于是,我又起了求子的愿,也是许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心愿。到了辛巳年,就生下了你,取名天启。

我每次做一件善事,就随即笔记下来;你的母亲不会写字,每当做一件善事时,总会用鹅毛管沾上朱砂,在日历上印一个圆圈。有时施舍食物救济穷人,或者买活的动物来放生,有时一天就盖了十几个圆圈。

到了癸未年八月,所许下的三千件善事已经做圆满。于是再请性空法师等人,在家里做回向。

九月十三日,又起了求中进士的愿,许下要做一万件善事。到了丙戌年,就考中了进士,吏部派我担任河北省宝坻县的知县。

我准备了一本画有空格的小册子,名为“治心篇”。每当早晨起来,在公堂上审理案件时,家里的差役就将它交给看门人,放置在公事桌上。凡是所做的善事,即使是非常小的,也一定全部登记下来。到了晚上,就在庭院摆设桌子,效法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

点评:先生夫妇俱是诚恳老实人,为读书做官人、居家度日人立好样子。

回向:把自己的行善功德,归向给某人某事,或广大的众生。可用以惭悔、报恩、求愿等。

气象万千·邓尔雅篆刻

一事抵得一万件善事

你母亲见到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经常皱着眉头担心地说:“我以前在家时经常帮助你行善,所以三千件善事才可以顺利完成。现在许下一万条善事的愿,衙门里没有什么善事可做,要到何时才能做圆满呢?”

有一天夜里睡觉时,偶然梦到一位天神,我就将这一万件善事很难完成的原因告诉祂。天神回答:“光是就你下令减收百姓粮租这一项事情来说,一万件善事就已经全部完成了。”

原来宝坻县的田租,每亩是二分三厘七毫。我觉得税金太重,经过详细清理划分,把它减低到一分四厘六毫。这件事情确实是真的,但心中还是觉得很惊奇,怀疑是否真的一可抵万,而天神又为何能够知道。

恰巧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了宝坻,我就将梦中的事禀告他,并问他这件事情是否可以相信。幻余禅师回答:“只要善心真诚恳切,那么就算只是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上万件善事。更何况全县农田都减收粮租,成千上万的人民都受到了你的这份恩惠呢?”

我听了禅师的话后,立刻就将薪资捐献出来,请他在五台山代我设斋供养一万个出家人,并予以回向。

点评:能体谅众生之苦,尽心力做事,未顾得自己功德,此谓“善心真切”。

鹤寿·吴昌硕篆刻

五十三岁这一年,居然无恙

孔老先生曾经算定我在五十三岁时必定会有灾难,我从来都没有祈求过延寿,但是到了那一年,竟然没有发生一点病痛,平安地度了过去,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

《书经》上说:“天道是难以捉摸的,人的命运也不会是恒常不变。”又说:“命运是没有常数的。”意思是说,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可以改造的。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绝对不是骗人的假话。

我由此而了解,凡是说一个人的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的,这是圣贤的言语;如果说祸福都是上天注定的,那是一般世俗之人的论调。

点评:了凡先生至诚信受“立命之学”,果然于道德、功名、子嗣、寿命皆收实效!

顺境六种想

你(袁了凡之子天启)的命运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样?假使应该是荣华显达的命,也要时常当作不得意来想;

就算碰到了亨通顺利的时候,也须常作不称心想;

即使眼前有丰足的衣食,还是要常常当成是处于贫穷艰苦的环境中来想;

纵使得到了别人的喜爱与敬重,也要小心谨慎,常怀有所畏惧的想法;

就算家世名声很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须常作身分低微来想;

纵然学问相当广博高深,也要经常当成还很粗劣浅薄来想。

点评:先生教子如何处顺境,因顺境易销损心志,顺境亦无常。言下之意,倘处逆境,更应以平常心自安。

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

往远一点的说,要想到怎样发扬祖宗的优良美德;回到近一点来讲,应该想到要如何来弥补父母亲的过失。往上,要想到报答国家社会栽培的恩惠;对下,则须想到谋求一家的福报。对于外界,要想到救助他人的急难;反观内心,须想到时时防范不纯正的心理与行为。

必须要每天反省,来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每天都要加以改正。如果一天不知道自己错误之处,就是在一天之中都满足于现状,而自以为没有过失;一天都觉得没有过失可以改正,那就一天都不会有所进步。

天底下聪明才智优秀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不能够修养德行,所行之事无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让自己得过且过,以至于耽搁了他们的一生。

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言论,实在是最精微、最深远、最真实、最合乎法度的道理,你应该仔细去熟读、体会,而后努力实践,千万不可以荒废时光,以致耽误了一生。

齐白石·芭蕉知了

点评:聪明俊秀往往自己耽搁,成事者多半是略显驽钝之诚恳人。

诚恳人闻理而行,迟早到家;聪明人闻理只“悟”,所谓悟,就是找借口延续以往习气,所以越悟、越疑、越惑,雾来雾去,误了一生!!

陈子庄·蓼溪双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