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五、怪异掌故3

剑客金飞

金飞,是乾隆年间四川成都有名的剑客。他是在甘肃拜的师傅,在学艺过程中获得了神奇的武功秘诀。学成之后,他回到成都广收门徒,没想到竟有一千人之多投奔到他这里学艺。金飞向这些徒弟只教授练目练臂之法,并且每天检查他们是否刻苦习练,而其他武功一概不教。

如此过了三年,这些徒弟们不免心怀怨气,纷纷离开了他,最后只剩下几十个人。留下的这些人也怀疑金飞是否有真本领,便一齐要求他给大伙演练一番。于是,金飞让门徒们手中各握满满一把豆子,并将豆子分别涂上红、黑颜色,然后向他身上抛去,而他则以剑砍挡。结果,徒弟们的豆子都抛光了,而他身上却连一点印痕都没有。再将豆子拾起来观看,每粒豆上都有被剑砍到的痕迹。这时,大家才相信金飞的剑术果然不凡,便争着让他传授武艺。金飞道:“这门武艺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要循序渐进。现在你们的腕力还不够灵活,目光也不能集中,即使教给你们,你们也不行。”众人不信他说的,觉得不会那么玄乎,便坚持让他传授。金飞便向他们展示了一招“蛱蝶双飞势”。众人一试,果然如金飞所说,动作快时,则人剑相纠,导致受伤;而动作慢时,人剑又相妨碍而受滞。徒弟们这回才知道此等武功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学成的,便都离开了他家。金飞感叹道:“这千古奇术,难道就此绝迹了吗?我既然学会了它,就决不能轻易让它失传。”于是他将这门剑术归纳成八母、九势、七十二步、三百五十手,苦思冥想了三个月,终于写成一本书,藏在家中的小阁楼上。

金飞有一个名叫郑树的邻居,是个秀才,平日里也学过点武功。他素来仰慕金飞的剑术,一日便来拜访金飞,想拜他为师。金飞欣然应允,遂以教授其他徒弟的方法教授郑树。郑树勤奋好学,学习了二年也丝毫不懈怠。金飞心中赞赏他的恒心,便向他传授了剑术。一个月之后,有一天金飞从郊外归来,看见远处的城关上有两人在比试剑法,其中一人剑术极具章法,动作骁勇敏捷。仔细再一看,原来此人正是郑树。当时金飞心里很生气,就掉转马头,从另一条路径返回家中。从此以后,金飞开始疏远郑树。而郑树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之后,估计师傅不会再传授他剑术了,便再也没有登门。

过了几天,趁着金飞有事外出,郑树来到金家。他没等和师傅见面便匆匆走了。当金飞回来时,发现阁楼上的剑书不翼而飞,就知道是郑树拿走了。他非常生气,怒气冲冲地去找郑树,而此时郑树已不知去向了。原来,郑树已偷偷拿着剑书,躲到山里闭门苦练去了。

一年之后,郑树自认为已将剑术练得很精,便前往北京、天津等地,开始浪迹江湖。通往京津的陆路,盗匪潜伏极多。郑树自恃剑术高超,在这个地区也干起了强盗的勾当。这里的盗匪对他真是既恨又怕,想杀死他,却又碍于他往来如飞的精湛武艺,根本无法靠近,就更别说加害于他了。

一天,郑树住在一个娼妓家里,半夜时分,突然有一名潜伏在床下的强盗钻出来,一刀就向郑树砍去。不料误砍中娼妓,而郑树则冲破屋顶逃去。

第二天,有三个强盗正在一家小酒馆中饮酒。忽然一把剑破窗而入,只见寒光一闪,其中一个强盗的脑袋立时落地,他就是昨夜从床下出来暗杀郑树的那个人。郑树在京津一带住了十几年之后,又想返回南方。在经过济南时,遇见一位年近四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她们操着南方口音,正在广场上表演剑术。从舞剑的情形来看,母女俩是颇懂些用剑的精髓的。这时妇人开口说道:“我很不幸,丈夫早逝,因为没有依靠,不得已才带着女儿到处流浪。我想以剑术为女儿招亲,如果哪位英雄看中我女儿,请上场一试身手,不知可否?”在场子周围观看的人很多,却没有人敢上前。郑树见那少女的美貌十分心动,便横起三尺长剑走进舞剑场。战了数个回合之后,妇人忽然叫停,对郑树说:“我看贵公子剑技不凡,可否通报一下姓名?”郑树如实告之,妇人说:“原来是郑公子呀!看来此处非比艺的场所,东城后有块空地,明天我们何不到那儿比试一番?”郑树见母女二人剑术不如自己,又以为她们对自己有意,便痛快地答应道:“好!明天咱们东城空地见。”

第二天,郑树装束整齐地来到城东。此时,那母女二人正在等候他。郑树再次与少女比剑,但显然已不是她的对手,只好拼命抵抗,双方力量相差很悬殊。不一会儿,郑树便已气喘吁吁,手忙脚乱。而那少女则步步紧逼,只见她用力一剑刺将过去,“好剑呀!”一声高喊,接着便从人群中站出一位老翁,正是金飞。郑树听见喊声,吃了一惊,就在一愣神的工夫,少女一剑劈下,郑树的右腕立时断下。随后,几十名武士一齐拥上,拿着刀戟齐喊:“报仇!”“报仇!”郑树这才知道中计,然而已无法脱身,只好束手就擒。金飞走上前,向众人作揖打拱说:“谨遵君命,已将他右腕折断,希望能饶恕他吧!”郑树在金飞面前羞愧得无地自容。金飞为他敷了药,伤口不久就痊愈了,为郑树保住了一条命。

原来,自从郑树窃书离去之后,金飞便纳妾生女,那母女二人便是金飞的妻女。京津一带的盗贼因屡为郑树所苦,早已对他心生怨恨,便寻访到金飞,请他帮助降服郑树。金飞的小妾与女儿俱身怀绝技。郑树所盗之书,被金飞找到,终于物归原主。

汪瑚秘术

在宜都,有一个人自幼以卖菜为业,名叫汪瑚。每天早晨天刚亮,他就把担子寄放在萧寺里,然后跑回家,再到街市上卖菜。寺里的和尚见了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每天一大早就去市场卖菜?”他回答说:“我为了给母亲买糕饼吃。”和尚听后夸奖道:“真是孝子啊,孺子可教也。”于是,便传授给他技击丁甲壬遁诸秘术。不久汪瑚就将各门武艺学会了。学成之后的一天,汪瑚乘船渡河,正巧一阵风吹过,将他戴的斗笠吹落水中,他施展武功,踏水把帽子取回,衣服上没有沾到半点水。

汪瑚有一个在外做官的舅舅,在任期满了之后回到家乡,成为家乡的首富。一天,汪瑚去探望他,见到一个身穿短装的行人在舅舅的府第门前徘徊。汪瑚对舅舅说:“这儿又不是大马路,他在这儿转悠什么?恐怕是冲着舅舅您来的!”他的舅舅很害怕,忙问他怎么办。汪瑚显出为难的神色,舅舅对他说:“外甥,你能识辨客人,就能有驾驭客人的办法,请不要推辞了。”不得已,汪瑚只好答应了,并对舅舅说:“刚才这个人只不过是先来打探消息的,大队人马还在后面。您可以事先准备一千两银子和两桌盛宴,沏好茶等候他们到来。三更时分,奴仆们应关在房中,不要让他们出来。”一切都按照汪瑚的吩咐准备就绪。

舅舅想知道汪瑚用什么法术,就悄悄从门缝里观察他。半夜时分,汪瑚独自留在院中,忽然从空中下来一人。汪瑚喊茶,茶便从窗户里飞出。紧接着,自空中又降下十余人,汪瑚连声喊茶,还将扇子举向窗户,这样茶碗一个个落在扇子上,十余只碗叠放着,没有一只掉下来。汪瑚将茶送给诸位从天而降的人,并对他们说:“我早已知晓诸位将来这里,这里的主人不是别人,是我的舅舅;而我也并非他人,是某师的门徒。即使这样,主人还是已经准备设宴款待各位,并奉上一千两白银为大家祝寿。”众人听了这一番话,连连称是,酒足饭饱之后,便拿着银子离去了。大概这些人惧怕那寺庙里的和尚,而且对汪瑚的武艺也略有耳闻,因此才不敢冒犯、溜之大吉了。

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舅舅特别看重汪瑚,出粮替他买了个县令的官位。没过几年,汪瑚就辞官归乡,从此闭门谢客。

乾隆初年,汪瑚已经60多岁了。当时,四川一个督军的家眷路过宜都,遭到抢劫,不仅丧失大量财物,女人们还被强盗所奸污。督军知道后大为恼火,发下檄文,命令县令抓捕强盗,逾期不获,以罪论处。接到檄文后,县令惶然不知所措。有人给他出主意说:“汪瑚有本事,可以降服那些强盗。”县令便急忙赶往汪府求见汪瑚。汪瑚一开始是托辞拒绝,后来知道这个县令是一介清官,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告诉他:“这里是出入蜀地的必经之路,那伙强盗一定出自巫山。你回去准备一艘大船并在那里等我。”随后,汪瑚乘坐小船昼夜兼程,直奔巫山。在崇山峻岭中是强盗们的山寨,汪瑚走到半山坡时,遇见一位巡逻的人,便大声喊道:“快去通告你们寨主,就说汪瑚来了。”强盗首领听说汪瑚来了,忙到寨口跪下迎接,并请求道:“事关重大,希望您能宽恕我们这三十几个人。”汪瑚说:“你们劫掠不义之财,这话就不该说。淫恶者绝不能饶恕!”强盗们见汪瑚独自一人,就想群起而攻之。没想到刚一闪念,他们的手脚便像被捆上一般,动弹不得。强盗们顿时大惊失色,他们的首领说:“算了吧!看来咱们只能束手就擒了。”汪瑚慢慢从衣袖中拿出绳索,将这些人一一缚好并押至水边。汪瑚先登上小船,再把这三十几个人系在船尾,拽着他们在水中走。到了大船上,又给他们带上枷锁,并按刑律处罚了他们。

清霜襟剑真秘诀

河北有一大镇,为武陟的木栾店寨,寨中有宋姓大族,族中某绅士有个女儿,名叫清霜。她从小就跟随女道士静玄学习武功,学会了“襟剑”的真正秘诀。那么什么叫“襟剑”呢?就是衣襟衣袖一挥,便能在百步以外取人首级的功夫。后来清霜嫁给了一个姓金的秀才。

光绪甲午(1894)年的七月某日,正是清霜和金秀才结婚的日子。这天,清霜刚想上车,突然一位白发皓须、提着衣襟的老翁走进来。他举起衣袖,来回轻拂蜡烛,烛光顿时惨绿如豆。随后老翁走进楼内,踪影皆无。清霜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怕,也先不要吵嚷,我去看看就来。”说完,她便登上楼去,追上老翁,拔剑与之相斗。人们在楼下只能听见搏斗之声,却看不见人影。有些胆子大的人上楼观看,但觉剑光闪过,冷气逼人,眼睛也不能盯得太久。这时,突然从楼上传来衣服撕裂的声音,人们都担心起来,生怕清霜遭遇不幸。正在胡乱猜测之时,清霜却已飘然而至。大家赶忙围上去询问情况,清霜说:“这个仇人想破坏我的武功。一会儿他还会再来,我就在此等他。”话音刚落,白发老翁又来了。他们二人便又开始相斗,这次更是异常激烈,一直打到夜里,仍未分出胜负。第二天,两人又接着打斗。正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来了一位身穿白衣的少年给老翁助阵。清霜停下说道:“虽然你们二位剑法十分高超,但两个男人一齐欺负一个弱女子,即使胜了,也不算光彩,我不想再和你们斗了。”听了清霜的话,老翁忙将少年赶走,自己上前与清霜再斗。就这样一连打了三天,清霜也无法出嫁。客人们为此很焦虑,便向当地的游击请求,用精锐的武士包围老翁。这时,便见万丈光芒从窗户的缝隙中射出,这些手握尖刀的武士被震得手脚直哆嗦,尖刀也纷纷掉在地上。游击见此情形很惭愧,便带着队伍离开了。

第二天清晨,俩人斗得正酣,清霜忽然抽回宝剑,收入剑匣,对老翁说:“你回剑时露出破绽,如果我以仇相报,您就会遭到不测。况且您是我的长辈,应该对我爱惜才对,为何如此苦苦相逼呢?”老翁捋着胡须说:“老夫昏聩,计较于胜败之间,既降心以相从,我又何求!只是误了你十天的婚期,却又如何是好?”说完,便离开了宋家,清霜随后便举行了婚礼。

黎干逢异老

相传,在黎干任京兆尹时,曲江涂龙祈雨。当时观看祈雨的人成千上万。当黎干到来时,人们纷纷退避三舍,只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没有动弹。黎干为此大为恼火,令手下人向老人的脊背上打了二十大棍。但老人却纹丝不动,棍棒打在老人身上就像敲鼓一样。黎干见打得没趣正待住手,只见老人挥袖而去了。黎干顿觉此人非等闲之辈,便令老坊的士卒去寻找他。到了兰陵,坊卒见老人进了一个小门,只听他大声喊道:“我今天受了极大的侮辱,快为我准备热水!”坊卒急忙跑回去向黎干报告。黎干听后很害怕,赶忙换上公服,由那坊卒带路,来到老人的住处。这时天已黑了,坊卒直接走进去向老人通报。黎干也快步跟进院中,伏身向老人道歉说:“我以貌取人,十恶不赦!得罪了贵人,望能谅解。”老人见到黎干很吃惊,站起来说:“是谁把你带到这里来的?”不等回答,又把黎干拉上台阶。黎干见老人以礼相待,便说:“我为京兆尹,如果在众人面前威严减损,就会有失官政;您老隐姓埋名混于众人之中,不具慧眼之人自然不会认出您。如果因此您怪罪于我,岂不是引人上钩,这不是义士所该做的。”老人听了这一席话,笑着说:“这都是我的错。”便让人安置酒席,将坊卒也叫来,大家一起席地而坐,边饮边谈直至深夜。老人谈及养生之术,用辞简练,义理清晰,使黎干更加敬慕他。老人又说:“我有一种技艺,现在就给你们表演一下。”说完走进内室。很快,他身穿紫衣,头系红带,握着七把长短不一的利剑来到院中。只见他翻跃挥舞,利剑上下飞旋,如寒光电激,冷风瑟瑟。剑舞之处,时而横若裂盘,时而旋若规尺,其中一把二尺多长的剑时时逼近黎干的衣袂。黎干吓得胆战心惊,一个劲儿磕头请罪。不久,老人将剑扔在地上,呈北斗七星的形状。他回头对黎干说:“刚才我是想试试你的胆量。”黎干忙说:“从今往后,我的性命都是您赐给的,希望能留在您的身边,给您干点杂活儿,为您效力。”老人拒绝道:“您没有成道的骨相,不能传授给你,等以后再说吧!”说完,朝黎干拱拱手,就回到内室去了。

黎干回到家,气色非常难看,就像刚刚大病一场。拿来镜子一照,发与胡须竟被利剑削去了许多。第二天,黎干再去拜望老人时,已是人去室空了。

长虫郭的幻术

燕京有一个叫郭瑞亭的人,幻术奇多,擅长养蛇,每天他都要在腰上缠三四条蛇上街游荡,人送外号“长虫郭”。一次,他和朋友夜里玩叶子戏,玩了一整夜却分毫未输,而三位朋友却一点儿也没赢着。大家惊奇地问他原因,他微笑着说:“各位输的钱,我都归还你们总可以了吧?”众人见他答非所问,就更怀疑了,便一再盘问他。无奈,郭瑞亭只好说出了秘密所在。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是被他的遮掩术愚弄了多时。郭瑞亭用遮掩术闹出的笑话很多,而自己从未染指。

一天,郭瑞亭和他的一位朋友彻夜长谈。此时已是万籁俱寂,瑞亭忽然对朋友说:“你想不想喝麦酒?”朋友说:“你这一说倒勾起我的嗜好,但不知你准备了没有?”瑞亭说:“你真的想喝吗?如果真想喝,我就到街市上买点回来。”说着,就拿出几百钱和一只酒壶放在案几上,用手巾遮盖好后,口中喃喃自语。祈祷完毕,就又像原来那样继续和朋友聊天。过了一会儿,他掀开手巾,只见壶里已经装满了酒,还有下酒菜。开始朋友以为是假的,等亲口品尝之后,一点异味都没有。而那三百钱已不知去向了。

光绪庚子(1900)年春天,郭瑞亭和邻居耿纪五闹了点矛盾,瑞亭一气之下用拳头打伤了耿纪五的眼睛。耿的眼睛肿得像个大鸡蛋,十分疼痛。耿纪五本是个无赖,现在看自己被打成这样,当然不能饶过瑞亭,就到南城指挥署控告郭瑞亭。署官派人将郭瑞亭抓起来,并且亲自审问。署官在堂上厉声问道:“你为何无故打伤别人的眼睛?”郭瑞亭辩解说:“我什么时候打伤他的眼睛了?他这个市侩是在诬赖我,想敲诈我的钱财。他知道我老实人好欺负,就故意将我告上公堂。您怎么会受他的欺骗呢?如果不信我说的话,您可以让人验证一下。”署官同意了他的请求,命衙吏验证。衙吏一看,耿纪五的眼睛上盖着一块葡萄膜。将葡萄膜揭去一看,眼睛黑白分明,没有一点儿受伤的迹象。署官认为耿纪五骗了他,就训斥了他一顿,不再理他。没办法,耿纪五只好走出指挥署,可刚一出门,眼睛又肿起来。他想转身回去再告,可肿痛却消失了。这样反复三四次,无奈之下他只好作罢。

当年的五月,义和团攻进京城,郭瑞亭加入了义和团,后来在正阳门城下被杀死。

多尔衮占卜问吉凶

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入关时,途中遇到一位占卜的人,多尔衮便让他占卜吉凶。卜者说:“吉利,但恐怕不能长久。”多尔衮觉得很奇怪,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卜者说:“得之者是摄政王,失之者也是摄政王。”多尔衮说:“依你所说,国家是由我得来,又由我丧失了。”卜者说:“以后就会应验的。”多尔衮又问:“那么,天下究竟是谁的呢?”卜者回答说:“寡妇孤儿得之,寡妇孤儿失之。”多尔衮说:“难道非我所有吗?”然后便记住卜者的话。所以,当他将李白成战败之后,在进入北京时,便将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母子迎进京城。他认为天命如此,恐怕不能长久,就想以寡妇孤儿来应谶。多尔衮本来是有当皇帝的野心的,但最后还是让大位而不居。宣统辛亥年十二月,载沣刚以摄政王的身份主持朝政,隆裕皇后就带着宣统皇帝退位了。他们正好也是寡妇孤儿。

六壬奇门法术

戴尚文是溆浦人,从小就聪明机敏,不同于一般儿童。十五岁时为诸生,在岳麓书院跟随鸿胪卿罗典求学,是书院里的高才生。除经史之外,天官星卜各类书他也逐一阅读。他经常说:“罗先生是我的经学老师,不知道谁能做我的术数老师。”后来,他听说江南有一名和尚精通六壬奇门,就去拜和尚为师。他那聪明虔诚劲儿很得和尚的赏识,和尚把自己所熟悉的秘诀全都传授给了他。仅半年的时间,他便得到了六壬奇门的真传。学成之后,他就回到家乡参加乡试。长沙同窗金某住在旅馆时被人偷窃,金某让旅馆老板偿还。由于老板不肯,二人便争执起来。尚文为他占卜说:“您有若干黄金丢失,偷窃者是一位身穿黑衣的人。他手里拿着鱼、肉往南走了,还有一位身穿白衣的人跟在他身后,肩扛重物。你在某时候等在驿站门外几步远的地方,就可以将他抓住。”金某深信不疑,等在驿站那里,果然就把小偷捉住了。

尚文有一天晚上陪着母亲闲谈,突然他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断定是小偷进屋了。于是他到井边掏了点井底泥,涂在厨房门口,又写了道符封在门上。小偷竟出不去屋子,遂被抓获。

嘉庆初年,湖南三厅苗人反叛。福康安奉命率领军队前去围剿。为此,他广招有奇能异术之人。罗先生推荐了溆浦的两名学生,一个是严如煜,另一个是戴尚文。临行前,罗先生叮嘱戴尚文说:“严秀才怀有经世济民之才,本来应做官,你们身为幕客,要进退自如,千万不要让官职羁绊住自己。”尚文点头应承,然后就去拜见福康安。见到福康安时,尚文没有下拜,只作了一个揖。福康安想试试他的法术如何,便把丝带握在手中问他:“早就听说先生神算大名,那么您知道我现在手里握着的是什么东西吗?”尚文请他写下一个字,用五行推算一番之后说:“是丝缕。”福康安一听很吃惊,遂以军师之礼对待他,事事向他请教。

当时,苗人活动十分猖獗,夜里常来偷袭军营。尚文总能事先预测到,因此总是有备无患。这一年的五月,福康安要率领军队进攻旗鼓寨。尚文占卜后说:“那天将要下大冰雹,敌人又在森林中布置很多埋伏。如果攻寨,定会出师不利。”不知为什么,一向信任尚文的福康安,这次却被人蛊惑,没听尚文的劝告,率领部队向旗鼓寨进发了。大约中午时分,部队来到旗鼓寨附近。这时天空突然布满阴云,顷刻之间就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像拳头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打下来,砸伤了无数士兵。而埋伏在丛林中的苗军此时也乘虚进攻,打得福康安的军队狼狈不堪。福康安后悔没有听从尚文的劝告。从这以后,戴尚文更名声鹊起,被人们称为戴神仙。

后来,部队驻扎在乾州,无意中兵营建在龙头上,这可是兵家的大忌。苗人包围了兵营,切断了水源,部队无法做饭,将士们心如火烧。此时尚文请求设神坛凿水池,福康安同意了他的请求。他便披发持剑开始作法,用剑掘地,顿时清泉奔涌而出,军心随之安定下来。

后来,部队又在天心寨驻扎。尚文夜里观看天象,发现将星有异常,就写了一封信,悄悄地放在幕府中,告假回家了。没过几天,福康安死了,众人这才明白他回家的原因。原来他已预先知道将会发生这事。尚文回来后不久也病死了,而他也知道自己将在哪一天死去。尚文死后,他的母亲很伤心,把和尚传给儿子的书都摆在院子里说:“你一生的精力心血都消耗在这上面了,不能再把它们留下来贻害后人。”说完,就一把火把书都烧毁了。因此,六壬奇门法术便失传了。

朱某测字

在苏州上津桥,有个姓朱的人因家中贫困而想进山自尽。途中遇见一位仙人,送给他一本测字的书。这书应验如神,只是请求朱某测字的人太多,必须事先预定,而且一天仅测一人一字。测字要先拿出一两银子给朱某,再在他家门上挂个牌:某日,测某人字。

这时,赶上吴三桂要反叛,向苏州藩镇借饷。慕天颜此时刚为藩司,对此事犹豫不决,便请朱某给他测字,并把测字的原因也告诉了朱某。朱某说:“请大人命字!”正好,案几上放着一张废请柬,慕天颜便把请柬翻转过来,指着“正”字让朱某预测。朱某说:“不能借,正似王字,王心已乱。况且柬的正面覆放在案几上,正而反,是反的征兆。”听了朱某的话,慕天颜就拒绝了吴三桂的请求。后来,朱某的预测果然应验了。

后来,朱某的儿子也秉承父业,卜验不逊于父。只不过不是一天测一字。某人曾拈一“武”字,问朱某的儿子:“我会有儿子吗?”朱某说:“你绝后了,一代无人,自此而止。”某人果然再没有后人。

测“因”字,定前程

乾隆丁卯(1747)年,福建乡试结束后,考生谢廷光听说洪山桥有位善测字算命的人,便同朋友一起去拜访他,请他预测乡试的结果。谢廷光出一“因”字让他测。这人说:“国内一人,今科解首。”谢廷光听说自己能为乡试第一名,十分高兴。与他同来的朋友也跃跃欲试,这位朋友说:“我也就这个‘因’字测一测。”测字人说:“此科恐怕没你份儿。以后有恩科,可望得志。他的‘因’字是出于无心,你的‘因’字是出于有心。”这时,旁边有一位拿着扇子的人,此人用扇子指着“因”字说:“我也就这个字来判断一下。”拆字的人皱着眉头说:“你的扇子适加‘因’字之中,乃为困象,一生也就是个秀才吧!”后来,这三个人的前程果然如测字人所说。

大不同

大不同,是某个拆字者的别号。光绪宣统年间,大不同住在常州城隍庙,设摊测字,名声很大。

有一天,一家店伙计的蚊帐被人偷走了,天快黑了伙计才发现,便去求大不同给拆一字,看看能否找回蚊帐。这时大不同已经要收摊了,就让他随便出一个字,于是伙计便写了个“四”字。大不同说:“没关系,你丢的蚊帐被人挂在别处了。你看‘四’字的形状,本就是悬挂之象,快去找或许还能找到。”店伙计说:“不对,不对!您拆的是真体‘四’字,我所举的是草体‘四’字,这能对吗?”大不同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你的蚊帐就很难找到了,你只能买一圈蚊香来防蚊子了。蚊香一圈,也像草体‘四’字之形。”

还有一个尼姑拿着一个“青”字来请大不同来拆。大不同问:“你想知道什么事?”尼姑说:“终生。”大不同说:“清不清,静不静,出家恐怕不吉利;若打定了主意,择人而嫁,还有生育的希望。”因为“青”字的上半截像“生”字,下半截则是“育”字之底。尼姑害羞地走了。有知道底细的人说:“这尼姑本来就不守清规戒律,早就怀有还俗之心了。”原来,大不同说出了她心中的秘密,怪不得她有些难为情呢。

归涛赋

宝应的王涛从小就才思敏捷,写文章不用打草稿,一气呵成。同治甲子(1864)年的中秋节晚上,他带着仆从乘船游射湖。那时,正是明月当空,月镜如雪。他凭湖饮酒,兴致闲适。望着月色婆娑,口中不禁诵念起所赋诗词。忽然,仆从见主人行走在水上,如履平地般渐渐远去。大家不知他要到哪里去,都认为他已经随屈原大夫走了。王涛的兄长王泓十分悲伤,痛哭一场。一天,王泓在整理弟弟遗物时,竟发现他的书箱里有一篇《归涛赋》,赋中说:

喜溢流之茫洋,悲康衢之陂陀。

追伍公于胥江,招屈子于汨罗。

署阳侯而击鼓,导洛女以放歌。

路漫漫兮浩森,天不旦兮奈何?

原来,他对自己的离去已早有预言。

秦毛人

在湖广郧阳府房县,有座高峻幽险的山,名房山。山的四面有许多像房舍一样的石洞,洞中住着毛人,他们都有一丈多高,浑身长着长毛。他们经常下山偷吃乡民的鸡犬,如果谁阻挡他们,就会遭到厮打。村民们曾用枪炮打他们,可子弹根本射不进他们的身体,都被弹落在地上,当然也就伤不了他们。但是,听说有个方法很有效,只要两手拍着喊“筑长城”、“筑长城”,那些毛人就会逃走。袁枚的好友张敌在此地做官时,曾试过此法,很灵验。

据当地人讲:“秦始皇时修筑长城,人们为了躲避徭役,都逃到深山中,长年不死,就成了妖怪。他们见人总要问长城修完了没有,所以人们知道他们怕修长城,便想出这个办法吓唬他们。”几千年后,秦法依然让人觉得那么可怕,可想而知秦代的法制是多么严酷了。

嵩山少年

任参知政事的钱若水,年轻时曾在嵩山佛寺读书。每天,寺里都会有一个小孩来捣乱,无论如何禁止,他都照来不误。若水很奇怪,就问师父:“这是谁家的孩子?”师父告诉他说:“这是田家的小孩,这座佛寺就是田家修建的。他父亲原来是衙校,后来家业败落了。他父亲临死前把他托付给我,我念及他年岁还小,不舍得管束他。”若水说:“我试着给他讲解经书怎么样?”师父同意了。若水便开始给小孩讲读经书,没用几天,寺里的经书就让他读遍了。此后,小孩就离开了佛寺,不知去向了。

后来,钱若水参加科举考试中榜,成为有权势的人,便护送先祖的灵柩回乡安葬。当时,抬灵柩的人很多,可每当夜里睡觉时,就少一人,等第二天再走时,又回来了。若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挨个人查验,结果发现嵩山寺的那个少年在这支队伍里。若水问他:“你是刚来这里吗?你究竟是什么人?”少年说:“天下知道我的人很多,只有你不认识我。你先把我放了,吃饭时我再来。”若水就让他走了,当他走入人群里时,若水又认不出他来了。

和尚饭钵

雍正年间,常熟某贵官离任回家。由于他喜好方术,因此,许多术士都投奔到他的门下。有位自称来自峨嵋山的和尚,身无一物,只有一个饭钵随身携带。他来到贵官府求见,但门人不为他通报,他便把饭钵放在大门口。门人走上前用手去拿,却拿不动,门人很奇怪。和尚对他说:“你再好好看看!”门人一看,只见饭钵中好像大海一样波涛翻滚,鱼龙游动。门人吃了一惊,赶忙进去通报,贵官对和尚待为上宾。

一天,和尚提出要与贵官一起去游山。于是他拉着贵官的手,一起跃进饭钵中。走了大约几十里地,二人来到一处群峦叠嶂之处,只见红日刚出,碧波荡漾,虹电隐没,五彩纷呈。贵官十分高兴。和尚邀请他到山坡上的寺庙中歇息一下,贵官欣然同意,跟着和尚漫步向庙中走去。寺庙看上去很古老,前后种的松柏都虬龙盘根,像是已有几千年了。和尚又给他端来食物,看上去香洁可口,吃下去,更觉醇美甘甜。过了一会儿,贵官突然发现和尚不见了,便问寺里的和尚,和尚说:“他告诉我,你在这里出家,不回去了。”贵官很窘困,再三恳求放他回去。寺里的和尚就以贵官捐献十万两黄金为条件,帮助修葺正殿,才放他走。没办法,贵官只好写下契约给了寺庙。刚写完,带他上山的和尚就来了。和尚拱手向他致谢,随后拿出饭钵让他看,只见自家的妻子儿女都出现在眼前。再环顾四周,已在自家的厅堂之上。再找那和尚,已不见踪影。他去打开金柜察看,金银早已不翼而飞,而那张契约却躺在金柜里。贵官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狗孩

江湖匪徒或骗子在牟取不义之财时,常使用采生折割的残忍手段。他们用暴力或诡计诱拐儿童,使他们受自己的役使。乾隆年间,在长沙的街市上有两个人牵着一条狗,他们靠表演技艺来赚钱。只见那狗要比一般的狗大,两个前脚趾比犬趾长,后脚像熊掌,有一条很小的尾巴。耳朵、鼻子不像狗,而是和人一样,但它的身上却长着狗毛。它能说人话,还能唱各种小曲,节奏分明,乐感很强。观看表演的人很多,大家都争着给钱,以求得它演唱一曲。

有一天,县令荆某从路上经过时,看到狗在表演,便让衙役们将它带回府里,借口说太夫人想看,还许诺说演完之后要赏赐厚礼。来到县衙以后,县令先将狗带到后堂审问。他问那狗:“你到底是人还是狗?”狗答道:“我自己也不清楚是人、是狗。”县令又问:“那你为什么和他们在一起?”狗说:“我也不知道。”县令见它一问三不知,便不再多问,改口向它询问两个主人的情况。狗回答说:“他们白天牵着我在街市上赚钱,晚上回去后,就把我装在大木桶里,所以他们干什么,我也不知道。不过,有一天下大雨,他们没出去,把我带到船上喂我东西吃,我才有机会出了木桶。我看见他们打开了一个大木箱,箱子里有几十个木头人,木头人的眼睛、胳膊、腿都能活动。船板下还有个老人躺在那儿,不知是死是活。”县令便将那两个耍狗的人抓住审问。开始时,他们不认罪。县令命人用烧热的铁针刺入他们的鬼哭穴,这样,他们才交待说:“这狗是用三岁的小孩做成的。方法是先用药涂在孩子身上,使其皮肤烂掉,毛都脱光,然后将狗毛烧成的灰和上药,敷在小孩身上,再口服一些药,使皮肤的伤口痊愈。过不久,孩子身上就会长出狗毛和小尾巴了,完全像是一条狗。这种制作方法,十不存一,如果真有一人变做犬存活下来,那就可终生获利。我们是杀了无数小孩,才做成了这条‘犬’。”县令又问:“船上的那些木头人是干什么的?”他们回答说:“被我们拐骗来的小孩,分别自己挑选出木头人,如果挑的是瞎子木头人,就将他弄成瞎子,做乞丐讨饭;如果挑的是跛子、断肢的木头人,也这样做。”荆县令调查清楚后,带着人到那艘船上,在船板上又发现一张老人皮,皮从背后开口,里面塞满草。县令又问那两个犯人:“这是做什么用的?”他们招认说:“这老人皮是九十多岁老头的,很难得到,如果将它晒干后研成粉末状,和上药弹到人身上,中弹的人其灵魂就会听人摆布。我们找了很多年才得到,皮还没有全干,还不能研末。这回事情败露,真是天意!现在我们只求速死!”荆县令听了二人的交待十分气愤,命令衙役给他们带上枷锁上街示众,揭露他们的罪行,然后将他们乱棍打死。在场围观的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自食恶果

江南一名书生云游到江西。一天,他将船停靠在岸边,上岸游览观光。当他走到一座寺庙门前时,看见里面静悄悄的,好像无人居住。走进大殿,他看见墙壁上一幅山水画,画得十分精美神似,便上前抚摸,不料手碰到了一个机关上,墙壁中忽然开出一扇门。他往门里望去,只见一群和尚正与几名妖冶的女人在调笑偷欢。他们看见了书生,便大声呵斥道:“你是什么人,竟敢闯进这里?”书生非常害怕,转身就向外逃。和尚们从后面追上他,书生哭着哀求他们说:“求几位师父发发慈悲,饶过我吧!我发誓到外面决不乱说一字!”和尚们训斥道:“你自己闯进死地,还想活着出去吗?”一位和尚说:“将他掐死算了!”另一位和尚说:“还是烹死他吧,那样不易被人发现。”书生听了二人的话,吓得腿直打颤,又再三哀求他们说:“我冲撞了各位,自己也知道没有活着的可能,只希望各位师父能发发慈悲,留个全尸。这样你们也算有功德了。”听了他的一番话,其中一个和尚说:“我佛慈悲,你的话令人哀伤。念你无知,他日让你做活佛升天,我们还能从中获利。”其他人也同意了这个办法。于是,他们将书生剃去头发,囚禁在一间暗室中,并给他喝了哑药。每天让他吃没有盐的饭菜,百天之后,书生的皮肤白皙,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腰、腿部极为柔软,已不能站立行走。和尚们在郊外搭起高台,并散布说:“某天,活佛肉身将在高台上端坐圆寂,到时借火化升天。”附近邑城的官员听说这件事,便带领几名精干的随从前去微服探查。他们看到,在一丈多高的台上,有一位头戴毗庐帽、面白如圆月的和尚,身披着袈裟,盘腿坐在床榻上。他闭着的双目中流下泪水。台下一群和尚手拿乐器与旌旗羽盖,在四周绕行,口中念念有词。男女信徒们跟在他们身后,高声念着佛号,一齐膜拜。在高台的四周堆着木柴,里面塞着旌檀纸帛,搭得像小山一样。邑官心中疑惑:“既然是活佛升天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他还流泪呢?难道尘缘还未尽吗?”本来就疑心的邑官见此情景,更加坚信和尚是在骗人。他派随从去对主僧说:“邑令听说了活佛升天的事,十分高兴,他要亲自前来拈香,希望你们先不要点火。”和尚不敢违抗,答应等邑令来了以后再点火。邑令忙返回衙门,盛设仪仗后前往。和尚们上前迎接,邑令问:“活佛在哪儿?”主僧笑着指向高台上的和尚说:“他平时苦心修炼,道行极高。”邑令装作很认真地倾听主僧说话,然后便说:“今天是天刑日,活佛今日升天恐怕到不了极乐世界,最好能改动一下日期,你看如何?”主僧说:“升天的日子是活佛自己定的,不能随便更改。”邑令笑着说:“活佛一定是没看宪书,作为一邑之主,我替他改正了吧。明天为天赦之日,升天最吉利。请活佛在邑署暂住一夜,让署中的百姓也都参拜一下。”说完,没等主僧表态,便让随从登上高台,将活佛抬回邑署。

半夜时,邑令来到活佛的住宅,想问问他的情况。活佛一见他便泪流满面,只是说不出话来。邑令心知有异,就问他是否会写字,他点点头,邑令命人将纸笔拿来。可活佛的手臂柔软得抬不起来,只好用手指蘸墨,书写他的经历。邑令看过之后十分气愤,告诉活佛放心在这里养病,等身体恢复后,再派人持公函送他回家。

第二天,邑令派人通知和尚们都在高台下集合,任何人不能擅自离开;又暗中派兵趁和尚离开后包围寺庙,在搜查过程中,果然发现几名妇女和大量的财物。邑令来到高台下,和尚们请求迎接活佛。邑令笑道:“活佛有令,请主僧代他升天。”主僧吓得在地上求饶。邑令喝令随从将主僧押上高台,又指着几个主谋的和尚说:“你们也去和他做伴吧。”说着,便让随从们把他们也扔上高台,然后下令点火。风助火势,一转眼几个和尚就都化做灰烬。后来,邑令又让兵士们将其余的和尚痛打一顿,责令他们蓄发还俗,回家务农。那些妇女让其亲属们都领回家去。

玉龟

汪山樵是苏州人。他在陕西兴平县做官时,腰中总佩带着一块玉龟,玉石为紫白色。玉石上两个黑点被雕琢成龟的眼睛,而腹下斑斑数团,则被雕成龟甲。玉龟不大,长一寸三四分,宽一寸多点儿。

有一天,山樵去乡里验尸,晚上住在了乡民家中。睡梦中,他看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人走进屋来,还给他作了个揖。这人自称张昌宗,说这玉龟是武则天皇后宠幸他时赐给他的。本来他让儿子在自己死后以玉龟殉葬,不想,他头刚落地,那不肖之子便将玉龟以三千两黄金的价格卖给了某平章,害得他直到现在才找到。他还说:“我既然已找到它,就该物归原主了。”说完,便伸手去解山樵腰间的玉龟,拿到之后向他拜了三拜,然后就走了。

山樵醒来之后,腰间的玉龟果然已不见了,而梦中的话语、音容还记忆犹新。山樵为失去玉龟而伤心不已,竟然三天未进饮食。有人对他说:“其实那晚你并不是真的在做梦,而是真人。陕西这一带剑客很多,他们之中为盗者也为数不少。他们只劫官不抢民,只劫富不抢贫,您遇到的大概就是这些人。那人假托张昌宗本就有假,哪有鬼魂对一块玉龟恋恋不舍呢?另外,从唐到明经历数代没有觅到,却在七八百年之后才找到,哪有这理?他在屋顶走动如履平地,悄无声息,没踩碎一片瓦,所以衙役们都没听到响动。等他进到屋里,又用催眠术使你入梦,然后假托古人盗取宝物。如不这样,你肯定会追查到底,那样他不就危险了吗?”山樵听了这番话,感到怅然若失。

李渔盗金库

李渔,字笠翁,是康熙年间人。他极有才学,文采尤长,在京城时贵族公卿都知道他。但他却有不为人所知的盗窃行为。江阴有个老头姓章,他曾经讲过,其高祖镇守兖州时,曾祖也跟他在那里为官。当时有一个满洲人因为是皇亲,所以任山东镇抚。他邀请李渔为其管理章奏一类事情。李渔个性风流,闲暇时便和一群公子哥儿们到大明湖去饮酒作乐。他们穿着高贵的衣服,驾着豪华的马车招摇过市。这些公子哥儿们大部分都是待选官员。

当时社会安定时间不长,大臣的子弟照例要练习武艺,好为战争做准备。不论是不是将门之子,都要习武。章老的曾祖父因为是总兵的子弟,所以也跻身其间弄枪舞棒,什么都学。李渔虽是文官,但也整日和他们混在一起。有时,那些练武的公子哥儿们拽着李渔,强迫和他练几招。每次李渔都被打倒在地,惹得众人大笑。李渔虽被摔倒,但爬起来之后总是幽默地自嘲,一点儿也不生气。所以,这些公子哥们都愿意和他来往,也没有人发现他有什么武功。

一天,李渔对各位公子说:“这里的风景我们都已游腻了,而南方的景致秀色可餐。尤其是广陵,更加美丽迷人,为三吴之冠。我们为何不乘船去那里游览一番呢?”公子哥儿们一听欣然同意。于是,他们租用数条游船一齐南下,一直来到了广陵。

在广陵游玩了几个月后,玩兴稍减,便想乘船返回。这天,李渔忽然准备了酒宴,在宴席之上他拜揖了众位公子,然后说:“我有幸和诸公子一起游览盛景,但现在有一急难之事想请各位帮忙,不知可否?”公子哥儿们忙说:“先生是我们尊敬的人,不必如此客气,有什么吩咐我们照办就是。”李渔便起身说:“我现在急需万两黄金,但一时筹措不到。”公子哥儿们一听这么多钱,都显出为难的神色。过了一会儿,李渔又说:“我知道你们财力有限,但运司库的金银有上千万,而几万黄金不过是九牛一毛,就是丢了也不能对国家的财力有多大影响。诸位公子们都是武艺高强之人,何不帮助我去库中取一些来。”公子哥儿们听他这番话都大吃一惊,互相看看,谁也不敢答应。李渔见他们都不做声,十分生气,便威胁道:“你们即使不肯帮我,我也能够得到。只不过到了明早,我如果将所盗黄金扔些在你们船上,然后再逃走,到那时,你们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事连累你们各位,罪行一定不轻。就是辩白一番,也要落个同犯的罪名。你们如果和我一起干,我保证你们没事。”公子哥儿们迫不得已,只好答应了他。李渔又问他们:“你们相信我的话吗?”公子哥儿们都回答道:“相信!”于是,李渔喊来船家说:“先停酒,等公子们大功告成之时再来庆贺也不晚。”船家高兴地大声答应着。公子哥儿们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船家也是李渔的同党。

这时,李渔站起来,从身上取下佩刀,指着各位公子说:“此行不会有什么争斗,不用人人带武器,我持刀为你们把风,现在咱们就上岸。”说完,就迈开大步飞身上岸。公子哥儿们也随之跳上岸来,快速向运司库奔去。他们爬上金库的屋顶,掀开房瓦,斩断屋梁。李渔催促公子哥儿们下去盗金,他自己则拿着刀在屋顶警戒,以防万一。不一会儿,公子哥儿们就背着金子出来了。李渔让他们先走,自己跟在后面。到了船上之后,便令船主起锚开船。而这时,酒还温热着呢。李渔亲自为公子哥儿们斟酒,还说:“各位公子进入金库盗取金银,而我却在屋顶望风,因此如果事情败露,一定不会说是以我为首、而你们是随从的,希望你们以后好自为之。”公子哥儿们都没做声。回到历下之后,公子哥儿们再也不敢同李渔来往了,但也不敢多说什么。他们始终也不知道李渔要这些金子做了什么。

灵猕

雍正年间,济南有个名叫郁双的强盗。他做案很多,没有任何官员能够抓到他。郁双有很多盗徒,凡是他门下的徒弟,其偷盗之财物自取7/10,剩下3/10要献给郁双。郁双因此而蓄敛了数十万的财富。

某年某日是郁双的70岁生日。在这之前的十几天,他给徒弟们发出了很多请柬,并说:“我年岁已高,以后再也不想干这强盗之事了。这次想在生日宴会上和各位道别,请各位届时务必光临。如果有谁不来,誓与同伴们一起抛弃他。”那些在江湖中闯荡的年轻强盗们都惧怕郁双,不敢违抗他的意愿,所以生日那天,都来为他祝寿。一时间,郁府之内人头攒动,刀枪无数。宴席摆了几十桌,来客都是威武健壮的大汉。众人按辈分落座,末尾坐着一只大猴子。只见它赤面金睛,身高约有三四尺,颜色红黑,能和人一样应酬自如。它的头像刚剃度的和尚似的又光又亮,但两只耳朵没有了,看上去像两个黑洞似的。客人们都惊异地相互议论着。

伴随着音乐声,宴会开始了,山珍海味、各种佳肴摆放在桌上。一会儿音乐停止了,郁双边举杯边掀起胡须笑着说:“光饮酒缺少乐趣,没有下酒的味剂。但是我们又不能像文人那样行什么酒令,所以我想和诸位一起讲述一下平日所经历的勇武之事,还有旁人所不能做的奇异业绩。然后再各饮一大杯酒,以示庆贺。大家看怎么样?”客人们都赞同地说:“好,就按您说的办!”大家开始依次讲述。轮到秃耳猴子时,猴子不能说话,但它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四下里看,好像想表达什么。郁双便指着猴子对客人们说:“这个猴子是我的侠义之友,又是我的功臣。我不能无视它的功劳。现在我已金盆洗手,惟一的女儿也已嫁人,再也没有什么尘世的牵挂了。我准备只带着这个侠友进山,它名叫灵猕,是我幼年在广东得到的。我平时喜欢舞刀弄枪,曾经从艺于高手。师傅教给我的武艺我总是记不住,而灵猕聪明敏慧,一学就会,我从那以后就开始向它学武。几年之后,我已经能和师傅们一起抢掠偷盗了。每次去富豪人家,灵猕都为我冲锋陷阵。尽管重门紧锁,高墙丈余,可灵猕只要一纵身,就会像鹰一样飞进院中。然后打开门锁,放我们进屋。有时到其他地方,如果囊中羞涩,我就带它到街上表演节目,吃住的费用就解决了。人们还以为我是耍猴的,所以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怀疑我。有时我在旅馆中安歇,就派灵猕在夜里去盗取财宝。灵猕不用我操心,夜出早归,经常是手握金银、口含珠宝。它口中吐出的珍宝,都是光芒四射、价值不菲的。原来,灵猕不吃我的食物,而我给它果酒吃时,它高兴得手舞足蹈。吃喝完毕以后,它就和我抵足而眠。即使是天寒地冻的冬天,它的身体也是暖如炉火。这样,我和灵猕的关系日渐亲密,我和灵猕的事也渐渐让别人知道了。于是,官府中的捕吏开始追查我的行踪。”

“有一次,我带着灵猕路过保定时遇到了风雪天气,地上积雪有一尺多高。幸亏我和它体格健壮,但雪也没过了膝盖。旷野之中不见一个人影,我和灵猕在雪地上相拥,十分孤独和悲伤,以为我们快要死了。不想同伴们抬着床来接我们,我躺到床上,灵猕被两个人搀着,前后走入山谷,这才没有死去。休养了十天之后,灵猕才恢复了常态,我也大致痊愈了。”

“同伴们还对我说,有一个风雪之夜,大家正围坐在火炉周围取暖,这时灵猕忽然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看上去十分紧张。但它说不出话来,只能比划。我们就跟着它来到一座古庙前,然后分头去打听情况。后来听说,官府抓住一个强盗,马上要斩首示众。我们没有办法,只有在家发愁。突然有人想起灵猕能潜入狱中,便约好在外面等待,以接应灵猕。我听说此事之后很感动,与它更加亲密了。”

郁双讲述这些事情时,客人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讲到风雪逃生、黑夜劫狱时,有的人还落了泪。而郁双讲着讲着也手捋胡须掉下泪来。灵猕此刻一连喝了几大杯酒,还跳起舞来,众人都纷纷举杯向它致以敬意。

郁双接着说:“我刚才讲的都是人所能为的事,不足以表现灵猕的异绩。你们没见它的头又光又亮吗?下面要讲的事更值得赞叹。从前,圣祖登位,有众多皇子各怀心腹事。他们都豢养奇人异士,在分门立户之后党争纷起。一个皇子得到海外某国进献的一颗珍珠,价值连城。皇子格外珍重,惟恐出现不测。他有一名爱妾叫岫云,他把珍珠赐给了她。岫云得到宝珠后十分高兴,但担心别人偷去,就派有武功的婢女严加看护。”

“有一天,我们一群同伙在九华山聚会时提到了这颗宝珠。大家说,如果谁得到它,大伙就集资为谁祝寿,并将他推为首领。大多数人都赞成,但真要去入宫行窃,却无人愿冒那么大的风险。因此,说过之后也就一笑了之了。灵猕听了这话以后,乘我不备跑走了。我见他不辞而别,心中惊讶地想:‘我和它相处了十多年,它怎能弃我而去呢?’只是没想到它有盗珠的意图。我因它的离去而郁闷成疾,病了十几天。我的同伴和弟子都来探望我,来了很多人,门槛都踏平了。”

“有一天,大家正在我房间里聚会,忽然灵猕破窗而入。它的样子和平日不同,额头流着鲜血,还有铜钱厚的结痂。突然看到灵猕,我万分高兴,病也立刻好了,急忙穿鞋下床。可是见了它的惨状,我又十分痛心。灵猕冲我伸过脸来,同时吐出一颗大珍珠。当时太阳刚落山,屋子里已经黑下来,但还没有点灯。而这颗珠子发出的光照亮了人们的毛发,我的那些在场的朋友都为这颗珍珠惊呆了。我这才明白,原来灵猕是为盗取宝珠受了伤。灵猕无法讲述盗珠的经过,我是后来从别人那里了解到的。原来,岫云藏珠的地方,连她的亲人都不知道。灵猕入宫之后,乘着夜色打开门,在屋中翻找,被岫云看到后大声呼喊起来。婢女争相拿着刀剑赶来追打灵猕,灵猕只好逃了出来。而岫云怀疑它是来盗珠的,更加严格防卫。她以为灵猕已经知道了藏珠的地方,便让皇子派侠士守卫。后来,岫云干脆自己抱着宝珠,在屋中彻夜点着蜡烛,众人一齐监视此珠。他们以为灵猕再狡猾也无法掠去,就这样守卫了七天七夜。而后的那一夜,灵猕拿来一个大爆竹,在屋檐角点燃,巨大的爆竹声响彻夜空,众人一听便知有事,都纷纷跑出来观看。此时,灵猕已经跳到岫云怀中夺过了宝珠。岫云惊叫着,灵猕则跃出窗外,侠士飞起一剑追击它。灵猕见到白光,知道遇见了强敌,急忙将宝珠吞入口中,边跑边躲。那白光在它头顶上迟迟不散。恰巧宫中有个厕所,它便不顾污秽,藏到粪池中,白光这才没有了。只是头顶当时露在外面受了伤。灵猕见侠士走了,便钻出茅坑返回来。它在护城河边洗了澡,然后沿着城墙行走,因此没人察觉出来,它便大功告成了。宫中对此事缄默不言,也没有大肆抓捕。”

郁双讲完之后,众人都鼓掌叫好。大家争着看灵猕,它更加得意了。郁双又说:“我得到这颗宝珠也没什么用处,便想将它卖掉,但无人出得起高价钱。于是,我将宝珠捐给了嵩山白鹤观。这座观中有一宝塔,塔身巍然耸立,直入云霄,宝珠就安放在那里。”

隐身贼

有一个秦地的商人,背着货物远道来做生意。有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座寺庙,便走进去想休息一下。走了很长的路,他觉得很渴,这时发现神龛旁有一杯水,杯子上交叉地放着两根筷子。他将水一口气喝下去,把筷子原封不动地放在杯子上,就又出发了。

当走到一座村庄时,他便敲一家的门借宿。房东做完晚饭后,二人一起吃起来。可刚吃了一半,忽见一个穿着破烂衣服、头发像乱草一样的人走进来。他站在房东旁边,房东则照样吃着饭,不理睬他。一会儿饭吃完了,房东走进里屋,那人也跟了进去。不久,房东走出来和客商闲聊。客商见房东没什么异样,便也从容地问:“刚才你见的是什么人?”房东说:“没有人,不就我和你在这儿吃饭吗?”客商一听,便把刚才见到的情景告诉了房东。房东听完后说:“难道是鬼吗?要不然就是强盗。咱们一起搜搜!”客商因长年在外,所以会点儿武功,身上还带着一把长铁尺。二人手持蜡烛,进里屋寻找。当找到床边时,客商说:“在这儿呢!”可房东看不见。那人纵身跃起,挥拳向房东打过去,将房东打昏在地。之后他转身就往外跑,刚要去拔门闩时,客商从后追上就是一铁尺,打中了他的肩膀。房东这时也苏醒过来了,他见客商挥动铁尺,也隐约觉出有个什么东西在那儿。房东猛然想起了什么,便举起一桶粪浇了过去,那人立即显了形。但是他更加拼命地挣扎,使房东和客商两人都制服不了他。这时,房东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听到响动都跑了出来,大家一起用力才将那人抓住绑起来。房东审问他是从哪儿来的,到这儿来干什么?他都闭口不答。村民们听说这事都跑来看热闹,大家在他身上搜出许多金银财宝。见他拒不认罪,大家一齐将他狠狠揍了一顿,并说要打死他。那人听了,对商人冷笑着说:“今天我死了,算我活该倒霉。但你喝了我的法水,我死后,你也活不了几天的。”人们检查了他身上带着的东西,都是附近村民家丢失的。再看他的身上,盖满了许多黑墨印,墨迹已渗入皮肤里。

就在前几天,村里有个少妇自己独居一室,不幸被坏人奸污,还偷走了屋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然后逃走了。少妇又羞又恼之下上吊死了。此刻村民们都怀疑是他干的,又审问他。开始他不承认,后来有人拿蜈蚣咬他的肚脐眼儿,他才吓得交待了罪行。果然是他害死了少妇。大家又问他:“你身上的墨印是怎么回事?”他交待说:“和一个女人睡觉,就作一个记号。”数一数,总共有73块印迹。村民们气坏了,堆起干柴要烧死他。可是刚想点火,客商就大叫肚子痛,那样子痛苦极了。大家猜想,一定是那个人捣的鬼。一个老人说:“快点火烧死他。他死了,法术也就不灵了。”于是,大家往那人身上浇了很多油,点燃后,转瞬间就烧成了灰烬。这时客商已昏倒在地,不久醒了过来。村中有懂医术的人给他吃了些药,他拉了一升多血才没事了。

江湖铁算盘

江西有个姓李的商人,经常往来于苏杭之间做买卖。他可以说是一位老江湖了。一次,他从杭州回苏州,途中遇见一位少年请求搭船。船上其他人都不同意,李某见他衣服破烂地站在岸边,十分可怜,便对船上人说:“一个人没有船乘,够可怜的,我们何必吝惜那一小块地方呢?”说完,也没管大家同不同意,就让他上了船。当船行至常山时,少年下船登岸,转身对众船客说:“和各位萍水相逢,有幸搭乘你们的船。现在我要走了,想请各位饱餐一顿,以致谢意。你们将自己想吃什么都告诉我吧!”船客们说:“昨天路过某地时,看街市上的馒头做得好,现在很想尝尝。你没看我们的食指都动弹了吗?既然你有这份儿心意,就给我们一些馒头吃吧。”这时离那个卖馒头的街市已很远了,船客们只不过是想难为他,加上他看上去又很穷,以为他肯定办不到。可没想到少年竟答应了。他又回到刚才躺着的地方,蒙被而卧。众人呼叫他,他说:“你们别打扰我的清梦。”众人又说:“我们都饿了,你的馒头在哪儿呢?”少年说:“你们不要着急,面粉刚发好,正在包馅呢!”说完就又躺下了。过了很长时间,忽见从他的被中冒出缕缕热气。船客们都很惊奇。有人说:“这瞌睡汉鼻子里怎么冒这么大的气?”一会儿,少年伸出头对众人说:“馒头出笼了!”遂将被掀开,只见里面堆有许多馒头。船客们饱餐了一顿,大家好奇地询问少年的法术。少年只笑不答,之后便上岸了。但他却约了李某在三里之外的地方见面。

李某按约定时间来到某地,少年早已等在那里。他拿出几张纸送给李某,李某一看,竟是各牙行的票据。从玉山到李乡里这一路的车船,都已为他雇好了。李某奇怪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少年说:“不瞒您说,我就是江湖上有名的铁算盘。不用翻箱探囊,就能用法术取人财物。刚才船上各位所携带的钱物已被我拿了一半。因为您是长辈,所以我分文未取,还为你雇了车船,以报答您的帮助。”李某又吃惊又很感谢他。少年说:“车船的费用都是船客们出的,不必谢我!”李某又问:“离那么远的路,你怎么能办到呢?”少年说:“我们这些人,就是千里之外的东西都能取来,几百里地对我们来说更是咫尺之遥。”接着,他又对李某说:“江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多,以后出门,你在口袋里放些五谷,或是官府印花,这样才能避免被术士们偷窃。”说完,告别了李某扬长而去。李某拿着票据给牙行看,没有不符合的。因此,沿途的车船都如数给付。

辛遇神丐

辛秘中了进士后去常州相亲。当他走到陕州时觉得有点累了,就在路边的树阴下歇息。有一个乞丐盘腿坐在他的旁边,只见他脸上结着疥痂,衣服很脏。他见辛秘坐在那儿,便问他去哪里、干什么。辛秘厌烦地躲开他,可他紧迫不舍。辛秘使劲地抽打坐骑,但马实在太差,怎么也甩不掉乞丐。乞丐跟在他后面,一个劲儿要和他说话。不一会儿,他们赶上了一个穿着绿衣的人。辛秘朝绿衣人作个揖,又和他聊了几句,乞丐在他身后也应和几句。走了大约一里多路,绿衣人突然打马走到前面去了。辛秘奇怪地问:“这个人怎么回事?”乞丐说:“他的时间到了,怎么还能自由呢?”辛秘诧异地问:“你说他时间到了是什么意思?”乞丐说:“过一会儿你就明白了。”于是继续向前走去。

当快要到旅店时,他们看见有几十个人围在旅店前吵吵嚷嚷,好像出了什么事。等辛秘上前一问,才知道那绿衣人突然死了。辛秘吃惊之余,开始敬重起那个乞丐来。他脱下衣服给乞丐穿,又将马给乞丐骑。乞丐没有丝毫感谢之意,但说的话很有内涵。到了汴州之后,他对辛秘说:“我不再往前走了,不知你要到哪里,去干什么?”辛秘将相亲的事告诉了他。不料他笑着说:“你是进士,事业不可以到此为止。那个女人不是你的妻子,你的婚期远着呢!”

第二天,乞丐抬来一坛子酒和他告别。他指着相国寺说:“这座寺院中午就会着火,你等下午再走吧。”中午时寺中果然着火了,烧坏了寺顶。临别时,乞丐赠给辛秘一块绫手帕,上面打了个结。他嘱咐辛秘说:“如果以后遇到困难,就打开它看看。”

二十多年过去了,辛秘做了渭南县尉,那时才和裴氏结婚。在裴氏的生日那天,辛秘请亲朋好友前来赴宴。席间,他突然想起那块手帕,就打开来看,只见里面露出一条纸幅,像手掌大小,上面写着:辛秘妻河东裴氏某月日生。上面记的日期与真实情况相同。辛秘想:“我和乞丐分手时妻子还没出生,他怎么算得这样准,难道是谪仙下凡吗?”

仁者乐山

风台县有个叫马体孝的秀才,其个性豪放,与妻子晋氏二人都喜好吟诗联句,又都笃信佛教,在赋诗之余参禅悟理,常常通宵达旦。

马体孝中年时弃书离家,准备去游览各地名胜。他妻子也不挽留他,还作诗为他送行。体孝在外云游了几年,忽然一次在江南遇到了岳父。他岳父是个买卖人,因善于经营,所以积蓄了一万零十两黄金。他对体孝说:“我没有儿子,就留下其中一份儿养老送终;其中二份儿资助你去游览名胜;其中三份儿给我女儿。但我的女婿个性耿直,不会收下,所以那二份儿也一起送给我女儿。”体孝笑着收下这些黄金,并带回家中交给了妻子,还向妻子转述了岳父的话,并问:“你说这是多少呢?”妻子说:“除去我父亲的那一份儿,这是八千五百八十两黄金。”体孝问:“难道他是以一万零十两黄金为底数,将三人之数分七份儿除开,得一千四百三十,这个数是父亲留做养老的;将之乘二,得二千八百六十,是给我游历山水的;再翻二倍,得五千七百二十,是送给你的。将递倍之数合起来就是其二、其三之数了,对吗?”妻子说:“是这样。”体孝又问妻子说:“你的诗学有进步吗?禅理有提高吗?”妻子说:“八千五百八十两黄金铸成八千五百八十个罗汉。每个罗汉手拿一粒金粟,一粒金粟又化为六粒金粟。量粟的最小单位是圭,十圭为一撮,积累至一斛,那一斛是多少粟呢?”体孝说:“共是六千万粟。”他又问妻子:“这金粟从哪儿来?”妻子说:“来于无金粟。”体孝又问:“此金粟往哪儿去?”妻子说:“去于五金粟。”体孝说:“未来未去,何无何有?”妻子回答:“即来即去,即无即有。”体孝说:“我明白了。”二人遂饮酒畅谈了一整夜。

第二天天刚亮,体孝便同妻子告别,又去江南云游了。从此改名为“旷”,别号“翁恒”,其行踪不定。后来,宿迁县有一个乞丐死了,怀中揣着一首署名“丐隐翁恒绝笔”的诗。宿迁县令看后很诧异,便让人将他安葬,并将诗刻在墓碑上。县令还亲自和诗,并立了一座石碑,刻着“丐隐翁恒先生之墓”几个字。翁恒死了的消息还没传到凤台时,他的绝命诗就已先期传来,只是不知作者是谁。他妻子听说这首诗之后十分悲痛,伤心地说:“我的丈夫死了!”当时家人还不相信。不久,体孝岳父的信到了,宿迁县令也给凤台县发了公函,家人这才相信了。

马体孝年轻时曾为《四书》题诗,其中有“子路宿于石门”、“荒烟蔓草东西路,剩水残山去住魂”、“仁者乐山”等等,都受到蒋时庵侍郎的欣赏和赞扬。

义冢异丐

雍正甲辰(1724)年,谯陵人张乞儿来到周家口。他有一条腿瘸,每天都到街上去乞讨。他从不强求于人,也没有让人怜悯的表情,所以人们都叫他“异丐”。平时他从不和其他乞丐来往,只在街西义冢的空旷处挖了一个一尺多深的大坑,夜里便睡在那里。不论冬夏都在那儿。有时候,他一天出来讨一次饭;有时候,几天也不出来,也不感到饿。

一天下大雪,积有一尺多深。人们都认为乞儿死了,但一些好事的人铲开雪一看,他还熟睡在那里。从此以后,人们更加觉得他很奇特,都争相送给他东西吃。但他却只收下很少的一点儿,后来便离开了。有人想送他衣物,甚至想给他搭个茅屋,他总是拒绝说:“我以天地为屋,要茅屋做什么?住在野地里,却穿着新衣服,这不是为强盗准备的吗?”他在义冢里住了13年后,便不知去向了。

黄犬浴水

相公贾耽在滑台做官时,有一个部民家中很有钱。只是部民的父亲有一天忽然得了一种怪病。其父逐渐消瘦,吃不进饭,但却要每天喝半升鲜血。病人家中很担心,便以重金寻找良医。告示贴出后,洛阳、长安以及山东各地的医生都来了。但是,尽管病人家周到地款待,可病人的情况仍不见好转。

后来,有一个人从剑南来,为病人诊治了十几天也没搞清楚到底是什么病。他对病人的儿子说:“我家三代行医,凡给人看病,都要弄清病因。可您父亲的病我却看不出原因,难道是我医术不精吗?还是他的病来自上天?不过,我听说贾府帅博学多才,为当代奇人,医药卜筮之事他更是精通。你能拿出五十千钱吗?”病人的儿子问:“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医生说:“将钱送给为贾帅驾车的御吏,等贾帅出来后,你用车载着病人从他前面经过,让他看看。他要是能看出些什么,我就可以施法术了。”病人的儿子听从了他的话。在贾帅去庙中拜佛的路上,让贾帅看到了病人,可刚想说什么,却赶上监军使向他禀报事情,不知不觉间车马却错过去了。无奈,那位医生只好离去了。

此后的一天,病人对儿子说:“我的病看来难以治愈,我现在心情烦躁,不想听见人说话。你拉我到城外有山有水的地方,将我放在那儿,三天来看我一次。如果我死了就葬到那儿。”儿子没办法,只好载着父亲到了城外,找到一块大石头,将父亲放在上面,然后哭着回家了。

病人躺在石头上,眼望山峰流水,心中的烦躁略好些。这时,他忽然看见一条黄犬跳入水池中,连跳四次,好像是在洗澡。一会儿,黄犬离开了,病人闻到池水中有芳香的气味。他觉得口渴,但浑身没有力气,又走不动,只好用胳膊肘支着爬行。费了很大劲才爬到池边,他便捧起水来喝,连喝几口之后就感觉到轻松舒适。于是他就大口大口地喝起来,不一会儿,他竟能自己坐起来了。

第三天儿子来看他,惊奇地发现父亲不但没死,病情还有了好转,便高高兴兴载着父亲回家了。到家以后,病人能吃饭了,而后没用十天就痊愈了。

后来有一天,贾帅外出时走到了那时停车的地方,他突然问道:“那天见到的病人怎么样了?”御吏告诉他说:“现在已经痊愈了。”贾帅说:“那个病人的病况很难辨识,其实他得的是‘风症’,世上无药可治。除非服用千年木梳烧成的灰,或是黄犬浴水,此外别无他法。不知他是怎么治好的?”说完,他就派人去打听,已经康复的病人将整个过程告诉了来人。贾帅听后说:“此人是天降灾祸,又是天赐神药,这可真是命呀!”

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佩服贾帅的见识。看来,那位剑南来的医生说得不错,他确实是一个奇异的人。

霍筠巧遇姻缘

很久以前,北京大兴县有一位霍医生专治疮疾。他有三个儿子,霍莨、霍筠、霍筦。三个儿子都聪明伶俐,特别是霍筠,更是才智超群。他在医治外伤之余,还喜欢读些其他方面的书。父亲认为他这是违背家规,常常责骂他。幸亏有位姓姚的老先生常来劝勉他,霍筠才有可能攻读举业。

几年后霍医生病故,霍莨、霍筦各自行医,都生活得很好,只有霍筠不会独立谋生,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眼看科举考试的日子临近了,但霍筠没有钱乘坐马车,只好走着去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一位老仆随从。启程那天出发晚了些,刚走了二十里路太阳便落了。正愁没处住店时,忽然发现林中有火光向这边移动,等来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个气喘吁吁的老太太跑来。老仆拦住她问:“此地可有能借宿的人家?”老太太不耐烦地说:“我有急事要找外科医生,哪有工夫管你们什么借宿的事?”霍筠听了急忙对她说:“我就懂外科,你为什么不请我呢?”老太婆问:“先生您如此年轻,不知已娶妻了没有?”霍筠说:“还没有呢。”听了这个回答,老太太高兴地请他们一起往家走。

霍筠边走边想:“这老太婆为什么问我娶妻了没有,这和治外伤有什么关系?”正想着,已经来到一座庄院前。这座庄院很壮观,像是一个官宦人家。老太太让他们先等在门口,她进去禀报老夫人。不一会儿,老太太领着几十个婢女快步迎出来说:“老夫人有请!”他们二人便跟着老太太走进宅院,过了十几间屋子才到上房。而这时,夫人早已在客厅等候着了。夫人看上去约有三十多岁,珠光宝气,艳丽夺目。在与霍筠见礼之后,询问了他的姓名、年龄以及婚姻情况,霍筠如实相告。夫人听后脸上显出喜悦的神色,她让婢女退下后对霍筠说:“我姓符,原籍在河南,现在此处寄居。我孀居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名叫宜春,今年十七岁,尚未论及婚嫁。这几天她忽然在阴处患疮疾,不方便让人医治。我与小女商量,要为她找一位才貌双全的年少医生,治好病后将小女许配给他。你正适合,只是不知医术怎样?”霍筠急切想找个住宿的地方,一听此话自然愿意。

夫人这时便让人叫蕊儿给小姐传话,自己则拉着霍筠的手往女儿房间走去。走过了大大小小许多房间回廊,才来到小姐的闺房。掀起门帘一看,一位美貌的少女正盖着锦被躺在床上。夫人对女儿说:“这位先生是个好医生,你看行吗?”少女羞涩地看了一眼霍筠说:“全凭娘做主。”夫人便回头对霍筠说:“先生请诊病吧,我先离开一会儿。”少女不好意思掀开被,在蕊儿的再三催促下才斜躺向里面,用衣袖遮住面孔,让霍筠医治。霍筠坐到床边,慢慢揭开被子,见她的阴处用一块红绸布遮着,疮疥有铜钱般大小。看完后,霍筠给她盖上被子,侧身下了床。夫人将他请到书房,那书房陈设雅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霍筠示意让婢女退下,并请夫人先走开,而自己在书房里,砸碎扇上所系的紫金锭,用砚水调好,带进闺房对夫人说:“此药忌女人手,必须我亲自敷上才行。”夫人说:“随你的便吧,只要能治好病就行。”霍筠再次掀开锦被,用手抚摸着少女的臀部,小心翼翼地为她敷药。少女笑着没有说话。

几天以后,宜春阴部的疮疥全好了。夫人设宴款待霍筠,并向他敬酒道:“对小女来说,你真是上天派来的。”于是,夫人命人收拾布置新房,择吉日完婚。婚后一个月,霍筠想回家。夫人说:“这荒郊野外实在不适合居住。我在京城的阜城门外有一处旧宅院,咱们可以搬到那里居住。”霍筠便随她们搬到了阜城门。搬家时,他发现这母女俩的值钱东西实在多得很。而那旧居也是雕梁画栋,俨然一个豪贵人家。

在阜城门住了几年之后,宜春生了一儿一女,霍筠很得意。可是,忽然有一天晚上,宜春哭着对他说:“我们的夙缘已尽,明天就要分别了。40年以后我们再相见!”第二天天亮,二人手拉手走出房门,都伤痛欲绝。这时,门口已经停着一辆小牛车,看上去很小,可夫人和宜春以及蕊儿等十几名婢女都坐上去也不显得窄小。转瞬间牛车就不见了,而宜春的哭声还仿佛在耳边。

后来霍筠参加科举考试中榜,被任命为某县县尹。只是不知道四十年后相约再见的事会怎么样。

回光返照注《易经》

武进人郑环以经学名闻天下。他为人刚正不阿,节操高尚,志在从政。但他深感怀才不遇,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此,他常同为官之人谈论百姓疾苦,尤其愿意讲那些兵事、海防以及屯田之类的话题。有人厌烦或是没有兴趣,他也不在意,还是讲个不停,大概是希望有人发现、重用他吧!

嘉庆丙寅(1806)年,郑环病逝在甘泉训导官署。当人们前去吊唁时,不禁大吃一惊!只见郑环身穿朝服,坐在案几旁奋笔疾书。大家忙问怎么回事,有人说:“在丑时,郑公突然病重,家人给他沐浴更衣。天刚亮,却见他又爬起要来纸笔说:‘我注释的《易经》还有四卦没注完,只有回光把它弄完。’”大家等到酉时,他才扔下笔长叹一声,闭上了眼睛。大家将他抬上灵床时,他已经僵硬了,而那注释的《易经》也全部完成了。

天作之合

杨梅疮在麻风病中最厉害。广东当地患这种病的妇女,经常到街上搔首弄姿引诱年轻男子上当,而常有好色之徒被她们欺骗。

桂林的吴绍田是一位俊美的公子,因其舅父在广东做官就投靠到了广东。一天傍晚,吴公子到郊外散步,见到一位女郎和小婢女也在散步。公子觉得女郎很美,就上前说了几句挑逗的话。那女郎不仅没有反驳,反而一笑而去,吴公子心中一荡就尾随她们到了一处高门宅院。他虽然心焦如焚但也不敢贸然进入,特别是打听邻居知道这是位要员的家之后更加怅然若失,但又不忍离去。

没料到过了段时间后,那与女郎一起外出的婢女出来招呼吴公子随她进院。吴公子很高兴,到了女郎闺房,见到女郎正在等着他。看见他女郎低声说:“让你久等了。”并把他拉过来一起坐下。

吴公子环顾了一下屋内陈设,觉得奢侈华丽,许多东西自己从没见过,心中自觉形秽,也就局促不安起来。那女郎见他如此便说:“你怎么前倨而后恭呢?现在倒像女孩子害羞起来了。”吴公子说:“我是个俗人,蒙您不弃,恐污仙人,心中深感不安。”女郎笑着说:“你真是个厚道人。”

不久,吴公子就与女郎做了露水夫妻,两人恩爱备至。云雨之后,女郎却哭了起来。吴公子细问缘由,女郎才说:“你不知道广东的麻风病吗?我是不忍见你死去啊!”吴公子明白后并未埋怨,反而深情地说:“今日有幸和你相亲,就是以一死报答知己之情也可以瞑目了。”女郎为他的真情所感动,三更过后才依依不舍地送走吴公子。

吴公子回到舅父家后心灰意冷,不久果然病了,全身溃烂,体无完肤,自己认为必死无疑了。舅父开始还常来问问他的病情,后来就把他关在屋里只从窗外送些食物维持而已。

一天深夜,吴公子口渴难忍,喊人送茶也无人理会,只好自己挣扎着爬起来,暗中摸索着想找点喝的。无意中触到一个大坛子,里面装满了酒,便不顾一切地喝了起来,口渴消失后就睡下了。第二天一早,吴公子醒来后大吃一惊,遍身的脓血结成了厚痂,揭下后皮肤白嫩光滑。吴公子欣喜若狂,冲出屋去告诉了舅父昨夜发生的事。舅父和他回到屋里朝酒坛子里一看,原来坛子里有一条四条腿的蛇溺死在里面。吴公子就是喝了有蛇毒的酒才治好了病。

吴公子痊愈后,托人告诉那女郎说,他大难不死,请续旧好。那女郎回话说:“吴公子是我的救命恩人,上天保佑他不死。那寻花问柳之事不能再有。请公子找媒人前来,我誓死嫁他,否则我以死殉情。”吴绍田听罢大喜,与舅父商量后托亲友去女郎家提亲。细说原委后,女郎父母说:“这真是天作之合呀。”遂应了这门亲事,把女儿嫁给了吴绍田。

曹道翁呼钱

曹道翁,大家都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宣和年间,他来到清流县,正逢道观刚落成就住了下来。他头戴青巾,身穿短褐,每天呆呆地坐着。几年后他慢慢地开始配药为人治病。凡是有病吃了他的药的人没有不好的。他每次到街市上都大醉而归。有人暗地里观察,发现他总是到了酒馆在窗前坐下后分毫不差地把银子交给店家,在茶馆饭店也是如此。有时甚至十几天也不烧火做饭。于是人们问他:“你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却什么也不缺,是为什么呢?”道翁说:“我能把钱呼来。”人们知道他的法术后纷纷向他求教,他说:“我呼的钱,都是深沟巨壑久湮之物。若是传给你们,你们一定就会窥视人家收藏的钱财,灾祸也就会降临到你们身上了。”登真观的道士丘居通仰慕他的法术,拜在了道翁门下。曾经有人献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作为缝制衣服和其他所需之费用,因时间久远忘记放于何处,道翁就将它们从隐藏很深的旧箱笼中钩了出来。道翁还让居通为他碾药,并让他自己按摩头顶,说可以须发不白。后来居通84岁时,头发还乌黑油亮,惟独胡须皓白。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居通说:“碾药时胡子还没长出来。”

镇里有位叫赖岫的人带着一位女子来拜曹道翁,道翁拿出一小剂药让她服下并抚摸女子头顶说:“你将终身无病。”女子服药后整晚都未大小便,其后身体果然一直很健壮。

易三治病

易三是沅陵人,自幼学习剑术,武艺超群。他曾在武汉一带云游,为一些富商做保镖护院之事。不久,他觉得这种行当不好,就改行划船帮助渡河的人。30多岁时,他搬到常德东市居住开旅店卖浆水。很久以后的一天,来了位讨饭的老人到易。三家门前,易三让人给了他点吃的。此后,老人每天都来,因为他身上有恶疮烂得很厉害,臭不可闻。易三见他这样很可怜,就每天都用盆装东西给他。不久老人又要求住在他家,易三同意了。老人朝出晚归,走路踉跄,形象怪异。易三家里人都恨他骂他,只有易三不这样。一年后老人又得了痢疾,粪便带脓杂血,加上恶疮的臭气,让人无法靠近。只有易三仍如往常侍候他饮食。一天晚上,老人突然把易三叫来说:“我有意于你已经很久了,你的确是个善良之人。我的法术可以传授给你了,我本来没病只是考验你而已。”易三闻听吃了一惊,再仔细一看老人,果然身体如常人,所排的赤白粪便也都澄清透明,当时心中十分惊讶。

天亮时,老人把易三带到城东高冈上向他传法。老人掏出讨饭用的饭盂,取来水放在里面,然后祈祷使水沸腾,又将一把短刀放在饭盂中,水仍在沸腾。老人告诫易三说:“我的法术可治百病。但祈祷时水不沸腾,刀竖不起来,则不能医治。为人治病不能收人钱财,也不可随便传给他人。”易三俯首拜谢了老人。老人转瞬就不见了,只听见老人说:“我姓张。”

易三得了法术后急于为人治病,可没人相信他。正在这时,他的儿子得了腹痛病。易三要给儿子手术,妻子说什么都不肯。他就等妻子出门后,暗地里祈祷神水,为儿子做了手术,将儿子腹中脏器洗了一遍。妻子听说丈夫在给儿子手术,疯了一样冲回家里大哭大叫。易三用手把剖开的刀口覆盖上,伤口立即愈合了,儿子的腹痛病也好了。

从此,他开始给外人治病,手到病除,还不受酬谢,严格遵守老人的嘱咐。他治病,不论内疾还是外症,都用割治疗法,并且一定要祈祷令水沸腾让刀竖起来后再施手术。几十年中每天来治病的人络绎不绝,四方的达官贵人也不远千里来拜请医治。

乾隆庚午年正月,中丞开某经监司董某介绍,知道了易三大名,将易三请到府中治病。易三为人鲁钝,见到达官贵人也不下拜,而他治病又无药方良药。开某就认为他是村野之人,便不待见他。易三就又回到了沅陵。易三离开不久,开某府中的病人就全都好了。开某觉得他是非常人,就重新将易三又请回府中,并且准备酬谢他。这时开府上下的人,都将易三作为神仙争相罗拜。

不久易三又离开了开府来到董某的衙门。开某要请他吃饭,他说什么也不去。开某一再相请,他才勉强赴宴。城里官宦富豪请他吃饭,他都拒绝,一定是为了治病才去。开某要给他二十两银子,他也拒绝了。九月初,易三同董某告别后,打算乘船回家。没想到江上起了风浪,使他只能暂时留下。于是,城里知道他的人又都前来让他诊病,每天他要医治数十人。每次当他飞也似的在街上走过时,围观的人特别多,都喊他“易神仙”。

陈益曾在朋友家里见过易三,说他形貌古朴,不爱说笑,想做什么就毫不犹豫地去做。问他年龄,他说已经83岁了。他很喜欢吃肉。看病时,他将中指放在病人的额头上,不用病人说话,只看中指便知病情。不能治就不治,能治的也不开药方。病轻的病人,他只要用手一摸,患处便好;病重的人,他让将病人的姓名和出生年月写在布帛上,回家以后打一盆净水祈祷,然后将布帛卷起喊着咒语在空中焚烧。烧完后掀开病人的姓名,依次检验效果如何。不同地方的病人都会康复,十分灵验。

陈益认为易三治病不用割治的办法,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慎重的缘故。董某曾送给易三几束茧丝做衣服,易三不好拒绝又不想要,就做了病人所需的布帛。病人祭祀的食物他从来不吃,都埋到地里。这些东西也真是不能吃,用它喂狗会立即死去。

他平时过手的钱物很多。送他的,他就资助给别人;需给出的,自己准备。他曾对陈益说:“我根本不知治病是怎么回事,只不过是有人借我的手耳做的罢了。求我治病的人心诚则灵,否则就不灵。如果我接受别人的酬谢,一年就可获利数万,但我现在仍一贫如洗。无人值得我传授法术,而不是我不想。我曾传法宋书生,可他为某制府治病收了五十两银子。他还向我说谎,但五天后他就死了。使用我的法术必须用元神水,元神水是赤子真心,可问幽明而无憾。”

原来,那老人在传授神术时曾送给易三一个金盆。易三拿回家里一看,竟是重六两的金盆。后来,易三父母死后缺黄金做佛事,易三便将它熔成十两黄金祭献给父母。一天,老人忽然来询问熔化金盆的事,易三很惊讶。老人从袖里拿出金盆说:“有一天金盆回到我的住处,现在还给你,望你珍藏好。”这个金盆现在还留着。

易三曾想追随老人,老人说:“不行,等你86岁时我们再见面。”易三为人淳厚,虽然经常出入大户人家,却从不骄矜,回家之后,和儿孙们一起耕种。他有四个儿子,十几个孙子,妻子也活到80多岁才死。易三年老之后从不被直呼其名,而被称为易先生、易神仙,但喊他易三,他也答应。

王克章三不取

康熙年间,有个名叫王克章的江湖大盗。他体魄强健,敏捷威猛,经常活动于荆楚之间,抢劫来往的行人。他有很多同伙,一呼百应,因为纵横四方又出没无常,所以官府拿他们没有办法。王克章不但有胆略,而且很能讲。他打劫的方式是“三不取”:一是不取辛苦财;二是不取独身客;三是不取妇女儿童。所以,他劫持的多是不义之财。而且,即使是不义之财,也不是全部抢光,每次都要留下点儿财物,给其主人留条生路。王克章也从不忌讳别人,他常常终日流连于别人家中,却又不加害于他们。然而,尽管大家都认识他,却无法掌握他的行踪。这样持续了许多年。

几十年后,在黄蘖山某石洞中忽然出现一位和尚,面色黝黑,坐在枯枝败叶上一言不发,也不吃东西。人们都说黑脸和尚是奇异之人,于是大家纷纷去石洞前观瞻。有人问他姓名,他不回答;给他东西吃,他也不要。两眼低垂着,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一个恶少以为他好欺负,折了一根稻草撩拨他的鼻子,他忽然睁开眼睛说:“不要这样,我是王克章,现在就要离去了!”说完,又闭上双眼,两手下垂着,原来已经圆寂了。旁边一位老人感叹道:“真的是他呀!”便向众人讲起王克章的事,并说:“某贵官被抢时,我才十几岁,而今我已八十多岁了。王克章大概也足有一百多岁了。”于是众人募捐为王克章买地安葬。可到了第二天,去石洞中查看时,尸体已不见了。只有石壁上留下一个“去”字,人们认为他升仙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