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节 中国59式主战坦克

1959年生产出首批59式中型坦克,并完成了生产定型。该坦克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结构与苏式T54A中型坦克相同。60年代初,新型装甲钢的研制与应用为大批量生产59式中型坦克创造了条件。

70年代,根据部队的反映及坦克技术的发展,逐步开展对59式中型坦克的改进,其间进行了很多试验型样车的研制,完成了59—1、59—2和59—2A式中型坦克的发展工作。80年代,59式中型坦克批量生产已经停止,但作为T式坦克的改进和现代化工作仍在继续。

结构特点

总体布置

该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

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

车内携带炮弹34发,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

武器系统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00毫米线膛炮,身管长5350毫米,身管前端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最大射速为7发/分钟。

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毫米前机枪。

该坦克装有1959年式100毫米坦克炮炮长瞄准镜。在车长指挥塔门周围装有4个观察镜;在指挥塔前部装有1个车长指挥观察镜。

在炮塔右侧装填手门前装有1具供装填手观察用的潜望镜,在炮塔左侧前边装有1具供炮长观察用的潜望镜,这2个潜望镜可以在垂直面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面上转动。

该坦克装有高低向单向火炮稳定器和水平向电驱动装置,高低向稳定精度为±1密位,稳定瞄准许角度范围为—3.5°~+16°。车长通过目标指示器超越调炮时水平最大瞄准速度为10°/秒,炮长通过操纵台操纵时水平瞄准速度为0.05~10°/秒,高低瞄准速度为0.05~4.5°/秒。

推进系统

该坦克采用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382千瓦,标定转速2000转/分钟,最大扭矩2256±98N米,最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1300转/分钟,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转/分钟。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克/千瓦·小时;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9克/千瓦·小时。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

该坦克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上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板,每侧91块。

防护系统

该坦克采用均质钢装甲,车本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车内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及手提灭火器2个。车后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在该坦克的基础上先后发展了59—1式、59—2式和59—2A式中型坦克以及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59—1式中型坦克

1979年进行了改进设计,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转向液压助力系统、热电偶传感器的自动灭火装置、车体屏蔽裙板、伪装天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和便于开启的安全门等。

经过改进的该坦克在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机动性、降低乘员疲劳程度、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较59式中型坦克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后来老产品的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装备中国部队。

随着技术的发展,59式和59—1式中型坦克所安装的100毫米线膛炮可发射钨头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钨头穿甲弹初速为1435米/秒,穿甲威力有很大提高。

59—2式中型坦克

80年代初,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具有自紧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能有效防止二次效应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VRC—8000型电台和VIC—I型车内通话器,保留了59—1式中型坦克上若干成熟的改进项目,这就是新设计和研制的59—2式中型坦克。

105毫米线膛炮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50毫米/30°的均质钢装甲板,大大增强了火炮威力。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

采用新的通信设备,通信距离也成倍增加。该坦克于1981年设计,1984年设计定型,1982~1985年生产,已装备中国部队。

该坦克的105毫米线膛炮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弹药基数为38发;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采用了液压助力转向操纵装置和粉末冶金刹车瓦制动带;车外两侧安装了裙板。

经过改进的59—1、59—2式中型坦克均能安装挂胶履带板,改善了坦克在公路上的行驶能力。

59—2A式中型坦克

1984年底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单位开始研制59—2A式中型坦克。1985年10月制出1辆初样车,安装了带有轻型热护套的105毫米火炮、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车首挂装复合装甲、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同时采用热烟幕和烟幕弹发射器、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以及工程作业装置等。

试验表明,该坦克的火力及机动性较59式坦克有了明显提高,防护力、机动性和使用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工作可靠性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

7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该抢救车是59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由59式中型坦克去掉炮塔后在底盘上安装绞盘、手摇式吊架和驻锄等装置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对失去自行能力的车辆能实施刚性牵引;对淤陷或坠岩的车辆利用绞盘施行拖救,拖救时将驻锄插入地表以防履带滑移。

该车和其他工程车辆相配合可完成战地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车上备有可拆卸的手摇式吊架,起吊重量可达1000千克,可以用于更换发动机及其他部件。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