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进退有数,把握谦虚的艺术

第一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明明是自欺欺人,还动辄腾云驾雾地飘飘然起来。谈论起来头头是道,可做起事来,却常常束手无策,力不从心;有的人,心怀鸿鹄之志,可真给他施展空间,却又往往大不如意,令人抱憾。有的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有的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有的人,利令智昏,忘乎所以……他们大多是,不知自己深浅几何,缺乏做人应有的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够了解自己,自己能够认识自己。也许有人会说:“我就是自己,怎能说不认识、不了解自己呢?”其实不然。有的人可以了解他人,了解环境,了解社会,甚至了解世界,但是,就是不会太了解自己,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难的。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极少,而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却很多很多。做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相信你的人生之旅会更加顺畅。

人贵自知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监察御史文笔不行却爱好写文章,人家奉承他两句,他就拿出一部分工资请客。他老婆劝他说:你对文笔并不善长,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寻开心。这位老兄想想是这么回事,就再也不肯出钱了。其他御史感觉到了,互相嘀咕道:人家后面有高人,不能再玩了。还有一位就不是这样了,做诗作得臭,别人刻意称赞来嘲弄他,他还当真了,杀牛置酒来招待人家。他老婆知道他那两下子,哭着劝他。没想到这位老爷以为是老婆在嫉妒他,竟然感叹道:“才华不为妻子所容!”

前者虽不自知,但别人一点拨,便幡然悔悟;而后者乃病入膏肓,竟连老婆也信不过,以为自己实在了得,所以愈加可笑可悲。

“人贵自知”,它不是让你自卑,而是要你清醒。成为别人的笑柄事小,毁了自己事大。然而,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正确的衡量自己的能力,准确估计对手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估自己,低估别人,是人性中的一大弱点。那些藐视别人、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雷特恩·塞克顿说:“自作聪明的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这离无知也就一步之遥了。”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自作聪明有时比愚蠢更愚蠢。愚蠢的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谨慎从事;自作聪明的人却会率性而为,弄不好还会坏事,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

骄傲的人所看到只是自己的长处,却忽略了自己的致命弱点。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却看不到别人非己所能及的优点。因此,在竞争中,他不知道应该避开什么,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当他遭遇的是位懂得扬长避短、以实击虚的对手时,轻则受挫,重则一败涂地。

因为有了自知之明,诸葛亮知道自己成不了刘备,所以尽心尽力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了一代名相;所以张良能在刘邦一统天下之后,能够明哲保身;所以曾国藩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选择了隐退。

做人不能目中无人

有些人老是喜欢把自己当珍珠,自视甚高,总是目中无人。而有些人喜欢把自己当泥土,总是以人为本,为人和善,乐于迁就他人,愿意让众人把他踩成路。言行妄自尊大,将使与你接触的人们,个个感觉头痛,获得一个不快的印象,从此你所能交得的新朋友,将远永比不上你所失去的那些老朋友,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众叛亲离。

有一次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杨子,他不远千里造访宋国。天黑时分,他来到一家旅店住宿。旅店里有两个年轻女人,其中一个长得美丽窈窕,而另一个长得却是粗黑丑陋。但奇怪的是,别人对待那个丑女却十分尊重,宛如对待名门仕女一般,而对那个美人,却态度轻蔑,视而不见,就像对待下等人一样。这让杨子感到有些奇怪,便悄悄地问店小二。店小二附着他的耳朵说:“那个美女自以为美貌过人,骄傲自大,言行不可一世,处处咄咄逼人。所以我看不出来她到底美在哪里;那个丑的呢,老是觉得自己很难看,可她待人处处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言行谦恭和婉,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所以我不觉得她有什么地方难看。”

那些总是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人。不但不能引起别人的尊重,反而会引起他人背后甚至当面的讥笑。而想要获得别人尊重的惟一方法,就是练好“谦”功,先尊重别人。正如泰戈尔所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就愈小。”一个人的才能再高深,如果傲慢自大,听不进批评和建议,就会被人轻视;一个人能力虽小,却懂得谦虚待人,反而受人尊重和欢迎。所以我们要改正目中无人的不良作风,要以平易近人为准则,虚怀若谷为目标。这样你一定会成为到处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成功人物。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目中无人,不等于没有人,只能让你失去人。如果你常常目中无人,凡事以自己为中心,总认为自己是群体之中最杰出的人物,瞧不起“我”之外的所有人。那么你将会失去很多亲人和朋友,永远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没有人会愿意跟你一起“生活”的。

第二节有德才有得

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很早以前,人们就非常重视“德”与“得”。然而,谦虚与有德应该划等号,因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才能时刻把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谦虚”与“得”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在人的一生中“德”的修炼,就是“得”的修炼。在生活中,小德小得,大德大得。有“大德”的人,才能“大得”;“大得”的人,必有“大德”。因此,有德才有得,德是得的条件,得是德的结果。尽其能、成其德,就会有所得。

事实证明,有才才有财,有为才有位,有诚才有成,有德才有得。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就取决于细微而不起眼的德与得之间。正如著名的“思想之王”伏尔泰所说的,“造就政治家的,绝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品格。”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是相对而言的,好的品德是最可靠的事业资本。因此,良好的德性,不仅事业有所得,而且,还能得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和完美的未来。而谦虚之德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谦虚的人懂得个人的渺小与他人和集体的重要,形成了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总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接纳。

有“德”者,自然有“得”

在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骆寅独自一人带着小百货千里迢迢来到新疆闯天下。那年,他最早去了新疆和田大巴扎。在古尔邦节的前夕,他在街上摆了一个地摊,卖浙江带过来的头金。一来头巾物美价廉,二来因为节日的缘故,赶集的人很多。所以他的摊位上人头攒动,生意很火……几个旁边的同行看了非常眼红,终于按捺不住发作了。他们嫌骆寅卖的头巾价钱太低,要么低价收购他的头巾,要么把他赶走,双方争执不下,眼看就要动武……“住手”!一位维吾尔老乡站了出来,朝那几个欺行霸市者一阵痛斥,各方正在吵得不可开交时,当地工商局局长过来了,是个维吾尔族人,他了解情况后,对骆寅说:“你就在这个摊位上好好卖货,再有人找你麻烦就来找我吧。”

然而,当年的商业市场处在初始阶段,市场的管理制度也不规范,乌鲁木齐的每条马路市场他都蹲过,咯什的大巴扎去过,和田、阿克苏等市场他都跑过。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是骆寅始终没有放弃他经商的原则。他认为诚信是最宝贵的商业资源。诚者必成,只有德才有所得。

一直以来骆寅就凭借着这条原则来经营自己的生意,经过他积累多年的经验和自身的胆略,他与别人合作开了一家床上商店,他与合作伙伴在农六师招待所、群众饭店租房间,靠每天上街拉客看货来进行交易,虽然这么做很辛苦,但效果还不错。在骆寅的坚苦努力的带动下,乌鲁木齐的旅馆市场就这样如雨后春笋般地展现出来了。就这样马寅一干就是5年,他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开拓出不凡的商业奇迹,他开办的新华旅社的声名鹊起,成了南疆中亚有名的批发市场。

“德”者“得”也,是《礼记》之言。“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用人求“德才兼备”,无不以“德”为先。人人都须遵守社会公德,各种各业还有职业道德,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必是“德艺双馨”。人们对最崇敬的人的最高赞誉莫过于“德高望重”,对卑劣行径的最大鄙夷,也莫过于“缺德”或“葬德”。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总是有一些人为了有所“得”,不择手段,有的人出卖自身的人格和灵魂,有的拉帮结派、走私贩毒来坑害百姓,有的以色行贿、贩卖亲人等等。对于这些披着人皮的社会蛀虫有必要认识“‘德’者,‘得’也”的内涵,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有“德”的人才能真正有“得”,才能拥有一个稳定长久的“得”。

德得相依

在人生中,德与得,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德”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理性追求,作为参与者众,涉及面宽,没有止期的培修过程,内涵丰富,但并不玄秘,有时竟十分简单明白,简单得像把尺子,明白得像面镜子,随时可以用来对照自己,检测所有人。这尺子镜子就是个“得”字。用“得”能测出人品,照透心灵,判明其人“德”与否,鉴定“君子”真与伪。自己得而重德,则名垂青史。“德”予人民越多,“得”对己便越无奢求。所以“得”并非金钱名利,而是人心所向!相反,如果一个人弃德而贪得,那么,必将堕落为一个失败的人。比如乐得其所,非份莫取,为理想为他人,应得既得都能“舍”就是“德”,反之,见利忘义,“贪”得无厌,得陇望蜀,欲壑难填,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偏又要装作谦谦君子,何“德”之有?

当然,德与得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古往今来,“德”与“得”都是如影随形的。在“贪”得之后,紧随的便是缺“德”。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德”而名垂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同样是史不绝书。比如,得到非分的公款吃喝玩乐,便缺少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他人的贿赂,便缺少了当权者的德政……但是贪图这样不义之财的人,最终毁灭的只是自己。此类现象绝不少见。这些人每“得”一次,就向葬送自己的坟墓进一步,轻则进铁窗,重则丢脑袋,无不是自绝于人民。多行不义必自毙,只为“得”而不顾“德”的教训值得永远警省和反思。

有德才有得。做人以德为本,善始善终,总会有善的回报。如果再用这份得去筑造德,将暂短的有形之得,溶于身内长久之德,德将伴随着人的本性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将展现出不同层次的“得”来,用于家庭生活,用于工作和事业,用于造福人类。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得到了回报,何乐而不为呢?拥有这种德行,不用寻“得”,得自然而来也。正如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语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何以得人心,恐怕就非“德”莫属了。在古代,立德就是做圣人,创制垂法,博施济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就是常怀爱心,积善积德,争做一个从内在涵养到外在风范的高尚典范。随着更多“德”的成长与成熟,人类逐渐就会走向文明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是追求与德同行。总之,只有立德于未来,只有善始善终的人,才会得到“善”的奖赏。正如古人所说的“积德之家,必有余得;如不积德,必有余殃”。

德者,得也。古往今来均是如此。

品德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能站多高的颁奖台;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亮的心灵电流;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成败的心灵力量;良好的品德是我们每个人得到人生大厦最坚实的基石。作为21世纪的开拓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因为,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

第三节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的人在不如意时只会一味抱怨,整天怨天尤人,于是他们终日郁郁寡欢、牢骚满腹。而有的人在不如意时不烦躁、不抱怨,即使是刺耳的话也以谦虚的态度聆听,平静对待,努力改变,于是他的心里时常装着希望。一味抱怨的人常常只能在原地徘徊,自以为是地咒骂眼前的“阴暗”,却不知道那“阴暗”正是自己的影子。而努力去改变的人,总能用智慧的头脑,谦虚的态度去发现机会把握机会,使本将是无奈的人生过得精彩而美好。既然抱怨和眼泪都不可能挽回失去的一切,那就笑着从头再来吧。

旷达也是一种智慧

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近的步伐。放下抱怨,以谦虚的态度来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

罗斯福小的时候,不但外表丑陋,而且患有严重的气喘症,说话也含混不清,几乎没人听得懂,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孩罗斯福,后来成为了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

别人问罗斯福成功的秘诀是,他说:不抱怨,以谦卑的态度去努力。天生的缺陷没有使他自怨自艾,而且,它造就了罗斯福一生的奋斗精神。他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学习,不仅克服了气喘的毛病,而且拥有了一副好体魄。更让人吃惊的是,以前说话含混不清的他,通过自己的不耻下问、刻苦自砺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社交能力和口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上大学后,他还常常利用假期,到亚历山大去追逐牛群,到洛杉矶去捕熊,到非洲去捉狮子。这些,使曾经缺陷明显的罗斯福获得了一种勇敢强壮的姿态,为他以后成功竞选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中年的罗斯福却得了小儿麻痹症,坐在轮椅上的他,依然是那么的坚强和自信。他说:“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够击倒一个堂堂男子汉!我要战胜它!”后来,在自己的积极努力下,他终于站起来了。几年后,罗斯福竞选纽约州州长成功。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迹,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坏牌的人创造的。不要总是烦恼生活。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要知道,一味地抱怨不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遭。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予了你此,便不会给予你彼,给予了你彼,便不会给予你此,总之,十全十美的事情是没有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相同的世界里。我们所取得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有的人,努力多,得到的就多;有的人,努力少,的到的就少。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需要抱怨什么。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时候,与其抱怨,不如仔细检讨自己什么地方不如别人。所谓求人不如求己,我相信就是这个道理。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有很多人这样抱怨:有的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含着金钥匙,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的天之骄子。而我们穷其一生也达不到的目标,他们却可以轻松的达到。提干的时候,真正能够得到升迁的人,往往是那些精于体察上意的人,而不是精于业务的人。相同的事情,往往只是因为犯错的人不同,犯错的时间不同就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该抱怨生活吗?其实,我们不应该这样的时常抱怨生活,因为我们也曾迫不及待地收下它惠赐给我们的一切,但当它变得不再轻松愉快的时候就立刻抱怨它。生活是由辛、酸、苦、辣、甜五味组成,当品尝过它的甜美后,你将不得不再去品尝一下它的辛、酸、苦、辣。甜美的日子固然让人高兴,但如果生活中只有甜,那甜就无所谓甜。辛酸苦辣的味道固然不佳,却能让你意志更加坚强,思想更加成熟。没有经历过辛酸与苦辣,你就白来这世上走一遭。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小村子,有一年闹旱灾,有一家人,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了,小儿子瘦得皮包骨头了,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孩子来到街口乞讨。可是一整天都过去了却毫无收获,小男孩饿得快晕倒了。爸爸妈妈非常着急,用比祈祷更虔诚的心央求上帝救救他们的儿子。于是,上帝派遣使者来到人间。使者对三个人说,我可以帮助你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一家人听了将信将疑。先是孩子的妈妈迫不及待地对使者说:“我要你为我们变出一车的面包,我要让我的儿子吃得饱饱的。”刚说完,眼前就真的出现了一车子的面包。孩子的爸爸先是非常惊奇,转而又特别生气。不断抱怨妻子没头脑,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只换来一车廉价的面包。当使者问他有什么愿望时,他很愤怒地说:“我不要这些廉价的面包,请你将这个笨女人变成一头蠢猪。”刚说完,面包神奇地消失了,孩子的妈妈也真的变成了一头猪。这可把孩子吓坏了,他边看着眼前的“猪”伤心哭泣,边对使者说:“求求您,我不要猪,我要妈妈。”孩子的话音刚落,妈妈就真的变了回来。使者很无奈地说:“我已经给了你们希望,但就因为抱怨,你们把机会全都浪费了。”说完使者不见了。一家人还是回到了使者出现前的状态,没有面包没有猪,孩子饿得直哭。

是的,因为他们的抱怨,让他们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其实,有时候,我们所抱怨的一切只是徒劳,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改变,甚至有时候,我们的机会也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悄悄的溜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我们做不到从不抱怨,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去努力争取。别人也许拥有的比你多得多的财富。不必羡慕,也许你正拥有比他多得多的健康;别人也许拥有比你高得多的职位。不必羡慕,也许你正拥有比他多得多的快乐;别人收获爱情的时候,也许你仍孤身一人,享受寂寞的煎熬。不必羡慕,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比他多一份事业成功的希望?

与其在不如意时一味地抱怨,不如尝试着去改变,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将生活变得如意起来。因为如果抱怨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笼一般,处处不顺,处处不满;反之,则会明白,自由的生活着,其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总是有人会抱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眼睛总盯着别人的工作是多么轻松,多么的高薪,多么的体面,而自己的工作,总是那么的辛苦,工资奖金却又别人少,迟到抱怨学校的时钟走得太快,工作太累抱怨老板,家庭困难抱怨没有一个好老爸或没嫁个好老公……为什么抱怨的人会说生活的这么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不要抱怨你的专业不好,不要抱怨你的学校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里,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穷或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资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你,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其实,抱怨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于事无补,不停地抱怨,只能放大原来的烦恼,如果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可能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不抱怨,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你会发现,通过你的努力,你能改变事情,并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因为事情总包括两个方面,就看你怎么看问题了。这也就是说,于其抱怨,不如努力。做到这些,当你为了一个目标而勇往直前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抱怨并不能改变你的命运,只能使你更加颓废;抱怨只会繁衍过去的不幸,加重你的负面心情和不满情绪。抱怨已不只是人性的迷茫,更是人性的溃疡。不要抱怨太多,不要徒然去羡慕别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足储备,耕耘好自己的一方田地。

第四节犹豫,留下永远的遗憾

安德鲁说:做事应考虑,但时机既至,即须动手,切莫犹豫。成功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享受谦虚的,当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非常诚恳的说:“我这人没什么志向。”这不算是谦虚,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坦率,这种坦率有时让人觉着是在叹息;毫无才学的人,即使及认真地说:“我这人没什么本事。”这不叫谦虚,只能叫实话,着这种实在有时让人觉着是在自责;机遇面前犹豫不觉,左右为难的倪嗜:“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不叫谦虚,只能叫哀鸣,这种哀鸣除了显示无能为力外,便是在患得患失中不知所措。困难之中“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快刀斩乱麻”、“事不宜迟,迟则生变”、“夜长梦多,日长事多”……司马迁评价春申君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古时候的故事,对于今人来说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智慧结晶,都在告诫我们做事不能犹豫不决。人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犹豫徘徊,因为在你犹豫徘徊的时间里别人已经跑到了你的前面。犹豫是生命中最大的情性因素,在我们对成功与失败难以把握时,它往往把失败的原因都一股脑地推到面前,从而把选择的砝码加重到失败一方,而使我们与成功失之交臂。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英美联军正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展开对德战争的另一个阶段。当时,诺曼底登陆战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但是,这时候,英吉利海峡却阴云密布、巨浪滔天,数千艘船舰只好退回海湾,等待海上恢复平静。这么一等,足足等了四天,天空像是被闪电劈开了一条裂缝,倾盆大雨连绵不绝,数十万名士兵被困在岸上,进退两难,每日所消耗的经费、物资,实在不容小觑。将士们心急如焚,时间拖得久了,德国人将会察觉,从而使盟军数月的努力付之东流。6月4日晚,气象主任斯泰格上校报告说:从6月5日夜间开始,天气可能突然短暂变好,到6月6日夜间,很快又要变坏。是于6月6日行动,还是继续延期?艾森豪威尔一时也难以决定。参谋长史密斯认为:“这是一场赌博,但这可能是一场最好的赌博。”艾森豪威尔也明白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攻敌人于不备,只是这当中也暗藏危机,万一气候不如预期中这么快好转,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了。

最后,艾森豪威尔下定决心。“我确信,是该下达命令的时候了。”艾森豪威尔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之后,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霸王”行动将按计划在6月6日实施。并在日志中写下:“我决定在此时此地发动进攻,是根据所得到最好的情报做出的决定……如果事后有人谴责这次的行动或追究责任,那么,一切责任应该由我一个人承担。”不过,幸运的是,他最终赢得了这场赌博。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的决策是对的:仅在第一天,盟军就有十五万多人成功登上诺曼底;而十余天后,英吉利海峡的天气“是20年来最坏的天气”,暴风雨甚至毁掉了一座人工港湾。

人生的路上往往会面临许多选择。当面对形形色色的抉择时应该如何取舍?面对抉择,有些人往往会犹豫,犹豫,再犹豫,三思,三思,再三思。可是,时不待人,我们常常为了痛失机遇而扼腕叹息。当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只因项羽太多情,太优柔寡断,使的本该属于自己的天下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自己落的个夫人不保,最后终至拔剑自刎,所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犹豫是人生成功的首要敌人。犹豫,使人失掉的是一个个机会,许多本可以成功的人,正是因为没有克服掉犹豫这个惰性,与一个机会无缘,而抱憾终生。所以,要想成功,必须有果断的精神。美国富翁爱琳·福特在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曾说:“想成为富翁的人必须相信: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来决断,有了决断就必须马上付诸行动,只要你决定做什么事,就一定要有无论怎样都必须去完成的精神。”在失败和成功的关口一定要审慎地抉择,所谓当断不断,必留后患,不要瞻前顾后,否则你将失去一次良好的机会。爱拼才会赢,如果你决定了要干一件事,那么就将过去的一切都统统抛开,果断地迈出你新的第一步。

有一位诗人说:“不能把握到的,我们就必须泰然放弃,不论是诗,是自然,还是七彩斑斓的情意。”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减损、割舍,并非完全是坏事。甚至,当断则断是减损得益的前提。如果一味纠缠那些毫无结果的东西,势必走入死胡同,把本该放弃的去拼命地追求;而把本该苦苦追求的,却又毫不足惜地放弃,到头来一事无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执着是一种精神,放弃是一种勇气和境界。当然,盲目地减损并不可取,还要善加取舍。善加取舍,是智慧的主动减损,而不是愚蠢地被动失去。天地悠悠,任何人都需要一颗平常心,虚心接纳也平静地舍弃。

人生需要冒险精神

弗雷德里克·兰布里奇说过:“如果一生只求平稳,从不放开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标从不展翅高飞,那么人生便失去了意义”。正如有人所说: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冒险。在人生中,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会失去更多成功的机遇。这种得不偿失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是更大的损失。要想有卓越的成功,就得敢于冒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冒险的人。只有那些敢想敢做的人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在世界保险业的巨子克莱门提·史东的事业渐上轨道之时,经济萧条的寒流席卷了美国。许多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面对经济危机,再也没有人再把钱投入到保险公司了。史东冷静地面对现实,他认为:“如果你在困难的时期以决心和乐观来应付,你总会有利益可得。”当时,他的营销队伍只剩下200人了,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他把自己乐观的想法灌输给了部下,带领着他们继续奋斗。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曾经十分兴盛的宾夕尼亚伤亡保险公司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营很不景气,于是决定以160万元将公司出售。史东得到这一消息,决心乘此良机将该公司买下来,但是,他没有这么多钱,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犹豫的走进了巴的摩尔商业信用公司董事长得办公室。

“我想买你们的保险公司。”

“很好,160万元。你有这么多钱吗?”

“没有,不过,我可以借。”

“向谁借?”

“向你们借。”

这在别人看来是一桩很荒谬的买卖,但是,最后史东还是买了下来。经过苦心的经营,终于将一家微不足道的保险公司发展成为今日的美国混合保险公司,史东本人也跻身于美国富翁之列,其财产至少在5亿美元以上。

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魅力。经验告诉我们: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哥伦布如不航海探险,能登上新大陆吗?达尔文不亲身探险,搜集资料,能完成巨著《进化论》吗?是的,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成就,就应当敢冒险!

当别人犹犹豫豫的时候,你迅速做出决断,大胆承担起来,很可能这就是改变你命运的关键性一步。世界上许多伟大事业的成功者都属于那些敢想敢做的人,而那些所谓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却因瞻前顾后,不知取舍而终无所获。我们常说,天才,运气,机会,智慧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更多的人失败是因为有三件事没有做到位,即:缺乏敢想的勇气,缺少敢做的能力,没有敢成败的决心。

成功在于机遇的把握,犹豫不决只会和幸运之神擦身而过,命运更倾向于那些敢想敢做的人。

机会来去匆匆,瞬息即逝,犹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只有那么的一瞬间,犹豫只会让你与机会失之交臂。所以,面对机遇,要把握好谦虚的艺术,做出果断的取舍。果断是你人生的一张关键牌,你是否具备果断的素质,与你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是否可以减少坎坷、获得成功密切相关。

在面临相同的境界时,一个人要想成功,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决断力。要知道,决断力能控制行动,只要敢于决断,我们便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因为我们面临一次选择时,犹豫是勇气的绊脚石,而没有了勇气,一切都就稍纵即逝了。所以,有优柔寡断毛病的人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养成做事敏捷,决策果断的习惯,才可以补救犹豫不决的缺陷。

第五节换个角度看得失

谦虚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燥;因为想得远,所以不计较得失;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谦虚之人能从得失中看到局限和欠缺,他的和气中透出低调,和颜中多有雅量。在古希腊有个人问著名的哲人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蹙额愁眉,你的心情总是那么好吗?”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在生活中,没有那种失去能让我感到遗憾的东西。”的确,苏格拉底的好心情与他的得失观是密切相联的。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得到的还是丢失的,我们都要换个角度看待得失。因为,得失本是自然亘古如一的规律。得是一种通过艰苦奋斗的获得;是一种苦心孤诣的赢得;而失是一种粗枝大叶的放弃;是一种马马虎虎的放纵;是一种应塞了事的放逐;是一种袖手旁观的放逐;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放肆。所以,春夏秋冬,循环不已,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它孕育了世间纷繁万物,蓄养了千万的生灵。此时正因为失去了春天里的姹紫嫣红、妖娆多姿,才迎来了夏天的激情洋溢和活力四射;告别了秋天的硕果累累,才拥有了冬天的静谧祥和,就这样在得与失之间使得到的让人愉悦,而丢失的却让人醒悟,所以,换个角度看得失皆是一件奇妙的事。

豁达看得失

得是你付出后的惊喜,但你必须要用心去珍惜;失是你倏忽后的惊讶,但要你还必须用情的珍视;得了,请你不要招摇过市、沾沾自喜的飘然起来;失了,也请你不要灰心丧气、放任自流的默默的消沉下去。得与失,都是要你知道如何把持自己的一种荣辱不惊、从容不迫的态度。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个人向三位修行人请教如何才能得道。第一位修行人说:“在葡萄园里,我看到枝叶茂盛的葡萄腾上挂着晶莹剔透的葡萄是那么的美丽,到了中午人们摘取后,留下的却是一片破败狼藉的景象,我因此而得道。”第二位修行人说:“我坐在池塘边,看到圣洁的莲花在清晨时分开得非常美丽;到了中午有一群人跳进莲池里洗澡,一会儿工夫就把莲花蹂躏殆尽,我因此而得道。”第三位修行人说:“夏季的每天清晨我在水边静坐,看到晨间小溪里的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然而,到了中午,渔民们拿了网子,用诱饵把这些可爱的鱼儿全诱到了网中,我因此而得道。”

这个人在回家的途中仔细品味着这三位修行人的话,当他路过海边时,发现沙滩上堆了许多沙堡。没多久,一浪又一浪的潮水涌上岸来,当潮水退走时,先前的那些沙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他恍然大悟:“原来事上的许多事物,不论费尽多大的心机,花了多大的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暂时的。”所以,在生活中,有舍就有得,舍就是失去,就是意味着放弃;得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超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里,大多数人都乐于得而痛于失。如果得了就会心满意足,沾沾自喜,喜形于色;如果失了,就会沮丧不已、自我消沉。其实,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

世上万事完物是从来没有绝对的利,也没有绝对的害,得失也是如此。有些人,在获得成功后,就拥有高级别墅或者豪华住宅,但他们的内心却陷入了空虚、落寂和无聊,以至精神崩溃等。所以,失去并不一不定是件坏事,因为在失去中始终蓄藏着生机,这就需要你去细心观察发现了;失误中储藏的正确,需要你虚心的弥补;它让我们明白了得到是一种幸福,失去是另一种幸福,让我们把握今天,不乞求也不放弃,做任何事情都随遇而安。

所以,正确的看待得与失,是一种聚精会神的认得;是一种乘风破浪的取得;是一种专心致志的自得;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忍得;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博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对于生活中的失去,我们应该从容的对待。人生就是在一种得失的选择和重复中延伸。在我们面前,无时无刻不存在得失权衡,然而,有时得失的转换可能就在一线之牵。厄运之后方可见幸运。在《淮南子》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给人算卜过去和未来。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也与众不同。

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因此,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后世有许多人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评价和引用。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来又发展为“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则哲理被世人频频应用,用来说明世事无常、或因祸得福,好事变坏事。

这就印证了得失转换的关系,有时觉得就要得到的时候,可能更大的失去正在发生;而就要失去的时候,可能正在换取更大的获得,而他们之间的转化就可能在你的抉择中瞬间发生。有时候,得到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祸。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也要学会舍弃。日中则仄,月满则亏;圣哲说:谦受益,满招损,都是警醒我们,要学会舍弃。如若一味的贪婪务多,不知舍弃有些东西,终受其害。而且,世事纷扰,物欲横流,不能明智的择舍,或许就会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迷失。因此,坦然面对人生的得失,就是为自己打造一个更加完美更加坦荡的人生。

人生也是如此。于人而言,得与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总是相伴而生,交替更迭,如影随形的陪着人们走过一生。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无须不停地徘徊,因为得到的就是在你积极主动出击而经过一番努力拼搏之后所取得的成绩。所以,换个角度看得失,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的一生对于得失,有多种对待方式,或许患得患失,或许得失无患,或许得失无常,或许得失皆宜等等。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受制于各种欲望,多数人还是处于患得患失中,既怕得不到或得不够,又怕得而复失。因此,想不通,放不开,争不完。此时,如果你换个角度看待得失,倒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态度,既希望得,又不计较失,积极而不极端,努力而不角力。

第六节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在我们所熟知的哲理寓言故事中,“捡芝麻丢西瓜”的典故和“猴子掰包谷”的故事,是为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但是,在说完之后,搏得一笑之时,体现出来的哲理是什么,又有多少人遵循了其中的规律呢?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却是鲜少有人思考的。

暂不将这其中的哲理道明,让我们先看看世人的做法:有的人为了工作而整日忙碌,顾不得家庭,从而失去了家庭之乐;有的人因为忙于赚钱,闹得夫妻不能常相聚,从而失去了爱情;更有甚者,为了赚钱、再赚钱,顾不得儿女的教育,不但失去天伦之乐,也有愧于父母的赡养职责……

耶稣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如果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是的,人生的际遇有轻有重,人们若拿捏不当,就容易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同时还有:“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三国时的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败三气,不止赔了夫人折了兵,更赔上自己的性命。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可因小失大,不可为了小义而失大义。

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圣经》以它流传了几百年的智慧向我们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贪小便宜易吃大亏

春秋时期,晋国南面有两个姬姓小国,一个叫虢,一个叫虞。这两个小国关系很好,在政治上也是互相支持。但虢国国君常派兵在晋国边界闹事,晋献公一直想讨伐虢国,由于虢国国君很警惕,在两国边境陈设重兵,晋献公一时没有办法。

一天,晋献公与大臣谈论此事。众人都说:“虢国军队正面难以攻击,只有从背后偷袭才能奏效。”但是如此非要经过虞国,而虞国与虢国同姓相亲,关系很好,如何肯放晋国兵马过境?

这时一个大臣献策说:“臣听说虞国国君贪宝,请大王将国宝千里马和玉璧交给臣下,臣下出使虞国,一定能向虞国借道。”晋献公一听就急了:“祖宗传下的国宝,如何能轻易送给他人。”这位大臣就告诉晋献公:“国宝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灭掉了虢国,虞国还能独存吗?到时候,国宝还不是照样回归晋国国库吗!”

晋献公听了大喜过望,立即派遣荀息出访虞国。晋献公赠给虞国国王很多宝物与骏马,要求虞王让晋国军队通过虞国,而能顺利攻打虢国。虞国有一位大臣极力反对借路给晋国。他说:“我国与虢国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灭亡的同时也将是我国灭亡之日。请陛下绝对不要接受晋国的礼物。”

但是受到耀眼的宝石和美丽的骏马所蒙蔽的国王却不听大臣的忠告,而借道给晋国。结果正如同大臣所猜测的,晋军在灭了虢之后,回程便攻破虞国,宝物和骏马当然又物归原主。

虞国国王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而不顾无穷的后患,终致亡国。对于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举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常见的。难道人类在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与洗礼之后,还尚处在猴的世界吗?人是利益动物,在本质上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个无可厚非。然而,人如果有时候过于斤斤计较,机关算尽,或者自以为聪明,往往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一个“贪”让人们吃尽了苦头,它是万恶之源,世人为了贪求财富、名声、美色……往往蒙蔽了自己的良知与智慧,造下种种恶事,最终不免承受其苦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纵使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吸取教训,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事情还是不断发生。有许多人都会因为贪图近利而得不偿失;有的人则是因只顾眼前,思虑不到未来,也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都是从一开始的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到最后的腐化堕落、走上严重的违纪违法之路。其实,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点轻微的晃动就会导致整体系统的崩溃。或许只是一件产品不合格,就导致了工厂的倒闭,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人因贪小便宜而中了坏人设下的“丢地捡”、“抛砖引玉”等圈套,不仅没有得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失了自己的钱财。正所谓“抓了芝麻,漏了西瓜”,贪小便宜往往会吃大亏。因一时的小利而断取舍,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憾事。

莫被蝇头小利诱惑,从大处着眼

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年轻的钢琴家,问他如此年轻就获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不是有什么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有意地疏忽”。他的解释是:“最初,我要浪费很多时间做很多的事,早餐后,回到房间,整理床铺打扫房间和其他各种事情,然后才去练琴。我发现进步要比我想象中的慢,于是我逆转行事,在练好琴以前,我故意忽略任何其他的事情,果然进步的速度得到了提高”。也许很多人看到这里,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人们被许多小事所困扰的时候,那么必将会使其远大的抱负系上沉重的包袱。

生活中,我们总是面临着各种的选择,人们会利用各种方法选择出正确的。难的是在面临两个或多个正确的选择时,挑战就会出现,因为浮在表面上的那个选择,往往让人们一眼就能发现,而且比较容易实现;而更好的选择又隐藏得较深,发现它和实现它又往往要费一些周折。但是,大多数人都容易被显而易见的利益所诱惑,放弃了更深层次的追求。这就是“捡芝麻丢西瓜”这个典故的实质意义所在:人容易被小利所诱惑,而放弃长远的利益,不懂得从大处着眼。

然而,这样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即使是成功也是一时的。在动物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狮子、猎豹等,在捕猎时候,选中一个目标便锲而不舍地一直追下去,在追捕的途中,即使有其他更近的猎物,它们仍视而不见、心无旁骛,这是它们捕猎成功率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成功者大多都有优良的品质,其中最显著的便是他们任何时候都坚持守信、遵约的美德,坚持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严以律己的操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注重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会被一些蝇头小利所诱惑,只是不断以其热情激发周围的人,朝着已经锁定的目标去努力。

在生活中,得与失是交替出现的,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着得与失之间的取舍。过分计较得失,常常是得不偿失。斤斤计较的“外套”不仅将会捆住你,让你在该出手时畏首畏尾不敢跨步,在小利面前甘于俯首,最终使你处于难堪之地,处于孤家寡人的境地,甚至于丢失饭碗,断送大好前程。生活中、职场上,一旦套上“过分计较”这件外套,你将成为被鄙夷的人,你的人事关系、你的朋友圈将会越来越小,那么你的人生道路势必越走越窄。因小失大,悔之晚矣!《韩非子》中有一句话:“顾小利则大利之残”。如果不想让自己身处这种孤立无援的绝境,这就需要我们做周密的考虑,权衡利弊,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忌草率从事,以免因小失大。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只要生命中有着远大的目标和切实的计划,纵然遥不可及,但它仍是人生的大事,会产生一股催人奋进的动力和勇气,促使你朝着远大的目标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若盯着蝇头小利,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做生意、做事情、做人,都是如此。凡事从大处着眼,只盯着鼻子前面这点小利,没有远见,最终因小失大,成不了气候。做人做事,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不要因小失大。

人生即是如此:不舍去旧的,就难以获得新的;不舍去固有的,就难以获得未有的;不舍小就难已得大;不舍去已然知晓的,就难以获知未知的。关键就在于:于大处着眼,懂得放弃与妥协,抓住大事不放,不为小事困扰,敢于为大目标舍弃和牺牲小目标,不过于在意“蝇头小利”。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小而取大,舍身而取义,才是人生的真正目标!过于在乎小利,必将失去大谋。不要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第七节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古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条的治学名言,这也是为世人推崇的成才之道。其实,苦学并不是成长得必然条件,持之以恒只是促使成长得因素之一。至于其他条件,譬如谦虚的态度、机遇和天赋、爱好和悟性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研究某一学问、学习某一技术或从事某一事业确实条件太差,而经过相当的努力仍不见效,那就不妨学会“放弃”,另辟蹊径,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时候的放弃既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也不失为一种豁达之举。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

为与不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森林里有一只老狮子,他的体态已经在不如从前,越来越感到觅食困难了,于是,他放弃了再去依靠体力来获取食物的方式,决定依靠计谋来取得食物。于是它整天躺在洞里装病,故意大声呻吟着,让野兽们听见。于是,百兽前来探望它,走进洞中的都成了狮子的腹中餐,来一个吃一个。后来有一只狐狸也来探望狮子,但是它识破了狮子的阴谋,于是只是远远的站在洞口,怎么都不肯进狮洞里面。狮子便装作和善的样子,劝狐狸进洞和它聊聊天。狐狸拒绝了狮子的要求,它说:“谢谢你的好意,我看我就不必了,因为我很为自己担心,看看地上就明白了,这里有许多走进你洞里的脚印,可怕的是,没有出来的脚印。”

在这则小寓言里,动物们那种亦步亦趋的跟从正是使他们葬身狮口的主要原因。而狐狸却跳出了这种怪圈,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了前者留下来的脚印,有了这些前车之鉴,狐狸及时反省,立即紧急刹车,知道什么是有所为,什么是有所不为,很聪明地保全了自己。

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有所为,有所不为”何止是治国之道,它也是指导做人和做事的一条重要原则。做到了这一点,你将终身受益无穷。

有一位登山运动员去挑战珠穆朗玛峰,但当他登到6400米这个高度时,渐渐的开始感到体力不支,于是就停了下来,毅然下山了。事后很多人都为他感到可惜:你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只要再坚持一百米,你就可以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啦。他回答得很干脆:“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感到遗憾。”

能够正确的分析自己,做出“为与不为”的选择,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有所为”是主动选择,“有所不为”是敢于放弃,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再强,精力再多,也不可能无所不为,什么都想做只能是什么也做不好,选择好自己应该做的才是最关键的。什么都想得到,只能是生活中的侏儒。要想获得某种超常的发挥,就必须扬弃许多东西。瞎子的耳朵最灵,因为眼睛看不见,他必须竖着耳朵听,久而久之,耳朵功能达到了超常的功能。会计的心算能力最差,2加3也要用算盘打一遍,而摆地摊的则是速算专家。生活中也一样,当你的某种功能充分发挥时,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有哲人忠告: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两只手不能都伸出去,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因为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

当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要人们简单的放弃,需要智慧的辅助,需要胸有全局,高瞻远瞩。胸有全局就能分清轻重缓急,做出正确取舍,科学规划,科学设计。高瞻远瞩是考虑得长远,并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选择。心中无数、虚浮懒散的人是做不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1957年,松下毅然放弃了研究了长达五年的大型计算机项目。这个消息的付出令所有人都十分震惊,因为当时松下已经对此投资了约15亿日元,而县城他们的两台样机经过试用十分先进,很快就能大规模投入生产,推向市场了。那么,松下为何放弃这样一个已经接近成功的项目呢?

在松下放弃这项研究前,美国大通银行的副总裁曾到松下访问,谈话中不觉就把话题转到电子计算机上。当副总裁听到日本目前包括松下在内,共有七家公司生产电子计算机时,吓了一跳。他说:“在我们银行贷款的客户当中,大部分的电子计算机部门的经营似乎都不顺利,而且他们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完全是依靠其他部门的财力支持,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部门都发生了赤字。就拿美国的现状来说,除了IBM公司以外,其他的公司都在慢慢紧缩对计算机的投入。而日本竟然有七家这样的公司,未免太多了一点。”副总裁走后,松下对副总裁给的消息进了了仔细的考虑,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决心从大型电子计算机上撤退。因为松下的大型计算机项目在接下来的科研、生产以及市场推广还需要投入近300亿日圆,如果放弃虽然损失15亿,但是这个决定避免了300亿的损失。这个决定使松下更加专注于对电器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松下慢慢成为了电器王国的领头军。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弃医学文,都是“改换门庭”后而大放异彩的楷模。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可见,如果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放弃,既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也不失为一种豁达之举。

松下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典范。“有所不为”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加理性的进行盈利模式的选择、项目选择以及制度选择,是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更加专注于“可为”之事,才能在无形中达到“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境界。

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为我们在舍与得之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缺乏在专业上的一技之长,眉毛胡子一把抓,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反而使自己无所成就。因为这样的人忘记了“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的秘笈。古训说得好:“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哀,志哀则思不达”。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往往穷尽全力也难以掘得真金。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把宝贵的精力无谓地分散在许多事情上。而“有所不为”就是为了更加的专注。

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能够专注于一个专业,朝着一个目标做精、做深是最好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成功。专注者尤其要保持一颗超然之心。要淡看舍与得,既已选择了专注,就要淡然对待名利,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最好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专注下去。要坚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是一种观点,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和方略。“有所为,有所不为”与“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之一生,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才能拥有一份安然祥和的心态,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只有适当的放弃,才更有利于集中力量,把宝贵的有限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争获最佳的效益;有得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更大更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本质和追求。

第八节以退为进的策略

每个人都追求圆满自在的人生,如果一个人在追求的过程中,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也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而谦虚便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古人称:“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当中,只要以“谦”字铺路,你就会在人际关系上做到游刃有余,将来才会对自己、对社会尽到责任,才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功。而妄言轻人即便是才华出众也难以成就大业。

人间世事,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若全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未必有好结果,退一步有时是必要的。退一步是一种暂时的虚拟的后退,是为了进一尺所做出的忍让。退一步是一种谦让和修养,并非懦弱,更不是失去人格。进,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退,则是为了更好地进。进退之间,方显智慧。

以退为进,更胜一筹

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也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要用拳头击倒对方,如果先屈胳膊积蓄力量再伸直了撞击出去,一定会重重击倒对方。这就表明,以退为进,比只进不退好。因为通过退可以积蓄更大的进的优势,比平平而进取得的效果更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钉子”、“难啃的硬骨头”。大部分人都执意立马解决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求预想中的精彩的效果,然而效果往往欠佳。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采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方法,往往会达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加思索,恭敬答道:“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为楚国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不依不饶:“公子过谦了。话虽如此,总该有所表示吧?”重耳无奈,笑道:“如果托大王福,果真回国当政,愿与贵国友好相处。假如,万一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行退避三舍。如果仍然不能得到您的原谅,然后再行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逐步走向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4个小国向宋国发起攻击。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亲率三军增援宋国。

楚军统帅成得臣是个骄横狂暴的人。晋文公深知成得臣的脾气,决定先激怒他,然后消灭他。成得臣急于寻找战机,晋文公就设计暂不和他作战。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城濮之战后,晋军声威大振,晋文公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的确,在必要的时候,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就是所谓的“暂时的让步是为了更好地选择”。

退并不是胆怯,只是为进做了一个热身运动,就好像是跳高一样,站得远,才可能跳得更高。所以,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暂时的忍让吃亏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就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的需要,即把对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这样你在处世中方能赢得最高筹码,赢得一世。

以退为进,在等待中蓄积力量

以退为进,并不是说退出去之后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它还要求人们退出之后还要学会等待,并且要在等待中蓄积力量。

所有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而且机会的产生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可能每个人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可抓。机会还没有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在等待中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耐心等待机会,你就会在意想不到中获得成功。

小林是一个有几年经验的财务主管,能力和实力都是相当强的,可是机遇不佳。去年,公司的一个主抓营销的副总离职,论能力和资格,小林都在销售主管之上,是这个位置的最佳人选,但是老总考虑再三,还是提升了销售主管。小林感觉在这个公司无用武之地,想跳槽离开,并与咨询师述说自己的烦闷,咨询师告诉他:忍耐下来,什么牢骚都不要发,并且还要努力工作,等待一段时间再说。果然,老总心中其实也是千方百计想平衡关系,见小林不但一句怨言也没有,反而更努力的工作,所以就下定决心要给他一个交代。于是,不久便派小林去了营销最好的长三角分部,职位是副总兼分部经理。

世事纷繁复杂,有很多事不是人们一眼就能看透的,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明时,宜保持谨慎,一方面积极准备必要条件,一方面静候时机。如果为眼前利益驱使,企图侥幸取胜,很可能招致败局。“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非常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需要付出耐心,耐心的等待。在郁郁不得志时需要耐心等待,在困境面前需要耐心等待,在被人误解时需要耐心等待。有时,成功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耐心等待,必有收获!但是,等待不应是简单的“消磨时光,无所作为”,也不是“守株待兔”,更不是“坐享其成”。等待是一种心态,等待是一种感受,人生的等待应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是在等待中蓄积力量,在等待中涵养锐气,在等待中寻觅机会,用等待驱散阴云,用等待走出逆境,用等待迎接命运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学会等待。

缩回的拳头,打起人来才有力。只有采取这种和缓智慧才能达到目的,而只是一味地为了实现超越,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等待,是生存的重要策略,不会等待就不会生活;要生存,就要学会积极的等待。

人世间的冷暖变化无常,人生的道路也是婉延曲折的,所以,当你遇到痛苦、折磨、困难时,当你不甘心做命运的奴仆而又未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之时,你必须要做出退步,必须学会耐心的等待。等待中拼搏。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要始终坚信今天的短暂等待是为了明天更大的成功!

《易·乾文言》中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其意思是说只有圣人才能懂得并做到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存则存,该亡则亡,无论是进是退、是存是亡,都合于正道。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正如一位成功家所说:“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此之为成事之理也。”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