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兴亡见证

第一节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了持续性变革,但因秦末暴政,强大的汉军将秦政权驱除历史舞台。汉朝前几任皇帝励精图治,使国力强盛,但汉朝则因后期腐败而衰亡。

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轮番割据后,隋文帝饮马长江,南北归于一家,并由此开启了隋唐盛世。

可惜的是,像大唐帝国这样的政权,也在两次内乱后落下帷幕。接着是五代十国这些转瞬即逝的势力。此后,华夏大地再次响起“统一”的脚步声。

秦朝的建立者是嬴政,也就是“秦始皇”。其政权存在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自春秋起500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秦朝的暴政导致后来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秦朝由此走向灭亡。

在战国末年,实力强大的秦国占据着富饶而又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变法比其他六国更为成功,对旧势力、旧制度的铲除较彻底。因此,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在政治上,秦国比其他各国更为先进,这就为秦国的建立和巩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公元前221年,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成立。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前代。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某些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法。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

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大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两员,掌管政事。太尉掌管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管图籍秘书,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和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

在县一级,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和县长领有丞和尉及其他属员。县以下有乡,乡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掌管诉讼和赋税,游徼掌管治安。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此外,还有专门负责治安和禁止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

统治一个大国,需要全国一致而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订了通行的法律。

维持一个大国统一,还需要强大军队。秦朝军队已消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重点地区。屯兵是集中驻扎的机动作战部队,由朝廷派遣的将军统率,比如蒙恬曾长期领兵屯于上郡。

秦朝以铜虎符为凭据来调兵遣将。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的人手里,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曾经派蒙恬率军30万抗击匈奴。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战国末年以来,常向南方侵犯。秦统一全国以后,发兵抗击,最终收复河套以南地区,即当时所谓“河南地”。

为了防止匈奴入侵,秦还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接着,秦又徙民几万家于河套。这对于边地的开垦和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作用。

针对当时一些儒生希望复辟贵族割据的思想和政治倾向,秦始皇也进行了斗争。他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毁书籍,消灭私学,处理犯禁的儒生,通过“焚书坑儒”来打击贵族政治的思想。

秦始皇还下令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并建立土地制度,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晚年的秦始皇迷信仙术,想长生不老。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最后一次巡游。他总想能在海边有所收获,遇见仙人或得到仙药,所以一直靠着海岸走,然而仍一无所获。在返回咸阳途中,他病倒了。不料未及赶回咸阳,就病逝,终年50岁。同年,其子胡亥继位。

在当时,秦二世对秦始皇死讯秘不发丧,旨在伺机登上王位。他在赵高等人的蛊惑下,杀死兄弟姐妹20余人,改了秦始皇立长子扶苏继承帝位的遗诏,并逼死了扶苏,最后自己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他不仅残害手足,还妄杀忠臣,尤其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二世的暴政,埋下了秦朝灭亡的祸根。

公元前209年7月,一队开赴渔阳戍边的900人,因雨不能如期赶到目的地。按照秦二世时的法律规定,这些人都将被斩首,大家面临着死刑的威胁。于是,在陈胜和吴广两位戍卒屯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反秦旗帜。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此爆发了。

陈胜和吴广率领起义军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即今河南省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后来,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大泽乡起义失利。

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侄儿项羽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不久项梁率领8000名子弟兵渡江北上,队伍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成为反秦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

随着全国反秦浪潮的不断高涨,做秦朝沛县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在沛县百姓的推举下举起了反秦大旗。他以沛公的身份,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的儿子。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率军到达咸阳东边的灞上。这时的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将传国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国至此灭亡。

针对已有些作为的刘邦势力,项羽不甘落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两股势力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大幕。

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项羽两军在垓下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结果项羽兵败,退至乌江,最后自刎。同年6月,刘邦即皇帝位,这就是汉高祖。

第二节强盛的封建王朝汉朝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汉朝共历400多年的历史。两汉王朝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两汉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两汉时期开疆拓土,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为中华民族2000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则以秦朝速亡为鉴,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

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如齐之田氏,楚之昭氏、屈氏、景氏和怀氏等贵族残余势力,以及燕、赵、韩、魏等豪杰余脉,仍然是强大的地方势力。刘邦把这些旧贵族以及其他豪杰名家10万余口,迁到长安附近。这次迁徙的规模之大是空前的,有效地控制了六国旧贵族和豪杰的分裂活动。

刘邦还采取了断然手段,来消灭异姓诸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他首先消灭燕王臧茶,立卢绾为燕王。又接连消灭楚王、韩王、赵王、梁王、淮南王和燕王。

在经济上,刘邦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治术与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得以恢复。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称制。吕后尊汉高祖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何出谋划策,曹参负责落实,并沿用汉高祖刘邦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

吕后去世后,刘氏诸王与西汉大臣合力消灭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为了“休养生息”,尽量避免对南越用兵。在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刘启两朝,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我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治世时代。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从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在政治上,汉武帝加强皇权,首创年号,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在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

在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首先是大幅提高军人的待遇,调动了军人的积极性。汉朝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收复南越国和朝鲜,征服中亚大宛国,西域臣服,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

在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是汉朝疆域最大的时期,也是汉朝的极盛时期。这就是“汉武盛世”。汉朝疆域在汉武帝时,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千米。

汉武帝死后,年仅7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遵循汉武帝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以至于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汉昭帝刘弗陵死后,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摒弃不切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在整顿吏治上沿用汉昭帝刘弗陵的政策,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豪强在国家中的角色,使汉朝再度迎来盛世,这就是“武昭宣中兴”。

汉宣帝刘询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汉成帝好女色,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汉成帝刘骜死后,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此时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刘欣去世。

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汉平帝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年仅14岁的汉平帝刘衎病死,王莽立刘婴为皇太子,自己任“摄皇帝”。

公元8年12月,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成了新始祖,也称新太祖高皇帝、新朝建兴帝,简称新帝。

公元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打击下覆灭。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史称“玄汉”,刘玄即汉延宗更始帝。

公元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沿袭汉朝国号,史称赤眉汉,建元建世,刘盆子即建世帝,随后击败绿林军。其后,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宗室刘秀在鄗县之南称帝,并诛杀刘玄,是为汉光武帝,沿用汉朝国号,称建武元年,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于公元27年灭刘盆子赤眉汉,公元36年灭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一。

光武帝大兴儒学,使得东汉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朝代。时年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和汉章帝秉承光武帝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东汉全盛时,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号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序曲。到汉灵帝时,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导致黄巾起义。

虽然不久便平定了叛乱,但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而且中央政府为顺利平叛,又将军权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豪强军阀割据一方局面。

汉灵帝死后,董卓掌权,废后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军阀割据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权;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璋等势力。

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丞相名义讨伐各路军阀,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敌人袁绍军主力,但同时架空汉室权力,全权代理皇帝处理朝政。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形成。曹丕篡汉建立魏后,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孙权称帝,国号吴。至此,汉朝告终。

第三节相互对峙的三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有一个分裂对峙时期,存在着魏、蜀、吴三个政权,这就是三国时期。其时间一般认为是起始于奠定三国局面的“赤壁之战”,终结于280年西晋灭孙吴。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在互相对峙的同时,各自励精图治,谋求发展,可谓充满生机。

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大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常常引起后人的追思,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时期。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此后,随着曹魏、蜀汉和孙吴3个政权的建立,华夏大地三大区域同时经历了对峙与发展的时期。

220年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这就是魏文帝。三国时期开始。

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曹魏历5帝,共计46年。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先后消灭关西十一部、张鲁等割据势力,占有陇西之地。但因曹操年事已高,终其年只控制了中原、陇西一带。曹魏政权建立后,为了谋求发展,在很多方面颇有建树。曹魏政权所采取的治国方针、政策和措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在文官制度上,曹魏政权顺承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尽力招揽更多的人才,魏文帝时就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其做法是: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小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定品第高下,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然后交尚书选用。

还规定,郡人口10万以上,特别优异的不受户口限制。还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提高官员素质。九品官人法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乃我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在地方,曹魏河南郡治洛阳,为京师所在,称司州。又设王国并置相,与郡同等。县制有公国、侯国、伯国、子国和男国之封。

在法律制度方面,曹魏在秦汉旧律重新定律,制订《新律》18篇、《州郡令》45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180余篇。这是在秦汉律由简到繁以后,我国封建刑律由繁到简的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晋律和唐律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我国法律制度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在军事制度方面,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中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外军留屯各地,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别的户籍,男丁世代当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妻子没官为奴。冀州士家有10万户以上。

曹魏和外族进行了30多次战役,例如:河西之战,消灭乌桓,击败鲜卑,讨氐羌,破东濊、平濊貊、灭韩濊等,绝大多数都取得了胜利。甚至后世有人认为,曹魏政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胜率最高的。

在经济方面,曹魏为了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推行了屯田制度。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这使得社会秩序恢复,增强曹魏实力。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3000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在文化方面,曹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善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称“建安文学”。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建安风骨”,留下许多名篇。如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七哀诗》都是传颂千古的佳作。

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

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车。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鼎立格局初步奠定。刘备图蜀成功,并据有汉中。221年,刘备昭告天下,即位于成都,建国汉,史称蜀汉,疆土辖有汉中、巴、蜀。纵观蜀汉历史,它是一段刘氏政权忙于征伐,忙于开拓的历史。

蜀汉统治者孜孜不倦地征伐天下,开辟疆土,把蜀汉疆域拓展到北入后来的甘肃境内,南达后来的云南边境,东边维持在后来的奉节一带,西边伸入到后来的缅甸境内。

公元222年,刘备率军征伐孙权,为陆逊败于彝陵,不久病逝。他托孤于诸葛亮,辅佐长子刘禅即位。期间诸葛亮曾七出祁山,但是胜少负多;大将姜维九伐中原,却是次次失败。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死后,内廷逐渐为宦官黄皓把持,使得前方战事不为刘禅所知。

263年,魏军三路攻蜀,同年冬,魏国大将邓艾攻入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蜀汉历二帝,共计43年。

蜀汉政权的社会经济有持续稳定的发展。蜀汉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继续维护都江堰等水利设施,水旱由人,使成都平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高产的记录。此外,盐、铁、织锦业也很发达。特别是织锦业,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由于蜀汉自然条件好,加上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的悉心经营,直至亡国,社会经济也有发展势头。

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鼎立之势正式形成。

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后,279年冬,晋军出兵攻吴,于280年3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三国时期结束。

东吴在政治上大体跟东汉相近,地方上仍实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样。唯一不同者,则是东吴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响,单是在朝的朝臣,有不少外姓人士,如顾姓的顾雍,朱姓的朱桓,陆姓的陆逊和张姓的张温,就是后世称为吴四姓,东吴的军队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孙吴水军发达,设有水军基地和造船厂,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其精锐军队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还有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

东吴经济有显著发展。当时因为战乱,北人南来,加上山越人接受孙权安抚,从山区移居平地,使得东吴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就是常州、镇江、无锡一带。

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

“赤壁之战”后出现的“三足鼎立”局面,经过魏、蜀、吴区域的局部统一、相互相持和积极发展后,至西晋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第四节短暂统一与融合的晋朝

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分别建都于洛阳和建康。晋朝的存在时间,是从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开始,至420年司马睿建立的东晋被刘裕所灭,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共历经155年。

西晋是我国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为时仅51年。东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同时,北人南迁,也开发了江南地区。

两晋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我国历史上首创了国子学,以后历朝历代延续,直到封建社会末期。

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先建都洛阳,后来迁到长安,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

建国之初,晋武帝为了完成灭吴大业,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晋军兵分六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4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80年的分裂局面。为了开创新的业绩,晋武帝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

首先是重视农业生产。朝廷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晋武帝还公布了品官占田荫客制。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50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5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西晋这些措施,无疑给士族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更多优厚,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在以后10余年间,是西晋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

291年至306年,西晋爆发了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甬、东海王司马越八王,史称“八王之乱”。这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乱。

在此期间,由于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氏族李特为首的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的起兵。自氐族人李特率流民于巴蜀起义,经匈奴刘渊举事,东莱豪族王弥起兵,历10余年混战后,308年7月,洛阳失守,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西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长安、洛阳相继陷落,建立仅半个世纪的西晋就此灭亡。司马氏父子兄弟数十年经营,可谓苦心;晋武帝一统华夏,可谓威武。如此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在诸多因素中,士族背弃是其灭亡的主要因素。

西晋灭亡后,一些西晋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317年,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原来控制着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政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族、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在当时,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先后建立许多割据政权,连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在北方诸国中,由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随后,苻坚也想一统江南。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东晋将领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于淝水,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决定性胜利。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北方诸部无暇南侵。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由于东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我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事实上,东晋政权是江南大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其他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

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然而,桓玄是一向腐朽士族中人,士族们连掘些草根充饥的本领也没有,所以他不可能维持既得地位。就在桓玄称帝同一年,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政权。

东晋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因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兵甲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威胁。刘裕完成了上述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东晋朝显然再没有存在的余地了。

总观两晋,其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架构方面,朝廷的决策机关与行政机关也逐渐分立。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两晋的三公虽然无实权为荣誉职,但可为皇帝顾问,该职也用来安置权臣。

律令方面,由于《魏律》内容繁杂,早在司马昭执政时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参考《汉律》及《魏律》来修编新法律。完成的新律即《晋律》,又称《泰始律》。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实行于全中国的法典。

农业方面,西晋初由于兵事将休,废除屯田制,将民屯田给予农民,实施占田制及荫客制,以课田法课税,农民负担比屯田制减轻。

东晋时期,中原人士带来北方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牛耕加快耕田速度。东晋南朝重视水利,代有修筑。最后,南方的水田普遍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生产量提高,长久下来使我国的经济中心南移,会稽的世家大族庄园经济盛行,跃升为全国经济中心。

手工业主要由官府专营,设置少府及作部。冶炼业得到了发展,灌钢技术的发明,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工艺简便,生产效率更高,钢铁的品质也更好。

马钧改良纺织机,品种及品质皆提升。当时制纸业除麻纸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纸”。纸张已经可做出雪白纸及五色花笺,至南朝完全替代竹简和绢锦。

制瓷业在技术也有长足进步,并广泛在南方地区扩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窑、瓯窑、婺州窑及德清窑。制茶业方面,由于晋代士人习惯饮茶并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种植区域进展到东南沿海。

造船业归官府管理,当时大船载重达万斛以上。由于江南水路繁多,所以十分兴盛。商业方面,晋室南渡后,中原财富大多转移至江南地区,商业仍然兴盛,最大商业中心为会稽,次为建康。

在文化方面,两晋时期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文化中心为会稽、建康、洛阳,在官方教育方面,晋朝在我国历史上首创了国子学,以后历朝历代延续,直至封建社会末期。

由于两晋世族生活优越,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同时带来逻辑思辩的发展,以及老庄的自然观,玄学开始发展并盛行,涌现出玄学思想的代表“竹林七贤”。

艺术也蓬勃发展,如王羲之及王献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画,以及佛经、佛门故事,雕刻塑像等。

第五节分裂对峙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在这一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北朝的朝代有:北魏,北魏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南朝则比较简略,先后是宋、齐、梁、陈。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特别是南北文化交流程度最深,对后世影响较大。

420年,随着刘裕宋朝的建立,我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南朝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宋武帝刘宋政权,是南朝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时间从420年至479年。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至479年,南朝宋历4代8帝而亡。

南齐是我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齐高帝萧道成于479年立国,政风节俭,为政清明。然而由于后来争杀频繁,国祚短暂,至502年,南齐历3代7帝而亡。

南朝梁是梁武帝萧衍于502年篡位建国。梁武帝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至557年,陈霸先篡南朝梁帝位,南朝梁历3代4帝而亡。

陈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朝陈,是我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的仅有的一家。南朝陈初建时,我国南方经过了多年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地方势力也纷纷割据。

南朝陈本来就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至589年,终于在北方强敌进攻之下,历3代5帝而亡。

北朝时期自420年北魏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北魏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人,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使得汉族先进文化及先进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我国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东魏高欢不及西魏宇文泰,他3次战役俱败。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承霸业,但不久离奇遇刺。其弟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高洋建国北齐,史称北齐文宣帝。

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宇文护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建国北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齐文宣帝于550年建国时继承东魏版图,他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

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昏庸好色的高纬继位后,北齐被南朝陈攻下,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孝闵帝于556年立国时继承西魏版图。当时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周孝闵帝意图联合赵贵、独孤信推翻宇文护,但被其发现,赵贵、独孤信两人被杀,周孝闵帝也在隔年先废后杀。

宇文护改立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但随后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取韬晦之计亲掌朝政。他在任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国力更盛。

578年,周武帝在南征南朝陈后逝世,太子宇文赟继立,即周宣帝。周宣帝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5位皇后并夺人妻子。北周发生内乱,使得南朝陈得以维持下去。此时,北周开国元勋杨忠之子杨坚,开始集结周廷文武诸臣,形成一股庞大的集团。581年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隋,北周亡。

隋文帝于588年发动灭陈之战,隔年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至此,南北朝时期结束。

第六节封建体制完备的隋朝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王朝隋朝。时间从581年隋文帝建国开始,至619年皇泰主杨侗被迫禅位为止。共存在了37年。隋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在隋朝初年,隋文帝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但是在隋朝后期,政局却土崩瓦解。隋朝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一时代的封建体制基本完备。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为“隋唐”。

隋文帝杨坚平南朝陈后,迁陈朝皇室和百官家属入关中,同时派北方官吏到江南进行管理。但南方士族认为统一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便在陈朝旧境爆发反隋暴动。

但“统一”是多数人的呼声,分裂割据不可能真正获得江南人民的支持。此外,士族豪强各踞一方,力量分散。隋文帝审时度势,速派军事统帅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镇压。

隋军兵锋所指,将反隋势力各个击破,用时一年即告平定。士族高门的北迁和这次镇压,沉重打击了江南的割据势力,巩固了隋朝政权。

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和隋炀帝统治的前期,隋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

隋文帝刚一继位,就废除了西魏、北周时期仿照“周礼”制订的“六官制”,又综合参酌魏晋以来的变化,创立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的确立,成为隋朝的行政中枢。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标志着我国官制已经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它后来为唐代继承和发展,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隋文帝还对北周制订的苛重法律进行修改,制订和修改了隋律,即《开皇律》。隋律以北齐律为基础进行补充调整,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隋代法律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曾经被东亚各国的法律所取法的唐律即是《开皇律》的继承和发展。

隋初较重要的改革还有铸造新五铢钱,从而统一了当时混乱的货币,又统一了度量衡。隋代的这些改革,适应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门阀制度衰落的历史发展趋向,因而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实行这些改革,加强了封建国家机器,维护了地主阶级专政。

600年11月,隋文帝立杨广为太子。604年7月,杨广继位,这就是隋炀帝。从隋炀帝继位开始,几乎每年都有重役。604年11月,他发丁男数10万人,在今山西、河南省境内夹黄河两岸掘了两道长堑。

605年3月,隋炀帝营建东京,月役丁200万。同时征发河南、淮北丁男前后100余万人开凿通济渠,又发淮南民10余万人开邗沟,不到半年便完成了这两项工程。

隋炀帝在位14年间,几乎没有一年不出去巡游。他曾三巡江都,三到涿郡,两至榆林,一游河右,还在长安与洛阳间的频繁往还。伴随着巡游,到处建筑宫殿,每次出巡,宫人、侍卫和各色随从人员多达10万人,沿路供需都一概令地方承办。这笔费用最后都落在人民的头上。

隋炀帝这些劳役征发,完全超出了人民所承担的限度,在他即位的第五年,就已经有起义发生了。

611年,隋炀帝发动对高丽战争,更大规模地征发兵役和劳役,终于点燃隋末农民起义的燎原大火。

611年,这一地区遭到特大水灾,次年又发生旱灾,人民走投无路,起义的战鼓首先就在这里敲响。这一年,还有其他地方的起义。后来发展壮大的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和由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起义军,也都在这一二年间组织起来。

在这种局势下,隋朝政权迅速土崩瓦解。617岁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11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618年4月11日,隋炀帝去世,群臣立隋炀帝的另一个孙子越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618年6月12日,隋恭帝禅位李渊,18日,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隋哀帝,两个月后弑之,隋朝灭亡。此后,东突厥的处罗可汗曾经派人迎接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来东突厥,立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政道管治,建立“大隋”,史称后隋。630年,唐朝出兵灭亡东突厥,另外分兵攻破大隋,后隋朝灭亡。至此,隋政权残余全部灭亡。

回顾历史,隋朝灭亡的教训多多。隋朝末年,以李渊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以萧铣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势力,以翟让等为代表的反隋起义等,星罗棋布,锋镝鼎沸。

史家有论,称割据为“土崩”,叛乱为“瓦解”。加上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资,又四处征讨,过度耗费隋朝国力,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有不少建树。除了建立完备的官制三省制,以及制订和修改的《开皇律》以外,隋文帝时还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至隋炀帝时,又增设进士科。至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隋代是我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表现是,在河南省安阳、陕西省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白瓷。

在商业外贸方面,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通十二门。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南方还有通江达海、商贸繁荣的经济中心会稽,大运河的建设,也提升了长安、洛阳、会稽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文帝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

王通是隋末大儒与隋朝著名的思想家,谥为“文中子”。

王通的孙子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而他的弟子魏徵也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的学说,对后来宋代的理学影响深远。

在科技方面,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刘焯制订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运河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为天下货物集散地;运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出数座商业城市。

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

隋朝在对外交往上,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在隋朝看来,各藩属国定期来朝,宗藩和平相处,是最理想的一种天朝政治秩序。

当然,有时也难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不过,那也只是以臣服为目的,而不是要彻底击灭。正是在这样一种外交理念的指导下,帝国时代出现了万邦来朝的恢弘局面。

第七节盛衰可鉴的大唐王朝

唐朝建立者是李渊。时间从618年由李渊建国开始,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共历289年,20位皇帝。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极盛。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大唐盛世由盛转衰。

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618年5月,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大唐”,这就是唐高祖。定都长安。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

由于太子李建成贪酒好色,无所作为,唐高祖李渊对其时常加以训斥,并无意中流露出想要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的意图。太子李建成知道父亲有如此想法后,整日惶惶不安,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于是,他联络了三弟李元吉,阴谋策划要除掉李世民。

626年7月2日,在手下谋臣的极力怂恿下,李世民迫不得已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一举杀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场骨肉相残的斗争,令他们的父亲唐高祖痛心疾首,他迅速面对现实,立李世民为太子。为了防止冤仇相报,永无绝止,高祖被迫忍痛下诏,诛杀建成及元吉诸子,斩断复仇的根源,以换取朝国的安定。

李渊退位,尊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这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由于隋朝的暴政和多年的战争,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经历过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李世民,深深知道百姓的力量,于是,他大力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生产。

李世民善于安抚人心,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不得已杀了李建成兄弟。当他登上帝位后,就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他俩改葬。落葬之日,李世民不仅允许两宫旧部前去吊唁,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了葬礼。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同时,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此外,唐太宗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稳固了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

在唐太宗执政的627年至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太宗晚年,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废掉他们两人,最后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这就是唐高宗。

唐高宗关心百姓疾苦,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另外,他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大。

武则天时期,政局比较稳定,人才也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同时,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她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史界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712年,李隆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之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是唐朝的全盛时期,首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唐玄宗开创了盛世之后,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他纳杨玉环为贵妃之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18年之久,使得朝政日渐败坏,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755年11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元气大伤,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自此以后,唐朝外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是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来决定。

859年爆发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的基础被打破,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新兴起一批节度使,于是新旧割据势力相互间展开了剧烈的兼并战争。其中黄河流域势力最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汴宋节度使朱全忠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三人。

889年,朱全忠奉表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强令朝廷百官随驾东行,动身后派人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

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接着又把崔枢等被贬的朝官30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这次事件史称“白马驿之祸”。政治上的阻力已全部扫除,朱全忠遂于907年逼唐哀帝禅位于己,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朝的皇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千米,还有很多可不算。

唐朝周围守边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取得战绩的基础。唐朝是秦汉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有提高。官仓存粮接近一亿石。人口也大幅度增长,比如天宝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达8000万之多。

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唐朝的科技和文化兴旺发达。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他们的诗成为了我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

在绘画方面,唐朝吴道子、阎立本、张萱和周昉等,都堪称一代大师,影响深远。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各自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书体,很多作品成为后世临摹的范本。

大唐王朝,曾以其恢弘气度和开放胸怀书写了我国历史最为强盛的一页,令无数后人追怀仰慕不已。大唐近300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