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4章 克服计划编制中的困难

1952年8月4日,全国政协一届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在京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对国内、国际局势的看法。

毛泽东微笑着说:“去年这一年,我们是边打、边谈、边稳。朝鲜战争的局势,去年7月以后定下来了,但是国内的财政经济状况,能不能稳下来,那时还没有把握。现在‘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结束,问题完全清楚了,‘天下大定’。”

最后,毛泽东又鼓励大家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10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

根据毛泽东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在代表团访苏期间,国内也在抓紧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

在当时,作为编制计划基本依据的各种资源调查和统计资料十分缺少。这给编制计划工作带来的巨大困难,这种困难几乎在每一步中都会感觉得到。

早在在6月召开的一次会上,周恩来谈到李富春等同志同苏联谈判时的情况时,就略显无奈地说道:“去以后的几个月中,就是靠我们的财委打电话送数目字,在座的都知道,你们都给我们送数目字。送来后,我们一整理就送走。到那里以后,我们的代表团又搞了半个月。总起来,我们自己前后大概搞了3个月。这样得到的统计资料,仍很难说是完备的和十分准确的。”

在当时,旧中国留下的地质专业工作者只有150人左右,仅有的10多部钻机也已破旧,地质勘探资料的缺乏可想而知。

早在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外资产阶级有一个论调:中国这个国家是贫铁、无油、少铜。

有一次,在李富春同苏方谈判时,当双方商议重工业项目的布局时,苏联方面无奈地说:“现在根据你们拥有的已经探明的地质资源情况,一个项目也不能建。因为你们没有拥有地质资源的报告。金、银、铜、铁、锡等许许多多的矿产储量和分布情况都不明白,你们怎么建工厂呢?”

面对苏方的发言,李富春只能苦笑,因为苏方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啊。

因此,此时成立专门机构来做好地质勘探,了解我国资源情况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1952年8月,在周恩来去苏联商谈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几天,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报告调整政府机构意见时,周恩来提出在政务院设立地质部,并提议由从国外归来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任部长、原重工业部代理部长何长工任第一副部长,该提议在会上得到通过。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成为第一任地质部长。

地质部成立后,首先大力培训地质勘探人才,并把勘探的重点放在找铁、找铜、找石油上。

何长工后来回忆说:“总理怎么抓我们呢?当时,春夏秋冬四季,我们都要给他汇报。总理抓得很具体,他首先要看地图,问矿有什么远景,矿的成因是怎么样的,我们用什么勘探手段搞清楚,同时还要我向书记处汇报。”

当地质部在渤海湾发现石油时,周恩来立刻拨两条船给他们,在渤海湾寻找石油。

在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制定计划所需的资料就比原来多了起来。

周恩来、陈云从苏联回国后,立即把在苏联会谈的情况,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

1952年底,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央领导同志集体讨论了《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对编制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

考虑到当时朝鲜战争还未停止,因此,必须按照中央的“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从事国家的建设。抗美援朝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这是制定计划的出发点,必须由此来考虑全国工业建设的投资、速度、重点、分布和比例。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具体了解情况,做周密的调查统计,以便熟知国民经济的状况,是我们正确编制计划的基础。

在编制“一五”计划的重要时刻,党中央的这些指示,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保证了以后计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1953年初,鉴于去年8月编制的《五年计划轮廓草案》材料根据仍有不足,尤其对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年度互相配合方面,以及5年基本建设投资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因此,中财委会同国家计委、中央各部及各大区,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原计划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充实。

这是“一五”计划的第三稿。

当时,编制“一五”计划还存在一个和苏联协商问题,这是因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起着骨干作用的,是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

最初,这些苏联援助的这156个项目还只是意向性的想法。在确定这些项目时,需要李富春等同志在莫斯科同苏方一项一项地具体磋商,根据需要和可能,对多种方案进行反复比较,有的还要进行实地调查,最后做出选择,并向国内请示。

在当初谈判重中之重的钢铁工业时,苏联最初只答应帮助中国在鞍山钢铁基地上新设计3个大项目: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但不主张在其他地方发展钢铁工业。

1952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钢铁工业专家捷沃来中国。

当时,担任重工业部代理部长的何长工,向周恩来建议说:“象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只有鞍钢一个钢铁基地不行。”

周恩来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他果断地说:“你领他到几个大地方看看。”

于是,何长工就陪着捷沃西安到武汉、马鞍山、上海、广东、成都、西安等地去考察。

经过考察,回京后,捷沃代表苏方,答应给我国设计武钢。

何长工很快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泽东、周恩来。听到此消息后,周恩来高兴地鼓起掌来,毛泽东也笑着说让周恩来请客。这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决定了建设武钢。

1953年4月4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苏联,约李富春谈话。

米高扬说,中国的“一五”计划,苏共中央看过了,经济专家也仔细地、精心地研究过。他代表苏共中央向李富春通报苏共中央、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经济专家的意见:

从中国的利益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考虑,“一五”计划的基础是工业化,首先建设重工业,这个方针任务是正确的。

从政治上、舆论上、人民情绪上考虑,五年计划不仅要保证完成,而且一定要超额完成。因此,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调低到14%一15%为宜;

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以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以保证国家的积累。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以保证技术水平的提高。

米高扬所提的这些意见,虽然主要是立足于苏联的经验而谈的,但基本上还是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的。

正如李富春对此次商谈的评价:“谈话很好,实事求是,对中国的帮助很大。”

的确,苏联当时已取得比较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我国却刚刚开始编制中长期计划,缺乏经验,他们提出的意见无疑是有益的。

6月,国家计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参考苏共中央和苏联国家计委、经济专家的意见,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四次编制,按照计划指标要留有余地的精神,把工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正式定为14%至15%,并规定要加快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9月15日,李富春回国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李富春就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及与苏联政府商谈的结果做了汇报。

关于与苏联政府商谈的结果,李富春说:“苏联政府同意满足我国政府的要求,决定给我国经济建设以长期的、全面的巨大援助。”

当日,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名义,致电苏联政府,对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给予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援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