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6章 交易所迎来股市春风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期间发表了针对股市发展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指出:

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邓小平这一精辟深刻的谈话和“不争论”的观点,成为股票市场诞生初期的思想理论基础。

此时的媒体还为邓小平此行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专题报道,伴随着这股春风,内地股市也步入积极发展的轨道。

由于整个1991年都是“老八股”在唱独角戏,且有价无市,于是就有了市场扩容。

1991年底,在上海江湾体育场发行兴业房产股票,现场秩序混乱还差点闹出人命,于是市场管理层就想出先发股票认购证、再凭认购证摇号认购新股。

1992年,新股认购证采用一次购买,全年使用的发行办法,每张30元,规定如不中签不予退款,认购款将捐赠给上海市社会福利机构。

媒体一再强调新股发行将使供求紧张状况得到改善,购买了股票认购证并不一定能中签,即使中了签,也不一定能获利。这样的规定和宣传,大大降低了当时人们的购买欲望,致使新中国首次发行新股认购证还得依靠银行推销,结果反而提高了认购中签率,因而致使股票认购证黑市价格暴涨。

1992年,在上海市的公交车上等公共场所,市民议论最多的,就是股票认购证的话题。

据后来有心人士的统计计算:1992年只要花3000元购入100份认股证,再花几万元作为认购股票款,滚动操作最终就可赚得50万元左右。

50万元在1992年绝对不是小数目了,更何况当时还有些上海人买了200份、300份甚至更多,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造就了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户,此时在上海市民中流行着“嫁人就要嫁股民”的说法。

陈军由于先前大部分资金已购入申华电工,同时又要考虑一旦中签后还得需要现金去申购,所以1992年他只投入600元购买了20张新股认购证。

1992年2月,延中实业和大飞乐首先不再受1%涨跌幅限制,完全放开股价。

4月,上交所调整限价政策,全部取消上市股票千分之三流量控制。

5月5日,所有股票都实行5%涨跌幅限制,股价已放开的除外。

5月21日开始,所有股票都取消了涨跌幅限制并实行T+0交易。交易规则的频繁变动,最终使上交所股票从过去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从此上海股市告别了有行无市的状况。

随着股价完全放开及其随之而来的股价暴涨,委托业务量大增,此时上海股市已经由1991年的“买入难”变成了“卖出难”,持股者眼巴巴看着豫园商场、申华电工两股最高价分别涨至1万元,却由于委托跑道太拥挤而无法抛出兑现。

为解决中小股民卖出难这一难题,6月份,上海各家证券营业部在上海市文化广场,专门设立了供中小股民委托卖出的所谓股市“大集市”。

1992年6月18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天原万国证券南京营业部开业了。从此陈军不用再去上海委托买卖股票了。

巧合的是,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在南京也无法收听到中波790千赫上海经济广播电台每晚18时播报的沪市收盘行情了。

尽管此时万国证券规定开户起点资金必须达到5万元以上,但仍然吸引不少市民筹集资金前来开户入市,他们正是南京市的首批开户入市股民。

此时,在万国证券上海黄浦营业部门前,是上海市著名的露天股市沙龙。伴随着南京首家证券营业部的开业,地处闹市区的中山东路200号门前,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南京唯一的露天股市沙龙,每逢收市后或双休日,这里总是非常热闹,当时全市股民购买证券类报刊杂志,也是必来此地的。

陈军于7月7日在该营业部以530元抛出了已经持有9个多月的另外120股申华电工。至此,他1991年在申华电工上投入的1.1万元,经过参与公司配股后再抛售,已经变成近10万元,收益率达800%,这个收益率已经远远超过同期市价曾涨至1万元/股时的豫园商场的涨幅。

此时,他在申华电工上取得的成功,再加上年初用闲钱购买了认股证,使得他1991年的入市资金,到了1992年南京首家证券营业部开业之时,实际上已翻了10多倍。他也因此成为当年南京市首批开户股民眼中羡慕的对象。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生震惊中外的股市“8.10事件”。受此事件影响,沪市综合指数从8月7日的1000多点暴跌至当年11月中下旬的400点以下。短短3个多月时间,上海股指下跌幅度竟超过60%!

这轮快速暴跌行情,无论是对于1992年刚入市的新股民,还是对于1991年,甚至更早入市的老股民,都是一次沉重打击。

据报道,此时在上海就有部分股民去市政府请愿,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开办的股市,不应该让股民遭受如此大面积的亏损。这在后来看来似乎有点好笑,然而此时还是股市发展初期,况且所有股市参与者又都是第一次遭受如此大暴跌的打击。

陈军此时在《南京日报》上曾见到如下一则报道:

本地一所名牌大学的某教授,为适应许多企业改制的需要开设股份制培训班,学员看在教授是证券方面的专家份上,筹集了百万资金委托该教授炒股,结果在这轮暴跌行情中教授亏损过半,教授自觉很没面子最终关闭了该培训班。

这轮突如其来的大暴跌,也使陈军遭受重创,由于急于想挽回在股市暴跌初期的操作损失,结果最终使他亏损面不断加大,他自从1991年初入市以来的赢利因此被抹去一半多,幸好后来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当年年底的那轮牛市行情中又挽回了所有损失。

1991年,蒋益群在从事呢绒服装生产销售。服装行业不景气,他就开始寻找更赚钱的路子。

此时,他家订了一份《经济生活报》,看到报上登着兰溪凤凰股票涨价的消息,觉得很奇怪:

股票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赚钱?

因为经常去无锡采购原料,1991年,他趁着到上海转车的间隙,找到了设在外滩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此时交易所里挤满了人,他费了好大劲才挤进去,发现里面有个大屏幕,上头的数字红红绿绿的不断变动。买卖的人不能直接操作,必须由那些穿着红马甲的人代劳。

蒋益群看了半天没看懂。之后他又去了几次,发现股价基本上天天在涨。

他和邻居黄惠民说了这番见闻,两人一合计,就从南马坐车到兰溪化工厂一探究竟。

那时,他天真地以为:“股票就是与供销社的股金证一样,一年可以分几盒火柴。”

到了兰溪化工厂,他们被迎头泼了冷水。

厂门口贴着布告,大意是本厂职工从周一到周五一律不得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否则厂里不开介绍信,也不准过户。

两人悻悻地回到家,想要接触股票的欲望反而更强烈了。

后来,他们看到报纸上说上海要发行“兴业房产”股票,他们就想去买原始股。

半个多月后,他们又从报纸上看到“兴业房产”股票发行成功的消息,由于买的人太多,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场所的铁拉门都拉不上,只能动用警力维持秩序。股票如此受追捧,这更坚定了蒋益群涉股的信心。

这年年底,蒋益群等来了发行新股的消息,不过这时购买股票要凭认购证了。

他和黄惠民赶紧赶到上海,找到工商银行设在上海外滩的总部,以每本30元的价格买了80本认购证,其中自己50本、黄惠民30本。

回来后想想太少,1992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两人又跑到上海各买了20本。

“这种认购证上海只发行了两次,许多上海人不敢买。”

蒋益群说,“谁也没想到后来它会身价百倍。”

春节过后,证券公司开始摇号抽签,认购证一下子涨到每本1000元。

排队买股票时,一个上海人想以8万元的价格让蒋益群把认购证转让给他,蒋益群不同意。

这一次,他买了许多原始股,其中一张认购证通过摇号,抽到了上海“众城实业”的原始股50股,发行价每股一元,一上市其“资产”就成了500元,并陡升到1万多元。他认购的股票当年6月卖出后就赚了几十万元,轰动了泉府村。

见到股票如此赚钱,村民们也纷纷跑到上海二级市场买二手股票,全然不顾股市的风险。

蒋益群后来回忆说:

其实那时股票买卖相当困难,得跑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排队买委托交易书,每份委托书价格为两元,一天只卖200张。因此每个交易日都是天不亮就去排队,填好内容交进去,再在外面电话连线让“红马甲”代为交易。

此时买股票的人太多了,交易所前人山人海,上海工人文化宫成了临时的证券交易营业部,一张桌子一部电话机就可以操作。场外的股民像看戏一样盯着里面,有的甚至用上了望远镜。

一个村民买了个对讲机,里外联系,那架势把上海人都看呆了!

之后,蒋益群就彻底进入了股市。

1992年1月,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后,上证指数从200点起步,4月达到400点以上,5月上旬冲破500点,几乎所有股票涨幅都超过了200%。虽然有时也会有涨跌,但由于轻易不“割肉”,加上大盘的持续上扬,蒋益群的资金迅速积累。

但渐渐地,股票“只要买到就能赚钱”的神话破灭了,蒋益群对中国股市不成熟的体会增多:

股市就像潮水,风险很大,越贪越赚不到钱。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参观上海证券交易所、1992年深圳股市“8·10”事件、“东方明珠”股票上市……这些中国证券市场早期很著名的事件,蒋益群都经历到了。这位64岁的老人,后来回首18年的炒股路,他不胜感慨地说:

在中国股市,我喝到了第一桶水,挖到了第一桶金。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