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卷 危机四伏 第3章 百万股民涌进深圳

1992年,因为股票,深圳疯了。

当年的《投资者》杂志描述当时的深圳:

沸腾了,整个城市在股票的旺火热浪之中。

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由于经不住股票的诱惑而纷纷下海。

据相关人士宣称,到1992年7月底,在深圳聚集的外地人达50多万人。此时,深圳市80%至90%的旅店客满为患,老板看到行情火热,就把两个床铺并到一起索要3个甚至4个床位的价钱,而旅客们对此也没有表示异议。

就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股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脸挨着脸,腿靠着腿的躺在一起,股票成了他们共同的话题,也是维系他们感情的唯一的纽带。

一位旅店的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今年7月份开始,是我们旅馆以来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绝大多数旅客都是来深圳炒股的,来的最早的股民已经入住3个月了。”

这几十万大军引起的辐射波在各行业各部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深圳自来水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自从进入5月份以来,全市的用水量急剧上升。到7月底,全市用水量已达到平常两倍,尽管我们的员工昼夜不眠地工作,但是由于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造成一些地段的缺水甚至断水。”

7月份深圳市的垃圾排放量也达到了往常的3倍!

1992年8月初,又一批内地人涌向沿海开放城市深圳。他们不是去打工的,而是去抢购深圳即将发行的新股认购申请表的。

8月的第一周,上海人挥手告别“文化广场”,匆匆赶来这里,租下闹市中心上海宾馆的整整一层楼。

一群北京人,在帝豪酒店安营扎寨;还有一群黑龙江人、辽宁人和吉林人,他们驻扎的天池宾馆,距离证券公司只有几步。

几个小时的工夫,这些人就把深圳街头所有带“股”字的书全都买光了。

他们通晓“移动平均线”、“RSI”、“M顶”、“W底”这些术语,就像蝗虫席卷一片正在生长的麦田。有些人还手持一台小型股票行情显示器,或者一部装置股市技术分析软件的电脑。那时候这些都是新鲜玩意儿,所以当他们得意洋洋地宣告“股民不出门,全知股价情”时,别人都挺羡慕。

可是说归说,实际的情形却又两样:那几天是没有人能够“不出门”的。全城21个证券营业所,个个门前人山人海。

人们排着队,昼夜不散,但最引人注目的东西却不是人,而是人群中的一张纸。

它一次又一次地传到每人手中,又由后来者接过去,纸上密密地写着人名。其实,人的名字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个人名前边的序号。

这种把人编成号码的办法乃是百姓自发创造,并由众人选举的“龙头”付诸实行。

按照规定,“龙头”每隔两小时点名一次。不是叫人名,只是叫序号,比如“123号”,或者“321号”,听到者立即答“到”,无论昼夜,不得间断,倘若两声之后没有“到”的回应,“龙头”当即将该号码连同人名一并划去。

据有人估计,当时扑进深圳的认购者已多达120万人。

8月10日,认购申请表发放那天,广州至深圳的火车票从30多元的官价,炒到了200多元,有的甚至卖到300元。

每小时数以万计的人从“二线”的6个关口涌入深圳,汽车票被炒到上千元一张,翻了10多倍!

此时,深圳所有的旅馆饭店都爆满了,连小吃店的凳子都开始高价出租了。

深圳市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外来人员的进入,政府规定:进深圳要有特区通行证,能开通行证的至少也得是局级单位。

很多人是开不到通行证的,但这点障碍怎么能挡住发财的脚步?深圳当地的农民早已形成一条龙服务,带路钻铁丝网,每位40元。

市政府的限制措施彻底失败了,外来人员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入。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