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打破天荒: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与洋浦风波
于杰

第一卷 中央决策 第1章 邓小平提出海南建特区

邓小平对习仲勋说:“把海南搞活,把海南的建岛方针转变过来,与三中全会的方针一致,加快海南的经济发展,重视发挥海南的作用。”

任仲夷宣布:“要让海南有更多的自主权,开发海南主要靠政策,海南要以开放促开发。”

邓小平当着大家的面说:“海南岛能否用特区的办法,加速开发,尽快赶上台湾呢?”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刚刚涌起,邓小平就采取了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创办经济特区。不久,华夏大地就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中央把试办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以探索经济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与这4个经济特区相邻的海南的开发建设问题,也开始被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南成为中国南大门的国防前哨,同时又是中国天然橡胶的重要种植生产基地。

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长期领导海南人民坚持孤岛奋战的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成为了海南党政军主要负责人,挑起了建设海南的重担。

长期以来,由于对世界爆发大的战争的可能性估计很高,时刻准备打仗,因而把海南作为重要的国防前线,没有把它作为投资建设的重点,没有在这里兴办大的工业,更没有充分发挥宝岛的优势,加之体制不顺,政策封闭,与海内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渠道不畅通,诸多原因,使得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全国许多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1961年,邓小平来到海南,他沿岛上的东中西三条干线,把海南看了一遍。海南给邓小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当时,全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是,在海南岛邓小平看到的是遍地青绿,庄稼长得很好,还有咖啡、胡椒、橡胶,农林牧副渔,样样都有。

再加上海南气候好,风景好,有山有海,良港很多,海南人民具有“23年红旗不倒”的光荣革命传统,这些都使邓小平若有所思。

邓小平问时任万宁县委书记的何如伟:“海南岛上有没有饿死人?”

何如伟告诉邓小平:“海南四季常青,到处是野菜野果,不会饿死人!”

邓小平听后感叹地说:“真是个宝岛哇!”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海南的发展问题也深深地刻进了中央与地方领导人的脑海。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决定给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之后,就把目光转向了海南。

4个经济特区有3个在广东,加上广州等经济对外开放区,广东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很快走到全国前列。

海南区党委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广东上去了,海南怎么办?

区党委向广东省委打报告,要求中央和广东给海南“松绑”,转变建岛方针。

改变原来对海南管得太死,条条框框太多,缺乏自主权的状况,把一些条条框框规定拿掉,给海南下放一些权力,以利海南工作重点转移,把海南的开发建设搞起来。

1979年4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广东省委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的工作汇报后,提出建议说: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对习仲勋说:

把海南搞活,把海南的建岛方针转变过来,与三中全会的方针一致,加快海南的经济发展,重视发挥海南的作用。

习仲勋意识到,邓小平对海南的问题早已有所考虑。

随后,习仲勋在省委常委会上做出决定:

给海南“松绑”!并且强调,首先是转变海南的建岛方针。

邓小平关于开发建设海南的指示精神及其贯彻实施,极大地推进了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历史进程。他首倡创办经济特区,进行改革开放试验,当深圳等经济特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取得一定经验后,他又果断决定在海南岛进行更大规模改革开放的试验,并从赶超台湾经济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战略高度来确定和推进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进程。

所以,江泽民曾经说过: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决心是小平同志下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