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0日,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意见》指出:
过去一年的体制改革试点,我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个是从分配方面,兼顾中央、地方、企业、个人的物质利益,以调动大家发展生产、增加盈利的积极性;另一个是从流通方面,在统购包销,计划分配上打开一个缺口,逐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开始改变生产与需要互相脱节的情况。在这两个方面,都已经开始收到相当大的效果。但是,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各种改革必然互相交错,有可能这一种改革妨碍那一种改革。
作者在文章中首先肯定了我国过去一年多在经济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就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市场调节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作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今后体制改革,从改革流通制度着手更为重要。
最后,作者发出呼吁:
要想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按照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客观经济规律的办法来改组我们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
1980年7月31日,广东省工交部门召开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充分肯定了清远县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决定在各县推广,以便使全省的经济工作进一步活跃起来。
在会后,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省委秘书长杨应彬,同省人民政府经济部门负责人一起到清远县考察。
习仲勋一行看到这个县的工厂一派兴旺景象,形势使人振奋。有的工人说,清远县的经济改革,是工业部门30年来最得人心的政策。
习仲勋说,清远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依靠党的政策,把经济搞活。
清远县从1978年10月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办了两件事:一是全县17个国营工厂普遍由过去的财政统收统支办法改为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改革机构重叠,多头领导的工业管理体制,撤销各工业局,由县经济委员会直接管理国营工厂,县经委由行政机构变成企业性质的经济机构,把全县国营工业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都管起来。
改革后21个月来的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同样是这些工厂,改革前的21个月平均每月实现利润增长了36倍。
从利润总额分配的比例可以看出,国家得利最多,地方、企业、职工都从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好处。企业分到的钱,大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盖职工宿舍。例如,县糖厂增添了一台造纸机;电瓷厂新建了一座隧道窑,生产出口的釉面瓷砖;印刷厂新建了彩印车间。
清远经验实际上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进一步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关系的经验。企业完成任务后超计划的盈利,国家不全部拿走,给企业和直接生产者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好处,使企业和职工都能从切身利益上更加关心生产的发展。这样就调动了县、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经营亏损、管理落后的局面迅速得到改变。
最早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清远氮肥厂,变化就非常明显。这个厂从建厂以来年年亏损,亏损额累计达700多万元,年年靠地方财政补贴。自从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以来,月月都是盈利,成为全县的“大盈利户”。
鉴于改革的呼声与事实,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在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说:
今明两年我国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加快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姚依林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谈到国家已经和将要采取的一些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在国营工业中全面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按照平等、互利、兼顾各方面经济利益的原则,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广泛地开展竞争,广开商品流通渠道;银行实行独立经营;逐步改革税制;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继续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加强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工作。
因此,财政部长王丙乾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今明两年着重改革财政体制、企业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
在中央的领导下,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于是在国营企业中全面推开。
四川省经过调查研究和细致准备,选择了四川第一棉纺织印染厂、成都电线厂、重庆印制第三厂、重庆钟表公司、西南电工厂5家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试点。实践证明,这样做,企业在经营方针、计划安排、产品销售、企业基金支配、工资福利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搞得更灵活了,经济效益显著。
实行自负盈亏后,各企业努力搞好经营管理,实现了增产增收,做到了国家多收,企业多得,个人多得。企业增加收入后,对职工的各项生活福利设施,住宅建设都作了相应的安排。
1981年2月28日,姚依林在人大常委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说,要继续进行有利于调整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他说:
我国生产、建设、流通中的经济效果很差,国民经济的结构不合理,是同现行经济体制的弊病分不开的,对这种体制如果不加以改革,我们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和经济活动的效果。
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1982年,国务院将原来的52个部、委,改组为39个。合并、撤销了一些部、委,第六机械工业部就是其中的一个。
精简行政机构,一种办法是合并或撤销,另一种办法是将政府中管工业的行政部门,改为企业性质的经济实体。
撤销第六机械工业部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是工业改组和联合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除了船舶工业总公司而外,还有其他工业总公司成立,如汽车工业总公司,等等。这些工业总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克服提高经济效益,把企业办得更好。
作为机械工业的一个重要行业的船舶工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先走了一步。以全国主要造修船厂、配套厂和科研设计单位为主组建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变行政管理体制,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实行权利、责任、利益三者统一的经济组织。
船舶工业总公司把工业同贸易、军用品同民用品、造船同修理、科研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一个政府部门改为一个企业组织,对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这样做有利于运用经济办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统筹安排各项任务,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船舶出口。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船舶工业从科研、设计、配套到总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船舶工业除了完成国内需要的船舶任务外,还有能力建造远洋船舶出口。
大连造船厂1982年第一季度交付的两艘2.7万吨出口远洋货轮,船舶质量受到国外航运界、造船界一致的好评,说明我国制造的船舶质量是高的,是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的。
但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部门分割,管理分散,造成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在产品出口上也遇到了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机械工业必须按行业实行改组联合,生产部门与使用部门建立合同和订货关系,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一句话,就是要走联合之路。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水路运输又是交通运输中的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水路运输就需要大量的船舶。因此,我国船舶工业有广阔的前途。我国内河和沿海航运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随着我国大规模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承造各种海上石油开发设备,也是船舶工业的重大任务。
为了使船舶工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船舶工业总公司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组织专业化协作,扩大大型船舶的建造能力,提高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当时出口的船舶还有许多配套部件是进口的,要求逐步做到国产化。
总公司坚持统一规划,对方针政策、布点、重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重要的对外贸易以及全国性的专业化协作等,都统一规划。在统一规划和统一对外的原则下,提倡各地区公司之间、各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在质量、工期、价格和服务水平上,大家来个比赛,以激发生产积极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国防的需要,军用品生产摆在首要地位。为了航运的正常进行,把船舶修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军需、民用,造船、修船都实行了经济合同制。
船舶工业打破地区、部门界限,走联合、改革之路,从管理制度到管理方法都有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也适应了这个大变化,逐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