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6章 中英举行第七轮会谈

1983年12月8日到9日,中英两国代表举行了第七轮会谈。

在会谈举行之前,国际舆论开始逐渐倒向中国一方,这对中方十分有利。

10月4日,美国密苏里州州长庞德率领密苏里州农商代表团,在中国内地访问后到香港。

庞德认为,香港无论目前或是未来的14年,更或是1997年后,都是很有潜力的市场,他会极力推荐密苏里州的投资者到香港投资。

庞德表示,他对香港前途相当肯定,相信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及治权后,一定会安排一些可行的制度,香港的继续繁荣是毫无问题的。

庞德说:

香港实在是很重要,很有生产力,世界各地都有商人在这里做生意,如果大家纷纷撤离资金,香港的确会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但现在并不是这样,大部分商人都留恋这里,不愿离开这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如果有人确实担心前景而要离开的话,叫他们尽管离开好了,将香港的机会留待密苏里州的商人来投资发展。

美国驻香港总领事李文对这个代表团的美国商人表示,他对香港前景有极大信心,不要担心香港前途问题,尽可放心在港投资。

与此同时,英国国会英中关系小组主席、保守党议员罗伯特·艾德里复信给香港市政局民选议员叶锡恩,对叶锡恩提出的香港的主权及治权于法理上均应属于中国所有的观点表示赞同。

叶锡恩当年9月25日曾写信给英国部分国会议员,表达她对香港前途问题的看法。

她在信中的第四段提出,要解决香港前途问题,“唯一的现实途径是承认主权和治权在法理上都是中国的,而从这个灵活的立场上,给予香港一些特殊地位以保证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

艾德里在复函中说:

同意你来函中的大部分意见,对于你来函中第四段所表示的主权及治权于法理上均应属中国所有的观点,我尤为赞同。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就是假若我们能清除这个障碍,则达成一个现实的及能接受的协议的机会,便能无限地增加。

叶锡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以后,由香港人自己组成政府来管理香港,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叶锡恩说:

我们必须相信中国政府是明智的,知道香港和大陆之间存在许多差别,在收回主权后不会把香港弄得一团糟。

在谈及中英香港前途会谈的前景时,叶锡恩指出,英国政府首先要承认香港属于中国,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会谈才能有进展。

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叶锡恩女士,接待了不少香港各阶层人士和居民。她说,她接触到的大多数香港人,都不愿意受英国人统治。他们不担心1997问题,只希望目前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

港内人士和国际人士的表态,无疑是对中国代表团的支持。

在第七轮谈判中,柯利达说:

英方不再坚持英国在1997年后对香港的管治,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我们讲“密切联系”,将不会与1997年香港的主权和管治权力一并归还中国这一前提相冲突,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求未来的香港政府跟英国政府建立权力或汇报的关系。

柯利达还说:“我们不会去挑战中国的主权。”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柯利达说的是一句假话。他们并没有放弃“挑战中国的主权”和1997年后插手香港行政管治和在最大限度上使未来的香港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的念头。

在这次会谈中,英方代表提交了两份新的工作文件。其中一份是关于香港法律制度,它建议:

如果中断与英国枢密院的联系,则应允许外国法官参加上诉法院,以加强其权威性。

中方代表则把中国政府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十二条方针”政策文件,交给英方代表。

第七轮会谈公报以小结式的措词说,双方回顾了谈判的过程和已经取得的进展。

英国企图保留殖民利益的各种要求均被打回去之后,谈判才真正进入实质性内容,走上中方关于香港前途问题一系列构想的轨道。但在一些重大的和具体事务上仍存在分歧。

当时,撒切尔夫人把英方的谈判目标修订为“从现在起,我们必须集中精力于1997年后自治和现存法律、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保留问题之上”。

撒切尔夫人还决定,在谈判的每一关键时刻,都应该向香港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咨询。这是撒切尔夫人为实现使香港获得“最大程度自治”的目标的重要手段。

她让行政局非官守议员间接参与中英谈判,同时让港英政府加速政治民主化改革,推动香港“民主自治”的进程。

英国对港的这个政策,实际上是保持英国对香港的长远影响,中方自然不能接受英方的建议。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