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建设后方:全国三线建设掀起高潮
曾勋

第一卷 战略决策 第1章 中央指示集中力量建设三线

毛泽东说:“三线只修铁路,只规划煤、钢?应当是机械、化工、军工什么都有才好。”

周恩来讲到:“我们现在一方面备战,一方面还要摸长期规划,要备战和长期结合。”

彭德怀说:“如果我们三线建设的其他工厂,也能像浦陵机器厂这样精心组织建设、生产……毛主席就会放心地睡好觉了。”

1964年8月17日、20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毛泽东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

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第一线能搬迁的项目要搬,第二年不能见效的项目一律缩小规模。于是,调整后的“吃穿用+三线”的“三五”计划指导思想再度发生变化,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

“三线”成为当时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新名词,向各个方面部署和宣讲。

为什么要加强“三线”建设呢?那是1964年8月2日夜里,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8月4日,海战进一步扩大。

其实,早在4月就已制定了扩大侵略越南战争的“37号作战方案”的美国,立即抓住这一机会,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毛泽东彻夜未眠,紧张地关注着战争的态势。6日清晨6时,他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说:

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

这个行动指的是骑马沿黄河考察,由于这件事情,考察就此中断。

8月12日,毛泽东将总参谋部作战部关于对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的专门报告退回给罗瑞卿、杨成武,批示说:

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

他还关切地问道:“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

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说:

我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开了会,会议决定:

(一)在国务院成立专案小组。建议由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谢富治、杨成武、张际春、赵尔陆、程子华、谷牧、韩光、周荣鑫十三人组成,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

(二)各个方面的防备措施,除作战部提的四条外,还应包括大专院校、科学研究、设计机构、仓库、机关、事业单位等,以及城市、矿山的人防措施。

报告指出:各有关方面,都必须按照毛泽东指示的“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原则,尽快进行研究,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

(2)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大城市的现有续建项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

(3)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

(4)从明年起,不再新建大中水库。

(5)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6)今后,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

8月30日,邓小平批示将报告印发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又发给各中央局、部委、省委执行。关于三线建设,中央和国务院曾经发出过多种文件,但从时间和内容看,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确立三线建设决策的第一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9月5日,中央书记处做出关于计划工作的指示,主要内容是:(一)三线建设要落实。铁路建设队伍要在9月底到达工地,计委、经委成立落实小组,楼堂馆所要利用起来为三线建设服务。(二)三线的调整要立即行动。留下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提高产量。(三)基本建设投资,首先要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其他方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四)工业生产,不论三线还是一线,都要发展。

以上这些指示表现出,中央书记处已经彻底放弃了6月试图将抓“吃穿用”和三线建设并重的最后努力,不遗余力、急如星火地把重点转移到三线建设上来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