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足智多谋1

李白诗对讽乡绅

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一生写诗千余首,其诗雄奇奔放,瑰丽绚烂,飘逸神妙,把我国古代的诗歌作品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不到10岁就名闻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万县),当地有个胡乡绅,恃才傲物,他想考一下李白的才学,就出了一个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

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也是三个地名,对仗甚是工整。

李白诗作得好,酒也喝得多,胡乡绅很嫉妒,他指着墙上的一幅画叫众人观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大酒坛,睡在山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个上联:“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堂前众人,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那般模样,不禁一齐捧腹大笑起来。

胡乡绅不由怒火中烧,想伺机报复。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便借题发挥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中自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顺势向池塘中扫视一眼,恰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滑!”

众人听了,望着直瞪眼珠的胡乡绅哄然大笑起来。

顾盼巧设四字计

从前,有个叫顾盼的孩子很聪明。一次,村子里的两个地痞神秘兮兮地将他叫到跟前,斜着眼睛对他讲:“大家都说你挺聪明的,你能猜得出我们下的这盘棋谁输谁赢吗?猜对了,我们赏你一个苹果;猜错了,你让我们两个各打十下屁股。怎么样?敢吗?”两个地痞说完捧出一堆苹果放在石桌上。

顾盼猛吃一惊:我猜甲赢,甲有意输给乙;我猜乙赢,乙有意输给甲。今天要是和你们打赌,不是要白白挨这两个混蛋一顿打?

他想了一下,灵机一动,马上答应:“好吧。”当场铺开纸,一边写一边念念有词:“甲赢乙输。”说完,笑眯眯地瞅着甲、乙两人。

果然不出小顾盼所料,刚开局不久,甲就连续不断地把车、马、炮送给乙白白吃掉,甲兵败如山倒,给乙“将”住了。甲回头一瞥顾盼:“看清了吗?快去弄块竹板,让我们打你的小屁股吧!”

顾盼不慌不忙回答:“别忙,我猜的准呀。”他摊开纸,指着上面四个字念道:“甲赢乙?输!”说完调皮地拣了个大大的红苹果。

甲和乙气得目瞪口呆,下第二盘要顾盼再猜。顾盼嘻笑道,仍旧写上“甲赢乙输”四个字。

这一回棋,甲假装下得很认真,一会儿,乙便认输。甲洋洋得意地开口:“顾盼,这回该服输了吧?”

“不,你们输啦。”顾盼指着那张纸,大声念道:“甲赢,乙输。”念完甜甜地又吃了一个苹果。

甲和乙气得高声嚷嚷:“好,咱们再下最后一盘。不过,这次你要是猜猎了,要让我们每人打五十大板,不许叫痛!”

顾盼将那张纸一扬:“好啊,我还是这四个字。”

一会儿,甲乙两成了和局,马上推开棋盘,一同站起来高喊:“小家伙,乖乖地贡献出你的屁股吧!”

不料,顾盼爆发出一患银铃般的脆笑:“这个结局,我没猜错啊。不信你们看这四个字:甲赢?乙输?就是说,甲也不会赢,乙也不会输,你们两人下了一局不分输赢的和棋。看来,我还要谢谢你们贡献的第三只苹果了。”

鲁智深隔河尝果

有一年秋天,梁山好汉鲁智深被官府兵连日追逐,迫不得已,逃进荒山野岭,见前面不远处有一大片树林,花红叶绿,果实累累。鲁智深快步朝那树林奔去,却不料被一条长长的小河挡住了去路。这条河,河面虽不很宽,但水深见不到底,两岸陡峭,荆棘丛生。鲁智深只能望着对岸果树干着急。

鲁智深看到对岸一群群猴子在树上爬上爬下,美美地饱餐果子。突然眼珠子一转,拾起小石块,向河对岸那些正在吃果子的猴群砸去。顽皮的猴子便学起他的样子,纷纷采下果子当石块回敬他,鲁智深哈哈大笑,拾起满地的果子,吃了个饱。

西伯昌惊走两伯父

西周的最早创始人叫古公父。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名昌,因季历继位后,被封为方伯,其封地周国位于殷都的西北部,所以昌又称西伯昌。

古公父的三个儿子都很谦恭有礼,兄弟间关系友好亲密。当古公父提出拟立继承人的时候,老二和老三共推老大为继承人。但是老大自知不如两个弟弟有才,不是当君王的料,急忙推辞说:

“论德,我不如二弟上敬下爱;论才,我不如三弟运筹得体;我当哥哥的,支持和帮助两个弟弟做点具体事还可以,但万万不能当君王。”

老二老三再推老大,老大仍不肯。

对此,古公父又喜又忧,喜的是三兄弟互相谦让;忧的是究竟立谁又难下决心。就在这时,他看见自己惟一的小孙子昌微笑不语,就问道:

“你说说看,他们三个谁能继位?”

昌收起笑容,像大人一样郑重其事地说:“红花好看,靠绿叶衬着;鸟儿能飞,靠左右两翅。大伯父身为长子,理应为君,加上二伯父和父亲这绿叶和翅膀,不就礼仪、德才兼有了么?”

古公父听了,哈哈大笑,一把将昌揽入怀中说:“看来这孩子将来执政,准能使咱周族兴旺起来。”

三兄弟听了,也都为昌如此机敏聪慧而高兴。

事后,老大找老二合计道:“周族有老三这根苗,我就放心了;但我决不为君王!”

老二道:“哥哥说的对,如果这样,你我二人一走,君王之位不就是老三父子的了么?”

老大当即同意,便趁古公抱病时,两人借为父外出采药为名,远走高飞了,将君王继承权让给了老三季历。

太伯、仲雍出走到吴地,吴人很为看重,推他二人为君。二人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叫做“文身”。后来,古公父去世,老三处理完丧事,派人去吴地找到两位哥哥,要他们回国继位。

两位哥哥指着身上的花纹对来人说:“我们已经成了吴人,决不再回去。请你们赶快回去,让我三弟继位,周族不可一日无君啊!”

之后,季历才宣布即位。季历被商王文丁杀死后,由其子昌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文王——西伯昌,后来就出现了商纣王囚西伯昌于羑里、文王被囚而演周易等一系列故事。

少康设计救厨子

少康,是夏禹的玄孙,夏启的曾孙。夺取大夏王位的寒浞为斩草除根,对夏后氏家族到处追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夏王后相的妻子生下了少康。少康刚一生下,便被秘密地送到了身居王位的外祖父有仍氏的身边。不久,后相夫妇被寒浞的儿子过浇杀害。

少康九岁那年,一个叫韦地的厨子偷了宫中的食物,不幸被宫卫抓住,有仍氏下令要处死他。厨子的孩子和少康是好朋友,少康想把他救下来。怎么救呢?他知道外祖父的脾气,不讨厌穷人,但讨厌没志气的,如要救韦地,必须如此这般。

少康想好计谋后,便去对有仍氏道:“我和韦地的儿子是好朋友,常到他家去玩,他家中虽然贫寒,但他父亲却忠厚本分,很有志气,平时也很守法纪。我听说祖王大禹爱民如子,才受到拥护。您如果像大禹那样,就应当爱民。今天韦地偷食物,必然是有紧急情况,您应去调查一下,不应急于把他处死。”

有仍氏听了,觉得少康年仅九岁,却出语惊人,且合情合理,一时高兴,就派使者去韦地家中调查。

使者回来报告说:“韦地老母年已70,现因饿而疾,奄奄一息,听说她的儿子为她犯了死罪,哭着说:‘大王英明,国家一时穷困,我就是饿死,也不愿他去偷啊!’”有仍氏听了很受感动,不但没有将韦地治罪,还送给他许多食物。

通过这件事,有仍氏知道少康心机过人,少年老成,便将他祖父一辈太康荒唐失国、仲康当傀儡忧愤而死,以及他父亲后相和母亲婚后被杀的情形全部告诉了他,并嘱他长大后,一定要为祖父和父母报仇,把失去的国家夺回来。

少康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立志发愤图强,到20岁便文武双全,做了一地首领。他关心百姓疾苦,训练兵士有方。不久,属地安定繁荣,民富族强。

后来,少康起兵攻杀了篡夏夺国的寒浞父子,使天下又回到夏禹子孙的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少康复国”。

姬封以才得国

姬封,周文王第九子,文王去世时,他尚在襁褓中,武王死时,他约十三四岁。大约在十六七岁时,姬封以精通治国之道,受封到卫地做诸侯,即卫国的第一位国君,史称卫康叔。

姬封自幼丧父,在哥哥武王和周公的培养下,三岁开始识字,五岁开始读诗书和史书。他天性聪慧,有过目不忘之能,甚得武王和周公的喜爱。成王即位后,管叔鲜和蔡叔度因嫉妒周公的治国才能,曾私下散布流言,诬陷周公有谋取王位之心。一时间流言四起,连成王姬诵也半信半疑,使得周公心中十分苦恼。对于这些流言,姬封决不相信。第一个向成王释疑,且主动帮成王将此事查清的,就是姬封。姬封以他年龄小、不被人注意的特点,很快查清了流言出自他三哥和五哥之口。为了证实事情的真伪,他曾直接去和二哥和五哥交谈。

他对他们说:“我们和四哥都是自己兄弟,你们为何诬蔑他有夺位之心呢?”

老五蔡叔度惊问道:“你怎么知道是我们说出去的?”

姬封说:“你们以为朝中大臣都听你们的,其实,你们给有些人说了,他们马上就当着四哥把他们揭了出来!”

管叔鲜听了,气冲冲地说:“他知道是我们说的又怎么样?先王去世后,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王位本来是我的,可他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个什么长子继承制,结果王位落到了姬诵(成王)头上;再退一步讲,即使由姬诵继位,也应首先由我辅佐,可他却自称摄政王,这不是让我难堪么?”

姬封说:“这都是武王生前定的,你们不该把气撒到四哥身上啊!”

管叔鲜说:“谁定的也不对。我们之所以这样对待老四,就是让他这个摄政王做不成!”

蔡叔度得意地接着说:“老四不是已经离开京师了么?说明我们的计谋已经成功了。过不了多久,成王定会主动请我们入朝辅佐!”

姬封说:“其实大王对老四谋取王位的话根本不相信,四哥之所以主动出走,是为了不让自己弟兄之间闹矛盾。听说大王已经决定请四哥回京了!”

两人听了,大惊失色地说:“此话当真?如果成王真要请老四回朝,他肯定会报复,我们还真得想法对付呢!”

随后,他们二人便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在一起发动叛乱,企图以武力夺取王位。

成王二年,周公回京东征。平定叛乱后,他称赞成王明辨是非,成王笑着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九叔姬封一手查清的!”

随后,成王便将姬封怎样以计查清真相的事说了一遍。

周公听了,真是又惊又喜,激动地摸着姬封的头说:“没想到九弟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深谋大略,这真是我们周族的福气啊!”

为了让姬封成为治国之才,周公又教姬封系统地学习了《尚书》中的《康诰》、《酒诰》等篇。成王四年,姬封被派往治理殷人聚居的朝歌和旧殷都一带地区,国号卫。姬封到达殷地后,不负成王和周公重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因人因地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而又顺应民心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使得人心向周,社会很快安定下来。

姬虞桐叶讨封地

姬虞,是周武王最小的儿子,也是成王最小的同父异母弟弟。成王亲政的时候年仅16岁,他的弟弟此时最多也只有十二三岁。

姬虞聪敏过人,富有心计,很得成王喜欢。每逢朝见完毕,成王便在院子里和姬虞一起散步谈心,或做各种游戏玩耍。姬虞见成王年龄虽小,但上朝时却很精神,也很威风,从内心羡慕。他想,哥哥成王待自己虽好,但在朝中却公事公办,毫不讲私情。自己伸手要官,哥哥是决不会同意的,闹不好还要挨一顿批评,只能见机行事。

有一天,秋高气爽,兄弟俩又一起在院子里高谈阔论,很是投机。忽地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簌簌地掉下几片叶子,有两片恰巧落在成王的头上。

成王取下桐叶,拿在手中,若有所思地对弟弟说:“秋天到了,桐叶开始落了。我记得从前伯禽(周公的长子,被封在鲁国为侯,曾以平定淮夷和徐戎叛乱建功)在这里的时候,就常和我捡桐叶玩,现在他又到前方打仗去了,不知近日胜负如何?”

姬虞乘机故作羡慕的样子道:“伯禽哥现在玩的可不是桐叶了,而是刀枪,他多快活呀!再退一步说,他现在就是不玩刀枪,也有玉圭了。”

成王见小弟那一脸羡慕的神态,又有如此大志,一时高兴,便将一片桐叶用小刀削成玉圭的样子,递给姬虞,笑着说:“好弟弟,既然你喜欢刀枪和玉圭,我就把这个玉圭送给你吧!”

玉圭是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封玉圭就等于封侯。姬虞见成王把桐叶削成玉圭送给他,明知是玩笑,却将计就计,立即接过,学着诸侯的样子,将桐叶玉圭放在胸前,跪地谢恩。对此,成王根本没当回事,哥俩又嬉笑了一阵,便各自回宫了。

成王回宫后刚要休息,史官入宫朝见,问道:“大王今日封弟姬虞为诸侯,臣下特来请示,姬虞封的是何方诸侯,以便记入史册。”

成王一听,猛地一惊,随即想起桐叶之事,自觉失口,便解释说:“我以桐叶为玉圭,是和弟弟说着玩的,岂能当真?”

史官却十分认真地说:“君无戏言,既然您亲口说封他为侯,史官已经把您的话记了下来,那就得封了!”

成王想起姬虞当时的表情,也立即明白过来,自言自语地笑着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小弟也真够聪明的,是我上了他的当了!”

成王无奈,只好封姬虞到唐地为侯。后人称他为唐叔侯。

姬虞年纪虽然幼小,但他一心学着哥哥成王的做法,到唐地后尊重臣僚,体恤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很有国君的风度。几年后,唐国经过他的治理,不仅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就连附近的许多部落也都主动地归附了他,其威望越来越高,疆域也日渐扩大。成王知道后,从心里高兴,也更喜欢这个靠“桐叶讨封”的弟弟了。

康王一语平叛乱

周有“成康之治”,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清有“康乾之治”,这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的几个鼎盛时期。

康王姓姬名钊,是周成王姬诵的大儿子。钊幼时,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有关治国谋略方面的书,并爱追根求源;加之他天性聪敏,才思敏捷,所以到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很通治国之道了。成王见了,觉得后继有人,自然高兴,更是悉心培养。

有一天,成王召集王公大臣们议事,突有内史官入宫禀报:卫氏派人前来报告,说邦氏正鼓动人们造反,现在闹得董地大乱。成王听后大怒,当即便下令出兵镇压,并把目光落在召公身上。召公和周公原为并肩老臣,共同辅佐成王,现在周公已死,辅佐重担落在他一人身上。成王一向谦虚谨慎,特别是对召公,更是事事尊重,每遇大事都要征得召公的同意才去实行。对此,召公心中非常感激,所以,对朝中之事,必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召公明白,成王毕竟是近四十岁的人了,治国要略得心应手,四方诸侯心悦诚服,自己也应维护成王的尊严。今天,召公听说卫氏报告邦氏造反,心中怀疑,本想建议成王先调查清楚,尔后再决定对策;但自己尚未发言,成王已经下令,他怎好当着诸位大臣的面反驳成王呢?故当成王征求他的意见时,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此时,成王世子姬钊年已十四,常随父临朝学习理政;不过,成王给他定的规矩是:只听不语。然而今日,姬钊却一反常态,待召公也同意出兵镇压之后,便当即表示反对。

他说:“对董地动乱之说,我前些日子曾有所闻,那是由于卫氏和邦氏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并不是邦氏鼓动人们造反;今只听卫氏一方之词,就出兵镇压邦氏,未免有些不妥。况且邦氏也为大族,弄不好会因小乱而生大乱。儿臣之言,望父王三思。”

成王一听怒道:“这是你说话的地方吗?真是胡言乱语,还不快快退下!”

召公听了,心中大喜,急忙向前对成王说:“世子之言,甚有道理,刚才的确是我考虑欠妥。由此可见,他小小年纪,无论胆识和谋略都已超过老朽了,这实为大周江山社稷之福啊!”

成王见召公也同意姬钊的意见,便消了几分气,低头不语。

召公继续说:“常言说‘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臣愿亲赴董地,弄清详情,然后再禀报大王,决定对策。”

成王表示同意,姬钊也对成王说:“儿臣愿和召公一同前往。”

成王又目视召公。召公说:“臣下也乐意带世子一同前去。”

姬钊随召公刚刚接近董地,便自告奋勇,要以一个普通孩子的面目先去微服私访。召公当即同意,并派武士暗中保护。姬钊经过几天的调查研究,终于弄清:自从武王灭殷之后,董地便赐给邦氏管理。邦氏为了购买祭祀用的礼器,将一部分土地卖给了附近的卫氏。卫氏对买来的董地属民凶残狠毒,使他们忍无可忍,便起来反抗。卫氏认为这些人的反抗是受邦氏暗中指使的,所以,就到天子那里去告了邦氏一状。

召公听了姬钊的回报,当即命武士将邦氏和卫氏一齐召来。经过询问,情况完全如姬钊所言。当研究处理办法的时候,召公有意再次听取姬钊的意见,并完全按姬钊的意见当场宣判说:

“这里的田地、庶民都是天子所赐,你们竟敢私自买卖,肆意虐待,实为王法所不容。我今奉天子之命,根据你们所犯罪行,判决如下:一、将你们贬为庶人,二、财产一律没收归于王室。”

一场所谓的“董地之乱”,就这样被姬钊的一条建议平息了。

召公和姬钊回朝,成王听了禀报,心中实在为儿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智而高兴。

成王去世后,遵照成王的遗嘱,由召公摄政。但召公并没有摄政,而是立即迎姬钊继天子位,行天子事,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召公感到姬钊的确不比寻常,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让他处理政事。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康王。

康王亲政后,没有辜负成王的重托和召公的信任,充分发扬民主,严格管理四方诸侯,处处关怀天下百姓。所以,他制定的各项政策深受各诸侯国和天下民众的拥护。康王在位二十六年,民众富庶,道德盛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连刑法都被搁置起来了。据史载,从成王到康王的四十年中,天下安宁,没有刀兵,是整个周朝的“黄金时代”,后人将这个时代称为“成康之治”。

计除范增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结束了暴秦的统治。之后,各路义军又互相征讨,其中最著名的两支部队是西楚霸王的项羽楚军和汉王刘邦的汉军。

这西楚霸王项羽长得体格伟岸,“力拔山兮气盖世”,威猛无比;更兼有谋士范增为他出谋划策,屡献妙计,楚军日益强大。

项羽因对范增十分敬重,尊称其为“亚父”,即仅次于父亲。汉王刘邦屡遭楚军打败,因此一心要除掉范增。

一次,楚汉在成皋大战,汉军被围困在荥阳城里,形势危急。为了弄清敌人的情况,项羽派了使者到荥阳城里去探听虚实。汉王刘邦的谋士陈平接待了使者。

古时有条规矩,叫做:

“两国交战,不杀来使。”使者到城里后并没有生命之虞。他看到城里忙而不乱,井然有序,完全没有大难临头的迹象,心里很是奇怪。

这时,陈平亲自把使者迎进客房,桌上摆着美酒佳肴。

陈平亲切地和使者攀谈起来。问亚父身体好不好?怎么还不让项羽攻城,我们都等得不耐烦了等等,但绝口不问项羽。

使者很是疑惑,不知如何回答。陈平看到这些,问道:

“请问您是……”

“我是霸王派来的使节。”使者答道。

听了使者的话,陈平一时惊愕,眉头明显地皱起,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

“我还以为你是亚父派来的人呢。”接着陈平示意仆人撤掉桌子上的好菜,换上了几盘粗制滥造的素菜,然后甩下一句“你凑和着吃吧”,便走了出去。

使者无心吃饭,匆匆离去,到了楚军营中,详详细细地向项羽讲了自己的经历。

项羽不听则已,听完后须发皆立,怒道:

“这个老东西,我尊他为亚父,平日里对他言听计从,想不到他竟暗中与汉军勾结算计我!”项羽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听了使者的话也不好好想想,便命人暗中监视范增的一举一动。

范增对此事一无所知,正一门心思地想着消灭汉军的事。

一天,他认为攻打荥阳的最佳时机到了,便急忙去见项羽。

“你急什么?我还得好好准备一下。”项羽一反过去的态度,对范增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大王,切莫犹豫,战机一失,追悔莫及啊!”

“好啦好啦,我自有办法,不要你唠唠叨叨。你走吧,我还有事。”项羽不耐烦地说。

范增看到项羽已不信任自己,联想到近日常有人暗中监视自己,不由得顿足长叹:

“好!好!大王,看来你已不需要我这个老朽了。现在天下大局已定,你就让我带着这身老骨头回家吧。”

项羽果真同意了范增的请求。

消息传到荥阳,汉宫一片欢呼,刘邦特设庆功宴为陈平敬酒。

失去了范增,项羽便失去了最得力的谋士,纵使他有盖世的勇猛,可怎敌刘邦的计谋?

因此屡屡战败,最后被迫自刎于乌江之畔。

周瑜打黄盖

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公元208年,率兵南下,孙权和刘备联手抵抗。曹操率兵进到赤壁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病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定等弱点,决定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

周瑜先让庞统对曹操献计,让曹军将船只统统用铁链锁起来,曹操果然照办。周瑜见曹操中了计,大喜,忙加紧做火攻的准备。但如何接近曹操战船放火,却苦于无法。一日,周瑜正在帐中发愁,老将黄盖求见,周瑜忙将黄盖请进帐中,黄盖道:“要用火攻打必须有内应,可采用苦肉计,让一人受刑,然后受刑的人假做投降,骗取曹操信任,待战斗开始,乘机放火,不怕曹军不乱,我愿前往做内应。”

第二天周瑜召集众臣计议。黄盖站出来,力劝周瑜投降,周瑜大怒,将黄盖一顿毒打,赶出帐外。黄盖回去后,即派手下人到曹营,说他挨了周瑜的毒打,不想再在周瑜帐下听命,决定向曹操投降。曹操已知黄盖被打之事,于是对黄盖投降之事便深信不疑。黄盖假投降那天,适逢东南风起,黄盖便在船上放上干柴草,撒上油,用布盖好,扯起黄盖的旗帜,顺风向曹营开去。

曹操远远望见黄盖的旗号,大喜,就站在船首迎接黄盖到来。船离曹操的军队不远,黄盖的船忽然燃起大火,乘着风速快速而来。曹操大惊失色,连呼上当,下令掉转船头躲避。哪知所有的船头用铁链牢牢系住,无法解开。眼见烈火烧着了大船,瞬时间成为一片火海,曹操的军士纷纷跳水逃命。火顺风势,风助火威,大火连曹军在陆上的营帐也吞噬一光。周瑜、刘备乘胜攻击。此役曹操损失惨重,曹操不得不退回北方。至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杨六郎冰城拒敌

公元999年冬天,辽国十几万军队由幽州南侵,他们渡过易水,攻破设在狼山一线的宋军边塞,来到了徐水南岸的遂城(今河北徐水西)。遂城是一个方圆只有五里的小城,那粘满青苔的城墙,还是一千年前的东汉刘秀安定河北时遗留下的。这样小小的孤城,在声势浩大的辽军面前,简直像洪水中的一个孤岛,不被淹没才怪哩!

近几天来,辽国皇帝和掌权的萧太后亲自到达前线,辽军的攻势比以往更猛烈了。萧太后亲自击鼓,激励将士攻城,可是宋军也不示弱,靠长枪弩箭,顽强拒敌。两军一上一下,战斗十分激烈。在“杨”字的大旗下,有位头戴银盔身着白袍的中年将军,左手持着盾牌,右手握着大刀,挺身站在城垛边,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杨延昭。只见他身手不凡,只要辽兵在城头一露脸,就被他一刀砍倒,从云梯上滚下去。经过几十个回合的较量,辽军见强攻不能得逞,就灰溜溜地撤退了。

辽军包围遂城已经一个月了,杨延昭带领手下两千多名将士,每天都要应付辽军的轮番进攻,处境十分危急。

这天,跟前的一个提辖来向他报告:

“禀告将军,赴中山府(今河北正定)的使者回来了。”

一个差官,身着辽国小军官服饰,奔了进来,见了杨延昭,忍不住痛哭失声。

杨延昭亲手扶起了他。

“傅殿帅不肯发兵相救,他说遂城这弹丸之地,丢掉算了。”

他说的傅殿帅,就是北宋王朝派驻在中山,主持河北军事的傅潜。差官已经冒着风险,三次化装混过敌营到中山求援,可是这个蛮横而又怯懦的将军,就是不肯出兵。

杨延昭沉默了片刻。自从敌军围困遂城后,他曾几次利用旧时的烽火台告警,可是每次的熊熊火焰,都招不来南边的援军,反而招来敌军更猛烈的进攻。

外援无望,得靠自己顶住,杨延昭心里想。

杨延昭童年就跟着父亲杨继业转战燕晋,三十多年的战斗生涯,练就他刚强的性格。面对着在场将士局促不安的情景,他只是平静地说:

“傅殿帅既然要保中山,我们就只好设法自保了,只要大家同心同德,也可守住遂城!”

将士们都表示坚守遂城。城里百姓也组织起来了,他们协同守军作战。

辽国中军大帐里,萧太后因为迟迟攻不下遂城,正在大发脾气,她手指着跪在脚下的几个将领厉声训斥:

“小小的遂城都攻不下,还能攻北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吗?”

一个将领抬起头说:“这遂城虽小,可守将是那个杨继业的儿子杨六郎,好厉害啊!”

“放屁!”萧太后骂了一声,“杨延昭那小子算啥!他老子还不是我手下的败将!”提到杨继业,当年吃过大亏的萧太后更是怒气冲冲。她斩钉截铁地说:“不踏平遂城,誓不回军!”

辽军不断强攻,遂城守军越来越困难了,人心浮动。

这天傍晚,杨延昭在城楼箭道巡视,他俯视城里,鳞次栉比的市巷静悄悄,近处井槛边有几个妇人在提桶吊水。忽然听到“扑通”一声,原来是那个提着水桶的妇女,走在井沿薄冰上,滑了一跤。后面跟的妇女要上来扶,也因踏在冰块上,跟着滑倒了。杨延昭看到这一情景,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一条妙计。

他走下城楼,吩咐跟随的几个提辖官,分头向各门守将传令:“今夜三更之前,务必将城墙周围用水浇遍,不得有误!”将士们挨家挨户搜集大小水桶,准备夜里浇城。“用水浇城,没听说过。”“我跟随杨老将军二十年,可从没打过这样的仗!”“太公《六韬》、孙子《兵法》有这条战法吗?”

将士们虽然议论纷纷,可谁也不敢违令。夜里,他们把一桶又一桶的水挑上城头,浇下城去,才到初更天,遂城外层都被浇上了水。

天亮了,晨曦透过薄雾射进了这北国的古城。这时辽国大军又漫山遍野蜂拥而来。萧太后又把围攻梁门、保州的精锐部队调来增援。辽军还未走近城边,就跌倒了一大片,云梯和攻城器械也摔了一地。这时候不要说攻城,就是靠近城墙,也不可能。原来城墙上下早已结了坚冰,远远望去,全城银光闪闪,竟成了一座水晶城。城头守卫的军民,瞧见辽军跌倒爬起,爬起又跌倒的狼狈相,大声呐喊,敌人连滚带爬,胆战心惊。

忽然鼓声大作,城门大开,杨延昭亲自带兵出城冲杀,他们都穿着早已准备好的防滑草鞋,把辽军打得落花流水。

王嵩计除二王

宋朝建立后没有多少年,除了北边的辽族外,西北边境的党项族也开始侵犯边境,公元1038年,它的首领元昊,自称大夏皇帝。因为大夏在宋朝的西边,所以史称西夏。

宋朝为了防备西夏,在今天的陕西一带,驻有重兵。宋军虽然常打败仗,但是在战争中也产生了一些人才。种世衡就是其中一个。

公元1042年,在新筑的青涧城(今陕西青涧)里,种世衡盛宴招待西夏野利王部将浪埋、赏敢和媚娘。他们是乘着外出游猎之机,越过长城前来降宋的。

“久闻三位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三位弃暗投明,可见是识时务的俊杰。”种世衡说完,举杯向降将祝酒。

“末将等早就想来归降,只是刚浪陵看得太紧,至今方才脱身,还得请种老将军恕罪。”浪埋彬彬有礼地回答说。

浪埋说的刚浪陵,是西夏的一位智勇兼备的大将,曾被西夏国王元昊封为野利王。他和被封为天都王的兄弟遇乞,是元昊的左右手。

种世衡面带微笑说:“我已上奏朝廷,为你们请赏。”

“多谢老将军栽培!”浪埋等三人显出高兴的样子,异口同声说。

宴会结束后,种世衡转身回府。只听身后有个粗犷的声音喊道:“相公留步。”原来是部将王嵩。

“光信,有事吗?”种世衡问。光信是王嵩原先当和尚时的名字,因为他武艺超群,又熟悉西夏山川道路,受种世衡赏识,命他还俗当了一名贴身军官。

“启禀恩相,浪埋等三人归降不是真心,相公可千万要小心啊!”

“何以见得?”种世衡问。

“浪埋等远道而来,应该是灰尘满面,怎么会如此光洁?再则,刚浪陵从未得罪他们三人,为什么要来投降?”王嵩说。

“我也知道他们是诈降,”种世衡说,“我想利用他们除掉野利、遇乞兄弟二人,使元昊先生失去臂膀。你是有智有胆的人,想请你去西夏走一趟。”

“愿听将令!”王嵩说。

“你改装去银州(今宁夏银川),以大宋使臣公开身份去找野利,”种世衡取出一小瓮陕北特产小红枣、一张深黑的乌黑画,“你将这两件礼物交给野利刚浪陵,就说是我送的。”

王嵩临行时,种世衡又递给他一粒蜡丸,说:

“你必须在万不得已时把蜡丸交给元昊。我也祝你枣龟(早归)。”

两个月过去了。种世衡在青涧城衙接见了一个商人打扮的西夏官吏。

“小人李文贵,奉野利王之命来见相公。相公送给王爷的信,王爷已经拜读了,王爷很想归宋,但因时间仓促,防范森严,很难脱身。”

“一瓮枣和一幅龟画收到了吗?”

“可是王爷不明白龟画、瓮枣是什么意思。”

原来野利王收到画和翁枣后,心里非常恼火,也很惧怕,当天就连王嵩一起交给元昊处理。元昊却怀疑野利要背叛,秘密审问王嵩,王嵩装作忍受不了审讯,交出了蜡丸。元昊打开蜡丸,见是写给野利王的密信。信里说,你所派遣的浪埋三人已受到重用,朝廷知道你要归顺,很高兴,现在已内定你任夏州节度使。元昊读了更加疑心,但他头脑也不简单,怕是种世衡搞反间计,故派亲信李文贵冒充是野利王使者,来到青涧刺探真情。

“不是请你们王爷早归(枣龟)吗?”种世衡故意对李文贵说:“你来得正好,请转告王爷,既然他认为元昊是狼子野心,不可与之同群,就趁早快过来,迟归不如早归啊!”

李文贵急急忙忙回到了银州兴庆府。这时,野利王三个诈降的部将也逃了回来,报告青涧城里正准备迎接野利王的消息。元昊立即下令,杀了野利王刚浪陵。

王嵩乘机脱险回来,见了种世衡说:“刚浪陵虽死,遇乞尚在啊!”

“这是一条线上系的两只蚱蜢,野利死了,他也跑不掉的。”种世衡满有把握地说。

种世衡在青涧城北设坛郑重吊祭野利王,他写了一篇祭文,祭文中特意提到遇乞识时务,知大势,讲了一些赞美的话。

元昊对天都王遇乞本来就有怀疑。在探知种世衡的祭文内容之后,也以里通宋国的罪名,把遇乞杀了。

元昊自毁长城,使国力大大削弱,从此边境安定了好多年。后来元昊自己也归顺了宋朝。

一举三得

宋朝真宗年间,皇宫里发生了一场火灾。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几乎淹没了整个京城。等把大火扑灭,几座殿堂和楼阁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和瓦砾。

这事惹怒了真宗皇帝,把几个管宫殿的官吏抓起来杀掉了,并降下圣旨,要晋国公丁公言负责修复烧毁了的殿堂楼阁,限期完成,如有拖延,当斩。

丁公言接到圣旨,反复思考,又到现场进行察看,计算。他虽然是宫廷里足智多谋的人物,但也不免有些犯难。第一,取土远。筑墙、盖屋等,需要大量的泥土,而皇宫里没有一点多余的泥土,不得不到几十里外的城外去搬运。第二,运输量大。急需的大批的木材、竹子、砖瓦,从各地经水路运到京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必然拖长。第三,清除垃圾难。烧毁的殿堂楼阁残留下的破砖、烂瓦、灰土,堆积得像座小山。修建中丢弃的砖瓦石块,要全部运出城,清理干净,也是相当艰难的事情。

圣旨在此,又不容拖延。丁公言昼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先安排了一万多名役工在皇宫前面的大路上挖土,将土运到工地。由于挖土省事,搬运距离又近,不几天,修复殿阁用的泥土就准备足了。一条马路变成了宽阔的深沟。这惹得一些官吏们指手画脚,评头品足:

“割肉补疮,这倒是聪明人想出的聪明办法。”

“只要不把整个京城挖掉,我们就放心了!”

对这些指责嘲笑,丁公言毫不介意。他下令把深沟和城外的水渠挖通。河里的水哗哗地流入深沟,深沟顿时变成了一条河,停泊在城外河里的船只可以直接驶到皇宫门前。船上装的木料、竹子和砖瓦可直接运到施工地点,非常省事。

修复殿堂楼阁的工程进行很快,比限定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全部修复后,剩下的堆积如山的焦木废土和石头灰沙,又全都填进深沟里。不几天,皇宫前的一条河变成了一条平坦的大路。

丁公言想出的这个办法,一举三得:既解决了取土远、运输量大的困难,又恰当地处理了堆积如山的垃圾;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缩短了工期。官吏们的讥笑、挖苦沉默了。不是建筑学家的丁公言,却在我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郑板桥的下马威

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被调到山东潍县任知县。他得到调令半个月后,一不坐轿、二不骑驴、三不带书童,只身一人走马上任。

经过几天的奔波,一脚跨进了潍县境内的大枣庄。这时庄头一棵大树下坐着十几个人,旁边还停了一顶轿子。这些人老远就在注意郑板桥,还未待他走近,就起身上前搭话,得知他就是郑板桥,连忙躬身施礼说:“老爷,我们的轿子早就在此恭候,请大人上轿吧!”

郑板桥本不打算坐轿子,无奈几个轿夫又施礼又打躬,嘴上劝着,手上拉着,加上这时郑板桥也确实饿得没劲了,离县城还有二十里,于是,他就勉强上了轿。

人刚进轿门,还没等坐稳,那轿子就发疯似的飞跑起来了,左右摇晃,上下颠簸,把个郑板桥颠得前磕后仰,额上也撞出个鸡蛋大的疙瘩,要不是轿栏挡住,早就把他从轿子里头抛出去了。

郑板桥大喊“住轿!”可轿夫根本不听,仍然是忽跑忽住,乱颠乱簸,本是四人轿,却派了十六人来抬,歇人不歇轿,换着班子捉弄郑板桥。一边小跑,一边还哼着怪调子:

今日老爷乍到,先坐簸箕小轿,

叫你舒舒筋骨,日后多多关照。

郑板桥是个精明人,这内中的“机关”哪有不懂的。“哼,太岁头上动土了,瞎了眼的畜生,看我郑板桥饶得了你们!”郑板桥两手紧紧抓住轿栏,他看到前方有一堆土坯,主意一下子就来了。“住轿,”郑板桥一连叫了二三声,轿夫都不理,他一下子就火了:“你们装聋,看我到衙门里收拾你们!”这一声真灵验,都知道衙门里挨板子的滋味不好受,只好乖乖地把轿落下。

郑板桥走下轿来,往路边农场上一指说:“那场上堆的是什么东西?”“禀告老爷,那叫土坯。”“土坯有何用场?”“郑板桥故作不知。”老爷熟读圣贤书,这点小风俗还不知道?小人告诉你,土坯是此地人用来支炕睡觉的。”一个愣头愣脑的轿夫有些卖弄地说。“好,好,给我把土坯搬到轿里,抬回府去给老爷支炕!”郑板桥命令道。

轿夫们一听,全都傻眼了,这不是叫我们活受罪吗?一个轿夫连忙打躬作揖说:“老爷,府内有专供你安息的棕丝床,睡上去软绵绵的;这土坯硬邦邦的……”“老爷我早就睡腻了棕丝床,这回就是要睡这硬邦邦的土炕,休得再罗嗦!一个人搬两块,放到轿子里去!”郑板桥威严地说。

这些轿夫都是些三教九流,在市面上混惯了的人,欺软怕硬。见郑板桥不同以往的县老爷,哪里敢违抗,只好乖乖地搬土坯子。这土坯不像砖头,一块足有十来斤,十六人搬三十二块,就有三百多斤,再加上百斤的郑板桥,足足四百多斤,四个人可够得抬。一个个压得腰都直不起来,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汗流满面。

郑板桥坐在轿子里暗自发笑,摇头晃脑吟起诗来:

叫你颠簸箕,你偏喘粗气,

抬到衙门里,一人三板子。

妈呀!抬回去还要挨三板子!轿夫们一听,吓得腿脚发软,落下轿子,一个个趴在地上,磕头捣蒜,求老爷宽恕。

郑板桥并不是拿轿夫出气,他晓得,这些人没这胆量,后头有摇鹅毛扇的。只有来个下马威才能镇住他们。

郑板桥把轿帘一掀,怒冲冲说道:“只要你们从实说出今天这个颠簸轿的馊主意是谁出的,老爷就饶了你们。否则,如有半点掺假,罪加十等,一人三十大板!”

原来,潍县这个地方,一向恶人当道,豪门、财主、地痞、流氓串通一气,搅得民不聊生。凡是新官上任,不是同他们狼狈为奸,为非作歹,就是落一身罪名,弄个不白之冤,被他们挤走。尤其是那个为首的财主大丰盐号的老板滕有福满肚子的坏水。他听说郑板桥这个人怪得出奇,说要多防备着点才行,于是就设下这个簸箕计,把郑板桥上任的日子摸实了,叫轿夫在半路上接人,先扫一扫郑板桥的威风。

郑板桥听轿夫一五一十把情况说过之后,哈哈笑道:“看来好戏还在后头呢。今天本老爷就饶你们一次。现在,我要下轿自己走走,不过,这土坯还得劳神诸位给我一直抬到县衙门去,等我到了,自有用场。”

县衙门口,滕有福之流早就在那儿等候了,一见轿子到了,连忙整理衣冠静候。轿夫们落下轿子后都溜到一边去歇气、喝水去了。

怪哉!轿子停下来半天了,郑板桥还没有出来……难道果真是簸箕轿把他的骨头颠散了,站不起来?滕有福假惺惺地走到轿门口,一躬到地:“郑大人,请出轿吧,我们在这儿恭迎半天了!”连请三遍,轿子里还是没有一点动静。滕有福上前挑开轿帘一看:满满一轿的土坯。这些家伙你望你,我望你,不知郑板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滕有福忙问旁边的轿夫:“叫你们去接郑板桥,怎么抬了一轿土坯子回来,搞的什么名堂?”“是郑大人叫抬的。”一轿夫回答。“什么?……那郑大人呢!”滕有福一愣。

郑板桥这时就在衙门口,双手倒背,正悠哉游哉地观看。等到此,开口了:“下官在此!”

原来这些土绅地痞们虽然早就耳闻郑板桥,但从未见过面,更何况此时郑板桥身着民服,无任何顶戴,当然是认不出来。此时滕有福等人预感到苗头不对,连忙上前施礼:“郑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郑板桥仰天大笑:“感谢诸位,你们不是派轿子迎得很远么?”

这伙人本是来看县太爷坐簸簸轿的狼狈相的,不料没算计到郑板桥,反被奚落一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伙人互相丢了个眼色对郑板桥堆笑说:“大人辛苦了,先到堂内歇息,我等改日再登门拜访。”说完,拔腿就想溜走。

郑板桥立即喊住他们说:“本官今天上任,承蒙诸位久候,现有一事相求,轿内有几十块土坯,是本官用来支炕的。轿夫抬到此,已经疲惫不堪,劳驾诸位搬到大堂去,算是给本官的一个见面礼吧!”

这伙人一听,全都目瞪口呆。县老爷开了口,难道还敢不搬?在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个穿绫着缎的肥佬们,还有那些平时横行霸道的地痞们,只好自认倒霉,硬着头皮搬土坯。那丢人现眼的场景别提有多狼狈。

陈的应变措施

宋朝的陈瓘曾经主持过科举考试。有一年蔡卞听说:“陈瓘想完全录取搞史学的人,而罢黜通晓书经的人,以此来动摇王安石的学说。心里非常生气,就想了个阴谋用以陷害陈瓘,同时禁绝史学。计划安排好了,就等着陈瓘的录取名单公布,好借机发难。”

陈瓘是一个才智过人的人,对自己的计划早已考虑周全,他预料到蔡卞等人会搞阴谋陷害他。于是录取的前五名,全都是通晓经学之士和王安石学派的人。蔡卞本来等着发榜之时,从录取名单上挑毛病,可一看到所录之人,前五名全是谈经之士,也没有理由加害陈瓘了,只得做罢。

陈瓘所录之人,前五名虽然都是谈经之士,但是五名之下,录取的则全是通古博学的历史人才。

陈瓘后来对人说:“当时如果我不肯退让的话,矛盾就势必会激化。那时对方必然加害于我,而史学也许就被废弃了。”所以随时都要有灵活的措施,用以解决当时的危险,不要只是考虑事情进程的快慢,欲速则不达。

文彦博借用实例平市场

宋仁宗至和年间,国家财政紧张,几种钱币同时流通,国家难以控制市场。于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请求统一钱币,特别是要罢掉陕西铁钱,由国家统一铸币流通。仁宗接到奏疏,交大臣们议论。大多数人觉得罢掉铁钱会造成市场混乱,所以并没有实行。但消息却传了出去,一时间,首先从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始,刮起一股风:“朝廷要罢掉陕西铁钱了,赶快脱手出去,晚了就一钱不值了!”

一传十,十传百,不长时间便传遍了城市乡村。那里,陕西铁钱不仅在陕西,连京都及周围一带都十分通行,存这种钱的大有人在。大家听说这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就要废了,那还了得,所以都纷纷拿铁钱到店铺中抢购货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抢到手再说。店铺老板也不是傻子,他们比别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纷纷挂出牌子:不收陕西铁钱。这家不收,那么就到那家吧!可百姓们串了几家店铺,走了几个集镇,到处都一样。这下大家更急得不得了,有火爆性子的人竟到店铺中强行买货,吓得店铺竞相关门。一时间,市场大乱,人心浮动,危及治安。

消息马上反馈到朝廷,仁宗大为恼火,一边追查是谁传出的消息,一边责令宰相文彦博迅速处理此事,平定市场,安定民心。文彦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说别无办法,只有让朝廷下令,辟此谣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场。

可文彦博深深知道,市场上的事有时单靠强令是办不好的。法令出去,大家还会将信将疑。特别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实例,而不是一纸公文。想到这里,文彦博对大家说:“这么办吧,先让我来独自经办此事。若我财力不足时,再麻烦各位。”

他回到家中,询问管家:“丝绢缣帛还有多少?”管家说:“还有500匹。”于是文彦博让管家找来京城中最大的绸缎铺主,托他代卖这些丝绢,并特别叮嘱:不要其他的钱,只收陕西铁钱。

店主照办,第一天简直挤破了门。别的店主都来打听为何倒行逆施收陕西铁钱,当他们得知是文丞相让代卖代收的后,都放下心来,连丞相都要铁钱,看来铁钱是决不会废止了,于是各店也收起了铁钱。

消息传扬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来,再没人急于脱手陕西铁钱去抢购货物了。一场市场动乱就这样让文彦博平定了下来。

海瑞智服胡公子

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执掌朝政,把其亲信胡守宪安插在浙江府任总督。胡公子依仗老子的权势,横行霸道,作威作福。一天,胡公子携人出游,路过淳安驿站,嫌驿站对他一伙招待不好,挑剔毛病,指挥随从把驿站管事捆绑起来,倒吊在树上进行鞭打。站役们慌忙跑到县衙禀告知县海瑞。海瑞闻讯义愤填膺,决定严加惩办,可是转而一想,胡公子的老子是本省总督,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惩处了胡公子,胡总督会认为本官打狗欺主。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既能严惩胡公子,又便于向上司交待。

于是,海瑞带着衙役匆匆赶到驿站,见那花花公子正在树荫下指手划脚骂人打人,就喝令衙役:“给我把恶棍拿下,严加惩处!”胡公子嚣张地大喊大叫:“本公子是堂堂胡总督的儿子,你们要干什么?”海瑞以真当假,说道:“哪里冒出来的恶棍!狗胆包天竟敢冒充胡总督的儿子,败坏胡总督的名声!上次总督大人到此巡视时,再三嘱咐我们,要禁止铺张浪费,招待过往官员务必节俭,总督大人真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好官,而你这个花花公子带着这么多行李,这么多银子,横行霸道,花天酒地,还行凶打人,一点也不像是总督的公子,分明是冒牌货!打着胡公子的旗号招摇撞骗,如此刁徒,必须依法严惩!”随从奴仆再三解释:“他真是胡公子呀!”衙役们上前就打嘴巴,骂道:“看你们还敢冒充胡公子!”打得谁也不敢作声了,又把胡公子掀翻杖责数十,直打得胡公子再也不敢坚持说他是胡公子了,而是张三,打着胡公子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海瑞叫师爷详细录下“张三”的口供,然后给胡总督写了一封信,写道:“总督大人:某日,一伙恶棍,为首者张三,冒充令郎胡公子,四处诈骗银物,闯进驿站,强索酒肉食物,殴打驿站吏员,报到本官,一审结案,案犯供认如实,今将人犯和口供以及如数赃物一并押解赴省。”

胡宗宪总督接到海瑞的信拆封阅后,又见儿子那副狼狈相,弄得哭笑不得,只好把押解公子的衙役打发回县,心中有苦难言。海瑞凭借以攻为守的计谋,编造谎言,不仅严惩了纨绔子弟,而且使其后台无法责难,将计就计运用之妙,可见一斑。

狄仁杰隐忍申冤

武则天在位期间,左台中丞来俊臣恃宠肆意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他还大兴刑狱,专用酷刑逼供。朝中群臣畏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来俊臣一时兴起,又罗织了一些罪名,上书诬告狄仁杰、任知古、魏元忠等七位大臣谋反。为使这七人尽快认罪,他还奏请武后下令:这七人中,一经审问即承认犯有谋反罪行,态度较好者,可以赫免死罪。

武则天准奏,命来俊臣负责审讯。来俊臣得意洋洋,等狄仁杰等7人一入狱,他就借武后的命令引诱他们认罪。还假惺惺地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诸位可要看清形势,如今太后在位,皇恩浩荡。你们若承认有罪,太后就会网开一面,饶过你们的死罪。如若顽固不化,可别怪本官的刑罚无情。”

狄仁杰早就知道来俊臣心狠手辣,心想:我们这几个人都是清白无辜的,却被来俊臣诬陷。来俊臣是太后面前的红人,现在自己是没有机会澄清罪名了。如果不先隐忍认罪,保住性命,肯定就会遭到来俊臣的毒害,那样可就永无伸冤昭雪之日了!

想到此,他便首先承认自己犯有谋反之罪。来俊臣一见,心里暗自发笑,想狄仁杰这小子真是傻得实在,让他认罪他就认。于是对狄仁杰也就稍稍宽容了一些。其他六位大臣坚决不承认有罪,结果被来俊臣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

来俊臣把那六名大臣押入了死牢。狄仁杰由于已承认谋反,所以未被打入死牢,并且狱卒们对他的看管也不甚严密。

一天,狄仁杰瞅准机会,乘狱卒不备,从被子上撕下一片布帛。然后用力把手指咬破,蘸着血,在布帛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冤情。写好之后,悄悄地把它塞在棉衣里面。等狱卒来送饭时,他把棉衣交给那狱卒,说:“天气热了,烦劳你把我的棉衣转交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替我去拆洗拆洗吧!”狱卒不加怀疑,点头同意了。

狄仁杰的家人拿到狱卒送来的棉衣,拆时发现了藏在里面的血书。家里人一看就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连忙让狄光远(狄仁杰之子)带上血书,进宫求见太后。见到武则天,狄光远把父亲的血书呈上,又详细叙述了得到血书的经过。武则天看罢,又传讯了来俊臣,才知狄仁杰是被诬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承认有罪的,于是便赦免了他。

徐阶曲意事严嵩

严嵩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时,徐阶也是内阁大学土,两人共事近十年,严嵩多次设计陷害徐阶,徐阶装聋做哑,从不与严嵩争执,甚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面上十分恭顺。严世蕃对他多行无礼,他也忍气吞声。

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徐阶还亲自到严嵩家安慰。这一行动使得严嵩深受感动,叩头致谢。严世蕃也率妻子乞求徐阶为他们在皇上面前说情,徐阶满口答应。

徐阶回家,他的儿子徐番迷惑不解,说:“你老受严家父子的侮辱陷害,已经那么多年,现在是该出口气的时候了。”

徐阶佯装十分生气,骂徐番说:“没有严家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严家有难,我负心报怨,会被人耻笑的!”严嵩派人探听到这一情况,信以为真。

严嵩已去职,徐阶还不断写信慰问。严世蕃也说:“徐老对我们没有坏心。”

殊不知,徐阶只是看皇上对严嵩还存有眷恋,皇上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严嵩的爪牙在四处活动,时机还不成熟。

等到严世蕃谋反事发,徐阶密谋起草奏章,抓住严嵩父子要害,告严嵩父子通倭想当皇帝,才使得皇上痛下决心,除掉严嵩父子。严嵩父子还蒙在鼓里。

诸葛亮巧难张飞

三国时,蜀主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号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字孔明)出山作军师,为自己出谋划策。当时,孔明只是一个20来岁的小青年,初到军营,其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还未显示出来。居功自傲的大将张飞对孔明不大看得起,总想借个机会羞辱他一番。

一次,张飞喝得醉酗酗的,当着许多大将,向孔明吹胡子瞪眼睛:“军师,你初来乍到,大哥便让你执掌将印,实难服众。想我张飞南征北战,打败多少英雄好汉,最后居然还处于你之下。你真有本事打败我,我就服你!”说完舞将起丈把蛇矛。

众将军见张飞傲慢失态,都劝他回去休息,免得惹事生非。张飞正在兴头上,哪里听得下这些话,他握着拳头,拍着胸脯,昂着头,俨然一副常胜将军的模样。孔明早知张飞对自己不服气,不过他知道张飞虽然骄傲自负,鲁莽好斗,但很讲义气,如果能让他服从自己的调令,今后定能成为兴汉的中流砥柱。于是,孔明轻摇羽扇,笑道:“将军之言,果然不差。不过我不打算同你动手,我只用毛笔画上一个圈,如果你有本事跳出去,我就甘拜下风,辞去军师之职!”

张飞听罢,心里揶揄孔明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凭你区区数寸之毫,想让我败阵,真是白日做梦,打仗可不是咏吟风雪,还得靠勇猛和力气。张飞晃着脑袋爽快地答应,心里毒毒地说:“孔明啊孔明,今天看你如何败在我面前,威风扫地。”

孔明取来毛笔,饱蘸浓墨,然后让张飞把衣服脱去,在他的腰上用笔轻轻画了一个圆圈说:“将军,请你跳圈吧。”

张飞一见腰上之圈,知道的确跳不出去,望着自己空有虎背熊腰,粗臂壮腿,长叹一声,面红耳赤地退了出去,众将军见状都笑了。

从此,张飞像一匹驯服的烈马听命于孔明了。

松赞干布答难题

唐朝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合是我国汉藏人民友好往来的又一见证,他们为繁荣两族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美丽而且聪明,传说她选驸马时提出了一个条件,谁要能提出问题把她难倒,她就嫁给谁。许多求婚者提出了一个个稀奇古怪的问题,文成公主都能对答如流,使求婚者们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松赞干布听到消息,也赶来求婚,他向文成公主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公主,我应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你成为我的夫人呢?”

这个问题终于让文成公主左右为难,回答不出。于是她答应和松赞干布成婚。

赵南星妙用谐音

高邑县的槐河经常发大水,两岸的百姓,十年有九年被水淹。四邻八村的乡民们,想捐些银两款项,修座龙王庙,镇住河水。谁知,募捐的银两用完了,大庙才修了一半。正在这时候,赵南星回家省亲来了。大家知道他是个爱民如子的清官,便去找他想办法。

赵南星回朝后,天天想着乡亲们的重托。一天,皇上问他回乡有什么感受,乡间有什么新鲜事。

赵南星说:“臣这次回乡,感受之深,莫过于乡民对龙王的虔诚……”接着将修龙王庙的事添枝加叶地说了一遍它最后说:“这座庙的规模,真是前所未见,别的不说,单说庙基,那阶石是砌(七)石(十)二登,整石一块呀!”

皇帝一听,吃惊不小,说:“呀,七十二登,整石一块?”

赵南星道:“对,砌石二登,整石一块!”

皇上暗暗点头称赞,心里想:“七十二登的阶石,用整石一块刻成,这工程委实是大呀。”

赵南星趁热打铁地说:“由于工程繁浩,款项不足,只好停工了。”

皇上沉默片刻道:“如此工程,乡民自然难以负担。不过……停工却可惜。”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拨来一批官银,高邑接到银两,便将原来的庙基拆除,重新修建。

原来,赵南星去看修庙现场时,庙台只有两登石头。这两登石头,也是七长八短安插在一起的,只有一块完整的好石头。所以赵南星说,“砌石二登,整石一块。”皇上听错了,误以为“七十二登,整石一块”呢!

郑堂画店擒骗子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福建福州府城内朱紫坊有个秀才叫郑堂,字汝昂,号雪樵山人。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通。某年,他在繁华的鼓渡鸡口地方开设了个字画店。几个月来,生意兴隆。

一次,有个叫龚智远的人,拿来一幅五代名画家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押当,这可是件稀世之宝。郑堂大喜,当场付了8000两银子。龚智远答应到期愿还15000两。可是一晃15天,到了最后一天,不见龚智远来赎画。郑堂取出放大镜,仔细看画,发现是幅假画。郑堂被骗去8000两银子的消息,在一夜之间不径而走,惊动了全城的同行。

第三天,郑堂却在朱紫坊家里办十桌酒席,遍请全城士子名流和字画行家聚宴。这晚宾客来得很齐,有的抱着关切的心情来,有的抱着吸取教训的心情来,也有的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来,更有一些人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来。

酒饮一半,郑堂从内室取出那幅画,挂在大厅堂的正中,对大家说:“今天宴请诸位,一方面向大家表示郑某立志字画行业,决不因此罢休的决心;另一层意思是,让我们同行共看假画,认识认识骗子如何用巧妙的手段以假乱真。”

同行看完假画后,都说:“郑先生使我们开了眼界,帮同行避免以后受骗上当,真是功德无量!”

看完后,郑堂把假画投进火炉,边烧边说道:“不能留此假画害人!”

郑堂烧画,一夜之间又轰动了整个榕城。

第二天,郑堂到店里,却见龚智远已坐在那里等着他,说是有事而误了银子的还期。

郑堂说:“只误三天,无妨,但需加三成利息。”一算,共计本息达15240两银子。那龚智远早知画已烧了,所以并不害怕,说:“好,兑银,请郑先生兑画!”

郑堂进内取出那幅画,龚智远给了银两,接画在手,迅速展开一看,两腿一软,几乎瘫了下来。

原来,曾经上当受骗的郑堂早已察出这幅画是假的,当时故作不知,让龚智远就范。随后,郑堂照这幅画仿造一轴,同时在四处故意声张自己受骗了,设宴毁画,给典画的幕后策划者知道,主动送来本息巨金。郑堂在宴席上烧的画,是自己仿造的那一幅。

徐渭以酒作利息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1521—1593)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的机智故事。

一天,徐文长的邻居张关寿急着用钱,徐文长手头也很拮据,只好陪他去向专放高利贷的高立重借债。

高立重说:“10两银子的本钱,明年到期,利息四两银子。有徐先生作保,字据就不必出了。”

徐文长笑道:“我看,10两银子还三两酒的利息吧!”

高立重很自然地把“酒”字错听为“九”字,就答应了。

一年过去了,张关寿照徐文长的指点,凑齐了10两银子,再装上三两酒,由徐文长陪同,送到高立重那里。

高立重见了大怒,徐文长说:“去年明明说好利息是‘三两酒’,你怎么可以赖呢?”

高立重因为没有“三两九”的真凭实据,只好自认倒霉。

徐渭智算油和牛

徐文长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两眼直直地在发呆,脚下是一箱油。一打听,知道这老人叫王阿狗,给财主李光炎当了19年长工,当初说好每年给一头牛的工钱,到头来,财主却说是每年给一斤油的工钱了。以后日子怎么过?徐文长就陪阿狗到财主家。

徐文长说:“王阿狗给你做了19年工,如今他想做些小本生意,只是还缺本钱,叫我作保,向你借三两银子,利息多少,悉听尊便。”

李光炎说:“年息就算对本对利好了。”写好借据后,徐文长说:“现在对本对利既然已有先例,那王阿狗给你做了19年工,只拿了19斤油做工钱,又不给利息,恐怕说不过去,我看还是先把这笔帐了结吧!”

李光炎又拿出19斤油。徐文长说:“老兄你算错了!恐怕还要添呢!”

李光炎想:再翻也翻不出100斤吧,就说:“好吧,你算吧,算出多少我就付他多少!”

于是徐文长拨起算盘:“头一年,工钱一斤;第二年加利息一斤,工钱一斤,共是三斤;第三年本利相加,是七斤……老兄呀,19个年头,共要给他524287斤油!”

李光炎央求道:“徐先生,我情愿还他19头牛的工钱。”

徐文长说:“如按对本对利,要524287头牛呢!阿狗,你饶了他的利息吧!”于是阿狗得了19头牛。

丘蒙智伏虎王爷

故事发生在明朝初年。一天,闽南有个小村里来了一个巫师,被一个财主请到家里装神弄鬼,说他是张天师的坐骑——神虎,来这里替乡亲们消灾造福。愚昧的村民很相信,都去求他划符念咒,祛除穷鬼、病魔。一时把小村闹得乌烟瘴气。城里有个秀才叫丘蒙,知道这事后,也扮作巫师来到那里。一来就称赞“虎王爷”十分灵验,“虎王爷”高兴得像见老朋友似的,和丘蒙很是亲热。

—会儿,“虎王爷”问丘蒙平时什么神驾附身,丘蒙随口答道:“我乃张天师是也!”“虎王爷”大惊:什么?自己只能当对方的坐骑?在村民们面前只得装成“神虎”的样子,向丘蒙叩头请安。

丘蒙道:“这次我是来捉拿妖怪的,虎将军——”

那巫师老老实实地答道:“在!”

丘蒙一把将他按倒在地,一抬脚上了“虎背”,挥着一把剑喝道:“妖怪哪里逃!咳!神虎听令,天师要奋起直追妖怪啦!”“神虎”只得听从“张天师”的话,他指向哪里,就驮着他往哪里爬。

他们来到一座山岗下,丘蒙喝令“神虎”往上爬,那巫师没法,只得硬着头皮,背着丘蒙向山岗上爬。丘蒙故意将脚夹得紧紧的,那巫师简直喘不过气,膝盖和手掌被乱石子磨出血来,痛得他呲牙咧嘴,哪里有一丁点虎威?活像个大乌龟,慢腾腾一步一挪,爬到山岗上,累得他满头大汗,脸色惨白,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再也动不了了。

丘蒙却不放过他,用剑指着一块地说:“妖怪已经钻到地里去了,神虎,快挖!”那巫师不敢不从,“扑通”趴倒在地,用手去挖土,手指弄得鲜血淋漓,才在地里挖出了一个窟窿。可是真怪,里面竟有四只死老鼠。丘蒙一本正经地说:“这些妖怪原来是老鼠精,现在已经死了,神虎,你给我吃下去!”

“啊?”巫师见那腐烂发臭的死老鼠,心里直想吐,他求饶道:“主人,这就免了吧!”

丘蒙脸色铁青:“呸!你这畜牲竟敢违背本天师的命令!想当初,本天师命你吃千年毒蛇你都没二话说,今天区区小妖魔,你怕什么?还不快吞下!”

那巫师连连磕头道:“弟子并无神驾附身,我是假冒虎王爷来骗钱财的!”

丘蒙这才丢下宝剑说:“诸位,我也不是什么‘张天师’,那四只老鼠,是我事先埋起来的呀!千百年来,不断有人装神弄鬼,坑害了多少人啊!”

周围的善男信女都愣了。

毕矮巧惩刻毒鬼

浙江兰溪县溪西有个财主,对家里的长工非常刻薄。他从不给他们吃上一顿热饭,也不让他们有一点儿空闲,有时还故意找岔子克扣工钱。因此,附近村里的穷兄弟,谁也不愿到他家里去做长工,暗地里都叫他“刻毒鬼”。毕矮打定主意要为穷兄弟出气。

有一年,刻毒鬼又四处寻找长工,毕矮趁机上他家去。刻毒鬼问道:“你想来我家做长工吗?要多少工钱?你先说说。”

毕矮说:“老爷,工钱少些倒没什么,不过要依我两件事:第一件,半忙半闲的活不干;第二件,空路不走。”刻毒鬼满口答应,并立下契约为凭。

第二天早上刻毒鬼叫毕矮去挑猪粪。毕矮推辞说:“挑猪粪出去满担,回来空担,这是半忙半闲的活,我不干。”刻毒鬼火冒三丈,想辞退他,但一想已立过契约,也就没话说了。

这时天老不下雨,正值早稻旺发,田里很需要水。但是刻毒鬼看那毕矮却东坐坐,西看看,一日三餐捧大碗,老是不去车水,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责问毕矮:“天这样干旱,你为什么不到田里去车水?”

毕矮理直气壮地说:“老爷,车水嘛,一天到晚都得走空路,放心,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给你做的。”

刻毒鬼吃了亏,心里很气恼。那天四更时分,刻毒鬼就在床上高声叫毕矮起来。毕矮起身走到他的床前,刻毒鬼睡眼朦胧地说:“在早饭以前,你替我去割白菜、饲牛。”早饭前毕矮把白菜割了全部喂给牛吃。刻毒鬼起床后看到了,骂个不停。

毕矮说:“老爷,不是你亲口吩咐我割白菜饲牛的吗?”

刻毒鬼只好抑制住怒火,厉声喝道:“你还呆在这里干什么?还不给我去挑水、垫猪栏!你敢偷一点儿懒,我就让你滚。”

毕矮照例“哦”了一声,走了。他从河边起劲地挑了水来,一担担直往猪栏里倒。吃了早饭,刻毒鬼跑来监工,一看猪栏里外淌了一地水,小猪都淹死了,而毕矮还在快手快脚地挑水倒水。刻毒鬼像疯狗一样,一边顿足一边大骂,叫毕矮马上滚蛋。

毕矮大笑道:“老爷,干什么生这样大的气?割白菜喂牛,挑水垫猪栏,这都是你自己吩咐的嘛!你看我干得满头大汗毫不偷懒哩!”毕矮出了气,才卷起铺盖走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