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计高一筹1

夏后启以智得位

夏后启,出身于夏后氏族,是禹王的儿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即由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就是从夏朝开始的。这个夏朝,就是由当时约十四五岁的夏后启建立起来的。

夏后启约出生于公元前21世纪中叶。据说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块做游戏时,就自封首领,指挥“千军万马”。到七八岁的时候,便“知礼仪,懂兵法”,常和他的父亲禹王议论政事。这时,禹王已经年老力衰,做事力不从心,很想将盟长的位子让给他的儿子夏后启。但又想到,在他之前,盟长的位子都是推举贤能之士而禅让的,自己一下子让位给儿子,名不正言不顺;其次,儿子年龄尚小,就是将位子硬传给他,也担心他支撑不起来。于是,他仍然仿效尧和舜的做法,通过召开部落首领会议进行推举,结果,功劳卓著的伯益被推荐为继承人。夏后启虽然没有被推荐为继承人,但毫无不满情绪,相反,对伯益却更加敬重。

伯益知道夏后启聪明过人,担心其怀有他想,便使人私下对夏后启说:“如今的天下,是禹家的天下,你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为什么非要让给别人呢?”

夏后启笑着说:“推贤荐能是尧舜以来的传统,谁也不会随便改变的,况且伯益和我父共创天下,功劳卓著,而我年幼无知,怎敢与他相提并论呢?”

伯益知道后,心中暗喜,也为他小小年纪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感到惊奇。

由于推荐伯益做继承人并不是大禹的本意,所以,伯益被推荐后,只给了他名分,并没有注重培养;但对自己的儿子夏后启,大禹却暗中扶植,将几个有才能的心腹大臣都放在了夏后启的身边。几年之后,伯益和夏后启便出现了明显的差别:伯益统揽全局,才干平庸,每遇大事,计无所出,且常常推卸责任;而夏后启却能析事推理,是非分明,且事事都经伯益点头后才办,威望日重。两相比较,伯益相形见绌,他心里更为不安。

约在伯益为继承人后的第七年秋,禹王死于会稽。伯益以继承人身分,为大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禹埋在了会稽山下。禹王死后,伯益立即继位,众人也无话可说。可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度,也有意再次试探一下夏后启和众首领对自己的态度,在事先经过一番策划后,他非要再召开一次首领大会不可。不料,这一来便出了乱子。

在部落首领大会上,他虚情假意地对众首领说:“我本无意做继承人,但当时禹王相信我,众首领看得起我,使我盛情难却,且夏后启当时年幼,也的确难以支撑大业,所以,我违心地接受了继承人的称号。在准备做继承人的几年中,我协助禹王尽心尽力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没有辜负老盟长和众首领对我的希望。现在,夏后启年已十五,虽然还尚年幼,不能独立支撑大业,但他毕竟是老盟长的儿子,而且一向谦虚谨慎,又很聪明,再加上有我们大家的支持,估计不会出大的差错。所以,我想把继承人的位置让给他,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伯益的几个心腹待其话音一落,便抢先表态说:“您是禹王生前推荐的合法继承人,这些年来协助禹王力主大业,成绩非凡,有目共睹。现在禹王已经去世,盟长的位置非您莫属,您就莫再谦让了,我们大家是坚决拥护您的。”

伯益听了十分得意。

可是就在此时,夏后启身边的四位重臣却顺水推舟地说:“禅让制度本来是不可改变的,但伯益的建议,体现了他以大业为重的风格,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况且夏后启年纪虽然不大,如今也十五岁了,尤其经过这几年的考察,他也的确才思敏捷,能力过人,有禹王风采,如果让他继承盟长的位置,禹王所开创的大业定能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同意伯益让位。”

四位重臣的话音一落,其他首领立即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拥护夏后启做继承人。”随后把目光一齐投向了夏后启,渴望他表态。

伯益弄巧成拙,十分恼怒,但他为了顾全面子,仍装出一副沉着自若的神态,对夏后启说:“既然大家都同意你为继承人,那你就干吧!”

这是他的最后一招,以为夏后启对自己一向谦虚敬重,即使大家推荐,毕竟他才只有十五岁,乳臭未干,肯定不会贸然接过如此重担的。

不料,夏后启见时机已到,岂肯再失?故一反常态,从容不迫地对大家说:“我尚年幼,原本不敢接如此重担,后一想,禹王当初自告奋勇承担治水重任时,也只有十四五岁。于是我想,我如果能像禹王那样勤奋不怠,又有大家的支持,也一定会不负众望的。现在,伯益和众首领既然如此信任我,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伯益见此,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夏后启继位后,对自己要求严格,吃饭只吃一碗普通的蔬菜,睡觉只盖一床普通的旧被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之外,他从不以歌舞为乐。

夏后启以德取信,声望大振。后来,伯益纠集东夷部落发动叛乱,被夏后启一举平定,伯益死于乱军之中。接着,夏后启又亲率大军平定了有扈氏的叛乱,使天下得以稳定。

不久,夏后启废除禅让制度,正式称王,实行王位世袭制,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

齐桓公少年夺位

春秋有五霸,一说为齐国桓公、晋国文公、宋国襄公、秦国穆公、楚国庄王;另一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一称阖庐)、越王勾践。其中最先称霸的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在争夺王位的时候,就已显示出他的卓越才华和惊人的智谋。齐桓公名叫小白,他夺位的那年只有15岁。

齐国国君传位到襄公,但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叫纠,史称公子纠;一个是小白,史称公子小白。公元前688年,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见齐襄公残暴昏庸,便和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商议道:“襄公如此杀戮成性,位必不久。为防万一,不如你我各带弟子外出避难,见机而为吧!”管仲表示同意。管仲带公子纠找了个机会去了鲁国。鲍叔牙带小白找了个借口去了外公家莒国(今山东莒县)。

两年后,齐襄公终因荒淫无道被手下杀死。有人欲立公孙无知为国君,但公孙无知无德无才,只即位一日,就被雍廪、高敬仲、东郭牙等一些大臣设计杀死了。雍廪等人认为,公子小白自幼聪明有志,现也已经15岁了,是做国君的最佳人选;但另有一些大臣认为,公子纠年龄比小白大,老成持重,应该选他为主;还有的认为,如果让小白即位,有废长立幼之嫌,国家难以安定。争论的结果,多数同意迎公子纠回国即位。消息传到鲁国,鲁国便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

途中,管仲听说公子小白已抢先动身回国,便急率军队前去拦截。当追到离齐国还有30里路的地方时,截住了公子小白。管仲出于礼节,先上前对公子小白见礼问安,而后问道:“公子如今要去哪里?”

小白道:“回国办理丧事。”

管仲道:“公子纠年龄比您大,由他去办就行了;如今您不声不响就悄悄回国,恐怕是别有用心吧!”

鲍叔牙没等小白回答,便抢先说道:“管仲,你怎敢对公子如此无礼?今日不看在朋友的面上,我决不会饶你,还不快走!”

管仲见公子小白兵多将广,生怕吃亏,便假装畏惧退下,但没走出多远,管仲突然回转身,弯弓搭箭,瞄准小白,嗖的一声射去。小白中箭,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众人见此,急上前救护,接着是一片哭声。管仲见小白中箭而死,便驾车飞跑回去,向公子纠报告。公子纠认为再也没有竞争对手了,得意洋洋,便慢慢腾腾、很有把握地回国去了。

小白听着管仲的车轮声已远,便一骨碌爬了起来,急令鲍叔牙赶快回国。

原来,管仲那一箭并没有射死小白,只是射中了他的衣带钩。当时小白大吃一惊,生怕管仲再射,便急中生智,立即咬破舌尖,闭目倒下,假装喷血而亡。

众人一听,连声称赞道:“公子真是年少智高啊!”

随后,鲍叔牙便率领众兵将,拥着小白抢先回到了齐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当管仲带公子纠来到离齐国不远的地方时,听说小白已当上了国君,只好又回去了。

齐桓公继位后,管仲经鲍叔牙推荐来投奔齐桓公。桓公注重人才,不计前嫌,任他为相。管仲心存感激,推行改革,精心治国。几年之后,齐桓公在管、鲍辅佐下,把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于公元前679年,首先登上了春秋霸主之位。

郑简公得立杀子孔

郑简公,名嘉,郑僖公的儿子,约出生于公元前570年,五岁时被立为君,是为简公。

郑嘉幼而聪明,勤于学习。公元前566年,郑僖公因国事对宰相子驷不礼貌,子驷怀恨在心,买通厨子用药毒杀了郑僖公,尔后讣告诸侯,说郑僖公是得疾病而死。僖公的几个儿子知道父亲被子驷所害,共谋为父报仇,欲诛杀子驷。

郑嘉知道后,劝几个哥哥说:“子驷势重,不可轻举。”

诸公子以为是小孩之言,不听。结果,子驷知道后,先发制人,除郑嘉外,诸公子都被杀死。

子驷对郑嘉说:“不是我手狠,而是他们图谋作乱才被杀死。”

郑嘉故做气愤的样子回答说:“这是他们不识时务,自食其果。宰相平定叛乱,功劳卓著,如能自立为君,实为社稷之福!”

子驷听了,心中沾沾自喜,但又不敢贸然自立,便以试探的口气去征求子产的意见。

此时,子产早已入朝为官,并以智谋之士而被君臣看重。子产深知郑嘉主动劝子驷自立的用意,心中暗喜。现见子驷来问,故做大惊失色地说:“此事断然不可,否则,您杀君夺位的罪名就是不打自招,定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一齐反对!”

子驷一听,心中也觉害怕,便放下自立念头,改立郑嘉为君。

郑嘉继位后,仍封子驷为宰相,主持朝政,自己却假装只知玩乐,不知政事,以将子驷稳住,使他消除疑心。但是暗中,郑嘉更加勤奋学习,并常召子产入宫,共商除掉子驷之计。

子驷当权后,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并结好晋楚二国,企图在大国的支持下废君自立,结果遭到国人的一致反对,于公元前563年,被一个叫尉止的人刺杀身死。据史料记载,尉止刺杀子驷,是一个叫子孔的人所派。子孔在僖公时很得信赖,和子驷为争权夺利结下怨恨;后见子驷毒死僖公,企图自立,生怕其自立后对自己报复,于是借国人一致反对子驷自立的机会,暗中派人将子驷杀死。另一说法尉止为简公所派。但不管尉止为谁所派,子驷被杀后,朝政大权落到了子孔的手中。子孔当权后,自以为除掉子驷有功,根本不把只有八岁的简公放在眼里,遇事独断专行。对此,子产很看不惯,暗中劝简公伺机将子孔除掉。

对子孔专权,郑简公心中也很忧虑,但他深知子孔权尊势重,而自己不仅年幼且势力单薄,要将子孔除掉,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只能静待时机。

为了不露形色,他对子产说:“子孔为先朝重臣,治国经验丰富,岂可乱加怀疑?”

此后,他对子孔更加敬重,常单独请子孔入宫议事,并对子孔言听计从。

郑简公的所做所为,使朝中大臣无不感到忧虑,使子孔也产生了错觉,认为郑简公才智平庸,是个没有头脑的人,遂生篡位自立之心。

子孔当权之初,曾向子产请教过治国之道,子产对他讲了两句话:对内不可独断专行,对外不可以武力称强。子孔照着做了,果然取得了成效。所以,他对子产很是尊重。当他有了夺位之心后,担心子产反对,曾私下以许诺拜相征求子产的意见。子产在谢绝的同时,劝子孔应以子驷的下场为戒,不可造次。此后子孔虽然不敢再谈自立事,但也不甘心就此罢休,想伺机先除掉子产,然后再篡位自立。

子产知道了子孔的想法后,立即去报告郑简公,郑简公却不以为然地说:“对子孔的为人,我心中有数,不必多虑。”

公元前544年初夏的一天,郑简公像往常一样,以有急事为由,派心腹请子孔单独入宫议事。子孔见国君来请,也像往常一样,不经禀报,便大模大样地独入宫内。

当子孔刚跨进议事大殿门坎,就听郑简公突然大喝一声:“大胆子孔,为何不经宣召擅入宫禁?立即拿下!”

子孔还没反应过来,早已埋伏两厢的武士突然冲出,将子孔捆了个结结实实。接着,郑简公召集众臣上殿,当场宣布了子孔长期专横朝廷为非作歹的罪行,令将其推出斩首。

至此,包括子产在内的所有重臣,无不称赞郑简公“谋之数载,胜在一朝”的才能和远见卓识。这年,郑简公只有17岁。

小侍卫勇谏服吴王

春秋中期,江南有个吴国,为周室诸侯国之一。吴国本来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国家,后在晋国的帮助下,逐步强盛起来。到吴王寿梦即位后,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因对楚王不满,经晋国推荐,于公元前589年,去了吴国。

巫臣到了吴国,帮助吴国造兵车,训练军队,深得吴王信任。巫臣帮助吴国的目的,是使吴国强大之后,去攻打楚国,以报楚国辱己之仇。两年之后,巫臣见吴军已训练有素,乘车作战自如,便屡次在吴王面前陈述楚国如何地大物博、富庶肥沃,以诱使吴王对楚国发动战争。吴王开始认为楚国强大,自己兵弱,不敢轻举妄动。但经不住巫臣的再三挑动,逐渐产生伐楚的念头。于是下决心率军北上,进攻楚国。众大臣听说后,纷纷上书说:“吴弱楚强,不但难以取胜,还有可能在出兵之后,为其他国家造成乘虚而入之机。”劝吴王谨慎行事。但吴王不听。

一天早朝,文武百官再次上书,劝吴王放弃出兵楚国的计划,吴王大怒道:“如有再谏停止出兵者,一律斩首不赦!”就在此时,忽然有一个孩子跑来对吴王说:“大王,我刚才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特来禀报!”众大臣一看,原来说话的是吴王的贴身小侍卫孤庸,无不为他捏了一把汗。

孤庸,是中大夫孤彦的儿子,幼而聪明,喜读诗书,且才思敏捷,到五六岁时,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神童”之称,很讨吴王喜欢。有一次,吴王乘船游览长江,不料船到江心被浪打翻,吴王落入水中。紧急关头,孤彦挺身而出,将吴王救了上来,而自己却被大浪卷走淹死了。吴王对此十分难过。在为孤彦举行隆重葬礼之后,欲让年仅八岁的孤庸接替父职,但孤庸却说:“我尚年幼,不懂国事,怎敢图取虚名?望大王收回成命!”吴王听了,越发感到孤庸可爱,便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名义上做一名贴身侍卫,实际上是收养起来,把他看得比三个亲生儿子还要娇贵。

对于吴王准备出兵攻楚的想法,孤庸早有耳闻,自己也不同意,只是一时想不出好的劝阻理由。今日吴王早朝,孤庸忽然想出一条妙计,便急匆匆地去见吴王。此时,正值众大臣再次上书谏阻出兵,吴王为此大发雷霆之时,孤庸跑来相见,众大臣岂不为他担心?

吴王见孤庸有趣事相报,不但没有责怪,反而一扫原有怒容,笑问道:“本王正因国事不快,你既有趣事,快说给本王听听,看本王是否也觉有趣?”

孤庸说:“今日早晨,我去后山树林中用弹弓打鸟玩,忽然看到一只蝉爬到树枝上喝露水,还边喝边得意地唱歌;但是,它没有发现它的处境多么危险,因为在它的后边,正有一只螳螂,流着口水,举起那锋利的前爪,渐渐向蝉逼近,准备大吃一顿;可是,螳螂也没发现,在它的后边,还有一只黄雀正盯着它,等待时机,伸着长长的尖嘴,以为美食可餐;然而黄雀也没发现,在它的下边,恰巧有一只弹弓已经瞄准了它。”

吴王听了,哈哈大笑道:“有趣,实在有趣,无论蝉、螳螂还是黄雀,都有一个弱点,犯了同一个错误,这就是顾前不顾后。”孤庸一听,乘机奏道:“大王说的很对,这也和我们做事一样,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想身后发生的祸患。为此,众大臣上书谏阻攻楚一事,还请大王三思!”

吴王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他面对群臣,当即表示说:“好,此事以后再议吧!”众大臣非常高兴,齐声赞扬孤庸胆大心细,聪明机智。

从此,吴王再未提及攻楚之事。巫臣见吴国连一个十多岁的孩子都不同意对外发动战争,也只好暂时放弃了使吴国攻楚的念头。

事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就作为一个成语传了下来。

孙膑的故事

孙膑是我国战国中期的大军事家。祖籍为春秋末期陈国人。他的祖先以田为姓,叫田完。约在公元前672年,田完为逃避本国内乱,去了齐国,以才智出众受到齐桓公赏识,做了个管理手工业的官,后又因田完的五世孙田书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改名叫孙书。历史上的大军事家孙武,是孙书的孙子。孙膑,则是孙武的第十世孙。翻开经典,浏览野史,孙膑用兵的故事很多,但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却少有记载,鲜为人知。

镇虎拜师

孙膑,幼时叫孙宾,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膑的祖先孙武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演兵法,伐楚国,被封相国。但是,孙武无意做官,不久便辞官回乡,隐居僻处,专门研究战争。孙武著有兵法十三篇。孙武去世后,由于战争频繁,家址屡迁,孙武所著兵法失传。到了孙膑一代,家中虽无成篇兵法,但人人喜演阵法,个个舞枪弄棒。孙膑自幼天资慧敏,又经耳濡目染,自然不失家传,四五岁时,与邻里小儿便常以布阵为戏。不料,孙膑七岁那年,乱军波及乡里,家人四散奔逃,小孙膑从此失去父母兄弟,独自流落街头。孙膑年虽幼小,无以生计,却并不乞讨,常去深山射猎禽兽为食。

这一天,他听说山上有老虎出没,乡人都不敢再上山打柴。孙膑决心为民除害,以阵法捕捉老虎,但几次都没有成功。小孙膑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不断总结经验,继续设法捕捉老虎。

这一天,孙膑又布下了一个阵,不一会儿,老虎落入阵中,被机关套住。孙膑高兴得大声呼喊:“捉住老虎了,捉住老虎了!”乡亲们闻声纷纷跑来观看。正当人们称赞孙膑时,不料那虎呼的一声挣脱,吓得人们四散奔逃。孙膑也吓蒙了,连腿也抬不动,见虎朝他扑来,只好闭目等死。紧急关头,呼的从树上蹿下一个人来,把孙膑突地揪起,回头嗖的一镖,那虎痛得长嚎几声,便倒地死去。孙膑睁眼一看,这才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他面前,微微笑着望他。他没来得及向老人感谢,也未问老人姓名,就急忙跑到老虎跟前,见镖准而有力,正中老虎咽喉;再用手一摸,虎已经没气了,这才又高声喊道:“老虎死了,老虎死了!”众乡亲听了,又半信半疑地返了回来,见老虎真死了,都欢呼跳跃起来。当人们回过头来,再找孙膑时,孙膑已跟老人走远了。

原来,就在人们欢呼跳跃的时候,孙膑回过头来向老人表示感谢,方才弄清老人姓王,名栩,隐居鬼谷山,号称“鬼谷子”,是世外高人。于是孙膑纳头便拜,恳求老人收他为徒。老人见孙膑小小年纪,便有舍生救众之德,已感惊奇;经过询问,得知他就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时,更是异常高兴,便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带他一同去了鬼谷山。

智砍百担柴

孙膑跟师傅入山学艺不久,鬼谷子又带了一位年轻人进山,给孙膑介绍说:“他姓庞,名涓,虽长你几岁,但因你先到此山,就做师兄,他做师弟吧!”而后对庞涓说:“这是你师兄孙膑,快来拜兄。”庞涓不敢违拗,上前和孙膑见了礼。孙膑见庞涓身材魁伟,又比自己年长几岁,便处处尊重,从不以兄长自居;庞涓见孙膑年纪虽然幼小,但聪慧机敏,且事事谦恭谨慎,倒也非常喜欢。从此,他二人同在鬼谷门下学艺,互相尊重,关系十分亲密。

鬼谷子见他们师兄弟相处和睦,心中很是高兴。有一天早饭后,师傅将孙膑和庞涓同时叫到自己房内说:“你二人学艺已经一年有余,为了检查学习成绩,今天让你们同去山上砍柴,以百担为限,看你们谁先完成。”孙膑二人领命而去,各自行动。

先说庞涓。他望着孙膑那瘦小的身材,心中暗喜。他想,别说让师兄砍一百担,就是砍五十担,也非得把他累趴下不可。于是,他抱着必胜的信念,一到山中就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不到一个时辰,就砍了二十多担。

再说孙膑,领命之后也不敢怠慢,急忙拿了绳子和砍刀来到山中,砍了半天,才砍了一小捆。庞涓看着孙膑那砍柴不得要领的费劲吃力的样子,越发砍得来劲,并且边砍边故作轻松的样子对孙膑说:“师兄,砍柴也和学武一样,不但要用心劲,还得用巧劲,看你平时学兵法那么聪明,怎么到砍柴时就用不上了?”

孙膑说:“是啊,我真是太笨了!”他好不容易又砍了一小捆,便索性放下砍刀不砍了,靠在一棵大树下看起书来。

庞涓一看,心中更加得意,抹了一把汗对孙膑说:“师兄,怎么不砍了?光看书可看不来百担柴啊!”

孙膑有气无力地说:“实在砍不动了。”

按说,这百担柴也的确来之不易,庞涓用他的平生之力,发挥最大限度的聪明才智,“苦干加巧干”,直到天黑才砍了九十九担柴,一担一担汗流浃背地挑到了鬼谷子面前,简直堆成了一座柴山。当他挑完最后一担的时候,才见孙膑也将两小捆柴,用一根小柏木扁担挑到了师傅面前。

鬼谷子见两个徒弟都回来了,先问庞涓说:“庞涓,你砍了多少柴?”“九十九担。”庞涓得意洋洋地说,他在等待老师的表扬。

鬼谷子又问孙膑:“你砍了多少?”

孙膑回答:“柏担。”

庞涓听后,哧的一声笑了,上前摸了摸孙膑的前额,指着孙膑那担柴说:“师傅,师兄不发烧吧,怎么当着您的面说开胡话了?明明是一担,却说成了一百担呢!”

孙膑也笑着对鬼谷子说:“请师傅仔细看看,就是柏担柴么!”

鬼谷子拿起孙膑用的小扁担一看,当场宣布:“孙膑胜了。”

庞涓一听,急了,不高兴地说:“我砍了九十九担,而师兄只砍了一担,师傅怎么说他赢了?”

鬼谷子道:“你看看你师兄这扁担是什么木头的?”说着,把扁担递给了庞涓。

庞涓接过看了看,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柏木的。”

鬼谷子又说:“我说过,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都要动脑,不能蛮干。就今天的事而论,孙膑虽然只砍了一担柴,却用柏木扁担担来了,这‘百’与‘柏’同音,不就是百担柴吧?”

庞涓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虽然无言以对,却悔恨不已。从此,他深知自己无论在智力和才干方面,都不是孙膑的对手,嫉妒之心油然而起,于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师兄弟,到后来却成了战场上的生死仇敌。

独得兵书

庞涓自从与孙膑比赛比输之后,对师傅和师兄都产生了怨恨之心。他总觉得师傅偏向孙膑,怀疑师傅对孙膑另有破例传授。为此,便经常暗中套问孙膑说:“师兄,前天夜里你到师傅那里,师傅一定对你讲授了不少武艺,说说看,都是讲的什么,也让师弟分享一点!”每当这时,孙膑总是莫名其妙地一笑了之。庞涓见套不出什么,也只好作罢。但从此以后,他便紧盯着孙膑,形影不离,生怕师傅传给他更高的武艺。然而孙膑对庞涓却一如既往,心底无私,坦诚相待。对于这一切,鬼谷子看在眼里,明于内心,深感庞涓心术不正,自己收错了徒弟。于是,鬼谷子便将全部精力,都暗中倾注在孙膑的身上。

一转眼,三年过去,庞涓年已十八九岁,自以为学业已成,便想下山建功立业,弄个一官半职,享受荣华富贵。这一日,他下山提水,途中听人说魏国正出榜招贤纳士,访求将相,不觉心动,便想下山应招。但他又恐师傅不许,心中踌躇,坐卧不宁。

鬼谷子见其表现,早知其意,便笑着对庞涓说:“你的时运已经到了,何不下山求取富贵?”

庞涓闻言,正中下怀,立即跪下说:“弟子也有其意,但不知下山后前景如何?”

鬼谷子说:“人道贵在心善,凡欺侮别人的人,最终必受人欺,切记!切记!”

孙膑依依不舍地送庞涓到山下。庞涓对孙膑说:“师兄留步吧!待我下山后,有了富贵,一定来邀你同享。”孙膑说:“师弟此话当真?”庞涓发誓说:“若有半句戏言,日后就死于万箭之下。”

庞涓下山后第二天,鬼谷子将孙膑叫到自己房中说:“你也想下山去吗?”

孙膑流泪说:“如今天下你攻我伐,受害的都是老百姓。师傅待弟子如同父母,我愿一辈子陪着师傅,不愿下山贪图富贵。”

鬼谷子笑着说:“不可,不可!”随后从枕下取出一卷书说:“这是你的先祖孙武所写的兵法,共十三篇。当初,你先祖曾献给吴王阖庐,大破楚军;后来,越国火烧吴宫,此书失传。因当时我和你先祖交情颇深,要来此书,并做了注解,用兵精华都在其中。这本书,我从未传人,今见你不仅天资聪敏,且性情忠厚善良,就传给你吧!”

孙膑惊喜地说:“我也听说先祖有此兵书,但从未看到过!”随后又问:“既然师傅有此宝书,为何师弟下山之前不一并传授呢?”

鬼谷子说:“学了此书的人,如果心地善良,会对天下有利;否则,将有害于天下。庞涓诡谲,并非善良之徒,岂能相传?”

孙膑拿到兵书之后,日夜攻读,废寝忘食。三天后,鬼谷子向孙膑要回兵书时,逐篇提问,孙膑对答如流,一字不差。鬼谷子高兴地说:“你如此用心学习,而且领会得又很深刻,你先祖如九泉得知,也会高兴啊!”

庞涓下山后,果被魏惠王用为大将,享受富贵。几年过去,对邀孙膑下山之事早置于脑后。后来,惠王知道他有个同学孙膑,兵法更精,便命庞涓邀孙膑下山。庞涓无奈,只好去书相邀。孙膑本不愿下山,然而鬼谷子却说:“如今庞涓已得富贵,傲视天下无人,有可能祸及民众。今令你下山,也好及时制止。不过,一定要防备庞涓加害于你。”孙膑听后,只好同意下山。

孙膑下山后,庞涓更加嫉妒他,千方百计地有意加害,致使孙膑被膑足刺面。后来,孙膑被齐国暗中救去,用为军师。公元前341年,齐魏征战中,庞涓中了孙膑的埋伏,被万箭射死在马陵道,应了他下山前对孙膑发下的誓言。

汉昭帝智保大臣

西汉昭帝刘弗陵,出生于公元前94年,公元前87年即位时,年仅8岁;公元前74年病死,年仅21岁。他是西汉继武帝后又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

刘弗陵自幻聪明好学,尤以喜读诗书而深得汉武帝的偏爱,认为是块治国的料。所以,汉武帝虽有好几个儿子,但在临死前,却把帝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由于刘弗陵年龄幼小,有些大臣看不起。然而,在他14岁那年,因“识伪保大臣”的事,赢得了满朝文武五体投地的佩服。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80年。有一天,汉昭帝刘弗陵忽然接到燕王刘旦的一封信,信中说:“霍光出城阅兵,用的是皇帝的车驾,还擅自调动幕府的一个校尉,这是有心造反,我愿意立即带兵进京,除掉霍光,保护陛下。”刘弗陵看后,笑了笑,没动声色,便把这封信压在了一边,因为他已经分析出这是封诬告信。

实际上,这正是封诬告信,由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所为。先说刘旦。他在汉武帝诸世子中为年长者,按成制规定,皇位传长不传幼,但武帝为传位给小儿子刘弗陵,却将刘旦封为燕王去了北方。刘弗陵即位后,刘旦想调回京城供职,但辅佐朝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没有答应,刘旦非常痛恨霍光。左将军上官桀和霍光同为辅政大臣,想把他六岁的孙女嫁给刘弗陵做皇后,但霍光却以其女年龄太小难以为后的理由表示反对,因此上官桀也痛恨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在武帝身边干了几十年,许多现行政策都是经过他的手制定的。可霍光辅佐后,针对当时的实际,不顾桑弘羊的反对,坚持用昭帝的名义,对一些政策进行了变动,如罢免专职的酒官、在部分地区停止了铁器专卖等等。桑弘羊为此也痛恨霍光。于是,这三个人串通起来谋害霍光,伪造了那封诬告信。

上官桀等令人将信送给昭帝后,认为昭帝准得立即对霍光采取行动。可他们在外边等了半天,也不见宫中有动静,便由上官桀去宫中探听,也未听到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早朝,霍光在途中听到了刘旦上书告他谋反的消息,感到有苦难言,吓得没敢上朝,躲在偏殿的画室里等待发落。昭帝临朝,不见霍光,立即吩咐内侍召其上殿。霍光见召,急忙进殿,主动摘下帽子,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说:“臣该万死,请陛下发落!”

昭帝笑着问:“大将军何罪之有?快快起来,尽管戴上帽子,不要害怕,我知道是有人在诬陷你,但他只不过是白费心机罢了。”

霍光一听,又惊奇,又高兴,问道:“陛下圣明。但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昭帝对众大臣说:“众爱卿不妨一起想想,大将军检阅御林军是在附近的地方,到现在相隔最多只不过十天时间,调动校尉更是近几天的事情;而燕王远在北方,他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呢?即使他知道这些,立即派人进京上书,十天时间也根本到不了长安。由此可见,这封信定假无疑。再退一步讲,假如大将军真要造反,只调动一个校尉又有什么用呢?我年龄再小,也不会被这封漏洞百出的信迷惑住啊!我脑子再笨,也不至于受小人的如此愚弄啊!伪造假信的人也真是太笨了。”霍光和众大臣听了,没有一个不称赞昭帝英明的。

从此,昭帝更加信任重用霍光,而上官桀和桑弘羊心中更加不好受,也更觉不安。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由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赴宴,在酒中下毒,企图把霍光除掉,废掉昭帝,推刘旦即位。但是走漏了消息,被霍光知道,立即报告了昭帝。昭帝大怒,立即命霍光将上官桀和桑弘羊逮捕归案,斩首示众,盖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也服毒自杀。一场未遂政变,就这样被年仅14岁的汉昭帝一举平息了。

王昭君智斗贪婪鬼

中国古代有个王昭君,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也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鄙视贿赂,厌恶昏庸与谄媚,自愿远嫁匈奴而使国家安定、百姓幸福,让青春和美放出异彩。她就像美的光源,一踏上大漠,整个草原便为她鲜花开放,大地山川都向她致意,连天上的大雁也不敢自傲,甘心落到地上,欣赏她的风采。故史书又称她为“飞艳”。在后来的戏曲中,马致远的《汉宫秋》,关汉卿的《哭昭君》,吴昌龄的《月夜走昭君》,还有明朝时期的《昭君出塞》、《和戎记》等,讲的都是王昭君的故事。本文所要讲的,是她小时候为民除害、智斗贪婪鬼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约出生于公元前55年。她虽出生于平民之家,但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诗歌。到七八岁时,便熟知《诗经》、《楚辞》和《汉赋》,而且出口成章。

昭君不仅天生丽质,且心地善良,性格刚强。约在她七岁那年,她发现好多村民家中晚上黑乎乎的,连买油点灯的钱都没有,便买了几棵油桐树苗,栽到了村中公共场所土地庙前,经常浇水施肥。当乡亲们知道她种桐树是为大家时,都夸她心眼好,想得周到,也都和她一道精心护理这几棵桐树。

在昭君和乡亲们的共同管理下,桐树长得很快,两年后便枝叶茂盛,结出了桐籽。桐籽成熟后,昭君带领同村的孩子共同采集,然后便按人口的多少、住家的多少分成等份,挨门挨户地送到家中。当她看着乡亲们把桐籽剥掉皮,穿在竹签上,点着照明的时候,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一天,昭君正在桐树底下拾拣分完后剩下的桐籽,本村那个人称“贪婪鬼”的财主走来气哼哼地说:“这是我家的桐树,你怎么可以私自采集分掉呢?”

昭君说:“树苗是我花钱买的,栽在全村的公共场所土地庙前,又没栽在你的地里,怎么成你的树了?”

在场的其他村民也跟着说:“树没栽到你地里,怎么成了你的树了?”

贪婪鬼说:“你们别起哄,树虽然没栽到我的地里,但土地庙在我家的前面,树根扎到我家院中,是从我家院中吸收水分和肥料长大的。难道这树不是我家的吗?”

昭君听了,感到可笑,气愤地当面质问说:“好,照你这么说,你家院里的树根扎到了邻人的家中,那么你院里的树也就是邻人家的了?你家放牛放羊时,牛羊经常吃乡亲们地里的草,有时还吃乡亲们的庄稼,那么,这些牛羊也就是乡亲们的了么?”

贪婪鬼见昭君这样说,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汉和帝智除权臣

汉和帝刘肇,出生于公元79年,是汉章帝的第四个儿子,公元88年即位,当时只有10岁。

和帝的父亲刘,是个很有学问的皇帝,也是一个很有建树的皇帝。为了使刘氏江山后继有人,他对宗室子弟一直要求严格,尤其要求他们个个必须学习经书和史书。公元76年,他发现郎官贾逵很有学问,将他召入宫中,专门给宗室子弟讲授经学。

太子刘肇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对书自然也很感兴趣。有史说,他三岁被立为太子时,就能成篇背诵《国语》、《左传》,这可能有些夸张;然而在他五六岁时,郎官贾逵说他已知《五经》大意,却并非虚构。因为章帝听到贾逵的报告后,曾当着诸大臣的面测问刘肇所学,刘肇竟毫无难色,对答如流,震惊朝廷。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当时曾私下和弟弟窦笃议论说:“他将来如做了皇帝,就更加难以对付了。”

公元88年,章帝去世,刘肇即位,是为和帝,窦皇后被尊为太后。窦太后并不是刘肇的生母,他的亲生母亲是梁贵人。窦太后是一个悍妒的女人。当初,她为皇后时,没有生育,宋贵人却生了皇太子刘庆,梁贵人生了皇子刘肇,于是章帝疏远了窦皇后。在母以子贵的思想指使下,窦皇后生怕失去后位,便制造谣言,诬告宋贵人“挟邪媚道”,逼着宋贵人自杀身死;接着,又屡进谗言,逼着章帝废去了刘庆的太子位。她见梁贵人忠厚老实,便保立刘肇为太子,并将刘肇收为养子。但是不久,便向梁贵人开刀,使其忧愤而死。随后,她又写匿名信,陷害梁贵人的父亲梁竦,使其含冤死于狱中。

窦太后害死刘肇母族一家,生怕刘肇即位后报复,便先下手为强,就在和帝即位的当日,便以皇帝年幼为由,下诏说:“先帝圣贤明达,终生奉行祖宗的美德与治国之道,使天下清静、安宁。现今因皇帝年幼多病,我权且辅助他处理政事。”随后,便任命她哥哥窦宪为大将军,参与辅佐,手握实权,位在三公之上;封她的弟弟窦笃任卫尉,窦景和窦环皆任侍中。公元90年,她又下诏封窦宪为冠军侯,窦笃为郾侯,窦景为汝阳侯,窦环为美阳侯。这时的刘氏天下,实际上已成了窦氏天下。

和帝刘肇年纪虽小,但富有心计。对母族一家的惨死,他已有所闻,久怀复仇之心;对窦太后参政后的所作所为,他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知道,她们对自己已有戒备之心,并且逐渐产生图谋不轨之念。对此,和帝表面不动声色,每日只顾出猎玩乐,从不过问朝政大事,表现出一副“玩物丧志”的样子。

有一天,窦宪以语试探和帝说:“陛下如此玩物丧志,何时才能亲政?”和帝听后,笑着说:“有母后和母舅代我理政,如同我自己亲政一样。何况现在万事俱兴,天下太平,我何必亲政呢?”窦宪听了,心中沾沾自喜。

就在窦氏兄妹专擅朝政的同时,和帝已暗中开始了铲除权臣的策划。他一方面和心腹宦官郑众多次密商大计,另一方面在窦氏集团中安插心腹,随时掌握他们的形迹。

公元93年,和帝已年满14岁。窦宪生怕和帝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计会越来越多,会危及窦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便纠集邓叠、郭举、郭璜等人,策划于密室,制定杀害和帝的方案。

窦宪没有料到,他的密谋早被人报告了和帝。和帝对郑众笑着说:“我早就料到他们会有这一手的,我们可以行动了。”有人提出立即逮捕窦宪党羽,但和帝以为不可,因为当时窦宪尚率军在外,万一闻讯作乱,事情就麻烦了。所以,他先行下旨,以有紧急政务为由,将窦宪从前线调回。当窦宪回朝后,和帝又突然下旨,免去窦宪的大将军职务和其三个兄弟的官衔,收回大将军绶。然后,和帝亲临北宫,命令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窦宪全部党羽,其中有射声校尉郭璜、侍中郭举、卫尉邓叠、步兵校尉邓磊等,将他们全部处死。

和帝由于顾及太后面子,不愿公开杀死窦宪兄弟,而是让他们都回封地去,然后迫令他们自杀。

和帝以他的聪明才智,一举除掉窦氏集团后,立即为生母一族平反昭雪,追封生母梁贵人为皇太后,追封梁贵人的父亲梁竦为褒亲愍侯。

窦太后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经营多年的窦氏家族,竟然一朝败在年仅14岁的小皇帝手中。从此,她被软禁在宫中,不得参与政事,过着囚徒般的生活。约在公元97年的一天,窦太后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死去。

奇才童子小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出生于公元155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十九岁被举孝廉,后以“兴义兵,诛暴乱”为旗帜,继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武力翦灭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几度出生入死,最后一统北方,开创了魏国基业,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儿子曹丕篡汉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陈寿称赞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后来史学家则用“一代枭雄”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功过是非。

一代枭雄曹操,在青少年时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本文辑其四则,以供读者鉴赏。

奇才童子

曹操小时候十分聪明,有史说他是“过目成诵,不学自通”,但学习却不刻苦。在学校,其他学生一天才能学会的课程,他两个时辰就融会贯通了。再学下去,觉得无味,便常常私自溜出校外,去和其他孩童习武练箭,也玩飞鹰犬马。恰巧,这位老师是个近视眼,别的同学又不敢告他的状,所以很长时间没被发现。每次测验时,他总是成绩优秀,而且有独到见解。为此,老师常常表扬他专心听讲,勤奋好学,其他学生听了私下发笑。就连曹操自己,见老师如此被他蒙在鼓里,也是伸舌搔首,做个鬼脸,表情说不出是得意还是感到羞愧。后来,老师虽有发现,心中很不满意,但也无话可说。

这一日,老师又要测验了,但不见曹操,不由得发怒,想到,真是大胆,竟连考试也不参加,这次非要抓他一个错,好好教训他一番不可,看他还有何话说。于是,老师便出去找他。当老师找到山下的一片树林时,只见曹操正指手画脚组织一群孩子搞习武比赛。只听他对大家说:“今天比赛,都只许拣最拿手的一招,谁的招高,谁的招绝,就算谁赢了,就推谁为王,我们一切听王的指挥,大家说好不好?”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好!”

比赛开始,人人争先恐后,个个磨拳擦掌,都想以绝招取胜。你看,有的以鹰犬为武器,一个唿哨,鹰犬如离弦之箭,嗖地冲出,直捕落荒而逃的野兽;有的以枪对刀,成对厮杀;有的纵身腾跃,以拳争先……

那先生本来是找曹操发火的,见到这种场面,不由得惊呆了:“他们是什么时候练就这些武艺的呢?”

他正看得入迷,只听有人喊道:“阿瞒,我们都出招了,现在该你了。”

曹阿瞒闻言,也不说话,飞身上马,双腿用力一夹,那马便嗖的一声跃出,如脱弦的箭,朝山上奔去。看看已到山巅,不想那马呼的一声拨头向西,直向一道悬崖峭壁飞驰。众人一看,无不大惊失色,纷纷高呼:“前边是悬崖,不能再跑了,快勒紧缰绳,快勒紧缰绳,就要到悬崖了,再跑要掉下去的!”

霎时间,那马已跑到悬崖尽头,众人吓得闭上了眼睛,等待着出事的一刻。

然而,忽地“咴咴”两声马叫,惊得大家睁开眼来,只见曹操紧勒缰绳,那马两只前蹄已经离地站了起来,立在那深有千丈的悬崖边;曹操又将缰绳轻轻往后一拉,那马便灵巧地转过身来,将前蹄又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就在大家那颗提到喉咙的心刚刚落下的时候,只见曹操对着空中嗖的一箭,一只大雁斜着翅膀落到了大家的面前。于是,人们又齐声欢呼起来:“好箭法,好箭法!”

当曹操骑马缓缓下山的时候,众人飞快地迎了上去:“我们的大王回来了!”

当曹操在伙伴的簇拥下,回到比武场地的时候,老师已经站在了他的面前。

曹操抬头看了看老师,怯生生地低下了头。

老师那满腔的怒火,现在却化成了一声由衷的慨叹:“真是个奇才童子啊!”

装病骗叔

曹操小的时候,父亲曹嵩在朝为官,无暇顾及对曹操的培养教育,便将他交给了叔叔。他的叔父见曹操虽然天资过人,但不爱学习,而整天爱和社会上的孩子架鹰斗狗,习武射猎,心中很生气,常耐着性子讲苏秦为了学习如何“锥刺股”,孙敬又如何“头悬梁”的故事,对曹操进行教育,希望他能收回玩心,把劲用在学习上,将来混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

对此,曹操却不同意,他很不服气地对叔父说:“苏秦锥刺股是说明他脑袋笨,一遍学不会,两遍学不会,第三遍就想睡觉,所以才来了个‘锥刺股’,才刺会了。但是,他刺了好几年,刺得遍体鳞伤,求爷爷告奶奶才弄了个相国的头衔;而人家刘季(汉高祖刘邦)没读书,也没锥刺股,却成了一代帝王!”

叔父听了大怒,拿起棍棒就要打他,吓得他跑了出去,一天一夜没敢回家。叔父没有办法,便报告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把曹操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顿。

开始,叔父要打曹操,曹操没有生叔父的气,因为他觉得,不管如何,叔父是为了他好,叔父向父亲告状,父亲对他大加训斥,他也没有生气。可是,后来叔父这样反复做了几次,他就开始对叔父不满意了。认为叔父批评也可以,就是打他一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总是去父亲那里告状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对叔父的反感越来越大,便想用计整治一下叔父。

这一日,曹操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外出打猎回来,一边说一边笑,谈论着那些野鸡和兔子被捉的经过,兴致勃勃。忽有一个小伙伴捅了曹操一下,低声说:“阿瞒你看,前边来的不是你叔父么?”曹操抬头一看,正是叔父,即刻心生一计。他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眼珠上翻,断断续续地叫着:“哎哟,哎哟……”

叔叔见后大惊失色,急匆匆跑了过来,蹲下摸着曹操的头说:“怎么了,发烧?哪儿难受?”

曹操越发痛苦地说:“动不得,动不得。刚才我还正走着,忽觉一股恶风吹来,我便倒在了地上。哎哟,痛死我了!”

叔父又问曹操的伙伴:“是这样吗?”

其中一个孩子说:“不知道阿瞒怎么回事,刚才还好好的呢,怎么忽地倒在地上就不能动了呢?怕是中邪了吧!”

另外两个催他的叔父说:“阿瞒病成这样子,你还在这儿口罗嗦什么?快去请大夫吧,再过一会儿,阿瞒就没命了!”

曹操的叔父听了,没敢再迟疑,迅速去告诉他的哥哥曹嵩。曹嵩闻言,埋怨弟弟说:“那你为何不赶紧找人把他抬来!”说毕,急忙带人前往,准备把曹操抬回来医治。

当曹嵩急匆匆赶出门外,见曹操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一点异常也没有,不由得惊问道:“阿瞒,你叔不是说你中邪了么,怎么这么快就好了?”

“他才中邪了呢!”曹操故意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说,“叔父一直讨厌我,以前经常对你编造我的坏话,现在又这样咒我,真不知道叔父是怎么想的,难道这就是为我好么?”

曹嵩听了,信以为真,回去后狠狠批评了弟弟一顿,并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曹操的叔父挨了哥哥一顿批评,而自己又有口难辩,心中也很委屈。从此,索性也不管曹操的事了。

必须首先指出,曹操怀恨叔父、撒谎骗人是不可取的,但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年幼的曹操不但机警善变,而且富有心计和谋略。不过,用的太不是地方了。

拉屎解困

这是又一个反映曹操幼有智谋的故事。

在曹操家乡谯县的一个村子里有户人家,夫妻先后生养了弟兄二人。因老大是家里的头一个男孩,很受父母宠爱,要啥给啥,吃啥买啥,结果从小养成了一种处处冒尖、十分霸道的性格。后来,母亲又生了个老二,父母也很疼爱。老大却因此心生嫉妒,认为老二夺去了父母对他的宠爱,时常找茬欺负他。老二为人憨厚实在,对哥哥的欺负处处忍让。而老二的忍让,却被老大认为是软弱可欺,更变本加厉地欺负他。

有一次,哥俩每人分了两个桃,老大很快就吃完了,他见老二吃了一半,就向他要,老二不给,老大不仅硬抢了老二的桃,还把老二一把推倒,打了一顿。老二实在忍无可忍,就哭着去父母那里告状,老大当场被叫来,也挨了一顿打。事后,老大虽然明着不敢欺负老二了,却从内心忌恨老二,常常背地里变着法找茬。老二见第一次告状后哥哥挨了打,心中也是不忍,所以后来再不告他的状,事事忍耐。

老大十八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父亲临死前,把老大叫到身边嘱咐说:“你已经大了,要好好对待你弟弟,他才十岁,年龄还小,不要欺负他。”老大当时也流着泪说:“我们是一娘同胞,爱他还爱不过来呢,怎么会忍心欺负他呢?”

可是,父母死后不久,老大便和老二分家。为了多得些财产,老大对老二说:“我大了,就要给你娶嫂子,这家产得分成三份,等将来你长大娶亲时,我再帮助你好了。”

老二同意了。于是,老大把家产分成了三份,自己要两份,给了老二一份,连家中那口井,老大也硬是将井口分成三份,自己要两份,给了老二一份。

分完家后,老二只好另立锅灶,当他去井中打水时,因为他分的只有井口的三分之一,水桶怎么也下不去,急得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恰巧,曹操带着他的小伙伴打猎回家,路过这里,见老二哭得很伤心,便问原因。老二哭着把无法打水做饭的事讲了,曹操闻言大怒说:“哪有这样狠毒的哥哥?”

曹操的另一个伙伴也说:“走,找老大算账去,这家非要和他重分不可!”

老二见此,生怕为难哥哥,便对曹操哀求说:“不用了,你们只要能劝哥哥让我打水就行了。”

曹操见此,低头一想,计上心来,笑着说:“你附耳过来。”遂对老二如此这般说了一番。

老二难为情地说:“这样做好么?”曹操说:“有什么不好,又不是让你来真的。”老二笑了。

不一会儿,见老大来提水了,曹操和他的小伙伴悄悄躲了起来,在一旁观察动静。

老二则不慌不忙来到井边,褪下裤子就要往井中拉屎。老大一见急了,上前一把将老二拉起来说:“你疯啦,这是吃水的井,你怎么可以往里边拉屎呢?”

老二则十分委屈地说:“我分的这份太小,连水桶都放不下去,怎么打水呢?水井如果不能打水,再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决定把它改成粪坑啦!”

老大一听,连忙阻止说:“算了,算了,你也别做粪坑用了,这井咱们不分了,还是共同用吧!”

受辱立志

曹操自从用诈病计使叔父受到父亲责备后,伤透了叔父的心,再也不去管他。曹操失去约束,行为越发放荡不羁。一些读书人看不起他,一些豪门乡绅也在背后骂他“没有出息”。

有一次,曹操又带着几个小伙伴,架鹰牵犬,外出打猎,被两个学究模样的人看到。其中一个不屑一顾地说:“宦门遗丑!”曹操听到后,觉得不是好话,肯定是在骂他,立即怒气冲冲地跑过来问道:“什么‘宦门遗丑’?你是说我么?”

另一个学究模样的人冷笑道:“不懂么?回去问你的父亲吧!”

曹操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要在平时,他非和那人打架不可,可是今天,他却忍住了。一是对“宦门遗丑”,他虽然觉得是骂人的话,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二是对方是两个大人,如果真的打架,带上自己的小伙伴,也不是人家的对手。

曹操平时已放荡成性,没人敢欺负他,不想今日让人抢白一顿,越想越窝火,哪还有心去打猎?于是,他掉转马头,哭着回到家中,气呼呼地问父亲说:“我们家究竟干什么坏事了,让别人骂我‘宦门遗丑’?”

父亲一听大怒说:“是谁如此大胆?来人,快去把那两个骂人的给我抓来!”

曹操说:“现在去抓,早没影了。今天你必须给我说清什么是‘宦门遗丑’,否则,我就不活了。”

曹嵩见儿子为这事竟要寻死觅活,便长叹了一口气,慢慢说了他的家世。

原来,曹操的祖父名叫曹腾,是个宦官,在十多岁时,就被阉割送到宫中,做了侍奉皇帝的小太监。由于他做事机灵,很得皇帝喜欢,不久,便成了宫中的“小红人”,连一些大臣见了,都要对他小公公长、小公公短的。曹腾长大后,不但侍奉皇帝得体,而且很有计谋,皇帝便让他做了太子太傅(即皇太子的老师),地位十分显赫。

曹腾虽然官位显赫,但毕竟是个宦官,因为身体不完整,既不能结婚,也无法生儿育女,更谈不上传宗接代了。所以,曹腾官位越高,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越重。为了保住曹家的世代荣华,曹腾便从亲戚家中抱养了一个孩子,这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长大后,借着养父在宫中的地位,很快做了官。后来,朝廷公开卖官,曹嵩又花了一万万钱,买了个太尉的官职(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位列三公,掌握了朝中大权。

曹嵩虽然位列三公,但他这个宦官之后的历史无法改变,买官掌权的事实也尽人皆知,别人虽然表面对他毕恭毕敬,而背地里却瞧不起他。对此,他早有所闻,心中也很苦恼。今日,听说连两个普通的读书人也敢讥笑他,岂不更加恼怒?可是,恼怒又能奈何?

他今日之所以把家世告诉曹操,是想以此激励儿子的志气,希望他将来能以实际行动堵住别人的口舌。因此,当他讲完家世之后,又长叹了一口气,尔后对儿子说:“阿瞒啊!你可不能再到处游荡了,一定要为家中争口气啊!要用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改变世人对我们家族的不好看法啊!”

曹嵩的这些话,一字一句,像针一样扎在了曹操的心上。他从来没有觉得这么疼过,也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羞辱,他第一次认识到叔父过去对他严格要求是真的关心他。过去,他每次逃学,总认为是自己聪明,钻了老师近视眼的空子,洋洋得意,今日却第一次体会到那不是聪明,而是愚蠢,是天大的愚蠢。

从此,他再也不去架鹰牵犬,而是关起门来“博览群书”。在众多典籍中,他不爱读《孟子》、《论语》之类,认为那些书都是教人忍让谦恭的书。在当前这个乱世之秋,靠忍让和谦恭只会受人欺凌,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他喜欢读《诗经》、《离骚》,他感到这些书,爱能让人爱得浸心入骨,恨也能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更爱读的,是诸家兵法。他认为,这些书,才是成业之本、称霸之根。为此,他对诸家所著兵法,特别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不仅熟知能背,而且大量摘录了其中的神策妙计,加上自己的理解,汇集成册,题名为《兵法节要》。

曹操痛改前非、勤学苦读的名声很快传了出去。他十九岁那年,被家乡人推举为孝廉;不久,又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都尉。

从此,他开始踏上仕途,凭着他的智慧和才能,成就了一番称霸天下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枭雄。

曹冲称象救人

曹冲,是东汉丞相曹操的儿子,又名仓舒,出生于公元196年,小时聪明伶俐,机智过人,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引鸡起舞

有一年,曹操率军南下,路过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当地官员和百姓争相敬献礼物,以表示对汉丞相曹操的欢迎。在众多礼物中,有一只名贵的山鸡,甚得曹操欢喜。那山鸡果然与众不同,腿长身长,足有两尺多高,羽毛艳丽,更有五色斑驳点缀,冠大如扇,通红如血,仰头伸颈,神态威武。

曹操高兴地说:“我兴师大江南北,驰骋黄河两岸,还从未见到过如此名贵珍禽!”

曹操一边说,一边去逗弄那鸡。那山鸡也许由于长途跋涉,过分劳累,也许是周围的一切都使它不感兴趣,任你如何逗弄,它只是前进两步或后退两步,给食不吃,喂水不喝,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

曹操见此,有些着急,便对左右说:“如有使此鸡起舞者,重赏!”

左右听了,谁不想去试一试?可是,他们都知道,曹操虽然文韬武略,堪为一代枭雄,但性格喜怒无常,说杀就杀,说砍就砍。今日逗鸡,虽系戏玩之事,可万一不顺他的心思,惹得他性起,那脑袋是说掉就掉的。故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无人敢轻举妄动。

曹操见无人应声,心中越发急躁,便对荀攸说:“军师,你来试试!”

荀攸应声走了过去,拿过一根枝条,捅捅山鸡的冠部,又捅捅山鸡的颈部,山鸡无动于衷。

曹操又叫荀彧试试。荀彧走了过去,用手摸摸山鸡的尾部,捅捅两翅腋下,山鸡照样不予理睬。

曹操又点了几位大将,同样不能使山鸡兴奋。

曹操十分扫兴地仰天长叹一声说:“想我曹孟德,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什么样的敌人我斗不了?今日竟对一只山鸡无能为力,看起来还是缺少能人啊!”

曹操话音刚落,忽有一名地方官员过来禀道:“回禀丞相,此地有一孩童,年只七岁,父母双亡,由其伯父收养。此儿有奇能,平时善于摆弄各种鸟类和动物,每日用口哨呼去唤来,无有不应。也许他能使此鸡起舞,是否可唤来一试?”

曹操见说,惊喜道:“此地果有如此奇童?速速唤来!”

不一会儿,那地方官领来一个小孩,一身油垢,两眼却炯炯有神。

曹操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道:“我叫仓舒,丞相叫我有什么事吗?”

曹操说:“听说你擅长指挥鸟和动物,不知能不能使此鸡起舞?”

仓舒看了看说:“这有何难!请丞相令人抬一块大镜来,立于鸡前,此鸡自会起舞。”

曹操一听,顿时明白,立时令人照办。

大镜立于鸡前。那山鸡见镜中也有一鸡,艳丽雄伟,不由得心生嫉妒,立即架起翅膀,又蹦又跳地舞起来。它见镜中山鸡不甘示弱,也和自己一样蹦跳起舞,越发生气,便更加起劲地跳起来,且不住地伸颈长鸣,听来似是歌唱。

在场官兵见此,无不捧腹大笑。

曹操心潮起伏,很是激动,他没想到一个年只七岁的孩童,竟如此聪慧灵悟,甚是欢喜。事后,曹操便将仓舒收为义子,改姓曹,起名为冲,以其原姓名仓舒为字。这就是曹冲名和字的来历。

巧称大象

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弄到手中,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各地诸侯无不心中害怕,都千方百计地送礼进贡,讨好曹操,借以保住地盘。其中,割据江东的孙权,就于公元202年挑选了一头上等大象送给了曹操。

当使者把大象用船运到许昌后,早有人报与曹操。曹操很高兴,当即前去船上观看。只见这大象,身高如树,身板如墙,两耳如箕,四肢如柱。特别是那两根象牙,粗长如杠,洁白如玉;还有那根长鼻,更是柔中有刚,威力无比,它大可把合围的参天大树连根拔起,一下甩出几十丈远,小能够将掉在地上的绣花针轻轻拾来,送到你的手中。

曹操越看越爱看,越看越高兴,不由得走上前去,一会儿摸摸它的头,一会儿摸摸它的尾。那大象好象已通灵性,见到这位当代枭雄,变得极为温顺,不时将头贴在曹操的前胸,又不时用那根长鼻闻闻他的手和他的衣服,显得格外亲近。

就在这时,只听有人说:“如此庞然大物,恐怕要有几千斤重吧?”

又听一人笑道:“能称如此大物的衡器,还没问世呢!”

两人对话,无非随便说说而已,却引起了曹操的极大好奇。他不由得想道:世间之事,除了做神仙我办不到,其他还没有我曹孟德想办而办不到的事!于是,他高声对将士们说:“难道我曹某人的手下,竟真的无一人能测出这只大象的重量么?”

文武百官听后,谁都想献一绝计,以显才华,然而又都感到无能为力,只好面面相觑。

半个时辰过去了,仍无一人说话,曹操手扶大象叹道:“我在今世可谓一代英雄,你在兽中也是一霸,但是现在,我却连你的重量也奈何不得,看来你要胜我一筹了!”

“父亲,不必为难,我有办法!”

曹操回头一看,见是义子曹冲,大喜道:“乖儿子,你有什么办法,快快说来!”

曹冲不慌不忙地说:“我们都下船去,只让大象在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把大象牵下船来,接着再往船上装石头,直装到船载大象时的吃水深度为止;最后,再称出石头的重量,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么?”

曹操未等曹冲话音落,便一下子将他举了起来说:“我有如此聪敏之子,何愁曹室不兴!”

曹操按照曹冲的办法,令人立即行动,最后终于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场的文武百官,没有不称赞曹冲是“神童”的。

妙计救人

曹冲自从以聪颖灵悟被曹操收为义子后,便在相府读书。这一来,曹冲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闲暇之际,以骑马、射箭作为消遣。

在他长到十一二岁的时候,不仅对《诗经》、《论语》、《尚书》等著作了如指掌,且读了不少兵书。此时,曹操已得封魏王,每有重大决策,都要听听曹冲的意见。曹冲每被问及,都不像他的几个哥哥那样,为讨好父王,净拣好听的说,而是直述个人见解,还往往要提出一些与父王相反的意见,以引起父王的全面思考。为此,曹操更觉曹冲与众不同,对他每次提出的不同意见,都要认真对待,经过实践又往往证明曹冲所言正确,故曹操对曹冲格外疼爱。

有一天,曹冲外出练箭回府,路过仓库,忽然听到里面有哭声,感到奇怪,便止步侧耳细听。只听库房内有人边哭边说:“天哪,我可如何向魏王交待啊!”

曹冲推门进去,认得是看守仓库的小吏,吃惊地问道:“到底发生了何事,使你哭得如此伤心?”

库吏抬头一看,见是公子曹冲,立即拿着一副马鞍上前下跪禀道:“公子,可了不得了。你看,这是王爷的一副马鞍,放在仓库,让小人精心保管,不料却被该死的老鼠咬了个洞。我可怎么办啊?这下定死无疑了!”

曹冲说:“不就是一副马鞍么,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再买副新的不就行了?”

库吏说:“公子,你是不知道,这不是一副普通的马鞍,而是一位好友送给王爷的。王爷十分珍爱,平时舍不得用,现在被老鼠咬了,他岂肯轻饶于我?小人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万一王爷把我处死,他们可怎么过啊!”

曹冲听后,也觉得事态严重。因为他知道,父王脾气暴躁,万一发起火来,那是谁也挡不住的。他望着库吏那可怜的样子,不由得心软,决心设法相救。于是,他便安慰库吏说:“不要哭了,此事我帮你解决,你听我的消息吧!”

曹冲回到书房,来回踱步,在思考营救库吏的计谋。办法终于想出了。当天晚上,他找出父王不久前给自己做的一件新袍子,拿出剪刀,捅得一个洞一个洞的。第二天早晨,他饭不吃,水不喝,书不看,坐在房中发呆。

不一会儿,侍从送饭过来,对他说:“公子,吃饭吧。”曹冲不理,两眼发直,呆呆地坐着。侍从又喊了一遍,曹冲仍然无动于衷。侍从以为曹冲得了什么怪病,心中很害怕,急忙去禀报魏王。

曹操闻报,大吃一惊,心急火燎地来到曹冲书房,见其手里拿着一件衣服,两眼直直地静坐发呆,慌忙上前问道:“冲儿,有何不愉快的事,值得你如此愁苦?”

曹冲见问,扑簌簌落下泪来,十分难过地说:“您给我做了这样一件好衣服,我舍不得穿,放了起来,由于保管不慎,结果被老鼠咬了。想来想去,深感对不住父王。”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说:“我当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明日派人再给你买一件不就行了。”

曹冲又说:“不过,我听人说,衣服被老鼠咬了,是很不吉利的,它的主人会倒运的。”

曹操说:“都是一派胡言,我儿何必相信!”

此时,曹冲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曹操也放心地走了。曹冲待父王走后,立即将营救办法告诉了库吏,感动得库吏喜泪双流。

第二天,曹冲正与父王议论经书,库吏急匆匆跑来报告说:“启禀大王,您让我保管的那副马鞍,由于我一时失职,不慎让老鼠咬了一个洞。小人真是罪该万死,请大王发落。”

曹操一听,气得脸色都变了。他正要发作,却被曹冲抢了先,故做气愤地说:“该死的老鼠,真是坏透了,昨日咬坏我心爱的衣服,今日又咬坏了父王的马鞍,真是罪该万死。不过,父王已经说了,衣服咬坏了,再给我买新的。父王的马鞍被咬坏了,我看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明日再买个新的就是了。父王,我说的对吗?”

曹操没加思索,就表态说:“冲儿说的对,该死的是老鼠,而不是你。”

曹冲故意对库吏斥道:“父王没有怪罪于你,还不快快谢过!”

库吏会意,连忙双膝跪地说:“谢过大王。”

曹操一挥手说:“今后一定要精心管理,退下去吧。”

事后,曹操回到自己房中,细一琢磨,忽地明白过来,不由得自言自语地笑道:“哈哈,今日又上冲儿的当了!”

诸葛恪以牙还牙

诸葛恪,字元逊,出生于公元203年,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他是三国蜀丞相诸葛亮的侄子,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他二十岁时,便以足智多谋被封为骑都尉,三十二岁授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后拜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大司马陆逊死后,接任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权死后,因功晋封阳都侯,加荆、扬二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此时,他已变得傲慢轻敌,专横暴戾,民怨甚多,于公元253年,被孙亮、孙峻合谋杀害,时年五十岁。

诸葛恪小的时候非常聪慧,曾以“添字得驴”等故事使其名声大震,今撰写几则如下。

添字得驴

诸葛瑾,字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他由孙权的姐夫弘咨的推荐,来到孙权的身边。孙权见诸葛瑾敏达有识,待如上宾,始封长史,后迁中司马。

有一次,孙权在宫中大摆筵席,宴请文武百官。宴会上,孙权为了表示君臣亲近,宣布说:“今日宴会,是为同乐,不拘君臣礼节,可以作诗吟赋,也可猜谜联对!”

众大臣听了,便各尽所能,大显其才。有的作诗,有的联对,有的猜谜,有的吟赋,着实比平时摆筵热闹了许多。但是孙权觉得,可能碍于君臣关系,群臣仍受拘束,乐得还不够尽兴。于是,他琢磨开个什么玩笑,才能使大家彻底放开思想,无拘无束地乐上一乐。

这时,他忽然发现诸葛瑾的脸长得比较长一些,有点像驴脸,玩笑之心油然而生,便对大家说:“我现在和一位大臣开个玩笑,如果过分一点,请这位大臣不但不要见怪,而且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回敬我!”说完,便对身边侍卫耳语了几句,那侍卫便出去了。

不一会儿,只见那侍卫牵来一头驴,那驴狭长的面颊上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诸葛子瑜”四个显眼的大字。众大臣一见,顿时会意,无不哈哈大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把喝到嘴里的酒都喷了出来。此时,再看诸葛瑾,羞得满面通红,坐立不安。他有心以诗回击,又担心伤了孙权的面子,因为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君给臣开玩笑,就算过分些,做臣子的也得忍着。如果臣给君开玩笑,万一使其下不了台,就有可能犯欺君之罪。他想了想,便向儿子诸葛恪使了个眼色。

其实诸葛恪对孙权和父亲开这样的玩笑,心中早就不满意了,只是没有父亲的允许,自己不敢造次。现见父亲使眼色,立即会意,便大胆地来到孙权面前跪下说:“请问大王,我能代父应对一下么?”

孙权问道:“你是何人?”

诸葛瑾急上前禀道:“此乃臣下长子诸葛恪。”

孙权对诸葛恪道:“你就是诸葛恪呀!今年几岁了?”

诸葛恪道:“我今年六岁。”

孙权又说:“我早就听说你很聪明,那今日你就代父应对吧!”

诸葛恪说:“请大王令人拿过一支笔来好么?”

孙权遂命侍卫递给他一支笔。

诸葛恪接过笔来,蘸足墨汁,不慌不忙地来到驴子面前,在“诸葛子瑜”下面加了“之驴”两个字。

大家一看,先是一惊,接着是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添得好,添得好!”

孙权看罢,也哈哈大笑说:“由其子也足见其父了!好,我今天就把这头驴送给你们父子,作为奖励吧!”

孙权这个玩笑一开,大家果然放开了思想,无拘无束地乐了起来。而诸葛恪六龄“添字得驴”的故事,也被传了开去。

以牙还牙斗太子

诸葛恪“添字得驴”,不仅以其机智和聪慧维护了父亲的面子,而且使孙权对其“少年才捷,言辞岐嶷,辩论应机,没有对手”的名声更加深信不疑。事后,孙权在一次与诸葛瑾商议治国安邦大策时,无意中又提起了这件事。孙权再次深有感慨地对诸葛瑾说:“蓝田生玉,真是名不虚传啊!”蓝田,是山名,位于陕西蓝田县东南,古时候以出产美玉有名。此后,人们常用“蓝田生玉”比喻贤父生贤子。孙权之所以对诸葛瑾说这句话,表面上是对诸葛恪的才华仍然念念不忘,而其本意,却是表示自己对诸葛瑾的聪明才智很是了解,称其为贤臣,以笼络人心,使其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巩固孙吴政权卖命效力。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被将要立为太子的儿子听去了,心中不服,竟去寻事,结果闹出了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笑话。

事情是这样的:

孙权有个儿子,年龄比诸葛恪大几岁,但心胸和诸葛恪相比,却小了许多,其聪明才智更不能和诸葛恪相提并论。孙权举办筵会招待群臣那天,孙权的这个儿子也去了。诸葛恪“添字得驴”之后,受到孙权和文武百官的称赞,他很不服气,本想乘机戏弄诸葛恪几句,但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没有想出一句戏弄的词来。特别是今天,听孙权说了一句“蓝田生玉”,他认为这又是对诸葛恪的称赞,更是心中窝火。他愤愤地自言自语道:“诸葛恪不过一个六岁顽童,能有多大本事,值得父王这样三番两次地表扬?我非找个机会羞辱他一次不可!”

可巧有一天,诸葛瑾身体不适,请假未去上朝。孙权为了表示对臣下的关心和尊重,便亲自前去探望。他的儿子听说后,以为时机已到,便要求同去。孙权觉得,他这个儿子将来要封太子的,也需要学习一下如何做个君王,遂同意带他一同前往。

诸葛瑾听说孙权亲自来看望自己,受宠若惊,赶紧令所有族亲列队站立,自己则强撑着身子起来,由诸葛恪扶着出门跪地相迎。

当孙权被迎入客厅后,问了一番病情,又说了一些安慰的话,便指着诸葛恪对他的儿子说:“这就是我常对你提起的诸葛恪,别看年龄小,才智却超人多多,将来定是我孙氏江山的栋梁之才。你可不要小看了他!”

但是,孙权的这个儿子并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是怀着对诸葛恪进行羞辱之心而来的,此次见面,岂能白白放过?所以,当孙权对他说话的时候,他正思索着羞辱诸葛恪的词句,对孙权说的什么,根本没有听见。

只见他突然不客气地问诸葛恪:“你吃过鸡粪么?”

众人一听,都愣了。孙权听了,更是心中不快,心想:“这是问的什么话呢?”不过,他没有急于对儿子大加训斥,因为他想听听诸葛恪如何回答。

面对这种极不礼貌的提问,诸葛恪也很感意外,他想不到这个将要封为太子的人,竟会说出这样粗野的话来,于是,便不高兴地回答:“没吃过。”然后,又胸有成竹地反问道:“你吃过鸡蛋么?”

孙权的儿子不明白诸葛恪的意思,知道也非好话,却又找不出更好的言词反驳,只好勉强回答:“当然吃过!”

孙权听了诸葛恪的问话,也没弄明白什么意思,便问诸葛恪说:“他问的是鸡粪,你问的是鸡蛋,难道这两者还有什么关系吗?”

诸葛恪说:“当然有关系。”

孙权又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诸葛恪扑哧一笑说:“因为它们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

众人一听,也忍不住地笑了。

孙权狠狠地瞪了他儿子一眼说:“真是自找没趣!”

从此,孙权的这个儿子自愧不如,再也不敢轻视诸葛恪了。

父与叔谁贤

这是反映诸葛恪长于辞令的一个故事。

曹操亲自率军大举南下,欲平定江南。诸葛亮立即去东吴游说孙权和刘备联手抗曹。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孙权终于决心与曹操决战。

孙权本来就是一个思贤若渴的君王,听了诸葛亮对形势明确透彻的分析,更加感到诸葛亮在智谋和策略方面,并不亚于他的兄长诸葛瑾,不由得心想:“如果能把他再留在东吴,和其兄共同辅佐自己,那天下不是唾手可得了吗?”于是,他在痛快地答应联刘抗曹的建议之后,又对诸葛亮说:“先生高见,实在令人心服。您的兄长子瑜和我已如手足,现正在后厅等候,请先生去看看他吧!”

诸葛亮知道孙权的用意,便站起身来说:“我今军务在身,不便久留,况刘豫州也正急着等待回复,请转告我兄,恕弟改日专程前来看望。”遂告辞而去。

孙权并不甘心,第二天,就派诸葛瑾专程去说服诸葛亮依附东吴。诸葛亮知道兄长来意,未等其开口,就先劝他依附刘备,结果诸葛瑾再难开口劝弟弟诸葛亮归顺东吴了。

诸葛瑾回来对孙权说:“我弟心向刘备,如同我心向将军。他不肯来,如同我不肯去。”孙权听了,叹道:“我之所以能和刘备一样,不惧曹阿瞒,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有孔明,我有子瑜啊!”

恰在这时,诸葛恪来了。孙权问道:“我来问你个问题,你的叔父和你的父亲相比,他们俩谁更贤能一些呢?”

诸葛恪说:“当然是我的父亲更贤能了。”

孙权又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恪说:“因为我父亲知道应该为谁做事,我叔父却不知道。所以,我父亲更为贤能。”

孙权听了,哈哈大笑道:“好聪慧的孩子。”

从此,孙权不仅更加信赖诸葛瑾,而且尤其喜欢诸葛恪,后来,还让他做了太子太傅,专门辅导太子。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