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计高一筹2

白头翁

这是反映诸葛恪辩才和应对能力的又一个故事。

白头翁,是一种鸟的名称,学名白头鹎,头顶黑色,眉及枕羽白色,老鸟的枕羽更加洁白,所以称“白头翁”。

通过诸葛瑾和诸葛亮的多次联系,孙刘联合抗曹协议达成后,挫败了以东吴文臣张昭为首的投降派的阴谋。张昭对诸葛瑾耿耿于怀,常常伺机对诸葛瑾进行戏弄污辱。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虽然年纪幼小,但好胜心强。他见张昭戏弄父亲,心中不满,也常伺机对张昭进行报复。

却说这年的一天,吴侯孙权朝事完毕,心中高兴,遂率众臣在宫中后苑内散步,赏花观鸟,戏水玩鱼,君臣谈笑无拘无束,气氛很是融洽。

正在此时,忽然有一群罕见的鸟飞来,落在宫殿的前面。孙权问身边人员:“这是什么鸟?”身边人摇摇头说:“不知道。”孙权又问众大臣,众大臣也没有一个说得出鸟名的。

孙权见满朝文武百官连个鸟的名字也说不上来,心中有些不悦。诸葛瑾见状,急忙插言说:“小儿闲暇之际倒有玩鸟的爱好,也许他能说出此鸟的名字来。”

孙权一听,很是高兴,用手一指问道:“你知道那鸟的名字么?”

诸葛恪看了看说:“这是白头翁。”

孙权又问道:“它头又不白,为什么叫白头翁呢?”

诸葛恪说:“它的头顶虽不是白的,但它的枕羽却是白的,枕羽是头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鸟越是老鸟,枕羽越白得可爱,所以叫‘白头翁’!”

孙权和众大臣听了诸葛恪的解释,认为有道理,没有人提出异议,独有张昭却感到不是滋味。因为在这些大臣中,按岁数他是最老的一个,头发也白得差不多了,特别是脑后那一块,几乎全白了。再加上他平时和诸葛瑾有些过节,所以,他认为诸葛恪不怀好意,一定是故意用鸟来戏弄他,不由得恼羞成怒,立即向孙权奏道:“启禀陛下,千万不要听诸葛恪胡说八道,他是在故意欺骗您。臣虽阅历不多,今年也五六十岁了,见过的鸟有几百种,却从来没听说过有叫什么白头翁的鸟!我想,它若叫白头翁,那一定会有白头母,陛下何不让他再找一种叫白头母的鸟来?如果他找不来,那就是犯有欺君之罪。”

其实,诸葛恪在解释“白头翁”这种鸟时,是实事求是的,并没想借鸟讽刺张昭,不料张昭却怀疑起来。他认为张昭实在孤陋寡闻,联系不着的事也要联,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诸葛恪心想,既然你自寻其辱,我就索性羞辱你一顿。于是对张昭说:“对张老将军的意见,我年纪虽小,也不敢苟同。据我所知,还有一种鸟叫鹦母,但未必一定有对,因为鹦母的名字又叫鹦鹉,本身就有公和母。如果按照张老将军的逻辑,有母必有父,那张老将军何不再找一种叫鹦父的鹦鹉来呢?否则,是不是也算犯了欺君之罪呢?”

张昭听后,气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孙权和百官却笑得前仰后合,诸葛恪则没事一般。

司马五龄救祖父

西晋太子司马,字熙祖,出生于公元278年,西晋惠帝司马衷的长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其母是谢才人。司马自幼聪慧过人,两岁学识字,过目不忘,三岁读书,开口成诵,到四五岁时就善解人意了。为此,祖父司马炎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很是喜爱。

公元283年的一天,晋武帝退朝之后,来到后宫,吃过晚饭,对他的几个皇子说:

“今日父皇有兴,带你们一块去玩玩!”

他的小孙子司马拉着他的袖子说:“皇爷爷,我也要跟你去!”

司马炎道:“爷爷是要带你去的。”

司马又仰着头问:“去哪里玩呢?”

司马炎说:“带你们去一个平时不准去的地方。”

司马炎的另一个儿子司马见问:“那是什么地方?这宫中还有我们不能去的地方吗?”

司马炎道:“这宫中真没有你们不能去的地方么?再想想看!”

众皇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能回答出来的。司马歪着头也在想,忽地一拍脑袋说:“有,就是皇爷爷平时和群臣议事的那个大殿!”

司马炎笑道:“还是我这个宝贝孙子聪明!”

司马炎领着皇子皇孙来到大殿,指着中间的宽大的椅子,对司马说:“看见没有,那就是皇爷爷坐的地方!”

司马一下子跑了过去,坐到上边说:“将来我长大了,也要坐这个椅子。”

司马炎又笑道:“好,有志气,不过,还要看看你有没有坐这个座位的本事!”

司马又说:“有皇爷爷和皇伯、皇叔教我,我一定会有本事坐到这个位子上的!”

司马炎和他的几个儿子见司马如此天真活泼,且这样有志气,都高兴地笑了。

接着,司马炎又向儿子们介绍了哪是文臣站的地方,哪是武将站的地方。然后,又领着他们来到殿外,和他们一同玩耍,气氛很热烈。

司马炎带着皇子皇孙正玩得开心,忽见后宫火光冲天,急忙上楼观看,大惊失色道:“不好!后宫失火了!”然后,他便令身边随从火速派人前去救火。

司马炎一声令下,全宫上下一齐响应,有的拿桶,有的拿盆,人来人往,急急匆匆,一时间,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司马炎站在楼上观望。十几个皇子都吓得面失常态,呆若木鸡。只有司马清醒,他见来往人杂,急忙拉着司马炎的袖子说:“皇爷爷快走!”

司马炎不知道怎么回事,随着司马来到一个僻静处问道:“你拉我到这里有什么急事?”

司马十分认真地对他说:“皇宫为什么好好的会失火?难道您没有想到可能是坏人所放的火么?现在宫中如此混乱,您站在高处那么显眼,万一有坏人暗中行刺怎么办?难道您不应该尽快离开那里么?”

司马炎一听,不由得抹了一把冷汗说:“乖孙子,如果不是你提醒,我险些忘了!”

司马炎说毕,立即抱起孙子,带着儿子,急急忙忙回后宫去了。从此,晋武帝司马炎就更加喜欢他的小孙子司马了。

公元290年,也许就为这件事,司马炎临死前,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并遗嘱立司马衷之子司马为皇太子;尽管司马的母亲只是一位才人,地位低下。司马衷即位后,按照司马炎的遗嘱,确立了司马的太子地位。这年,司马年只12岁。

公元300年,皇后贾南风对司马不满,找了个借口将其废为平民,后又派人将他杀死。这年,司马年只22岁。

王羲之机敏化险情

王羲之,字逸少,别号右军。他出生于公元307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他的祖父叫王正,为晋朝尚书郎;父亲名叫王旷,元帝时为淮南太守。他本人历任宁远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公元355年,因与王述不和,遂辞官,誓不再仕,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尊为“书圣”。他写的字,当时就享有盛名,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关他勤奋好学、聪明机警的故事,也至今被广为传诵。

决心练好字

王羲之小的时候,天资聪慧,三岁开始学诗赋,五岁开始读经书,父亲还专门给他请了教书先生。他虽然贪玩,但因聪慧灵敏,对所学功课仍然掌握很快,经常受到表扬。六岁那年,他已能写小文章了。但是,他写字并不用心,不仅潦草,而且歪七扭八,不像个样子。有一次,老师让他写篇作文,正好有个小伙伴等着他去玩,他便三下五除二地草草写完,交给老师后,就往外跑。起初老师还以为王羲之有灵感,不用思考,一挥而就,并深为有个如此聪明的学生而自豪。但是,当他接过作文一看,心就凉了,因为字写得更加不像样子,而且根本看不清写的是什么意思。

先生生气了,急忙跑出门外,把王羲之追了回来,把文章递给他说:“你文章写得很快,但是我看不明白,你自己读给我听听吧!”

王羲之一听,也慌了神,哆哆嗦嗦地接过自己写的文章,低头等着受责。

老师催促道:“愣着干什么?快读呀!”

王羲之迫不得已,只好念了起来。可是,由于他心不在作文上,光想着去玩,写完后连看也没看,就交了上去。现在重新一看,不觉傻眼了,构思混乱,句子不通,特别是他划拉的那些字,好多连他自己也不认识了。只见他满头冒汗,心神不安,念了上句不接下句,有的字端详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模样来。

他悄悄用眼瞅瞅老师,老师气得脸色都白了。他心中越发害怕,文章就更念不下去了。

最后,王羲之只好流着泪说:“先生,弟子错了,任凭先生责罚!”说着,便跪在了地上。

先生见他认了错,又这样痛心,感到他知错改错,态度诚恳,气便消了一半。他又一想,自己早就发现王羲之写字不用心,只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一次也没有责备过他。现在发展到这种地步,我这做先生的也有责任啊!想到这里,他上前拉起王羲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唉,这也怪我平时对你要求不严。俗话说,人配衣裳马配鞍,字写得好可是文章的门面呀!”

先生见王羲之听得入神,继续说:“孩子,经典著作你读了不少,难道你没听说过‘见其字如见其人,看其文如闻其声’的说法么?你聪明灵敏,我不愿看着你因为字写得不好,而有损你的人品形象啊!”

王羲之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先生这一番深刻的教诲,使他幼小的心灵顿时醒悟,字字铿锵地对先生说:“先生,请放心,我一定要把字写好!”

从此,王羲之不贪玩了,把劲用在了练字上。不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也不论发生了什么事,他都一概不管,除了学习功课,便是专心致志地练字。仅仅半年工夫,他的字就有了明显进步。先生对他大加称赞,家人和乡里也都说他字秀人美。他听了心里乐滋滋的,练字的劲头也更大了,简直入了迷。

七岁那年,他听说卫夫人字写得好,是个很有名的女书法家,便主动前往拜师。卫夫人见他决心大,有志气,字也写得已经成形,便痛快地收留了他。从此,他在名家的指点下,暑往寒来,废寝忘食,认真琢磨,一丝不苟。

一晃三年过去,王羲之写出的字与先前相比,不仅笔画刚劲有力,而且点钩顿挫,各有其姿。卫夫人对他的神速进步感到震惊,常常高兴地对人称赞说:“这孩子书法进步这么快,是我没想到的。用不了几年,他的名气一定比我还要大。”

学习不能等

王羲之12岁那年,在父亲的枕头底下发现一本名叫《笔论》的书。他顺手翻了翻,原来是一本谈论写字用笔的书,心中非常喜欢,就背着大人偷偷读了起来,而且越读越有兴致。

有一天,父亲外出回来,见他正聚精会神地读书,而且读到妙处,还手舞足蹈,不禁问他说:“读的什么书啊,使你如此高兴?”

王羲之好像没听见似的,不但没有回答,而且连头也没抬一下。父亲王旷也没在意,便进屋去了。他的母亲见他对父亲这样没礼貌,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这孩子到底看的什么书,如此用心,连父亲和他打招呼都没听见。该不是什么坏书吧?”于是,她便走了过去,拿过来一看,见是丈夫王旷平时睡觉前常看的《笔论》,才放了心,便问他说:“你光看书了,你父亲回来给你打招呼,为什么没有回答?”

王羲之低着头说:“我没有听见,真对不起,我现在就去向父亲道歉。”

父亲在屋里听到了,笑着走出来说:“不用了。读书么,就应该专心致志,父亲不怪就是。”

王羲之笑了,母亲接着说:“《笔论》这本书,讲的是写字的理论,你现在年龄还小,能看懂么?等将来长大了再看也不晚。”

父亲一听他看《笔论》,也觉着是早了点,怕他力不能及,便也顺着妻子的话说:“《笔论》的确是本好书,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上一段。按说,你学书法,此书不可不读。不过,你娘说的也对,你现在看不懂,等你长大了,我自然会教你的。”

王羲之听父母这样说,却有不同意见。他说:“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就像走路一样,只有不停地走,才能不断前进。这本书,现在我虽不能完全看懂,只要多看几遍,就会懂的。我现在学习书法正用得着,如果等将来长大了再看不就晚了么?我想请父亲从现在开始,就来教我。”

父亲一听,觉得儿子说的确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但系统地给王羲之讲授了写字的姿势、拿笔的方法、运笔的技巧,还给他讲了前人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张芝,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擅长写草书,他写出的草书,既有万马奔腾之气势,又有龙飞凤舞之美姿,故被时人称为“草圣”。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写完后,又在池塘里洗笔刷砚。日子一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了黑色。

张芝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王羲之。他不禁自语道:“张芝为了练习书法,竟洗黑了一池塘水,那该有多么大的毅力,用多么大的功夫啊!我如果能像张芝那样持之以恒,一定也会有成就的。”

从此,王羲之一边用心学理论,一边勤奋练习写字。年龄稍大一些后,为了博采众家之长,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到了晋朝以前许多有名书法家的手迹。然后对照每个书法家所写的字,逐一临摹,仔细琢磨,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有感饺子铺

王羲之自从七岁时开始跟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学书法,不到三年时间,果然进步如飞,技巧娴熟,点画生姿。特别是看了《笔论》之后,他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字写出来更是浑厚有力,在当地方圆数百里颇有名气。

在一片赞扬声中,王羲之竟有些飘飘然起来,产生了自满情绪。他原本不善言谈,此时偶尔与人交往,说起书法二字,便也夸夸其谈起来。

大概在他十多岁的一天,王羲之去集市游玩,路过一家饺子铺,看到满堂宾客,生意很是兴隆。但更令他感兴趣的,是店铺的那块招牌“鸭儿饺子铺”。他心想,饺子铺就是饺子铺,为什么要加上“鸭儿”两个字呢?而且字也写得不怎么样,仅仅五个字,个个写得既无力又呆板,和店铺那种兴隆昌盛的景象很不协调。他认为,这招牌上的字和他自己写的字,根本无法相比。如果自己为这店铺写上一块招牌,定会使这个生意兴隆的店铺锦上添花。

王羲之想到这里,便信步走进了饺子铺,他要了解这个饺子铺“鸭儿”的含义。

跑堂的迎了上来:“公子,吃鸭饺么?要多少?”王羲之没有理睬,仍往里走,跑堂的并不拦他。饺子铺的外室坐满了来吃饺子的人。他往里走,只见内室门口的左边有一口大锅,锅内的水开着,翻腾起一个个的浪花。锅的旁边,有道一米多高的矮墙,一个个包好了的饺子,从矮墙里边飞出,不近不远,不偏不斜,刚好落在锅的中央。他情不自禁地惊呼道:“真好功夫!”

说罢,他迅速绕过矮墙,来到里边问道:“请问,谁是店主?”

“我就是。公子找我有什么事吗?”

他顺声望去,见是一个年近五十岁的老妈妈,正在忙着干活。只见她一边擀皮,一边包馅,动作非常利落。更使他感到惊奇的是,那饺子皮到了老妈妈的手掌内,放上馅,三捏两捏,形状就像一只小鸭子。鸭饺捏好以后,她头也不抬一下,就扔过矮墙,落在锅中央。不大一会儿,那鸭饺便漂了起来,像一个个活小鸭在水中游来游去,栩栩如生。

王羲之看罢,谦虚地问道:“请问老人家,您这么好的功夫,大概练了不少时间吧?”

老妈妈道:“熟练十五载,深练须一生!”

王羲之听了,为之一动,显得有点窘迫,想说什么又未出口,只是默默地思忖着。

老妈妈见他低着头,也不说话,反问道:“孩子,想什么呢?”

王羲之见问,这才急忙回过神来答道:“没想什么,没想什么!”为了掩饰自己刚才那种窘相,他灵机一动,把话题转到了门外挂的那块牌子上:“老人家,您这么好的手艺,又这么好的生意,为什么不把门外的招牌找人写得好一些呢?”

老妈妈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回答说:“请谁呀?这城中要说字写得好一点的,可能要算上王羲之了。可是,他小小年纪,因字写得好点,就让人捧到了天上,听说现在神气得很哩,谁敢去找他呀!说实在的,他那写字的功夫,有我扔饺子的功夫深么?我看早着哪。”

老妈妈的话,刚好说到了他刚才的窘处,他不由得羞得面红耳耳,只好老老实实对老妈妈说:“老人家批评得对,我就是王羲之,近来确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谢谢老人家的教诲!”

王羲之说罢,立即转回家中,不仅用心为老人家写了一块招牌,而且还写了副对联,即: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他写好后送到店中,亲自为老妈妈挂上了招牌,贴上了对联。

人们听说后,争相赶来观看,顿时把小店围了个水泄不通。

王羲之把老妈妈的话“熟练十五载,深练须一生”两句话写了下来,贴到自己书房的墙上,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馒头蘸墨汁

这又是一个反映王羲之练字入迷的故事。

王羲之自从听父亲给他讲述了东汉时期大书法家张芝的故事后,更加激发了刻苦练字的劲头。母亲带他去串亲戚,他不去;小朋友约他去玩,他也不去,终日早起晚睡,有时通宵达旦,忘了吃饭,实在累得腿麻了、手酸了,才走出书房,来到院内,伸伸胳膊蹬蹬腿,活动一下筋骨,尔后走进室内继续练字。

他的母亲见了心疼,常常去书房看望。可是,每当她来到儿子的书房门前,却又站住了,生怕分了儿子的心。于是,她只是站在窗外,朝里面看看,然后又悄悄离开。晚上,她担心儿子练的时间长了肚子饿,经常拿几个馒头或一些点心,放在儿子的写字台上。

这一天晚上,王羲之在书房练字。不知不觉又过了子时,觉着肚子有些饿,便顺手拿过一个馒头啃了起来,仅仅啃了几口,就把馒头放下,又专心致志地练起字来。由于练字精力集中,竟把吃剩下的馒头放在了墨碗里。过了一会儿,他又觉着肚子饿,便拿起剩下的那块馒头,又啃了两口,仍然把剩下的馒头放到了墨碗里。

到天快亮的时候,母亲发现儿子书房中的灯还亮着,便穿上衣服,来到书房,一进屋便对儿子说:“不要再写了,天快亮了,睡会觉吧!”再一看,见儿子满嘴黑糊糊的,全是墨,不由得大吃一惊道:“你这练字是怎么练的,满嘴都是墨,难道你还拿墨汁当水喝不成?”

娘这一说,连王羲之也愣住了:“娘,你这是从何说起?我即便再渴,再傻,也不会去喝墨汁呀!”

王羲之一边说,一边又从墨碗中拿起剩下的那小块馒头,放在嘴里就啃。这一来,母亲看到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说:“这下我明白了,我儿子不是喝墨汁,而是拿着馒头蘸墨汁吃呀。怪不得字练得这么好!”

王羲之听了,仔细一看手中的馒头,也不禁大笑起来。

志墨池塘水

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很多,这里再讲一个“墨池”的故事。

王羲之为了练好字,即使在走路和休息的时候,也要揣摩字体的结构、笔画和气势。偶有新的体会,便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一横一竖地画起来,然后回到书房,提起笔来再实际体验一下,直到得心应手为止。这样,时间久了,衣服也被划破了,破成了字的“撇”、“点”、“捺”。

王羲之家的门前有一个大池塘。在他五六岁的时候,经常和小朋友去塘中洗澡、捉鱼,玩得十分痛快。自从他练字入迷之后,小朋友就不再来找他下塘了。他听父亲给他讲了张芝的故事后,知道张芝之所以能成为东汉书法一大名家,仅在池塘里洗刷笔砚,就把池塘里的水变成了黑色。于是,他便模仿起张芝来,每天练完字,也要到门前的池塘里去洗笔砚,决心把塘水变黑。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一月一月过去了,一年一年也过去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卫夫人见王羲之的字大有长进,专程前来祝贺她这个小弟子,忽然看见了王家门前池塘中的黑水,不禁惊奇地问王羲之道:“几年不见,你家门前池塘中的水怎么会变成了黑色?”王羲之一听,欣喜若狂地说:“我终于成功了!”当卫夫人明白原因后,感慨地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志人!我看这池塘就改叫‘墨池’吧!”

从此,人们就把王羲之家门前的池塘叫墨池了。后来,王羲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带上笔墨纸砚,有空就练,而且都要到当地的池塘里去洗刷笔砚。时间一久,他留下的墨池,在江南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比如,在会稽的蕺山下有他的墨池,浙江温州有他的墨池,江西临川也有他的墨池。

北宋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曾巩,非常钦佩王羲之的勤学苦练精神,他说:“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出神入化,是因为他留下的墨池比东汉张芝的墨池还要多!”此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墨池记》,就是专门赞扬王羲之的。

三次写春联

王羲之有个叔叔,名叫王导,是东晋一代名相。王羲之约十三四岁时,在大年除夕去丞相府为叔叔辞岁。王导早就知道他这个侄子年龄虽小,可书法已经很有名气,便让他写副春联,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上。王羲之没有推辞,当即取过笔墨,将红纸用刀割开,稍为思考,便一挥而就。

王导接过一看,见侄子不仅字写得非同凡响,而且含义深刻,心中十分欢喜,当即让老管家贴了出去。可是,过了不到半个时辰,老管家匆匆前来报告:春联被人偷揭了。

王导一听,开始很不高兴地说:“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偷揭相府的春联!”可他又忽地想到:必定是侄子的字写得太好了,引人爱慕,才被揭去。否则,这京师之地,住着那么多文官武将,都贴有春联,为何没人去揭呢?他又高兴地笑了。

于是,他让王羲之重写了一副,复命老管家贴了出去。可是,这次贴出之后,还不到半个时辰,老管家又来报告说:春联又被人揭走了。

这回王导的确有点不高兴了,很生气地对管家责备说:“有了上回的教训,这次为什么不在门前守着,等糨糊干了再回来?今日本当重责于你,但正值大年三十,本是吉日,就免了吧。不过,我可不好意思让侄儿再写了。既然是你没看住才丢的,那就由你求他再写一副吧!”

老管家来到王羲之的房间,行过礼,并将再次丢春联的事说了一遍,尔后哀求道:“请相公看在我偌大年纪的份上,就再写一副吧!”

王羲之听了,心中本来也很生气,但看到老管家那样大的年纪,又对自己如此苦苦哀求,怎么好意思推辞呢?但是,如果写了,贴了出去,再被揭走怎么办?他想了想,忽地一拍脑瓜,高兴地对老人说:“老人家,这次你先把红纸裁好,牢牢地贴到大门上,我到门前去写,看他们还会不会来揭!”

老管家见王羲之答应了,心中当然高兴,便按照他的吩咐,把红纸先贴上,又搬了个凳子,放在门前。王羲之站到凳子上,接过了笔,蘸饱了墨汁,挥笔在门的两边写了八个大字,左边四个字是:福无双至,右边的四个字是:祸不单行。

老管家看了,吓得脸色都变了:“使不得,使不得,大年三十,写这样的春联,太晦气了。”

老管家说着,便要去揭。王羲之急上前拦住说:“老人家放心,你没看到这春联下边都还空着三个字没写么?那空着的字,等到子时(即半夜零时)我再补上去,不就吉祥了么?”

老管家心中没有底,急去内宅向王导报告。王导笑了笑,没有做声。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这个侄子一向富有心计,空着的几个字必有奥妙。

子时到了,王羲之去门前补春联,王导与家人都出来观看。

只见王羲之不慌不忙地站在凳子上,再次从老管家手中接过笔来,饱饱地蘸了墨汁,挥笔一边添了三个字,这春联就完全改变了意思。

只见上联为: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是: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见,无不拍手惊呼:“添得好,添得好!”

机敏化险情

王羲之有两个伯父,一个叫王导,是东晋一代相国;另一个叫王敦,为东晋大将军。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因病去世较早,在母亲的教育下,王羲之继续苦练书法,到十多岁的时候,就很有名气了。伯父王敦,在朝中虽然骄横跋扈,奸诈凶狠,却喜欢有才之士。他见侄子机警聪慧,又有才华,很是喜欢,经常让他跟着自己在军营中过夜。

事情就发生在王羲之在伯父王敦军帐过夜时。

一天晚上,王羲之又睡在王敦的军帐中。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谋士钱凤就来到帐中,跟王敦密谋造反事宜。他们说话的声音虽然很小,但因夜深人静,被王羲之一字不漏地听了个清清楚楚。

王敦问:“你找那些将领谈的情况如何?”

钱凤说:“他们都同意了,坚决听从您的命令!”

王敦高兴地说:“好!那就事不宜迟,抓紧准备兵马武器。”

钱凤说:“此事我早有安排,已经万事俱备,单等大将军下令了!”

王敦道:“那就请你立即拟定出一个详细方案,兵分几路,何人带领,几时动手,以何为号,写个明白,今日午后就交给我!”

钱凤说:“谨遵大将军命令!”

钱凤起身要走,王敦又取过剑来,“啪”的一声劈开一个坐凳,对钱凤嘱道:“此事关系重大,必须严格保密。如发现有人知晓,不论何人,都要像这个凳子一样,格杀勿论,决不可心慈手软!”

王羲之听到这里,吓出一身冷汗。他很清楚,准是伯父忘记了自己睡在他的军帐中,当他想起,定然不会放过自己。怎么办呢?也是他命不该绝,急中生智,立即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用手指往自己喉咙里拼命狠抠,然后用被子紧紧地捂住嘴巴,不出声地把腹中食物,连酒带菜全吐在了被子上,然后装出熟睡的样子,呼呼地打起鼾来。

王敦待钱凤走后,果然忽地想起王羲之还睡在自己帐中,大为吃惊,立即动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当他提剑进入内室,掀开帐子一看,一股酸臭冲入他的鼻中。他望着鼾声如雷的王羲之,用手捂着鼻子,放心地笑了,并且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一头烂醉如泥的小死猪!”

王羲之终于化险为夷,逃过了一场杀身之祸。直到几年之后,每当想起这件事,他仍然有些心惊肉跳。

高洋快刀斩乱麻

高洋,字子进,出生于公元526年,勃海(今河北景县南)人。他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的次子,鲜卑化的汉人,为北齐的开国皇帝。

据史书记载,高洋的出生,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据说,他的母亲刚一怀孕,室内便常有红光。高欢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此子将来必有大贵。但是,高洋出生后,数月间却不哭不笑。忽一日,他突然开口,大声说:“我得活了!”他的母亲及左右侍女大吃一惊,十分害怕,却又不敢对外人言。

普通孩子长到两三岁时,都爱哭爱笑,喜欢玩耍。高洋却与众不同,不好嬉戏,只喜欢读书识字。待年龄稍大,又显得深沉孤僻,然而举止言行却很是大度。有一天,他的母亲和哥哥问他:“你想过没有,你将来要做多大的官?”

开始,他不回答,一再追问下,他也不言语,只是用手指了指天。母亲和兄弟们不明白他的意思,便将此事告诉了高欢。高欢听了非常高兴,私下对妻子说:“我早看出这孩子非同一般。他用手指天,是说将来要做天一样大的官,那不就是天子么?此事非同小可,今后不可再言于他人。”

高欢位居东魏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可是他不允许儿子们依靠他享乐。他认为,儿子们将来是否成器,在于他们自己的努力。因此,他对儿子们要求十分严格。

公元535年的一天,高欢下朝回来,一时心血来潮,想测验一下儿子们的智力和才能。他把儿子们叫到跟前,令人发给他们每人一团乱麻,然后说:“现在你们每人手里都有一团乱麻,让你们把它理顺。谁理得最快,最好,我就奖励谁!”

儿子们听了,便埋头开始理了起来。一团乱麻,到处是头,到处又不是头。找到一个头,一抽,又结成了死疙瘩。一个时辰过去了,有的抽出几根麻,但麻丝纠缠在一起,再抽就又抽不动了。孩子们急得满头大汗,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手中的乱麻理顺。

高欢微笑着。他注意到,只有高洋不着急,也不乱抽麻丝,而是蹲在地上,两眼直盯着那个乱麻团,似乎在思索。忽然,高洋眼睛一亮,找过一把刀来,对准那团乱麻只“嘭嘭”地砍了几刀;然后,他向高欢报告说:“父亲,我理完了!”

其他兄弟见了很不服气,未等高欢说话,抢先质问:“父亲让我们理乱麻,并没有说可以用刀斩断乱麻。你这样做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

高洋回答道:“乱者当斩,斩了就不乱了,何必一根根地去理呢?弄不好还会越理越乱!”

众兄弟被他一驳,哑口无言。高欢则哈哈大笑,高兴地说:“高洋的做法和回答都是正确的。”

后来,高洋果然做了北齐的开国皇帝。这个故事中的“快刀斩乱麻”,也作为一个成语流传至今。

尔朱敞智脱虎口

尔朱敞,姓尔朱,名敞,字乾罗,契胡人。他是北魏讨虏大都督尔朱荣的族子,后来尔朱荣被杀,尔朱敞避难嵩山,后归北周,以战功受封刺史、护军大将军。隋朝建立后,任金、徐二州总管。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被驻扎在晋阳的契胡族酋长、北魏大将军尔朱荣扶上皇位后,军政大权仍操纵在尔朱荣手中。公元530年九月,孝庄帝用计杀死了尔朱荣。公元532年,高欢进一步诛杀尔朱氏一族,声言要斩草除根。那一年,尔朱敞才12岁。

忽有一天,他母亲惊慌失措地从外面跑回藏身住处,对尔朱敞说:“大事不好,你们尔朱氏家的仇人正在四处搜查,要把你们尔朱氏赶尽杀绝。已经有人发现你住在这里,正要派人前来捉拿,快去逃命去吧!”

尔朱敞闻言大惊,问母亲道:“那你留在这里怎么办?咱们一起走吧!”

母亲说:“他们要杀的是尔朱氏,我不姓尔朱,没有关系。再说,两人一起走,目标太大,你快一人走吧,再耽搁就来不及了!”

母亲话音刚落,外面就响起了“嘭嘭”的打门声和呼喊声。尔朱敞再不敢停留,流着泪向母亲磕了个头,便急忙从后门逃走。

来到街头,尔朱敞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太显眼,别人一看便知道是尔朱氏的服装。

此时,他看到前面有一群孩子在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的衣服十分破旧。他急中生智,把那个孩子叫到一边说:“小兄弟,咱们商量点事好吗?”

那孩子见尔朱敞身穿绫罗绸缎,知道不是一般的平民孩子,便有点害怕地问:“什么事?”

尔朱敞笑着说:“我是大家子弟,整天穿这样的衣服,都穿烦了,今日看着你这身衣服倒不错,咱们俩换换好吗?”

那孩子听了,自然乐意,两人当即换了服装。

尔朱敞逃出洛阳城,又走了一天,来到一农家门前。门内走出一个姓长孙的老妈妈,看他可怜,便将他领到屋内,给他水喝,给他饭吃。长孙氏问他小小年纪怎么讨起饭来了,尔朱敞见这位老妈妈心眼好,便讲了实话。长孙氏听后,十分同情,又见尔朱敞生得聪明伶俐,遂把他藏在夹壁墙内。尔朱敞刚刚藏好,追兵便赶来,在长孙氏家中搜了一番,没有搜到,也就走了。

从此,尔朱敞便在长孙氏家住了下来。

尔朱敞在长孙妈妈家藏了三年,不愿连累老人家,后来便化装成道士,隐姓埋名,隐居到嵩山,继续读书去了。

数年后,他长到十七八岁。有一天,他对天长叹道:“我一个五尺男儿,难道一辈子就隐居在这深山之中吗?”他想到了当年伍子胥逃楚去吴的故事,便决心伺机出山,干一番大事业。

不久以后,他听说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广召人才,便下山去投靠,立即被封为行台郎中。

武则天驯马

武则天,名,中国一代女皇,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又称武后。出生于公元624年,公元705年病死,终年82岁。她从参政到执政计五十余年,其中临朝六年,称帝十五年。“则天”,是她改唐建周后的年号,叫则天皇帝,所以又称她武则天。

武是工部尚书、荆州都督武士的第二个女儿,刚刚两岁时,便头发浓黑发亮,一对凤眼温柔有神。有一天,武女扮男装,在院中玩耍,被来家做客的相士袁天刚看见,大惊失色地对武士说:“此儿龙眼凤颈,大有贵人之相。可惜是个男孩;若是女孩,将来必可君临天下。”

武年龄虽小,却听懂了相士的语言,心中暗喜,并决心按相士所说的目标而努力。三岁时,她便要求父亲给她请了教书先生,教她读书识字。武颖悟过人,老师教的,她都能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后来她父亲发现,老师所讲的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武的求知欲望,便买来许多名著经典,亲自为她讲解。其他时间,武兼学琴棋书画,同样也是一学就会。到她六七岁时,不仅熟知《诗经》、《论语》、《史记》和《汉书》,在琴棋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被家人称做“女学士”。但是,在她八岁那年,父亲病死,母亲杨氏带着她姐弟三人改嫁。

几年过去,武出落成一个绝代佳人,但性格却和一般女孩不同,倔犟而坚强。她十四岁那年的春天,朝廷派官去各地选妃,武以貌美多识被选入宫中,封为才人,备受太宗喜爱。

“武驯马”的故事,就发生在她入宫后不久的一天,显现了她的才干和胆识。

公元633年,西域为了讨好唐朝皇帝,针对唐太宗喜欢骑射的爱好,进贡了一匹稀有的宝马,名叫“狮子骢”,太宗心中非常高兴。在驯马那天,太宗带领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前去观赏。太宗来到驯马场,只见那马身材高大,皮毛发亮,两目放光。特别是那鬃毛,密长齐整,闪闪发亮。还有那四条马腿,粗壮有力,像铁铸成的一般。太宗越看越喜,越看越爱,当即宣布驯马开始。

第一个驯马师来到那马跟前,不料那马性情暴烈,见生人过来,四蹄猛踢乱蹬,使驯马师不得靠近。驯马师毕竟是驯马师,他瞅了个空隙,一个纵身,便蹿上了马背。但那驯马师上去骑了不到半圈,便被那马掀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惹得太宗和众嫔妃哈哈大笑。随后,又有几个驯马师不信邪,非要将它制服不可,结果也是一个个地被从马背上掀了下来。

这时候,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再也按捺不住显露本领的心情,未经太宗批准,便飞身蹿到“狮子骢”的背上,洋洋得意地飞奔起来。那马像是看透了这位将军的逞能心态,非要叫他当众现丑不可,也使出本领,跑了不到一圈,突地一阵胡蹶乱跳,那位将军便被从马背上掀了下来,摔得更厉害。

太宗见宝马虽好,但无人能够驯服,不由得感到扫兴,长叹一声,对侍卫官说:“咳,想我大唐,文才武略,人才济济,南征北战,所向无敌,现如今竟连一匹烈马也无法降服。这要让外邦知道,岂不耻笑?快快将它牵回马厩吧!”

“陛下且慢!”

太宗听喊,眼睛不由得一亮,回头一看,竟是刚刚入宫不久的才人武,正望着他微微一乐,尔后似乎胸有成竹地继续说:“能不能让臣妾试试?”

太宗深知,武虽然年龄只十四岁,但聪明有识,便也笑着问道:“听你言下之意,是能将它制服了?”

武道:“只要陛下令人找来三件东西,我想定能将它制服!”

太宗问:“哪三件?”

武说:“一是钢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

太宗吃惊地问:“要它何用?”

武面带一脸稚气地说:“马,就是让人骑的,如果调皮,我就用钢鞭打它的屁股。再不服,我就用锤砸它的脑袋。如果还不老实的话,我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

太宗听了,不由得心中一悸,却仍让人给她取来了钢鞭、锤子和匕首,并担心地对她说:“你毕竟纤细弱小,可要小心!”

武道:“请陛下放心就是了!”

武说罢,带上三件“武器”,来到烈马跟前,纵身蹿上马背,两腿一夹,令马奔驰。那马果然不服,将两只前蹄腾空,立起了马身,看那神气,是非要将武掀下来不可。武并不害怕,紧贴马身,举起钢鞭,“叭叭”就是两鞭。那马感到疼痛,似乎大怒,更加活蹦乱跳。在场君臣无不惊得冷汗淋淋,为武担心。武见马如此暴烈,也是大怒,便一手抓住马鬃,一手举起铁锤,对准马的头部,“嘣嘣”就是两锤。那马似乎被砸得疼痛难忍,只好将两蹄落在地上,任凭武摆弄。

太宗和文武百官见了,无不拍手叫好,说:“驯服了!驯服了!武才人,真是好样的!”

武并未就此罢休,而是轻轻把腿一夹,那马便慢慢跑了起来;武又把腿猛地一夹,那马便快速奔驰起来。两圈之后,武又把腿一夹,马便放慢了速度,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了起来。当来到太宗跟前,武一勒缰绳,那马竟温顺地停了下来。

太宗亲切地拉着武的手称赞说:“爱妃有胆有识,真是女中豪杰啊!”

不过,太宗在称赞的同时,也觉察到武有点太狠毒了。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太宗在临死前,生怕武掌权乱唐,才要她去感业寺出家的吧。

徐敬业马腹藏身

徐敬业,生年不详,唐高宗时将领。因为他是唐朝李责力的孙子,所以又叫李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县东北)人。

徐敬业的祖父李责力,本姓徐,名世懋,字懋公,熟知经典兵书,文才武略,多有奇谋,曾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军,并为瓦岗军主要将领之一。归顺唐朝后,高祖李渊重视他的才华,赐姓李。唐高宗永徽年间,因其名字与太宗李世民犯讳,便去掉了“世懋”中的世字,改名为责力。从此后,他的子孙可称李姓,也可称徐姓,故徐敬业又叫李敬业。

徐敬业小的时候,不喜欢读书,专好舞枪弄棒,而且性情蛮横,与人打架不要命,常常惹是生非,常被其他孩子的父母找到家中评理。为此家中人对他都很讨厌。徐敬业虽然经常挨打,但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祖父李责力常为此唉声叹气地说:“想我一生南征北战,才得到这一份业绩,很可能将来要毁在这个孩子手中。”

徐敬业的父亲是个孝子,听了老人的叹息,也很伤心,总想找个机会将儿子弄死。

徐敬业八岁那年的一天,在外边玩耍,听说离家十多里的一座山林中,来了一群狼,经常夜间出来伤害孩子和牲畜,弄得百姓终日惶恐不安,便带了十几个仆人,带上刀枪剑戟,骑马向山林奔去。他要消灭这群狼,为民除害。

徐敬业等人来到山林,便分头散开,包围了狼群,然后乱箭齐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射击,只有一只狼冲出重围,向山林深处跑去,其他的全被射死。徐敬业不肯罢休,遂把马一拍,向山林深处追去。

就在这时,他的父亲听说他又带人出去,以为他又要惹事,也骑马赶来,见仆人们正把死狼向林外拉,便问他们:“敬业哪儿去了?”

仆人们说:“有一只狼跑了,公子骑马追去了。”

徐敬业的父亲听了,二话没说,就令几个仆人放火烧山,他想把徐敬业烧死在山林中,以消除年迈父亲的后顾之忧。霎时间,风助火势,越烧越旺。

再说徐敬业独身骑马追狼,看看就要追上,便拉弓搭箭,嗖地射出,那狼应声而倒。

正当徐敬业得胜而归的时候,发现山林四周燃起了熊熊大火。他想冲出去,但风大火旺,已渐渐向他靠近,并且一点缝隙也没有,怎么冲得出去呢?

怎么办?徐敬业骑在马上,急得团团转。忽然,他发现左前方的一片树比较稀,立即跳下马来,从背上拔出两把钢刀,便砍了起来。砍出一片开阔地,他以为大火烧不过来了。可没有想到,过了不大一会儿,被砍倒的树木也燃烧了起来,而且浓烟扑面,使他睁不开眼,热气袭来,像要把他蒸熟似的。徐敬业再也忍受不住了,心想:这下定死无疑了。

不料,那马也忍受不住了,“咴”的一声长鸣,使徐敬业心中忽地一亮,想出了个办法,“嗖”的一刀,把马杀死,然后开膛破肚,把内脏掏出,自己钻进了马腹之中。

徐敬业的祖父听说孙子消灭了狼群,非常高兴,急忙赶来。当他来到山林,便听说儿子放火要把孙子烧死,顾不得责备儿子的愚昧,便令仆人四处寻找,看是否还能有救。

大火终于熄灭了,山林变成了一片灰烬。李责力边哭边喊:“孙儿啊,你在哪里?”

仆人们也边找边叫:“公子,你在何处?”

众人正在到处奔跑寻找,忽听徐敬业的父亲大声惊呼:“马,马,敬业骑的马在这里!”

大家围过来一看,果然是徐敬业的马,但是已经烧焦了。

李责力认为徐敬业死了,再也忍受不住满腹的悲痛,一下子扑到烧焦的马身上,拍打着哭道:“都怪爷爷不好,害得你死得这样惨!”

不料李责力的哭声未落,徐敬业猛地从马腹中跳出,拉住李责力说:“爷爷不要哭,孙儿还活着呢。”

众人一看,全都明白了。李责力一把将满身是血的孙儿抱在怀中,悲喜交加地称赞说:“好聪明的孙子!”

从此,全家人对徐敬业再也不另眼相看,李责力则从此把他带在身边,随军征战。

徐敬业在跟随爷爷的战斗中,苦读兵法,作战勇敢,以征伐有功被封为太仆少卿。李责力死后,徐敬业袭封英国公,镇守眉州,成为唐朝一名智勇双全的将军。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李显,杀害太子李贤,徐敬业联合唐之奇、骆宾王等人在扬州起兵讨伐,最后兵败被杀。

黄巢巧骗官兵

公元880年,有支农民起义大军,所向披靡,一举破了潼关。潼关失守,唐朝一片恐慌,大太监带领五百禁军,拥着唐僖宗和少数几个妃子、皇子,偷偷地溜出长安,逃往四川。起义军开进长安。公元881年一月,这支起义军的首领黄巢宣布立国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公元882年,唐朝军队攻长安,黄巢率军撤退,又屡遭伏击,惨败。公元884年,黄巢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身书香门第。黄巢自幼就读书识字,学习刻苦。在他四岁时,就央求父亲教他学诗读史,写诗作文。到五岁时,黄巢已能写出很像样的诗歌和文章了。

咏菊寓志

黄巢五岁那年的十月,已是万花凋谢,独有菊花还在争奇斗艳。黄巢家中后花园里种满了菊花,此时更是争奇斗妍,别有一派风光。

有一天,黄巢的外祖父专程前来赏菊。外祖父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望着盛开的秋菊,心中非常高兴,便让黄巢的父亲把全家人都叫来,共同喝酒赏菊。

三杯酒下肚,外祖父兴致大发,认为菊花开得如此美丽,岂能有酒无诗?于是便提议轮流对诗助兴。

对诗开始,大家出于对老人的尊重,一致同意从外祖父开始,可是他毕竟年龄大了,思路跟不上,张了张口,一时没有吟出。这一来,坐在外祖父身边的黄巢忍不住了,站起来对大家说:“外祖父年龄大了,既然一时想不出,就由我来代出吧;又因我在外祖父下手,接下来就轮上了,我索性就一出一对好了。”

说完,没等众人表示同意,他便吟出两句:

堪与百花为总首,

自然天赐赭黄衣。

不料,黄巢的父亲一听,就急得上前要用手捂住黄巢的嘴,但黄巢已经说完了,于是责骂道:“你这孩子,真是大胆,竟敢说出这种放肆的话来!”

黄巢对此不服,噘着嘴说:“我怎么放肆了?我只是说菊花可以做百花之首,没有别的意思啊!再说,那赭黄的颜色,也是大自然赐给它的呀!”

可他哪里知道,只有皇帝才能穿赭黄衣,而普通老百姓说这话是犯忌的;若传了出去,说不定就会惹出一场大祸的,黄巢的父亲岂能不怕?

但是,黄巢的外祖父却不以为然,于是打圆场说:“好了,别争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然后,他又对黄巢说:“巢儿,你平时才思敏捷,文词出众,今天何不给大家来首咏菊诗呢?”

黄巢望了望父亲,没有做声,父亲为了不扫老人的兴,换了口气对黄巢说:“既然你外祖父让你作,你就来一首好了。”

黄巢这才吟道:

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满院的菊花在阵阵吹来的西风中挺立着,可惜天气寒冷,蝴蝶难以飞来,辜负了菊花的芳香。假若将来有一天我做了司春之神(青帝),一定要让菊花在春天和桃花一起开放。

作者在这首诗里,抒发了他的远大志向,要做主宰天地的青帝,扭转乾坤;再把这首诗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因为赭黄是皇帝龙袍的颜色,就更加明显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黄巢从他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了叛逆的性格和豪迈的气概。

巧骗官兵

黄巢九岁那年,为生活所迫,开始跟着父亲去贩私盐。

当时,贩私盐是违法的,一旦被捉住,就要被处死刑。但是,不少民众为生活所迫,也只好干起了这冒险的营生。为了对付官兵,他们便常常结伙同行,尽量避开官兵的视线;实在避不开时,如是小股官兵,他们便将官兵杀死;若遇上大队人马,那也只好听天由命了。

这一日,黄巢跟着父亲贩私盐返回途中遇上了官兵,便与他们拼杀起来。结果,由于贩私盐的人多,官兵人少,经过一场拼杀,官兵除了几个人逃走,其余都被杀死。

盐商们取得胜利,便买来酒菜,大吃大喝地庆祝起来。

正当众人举杯痛饮之际,黄巢却突然高声对大家说:“叔叔伯伯们,这儿危险,不宜久留,我们还是赶快走吧!你们想过没有?那几个官兵逃走后,能不去州府报告吗?若州府带大队人马追来怎么办?我想,他们现在或许正在来的路上呢!况且他们骑马,我们步行,还要推着车子,就是现在立即动身,恐怕也会被他们追上的!”

经黄巢一说,大家方感如梦初醒,一个个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黄巢忽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赶快趴在父亲的耳朵上,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父亲听后,立即眉开眼笑,急忙对大家说:“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从前边十字路口处往南走,小巢留下,应付官兵!”

当黄巢的父亲带盐商车队迅速离开后,黄巢急从一棵树上折下几根树枝,绑在一起,在十字路口朝北的一条道上,慢慢扫了起来。

果然,父亲和盐商车队走后不大一会儿,州府便带着大队官兵追杀而来。州府看见一个小孩正在扫路,起了疑心,于是停了下来,将他叫住问道:“小孩,你在这里扫路做什么?”

黄巢一边扫,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我是附近村的,正在这里玩耍,不料刚才有一批商人,都推着车,从这儿往北走了。不知为何,他们给了我十两银子,让我在这里扫路,你们看,银子还在这里呢!你们说这事怪不!”

那州府一听,哈哈大笑说:“这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小孩,你上当了,他们是贩私盐的。这贩盐可是违法的,捉住要杀头的,是他们怕官兵追来,才让你给他们灭迹的,幸亏我发现可疑,才来问你,否则,我们上哪儿去追呢?险些跑了那些盐贩子!”

随后,那州府高兴地把马鞭一挥,对众官兵高喊一声:“追!这次我们一定要全捉活的!”

于是,州府便带着人马向北迅速追去。

黄巢望着官兵向北走得看不见了,才放心地微微一乐,从树林中牵出那匹早已藏好的马,飞身上去,两腿一夹,急驰向南而去。

赵计谋超常人

赵,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以勇武任大校,后为刺史,迁检校司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朝僖宗末年的著名将领。

他小的时候,以智勇全才被称为奇童,但流传更为广泛的,却是他勤奋好学、大智大勇的故事。

童戏演兵法

俗语云:“将门出虎子。”赵的家庭,世代都是武将,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唐朝著名将军。特别是他的父亲赵叔文,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被任命为忠武大将军。在这样一个将门世家,赵从小受到武运家风的熏陶,两岁读书识字,三四岁开始学习兵法,舞枪弄棒。

他学兵法十分刻苦,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练起武来,也是汗流浃背,从来不叫一声苦和累。赵叔文见儿子如此喜欢练武,便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每当排兵布阵的时候,都带着他在旁观看;每当校场演练时,便让他站在自己身边。小赵也抓住这种有利时机,争分夺秒地学习,一会儿问阵法,一会儿问要领,一刻也舍不得闲着,而且一些阵法、排兵技巧,只要经他看过,便不会忘记。

事后,他便利用和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机会,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再排练一遍,或攻或守,或进或退,井然有序。每当这时,赵就学着他父亲的样子,坐在阵中,发号施令。他的那些小伙伴,说来也怪,有比他大的,有比他小的,有父亲属下将士的子女,也有附近平民百姓家的孩子,都对他言听计从,乖乖地听他指挥。

这一日,赵又和小伙伴们玩起了打仗布阵的游戏。只听他一声号令,那些小伙伴们便各就各位;尔后又一声令下,小伙伴们便按敌我分工,有布阵的,有破阵的,有守阵的,有攻阵的,进退分明,动作不乱,有板有眼,煞有介事。恰在这时,他的父亲赵叔文因为送客路过,见到这种情景,甚感惊奇。那客人也由衷地称赞说:“这就是令郎吧?真是个奇才啊!”

赵叔文听了,也有些自豪地说:“看来这孩子果真有点出息,我赵氏家门不愁后继无人了。”

计谋超常人

公元842年前后,壶关一带发生了叛乱,叛军占据关口,烧杀抢掠,大有向内地进发之势。朝廷闻报,急令忠武军出兵讨伐。

忠武军主将接到诏令,不敢怠慢,急忙选兵点将,整军待发。赵闻信,立即身披铁甲,手执钢枪,肩挎弯弓,腰壶插箭,一步跨入父母房中,请求随父一同出征。

母亲见儿子全副武装,已知来意,当下对他说:“你年纪尚小,怎可去和那些如狼似虎的叛军厮杀?再待几年,等你力气长全,武艺学精,为娘自然让你随父出征!”

赵见母亲拦阻,心中着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据理相争道:“国家有难,人皆有责。儿自幼熟读兵法,苦练武功,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报国救民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我这将门之后能临阵脱逃吗?再说,当年父亲随着祖父征战时,不也是我这个年龄吗?”

赵字字千斤,掷地有声,父母为之感动,又想到他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也已经是足智多谋,武功高强,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赵叔文亲率大军,日夜兼程,来到离壶关尚有二三十里的一座山脚下,安营扎寨;然后便派人火速去壶关刺探军情。侦察结果是:唐军守将战死,士卒溃败,除部分逃散外,大都投降了叛军;而叛军此时是兵多将广,连连获胜,士气高昂,他们正在整顿休息,养精蓄锐,准备深入内地,发动更大的骚乱。

听了敌情报告,主将赵叔文急忙召集诸将研究作战方案。讨论中,有的主张全线出击,有的主张夜间偷袭;有的则主张兵分两路,其中一路正面迎敌,另一路抄入敌后,一迎一堵全歼叛军。

众将争论不休,赵叔文也一时未能拍板。可赵此时沉不住气了,插言问道:“先别争论了,当务之急怎么办?”

赵叔文毫不犹豫地说:“传令下去,部队原地安锅造饭,扎寨休息。”

赵未待父亲说完,便接过来说道:“且慢,我认为现在立即出动,方可获胜。”

赵叔文一听,便把话打断,并带有责备的口气说:“胡说,劳师远袭,岂不犯了兵家大忌?”

赵并不害怕,而是心平气和地对父亲解释说:“父亲说的兵家大忌,那是常规,我的意见是要打破这个常规。敌军也以为我们刚刚到,立足未稳,人困马乏,不会出战,因此思想麻痹,放松警戒。而我们偏不休息,乘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岂不一举得胜?兵法不是也讲‘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么?”

诸将听了,个个眉开眼笑,刚才的压抑不快,顿时被一扫而光,交口赞道:“好计谋!往往是常人不敢想的计谋,才能出奇制胜;虽说有点冒险,但胜利却常常就在这冒险之中!”

赵叔文笑了。

天黑下来后,遥望叛军营地灯笼火把,一片欢腾。赵叔文父子所率领的一支精兵强将,人衔枚,马包蹄,毫无声息地接近了叛军驻地。突然一声响箭,接着是鼓号声、冲杀声,忠武军刀枪剑戟作响,铺天盖地地杀入了叛军的营内。

叛军将领被弄得晕头转向:“哪来的大军,天上掉下来的么?”

叛军的军营乱了套,有的抓枪,有的摸刀,但是待刀枪摸到手的时候,已是身首异处了。叛军将领不知虚实,落荒而逃。

忠武军紧追不舍,出了壶关,来到太行山,一直追到山顶上的天井关。

不到两个时辰,一场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就结束了。赵家父子受到了皇帝封赏。

赵的名字从此传扬天下。

雷潮用泥人避祸

雷潮,是宋代著名的民间雕塑大师,他的雕塑,无论雕什么,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他的高超技艺是怎么来的呢?说来也是个生动的故事。

雷潮出身于平民家庭,家中并不富裕,但父母见他心地灵透,依然教他读书识字,希望他将来能为平民百姓做事,也给家门带来荣耀。因此,在他刚到上学年龄时,父母便送他去村中的一个私塾读书。

雷潮通达事理,善解人意,深知父母的艰辛,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在学校总是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但是,就在雷潮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候,他的父母却相继去世。雷潮眼含热泪,离开了学校。这年,雷潮只有十二岁。

一个12岁的孩子,失去了父母,这是很痛苦的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靠什么活下去呢?当时,本村有个席员外,心贪刻薄。他见雷潮虽然只有12岁,但长得却不算矮小,已能干些活了,认为有利可图,便让他为自己家中放牧。

雷潮生活无着,没依没靠,还以为席员外好心,给他谋了条生路,便痛快地答应了。可是,当他来到席员外家中,席员外向他交待任务和要求时,才知道他们家中竟有一百只羊,都由雷潮去放;每天必须太阳未出时就赶出门去,晚上日落后才能赶羊进圈。另外还给他规定:丢失一只羊,罚跪到两更天,丢失两只羊,罚跪到四更天;丢三只羊,罚跪到天明;若丢失四只以上,就用绳子吊罚一夜,工钱全部扣除。雷潮因有言在先,又无他路可走,也只好答应下来了。

在席员外的苛刻条件下,雷潮赶着羊群出门了。村外,都是本村百姓的田地,一百多只羊,就地放牧,他照看不过来,万一吃了别人家的东西,就要受到指责。没有办法,他只好把羊赶到离村十多里的山上去放。但是,山中常有野兽出没,万一把羊叼走一只,也就得按规定受罚。所以在放牧时,他一点也不敢分心,时刻准备驱赶野兽。尽管他十分小心,但在他放牧的第二天,还是丢失了一只。席员外当晚就罚他跪到两更天。

第二天,雷潮又去放牧了,为了避免野兽叼羊,他便把羊赶到离山远一点的地方去放;但是,到天黑回来一数,竟又少了两只。连着两天少了三只羊,席员外罚他跪到天明。

天亮后,雷潮拖着一夜未眠的身子,又出去放羊了。

当羊去吃草后,他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害怕,如果今日再丢羊,自己的小命可就没有了。想到这里,他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他正哭得伤心,被一位讨饭的老人发现了,问他:“孩子,发生什么事了,如此难过?”

雷潮便把事情对老人说了一遍。

老人很同情他的处境,想了想对他说:“这样吧,我给你再找两个人来,帮你放牧,就可能不丢羊了。”

雷潮瞪大眼睛说:“找谁去呢?再说,现就我一个人,东家还不让我吃饱,中午不回家,饿了只能摘些野果充饥;如果再找两个,他们吃什么,喝什么呀?”

老人没有言语,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他走到河边,挖了许多河泥,在羊群的东边捏了一个人,西边也捏了一个人,手中都高举羊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好像真的一般。

雷潮一看,不由惊呼出声道:“老人家真是好手艺,您能教我么?”

老人说:“好!我现在就把这技术传授给你!”

于是,雷潮在老人的指点下,学了起来。

天黑了,老人对雷潮说:“基本的技术你都已掌握,以后就靠你自己练了。要记住:熟能生巧!”

老人说罢就走了,雷潮也赶着羊回到家中。那员外一点数,羊果然没少。雷潮暗自庆幸,他第一次感到可以睡个放心觉了。

第二天,天未亮,雷潮便赶着羊出门了。他把羊赶到山下,看着羊开始吃草后,便练习起捏泥人来。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羊再也没有丢过。雷潮捏的一个个泥人,大的有大人那么高,小的像一节手指那么小,不管大的或者小的,都惟妙惟肖,表情丰富,像真人一般。

这一天,雷潮正在捏泥人,那位教他的老人又来到他的身边,他看到雷潮捏的一个个泥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说:“好勤奋的孩子,你终于成功了!今后,你即使不放羊,也不愁吃不饱饭了!”

雷潮见师傅来了,急忙跪倒在地说:“多谢师傅相救!”

老人道:“不对,我只是做了指点,技艺长进到这么高的程度,完全是你自己苦练的结果。我先后收了一百个弟子,现在看来,真正有资格做我传人的,只有你一个!”

雷潮受此鼓励,更加勤学苦练了。

时间一久,那位席员外见雷潮每天中午都回家吃饭,也不丢羊,心中很是纳闷:莫非有人帮他放羊?他决定去看个究竟。

这天中午,他趁雷潮回家吃饭的工夫,悄悄来到雷潮放羊的地方察看。刚来到羊群近处,忽然发现一个大汉,怒目圆睁,高举鞭子,像是对着他劈头打来。席员外吓得“噢”了一声,面如土色,赶紧后退,不料脚被树根绊住了,扑嗵一声跌倒在地,脑袋正巧摔在一块石头上,顿时血流如注。当他被人发现救回后,终因流血过多,不几天就死去了。

后来,雷潮离开了席家,以泥塑为业,走上江湖,技术越来越精,名声也越来越大。据传说,现在陈列在洞庭东山紫金庵中的一堂彩塑罗汉,就是雷潮的作品。

成吉思汗胸有奇谋

元太祖,姓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生于公元1162年,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公元1206年,统一全蒙古,在忽里台(大聚会)上,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全蒙古的第一个政权,即蒙古国。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史称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毛泽东在诗词《沁园春·雪》中,也称其为“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的这种雄才大略,在他的少年时期就已崭露,有许多神奇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胸有奇谋

成吉思汗的父亲叫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的贵族,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成吉思汗出生时,头大体伟,两眼黑亮有神。更为奇怪的是,传说他一生下来,右手紧紧握着一块凝血,坚硬如铁,又像红宝石一般晶莹透亮。众人都认为这是神灵所赐,因此,他的父亲也觉此儿不凡,便给他取名为“铁木真”,这三个字在蒙古语中是“精钢”的意思,希望他有刚强的意志,干一番大事业。

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铁木真自幼勤学好问,很有志气。游牧民族的固有特点,使他在四五岁时就对骑马射箭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大人们抱着他奔驰在蒙古大草原上。到他六七岁的时候,不但骑射技艺精湛,而且性格深沉,不苟言笑,遇事善于动脑,常有奇谋,部落上下都很看重他,遇事也都想先去听听他的意见,然后去办,心中才觉得踏实。

大约在铁木真八岁那年的一天,孛儿只斤氏族外出作战大获全胜,收复了不少土地,掠到了一批牛羊,也速该高兴,下令部落将士举杯庆贺。为助酒兴,也速该命各部挑选骑手一名,要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赛马活动。所谓“别开生面”,是说往日赛马,都是以骑艺高,速度快,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而今日却是不同,是看谁的马跑得慢,最后到达终点者为胜。

赛马开始了,一个个骑士没有了往日纵马驰骋的形象,而是个个使劲勒住战马,瞪大眼睛,环视左右,生怕走在了别人的前头。他们虽然速度很慢,没有消耗多少体力,却全都汗流满面,因为他们实在不适应这种赛马场面。再说那一匹匹战马,平时也是狂奔惯了的,而今日却是有劲使不出,有腿腾不开,直憋得咴咴直叫,有的甚至前腿腾空,险些把骑手掀下马去。

也速该和众将士,见那些骑士们如此狼狈不堪,那战马也被勒得怪象百出,乐得前仰后合。

三个时辰过去了,一个个骑士,一匹匹战马,竟连十分之一的路程还未走完。

也速该有点不耐烦了。他想:照这样的赛法,何时才能有结果?

太阳眼看着就要落山了,赛马仍毫无结束的希望。也速该十分后悔自己脑子一热出了这么一个赛马项目,但是,话已出口,难以改变。他在思考着如何结束这种尴尬的局面,但百思不得其法。

又一个时辰过去了。也速该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情绪,只好对众将士说:“有谁能在不改变原定比赛条件的前提下,设法尽快结束这场赛马,给予重赏!”

众将士都想得到重赏,便纷纷议论起来。然而,议来论去,仍没有想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来。

正在这时,年仅八岁的铁木真站出来说话了:“请众骑士们下马,交换坐骑!”

众将士虽然不明白铁木真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然后,只听铁木真大喊一声:“赛马开始!”

顿时,众骑士一扫刚才那种前移后挪的样子,而是快马加鞭,竞相飞奔起来。

不一会儿,赛马便结束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直到比赛结束,大家才明白:铁木真此计的关键,在于交换战马。因为这场比赛规定的条件,是以战马为准,谁的马最后到达终点谁为胜,而不是比赛骑士们的骑艺。因此在交换战马之后,各位骑士骑的都是别人的马,多加几鞭,让别人的马尽量跑快些,才能把自己的马甩在后边。比赛很快结束,将士将都称赞铁木真的计谋高明。

百炼成钢

铁木真的童年时期是美好的,他每每回想起来,都感到十分幸福。但是他的青少年时期,却是多灾多难,险境重重。然而正是这些困难,使他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体魄,增长了见识,为后来成就建国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每想到这些,他便感到自豪。

那年他刚刚九岁,父亲为他外出求婚。在回来的路上,塔塔儿部为他父亲举行宴会,使其中了圈套,被毒酒害死。从此,他们孤儿寡母失去了在部落的统治地位,泰赤乌部乘机夺去了他们的人马。为防止孛儿只斤氏族东山再起,泰赤乌部还对铁木真母子百般欺辱,企图伺机把他们母子害死。铁木真从内心恨死了塔塔儿人和泰赤乌人。他卧薪尝胆,伺机复仇。

这一日,铁木真兄弟姐妹六人到山中射猎,忽然发现了泰赤乌部的一支人马。铁木真急忙将弟弟、妹妹藏于草从之中,然后独自翻身上马,暗中渐渐靠近敌人,乘其不备,一箭射去,为首的中箭而死,其余人不明情况,猛地一惊,急忙掉回马头,准备退去。后来他们发现只有铁木真一人,便又回马追杀。铁木真为使弟弟妹妹不落敌手,急向另一个方向逃去,将敌人引开。但是铁木真最终还是被泰赤乌人捉住了。

蒙古族泰赤乌部有位少女,名也速干。她的父亲叫锁儿罕,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当他听说孛儿只斤氏族首领也速该,也就是铁木真的父亲,被塔塔儿人用毒酒害死后,十分同情这位年轻有为首领的不幸遭遇;当他又听说泰赤乌部首领为了夺取也速该的部属和牛羊,竟向铁木真母子下毒手时,更是义愤填膺。他本为泰赤乌部首领属下做事,深知也速该在位时,泰赤乌部因惧怕也速该的势力,对其很是俯首帖耳。然而今天,也速该被害,泰赤乌如此落井下石,使他更看清了泰赤乌的真面目。于是,锁儿罕拂袖而去,回家做了个普通牧民,再也不给泰赤乌卖命了。

也速干自幼丧母,和父亲及两个哥哥相依为命。因她聪明伶俐,在她刚七岁的时候,便挑起了主持全部家务的重担,连两个哥哥都听她指挥。

当她从父亲的谈话中得知铁木真一家的不幸遭遇后,深表同情,竟天真地对父亲说:“中原有句名言,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如有机会,能帮助他一把就好了。”

锁儿罕道:“傻孩子,可别乱说,如果让泰赤乌首领知道了,岂能和我们善罢甘休?不过,铁木真那孩子,我曾经见过,年龄虽小,但足智多谋,也够泰赤乌人对付的了。”

听了父亲的叙述,一个年轻有为的美少年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也速干那纯洁无瑕的心灵中。

不久,就发生了铁木真被俘后伺机磨断锁链、砸死看守、脱身而逃之事。铁木真在逃亡途中,又恰好被外出而归的锁儿罕遇上,迅速把他带回家中。

当锁儿罕全家听了铁木真从被捉到逃出的经过后,着实为他捏着一把冷汗,也十分敬佩他临危不惧和随机应变的大智大勇。特别是也速干,更是听得入了迷。但是当父亲和哥哥听完后对铁木真大加称赞的时候,也速干却一句话也没说,而是在低头思索着什么。

父亲锁儿罕感到奇怪,便问她说:“也速干,你在想什么?难道你不感到铁木真的所做所为了不起么?”

也速干微微一笑说:“因为他的所做所为,和我想像中的铁木真一模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他做不到这些,那他就不是铁木真了。”

父亲和两个哥哥听了,似懂非懂,只有铁木真频频点着头说:“知我者,也速干也!”

也速干继续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下一步能为铁木真做点什么?”

父兄们听了,无言以对。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听得外边马蹄哒哒,由远而近,还有不少人大呼小叫。

锁儿罕大惊道:“坏了,泰赤乌人追来了!这可怎么办?家中就这么大点地方,往哪儿躲呢?”

两个哥哥说:“干脆我们出去和他们拼了!”

锁儿罕道:“现在也只好这么办了!”

铁木真见状,急忙拦住,并大声说道:“一人做事一人当,我决不能连累你们!”

铁木真说着,持刀就往外冲,却被也速干一把拉住说:“这是大智大勇之人所为么?”

然后,她对父兄说:“你们都从后门走,这事就由我来应付吧!”

锁儿罕见女儿冷静沉着,好像胸有成竹,也只好照办,遂带领两个儿子从后门躲了出去。

泰赤乌人气势汹汹地破门而入,大声问道:“铁木真来了么?”

也速干神态自若,一边往车上装羊毛,一边回答说:“我不认识铁木真,也从没有人来过!”

泰赤乌人一边问,一边东找西寻,但不见人影,看到一车羊毛,便要去翻。

也速干急忙向前拦住说:“我一个女孩子,好不容易刚刚装好,你们翻乱了怎么办?再说,天气如此炎热,羊毛中能藏得住人么?就是藏了人,热不死,也得闷死啊!况且,我家也是泰赤乌部人,我的父亲就在你们首领手下做事,我怎么会向着外部落的人呢?”

泰赤乌人见她说得有道理,而且又是个女孩子,谅她也不敢撒谎,便消除怀疑,迅速离去。

也速干见泰赤乌人走远了,才将快要闷死的铁木真从羊毛中拉了出来,笑着对他说:“太委屈你了!”

这时,锁儿罕和两个儿子也进来了,连连称赞也速干的机智和勇敢。

铁木真绝路逢生,不知如何感谢锁儿罕一家的救命之恩。他扑通一声跪在锁儿罕面前,眼含热泪说:“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苍天在上,有朝一日我若能成就大业,定要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锁儿罕急忙将铁木真扶起说:“孩子,不必多礼,你一定会成功的!这里毕竟是危险之地,不可久留,快快离去才是!”

锁儿罕说完,便让儿子牵来一匹骏马,拿上弓箭和食物,送到铁木真跟前。

铁木真临别时,特地来到锁儿罕跟前说:“只要铁木真活着,我就会永远记住您老人家的!”

公元1206年,铁木真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蒙古帝国,被尊为成吉思汗,也速干被接去做了皇后。

经过这场灾难,铁木真生怕再遭毒手,就和母亲、弟妹,迁到一个叫不儿罕的地方居住,一家人靠挖野菜、摘野果维持生命。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铁木真一家好不容易牧养了八匹骏马,又被盗马贼偷了去。此时的铁木真,已经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身材高大魁梧,岂肯甘心受欺?于是,便骑上家中剩下的那匹老马,循着蹄印追去。途中,他遇到一个叫博尔术的少年,便去询问。那少年见他相貌英俊,谈吐不凡,心生爱慕,便对他说:“今日凌晨,曾有人赶着八匹骏马,慌里慌张地经过这里,我已感到他们是伙盗贼,但没有惊动他们。你现在人困马乏,不妨稍作休息,吃过饭再追不迟。”

铁木真见博尔术生得精悍洒脱,也很高兴,便下得马来,一边吃饭,一边交谈。

在交谈中,当博尔术得知眼前这位少年就是足智多谋的铁木真时,大喜过望,激动地说:“对于你的智谋胆略以及复业大志,我早有所闻,但无缘相见,不料今日方得幸会。我家原来也是孛儿只斤氏族人,对你应该效力,现在我就和你一块去寻马好了!”

于是,博尔术牵出两匹骏马,和铁木真一起翻身上马,谈笑风生,踏上了寻马和路程。

这天傍晚,他们来到一个部落。待日落天黑后,两人潜入马棚查看,铁木真发现自己的八匹骏马果然在这里,便将其悄悄牵出。但是,两人走出不远,就被盗马贼发觉追来。博尔术刀法精奇,不一会儿就砍倒了七八个贼人;然而,铁木真却腿部中箭。博尔术正欲来相救,却见铁木真向他使了个眼色,假装昏了过去,趴在马背上,暗中拉弓搭箭,对准一个头目模样的盗贼,嗖地一箭射去,那贼应声而倒。众贼人见两个少年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头目又中箭倒地,无心再战,便一哄而散。

从此,铁木真在博尔术的帮助下,杀富济贫,救助危难,不断扩大影响,壮大力量,终于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走上了恢复大业、统一蒙古的道路。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