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章奇计除恶

吕蒙剿匪杀逃将

吕蒙,字子明,出生于公元178年,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东南)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手下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将。

吕蒙小的时候,不喜读史书,却爱读兵法,勤习武艺,到七八岁时,便有一身好功夫。但是,约在他12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为生活所迫,来到了江南,投靠到姐姐家中。他的姐夫叫邓当,在东吴孙策手下为将。

吕蒙十五岁那年,东吴境内出现了盗贼。他们占山为王,时常下山抢劫,弄得民心惶惶,不得安宁。孙策闻报,立即派邓当率军前往剿匪。

当邓当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妻子和岳母时,吕蒙也吵着要去。邓当认为他年龄尚小,生怕有失,无法向岳母交待,拒绝了他。

邓当率军刚赶到盗贼据点,就和盗贼打了一仗。那些山贼多为亡命之徒,见官军虽多,并不惧怕,挥刀舞斧,狠砍猛杀,有的山贼胳膊被砍掉了,鲜血直流,另一只手仍然持刀拼命厮杀。

邓当手下有一个校尉,在率领士兵和山贼搏斗时,忽见一个盗贼,耳朵虽然被砍掉了一只,却不顾血流满脸,仍举刀向他狂奔而来。这校尉吓破了胆,回头便逃,并且边逃边喊:“这小子不要命了,快跑吧!”他这一喊不要紧,十多个士兵也跟着逃。那山贼一见,更是胆壮,穷追不舍。恰在这时,有一名小将骑马赶来,高声吼道:“那贼人休得猖獗,小爷来了!”那盗贼听了,猛的一惊,正要举目看个究竟,不想已被那小将一刀砍倒在地,复一刀,结果了性命。尔后,那小将截住校尉,气愤地说:“平时你慷慨激昂,今日上阵,为何畏敌如虎,吓得逃走?”那校尉认得吕蒙,羞得面红耳赤,只好复又回身杀敌。

山贼被破后,邓当清点人马,发现吕蒙,不由得大惊道:“你是何时来的?”

未等吕蒙回答,那个临阵逃脱的校尉立即站了出来,指着吕蒙说:“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竟偷入军营,岂不是拿着剿匪开玩笑,应该就地正法!”

允许吕蒙暗中随军的两位将军一听急了,遂站出来驳道:“他随军剿贼,是经我二人允许的,怎么能说偷入军营?况且,如果不是他及时赶到,杀死追你逃跑的贼人,你还能活到现在么?就此而言,吕蒙应记大功,怎能治罪呢?”

一席话,驳得那个校尉哑口无言。

邓当为那校尉解围说:“吕蒙假我名义进入军营,理应治罪,但念他杀敌有功,也就将功折罪了。”

邓当回军后,将吕蒙私自随军的事告诉了他的岳母。吕蒙的母亲当即将吕蒙叫出来责备道:“你愿帮姐夫剿匪,这是好事,但也不能背着家人偷着去啊!你如此自行主张,万一有个好歹,可让我如何向你九泉之下的父亲交待?”

吕蒙闻言道:“母亲教训的甚是。但你老人家想过没有,我们老是依靠姐姐、姐夫过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虽然年纪还小一些,但身高力大,还有些武艺,一般人奈何不了我。再说,我跟着姐夫剿匪安民,万一有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就有出头之日了吗?这次我随军剿匪,将士们都为我请功,只因那个临阵脱逃的校尉被我抓住,羞愧难当,怀恨在心,说我私自随军有罪,我姐夫才给我来了个将功折罪。否则,说不定我已经有出头之日了!”

母亲见儿子说得头头是道,也不愿再过分相责,只好装着生气地说:“说来说去都是你的理。我年纪也大了,管不了你了,那就随你去吧!”

吕蒙见此,已知母亲暗许,心中很是高兴。第二天一早,他便去找当初允许他私下随军剿贼的那两位将军,商议如何说服姐夫,让他正式到邓当的队伍中去。

谁知他刚来到那位将领的门口,却碰上了一群将领,其中有那个临阵逃脱的校尉。那校尉不怀好意地对吕蒙一拱手,当着众将领的面,讽刺他说:“肉公子来了,你这一堆肉那天没叫老虎吃掉,真是万幸啊!”

吕蒙对他恩将仇报,当着众将的面要姐夫治自己罪,心中正在恼恨,现见他又如此羞辱自己,不由得更加愤怒地说:“胆小鬼!如果不是我及时赶到,你摸摸现在还有脑袋么?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出入?”

那校尉本想羞辱吕蒙,没想到当着这么多将领的面,反被他羞辱得更狠,便恼羞成怒地说:“好小子,你竟敢骂我!”

那校尉说着,便抽出宝剑,奔上前去,照着吕蒙便砍。吕蒙见这校尉如此蛮横,也真生了气,遂举刀相迎。诸将领在战场上见吕蒙英气勃勃,从心眼里喜欢他,对那个平时装腔作势,到生死关头又胆小如鼠的校尉,早就看着不顺眼。现见那校尉和吕蒙一个小孩子动手,便拉偏架,一下抱住校尉不放,使得校尉那刀靠不近吕蒙。不料想吕蒙一刀捅了过来,只听噗嗤一声,扎进了校尉胸膛,那校尉立时倒在地上,血流如注,当场毙命。

这一来,诸将傻了眼,吕蒙也吓呆了。后在一名将领的提醒下,吕蒙逃到了邓当的朋友袁雄家中。袁雄觉得,老躲着也不是办法,而且吕蒙杀人有因,便主动找邓当商议对策。两人商议的结果,决定带吕蒙向孙策自首,讲明前因后果,也许会得到宽恕。

孙策听了邓、袁二人的禀报,也不由得心中一惊,心想:“如此勇敢少年,只是有点蛮横,否则,一定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又看看吕蒙,一脸稚气,豪无惧色,脖子一拧一拧的,好像很不服气的样子,便把桌子一拍,发怒说:“大胆吕蒙,你竟敢光天化日之下,目无王法,随便杀人!来人!推出去给我斩了!”

邓、袁二人一听,吓得冷汗直冒,赶紧跪地求情。可吕蒙却大声阻拦说:“不用求他!他既然如此是非不分,求他何用!只可惜我白为他效力了。”

孙策心中笑道:“小家伙还真有胆量。”便又问吕蒙道:“你凭什么说我是非不分?”

吕蒙昂然答道:“自古以来,杀人偿命,理所当然。我死不足惜,可是我杀的是什么人?为何杀他?您弄清了么?我杀的是一个战场上的逃兵,我杀的是一个知恩不报、反而嫉恨在心的小人!在战场上,我杀山贼,截逃兵,难道无功?您因为我杀了一个逃兵而要把我斩首,岂不是鼓励临阵脱逃么?这不是是非不分是什么?”

孙策听罢,哈哈大笑说:“好你个吕蒙,我喜欢的就是你这种犟劲!从今天开始,你就留在我的身边吧!”

数年后,邓当死去,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拜别部司马。后因屡立战功,官至虎威将军。

王戎智捉骗子

王戎,字冲,出生于公元234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的祖父王雄,为幽州刺史。其父王浑,为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宣武场观戏

有一年的春天,魏明帝曹睿为了君臣同乐,在宣武场举行盛大娱乐活动,令全国各地著名剧种进京演出,以招待文武百官。王浑身为朝廷重臣,当然应邀前往,王戎也被父亲带去一同观戏。

王戎这年只有六七岁,对戏不感兴趣,便请求父亲领他到别处逛逛。王浑很长时间没有带王戎一块出来玩了,不忍心扫他的兴,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父子二人逛着逛着,忽见一个地方挤满了人,正在观看什么。王戎也拉着父亲挤了进去。进去一看,原来是几个大铁笼子,里面装着各种凶猛的野兽,有狮子、老虎、黑熊,还有金钱豹等。观看的人们觉得好玩,有的往笼子里扔糖,有的扔水果,还有的扔肉食。那些野兽在笼子中四处冲撞,时而瞪着凶猛的眼睛,时而张着血盆大口,频频发威。

正在此时,有一官吏往黑熊的笼子里扔了一只二三斤重的活兔子。那黑熊一见,喜出望外,一掌把那兔子拍死,张口就撕咬起来。狮子、老虎一见,都急红了眼,便在笼子中怒吼长啸,其他猛兽也一起乱撞嘶吼起来。观看的人们见了,一个个惊慌失措,生怕猛兽撞出铁笼,将他们吃掉。

王戎的父亲王浑也吓得跑了。他跑出不多远,忽然发现没有了儿子王戎,便回头去找。只见王戎仍在铁笼跟前观看,而且神态自若,还不时为诸兽的蹦跳吼叫拍手叫好。王浑不禁大声喊道:“小戎,还不快过来,老虎要出来了!”

王戎好像没听到一般,王浑急忙又跑了回去,拉他说:“找死吗?还不快跑!”

王戎没有惊慌,也没有动,十分坦然地对父亲说:“有什么可怕的,它们不是都被关在铁笼子里吗?”

王浑道:“它们劲那么大,撞破笼子不就出来了么?”

王戎说:“那么坚固的铁笼,它们怎么能出得来呢?如果说它们劲大能撞坏铁笼的话,那它们刚刚被关进铁笼的时候,劲不比现在更大吗?再说,如果它们真的出来了,你跑得再快也会被追上的。既然是这样,又何必跑呢?”

王浑想了想,又看了看那坚固的铁笼和自己的两条腿,认为儿子的分析是对的。

恰在这时,明帝曹睿看到了这一情景,立即召见了他们。听了王戎的回答,明帝心想,王戎小小年纪,比那些争相奔逃的官员还有见识,真是奇才,便重赏了他。

路边李苦

有一天,王戎学习完毕,和一群小伙伴出去玩耍。他们每在一块玩,总要做一种游戏,今日他们的游戏,是捉迷藏,互相追逐奔跑。

他们追逐了约一个时辰,玩得十分痛快,但也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便坐下来休息。这时,忽然有个孩子发现,路边有棵李树,上面挂满了紫红色的李子,令人口涎欲滴,便高兴地用手一拍,高喊了一声:“李子!”遂撒腿跑去。

众人闻言,也争先恐后地跟着跑去,爬到树上摘李。独有王戎,坐在路边动也不动,静心休息。有的伙伴对他喊道:“王戎,你不口渴么?多好的李子,还不快来吃几个?”

王戎笑了笑,仍然未动。这时,有一个过路人见此情景,问他道:“别人都去摘李子,你为什么不去呢?”

王戎笑着回答:“那李子是苦的,摘它何用?”

王戎的话音刚落,他那几个小伙伴都咧着嘴一个个很扫兴地回来了,并且边走边说:“好苦的李子,太难吃了。”

那人见状,感到奇怪。待王戎的几个小伙伴来到跟前,见其中一人手中还有几个大李子,便要过一个,放在手中,看了又看,瞧了又瞧,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更觉得奇怪,便又问王戎道:“这么又大又鲜的李子,和平常所见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啊!你怎么知道它是苦的呢?”

王戎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棵李树是长在路边的,上边挂满了李子,而且又紫又红,说明早已熟透了。但是,路上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见了这么好的李子,如果能吃,谁不摘取,怎么会留到今天?所以,我判断这是一棵野生李子树,果子是不能吃的。”

有个小伙伴忽地明白过来,抢先插言说:“对呀,树上那么多李子没人去摘,说明是光能看不能吃的。哎!我怎么没想到呢?”

又一个小伙伴责备王戎说:“既然你早就知道李子是苦的,为什么不早对我们说呢?”

那个过路人听了,深为王戎的聪明而震惊,所以,没待王戎回答,就反问他的小伙伴说:“王戎已把道理讲得很明白,说明他善于动脑,你们为什么不动脑想想呢?”

众人无言以对。

智捉骗子

有一年的元宵节,凉州城内举行灯展。晚上,身为凉州刺史的王浑,与家人登上城门楼,一边饮酒交谈,一边观看城中美景。只见城内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派繁荣祥和景象。对此,王浑看在眼里,乐在心中,他深为自己治理有方而感到自豪。

王戎这年五岁,见城中如此热闹,闹着要去逛灯会。王浑答应了,便让一个叫憨憨的仆人背着他去,并一再叮咛:“要看好小公子,不要走丢了!”

王戎由仆人憨憨背着来到市中,看见各种各样的花灯:有鱼灯、鹿灯、大龙灯、走马灯。不少灯上还写着一条条谜语,谜底有的是打一物,有的是打一人名,还有的是打一地名等。

然后,他们又挤到一个大戏台下,戏台上正表演灯舞。那优美的舞姿、谙熟的舞技,不时引起观众们的叫好声。台下一叫好,台上演员更加卖力,锣鼓敲得更急,乐器也奏得更响。这时,有一个鬼头鬼脑的人盯住了憨憨背上的小王戎。

憨憨正瞪着眼睛看台上表演,小王戎叫着要撒尿。憨憨说:“人这么多,怎么挤得出去,我把你放下来,你就地撒吧!”

过了很长时间,憨憨问:“怎么还没撒完呀?”憨憨没听见王戎回答,低头一看,哪里还有王戎的影子?憨憨害怕了,急得他顾不得拥挤,到处喊,到处找,仍不见王戎,才慌慌忙忙地去向主人报告。

王浑一听,顾不得怒责憨憨,立即下令戒严,包围整个凉州城,挨门挨户地搜查。

再说王戎,撒完尿就又爬到“憨憨”背上看戏,看过一段,“憨憨”背起他就走。开始他以为要回家,没在意。可是,越走越感到陌生,觉着不对劲,便对“憨憨”说:“咱们不是回家么?这是往哪去呀?憨憨,你可别迷路呀!”

那人道:“没迷路,这是抄的近道。”

王戎一听,发觉不是憨憨的声音,心中很是害怕,心想:坏了,一定是让贼背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他并没慌乱,思考着脱身的方法。忽然,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一边和贼说着话,一边解下自己扎头发的红布条,系在了那人帽子的后带上。

王戎被背到一个交叉路口,忽然看见几个差人骑马而来,他认出其中一个是父亲的部下,便大声喊道:“快来抓贼人!快来抓贼人啊!”那人见事不妙,急忙扔下王戎,混到人群中去了。

差人过来,认出王戎,道:“小公子,受惊了!”

憨憨也赶来了,看到王戎,着急地说:“你这小祖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王戎没顾得上和憨憨搭话,急对差人说:“快去抓贼人!”

公差急忙问:“贼人在哪里?”

王戎道:“跑了。不过,我在他的帽带上系了个红布条,快去追查吧,他是跑不远的。”

十多个公差分头去抓贼人,小王戎终于又回到了父母身边。

不一会儿,公差凭着暗记,把贼人抓了回来。王浑为儿子能急中生智而自豪。

刘义隆伺机除权臣

刘义隆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第三任皇帝,字车儿。他是宋武帝刘裕的第三子,出生于公元407年。刘义隆初封荆州刺史、宜都王,宋少帝刘义符遇害后,由大臣傅亮、徐羡之、谢晦等人拥推为帝,史称宋文帝。

在南北朝时期,宋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坚持宋武帝时期的集权政治,抑制豪强兼并,清理户籍,减免赋税,劝课农桑,奖掖儒学,注重选拔人才,开创了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由于他在位的30年中一直用“元嘉”做年号,史家就把他在位期间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之治”。

刘义隆的治国才华,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就已崭露头角。

以才治封地

刘义隆的祖辈虽为仕官,但到他的祖父刘翘一代,却只做了一个功曹。父亲刘裕出生不久,祖父去世,家道中落。刘裕七八岁的时候,为生活所迫,曾上山砍柴,下泽捕鱼,没有读过书。后来,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便参加了北府兵,成为刘牢之的部下。由于他作战勇敢,跟随刘牢之镇压了孙恩起义而受封建武将军。直到这时,刘裕才深深懂得,要成大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从此,他便一边打仗,一边读经书,学兵法。特别是在他讨灭桓玄,掌握东晋大权,进而运用智谋篡晋建宋,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他更加认识到“武可安邦,文能治国”的道理,十分重视兴儒办学,尤其重视督促自己的儿子们学史书,攻兵法。

刘裕的几个儿子当中,长子刘义符因其母张夫人受到宠爱,得封太子。但他只知骑马嬉乐,不喜读书,有时被迫读点书,也只是做给他的皇帝老子刘裕看的。次子刘义真,虽喜读书,但也只是喜欢文学,作诗联对,对经典、兵法之类则毫无兴趣。惟有第三子刘义隆,与他的两个哥哥不同。

刘义隆的生母胡道女,是刘裕的小妾。当时,刘裕的结发妻子臧氏没有生儿子,后来比胡道女早被纳妾的张氏生了个儿子,给刘裕带来了欢乐,由是张氏备受宠爱。又过了一年刘裕的小妾胡道女又生了个儿子,就是刘义隆。刘义隆天生聪慧,两三岁时,便学字诵诗,而且一学便会,很受刘裕喜爱;母以子贵,于是胡道女也受到宠爱。这样一来,引起了张氏的妒忌。张氏经常与胡氏发生口角,还联合刘裕的其他妻妾一同诋毁胡氏。终于,在公元411年,刘裕将胡道女赐死。这年,刘义隆才四岁。

母亲被赐死,刘义隆失去了母爱,也失去了父皇的宠爱。小小年纪,他便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决不能再和哥哥们争宠,否则,连自己的小命也难保住。从此,他装出一副谦卑低下的样子,不但避免接触父皇,也不和他的哥哥们一块玩耍,而是把一切精力都用在了读书上。就这样,几年时间,刘义隆不显山不露水,读完了《礼》、《易》和《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懂得了不少国家兴亡盛衰的道理。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建宋称帝。他在册封几个儿子为王的时候,才记起了还有个小儿子刘义隆,于是封其为宜都王,位在江陵。这年,刘义隆13岁。

刘义隆在父皇身边时,已经饱读史书,满腹经纶。他怕哥哥们妒忌加害,不露声色。但他在当上宜都王,独治一方以后,便如出笼之鸟、入海之鱼,大展才华。他运用先朝经验,开始了治理一方的工作。他鼓励农桑,发展经济,使得人们都有饭吃;他提倡礼仪,重视道德教化,使人们都遵纪守法。他于公元420年受封,到公元424年宋少帝被废,前后仅仅四年时间,封地内的大小事情,都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不仅封地内百姓拥护,也受到朝廷的重视,声望日高。宋少帝被废后,朝廷重臣傅亮等人将他迎立为帝。

伺机除权臣

公元424年八月,年仅16岁的刘义隆被中书监尚书令(位同宰相)傅亮、司空(相当于中央秘书长)徐羡之和领军将军谢晦等大臣迎入皇宫,登上皇帝宝座。然而,这些权臣们却心事重重,各怀鬼胎。

徐羡之问傅亮:“傅公,依你之见,新主登基后将会怎样行事?”

傅亮说:“我看小皇帝的气质果然与他的两个哥哥大不一样。他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博学多识,且性情温柔,寡言少语,尊士如宾,可在景文(指西晋景帝司马师和文帝司马昭)之上。”

徐羡之点点头,接着说:“若果真如此,我等废昏帝、诛义真,他必然会把我们看成是维护宋氏天下的功臣,而不会痛恨我们。”

不料傅亮却摇摇头说:“我看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义符和义真毕竟是他的异母同父的胞兄,这杀亲之痛岂会一点没有?至于他能否以天下为重,公而忘私,善待我们,人心难测啊!”

其实,傅亮的话是没有错的。

公元422年,刘义隆的哥哥、宋少帝刘义符即位后,朝夕游乐,不亲政事,便遭到傅亮、徐羡之、谢晦三位辅臣的反对。他们对庐陵王刘义真更是早就生恨。于是,三人密谋废主。他们于公元424年二月先废刘义真为庶人,五月再废刘义符,并把两人都杀掉了。噩讯传到江陵,刘义隆初为悲痛,后又惊慌,害怕徐、傅、谢三人在杀掉了他的两位哥哥之后再加害自己。因此,当徐羡之等人于同年七月迎他入京即位的时候,刘义隆的幕僚和将佐们都坚决反对。

有的说:“傅亮、谢晦、徐羡之专擅朝政,欺君罔上,心狠手辣,今日杀义符、义真,明白岂能不杀你?”

也有的说:“我王如进京,必然是如鸟入笼,如物进囊,千万不可上当!”

然而司马王华却说:“事关重大,主上虽然年幼,但多有谋略,何去何从,还是主上自己定夺吧!”

刘义隆审时度势,考虑再三,此时已胸有成竹,遂对众人说道:“我意已决,不必再议。今留司马王华镇守荆州,到彦之镇守襄阳,其余随我一同进京!”

同年八月,刘义隆登上皇位,立即便封傅亮为左光禄大夫;徐羡之晋位司空;谢晦晋号卫将军,并为荆州刺史。三人心中窃喜。

对此,刘义隆的心腹王华、王弘等人埋怨说:“陛下不仅没有削减那些乱臣贼子的权势,反而加官晋爵,是为何故?”

刘义隆开始笑而不答,见大家追问得紧,才悄声对他们说:“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诸卿不必心焦,朕自有道理。”

就在刘义隆册封三人的第二天,早朝时,傅亮出列朝班,向皇帝启奏,请求将女儿送入宫中做妃。刘义隆听后,开始为之一惊,随后便装出一副十分认真的样子,笑着对傅亮说:“难得贤卿一片忠心,朕准奏。选个黄道吉日,送进宫来,朕即封为贵嫔就是了。”

女儿尚未进宫,就被封为贵嫔,位列三夫人之首,实在出于傅亮的意料。他在跪地谢恩的时候,禁不住心中暗笑道:“看来小皇帝还是个小嫩兔子,毕竟惧我三分啊!”

此后,刘义隆每有军国要事,都把傅亮、徐羡之请入宫中密议,并在商定之后,全权交给他们二人处理。时间一久,傅、徐二人感到文帝对他们十分信赖,便放弃了对刘义隆的戒备和加害之心。

刘义隆表面不动声色,佯装对傅、徐二人倍加信赖,暗中却加紧了除掉权臣的步伐。他首先将亲信王华、王昙首任为侍中(皇帝身边侍臣),又把到彦之从襄阳调来京都任中领军(掌管宫中禁军)。为了避免傅、徐的猜疑,他让到彦之在回京途中在江陵逗留数日,主动拜见谢晦,极力称赞傅、徐、谢废昏立明之举。临别时,到彦之还将祖传宝剑赠送,以示友情深笃。谢晦及时将此事报告给傅、徐,两人自然放心。

谢晦为了扩大自己在京都的势力,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刘义隆的两个至亲,一个是彭城王刘义康,另一个是新野侯刘义宾,还让他的妻子曹氏及长子谢世休进京为女儿完婚。对此,刘义隆也深表欢迎,并封谢世休为秘书郎,留在宫中。这样一来,谢晦也感到可以高枕无忧了。

正当傅亮、徐羡之、谢晦认为可以高枕无忧、放松戒备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传来皇帝手谕,请傅亮、徐羡之一同入朝,共商大事。傅亮毕竟老奸巨滑,觉得事有蹊跷,便对来人说:“老臣嫂子今晨病重,危在旦夕,待亲侍服药后即入内宫面君。”此后,他立即派人通知徐羡之,自己则骑马逃出城去。此时,徐羡之已接到皇帝手谕,正要入宫,接到傅亮传来的消息后,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遂折回府换上便服,也骑马逃出城外。

但是,刘义隆早有安排。徐羡之刚逃到离城二十里的新林浦,就见一支人马挡住去路。他自知厄运难逃,遂入陶灶中自刎而亡。傅亮逃出城外百余里,见有人马追来,赶紧加鞭,飞速奔往兄长傅迪墓的暗设机关内,但也被官兵入内抓获,后交付尉斩首。数日后,谢晦在江陵也被捕,打入囚车,押解京都。

直到这时,朝臣和庶民才知道宋文帝刘义隆虽然年少,却非同凡响,不可小觑。

宗悫单身斗群贼

宗悫,字元干,生年不详,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县南)人。公元445年,宋文帝刘义隆时,宗悫受封振武将军;宋孝武帝刘骏即位后,为左卫将军,曾监五州军事,封洮阳侯。

史书记载他少年时代的故事,十分有趣,也很有启发意义。

志在乘风破浪

宗悫出身书香门第,他有个叔父,名叫宗少文,史籍经书,无所不通,且喜音乐,善书画,懂玄理,却不愿做官。叔父认为时局混乱,朝政腐败,伴君如伴虎,只喜欢在家清静安定。宗悫自幼聪明,且身体健壮,喜欢习武。他佩服叔父的学问,却不赞成叔父的空谈。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为朝廷安邦治国出力,而不应贪图家中的安乐。为此,他读书喜读史书,尤喜读兵法,注意学习古今安邦治国的知识和布阵作战的策略。除了读书,他还舞枪弄棒,练起武来废寝忘食。因此,附近的文人墨客都瞧不起他,私下议论:“看来,宗氏家的‘书香门第’是后继无人了。”

叔父宗少文对侄子习武本就不满意,听到这些议论,更是气恼,自然时不时要教训宗悫,但宗悫自是不改。叔父便去宗悫母亲处告状,不料他母亲却说:“他练点儿武,又不影响学习,如今世道混乱,有什么不好?”宗少文见此,也无可奈何。

终于有一天,他无法忍耐,便把宗悫叫到自己房中,对他说:“我说宗悫啊,你现在已经十二三岁了,诗文不学,经文不知,成天只知练武,你打算将来干什么呢?”

宗悫知道叔父反对他今后做官,但又决不愿蜗居家中空谈,不敢明说,便作比喻道:“我要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就是成语“乘风破浪”的由来。

叔父当时自然不明白,宗悫这是在表达他的远大志向,他要不顾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果然,宗悫长大后当上了将军,并立功封侯。

单身斗群贼

宗悫14岁那年,他的哥哥宗泌结婚。那一天,家中张灯结彩,红烛高照,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刚迎进门的新嫂嫂,娘家颇为富有,又是家中的独生女,嫁妆自是丰厚。新娘戴的首饰,平常人家见也不曾见过;由娘家带来资助哥哥读书的一箱金银珠宝,更令人生羡。因此,忙乱一天以后,富有心计而又练有一身武艺的宗悫便有了警惕,想到白天人多眼杂,当夜便有了准备,预防不测。

果然不出宗悫所料,当夜三更时分,便有十几个盗贼悄声翻墙来到宗悫家中。早有准备的宗悫自然警觉,便提了一把单刀,轻手轻脚开门出来,躲在一个柴垛后面,伺机斗贼。盗贼倒不鲁莽,为防宗家埋伏,先派了两人前去试探,他们蹲在墙根下面,以便见机行事。

两个探路的盗贼,一前一后,猫着腰,慢慢逼近存放嫁妆的西厢房。宗悫放过第一个盗贼,待第二个盗贼过来,突然跳出,上去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然后轻轻把尸体放在地上。不待前面的盗贼反应过来,宗悫又一个箭步冲过去,那盗贼刚要回头,脑袋已经落地。

躲在墙根下的十多个盗贼,见先去探路的二人没有声息,以为没有埋伏,也走了过来。宗悫见了群贼,毫无惧色,一边连声大喊:“捉贼!”一边举刀上前搏斗。只见宗悫时蹲时跳,东刺西冲,十分敏捷,一个盗贼着刀丧命,另一个盗贼被砍去一臂,痛叫不止,还有一个盗贼被砍掉一条腿,痛得满地打滚。其他盗贼一见,也红了眼,拼命厮杀。此时,家人和邻居赶来,顿时喊声大作,杀声震天。盗贼一见不好,便打了一声唿哨,四散奔逃。可是为时已晚,宗家大院已被围了个风雨不透,除了死掉的几个盗贼,其他盗贼也全被抓获。

宗悫单身斗群贼的事传开来,方圆十几里内,百姓称赞,盗贼胆寒。

智用狮子阵

宗悫勇斗盗贼的事传到江夏刘义恭的耳朵里,他觉得宗悫年纪虽轻,但武艺和胆识过人,很是赞赏,便把他请来在自己手下当了一名军官。宗悫没有辜负刘义恭的信任,在几次作战中,身先士卒,且善用谋略,故屡屡取胜,多立战功。

不久,林邑王叛乱,朝廷下令讨伐,宗悫主动请战,经刘义恭向宋文帝保举,被封为振武将军。这年,宗悫还未满20岁。

宗悫率领军队随同交州刺史檀和之围攻林邑城。林邑王拼死抵抗,经过几次激烈战斗,均败回城中。后来,林邑王心生一计,驱赶一群大象在前,军士紧随其后,冲出城来,进攻官军。因为大象体大皮厚,官军吃了不少亏。

宗悫见此,也动了脑子。他想到,狮子是百兽之王,任何野兽俱都害怕。于是,他命人请来许多木匠,连夜赶做了一批假狮子,装在战车上。

第二天,林邑王再驱大象来攻。宗悫一声号令,命士兵推着装有木狮子的战车迎敌。果然,大象一见前面有狮子冲过来,遂吓得四散奔逃。林邑王的大象阵当即崩溃。宗悫乘胜追击,攻克了林邑城。

公元453年,太子刘劭谋害了宋文帝刘义隆。宋文帝的第三子刘骏,当时任江州刺史,首先起兵讨伐刘劭。接着,荆州刺史刘义宣、雍州刺史臧质也起兵响应。宗悫知道后,也起兵讨伐,被刘骏任命为将军,和柳元景一起,带领主力部队进攻建康。宗悫和柳元景攻破建康后,在枯井中捉住刘劭,把他杀了。

这场叛乱平息后,刘骏做了皇帝,论功行赏。宗悫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

杜伏威佯败葬隋军

牧羊娃杀羊救难民

杜伏威,出生于公元508年,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是隋朝末年江滩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他在少年时期,就以大智大能闻名遐迩。

杜伏威小的时候,生得虎背熊腰,天资聪敏,喜欢读书,也喜舞枪弄棒。为此,到他六七岁时,就有了一身本领,村里人没有敢和他比试的。他自幼有侠义心肠,好打抱不平。家中虽然贫穷,却从不看重钱财,每遇到沿街乞讨的,家中即使有一口吃的,也要拿出来送人。为此,村里的人都对他很敬重,称他为“侠童”。

杜伏威九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待办完父母的丧事,家中已一无所有。他有一个朋友叫辅公礻石,和他结成了“刎颈之交”。他见杜伏威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便让他到自己的姑姑家放羊谋生。杜伏威在放羊期间,仍不忘读书、练武。他常对辅公礻石说:“大丈夫就应该刻苦读书、练武,志在四方,干一番大业,我决不会甘心一辈子放羊的。”

有一天,杜伏威正在野外放羊,遇到数百名难民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坐在地上啼饥号寒。恰巧这时辅公礻石来找杜伏威学习武艺,见到难民饿成这个样子,心中也很同情,对杜伏威说:“怎么办?我们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饿死么?你向有‘侠童’之称,快拿个主意吧!”

杜伏威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笑着对辅公礻石说:“主意倒有一个,就怕你不同意。”

辅公礻石坚定地说:“我们乃刎颈之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要能救众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杜伏威道:“好,远水不解近渴,我们就把这些羊杀了,以解燃眉之急吧!”

辅公礻石说:“事到如今,也只有这么办了!”

然后,他便高声对难民喊道:“叔叔伯伯们,你们不是饿了吗?我们何不把这些羊杀掉充饥?”

辅公礻石说罢,便和杜伏威拿过练武的刀来率先砍倒了两只羊。

众难民闻言,一拥而上,有的放血,有的剥皮,有的拣柴,有的用火烤肉。

众难民正狼吞虎咽地吃羊肉,早有人报告了辅公礻石的姑姑家,其姑家人见难民人多势重,不敢招惹,便把难民作为“强盗”闹事告到官府。官府听说,迅速赶来辑拿。

难民见远处来了官兵,不由得心慌,纷纷准备逃走。杜伏威却高声对大家说:“叔叔伯伯们,现在朝廷昏庸腐败,官府欺压百姓,我们逃也是饿死,被官兵抓住杀头也要死,反正都是死,为何不起来造反?我们今若杀死官军,占山为王,说不定还有一线生路啊!”

众难民一听,觉得也只有这条道了,便群情激昂,拿起棍棒,在杜伏威和辅公礻石的带领下,杀声震天地向官军冲去。

经过一场短兵相接,官军死伤惨重,带军首领见这伙“强盗”如此拼命,料不能敌,便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官军走后,众人知道官府不会就此罢休,遂在辅公礻石的提议下,一致推举杜伏威为首领,索性拉起造反的大旗,去了长白山。这年,杜伏威只14岁。

佯败葬隋军

杜伏威虽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由于自幼读了不少兵书,掌握了不少作战阵法,所以带兵起义后,常常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术,打了不少胜仗。加上他在作战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勇敢杀敌,智谋多变,深受部下崇敬。

杜伏威起义不久,为保存实力,便决定带领队伍去长白山。他一路招兵买马,不断壮大队伍。可是不久,他又伺机率军南下,来到淮南,自称将军,设计将苗海潮、赵破阵的队伍合并到了自己的麾下。

杜伏威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对龟缩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造成了直接威胁。隋炀帝急忙派遣右御卫将军陈陵,率领八千精兵前往征讨。当时,杜伏威屯兵六合。陈陵软弱无能,率军来到六合,见杜伏威军气势雄壮,不敢出营作战。虽然杜伏威军多次骂阵挑战,陈陵却只是一味避战。杜伏威听了部将的报告,微微一笑说:“诸位不要着急,我自有办法让他应战。”

随后,杜伏威叫人弄来了一套女人的服装和头饰,又写了一封羞辱陈陵的书信,信中骂陈陵是个胆小懦弱的婆娘,并在信中多次称陈陵为“陈姥姥”,然后将信和衣物一齐用箭射入陈陵营中。陈陵一看,果然气得暴跳如雷说:“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有何能耐,竟敢这样羞辱于我?今日不杀此贼,决不甘休!”

接着,陈陵下令,点齐人马,倾巢出动。杜伏威立即率军迎战。两军正在拼杀,陈陵手下一个将官躲在暗处,对准杜伏威“嗖”的放了一支冷箭。杜伏威未加提防,这箭正中前额,鲜血直流,但他毫不惊慌,不顾血流如注,继续指挥作战。

众将士一见,深受感动,更加斗志昂扬,拼命厮杀。陈陵军见此,顿觉心寒,锐气大减。陈陵见部下气势不对,遂勒马率军溃逃。杜伏威乘势大喝一声,拍马冲入敌营,众将士紧随而上,直杀得隋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陈陵最后只带数人逃了回去。

杜伏威军一举得胜,全军上下一片欢腾,无不称他年少智高。但是,更令众将士佩服的,是他“佯败葬隋军”的一场战斗。

杜伏威大败陈陵军后,隋炀帝心中更加恐惧,便于公元613年,派校尉宋颢率军前往征讨。杜伏威得讯后,立即与辅公礻石化装出营,侦察敌情,察看地形。当地二人来到一片沼泽芦苇地带时,杜伏威眼睛一亮,遂笑着对辅公礻石说:“此处便是葬敌之地啊!”

几日后,宋颢军出战,杜伏威只率两千人马迎敌。宋颢见己众敌寡,大为高兴,遂挥军拼杀,从三面包围了杜伏威军。杜伏威令部下佯装战败,且战且退。当退到芦苇沼泽地边时,杜军便一下都钻入了芦苇之中。

宋颢军追至沼泽地带,正在犹豫,只见杜伏威站在沼泽地带对面的一个小山包上,对宋颢叫骂道:“宋颢,现在是昏君无道,奸邪当权,官逼民反,理所当然;你今不识时务,助纣为虐,算什么英雄?如被我捉住,定把你碎尸万段!”

宋颢一听大怒,遂对众将士高声喊道:“凡捉贼一人,赏银百两。活捉小儿杜伏威的,赏银万两!”

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宋颢一声令下,众将士当即争先恐后,蜂拥钻入芦苇中。宋颢见芦苇沼泽中并无埋伏,也亲率骑兵追了进去。

杜伏威待隋军全部进入沼泽后,即令将士顺风点着芦苇。顿时,大火冲天,火借风势,越烧越旺。隋将宋颢连同所带的几万人马,全部葬身在火海之中。

王维智捉偷瓜贼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祖籍祁(今山西祁县东南),后迁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初中进士,后至给事中;安禄山叛乱平定后,任尚书右丞,世称“王石丞”。

王维是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这种能诗能政的才能,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王维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父亲叫王处廉,初为山西祁县地方官员,后晋升为汾州司马,才把家搬到了蒲州。王处廉为了使王家后继有人,在王维四五岁时,便教他读《史记》,学《汉书》,经常给他灌输一些治世安民的道理。王维机警聪慧,当然懂得父亲的苦心,学习很是刻苦勤奋,遇事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并且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

有一天,家人带他出城玩耍。当他来到郊外,路过一片瓜地时,见一位老汉抱着一堆瓜秧坐在地边流泪发呆,看样子,像是受了什么委屈或是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于是上前问道:“老伯,出什么事了,使你这样悲伤?”

那老汉把瓜秧扔在地上,伤心地说:“你看我辛辛苦苦地种了一亩甜瓜,刚刚成熟了一批,不料今日早晨,我回家吃饭的工夫,就被人全部摘去了。我们一家六口人,全靠这一亩瓜卖钱过日子,现在熟瓜全被人偷走了,一家人可拿什么买米做饭度日呢?”

王维一听,很是气愤:“这天杀的盗贼,如此心黑手辣!你怎么不去报官呢?”

那老伯无可奈何地道:“不知是谁偷的,无凭无据,就是报了官府,又去捉拿谁呢?”

王维听后,觉得不无道理,这是个无头案,决定助他一臂之力。想到这里,他便细心地查看每棵瓜秧。他看着看着,眼神忽地一亮说:“瞧,这瓜蒂根部的汁水还未干,此贼定走不远,瓜丢得这么多,吃也吃不了,放的时间长了又要坏,准是拿到集镇上卖去了。走,我们一块去抓偷瓜贼!”

王维刚要拉着老伯走,家人把他叫到一旁悄声说:“公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那么多干啥?万一管出事来,老爷会怪罪小人的!”

王维瞪了家人一眼,很不满意地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今天遇到这等事,我岂能不管?再说,如果连这种明目张胆的贼人都抓不住,将来还做什么官?”

家人一听,无话可说了。

王维跟着老伯,带着家人,来到集镇,走到瓜市,他们看看这家,瞧瞧那家,寻找盗贼。

突然,那老伯发现了一个瓜摊,急拉着王维来到摊前,指着地上的瓜说:“看,这是我的瓜。”

王维上前一把抓住卖瓜人说:“人赃俱在,你还有什么话说?快随我去见官。”

卖瓜人猛地挣脱开王维的手说:“他说这是他的瓜,有何证据?见什么官?”

恰在这时,县令外出回府,丢瓜老汉拦路喊冤。县令停下轿来,问明双方情况,便对那老汉说:“空口无凭,你说这是你的瓜,可有何物证?”

其实,王维早就料到这一手。当丢瓜老汉和卖瓜人发生争执时,他便细细地去看瓜的蒂部,发现和老伯地里瓜秧上的余蒂一样,也有未干的汁水,便断定瓜是老伯的瓜,卖瓜人便是偷瓜贼。于是,他便暗中吩咐家人,速去瓜地把那堆瓜秧抱来。所以,当县令向老伯要证据的时候,王维便对县令躬身一礼,从家人手中接过瓜秧指着说:“回大人,这就是证据!”

王维说罢,便拿过瓜来,和瓜秧一棵一棵地对了起来。围观百姓觉得王维捉盗瓜贼的招数新奇,也都帮着对了起来。那卖瓜人一看,顿时慌了手脚,吓得冷汗淋漓,四肢打颤,未等王维和众人把瓜和瓜秧对完,便噗嗵一声跪在了县令的面前,哆哆嗦嗦地说:“请老爷饶命,小人知罪了。”

县令当场判决:“把瓜还给种瓜老伯,对偷瓜贼重打四十大板,并处劳役一年。”

那老伯对县令千恩万谢了一番,而后流着泪感谢王维的相救之恩。

县令惊奇地询问了王维的年龄和姓名,然后称赞他说:“小小年纪,如此聪颖,前途无量啊!”

据史记载,王维长大考中进士后,曾任太乐丞、济州司库参军。在这期间,还做过两年县令,因喜欢作诗,案子积压很多。这时,恰遇中书舍人张九龄从这里路过,发现后准备相责,可王维却说:“大人何必着急,不就是几个案子吗?有什么难办的,我现在就去审,一天就可处理完毕。”

张九龄听了,半信半疑,决定亲眼看看这个年轻的县令到底有多大本事。结果,王维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把积压的几十个案子全部审理完毕,且没有一个不服判决的。

张九龄深爱其才,不但没有责备他,而且称赞了他;此后不久,又推荐他入朝做了右拾遗。

康熙帝智除逆臣

清圣祖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也是在中国帝王史上才华横溢,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

他的治国才华和卓越智慧,在青少年时代已崭露头角了。

六岁明帝志

康熙,即清圣祖,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年号康熙。出生于公元1654年,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

据史载,玄烨的母亲佟氏,是汉人佟国赖的女儿,后被选入宫,成为清世祖顺治的妃子。由于佟氏机警聪慧,又通诗词,很得顺治宠爱。

佟氏怀孕后,有一天去太后处请安。佟氏请安完毕退出时,太后忽然发现她的衣裙内金光四射,似有龙在她身上盘绕,不由得大惊。当她知道佟妃已经怀孕后,便对顺治说:“佟妃怀孕后有如此吉祥之兆,看来她生下的儿子必为大福,很有可能就是你未来的继承人。”

顺治听后,心中大喜,从此看待佟氏自然和其他妃子不同,更是格外宠爱。

对于史家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当然不可信。然而玄烨出生时,其哭声洪亮,额高脑大,两目有光,耳垂大且厚,不同于一般婴儿,与后来他那奇伟的相貌、英俊的仪表、说话时声若洪钟的特点,却是无异。正是由于玄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他刚出生后,顺治还是很喜欢他的,并有将来让他继位的想法。可是不久,由于顺治迷恋上了另一个妃子,对玄烨就不大喜欢了,并且以没有出过天花为由,命人将他抱到宫外去养育,也没有将来传位给他的想法;后经佟氏再三向太后请求,直到玄烨两岁时,经过太后同意,玄烨才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当玄烨回到母亲身边后,佟氏为了使儿子早日成才,从这个时候开始,便教他识字、背诗,四五岁时教他学习《千字文》和《论语》。因此,当他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便已知书达理;与其他皇子相比,更有所不同的就是其他皇子喜欢骑射,而唯独玄烨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

顺治发现玄烨这一特点后,便又喜欢他了。这是因为,当初顺治五六岁时,也是喜欢读书的,可是自他继承皇位后,多尔衮为了达到篡夺皇位的目的,不让他读书;直到他十四岁时,多尔衮死去,他亲政后,方感到没有文化无法批阅大臣奏折的难处,才开始夜以继日地读书。所以,当顺治发现玄烨像自己当初那样喜欢读书,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并且专门找了一位汉人学者教他。

为了检验玄烨与其他皇子的不同志向,在玄烨六岁那年的一天,顺治把几个儿子叫到一起,逐个进行当面测试。

顺治首先问玄烨的哥哥福全:“你将来想做个什么官呀?”

福全说:“愿做一个贤王。”

顺治听了,没有做声。

玄烨的弟弟常宁,此时只有三岁,也抢着回答,可他咿咿呀呀地说了一通,顺治却连一句也没有听清。

顺治见玄烨垂手而立,稳重而沉着,便有几分高兴,于是问他道:“玄烨你呢?”

玄烨略微思考了一下,朗声答道:“愿效法父王,治理天下。”

顺治听后,感到此儿果然不同凡响,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好,我儿果有志气。”

此后,顺治才又一次产生了让玄烨继位的念头。

机警脱虎口

公元1661年1月6日,顺治皇帝病死,遗诏第三子玄烨继位,令异姓功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辅政。当月九日,玄烨在孝庄太皇太后的亲自主持下登上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康熙元年,故又称康熙皇帝。当时,康熙年只八岁。

康熙即位不久,有一天,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笑着问他说:“你当上了皇帝,有什么想法吗?”

康熙沉思了一下说:“希望天下太平,不再打仗,没有灾荒,人人安居乐业,都能过上祥和幸福的日子。”

太皇太后听后,心中很是高兴,感到她这个孙子年龄虽小,却富有心计,将来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事实正像孝庄太皇太后所预料的那样,康熙的确是个很有心计的皇帝。他即位后,由于年幼,虽然还没有亲政,却时刻注视着朝廷中的事态变化。不久,他便发现,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辅佐精心,对他也很尊重;只有鳌拜自恃有功,十分跋扈。顺治本来遗嘱四位大臣共同辅政,可鳌拜却往往独揽大权,遇事不和其他三位大臣商量,由他一人说了算。康熙还发现,鳌拜为了专权,在朝中拉帮结伙,安插亲信,将他的儿子和心腹大臣都逐步安插到了内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重要位置上,已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恶势力。特别是在康熙亲政以后,鳌拜连康熙也不放在眼里。对国家大事,他常常是在家和亲信商量决定之后,再去逼皇帝表态,康熙稍有异议,他便大吵大闹;而对康熙想办的事,他则千方百计地编造理由,迫使康熙放弃不办,以显示他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威。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苏克萨哈不听鳌拜的摆弄,鳌拜对他恨之入骨,时刻密谋将其除掉。对此,康熙已有觉察。为了保护苏克萨哈,康熙便派他出朝,去守护先帝陵寝。即使如此,鳌拜仍不放过,在其离开朝廷以后,又急忙与亲信编造了苏克萨哈24条罪状,要求康熙将其处死。

康熙生气地问他:“你和苏克萨哈究竟有何仇恨,为何非要将他置于死地?你不要逼朕太甚!”

鳌拜见小皇帝竟敢反驳他,便不顾什么君臣之礼,当着群臣的面撒野道:“逼也罢,不逼也罢,今日必须将苏克萨哈处死!”

随后,他没有再经康熙表态,便从皇帝的御案上一把抢过印玺,强行盖在了他以皇帝的名义拟好的诏令上,将苏克萨哈及其一家老小全部杀害了。

康熙见鳌拜如此肆无忌惮,残暴狠毒,对他简直恨透了,下决心要将他除掉;但想到他毕竟是先帝钦定的辅佐大臣,故在下了决心之后,又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为了弄清鳌拜是否真有不臣之心,他决定“深入虎穴,以求虎仔”。

公元1669年5月的一天,鳌拜又以有病为由,没有上朝。康熙便带领侍卫,以探病为名,出其不意地来到了鳌拜的府中,并且不让人禀报,直入其卧室中。对于康熙的突然来临,鳌拜还是知道了。不过,当他连靴子也顾不上脱,便匆忙钻入被子中装病的时候,康熙已一步跨入了室内。

康熙见鳌拜神色慌张,根本不像生病的样子,就知道他心中有鬼,于是不露声色地询问起病情来。就在此时,康熙的一个侍卫发现鳌拜床头的一边微微突起,猛地掀起一看,竟是一把明亮闪光的匕首。鳌拜见事已败露,顿时两眼中露出凶光。康熙用两目余光向室内四周一望,似有人影晃动,便知已有埋伏。为了稳住鳌拜,康熙遂出人意料地对鳌拜哈哈大笑说:“哈哈,刀不离身,乃是我们满族人的老习惯。爱卿病成这个样子,仍不忘我族传统,实在令人可亲可敬啊!”

康熙这一笑,倒笑得鳌拜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但他毕竟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敢在自己的家中对康熙下手的。于是,他便也来了个顺水推舟,笑着对康熙说:“还是皇帝了解臣下啊!”

接着,康熙又安慰了他几句,便找了个借口,迅速离开了鳌拜府。

康熙回到宫中,方才抹了一把冷汗说:“好险啊!”

智除逆臣

康熙自虎口脱险回到宫中以后,对鳌拜的谋反之心确信无疑,于是下决心除掉他。

康熙知道,要除掉鳌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不但手握兵权,而且在朝中实力雄厚,必须从长计议。因此,他首先采取了“欲擒故纵”的麻痹战术。为了彻底消除鳌拜对他的怀疑,康熙在回宫的第二天,便下诏为鳌拜父子分别加上了一等公、二等公的封号,并尊鳌拜为太师,尊他的儿子为少师。不久,他又把武艺超群、身怀绝技、而又对他忠心耿耿的索额图调到自己身边,担任一等护卫。接着,康熙便开始了他的第三步行动,亲自从皇族中挑选了百余名十四五岁的少年,名义上是陪他玩,实际上是做卫士,并让索额图担任教师,在宫中日夜演练“布库戏”。所谓布库戏,是当时宫中少年经常玩的一种练武游戏,又叫掼跤,其方法是徒手相搏,专比脚力,先倒地者为败。

索额图对康熙让他领着这样一帮孩子练习布库戏的意图十分明白,因此训练起来十分认真,要求也相当严格。

有一天,康熙正在观看布库戏,内侍突然来报,说太师鳌拜求见。索额图正要带人避开,康熙当即制止,并笑着对大家说:“不必走开,照练不误,我也参加!”

鳌拜进得宫来,见一帮小孩正在练习摔跤,开始不由一愣,后见康熙也和他们一块练,并且一边练,一边对他说:“请太师稍等,我再玩会就可议事!”

鳌拜听后,认为这是康熙贪玩,便得意地笑了,急忙问:“不急,不急,陛下继续玩吧,臣下也无什么大事要奏,先回去了。”

他一边说,一边笑着退了出去。

待鳌拜走后,康熙感到除掉他的时机已经到了,便立即让大家停止练习,然后神色庄重地问大家:“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

众少年齐声回答说:“我们只怕皇上一人!”

康熙一听,不觉心中振奋,对大家说:“好!现已查明,鳌拜违背先皇重托,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企图谋反。前些日我去探病,索额图已经看到,他们正在磨刀霍霍,就要动手,我决不能坐以待毙!”

众人听到这里,个个义愤填膺,立即齐声说道:“除掉他!除掉他!”

康熙接着说:“对,我选你们来练布库戏,就是为了除掉他!从现在起,你们随时做好准备;等过几天,我找他入宫议事,你们看我的眼色行事,必须迅速一举将他拿下!”

少年们齐呼:“誓死报效皇上!”

就在这年的五月十六日凌晨,康熙感到一切准备就绪,便召鳌拜入宫议事。

鳌拜的阴谋,虽说在皇帝去看他的那天已经露馅,但他见小皇帝一笑了之,第二天又加封爵位,便以为康熙毕竟是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没有识破他的阴谋;特别是前几天,他突然入宫求见,也是为了探听虚实。当他看到康熙正和一帮小孩做游戏,无忧无虑,十分贪玩,进一步证实了他对康熙的看法,便消除了对康熙的怀疑。因此,今日在接到皇帝召他入宫议事的诏令后,便和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来到宫中,并不下跪,昂首问道:“皇上召臣前来,有何事要议?”

不料康熙却突然一拍御案,大声说道:“鳌拜,你知罪吗?”

鳌拜猛的一惊,随后便又目空一切地哈哈大笑说:“想我鳌拜奉先帝诏命,辅佐皇上八年,一向忠心耿耿,尽心尽职,帮您管理国家,治理朝政,何罪之有?”

康熙道:“你欺朕年少,恣意妄为,结党营私,擅杀大臣,还敢说无罪吗?”

随后,康熙又大喝一声:“来人,给我把这乱臣立即拿下!”

接着,预先埋伏两厢的百余名少年突然跳出,扑向鳌拜。鳌拜大惊,急忙跳起身来,准备夺路而逃。索额图哪肯让他逃走?遂一马当先,扑了过去,抱住了鳌拜的双腿;其他少年一拥而上,有的抱腰,有的扭胳膊,有的勒脖子。鳌拜虽然是员武将,可手无兵刃,即使力气再大,武功再高,怎能抵得了这帮精于摔跤的少年?结果不一会儿,鳌拜便被折腾得没劲了,被按倒在地上,捆了个结结实实。

鳌拜被捉后,康熙当即召来议事王和众大臣,令他们审讯,最后议定鳌拜犯有三十条罪状,按大清法律,应判处死刑。直到此时,鳌拜一扫往日的威风,对其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向康熙连连磕头求饶。

众大臣见了,无不心中暗笑说:“这老贼原来也是个怕死鬼!”

康熙念鳌拜毕竟是先王遗命辅臣,往年又有战功,便下诏免他一死,改判终生监禁。

康熙一举除掉鳌拜,既充分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又初露了他柔中寓刚的性格,朝廷上下没有不敬服的,为他日后施展才华,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准备了条件。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