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三、一语惊人

秦始皇忍辱取王位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的儿子,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46年继位,公元前238年亲政。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帝王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故史称“始皇帝”。他第一次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第一个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声震宇内,被史学家称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因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名赵政。《史记》说,战国时期,秦庄襄王(名异人,又名子楚)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被大商人吕不韦看中,视为奇货可居,认为如果掌握他,将来肯定会得大利。于是,主动将已怀有身孕的爱妾赵姬许配异人为妻。次年,即公元前259年,赵姬生下一子,因为出生在正月,取名为政,这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在历史上是个有重大贡献的皇帝,他的聪明才智,早在孩提时代就已充分表现出来了。这里所谈的“儿语震撼不韦心”就是其中一例。

那是在公元前255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正值嬴政四岁生日。此时,子楚已回到秦国,秦昭襄王见重孙嬴政聪明机灵,十分欢喜,为其生日大操大办,一连三日,整个秦宫通宵达旦地歌舞宴饮,热闹异常。正是在这期间,吕不韦瞅了个机会,来到子楚宫中,将嬴政抱在自己的腿上说:“今天高兴吗?”

嬴政回答:“高兴极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

吕不韦又问:“你知道这么热闹的场面是怎么来的么?”

嬴政说:“当然知道啦,我曾祖父是秦国国君,我祖父是太子,也是未来的国君,我将来也能成为太子,也是秦国未来的国君。你想,一个未来的国君过生日,能不热闹么?”

赵姬急忙把话接过来说:“但从根本上说,是你吕伯伯给你的。如果不是他设法把我们从赵国送回秦国,不要说过生日,连命能否保住也很难说呢!”

嬴政问:“如此说来吕伯伯比我曾祖父、祖父、父亲还要亲了?”赵姬说:“可以这样说。”

嬴政又道:“如果真是这样,等我将来当上国君后,一定封他做最大的官!”

吕不韦高兴得一下子将嬴政双手举起来说:“好,你真是我的好儿子。”

嬴政听了,不高兴地说:“快放我下来,我是未来国君子楚的儿子,怎么说是你的儿子?你这样胡言乱语,不怕犯欺君之罪么?”

吕不韦不由得心中一震,他没有想到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但他并不露声色,而是继续以开玩笑的口气说:“那你怎样治我的罪呢,总不会砍我的头吧?”

嬴政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样子说:“念你对我秦氏社稷有功,可以不杀你的头,但也可以用酒赐你自尽。历代君王不是有许多用这种方法治大臣的罪么?”

嬴政话虽不多,却深深刺痛了吕不韦的心,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感到,自己过去在子楚身上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裳。

赵姬见状,当即对嬴政训斥说:“小孩子怎能如此胡说?还不快给吕伯伯说声对不起!”

嬴政倒也知趣,当即嬉笑道:“我说着玩的嘛,怎么都认真起来了?吕伯伯,对不起!”

然后,赵姬也对吕不韦说:“你也是,小孩子一句话,怎可当真?再说一切还有我呢!”赵姬稍停顿了一下,又对吕不韦小声娇嗔说:“你也是,我俩之间的感情怎么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

吕不韦听了,勉强露出了笑容。可小嬴政的话,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每当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后怕。这也是他以后千方百计阻挠嬴政亲政的原因。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病死,子楚继位,这就是秦庄襄王,嬴政被立为太子。

秦庄襄王即位后,为了感谢吕不韦谋立之功,任命他为相国,加封文信侯,以河南洛阳十万户为食邑。按说,吕不韦以千金的投资,赢得侯爵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应该知足了,但他并未就此罢休。他总以为子楚的王位是他给的,动不动就对秦庄襄王指手画脚,摆出一副太上皇的架势来。自赵姬入宫后,他慑于王室的威严,和赵姬不怎么来往;可自秦庄襄王继位后,他却常常明目张胆地私入宫禁。对此,秦庄襄王心中也是窝火,但又觉得吕不韦毕竟对自己恩惠非浅,况且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爱妾,自己不便治他的罪,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嬴政随着年龄的增长,渐通事理,听到大臣们的私下议论,很是气愤,便去对他的父亲哭诉说:“秦律规定,外人擅入宫禁是要杀头的,相国为何例外?众大臣对此私下议论纷纷,难道父王没有听到?不杀吕不韦,孩儿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秦庄襄王听了,正想说什么,见身边有人,心中震惊,便使个眼色,然后对嬴政大加训斥说:“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还不快快退下!”

尽管如此,这件事还是被吕不韦的心腹听去报告了。吕不韦知道后,心中有些害怕,也有些后悔。他后悔自己办事一贯精明,怎么忽视了嬴政年龄的增长;他后悔自己已得高位,不该忘乎所以。他忽又记起嬴政四岁生日时说的话,更是不寒而栗。几天来,尽管秦庄襄王和嬴政对他像往常一样敬重,而他却心怀鬼胎,暗蓄家奴,广收宾客,以备不测。

公元前246年五月的一天,秦庄襄王突染风寒,卧床不起。吕不韦蠢蠢欲动,伺机潜入后宫,对赵姬说:“我看庄襄王已不久于人世,嬴政处处和我作对,难说靠得住,不如取而代之,你以为如何?”

赵姬一听,大惊失色说:“相国何出此言?嬴政是你的亲骨肉,你为了一句话,就不扶他继位了?我知道你已蓄家奴万人,但和秦室大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满朝文武多为秦室老臣,嬴政又是当朝太子,岂不一呼百应?到那时你身败名裂,后悔也来不及了。”

吕不韦说:“我也担心这一点。但是,我总觉得小嬴政年龄虽小,但心计不小,总在设套让我钻,实在害怕将来靠不住啊!”

正在此时,嬴政一步跨进来,哭泣说:“伯父,都是我不好,受了外人的挑动,才对您有所冒犯,请您原谅我的年幼无知。父王和母后多次对我说过,父王的王位是您给的,将来我能不能继位,也全靠您的扶持。请您千万不要为我一时的过失而扔下不管啊!小侄这里给您赔礼了!”嬴政说着,便要下跪。

吕不韦万没想到嬴政突然进来,也没想到会向他行如此大礼,顿时不知所措,又见嬴政真要下跪,便惊慌地急忙拦住说:“使不得,使不得,臣下怎敢受此大礼?我刚才是和王后说着玩的,殿下何必当真?请殿下放心,只要有我吕不韦在,您的王位继承权谁也抢不去。”

吕不韦说着,又看了赵姬一眼,赵姬笑着说:“相国确是和娘说着玩的,他对你从小就比亲儿子还亲,不保你保谁啊!不过,将来你继位之后,又如何报答相国呢?”

嬴政说:“事之如父!”

一场即将爆发的动乱,就这样被年仅13岁的嬴政一举平息在萌芽之中。

但嬴政也没想到,就在此事发生三天后,秦庄襄王子楚突然死去。当时。有人私下说,大王是吃了吕不韦送去的药后死的;也有人说是大王病后咳嗽得厉害,一口气没上来憋死的。

秦庄襄王死后,年仅13岁的嬴政在吕不韦的扶持下,登上了王位,史称秦王。秦王继位后,加封吕不韦为相父,并以自己年幼为由,将国事委以吕不韦,从而使吕不韦对秦王完全失去了戒备。

项羽年少有大志

以“楚汉战争”而称著后世的西楚霸王,姓项,名籍,字羽,故又叫项羽。他之所以能成就一番霸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还是个八九岁的少年时,胸中已经有了宏大的志向。

项羽,是战国后期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下相(今江苏省宿迁西南)人,出生于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23年,楚国为秦国所灭,项燕自刎而亡,项羽时年九岁,随叔父项梁逃亡他乡。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状,项羽对秦朝恨得咬牙切齿,立志长大后复国报仇。项梁见侄儿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大志,心中十分欢喜,把报仇复国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着意培养。

开始,项梁教项羽读书写字。项羽虽然生得虎背熊腰,外表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块读书的料。可是他天资聪慧,对叔父所教的东西一学就会。项梁心中自然高兴。可是过了不久,项羽就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有一天,项梁外出办事,临行前嘱咐项羽温习功课,项羽满口答应。可是中午回家一看,项羽不是在做功课,而是身披一床大红被面,手举一把木剑,做占山为王的游戏。项梁大怒,当即让他跪在祖宗牌位前,厉声训斥说:“你如此玩物丧志,将来凭什么复国报仇,对得起祖宗么?”项羽没有吭声。此后,项羽不再舞枪弄棒了,但是言谈也少了,学习也没什么进步,急得项梁整日唉声叹气。

有一天,项梁与友人交谈,提起了项羽不爱读书的事,友人说:“凡事不能强求,我看项羽虎头虎脑,既然喜欢舞枪弄棒,何不让他习武?如果能顺其自然,说不定能成大将之材!”

项梁一想,认为有道理,便又教项羽学习剑术。项羽学剑,又是一学就会,可过了几天,又厌烦起来,常常趁叔父不在的时候,偷懒睡觉。项梁发现后,很是伤心,流着泪对项羽说:“我看你自幼聪明有志,把复国报仇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可是你文不成,武不就,将来怎成大业?没想到我满腔热情训练你,到头来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你太让我失望了!”

项羽见叔父如此伤心,也难过地流泪说:“我知道叔父对我恩重如山,您让我读书、练剑,都是为了使我将来成才。可我想,读书识字,学点就行了,学得再深有什么用?练剑,练得再好,将来最多能和一个人单打独斗,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所以我觉得不值得一学,也不愿学!”项梁一听,惊得瞪大眼睛问:“那你觉得什么才值得一学?”项羽咬着牙,发狠说:“我要学就学能战胜一万个人的本事!”项梁听了,以为项羽的话是眼高手低,可细细一想,侄儿不论是学文,还是学武,开始都掌握得很快,后来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满足不了他要学“万人敌”的志向!

项梁又被侄儿的志向感动了,便千方百计地把《孙武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和《尉缭子》等兵书找来,一章一节地教项羽学习。这样一来,项羽感到如鱼得水,越学越解渴,越学越有劲。几个月之后,项羽便把那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山天地阵、五虎群羊阵、六环金锁阵、七星阵、八卦阵、九宫绝户阵和十面埋伏阵等都记在了心中,并昼夜学习演练,直至运用自如方止。项梁见侄儿学习如此刻苦,高兴地称赞说:“真不愧是项氏后代。”

公元前210年的一天,秦始皇南巡来到项羽的家乡,项羽在观看的人群中,见秦始皇前呼后拥,耀武扬威,气愤地说:“有什么神气的?我早晚要把他拉下皇位,取而代之。”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给人听到要杀头的!”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见推翻秦朝的时机已到,在会稽杀死地方官段通,联络地方豪杰士绅,组织起八千精兵,加入了推翻秦王朝的起义大军洪流中。经过几个月的时间,项梁所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发展到十多万人。

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战死,项羽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帅。次年九月,项羽率军渡黄河,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于巨鹿。

公元前206年十月,项羽和各路起义军联合奋战,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起义军拥立楚怀王为义帝,并将各路起义军首领分别封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成为王中之王,从而实现了他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

陈胜少有鸿鹄志

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胡亥颁布命令,让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官吏调发贫民九百人去渔阳(今北京郊区密云县)戍边。当这支戍边队伍来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时,突遇大雨,河水横溢,四野一片汪洋。戍卒们知道,误了到达渔阳的期限就要杀头,而现在大雨不停,道路淹没,如何行走?于是人人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此时,有人大呼一声:“弟兄们,我们遇上大雨,尚有几千里的路程,看来期限误定了,杀头无疑了。与其这样窝窝囊囊去死,倒不如起事造反,另图大业。将来事成,也称侯称王。我就不信,那些帝王将相都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众人一看,说话的是带领他们的屯长陈胜。陈胜的话音一落,立即有人响应:“陈大哥说得对,与其被杀头,还不如起来造反,我们同意跟陈大哥一起干!”大家随之异口同声说:“对!我们愿意跟着陈大哥一起干!”

正在这时,吴广和几个人买来一筐鲜鱼,高声对大家说:“为了祝贺我们大家同心,今日改善生活!”伙夫首先拣起一条大鱼,当场用刀破肚,发现鱼肚内有块红绸子,展开一看,上面有“陈胜王”三个字,不由得惊呼道:“这真是天意啊!”戍卒一听,争相观看,顿时一片欢腾。

就这样,大家一致推选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拿起刀枪和木棒,以红布为旗帜,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也许小朋友要问:鱼肚子里的红布真是上天安排的么?不是,这是陈胜预先安排的计谋。他事先在红布上写上字,让吴广伺机塞到鱼肚子中的。陈胜是一个出苦力的农民,为何有这种才能?这正是本文所要讲述的“陈胜少有鸿鹄志”。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农民出身。由于父母早丧,他十余岁的时候,便给富豪人家做了长工。他年龄虽小,干活也很累,却喜欢读书。每天完工后,别人都躺下休息,他却抢时间看书。晚上,更深夜静,别人鼾声四起,他却借着月光读书。

有一天下午,陈胜又跟着其他长工去田里干活。由于天气炎热,大家头顶湿毛巾,光着膀子,打着赤脚干活。就是这样,一个个仍然热得汗流浃背,喘不过气来。约两个时辰后,他们又热又累,连打头的也受不住了,才允许休息一小会儿。命令一下,众人便一起扔下锄头,争先恐后地去找阴凉处休息。有的在树荫下闭目养神,有的跑到地边的水沟中洗澡,有的索性在地上仰面朝天地呼呼睡起大觉来。唯有陈胜,只到水沟边洗了把脸,找到一个没人的树荫下,从衣服内掏出了一本书,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好像不觉累似的。

有人看见后,出于同情劝他说:“孩子,够累的了,别看书了,赶快休息会儿吧。”也有人瞧不起地说:“一个农夫娃子,天生做牛做马的坯子,读什么书!”还有人连嘲带讽地说:“说不定人家还真是个帝王将相的坯子!陈胜,将来做了将相,也想着咱们这些穷哥们点!”

陈胜开始没听出话的本意,还很郑重地说:“苟富贵,勿相忘!”意思是将来我真有了富贵,决不会忘记大家的。那人听后,却哈哈大笑说:“哈哈,一天不给人做工,就得饿肚子,还想当将相?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众人听了,也不由得随着大笑起来。

对于别人的嘲笑讥讽,陈胜并没有感到难堪,反而不屑一顾地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燕雀只知在房檐上下飞来飞去,哪里明白鸿鹄(一种大鸟)一飞万里的远大志向啊!

不久,陈胜干活之余刻苦读书的事被富豪的管家知道了,因对他十分妒忌,便去富豪少爷那里打了小报告。富少爷将陈胜找来大加训斥说:“听说你不好好干活,常常偷着读书?”

陈胜说:“我是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读书,从来没有干活时读过!”

富少爷张了张嘴,无话可说,管家赶紧接过来道:“那也不行!你晚上读书,一读就是半夜,把劲都用完了,白天还有劲干活么?”

陈胜不示弱地说:“分给我的活我都干完了,一点劲也没少使!”

富少爷说:“不管怎么说,我给你饭吃,是让你给我干活的,不是供你读书的。今后再见你读一次书,就扣你一天的米!”

陈胜说:“随你扣吧,不让我读书是办不到的。”

富少爷见陈胜一句不让,气急败坏地说:“好,我一个东家大少爷,竟管不住你一个农夫娃子,这还了得!”回头对管家说:“今日给他算算账,让他滚吧!”

陈胜毫不退让地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想让我干,我还不想受这份气呢!”

管家说:“你过去看书用的时间,到算账时也得把米扣回来!”

陈胜说:“随你的便吧!”

陈胜离开富豪家后,再不去从事农作糊口,而是走上江湖,广交朋友,直到公元前209年被征去戍边,和阳夏人吴广结为兄弟。吴广一身武艺,陈胜满腹经纶,二人常在一起切文磋武,互相取长补短,五年过去,都成了文武双全的人才。

黄童一语救万民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连年征战,老百姓深受其害。陈留外黄有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在紧急关头,一语震醒项羽,使万名百姓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这孩子虽然没留下姓名,但他机智勇敢的事迹却广泛流传。为记述方便,我们就称他为黄童吧。

外黄,是陈留地区的一个战略重镇。那一年,项羽率领大军前去攻打,遇到了城中守军的顽强抵抗,不但一连几天没有攻下,反而损失了不少人马。项羽正为此事发愁,探子飞马前来报告说:“大王,外黄的军队投降了汉军将领彭越!”项羽一听大怒:“踏平外黄,活捉彭越。”

项羽一声令下,遂增兵三万,拼死攻打外黄。彭越料知寡不敌众,便下令守军暂时退出外黄。于是,楚军当日便占领了外黄镇。项羽怒气未息,便拿城中百姓出气,下了一道命令:外黄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统统活埋。

一时间,外黄城内,鸡飞狗跳,哭声震天。外黄县令的一位门客有个13岁的孩子,名叫黄童,这时自告奋勇地要去说服项羽,免杀城中百姓。门客着急地说:“孩子,不是我不同意你去,因为县令去说过了,连项羽手下的一些将领也为百姓说情,但项羽一概不听,并且扬言:‘凡是再来说情者,不管是谁,一律斩首示众!’你一个孩子,再去有什么用,还不是去白白送死吗?”黄童说:“请父亲放心,我会有办法的!”

门客深知儿子平时读书用功,机敏聪慧,又见他这么小就能见义勇为,且决心已下,所以也没有再加阻拦。

黄童来到楚军营地,立即被守军拦住了。黄童故意装出一副十分神秘的样子对守军说:“我有重要机密报告大王!”守军问:“你一个小孩子有什么机密,快快滚开!”黄童说:“这机密事关兵家胜败,我必须当面向大王报告!如今你们横加阻拦,万一贻误了时机,你们还要命吗?”守军见黄童说得那么认真,便不敢阻拦,立即带他去见项羽。项羽闻听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前来求见,觉得奇怪,便让他进来,说:“你一定要见我,有什么大事吗?”

黄童见项羽高大魁伟,出声如雷,两边武士刀枪紧握,不仅毫不害怕,而且坦荡自若地朗声说道:“外黄守军投降了彭越,并不是城中百姓的罪过。他们因为十分痛恨守军的烧杀抢掠,才欢迎您进驻外黄。如今您进城后,不仅不安抚百姓,反而下令活埋十五岁以上的全部男丁,岂不要激起城中男女老幼对您的痛恨吗?你还能在外黄站得住脚吗?而且外黄东边还有十多个城镇,听到您这个命令后,谁还敢归附您呢?我年龄虽小,但‘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道理还是懂得的,难道你一个大军事家就不懂么?”

项羽听了黄童的一番慷慨陈词,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哈哈大笑说:“孩子,好样的,若非你的提醒,险些误了大事。”随后下令释放了准备活埋的外黄男子,并出榜安抚外黄百姓。

外黄以东的几个城镇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欢呼雀跃,主动归附了项羽。

刘渊十四论文武

刘渊,字元海,匈奴人,大约出生于公元249至254年之间,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创始人。他本为匈奴族,为何姓刘?其中有一段缘故。

刘渊的祖父名叫于扶罗,是南匈奴的单于;父亲名豹,封左贤王。因当初汉高祖刘邦时,曾以宗室女为公主,与匈奴王冒顿联姻,故其后代都自认为是西汉皇室外孙,改姓刘氏。其父改名为刘豹,元海则名刘渊。

史籍在记述刘渊出生时,也和记述其他有作为的帝王一样,加上了一段神秘的色彩。

传说刘渊的父亲刘豹和母亲呼延氏婚后,多年未有生育,夫妻二人很是心焦。呼延氏为早生儿子,常去龙门祈求。这一日,呼延氏又来到龙门,虔诚地跪在地上,烧香祈祷。过了许久,呼延氏正准备离去,忽见一条大鱼,顶有二角,摇首摆尾地朝她游来,在她面前停了好长时间,又朝原方向游去。呼延氏不知吉凶,便问一个男巫。男巫告诉她说:“这是吉祥之兆!”

呼延氏回到家中,当晚又梦见那鱼变成一个人,将一个如半个鸡蛋大小的东西递给她说:“这是太阳精,你服下必有贵子。”说完,忽而不见。呼延氏随后推醒丈夫,将此事说了一遍。刘豹高兴地说:“好征兆,这与当初邯郸张的母亲所言完全相符,她为我相面时曾说:‘你应有富贵,子孙三代必大贵!”

夫妻二人喜不自禁。

12个月过去,呼延氏果然生下一男孩,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刘渊。

刘渊出生后,半年余便会说话,而且吐字清楚,口齿流利。刘渊长到三四岁时,便跟着母亲学识字,五六岁学经书,记得牢固,理解深刻。不料,在他七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了。刘渊和母亲感情深厚,哭得非常伤心,在场者无不难过落泪。

母亲去世后,没有人教他读书了,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饭也吃得很少。父亲请人教他,他不学;父亲为他从属下挑选了一个汉人,他觉得那汉人还不如自己的学识多,也不学。后来,他听说上党人崔游是个儒学大师,很有名气,便前往拜师。崔游经过当面考察,见刘渊虽为异族,但酷爱中原文化,且天资聪颖,便收留了他。崔游教他学《诗经》,他如饥似渴;教他学《易经》,他昼夜攻读;教他学《尚书》,他废寝忘食。

崔游见他学习刻苦勤奋,理解很快,也来了兴致,索性拿出看家本领,教他学习《左氏春秋》和《孙武兵法》。不料,刘渊学习劲头更大,不久便能倒背如流。几年中,刘渊还自学了不少没有列入课程的经典,对包括《史记》、《汉书》在内的诸子百家典籍,无所不读。

几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渊的志向也越来越大。他认为,要真正干一番大事业,只有文没有武不行。于是,他在刻苦学习经书的同时,又练起武来。有一天,刘渊对他的同窗好友朱纪、范隆说:“我每读经书史传,常为随何(即萧何)、陆贾不长武功,周勃、灌婴不谙文章而惋惜。大丈夫立世治业,应该文武双全,如果二者不能兼备,实为君子之耻辱啊!”

他还说:“萧何、陆贾遇到汉高祖那样的明君,却不能建封侯之业,周勃、灌婴遇到汉文帝那样的贤主,却不能兴庠序(指古代学校)之教,实在是太遗憾了。”这时,刘渊年仅十四岁。

从此,刘渊不仅全力以赴攻读汉族的经典,对匈奴族擅长的骑射之术亦锲而不舍,到十七八岁时,便以文武双全而震惊匈奴。

西晋武帝当政时,他曾以人质的身分被送到洛阳。在那里,他广泛结交汉族官僚,受到司徒王浑及其子王济以及大将军李喜的赏识。刘豹死后,刘渊袭位为匈奴左部统帅,后封北部都尉。他在任北部都尉期间,严肃法制,惩治奸邪,轻财好施,以诚待人,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匈奴的五部、幽州的名儒,潮水般涌向刘渊。晋惠帝见他才华出众,遂封他为五部大都督,后又调到邺城任宁朔将军,负责匈奴五部的军事工作。

八王之乱发生后,北方匈奴企图独立,并秘密推选刘渊为大单于。公元304年,刘渊乘王浚、司马腾起兵之机,以平叛为借口,率军离开邺城,奔向左国城,自称大单于。同年11月,刘渊建都离石,起兵反晋。不久,又迁都左国城。为收买人心,刘渊以汉室外甥自居,建国号为汉。

公元308年,刘渊即皇帝位,成为十六国中汉国的开国皇帝。

苻坚少有大略

苻坚,又名文玉,字永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氐族人,是五胡十六国中前秦的皇帝。他的父亲苻雄,受封东海王。据史载,苻雄婚后多年未有儿子,其妻苟氏为求子嗣,常去漳水西门豹庙内烧香拜佛。这一日,苟氏梦有天神送子怀中,遂有孕。12个月后,生下一子。该子出生时,苻雄曾见红光覆照庭院;生后,又见其背有赤文,似成“草付”二字。苻雄大为惊奇。苻坚长到两三岁时,便生得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有紫光,为非常人之相。他的祖父苻洪见孙子有如此奇伟之相,便为他取名苻坚。

苻坚的父亲苻雄喜读中原兵法,多谋善断。在他的影响下,苻坚长到四五岁的时候,便也喜读中原经书;到七岁的时候,便已是聪慧机敏、举止有度、很有才识了。他在祖父苻洪身边的时候,侍候祖父非常精心。祖父想要什么,不用开口,苻坚就能及时给他拿来。苻坚的记忆力很强。他的祖父是氐族首领之一,他对祖父接见大臣时的神态,甚至连祖父走路的姿势和说话的声音,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为此,祖父每与人谈到苻坚时,总是自豪地说:“我这个孙儿,姿貌雄伟,质性过人,可不是个一般的人才啊!”

苻坚有一个幼而懂法的故事,一直被人传诵。

那是在他七岁那一年,有一天,苻坚在街上玩耍,一会儿从路的左边蹦跳到路的右边,一会儿又从路的右边蹦跳到路的左边,玩得十分开心。这时,邺都守备高平人徐统走来,他看见一个小儿在路上蹦来跳去,不由大吃一惊,心想:“这是谁家的孩子,如此大胆,敢在街的中央蹦来跳去?”

于是,徐统上去一把将苻坚拉到路边上说:“你是谁家的孩子,不靠边走,却要在街中心蹦来跳去?”

“我叫苻坚。为什么不能在街上玩耍?这又不是供你一个人走的路!”

徐统见苻坚毫无惧意,还振振有辞,便接着说:“你说的对,这不是供我一个人走的路。可你该知道,这叫御街,是供皇上走的路,你如此蹦来跳去,万一让公差看到了,会把你抓走的。难道你不害怕么?”

苻坚听了,微微一笑,坦然答道:“先生,这你就不懂了,公差要抓的人,都是犯有罪恶的人。我一个小孩,在街上玩耍,又没有做什么坏事,他们是不会抓我的!”

徐统听了一愣,他没有想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就如此懂得法度了。徐统善于相面,此时便不由得对苻坚仔细端详起来。

苻坚见徐统没有再说什么,却只是愣愣地打量自己,有些不耐烦了,便猛然挣脱徐统的手,一溜烟似地跑了。

待苻坚跑得看不见影了,徐统才回过神来。他十分感慨地对手下人说:“我看这孩子出语不俗,有霸王之相,将来必成大业!”

徐统的手下人听了很不理解,问徐统道:“我们并没有看出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呀!”

徐统说:“这正是你们所不能达到的啊!”

后来,徐统再一次遇到苻坚。他跨下车来屏退左右,悄声对苻坚说:“我看苻郎相貌很不平常,必有大贵。可惜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苻坚听了,像个小大人似的一本正经地说:“如果确像你所说的那样有那么一天,那我终生都不会忘记你的恩德的!”

苻坚八岁的时候,请求祖父为他请个家庭教师,教他读经书。祖父半开玩笑地说:“你真成了我们戎狄(系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的异类啊!想我们戎狄,世代只知道打仗、饮酒,只有你才想读书,追求知识啊!”随后,祖父高高兴兴为他请来了家庭教师。

苻坚长大以后,不仅博学多才,而且胸怀宏图大志,广交天下朋友。他初袭父职,为东海王,因治理有方,深受属下拥护。公元357年,苻坚率军入宫,杀死惨无人道的暴君苻生。此举深得民心、军心,群臣一致拥推他继位称帝。苻坚先是推辞,要让哥哥苻法继位,然因苻法也坚决推辞,后来才勉强答应。但苻坚又以自己力不胜任为由,提出必须去掉帝号,改称大秦天王。群臣同意,苻坚这才答应即位。

苻坚即位后,经过28年的努力,不仅完成了我国北方统一大业而成为一代明君,而且以其雄才大略成为我国十六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王语震无稽谈

王,字师罗,太安耿那(今山西朔州市西北)人。他的父亲名叫王基,因自幼喜读史书,长大后智勇双全,受到朝廷的重用。先为义宁太守,后为南益、北豫二州刺史。王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喜欢读书,而且刻苦勤奋。除读书外,他还喜欢骑马射箭。当时,有个太原人,名叫郭元贞,任扬州刺史,很有学问,与王基是知己好友。王十三岁那年的一天,随父亲王基去拜见郭元贞。郭元贞对王的聪慧好学早有所闻,今见其来十分高兴,立即将王拉到身边,很关心地问道:“我早就听说你博览群书,而且比别人理解得深刻,是这样吗?”

王知道郭元贞是个大学问家,不敢班门弄斧,谨慎地答道:“小侄是爱读点书,但谈不上博学和深刻,只不过略知皮毛而已,还望郭伯伯多多教导。”

郭元贞答道:“哈哈,好个王,初次见面就如此会说话,我倒要看看你的真本事呢!我来问你,近来都读了些什么书?”

王答道:“读的《孝经》。”

郭元贞问:“《孝经》里讲的都是什么呀?”

王说:“讲的是‘在上不骄,为下不乱’。意思是说,在上面做官的,不能骄横,要关心下属,爱护民众;而下面做平民百姓的,要服从治理,遵纪守法,不能犯上作乱。”

郭元贞说:“解释得很好。不过,我已做了几年刺史,有没有听说我有骄横的名声呀?”

王则答:“我从没有听说您有过骄横的名声。不过,君子都有自知之明,才会防患于未然,我希望郭伯伯还是留意点才好!”

郭元贞听了王的回答,深感震惊,亲切地道:“孩子,你不但《孝经》读得好,解释得好,而且用得也好,使郭伯伯也受到了启发。今日,我要重重地赏你。”

从此,王便成了郭元贞家中的常客,而且每来一次,都能在学识上得到指教,深感受益匪浅。

王十五岁那年,父亲王基被任命为北豫州刺史。上任时,也把王带到北豫州。其时,侯景为河南道大行台,领兵十万,专制河南。北豫州属侯景所辖范围,王基上任后,常去行台府拜访。

这一天,王基带着儿子王来到行台府,正赶上侯景闲暇无事,在与人探讨人们穿衣服前襟应是向左掩还是向右掩的无聊问题。王听了,感到十分可笑。当时,有一位名叫敬显俊的尚书,竟然还引经据典地与众人争论起来。只听他煞有介事地说:“孔子云:‘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不但要披散着头发,衣襟也要向左掩。’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衣襟向右掩才是对的。”

王再也听不下去了,于是来到众人面前,毫无顾忌地慨然说道:“现在我们的国家,像龙一样正在腾飞,雄伟的步伐已经跨入中原地区。在这里,五帝所设置的礼仪和北方不一样,三皇(我国远古时期最早的三个帝王)所建立的制度也和北方不同。我们要在中原立足,就要千方百计地适应这些变化。现在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去讨论,去研究,对于掩衣襟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我们哪有时间去讨论它的是与非呢?”

一个热烈争论的场面,被王几句话一下镇住了,屋内顿时鸦雀无声。侯景听了,先是一愣,后又觉得王说的很有道理。他见王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很是喜欢他的胆量和才识。侯景哈哈大笑道:“好,说得有理。如今看来,我们的见识竟不如一个孩子啊!”王随父离开时,侯景还挑选了一匹好马和一张好弓赠送给他。

王长大为官以后,不但清正廉洁,而且敢于直言进谏。北齐文宣帝高洋晚年,沉溺酒色,常误国事。王时为都督,常行劝谏。有一次,高洋饮酒大醉,王又行劝谏。高洋大怒,拿起刀来要杀王。刀已架在脖子上,王仍面不改色,慨然直谏。高洋终于感动,遂将刀掷地,叹道:“王师罗是杀不得的!”

此后,高洋又将其封为骠骑大将军;北齐后主高纬于武平初年,又加封王开府仪同三司。

何仲举以诗免税

何仲举,湖南营运(今湖南道县西)人。史书对其出生年月及其后来政绩记载虽然不甚详细,但其在年仅13岁时,以吟诗受到赏识而得免赋税的故事,却被广泛地传为美谈,流传至今。

自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战乱频繁。各国的统治者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都把担子压在了平民百姓的身上,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民众负重苦不堪言。如果交不起税,轻者坐牢,重者充军,生死不保。何仲举因诗得免税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何仲举出身于普通的平民家庭。因他天资聪慧,自幼喜欢读书,所以,尽管家中一贫如洗,父母仍然替他买书,请邻居中识字的人教他。

何仲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读了不少书,认了很多字。不久,他的父亲因病无钱医治而去世了,剩下他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他的母亲为人家纺织,何仲举上山砍柴,日子很是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年仅八岁的何仲举,依然不忘读书。他白天砍柴,晚上靠点着松枝读书,长期坚持,从不间断。因此,何仲举到十岁那年,写出的诗文,已经是远近有名了。

这一日,何仲举吃罢早饭,和往常一样,带上绳和筐,准备上山砍柴。不料,刚要出门,就听外边公差喊道:“这是何仲举的家吗?快快开门交税!”

何仲举闻言,急忙开门,对公差说:“我家母子二人,吃穿尚不能维持,哪有钱交税呢?请两位公差叔叔给县令多多美言几句,宽限几天,待我上山砍了柴,换回钱来,主动去交就是了。”

公差一听,便指着众多戴锁链的百姓对他说:“这就不是我们说了算的事了,既然今日交不上,那就和他们一样,跟我们走一趟吧!”

公差说完,便一搭锁链,将他锁了就走。

何仲举的母亲边哭边央求说:“好差人,放了他吧,他才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啊!”

差人根本不理。这时,有一个好像头目模样的公差,见何仲举母亲哭得如此悲伤,心生怜悯,于是上前说道:“老人家,不要过于悲伤,上司逼税甚紧,县令也是无可奈何,待我回去向县令禀明你们家的情况,兴许有救。”

何仲举的母亲听后,立即向那头目连连磕头说:“如果能把孩子放回,我和仲举是永远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的。”

何仲举被带到县衙,和其他被锁来的人一同被关到狱中。

班头向县令复命时禀报说:“今日锁来的人中,有个叫何仲举的孩子,年仅13岁,家中只有孤儿寡母两人,生活极其贫困。他们不是有意抗税,而是实在交纳不起,特向老爷禀明,希望能将其从轻发落!”

这县令素来喜欢诗文,一听到何仲举的名字,便急着问:“是那个会作诗写文的何仲举么?”

班头一听有门,连忙回答说:“正是,方圆几十里,没有不知道他的诗文写得好的。”

县令顿生爱才之心,令班头把何仲举从狱中提出问道:“听说你能诗会文,远近有名,不知是否属实。本县也略懂诗文,你可否当场作上一首,如果作得好,可以诗代税;如果作得不好,说明你徒有虚名,本县会加重治罪。”

何仲举听了,坦然问道:“不知大人以何为题?”

县令说:“就以今日之事为题吧!”

何仲举略一思索,张口吟道:

似玉来投狱,抛家去就枷。

可怜两片木,夹却一支花。

在这首诗中,小作者前两句把自己比做洁白的玉石,无辜被戴上枷锁,抛弃了家庭,被投入狱中,很感冤屈;后两句则把自己比做初开的花朵,被扼杀在两片木枷之中,实在是太残忍了。

县令听后,很受感动,认为他人才难得,长大后必成大器,不仅免了他的赋税,还送给他一些银两,嘱咐他要继续读书,并派人将他送回了家中。

何仲举回家后,继续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到十八岁那年,进京应试,一举得中进士。先后被派到全州、衡州做判官,后又到楚地任刺史。

他在为官期间,深知民间疾苦,清正廉洁,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同时,他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句“树迎离鸟归深野,云傍斜阳过远山”,被称为千古名句,广为吟诵。

刘恕出语惊人

刘恕,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出生于公元1032年。初为进士,官至秘书丞。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著名学者。他除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外,另有著作《十国纪年》42卷,《通鉴外纪》十卷。公元1078年卒,终年47岁。

刘恕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几代人都以捧读儒家著作闻名。到了他的父亲刘涣,靠苦读儒家学说一举中第,走上仕途,曾为颍上(古地名)县令。从此,他更加认为儒家著作是兴家旺族之宝,直到去世前夕,仍然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刘恕两三岁的时候,刘涣除教他识字外,便一句一句地教他读《论语》了。刘恕生来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对父亲所教的知识,学一两遍就记住了。史书中说他有“过目成诵”之才。此外,刘涣手不释卷的学习精神,也对刘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开始,他只是效法父亲的手不释卷,渐渐地他自己也养成了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刘恕从小上进心强,特别是当他明白了儒家学说可以“兴家旺族”的道理以后,更加激发了刻苦攻读的自觉性,一读起书来,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当他长到六七岁的时候,已熟知儒家经典,尤其精通《春秋》。

刘恕八岁那年的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恕的父亲刘涣在为颍上县令时,由于性情刚直,受到排挤,最后终于弃官回家,定居庐山之阳。在此期间,刘涣常与友人说诗谈文,生活倒也十分充实。

这一日,刘涣又与友人在家中谈史说经。在谈到孔子写《春秋》一书的时候,一位朋友说:“孔子是上无兄姊,下无弟妹,只身一人。”

另一位友人惋惜地说:“是啊,如果他有哥哥或者弟弟,也定是个大学问家!”

此时,年只八岁的刘恕,正因一个典故出处不明,查阅历史资料,听到他们的议论后,立即应声纠正说:“谁说他没有哥哥?《论语·公冶长》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个叫南客的人,学识渊博,品行端庄,孔子的哥哥很喜欢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这就表明,孔子不但有哥哥,而且他的哥哥还有女儿;否则,后来为何人称他为‘孔老二’呢?”

友人们听了无不惊异,急问刘涣:“这个小孩子是谁呀?”

刘涣微微答道:“在下之子,名叫刘恕,今年八岁。”

又有一位朋友称赞说:“好有记性的孩子,他说的这篇文章,我也读过,可如今早就忘得没影了!”

刘涣弃官回乡后,没有了俸禄,家中渐渐贫寒起来,只能以粥充饥,哪里还有钱供刘恕买书读?但是刘恕并没有因为家中无钱买书而放弃读书,而是到处求亲问友,借书来读。因为他记忆力强,看书速度快,往往把书借来,一两天便完好无损地还给了别人,所以,别人也都愿意借书给他看。每逢借到一部好书,他便不分昼夜地把整本书都抄写下来。

在他十三岁那年,为了准备将来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读《汉书》和《唐书》,他听说父亲有一个叫宋次道的朋友家中有这两部书,便去借来阅读。这两部书,每部都在数百万字以上,可他只用了一个月便读完了。

宋次道以为刘恕怕自己着急,没有读完就还回来,于是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贤侄,这书你将来考试用得着,就留给你慢慢地读吧,不要还了。”

刘恕笑着说:“谢谢伯父的关怀。不过,这两部书我已经读完了,并且都记住了,就请收回吧!”

宋次道不信,刘恕便当场从中抽出几段给他背出,宋次道听后,很是叹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恕长期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终于成了一位饱学多识的学者。

有一次,他去拜访当朝宰相、大学问家晏殊。开始,晏殊见他年轻,不相信他有多少学问,便提出了几个问题想把刘恕难住。结果,晏殊不但没把刘恕难住,刘恕在回答晏殊提出的问题之后,又向晏殊反问了几个问题,倒使晏殊张口结舌,给难住了,从而使晏殊认识到刘恕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公元1050年,刘恕进京应试,一举中第。当时,恰遇朝廷下诏选拔能讲解经义的人才,经过层层筛选,有数十人合格,刘恕则又以讲解《春秋》和《礼记》出色而遥遥领先,最后,主司又提出20个问题做进一步考查,唯有刘恕一个人能全部回答出来,于是被定为第一名。

高明智对尚书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约出生于公元1306年,元代著名作家,我国古代著名戏剧《琵琶记》就是他的作品。

他小的时候,以一个“巧对尚书”的故事,而被世人称为神童。

高明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他的父亲通经书,善诗文,因对元朝官场腐败不满而不入仕途,隐居在家。高明自幼才思敏捷,爱读诗书,四五岁时就能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在当地小有名气。

他的父亲虽然是隐士,却热情好客。又因他学识渊博,一些社会名流,甚至一些富有才识的官吏都愿意和他交往。

有一天,当朝尚书前来拜访高明的父亲。待他刚要告辞回府时,恰遇高明从私塾放学回家。尚书知道高明小有才气,今日相遇,便想考他一考。出个什么题目呢?尚书正在思索,忽见高明个子不大,穿的一件绿色棉袄倒不小,且两目炯炯有神,越发显得满脸稚气,十分有趣,不由来了兴致,望着高明笑着吟了一个上联: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高明年龄虽小,脑瓜却十分机灵,一听,便知道这位官员有意戏弄自己,不甘示弱,便想以牙还牙进行反击。他见尚书身穿一件大红袍,便顺口接了一句下联:

落汤虾子着红衫,鞠躬如也

这一来,却吓坏了高明的父亲,遂对其怒斥道:“大胆孺子,岂能对大人如此无礼?还不快快过来谢罪!”

那尚书一听,不仅没有因为高明把他比做“落汤虾子”而生气,反而因他有如此才华而高兴。

这是因为,“落汤虾子”就是指在滚水中煮的虾,浑身变得通红,像穿着一件大红袍,和尚书联中的“绿袄”相对应;“鞠躬如也”是说,那虾身体弯曲,像在行礼作揖一样,和“美目盼兮”相对应。而“美目盼兮”和“鞠躬如也”这两句,又都是经书中的句子。由此可见,高明这个下联,不仅和上联对得十分工整合理,而且反映了高明这个年仅六七岁的孩子对经书十分熟悉,且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尚书万万没有想到的。

基于上述原因,所以当高明的父亲指责高明无礼,并让他向尚书赔罪的时候,尚书急忙阻止说:“作诗联对,何罪之有?不过,我倒要向高公祝贺,这孩子小小年纪,能对出这样好的下联来,其才能也就不言而喻了,真是个世间罕有的奇童啊!”

高明长大后,虽然也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小官,但因受到一些挫折,便心生厌恶,不久,辞去官职,旅居宁波,并曾一度闭门谢客,专门从事写作;《琵琶记》这一千古绝唱,就是在这期间问世的。

丘浚言志惊富豪

丘浚,字仲深,海南琼山人。初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太子太保,至文渊阁大学士(即宰相)等职。

丘浚从两岁便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常常受人欺侮。后来丘浚成为明朝弘治年间很有才华,深孚众望的一位宰相,这完全是他自幼胸怀大志、苦读奋斗的结果。

丘浚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他两岁时,父亲病逝。当时,他的母亲李氏还不到30岁。她很有文才,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苦度时光。

在母亲的教导下,小丘浚到五岁的时候,便读完了《诗经》、《论语》;到他六岁的时候,家中虽然度日艰难,但李氏仍然省吃俭用,把儿子送到了本村一所私塾上学。

小丘浚深知自己能上学,靠的是母亲用心血换来的几个钱,因而读起书来也格外刻苦勤奋。别人一两天才能学会的内容,他只用半天就能融会贯通了。老师见他智力超人,仅靠课堂上的内容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主动借书给他看。但是,就这样,仅仅两年的时间,老师个人所有的藏书,就全被他读完了。

于是,他又到处借书读。

有一次,他想读《汉书》这部著作,到处借不到,就去问老师,什么地方能借到这部书。老师告诉他说:“这部书现时很难借到,只有我的一位姓姜的朋友家有此书,不过,他的住处离这里有百十里地,一时无法借到。”

丘浚说:“不怕,我一定要去借。”

老师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为他写了一封信。

丘浚回家对母亲一说,母亲开始不同意,后见儿子主意已定,也就不再阻拦。母亲因他出远门,要向邻居借点白面烙点饼让他带上,可丘浚执意不肯,只带了几个玉米饼子便上路了。

年仅十岁的小丘浚,一边走,一边问,饿了啃几口玉米饼子,渴了向人家要碗水喝,天晚了,他就住在破庙里,借着月光看一会儿书。当时正是夏天,虫咬蚊叮,他都不知道;直到困得睁不开眼了,他才放下书本就地睡去。

就这样,丘浚晓行夜宿,一直走了三天半,才来到老师介绍的那位朋友家中。

当时,主人正在家中与人下棋,接过丘浚带来的信一看,也被这孩子的求学精神所感动,急忙吩咐家人让丘浚洗脸、吃饭,然后去房间休息。

丘浚是专门来借书的,哪有心思去休息?所以,他刚吃完饭,就又去找主人借书了。那姜先生听了,微微一笑,一边继续下棋,一边对他说:“听你的老师讲,你学习刻苦,很有才华,我现在出个对子,你若对得上,我就把书借给你;如对不上,就是只图虚名,学也无用,等你有了才华后再来借书。你看行吗?”

丘浚道:“恭敬不如从命,那就请先生出上联吧!”

姜先生抬头朝墙壁一看,顺口念道:

墙壁当前,龙不飞,凤不舞,桃不开花,梨不结果,可笑小子。

这个上联,是取材于挂在墙上的一幅山水画,也有取笑丘浚的含义。

丘浚自幼跟着母亲学诗作对,一听便知其含义,今虽求人借书,也不愿低三下四,于是望着棋盘,未加思索地脱口对道:

棋盘之中,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兵无粮草,敢杀将军。

主人听了,已经明白丘浚对联内含反唇相讥之意,但他也是个爱才之人,听后不但不怒,反而哈哈大笑道:“好一个敢杀将军的卒子,有志气!”

随后,姜先生不但把《汉书》借给了他,并任他挑选了另外一些书,还派人用马将他送回了家中。

从此,丘浚百里借《汉书》的故事,便成为一段佳话流传下来。

丘浚11岁那年的一天,冒雨去学校读书,教室因为年久失修,房顶有几处漏雨,其中丘浚的座位也被漏下的雨水打湿了。由于雨下得太大,一些学生未来上课,便空出了一些位子。丘浚便找了个未漏雨的座位坐下来,拿出书本,自己看了起来。

村中有一富豪的儿子,这天也冒雨来到了学校,他见自己的座位也被漏湿了,便想找个不漏雨的座位坐下来。他抬头四周一看,数丘浚的坐处最好,而且又不是丘浚的原位,便走过去道:“这个座位应该我坐!”

丘浚说:“这不是你的座位,为何应该给你?”

那富豪的儿子说:“虽然不是我的座位,可也不是你的座位,而且这座位紧靠着我的座位,就是抢,也应该先到我手!”

丘浚说:“你这个人好没道理,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你这不是欺负人么?”

那富家子弟说:“就是欺负你,你又能怎么的?”

二人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眼看就要动手。老师走了过来,问明情况,也觉得那富家子弟无理。不过他想,那富豪财大气粗,对学校又有资助,自己常让他三分,今天丘浚占的这个座位,因为离富家子弟的座位近,富家子弟就说应该他坐,的确是没有道理的,但他不愿意公开得罪那位富豪;而丘浚又是他的得意门生,也不愿意让他受委屈。于是,这老师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他二人说:“你们一个先来,一个座位离得近,都有理,都该坐,可座位只有一个,怎么办呢?我现在出副对子的上联,谁能对出下联,这个座位就归谁坐,你们说好么?”

丘浚说:“谨遵师命。”

那富家子弟明知联对不如丘浚,但也不愿甘拜下风,只好点头同意。

只听老师念道:

细雨肩上滴

那富家子弟一听傻眼了,抓耳挠腮对不出。

丘浚见那富家子对不出,便高声念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高兴地称赞说:“对得好,对得好!这个座位归丘浚坐了。”

那富豪的儿子见老师明显地偏向丘浚,便哭着回家了。富豪听儿子一说,不禁大怒,立即来到学校,先把老师狠狠地训了一顿;尔后,又把丘浚叫到他的家中。他自恃念过几天书,不将丘浚放在眼里,出了个上联,对丘浚骂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丘浚一听,知道这是富豪把他的儿子比做虎,将自己说成犬,岂能容忍?虽在富豪家中,他也并不害怕,遂出了下联反击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这意思是说,我家虽穷,也不是好欺负的,就像一条鱼,眼下虽在水中,怎么能知道它将来不会变成一条龙呢?

那富豪听后,不由得心中一震,心想:“这孩子如此聪明有志,难说将来没有出头之日。自己现在欺负他,万一他将来做了官,能不找自己算账么?”富豪想到这里,将满面怒容变成笑脸相迎,又对丘浚说:“我早就听说贤侄才识过人,今日一会,果然名不虚传;今日之事,都怪小儿无礼,对贤侄多有冒犯,今后我一定严加管教便是。”随后,将丘浚以礼送出了大门。从此,那富豪再也不敢欺负丘浚他们孤儿寡母了。

李东阳金殿巧对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出生于公元1447年,18岁中进士,历任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官至宰相。

据史载,李东阳祖籍为湖南茶陵人,由于他的父亲李凉在京城金吾卫当军士,所以,全家迁居北京。按照当时明朝的制度,因当兵而把户口迁到军队的,其后代子孙也是要当兵的,但是李东阳后来却做了一代宰相,这是为何呢?

李东阳虽然出身于军户之家,但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却都是有文化的人;特别是他的母亲,不仅能诗会文,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

有一次,李东阳的母亲正在练字,年仅两岁的李东阳,上去把笔夺了过来,竟比着母亲写的字,写出了一个“大”字来。这一来,使母亲大感惊奇,觉得儿子聪颖过人,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一边教他读书,一边教他练字。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李东阳从两三岁开始,就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母亲练字他也练字,母亲背诗他也背诗,从不和别的孩子出去玩。因此,到他四岁的时候,已经背会了二三百首诗,尤其书法,已经练得很成形。

这一日,父亲和他的几位战友在家中聚会,以作诗、写字比赛为乐,小东阳也跑了过去,跟着凑热闹。

席间,李东阳背了几首唐诗,大家都感到背得流利准确,很是喜欢。有人又问他说:“你的书法写得怎样?能写几个字给我们瞧瞧吗?”

李东阳慨然答道:“当然可以!”

由于他人小胳膊短,别人把他抱到桌子上,给他铺上纸,他便提起笔来,可着一张纸,写了一个“天”字。

众人看后,大为惊讶,都称赞他真是了不起。

于是乎,你传我,我传他,李东阳四岁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的消息便传了出去,一顶“神童”的桂冠便戴在了他的头上。

后来,消息传到宫中,明代宗也感到惊奇,却也有些怀疑,于是亲自召见面试。当小东阳由太监领着,来到大殿过门槛时,因为他年幼个矮,迈得很是吃力。只见他东一歪,西一歪,还差点被摔倒。代宗见状,觉得好笑;而那位陪同的太监也乘机逗他道:

神童足短

小东阳一听,眉头微皱,立即接了句下联:

天子门高

代宗见小东阳对得如此巧妙,乐得哈哈大知,遂离开座位,走上前去,将他抱了起来,让他坐在自己的膝上。这时,李东阳的父亲因不能进殿,便站在大殿门外等候,代宗一看,也出了句上联:

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闻言,立即想到《孟子》书中的一个典故,遂脱口而出道:

嫂溺叔援权也!

这意思是说:嫂子落了水,做小叔子的伸手去救她,是权宜之计。

代宗一听,大为高兴,立即令人拿来上林苑的珍果给他吃;临别时,代宗还赏给了他一些钱,并特地加恩,诏命李东阳入国学读书。

此后,代宗又分别在他六岁和八岁时两次召见他,命他讲《尚书》大义。李东阳年龄虽小,由于刻苦好学,领会深刻,讲得头头是道,很受代宗赏识。

有一次,代宗在召见他时,又出了个上联:

螃蟹浑身甲胄

李东阳立即对出:

蜘蛛满腹经纶

乾隆一语得皇位

乾隆,即清高宗,姓爱新觉罗,名弘历,年号乾隆。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711年,卒于1799年,终年89岁,是历史上政绩卓越,自称“文治武功第一人”的皇帝;同时,还是一个传奇色彩极为浓厚的人物。

他有一个“一语得皇位”的故事广为流传。

公元1711年8月13日,一个婴儿在雍和宫东书院的如意室中诞生了。其哭声洪大嘹亮,响彻云霄,惊动了正在读书的康熙皇帝,于是传下意旨,为他这个小孙儿取名弘历。

据史载,弘历生得大头大耳,高鼻梁,长身子,六岁能看《爱莲说》,过目成诵;到七八岁时,不仅多知经书,能诗善文,而且喜欢骑马射箭,很得康熙宠爱。因此,康熙每年秋天到承德附近的猎场行猎时,都乐意把他带上。

有一天,康熙带上弘历,又去猎场行猎,遇到一只大熊,康熙手疾眼快,一枪射去,那熊当即应声倒在地上。他为了让孙子落个幼能射猎的美名,就命弘历用枪去射这只身受重伤将要死去的大熊。谁知弘历飞身上马后,正要举枪去射,不料那熊竟又忽地站起身来,向弘历扑去。康熙生怕孙子受惊,急忙拍马来到弘历前面,“啪”的又是一枪,将大熊射死。他回头再看弘历,却见他坦然自若,毫无惧色,并用带有埋怨的口气对爷爷说:“还没等我开枪,你就把它打死了,真可惜!”

康熙道:“傻孩子,若等到你开枪的时候,就不定它早把你一口吃掉了!”

弘历瞪大眼睛,以十分认真的口气说:“我有枪在手,它才不敢呢!”

康熙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道:“好个有胆有识的孙儿!”

回到避暑山庄,康熙高兴地对妃嫔和随行的大臣说:“弘历这个孩子,有胆有识,是我大清朝的福气,将来肯定会胜过我们!”

接着,康熙又传见弘历的父亲雍亲王胤和弘历的母亲钮钴禄氏,再次称赞弘历是个不同一般的孩子,要他们悉心培养。

据资料记载,康熙原来并不喜欢四子胤,但是,由于弘历受到了康熙的宠爱,胤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也有了改变;特别是在猎场弘历的一句话,使康熙大为振奋,甚至有将来让弘历即位之意。胤心中明白,他的父皇如果让弘历将来即位,就必须先传位于他。因此,胤心中萌发了将来可能即位的希望,对弘历也就更加爱惜。

事情果不出胤所料,公元1722年11月13日,康熙病死,遗诏胤即位,以后人们称胤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深深地知道,他的即位,是沾了儿子弘历的光。所以,他在即位后的次年八月,便以秘密立储的方法,将弘历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

公元1735年8月23日,雍正死后,弘历便于当日根据遗诏,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乾隆,这就是历史上的乾隆皇帝。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