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妙语连珠1

晏子巧辩楚王

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周王朝,实际上早已是名存实亡了。周天子虽然仍旧坐在京城的宝座上,但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一百多个各自为政的小国。这些小国之间,矛盾尖锐,战事不断,谁都想吃掉别国,谁都想称王称霸。

就说齐国吧,自齐景公上台执政之后,一想起先辈称霸中原的伟业,心里便跃跃欲试。但是他深知,要想称霸中原,必须首先制服南方的楚国。但齐景公还不知道楚国的底细,不敢贸然对楚用兵。于是,他就派晏子出使楚国,去探听一下楚国的虚实。

楚国这时正是楚灵王执政。楚灵王是一个目空一切、专横跋扈的昏君,根本不把中原各国放在眼里。

当楚灵王得到齐国将派晏子来访问的消息后,就叫了几个亲信大臣,凑在一起商量对付晏子的计策,想侮辱一下齐国的使者。

楚灵王对他的大臣说:“齐国这次派来的使者是晏子。晏子是齐国赫赫有名的大臣,此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这回他来了,咱得想个法子捉弄捉弄他,叫他尝尝咱们的厉害。”

大臣们听国君这么一说,一个个都皱紧眉头,挖空心思地在想坏点子。过了一会儿,一个大臣站起来说:“听说晏子身高不过五尺,咱们在城门一侧挖个跟他差不多高的洞子,等晏子来时,让他从这个洞子里进来。”

众大臣一听,一齐拍手叫好。

楚灵王立即吩咐兵士马上动手挖城墙。接着,大臣们又给楚灵王献了不少鬼点子。

这一天,晏子率领齐国的使团来到楚国都城的门口,正要迈步入城,只见一位迎接他们的大臣说道:“请你们从这儿进去。”

说着,这大臣用手指了指城门口旁边的那个刚刚挖好的洞子。

晏子斜眼一看,顿时怒火涌上心头,他真想马上转头就回去,可转念一想:如果这样走了,虽然能为齐国出口气,但这次出使楚国的任务,怎么能完成呢?他稳了稳神,便走上前去,郑重其事地对楚国大臣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

说完,他用讥讽的目光扫了那位大臣一眼,嘴角上还露出一丝淡淡的冷笑,又说:“我是到人国来访问的,就应该走人们通常可走的正门。假若楚国是狗国的话,那么,我们情愿从这矮小的狗洞里进去。”

那位楚国大臣被晏子不冷不热地骂了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只得羞惭地让晏子一行从正门进城了。

这时,楚灵王正在大堂口等着晏子呢。当晏子走到楚灵王跟前时,楚灵王只微微欠了欠屁股,翻翻白眼珠,故作惊讶地问道:“怎么?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

晏子一听,就知道楚灵王又在捉弄他们。于是,他便不甘示弱地回敬道:“瞎子才会说齐国没有人了呢!且不说别处,就拿临淄城来说,人就多得数也数不清。街上的行人,只要一扬手,就能遮住太阳;他们挥一挥汗水,地上就如同下过一场大雨。一年到头,大街上的人总是肩擦肩,脚碰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楚灵王故意一本正经地问道:“既然齐国那么多人,怎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的人来出使楚国呢?”

晏子把两手往腰间一叉,一眼一板地说:“既然大王问起来,我就照实说了吧。我们齐国向外派遣使者是有讲究的,一般说来,聪明人总是被派到明君的国家里;平常的人,总是被派到平庸国君的国家里;无能的人,总是被派到无能的人做国君的国家里去。我是齐国最无能的人,所以,就被派到贵国来了。”

晏子这一席话,像是一支锋利的箭矢,直插到楚灵王的心窝里,弄得他十分尴尬。

楚灵王输了这一招,便让侍从们端上酒菜,接待晏子。以便继续寻机侮辱晏子。

酒过三巡,忽然见两位士兵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人走进宫来,报告楚灵王说,这是刚才捉到的一名罪犯。

楚灵王故意问道:“犯的何罪?”

士兵回答说:“他是个盗贼,刚才到东大殿里偷东西,被我们逮住了。”

楚灵王把脸一沉,“呼”地一声站了起来,对着那个犯人喝问道:“你是什么人,胆敢大我的宫殿里偷东西?”

那盗贼吓得连忙跪在地上,口吃地说:“小民是齐国人,家里穷得实在没办法了,我才到这儿来偷东西的,请大王饶命。”

说完,这人捣蒜似地磕起头来。

楚灵王听了,便吩咐士兵说:“先押下关起来,等酒席散后再做处理。”

士兵押着盗贼走了,楚灵王坐下来,用眼盯着晏子,得意地说:“原来齐国人很善于盗窃啊!”

晏子听罢,随即从席位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人们常说,桔子这东西,长在淮河以南,结的果实又甜又大;但是,如把它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却又酸又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同样的道理,刚才这个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却偷起来了,这大概是由于贵国水土的缘故吧。”

楚灵王被晏子说得瞠目结舌,他手下的大臣们一个个也都目瞪口呆。楚灵王弄巧成拙,连遭三次失败,再也不敢轻视晏子了。

晏子从楚国凯旋而归,齐景公听说了晏子在楚国的辩词,心里十分高兴,便亲自设宴招待晏子,并详细听取了晏子从楚国摸回来的一些重要情况。不久,齐景公就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子贡一箭五雕

子贡是春秋时代大思想家孔子的学生,被后人称作是“纵横家的祖师”。

子贡在孔子门下求学时,正逢齐国的大将田常想在国内作乱,以谋取君位,但又害怕国内的高固、国佐等人。于是,他决定调动自己的部队先去讨伐鲁国,其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消息传来,孔子万分忧虑。他对学生们说:“鲁国是我祖宗坟墓的所在地,你们谁能出面去制止田常攻打鲁国呢?”

孔子说完,子路第一个站起来说:“请允许我出使齐国,我能让田常改变……”

孔子打断了子路的话说:“不行,不行。”

接着,子张、子石也请求前往,孔子摆摆手,也不同意。

“让我出面吧!”子贡站起来说。

孔子看了看子贡,信任地点了点头。

于是,子贡到了齐国,他向田常游说,说:“你讨伐鲁国,实在是大错误!鲁国是难以攻取的,它的城墙又薄又低,它的土地狭小而不肥沃,它的国君愚蠢而不仁义,它的大臣都是无能之辈,它的士兵和老百姓最厌恶用兵打仗,这些都是不能与他们作战的理由。你不如讨伐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宽广肥沃,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又有众多贤明的大臣。这些都是吴国容易被攻克的原因。”

田常一听,脸色大变,愤怒地说:“你所认为困难的,人们认为是容易的;你所认为容易的,恰恰是人们认为困难的。用这样是非颠倒的道理来教训我,用心何在?”

子贡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忧患在内的,攻击强敌;忧患在外的,攻击弱者。现在您想攻取鲁国而扩大齐国的势力,当然容易取胜。然而,每战必胜必然导致国君骄横傲慢,攻城掠地必然使臣下妄自尊大。而打败了鲁国,也没有你的功劳,君主当然会疏远你。这样做,还想成大事就难了。因为君主一骄横就会恣意妄为,群臣一放肆就会争权夺利。这样一来,你还想立于齐国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历。讨伐吴国不能获胜,百姓和官员死在国外,国内大臣心虚,这样,你上边没有强臣作你的对手,下边没有官员指责你的过错。孤立国君、制服齐国就只有你了。”

这一席话打动了田常,田常说:“好啊!但我的兵已派往鲁国了,如果现在改变主意去攻打吴国,大臣们必然会对我产生怀疑,怎么办呢?”

“你可按兵不动,我请求前往吴国,让吴国救鲁伐齐,你再因此而派兵迎战吴国。”

田常同意了子贡的计策。子贡就动身去吴国了。

子贡面见吴王后,劝说他:“我听说,做国君的不能没有后代,想建立霸业不能有强大的对手。如今拥有万乘之众的齐国,要私自夺取有车马千乘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大王您担忧啊!况且,解救鲁国,会显名于天下。讨伐齐国,又有大利可图,使强大的晋国屈服。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好处了。名义上是保全了危在旦夕的鲁国,实际上是困住了强大的齐国,有智慧的人对此是不会怀疑的。”

吴王说:“好主意啊,但我曾经与越国作战,将他们围在会稽。越王正苦心励志,有对我报复之心。你等我讨伐完越国以后,再听从你的计策吧。”

子贡说:“越国的影响不如鲁国,越国的强大不如齐国。如果大王放弃齐国而进攻楚国,那么齐国就会趁机把鲁国吞并了。况且大王讨伐小小的越国,而惧怕强大的齐国,可不算勇敢啊!如今您应当保存越国,以向诸侯们显示您的仁义;解救鲁国,讨伐齐国,而向晋国施威,那么各国诸侯必然会竞相归顺吴国。如果大王实在仇恨越国的话,我去面见越王,令他出兵,跟随大王讨伐齐国。这样做实际上越国就空虚了。”

子贡的这一番话,又打动了吴王,吴王十分高兴,就派子贡前往越国。

越王听说子贡要来,修治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并亲自驾车送子贡到邸舍。

越王问子贡:“您为什么屈尊光临这里呀?”

子贡说:“我劝说吴王救鲁伐齐,吴王虽然有想去的意思,但又害怕越国,声称‘等我讨伐完越国后才行’,如果这样,攻取越国就是必然的了。再说,没有报复别人之心,而让人产生怀疑,这是笨拙的人;有报复别人之心,而被人知道,这就危险了;事情还没办,就走漏了消息,这就可能毁于一旦了。这三种情况都是干事情的大患呀!”

越王勾践再次拜谢子贡说:“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子贡说:“吴王为人残暴,众大臣都不堪忍受,国家因为屡次战争,官兵和百姓都无法忍耐。如今大王你真心发兵帮助他,以让他不再有灭越的心思;用重金来取悦他的心;用谦卑的话表示对他的尊从。那么,他一定会讨伐齐国,而不再与越国为敌。如果他讨伐齐国没有取胜,就是大王的福气。如果他战胜了齐国,必然用兵威逼晋国。我再请求去见晋国国君,让他与诸侯一起攻打吴国,吴国必然被削弱。这时大王趁机进攻吴国,一定会灭掉吴国的。”

越王十分欢喜,同意照子贡的计策行事。

五天之后,越王派大夫种到吴国,大夫种叩头对吴王说:“我们听说大王将兴义兵,讨伐残暴的齐国。我们请求将国内士卒三千人全部出动,越王请求亲自披坚执锐,作为先锋,首先迎战敌人。因此,特派贱臣种,贡奉先人所收藏的宝物。”

吴王大喜,将情况告诉了子贡,说:“越王想亲自跟我去讨伐齐国,可以吗?”

子贡说:“不行啊,让人家国内空虚,将人家的军队全部出动,还让人家的国君跟随你去作战,这是不义。”

吴王听后欣然许诺,谢绝了越王的请求。于是,吴王发动九郡的兵力去讨伐齐国。

随后,子贡又来到了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预先考虑事情的后果,就无法应付突然的事变;不预先分析军事形势,就不可能战胜敌人。如今吴国与齐国就要打仗了,如果齐国打败了吴国,齐国必然随之大乱;如果吴国打败了齐国,吴国必将兵临晋国。”

晋国国君大惊,问子贡:“对此应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修造武器,休养士卒,作好与吴国打仗的准备。”

晋国国君同意了。

子贡离开晋国到了鲁国,吴王果然大败齐军,又兵临晋国,与晋国军队在黄池相遇。晋军勇猛攻击,大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听了这个消息,马上渡江袭击吴国。吴王听说后,离开晋国返回吴国,与越国在五湖交战。打了三仗,都未取胜。吴国城门失守,越王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臣相。

子贡出使,保全了鲁国,搞乱了齐国,灭了吴国,使晋国强盛,并使越国称霸,十年之中,改变了五个国家的命运。

墨子的智慧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真名叫墨翟。墨翟怎么又叫墨子呢?原来,在古代,“子”是人们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就像现在我们把有学问的人称作“先生”一样。墨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遇事肯动脑子,又很有口才,能说善辩,所以在当时他就很有名了。

和墨子同时代有个“巧手大匠”叫公输般,他是鲁国人,可是在楚王手下做事。公输般是个有名的木匠,脑子很聪明,手又很巧,会做一些新鲜玩意儿。楚国当时是个很强大的国家,本来就有点儿仗势欺人。公输般到楚国以后,把自己发明的一些攻城杀人的工具献给了楚王,楚王用这些工具把一个小小的越国打了个落水流水。

这一来,公输般更来劲儿了,他琢磨来,琢磨去,发明了一种攻城的云梯。这云梯竖起来比城墙还高,站在上边不但能看见人家城里的一切动静,还可以在上边向城里射箭。

楚王一看见这个奇妙的云梯,特别高兴。他想:“有了这个玩意儿,什么国家我都可以打败了。”可是这个云梯到底灵不灵呢?楚王就想用它去攻打宋国,试试它好用不好用。决心一下,楚王就调兵遣将,要出兵开打了。

宋国是个小国,听说楚国要打它们,试试云梯的作用,人人心里又着急,又害怕。这个消息传到墨子的耳朵里,他知道楚王要拿宋国老百姓的命来试验云梯,可气坏了。他对人说:“真是岂有此理!我一定要得到楚国去见见这位巧手大匠,见见楚王,跟他们说说道理,把宋国的老百姓救出来。”

有人劝他不用管这个闲事,可是他一定要管。

墨子经过千辛万苦到了楚国,心想:“我得先说服发明云梯的公输般。”

这两人一见面,公输般就问:“老先生大老远地到楚国来,有什么见教啊?”

墨子想了想,说:“哎呀,我碰到难题啦!北方有一个人常欺负我,我这次来想请你替我杀了他,为我报仇!”

“这,这事我怎么能做呢!”

“我不是白叫你替我杀人哪,你要是替我杀了,我可以给你许多金银当酬劳!”

“那也不行!我是个讲理的人,我不能无故杀人。”

墨子听公输般说了这句话,立刻给他行了一个大礼:“太好啦!您绝不无故杀人。那么请问,宋国的老百姓犯了什么罪,您为什么发明云梯去攻打宋国,去杀宋国的老百姓呢?”

公输般一听,顿时没词了,憋了老半天才说:“这,这不是我的意思,这是我们大王决定的。”

“那就请您带我一块儿去见你们大王吧!”

公输般没办法,只好带着墨子去见楚王。

见了楚王,墨子一拱手:“大王,墨翟向您敬礼了!”

“啊,墨翟,听说过你的大名。你找我有什么事啊?”

“大王啊,我有个新鲜事儿想向您报告。在我们那儿住着一位很阔的人,他有高头大马、特别漂亮的大马车,谁坐着谁都说很舒服,可是这个人偏偏把街坊穷人家的破轿子偷了来坐;他有很好的衣服,都是绸缎绣花的,可他不穿,偏把人家的破旧短衣偷了来穿;他家有的是牛羊鸡鸭鱼肉,不是很好吃吗?可他不吃,偏偷人家的糠饽饽吃。大王,您看这个人怎么样啊?”

楚王一听,笑得腰都弯了:“哈哈哈哈,这个人不是有偷东西的毛病,就是有神经病。”

“大王说得一点儿也不错。可是您说是楚国大、楚国富,还是宋国大、宋国富啊?”

“那还用说,自然是楚国又大又富啊!”

“我看楚国、宋国好有一比呀!”

“比从何来?”

“楚国就像是个阔人家,宋国就像是一个穷人家,楚国所有的东西宋国一样也比不上。要是大王用公输般发明的云梯去打宋国,夺宋国的东西,不就像我刚才说的阔人偏偏要偷穷人的东西一样吗?”

楚王一听,低着脑袋不说话了。可是他想了想,又说:“我想试试公输般的云梯好不好用。”

“是该试试,可是不必用宋国的人命来试呀!”

“那,那用什么试呢?”

“我们用下棋的方法试试就行!”

“下棋?”

“对!”

墨子把自己的腰带解下来,立在桌上,围成一个圈儿,又拿几个木头片儿摆在腰带外边,然后说:“大王,这条腰带就算是城墙,这木头片儿就算云梯,我来当守城的,咱们来比试比试吧!”

“好,公输般,你和他比比。”楚王看了看说。

公输般也仔细看了看,然后拿着小木头片儿就开始进攻了。公输般虽然是个“巧手木匠”,作木匠活儿很能干,但是不懂战术,攻了半天,也没占到便宜。公输般把木头片儿一扬说:“你这种守法谁不会?我要是守,你也攻不进。”

“好,那咱们就换换,我来攻,你来守。”

公输般拿腰带当城墙,当了个守城的。墨子拿小木头片儿当攻城的云梯,两个人又比试开了。

瞧,墨子一攻,公输般就学着墨子刚才的方式守,可是墨子用了个巧妙的计策,假装在这边攻,公输般刚要在这儿守,墨子突然把攻的地方变了,公输般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墨子已经攻进“城”去了。公输般说:“这次我大意了,再来,再来!”

公输般还是当守城的,墨子还是当攻城的,这一攻一守还没交战几个回合,墨子又攻进去了。

墨子笑笑说:“公输般这云梯确实厉害,可是我还没用火哪,用火一烧,您这云梯恐怕就更不行了!”

公输般一听,脸红了。楚王在旁边看得明明白白,他把脸一板,气哼地说:“哼哼,我有办法对付你!”

墨子听了又是一笑:“您的办法不用说我也明白,不过您的办法用了也是白用。”

“你,你知道我用的什么办法?”

“您的办法就是等我出去后,派人把我杀了,然后再去打宋国,这样就没有人会抵抗了。可是您错了。我的学生很多,我早把我的办法教给他们了。您就是杀了我,也肯定不会成功!”

楚王一听这话,泄气了。他刚才亲眼看见墨子是真有本事的,而且说出话来很有道理,就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墨老先生,刚才我不过是同你开个玩笑。我们堂堂楚国怎么会欺负小小的宋国呢?这叫,叫什么来着?对,叫‘师出无名’。我们是绝不会办这种事的,我是说到做到!”

这场斗智,墨子战胜了楚王和公输般,终于把楚国要攻打宋国的念头打消了。宋国上下听说后,都非常感谢墨子,无不赞叹墨子那智慧的头脑。

吴使善辩免死罪

春秋末期,诸侯之间相互并吞,战火连绵。楚国拥有精兵强将,沃野千里,楚王藉此称霸,决心攻打吴国。当时吴国势单力薄,哪是楚国的对手。于是吴王急忙派使臣率人前去慰劳楚军,想阻止战争的爆发。

楚将收下吴国送来的金银玉帛和佳酿美粟后,傲慢地瞟了吴国使臣一眼,喝道:“捆起来杀掉,用这个使臣的血涂抹战鼓。”

使臣争辩道:“将军,我们诚心慰劳,可不能斩来使呀。”

楚将捋了捋油黑的络腮胡须,哈哈大笑:“慰劳?这叫朝贡!你们区区小国,只要楚兵每人吐一口唾液,便可淹死你们的臣民。难道还是礼遇你这种弱国贱民吗?”

使臣眼看就要被五花大绑,坐而待毙,决心自我拯救,不辱使命。忽然放声大笑起来:“这次到楚国,果然吉利!这是吴王的恩德呀。”

楚将被使臣的朗声大笑弄糊涂了,问道:“你来时占卜了?”

使臣微笑地点点头,说:“很吉利呀。”

楚将冷冷地讥笑道:“可现在我就要把你杀了,吉在哪里呀?”

吴国使臣挺前几步,坦然地答道:“你若把我杀了,这正是吉利之所在。因为吴国派我来,本来就是要试探将军的态度。如果将军发火了,那么吴国就将深挖护城河,高筑壁垒,全民皆兵,与楚军决一死战;如果将军态度和缓,那么吴国就不相信楚国会去进攻,防守就会松懈。现在将军要杀我,吴国获悉后一定会加强警戒,死我一人而保全了国家,这不是吉利又是什么?”

楚将听了,猛然间对卫士挥挥手说:“放了他。”于是,使臣完成使命,平安回到了吴国,楚国也知吴国已有准备,便打消了进攻的念头。

子贡妙喻孔夫子

一天,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其他官员说:“大家都说孔子了不起,我看子贡比他的老师强。”

子服景伯听说此话后,转达给子贡听。

子贡不以为然地笑笑道:“此事就不对啦,我怎么及得上老师呢?拿房屋的围墙来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而我的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人们又找不着大门进去,那就看不见他那宗庙的壮美,他那房舍的多种多样啦。能够找着大门进去的人或许不多吧。因此,叔孙武叔老先生那么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子服景伯觉得子贡的比喻既新鲜又贴切。

后来,子贡听见大夫叔孙武叔毁谤自己的尊师孔子,心里很是气愤,他找到叔孙武叔说:“先生您不要这样做!仲尼老师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小山丘,还可以超过;仲尼老师却好比太阳和月亮一样,是没办法超过的。有人纵然想自绝于太阳、月亮,可那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看出他太不自量罢了!”

又有一次,有人对子贡说:“您对仲尼那么恭敬,难道他真比您强吗?”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可以表现他聪明,也可以说一句话表现他不聪明,由此可见,说话是不能不谨慎的。我的老师不可赶上,如同上天不能用梯子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当上国家的君主或得到采邑成为卿大夫,他要百姓在社会上站住脚跟,百姓便都自然地站住脚跟;若引导百姓前进,百姓自然都跟着前进,若安抚百姓,百姓自然都会前来投奔;若动员百姓,百姓自然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别人怎么能赶得上呢?”

马夫巧言劝农夫

一天,孔子带着子贡和几位弟子,骑马郊游。孔子下了马,一行人坐在草地上欣赏着优美的景色。谁知他们的马跑到田里践踏起庄稼来,农夫在地里大声责骂起来。

孔子赶紧叫子贡赔个不是,把马牵回来。

子贡走到农夫跟前,又作辑,又致歉,措词有礼,态度诚恳,满以为这样一来农夫就会破怒为笑,把马还给他。可是,农夫依然满脸怒气地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你这匹马践踏了我的庄稼,你得赔我!”

子贡只好哭丧着脸回来向孔子复命。孔子忽有所悟把马夫叫来,说:“马踩了人家的庄稼了,你跟人家说说,把它带回来。”

马夫没等走到农夫身边,就大声赞叹说:“多好的庄稼地啊,这真是一片少见的田地。这位大爷,您家的土地太广阔了,像这么好的地我还从未见过呢!嗨,我那头可怜的马,一路跑来,大概快饿扁了,这不,我一不留神,竟跑到您老人家的地里来了,真是不懂事的畜牲,这么好的庄稼,怎么忍心糟踏,我回去非得狠狠揍它一通不可!”

马夫的这一席话,说得农夫脸上露出了笑,态度大变:“其实这地也不算大,庄稼长得还行。这是您的马啊,快拉走吧,以后得看紧点。”

马夫乐哈哈地把马给牵回来了。

孔子感慨地教训弟子们说:“对什么人就说什么话,这是很重要的处世经验呵!”

晏婴下棋妙谏君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政治家,名叫晏婴,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有一天,晏子听说齐庄公在花园里与妃子们下棋,就去求见庄公。庄公见来了一位棋坛高手就撇下妃子请晏子与他对奕。两人你来我往地下得正欢。

晏子身任齐国相国,这次来见庄公,是带着任务来的。国君急于要他下棋,他只得按下话头不提,在棋盘上猛打猛冲起来,不一会功夫,就吃了庄公不少棋子。庄公沉着应战,慢慢地转败为胜,赢了晏子一局。

庄公一向知道晏子棋艺高超,今天为什么失败得如此之快呢?就问晏子道:“相国文韬武略,满腹才学,帮助寡人治理国家都驾轻就熟,为什么这局棋下得如此糟糕呢?”

“臣有勇无谋,输给国君是情理中的事。”晏子用手指着棋盘说,“下棋是这样,管理国家大事也是这样,臣已经很难胜任相国的重任了。”

庄公吃了一惊,晏子自担任相国以来,协助自己把齐国管理得井然有序,是一个很有名望的重臣,今天为什么说出这样泄气的话来呢?猛然间,庄公觉得这是晏子在委婉地批评自己偏爱勇力而不重视仁义的做法,脸上微微泛红。

应该说这位国君还有一些自知之明。这些年来,由于庄公偏护那些勇武有力的人,使武夫们滋长骄傲情绪,傲视百官,欺压百姓,闹得京城鸡飞狗叫,人仰马翻。一些有见识有作为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风民风越来越坏。不少大臣劝说过庄公,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今天晏子的一句话倒使庄公警觉起来,很想听听晏子对重用武夫的看法,于是坦率地问道:“请相国实话告诉我,古时候有没有哪一个国君单单依靠勇力能够安邦治国的呢?”

晏子回答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束,这些人都能日行千里、力擒虎豹,可是他们却无力挽回夏桀、殷纣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光靠勇力而不讲仁义,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庄公仔细体会晏子说的话,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感谢晏子的中肯批评,表示以后一定要重视仁义。

两人又重新下起棋来。这次晏子不再是猛打硬冲,而是精心布局,进退有致,庄公很快就抵挡不住而节节后退。“同样一个晏子,为什么两局棋的下法完全不一样呢?”庄公心里思忖着,猛然间,他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这是晏子用下棋来教育自己改正错误,今天在棋盘上的收获真多呀!

墨子妙言劝楚王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传为木匠的祖师爷。那时的楚国聘请鲁班制造云梯,准备利用这种新式工具来攻打宋国。

春秋时的哲学家墨子是个非战争论者,他听到这件事就去找鲁班,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鲁班很自然地回答:“我是个做手艺的工匠,既然有人聘我做工,我就应该着力地去做,这有什么不对呢?”

墨子就说:“那我用重金聘请你去杀一个人,愿意干吗?”

鲁班说;“杀人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事,哪怕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能干的。”

墨子就向鲁班说明,“楚国攻打宋国是以强压弱的不义战争,为楚国制造云梯是助纣为虐,支持不义的行为,战祸一起,死伤的何止一人两人,千万人民将丧生,无数家庭将毁灭,金山放在你面前,杀一人却不肯,楚王的聘用,你却要去帮助杀害宋国无辜的百姓,你是个忠孝之辈、仁义之人吗?”

鲁班被说动了心,答应不再为楚国制造云梯了,但他又拗不过楚王的旨意,就带了墨子去面见楚王。

墨子对楚王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不坐自己华丽的马车,而要想邻居的老牛破车,不穿自己的锦绣衣裳,而想着剥去邻居的破衣烂衫,不吃自己的佳肴美食,而想吃邻居的糙糠粗饼,这个人是一种什么行为呢?”

楚王说:“此人的行为无异于盗贼。”

墨子接着说:“楚国有5000里土地,宋国只有500里土地,这就如同华丽的车子和破车一样。楚国森林面积广大,名贵木材遍地皆是,而宋国树林很少,连烧炭的木材都很少,这就像锦绣衣裳和破衣烂衫一样,楚国城市繁华,宋国地多荒瘠,这就如同佳肴美食和糙糠粗饼一样,大王如要攻打宋国,这是什么举动呢?”

楚王一时语塞,支吾着道:“并非我要攻打宋国,而是臣下建议要那么干。”

“我知道大王是仁义的,决不会同那般无知的臣下一般见识,他们的行为无异于盗贼一般。”

楚王自知理亏,就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了。

伍子胥智过昭关

伍子胥是楚国贤臣伍奢的儿子。伍奢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悲愤万分,与宋国太子建密谋事,那知事不机密,太子建又被杀害,伍子胥只好仓皇出逃。于是就有种种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是:

伍子胥被关吏捉住了,他却威吓官吏说:“你知道王上为什么追捕我吗?原来是因为我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啊!老实告诉你:现在这颗宝珠已被我弄丢了,你抓我抓得正好,我就可以把宝珠赖在你身上,一口咬定说是你夺取了我的宝珠并且把它吞到肚里了,看你怎么去对王上分辩?那时王上一定会杀死你,剖开你的肚子寻找他的宝珠,我即使也会被杀,你的肠子可早已断成一寸一寸的了。”

关吏听了他这番厉害的话头,早已吓傻了眼,只得乖乖地把伍子胥放走了。

张仪巧说得宠信

张仪与苏秦是战国时代提倡“合纵连横”的策士。张仪是以“连横”政策的创立者身分活跃在各国间的政治舞台上。而这之前,他到楚国游说,同其他策士一样,受到楚怀王的冷遇。楚怀王是个昏君,曾驱逐个忠贞的屈原,楚怀王又十分爱好女色,特别宠爱南后和郑袖两个美人。

张仪找准了这一突破口,胸有成竹地谒见楚怀王。见面之后张仪提出:“我在这里也呆一段日子,一直没有什么成就,因此我想前往晋国试试看。”

“好吧!”

“那么,晋国的物品有什么是您想要的?”

“在我的国家里,黄金、宝石、犀角、象牙……样样都有,我没有想要的。”

张仪单刀直入地说:“美女也不想要吧?”不等楚怀王回答,张仪就夸张地说:“郑、周等地的美女,对外地人而言,简直就像仙女下凡一样。”

听到这里,楚怀王坦白地说:“楚国是个偏僻的小国,这里的女人无法与中原诸国的美女相提并论。如像有出色的美女,我当然是喜欢了。”

经过一番交谈,张仪取得了怀王的信任,并得到高价珠宝以及到晋国去所需的费用。张仪又巧妙地把他要去晋国为楚怀王带回美女的消息传播出去,传到了南后与郑袖的耳里。

南后与郑袖听了整日焦虎不安。不久,南后派人为张仪送行,送去黄金千两。同时,郑袖也派人赠送张仪黄金500两。这两个人的目的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张仪以辞别为借口谒见怀王。说了几句话,张仪提出:“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请赐给我一席离别之酒。”

“好吧!”

张仪又进一步提出:“席上只有你我两人,着实有些寂寞,是否能请出你所宠爱之人来相陪。”怀王于是让南后和郑袖出来斟酒作陪。

张仪仔细打量着她们两位之后,便很恭敬地对怀王说:“在下有一事,真是抱歉。”

“什么事?”

“我走遍天下,至今未看见像南后、郑袖这般美女。而我却又不自量地要为怀王您到晋国去找美女,真是愧对怀王的厚爱。”

怀王一听张仪盛赞自己所宠爱的两个美人,也喜不胜喜,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我也觉得她们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张仪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楚怀王、南后、郑袖等三人的宠信。

秦使妙语惊楚王

秦国与楚国即将交兵的时候,秦国的使臣来到楚国。

楚王打算杀掉他,用他的血涂在钟上,以保佑取得战斗胜利。于是楚王派去的人对秦使臣戏弄地说:“你来的时候,没有为此行的吉凶占卜一下吗?”

秦使答道:“占卜过了,此行大吉啊!”

楚人听了讥笑地说道:“如此看来,你们秦国是没有用来占卜的灵龟了。我们楚王就要杀掉你,用你的血涂新铸的大钟,你还说大吉哩!”

秦使听了一惊,但马上镇定地答道:“这次秦王派我来,就是为了探测情况的。你们杀了我,秦王见我不归,便知道情况不妙,会加强警戒,加紧练兵,这不是大吉吗?再说,假使人死了没有知觉,你们用我的血去涂钟又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人死后有知觉,那么我是不会弃秦助楚的,我的灵魂将附在钟上,使它发不出声音;钟鼓敲不响,你们的将领无法指挥军队,能不败给秦军吗?更何况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古今通例。你们还是仔细考虑考虑吧!”

楚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这番话,只得把他释放了。

江乙巧妙答楚王

这一段时间楚宣王心事重重很不高兴,到了坐卧不安的地步。这是为的哪一件事呢?原来楚国有一个叫昭奚恤的名将,权势和威望越来越高,北方诸侯都很敬畏他。主将有威信,士卒肯效命,边塞就安宁,这本来是楚国的福音。可是这位楚宣王疑心病太重,害怕昭奚恤有朝一日夺了他的王位,就日夜盘算着如何对付这位主将。

楚宣王想先听听群臣的意见再作打算。有一天,他向群臣问道:“我听说北方的诸侯怕昭奚恤,就像森林中的百兽看见考虑一样,有没有这回事呀?”

这叫大臣们如何回答?北方诸侯敬重昭奚恤,他们都听说过,有的还亲眼看见过这种令楚国人自豪的场面。但是,今天楚宣王脸色很不好看,唐突地问起这样的问题,大家都诚惶诚恐地不敢回答。

这下子楚宣王更犯了疑,是不是群臣也怕昭奚恤而不敢说话呢?

这样的僵持场面继续下去,楚宣王难以收场会更加迁怒于昭奚恤,而这位主将一旦蒙冤,对楚国会有好处吗?

在楚国做官的魏国人江乙站了出来,可是却不说昭奚恤的事,而给楚宣王和大臣们讲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只老虎抓到一只狐狸,正想撕开它的皮肉美美地饱餐一顿,想不到狐狸不但不害怕,反而十分傲慢地对老虎说:‘你有什么资格可以吃我?我是天老爷派下来做百兽首领的,你今天吃了我,就违抗了天老爷的命令而要得到处罚。你也许不相信,那好,我们一起到树林里去走走,百兽看到我会不会争先恐后地逃跑?’老虎真的跟着狐狸在林子里转了一圈,野兽见了都四散逃命去了。老虎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是他自己,误以为真的是怕狐狸,因此就让狐狸大摇大摆地走了。”

楚宣王听到这里,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江乙又说:“今天,楚国有五千里江山,也够强大的了。又有几十万军队,大王都交给昭奚恤指挥,所以北方诸侯才害怕昭奚恤,不敢侵犯楚国的边疆。其实,他们是害怕你大王,这同百兽害怕老虎是一样的道理。”江乙言真词切的一番分析,终于打消了楚宣王心中的疑问,重新信任昭奚恤,楚国因此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

孟子妙语问邑宰

孟子到了齐国边境的平陆,对当地的邑宰(相当今日的县长)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天三次失职,你开除他吗?”

邑宰答到:“不必等到三次,我就开除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也很多了。灾荒年成,你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于山沟中的,年轻力壮逃亡于四方的,已将近千人了。”

邑宰答道:“这个事情,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孟子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别人放牧,那一定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那么是把它们退还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它们一个个死去呢?”

邑宰答道:“这个就是我的罪过了。”

邹忌妙答淳于髡

战国的时候,邹忌当了齐国的丞相。淳于髡心里很不服气,就带了几个学生来见邹忌。

淳于髡大模大样地坐在上位,他问邹忌:“做儿子的不离母亲,做妻子的不离开丈夫,对不对?”

邹忌说:“对。我做君子的不敢离开君王。”

淳于髡说:“车轱辘是圆的,水是下流的,是不是?”

邹忌说:“是。方的不能转动,河水不能倒流。我不敢不顺着民情,亲近万民。”

淳于髡说:“貂皮破了,不能用狗皮去补,对不对?”

邹忌说:“对。我绝不能让小人占据高位。”

淳于髡说:“造车必须算准尺寸,弹琴必须定准高低,对不对?”

邹忌说:“对。我一定注意法令,整顿纪律。”

淳于髡听了这些回答,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邹忌行了个礼,告辞了。

学生问:“老师刚来见丞相,是那么神气,怎么临走时倒行起礼了?”

淳于髡说:“我是去叫他猜谜语的,想不到我才提了个头,他就顺口接了下去,他的才干确实不小,对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行礼呢?”

李斯妙谏当宰相

秦国一直比较开放,他们连续几代注意招纳客卿,在用人之上不排外。于是很多人才流向秦国,为秦国的日益富强起了很大的作用。秦始皇却一度讨厌起客卿来,因而上下排挤外国人,秦始皇还特意下了逐客令,要把他们赶走。

这时,有个叫作李斯的客卿,在被逐途中,向秦始皇上书说:“秦山不拒杯勺之土,才能成其高;沧海不择涓细之流,才能成其广;王者不却黎庶之人,才能成其德。从前,秦穆公任用戎狄的由余,宛地的百里奚,宋国的蹇叔,晋国的公孙枝和丕豹,才成就了霸业。孝公用客卿商鞅变法,惠王用客卿张仪破坏六国合纵,昭王用客卿范睢获得远交近攻之策,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才取得成效,今大王要驱逐他们,他们定会纷纷离开秦国而被别国所用,这样,再想求商鞅、百里奚那样的人就太难了。”

秦始皇看了李斯的上书,恍然大悟,立即下令找回被逐的客卿,废除了逐客令。后来,李斯当了宰相,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厉智谏白起

秦国大将白起准备率军进攻梁国。

苏厉劝秦国大将白起说:

楚国有个人叫养由基,善于射箭。他在离柳树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周围的人都称赞他射得好,有个人却走过来说:“是射得好,可以让我来教你怎么射了。”养由基不高兴地说:“你说教我射箭,为什么不射给我看呢?”那人说:“我不会教你伸左屈右之类的射箭技巧,只想告诉你善于射箭也要善于休息。射柳叶百发百中,如果不善于休息,过不了多久就没力气了。到时拉弓搭箭,有一箭射不中也会前功尽弃。”

苏厉继续劝白起说:“将军攻下韩国和魏国,杀掉犀武;又北上攻打赵国,占领蔺离、石祁,功劳很大。如今又率领秦国军队出关,取道韩国,进攻梁国。如果攻不下来,不是前功尽弃吗?将军不如称病不去算了。”白起听从了他的劝告。

一碗金子

从前,新疆有个维吾尔族农民,住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他只有一块很小很小的土地,因此日子很贫困。有一年,他在地里很早就种上了60天就可成熟的小哈蜜瓜,经过辛勤管理,他的瓜很早就成熟了,市场上还没有谁去卖这种瓜呢。这个农民听说国王很喜欢吃小哈蜜瓜,就背上一筐,去献给国王。

“这么早就有这种小哈蜜瓜啦?”国王拣了一个就尝了起来,觉得比什么都好吃,一高兴就赏给农民一碗金子。

那个农民离开宫殿后,有个大臣对国王说:“陛下,那些小哈蜜瓜不值多少钱的,您怎么给他那么多黄金呢?”

国王这时也觉得有些后悔了,说:“这倒是,不过,总不能去向他把金子要回来吧?”

大臣说:“小臣自有办法向他要回来。”

身穿锦缎朝服的大臣,跨上骏马,没一会儿,就追上了农民。

“喂!你站住!”大臣朝农民的背上狠狠抽了一皮鞭,把农民的衣服都打破了。

农民回转身,怒吼道:“你凭什么打人?”

大臣说:“你凭什么白拿国王一碗金子?”

农民说:“什么白拿?我是用一筐小哈蜜瓜换的。”

大臣冷笑道:“你倒挺精明的。好吧,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你答出来,金子你带走;答不出,就乖乖地留下金子滚你的蛋!”

农民说:“好吧,你问吧。”

大臣问:“现在,就在此刻,真主在干什么?”

“这个问题很难,”农民闭上眼睛想了想,把话题岔到别处去了,“你既然提到真主,就应该对真主表示无比的虔敬。自古以来的一切规矩都是按照真主的旨意制订的,你说对吗?”

大臣说:“是的,不过你不要扯得太远,快回答我的问题。”

农民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提出问题的人在下,回答问题的人在上。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暂时把我们置换一下,我再回答你的问题。”

大臣想:“反正这个问题你永远回答不上来——你说什么,我都可以说“不是的!”想到这里,他便答应了农民的要求。”

农民穿上大臣的锦缎服装,手持皮鞭,跨上骏马,说:“好吧,现在你提问吧!”

大臣重复道:“现在,就在此时此刻,真主在干什么事呢?”

农民的眼睛里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他威严地说:“此时此刻,真主正在干一件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惊人事业:毫无条件地让大臣当穷人,让穷人当大臣,让骑马人徒步行走,让徒步人骑在马上;还让我——挨过你打的人,狠狠地还揍你171鞭!”

农民说着,抡起皮鞭没头没脑地朝大臣打去……

知恩必报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军队进攻郢都,楚昭王出逃在外,不知去向。吴军统帅伍子胥怀疑楚昭王是躲藏到郑国的都城里去了。随即吴军将郑国的都城围困起来,郑国都城内顿时恐慌起来,郑王急需找到一个能使伍子胥退兵的人,并许诺伍子胥退兵后将赐予他爵位、采邑。郑国都城内有这样一个人,他父亲渔丈人曾经救助过伍子胥,伍子胥一直惦念着报答这份恩情,所以渔丈人的儿子是说服伍子胥退兵的最好人选。渔丈人的儿子奉命来到了吴军统帅的帐下,伍子胥问:“你是何人?”渔丈人的儿子回答道:“我乃是鄂渚渔丈人的儿子呀!”伍子胥问:“你这时候前来,有什么事情让我办吗?”渔丈人的儿子答道:“郑君下了命令,有人能使吴军撤退,就把国家分给他一半。我知道您和我父亲是莫逆之交,希望您能够看在我父亲的面上将军队撤走,以解郑国被困之危。”伍子胥知道跟前原来是救命恩人渔丈人的儿子时。仰天长叹道:“唉!我伍子胥能有今日都是渔丈人的功劳,苍天在上,我岂能忘恩负义呢!”于是答应了渔丈人的儿子的请求,不再围困郑国国都,退兵而去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解救,一般来说,对方都会铭刻在心,是不会忘记的,尤其是在最危难时候的帮助,对方更是终生难忘的,并往往在寻找机会报答对方,以缓解内心深处造成的欠缺和不平衡。如果是具有这种历史背景的朋友,你去求助于他,如果能够办到,他会竭尽全力去相助于你的。

寓言的妙用

苏代为燕国游说齐王,首先要打通淳于髡这一关节。他对淳于髡说:“有人卖骏马,接连三天早晨站在马市上,没有人问过他的马。他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卖掉,但连站了三个早晨,也无人问津。请先生前去围着我的马转转,离去时再回头不住地看,然后我奉献一个早晨的马价。’伯乐便去围着那人的马转了一圈,离开时再不住的回顾,结果一天早晨马价就升高了十倍。今天我请您将我引见给齐王,足下有意做我的伯乐吗?我愿献上白璧一双,黄金千镒(镒是当时重量单位),仅做您的养马费。”淳于髡说:“遵命。”于是在齐王面前给他美言了一番。齐王很快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战国时,各国联合攻秦,楚国为首。赵国魏加见楚国春申君,问:“楚国有大将人选了吗?”春申君说:“有了。我想让临武君为将。”魏加说:“我年青时好射,愿以射譬喻,可以吗?”春申君说:“可以。”魏加于是说:“从前,更嬴与魏王在高台之下,仰见飞鸟,便对魏王说:‘臣可以为王引弓虚发,而使鸟掉下来。’魏王说:‘射术竟然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吗?’更赢说:‘可以。’不一会儿,有只雁从东方飞来,更赢张弓虚发,雁从空掉落下来。魏王说:‘呀!射术高超到这种地步!’更赢说:‘这是因为这只雁有伤,被人射过,’魏王问:‘先生何以知道?’答曰:‘它飞行缓慢又叫声悲戚。飞行缓慢,是因为伤口疼痛;叫声悲戚,是因为长久失群。旧伤未愈而惊心未已,听到弓声就急骤高飞,旧伤复发,就坠落下来。’临武君曾被秦军重创,不可以担任抗秦的将领。”魏加所讲的故事中,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秦军重创的临武君;用惊弓之鸟的惊心不已比喻临武君惧怕秦军的心态;用惊弓之鸟闻虚发的弓声而坠落,预示临武君攻秦必将溃败。魏加讲出这个故事,就是劝阻秦申君不要任用败军之将临武君为将,形象生动而有说服力。

运用寓言故事说服人,具有寓意深刻,娓娓动听,易于接受的妙处。

三寸不烂之舌

与张仪并列为“合纵连横”创立者苏秦,凭着那三寸不烂之舌,最后也登上了六国的宰相宝座。苏秦在出其意外的交涉术中,有段相当成功的体验。

燕文侯是合纵政策的后援者,当苏秦失意时,惟一能安身的地方就只有燕国一地。苏秦滞留燕国期间,有件事改变了他后来的命运,那就是苏秦的知己,同时也是合纵政策推进者燕文侯的死。文侯死后太子即位,即易王。易王的妃子是秦惠文王的母亲,因为燕和秦有这层关系,所以苏秦和易王之间,就无法像文侯在位时那样地平静。这时,燕国也刚巧发生一件大事。齐宣王趁着燕国国丧,动员侵燕,夺下数十城池。易王接到消息,立刻招来苏秦:“先生刚来燕国时,先王曾派你出使齐国,成功地促成六国合纵,然而今日齐国背弃盟约,先前不但攻击赵国,现在居然向我燕国出兵,若任其如此胡作非为,那我燕国岂不成为天下之笑柄。当时促合六国同盟的是先生您,现在无论如何请你走一趟齐国,希望齐国能将掠夺的土地归还我国。”易王的话虽然很自私,但也没错,当时种下这个果的是苏秦,所以他有责任去要回失去的土地。苏秦觉得很苦恼。苏秦到底要用什么代价去换回土地,这真是件困难的交涉,他到底打算要用什么方式去说服宣王呢?苏秦来到宣王面前“俯首以庆,仰首以吊”。所谓“俯首以庆”,是指苏秦向宣王祝贺“由于这场战争,使得齐国的领土又扩大了,真是值得贺喜”。“仰首以吊”是指苏秦慢慢地低下头说:“然而齐国的命脉将从些断绝。”这祝贺、哀悼,一前一后接踵而至,齐宣王一时也糊涂了。齐宣王是位明君,所以他的手下有许多类似淳于髡之类的交涉能手,因此他也一定看穿了苏秦此行的目的,并作好了应战的准备。面对一位这么坚强的对手,一定不能使用寻常的方法,所以苏秦接连地说了祝贺的话和哀悼的话,其目的就是要出其不意,夺取先机。宣王不解地询问为何同时向我祝贺并哀悼,苏秦回答:“大王应该听过这句话,‘人纵然在垂死边缘,也不会笨到去吃乌缘(一种毒草名称),因为吃了乌喙,只会加速死亡的速度’,燕虽然也是个小国,但燕王和秦王之间有亲戚关系,如今您夺下燕国领土,则贵国今后势必与秦国也会成为仇敌之国。如果强秦做了燕的后盾,大举进兵齐国,那齐国不就像是垂死的人还吃乌喙是同样的道理。”宣王脸色一变,心底有些担心,苏秦接着又说:“自古以来的成功者,都知道‘转祸为福,转败为胜’这句话的道理,所以我认为宣王如果能把夺下的土地交给燕国,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如果把土地归还燕,燕王定会大喜,秦王也会高兴,你们便可以尽释前嫌,结为亲家。之后再找机会让燕、秦两国臣服于你,燕秦两国一旦臣服,则其他诸侯也必先后来归。今日你虚言服秦,放弃燕国那点小土地,仍是为将来的天下霸业奠基。”

从情势谈论到利害得失,完全把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中。苏秦这段话,不费任何代价,轻易地将领土从齐宣王手中交还给燕易王。

张仪以“长远之计”说齐王

为了瓦解抗击秦国的合纵联盟,秦相张仪先后说服了魏、楚、韩各国,背叛联盟,亲附秦国。为此,秦惠王嘉奖张仪5座城邑,封他为武信君。并且派他继续游说,进一步破坏合纵战线。

这一天,张仪来到齐国,对齐王(公元前323—前284年在位)进行游说。张仪说:“天下强国没有谁能超过齐国。齐国的百姓富足,父老安乐。然而替大王谋划的却都是些目光短浅的人,进献的策略都是一时之说。而那些合纵的鼓吹者一定是颂扬大王的兵多将广,无敌于天下。不过我听说历史上齐国跟鲁国曾3次交战,鲁国三次获胜。可最后的结果却是鲁国灭亡了。秦国和赵国也是如此。在黄河、漳河岸边,在番吾(今河北磁县)城下,双方曾先后4次交手,结果赵国是四次取得胜利。可是赵军死亡几十万,赵国实力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这种有战胜之名,无战胜之实的原因,就在于齐国、秦国的强大,而鲁国、赵国则弱小所致。”

接着,张仪向齐王指出,秦国与楚国已经结成了友好邻邦;韩国已献出宜阳(今河南宜阳);魏国献出了黄河以现的土地;赵王割让黄河、漳河之间的地区。他们都纷纷表示愿意事奉秦国。在这种时刻,如果齐国仍坚持与秦国为敌,秦国就可能驱使韩国、魏国攻打齐国的南部,派遣赵军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今山东茌平西北),那么齐国的都城临菑(今山东淄博东北)和即墨(今山东平度西南)城不日就会被攻克。

齐王一听,连忙抱歉道:“齐国地方偏远落后,不曾听过关于国家长远利益的高见。”他答应张仪,离开合纵联盟,亲附秦国。

孔子以奇支诫弟子

鲁桓公庙里有一个奇支器,这是一种不易放平容易倾倒的酒具(古人常把它放在座右,用以自警)。有一次,孔子去庙里参观,指着它问守庙人说:“这是什么器具?”守庙人说:“这就是奇支(右)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奇支坐之器,它的原理是空着的时候就倾斜,半虚半实的时候就端正,满盈的时候就翻倒。”孔子回头对弟子说:“给它灌上水吧。”弟子舀来水灌它,果然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孔子感叹地说:“啊,事物哪有满盈却不翻倒的道理呢!”

子路说:“请问,保持满盈有什么方法呢?”

孔子说:“人如果聪明得可称圣智了,就要用愚拙来保持它;功劳高得使天下人都得到了恩惠,就要用退让来保持它;勇力大得盖过人世了,就要用怯弱来保持它;富得拥有四海了,就要用谦和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压抑满盈,防止它过头的方法吧。”

孟子论社会分工

有一位研究农家学说的学者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求见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之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座住房,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一座住房。他有学生几十人,都穿着粗麻短衣;自己打草鞋、织草席换饭吃。

陈良的学生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之政,您自然也是圣人了。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十分欣慰,完全舍弃了原来的儒家学说,追随许行学农家之说。陈相去见孟子,介绍许行的意见说:“滕文公确实是个贤君;不过,还不懂大道。贤君应该与百姓同耕同吃,既自己做饭,又治理国家。如今滕国有粮仓,有财库,可见滕君在损害百姓来养肥自己,怎么能称得上贤德呢?”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出粮食,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出布,然后才穿衣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粗麻短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什么帽子。”

陈相说:“白生绢帽子。”

孟子说:“自己动手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动手织?”

陈相说:“自己动手织会妨碍种地。”

孟子说:“许子用釜、甑烧饭,用铁制农具耕地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说:“这釜、甑和农具是自己制作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如果农夫用粮食来换工具和用具,不能说是损害瓦匠和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工具来换粮食,难道能说是损害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自己不做瓦工铁匠,做到啥都从自己家里取来使用?为什么杂七杂八地与各种工匠进行交换?许子怎么就这么不怕麻烦?”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事,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兼做的呀!”

孟子说:“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这样的大事,难道就可以一边种地一边兼做吗?社会分工是势所必然的。国君、官吏有国君、官吏的事,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事。再说,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制成品;假如都要亲自制作而后使用,这不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吗!所以说,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劳心的人管理人,劳力的人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人供养别人,管理人的人被别人供养——这是天底下公认的道理。”

“帝尧在位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安定,洪水横流,到处泛滥;草木长满原野,禽兽成群繁殖,谷物没有收成,禽兽逼迫人类,横行中原。帝尧为此忧心忡忡,选拔舜来全面治理。舜派遣伯益掌管火政,伯益在山林沼泽烧起烈火,焚毁草木,赶走了禽兽。舜又派遣大禹疏导九河,疏通济水和漯水使之注入大海,开通汝水和汉水,排泄淮水和泗水使之注入长江,然后中原大地才有可能耕种,人民才有可能吃上饭。大禹治水,在外奔波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他有心种地,做得到吗?”

“后稷教导人民春种秋收,栽培五谷;谷物成熟,人民得以养育。做人自有做人的道理,即使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得安逸,如果缺乏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因此而忧心忡忡,派遣契作司徒,以人伦大道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的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的原则;夫妇之间既讲恩爱,又有男女的分别;长幼之间有尊卑先后的顺序;朋友之间要求讲究信用。帝尧嘱咐契说:‘对待百姓,要安抚他们,匡正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养成好的品行,进而提携他们,加惠于他们。’圣人为百姓操心到了这样的地步,还有时间去耕种吗!……”

陈相说:“如果依了许子的主张,就可做到买卖没有二价,一国之中没有假货;即使打发小孩子到市场去买东西,也不会受到欺诈。布帛长短相同,价钱也就一样;丝麻轻重相同,价钱也就一样;粮食多少相同,价钱也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钱也就一样——这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孟子说:“各种物品好坏精粗不一致,这是很自然很平常的现象,因而价钱也有差异,有的是一倍五倍,有的是十倍百倍,有的甚至是千倍万倍。您一定要使它全都一样,这就乱了套了。如果做工粗糙的鞋和做工精细的鞋一个价钱,人们还会精工细制吗!依了许子的主张,是带领大家走向弄虚作假啊,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触龙婉谏太后

赵王刚刚即位,太后掌管国事,秦国马上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一定要长安君到齐当人质,才肯出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都极力劝她。太后对身边的人说:“谁再敢说让长安君当人质,我必定要唾他的脸!”

左师触龙自愿去劝谏太后,太后很生气,绷着脸请他进去。触龙慢慢地拖着脚走进去说:“老臣的脚有病,不能走快已经很久了。我私底下想,恐怕太后的身体也不如以前健康了,所以想来看看您。”太后说:“我也靠乘辇出入了。”触龙说:“平日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答:“喝粥罢了。”经过这一问一答,太后的脸色稍有缓和。

左师触龙见状又说:“老臣有个儿子叫舒祺。他年纪最小,我最疼爱他,希望他能够得到侍卫的职位。我冒死向太后报告。”太后问:“多少岁了。”答:“15岁了。”太后又问:“丈夫也怜疼小儿子吗?”对答:“比妇人更疼得厉害。”太后笑着说:“妇人疼爱得特别厉害!”

触龙说:“我认为您疼爱燕后要超过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我冬长安君更多。”触龙说:“父母疼爱孩子,就为他们计划将来。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流泪,是因为她要远离您,这是您心疼她的缘故。走了以后,您也还在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呵!’这不是为她做长远的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代为王吗?”太后说:“是啊!”触龙说:“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被封为诸侯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不仅赵国,其他诸侯的子孙被封侯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说:“老妇没有听说。”触龙说:“这是因为他们或者自身遭祸,或者祸及子孙的缘故。难道国君的子孙,封了侯就不好?不是。而是因为他们职位高却没有建立功绩;禄丰厚却没有劳绩,拥有财物太多而招致祸。现在您给长安君很高的职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和很多财宝,却没有给他机会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长安君靠什么立足于赵国呢?我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的将来作长远打算,对他的爱及不上燕后啊。”太后听了以后,觉得颇有道理,说:“好吧!就让您替他安排。”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100辆车,送他到齐国作人质。齐国因此出兵,秦国就不再围攻赵国了。

列子婉言拒收粮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列子家很穷,常常缺吃少穿。一天,有人对郑国国君郑子阳说:“列子是位有道之士,却很穷,君王恐怕不爱贤人吧?”

郑子阳听了,命令手下官吏,送给列子几十车谷子。

列子很有礼貌地向使者道了谢,但谢绝收下这几十车谷子。使者离开后,列子的妻子对列子说:“我听说有道义的人,妻子儿女都能得到温饱。如今妻子儿女常常挨饿,君王送你粮食,你又不接受,难道我们的命该这样苦吗?”

列子笑着说:“他并不是真正了解我。如果因别人的一番话而给我粮食,将来,他定我的罪,也可凭别人的几句话而定我罪啊,所以我不能接受。”

后来,百姓果然起来造反,杀死郑子阳。

接受人的赏赐,应把赏赐者当作恩人。恩人有难,不拼死去救他,这是不仗义;但是为这种人去拼死又不值得。而聪明的列子当初没收下他的粮食,也就用不着为他去拼死,所以他心安理得。

晏子与君论抗旱

有一年,齐国遇上了大旱,一连好几十天都没下雨,天空不见一丝乌云。火红的太阳照得一切都是热辣辣的。土地干裂了,树木枯萎了,连野兽都跑到远远的地方去避难。眼看老百姓要闹饥荒了,国家将变得衰弱不堪。

齐景公心里非常着急,他把群臣召来,讨论应付旱灾的办法。齐景公对大臣们说:“天不下雨很久了,现在百姓面带饥色,就要揭不开锅了。没有别的办法,我请算卦的人算了一卦,他说这是由于高山深水中的神灵作怪,因此我想再多收些捐税,操办些祭品,用来祭祀山灵。你们看这样做可以吗?”

群臣不知如何是好,有的随声附和,有的默不作声。

晏子听了,觉得这样做实在是愚蠢,就向前跨出一步,说:“不可以!祭祀大山毫无意义。请大王想想,大山是以岩石作为自己的身体,以草木作为自己的头发,天长久不下雨,它的头发就要被太阳晒焦,它的身体也热得要命,难道它就不盼着下雨吗?您祭祀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齐景公听了觉得有道理,又说:“那样吧,我们祭祀河神,可以吗?”

晏子回答说:“没有用!您想想,水好比就是河神的国土,鱼鳖好比就是河神的百姓。长时间不下雨,泉水干涸了,河水也要枯竭,这不等于国家将要灭亡,鱼呀、鳖呀等等老百姓将要渴死吗?它怎能不希望下雨呢?它要是有本事让老天爷下雨,不早就下了吗?现在您祈祷它又有什么用呢?”

齐景公皱着眉头说:“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晏子说:“您最好还是走出宫殿,到田间去,到山河去,看看老百姓是怎样抗旱的,给老百姓解决些实际困难吧。”

齐景公又问:“解决什么困难呢?”

晏子说:“老百姓受到天旱的影响,更加贫穷,大王不仅不要增加税收,相反应该减免税收才好。”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打消了增加税收,祭祀山神河神的念头。没过多久,天下了一场大雨,老百姓抓紧时机赶播了种子。终于免于饥饿,国家也没因此而衰弱。

颜渊君前说驾车

一天,颜渊陪着鲁国国君鲁定公坐在广场边闲谈。有个驾车能手叫东野毕的,驾着马车从广场上疾驰而过。鲁定公见了,赞叹说:“东野毕骂驭马车的技术是多么的高明啊!”

颜渊却没有给鲁定公捧场,而是说:“东野毕驾驭马车的确有些技巧,但不是最高明。他的马不久就会失足。”

鲁定公觉得颜渊的话很扫兴,就对身边另一个人说:“我听说有德行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在背后讲别人坏话的。”

颜渊听了,心中很不高兴,便辞别鲁定公,离开了广场。

不一会儿,有人报告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失足,车子翻了,果然应了颜渊的预言。鲁定公立即派人把颜渊找了回来。

鲁定公问颜渊:“刚才我称赞东野毕驾驭马车的技术高明,你说不是最高明,并预言他的马将失足。你究竟怎样知道得那么准的呢?”

颜渊回答说:“我是根据古来的经验来推断的。古时候,虞舜治理百姓时,绝不使百姓穷困到一无所有的窘迫境地;造父驾马呢,也从不让马匹奔跑疲劳到极点。因此,当虞舜在位的时候,老百姓从不曾逃亡或造反作乱;造父驾马车,也从没有失过蹄,翻过车。而现在的东野毕虽然驾双车的技术很熟练,可是在检阅完之后,他还不让马休息,仍驱赶着它们去跨跃障碍,向远处奔跑,以显示他的本领。马的力气都竭尽了,他还不停地挥动鞭子。所以我料定他的马要失足。”

鲁定公听了连连说:“讲得太好了。”

翟璜忠言顺耳谏文侯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派大将乐羊讨伐小国中山,不久便攻占了中山。魏文侯决定将中山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并问群臣:“众爱卿,你们看朕是怎样的君主?”这时,只听得一片“大王是仁义的君主”的颂扬声。魏文侯听了,有说不出的高兴。不料,突然大臣任座站出来说:“大王,您得到了中山,为何不分封给您弟弟,却要分封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义的君主呢?”魏文侯一听此话,火冒三丈,任座见魏文侯发怒,只好告退。

魏文侯心想,任座居然敢唱反调,那其他人异口同声的颂扬又是否完全出于真心。于是,他又问大臣翟璜:“翟爱卿,你说我到底是怎样的君主?”翟璜暗想魏文侯听不进逆耳之言,我只能说顺耳之言,便回答说:“依微臣看,大王是仁义之君。”果真魏文侯听了乐滋滋的,并问:“翟卿,不妨说说朕为什么是仁义之君?”翟璜回答说:“大王,微臣听说有这么一句话:‘凡是君王仁义,下臣就耿直。’刚才任座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大王,岂不正说明大王是仁义之君吗?”魏文侯听了,愈发高兴,并从话中领悟到翟璜所说的道理对治理魏国大为有利,既然我是仁义之君,那么下臣耿直是理所当然的。于是请回任座,以礼相待。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有时“忠言顺耳”也利于行,翟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忠言顺耳”,因为他既肯定了魏文侯是“仁义之君”,又讲出了“君王仁义,下卧耿直”的道理,让魏文侯在高兴中去反思任座的“忠言逆耳”,以便认识和改正他的错误作法。翟璜的巧妙在于通过表扬、称赞的方式,同样起到严厉、尖锐批评的作用。不管是“忠言逆耳”,还是“忠言顺耳”,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恰如其分地使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庄辛连设四喻服襄王

楚怀王死于秦国后,楚襄王不思发奋图强,反以小人为亲信,荒淫恣虐,结果遭到秦军连年进攻,败兵削地。庄辛曾劝谏襄王而不从。后来,秦又选举楚国数城,襄王被迫弃都流亡。

庄辛从前次劝谏中吸取教训,他采用了一连串譬喻说:“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庄辛用蜻蜓只知食饮,以为无患,放松警惕,结果成为蝼蚁之食的可悲下场,暗喻襄王只图眼前享乐,必致后患之理。接着庄严又用黄雀、黄鹄连设二喻。“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庄辛一环承接一环,用蜻蜓为蝼蚁所食,推出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谁料,“倏忽之间”,坠于公子的弹弓之下。再推出天鹅“游乎江海”,“飘摇乎高翔”,亦“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又谁料“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成了射手放进鼎鼐烹调的佳肴。然后庄辛又由鸟及人,用蔡灵侯荒淫无度,不以国家为事,终变成楚灵王阶下之囚,再设一喻,最后把讽谏锋芒指向襄王。“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你“不以天下国家为事”,没想到穰侯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该是多么危险啊!庄辛连设四喻,由蜻蜓而黄雀,由黄雀而黄鹄,又由黄鹄而蔡灵侯,层层递进,穷理析义,不容不信,致使襄王闻后,“颜色变作,身体战”,为赏庄辛之善谏,而授之为阳陵君。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