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妙语连珠2

姚贾辩诬

楚、梁、燕、代四国联合,准备攻打秦国,秦国君臣束手无策,姚贾自动请缨,出使四国,破其盟,止其兵。“秦王大悦,封贾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诋毁姚贾说:“姚贾带着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出访三年,并未完成秦国与四国结盟的使命,国家的珍宝却被他用光了,这是姚贾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宝物,在外国为自己结交诸侯,希望大王仔细考察这件事。再说姚贾是梁国看门者的儿子,他曾在梁国为盗;他做过赵臣,结果被驱逐。任用世代看门者的后代,梁国的贼,赵国的逐臣,恐怕不是明智的做法。”

秦王召来姚贾质问。秦王说:“你是梁国看门人的儿子,梁国的盗,赵国的逐臣吗?”姚贾回答说:“姜太公,是被老妻驱逐的人,是在朝歌卖肉卖不出去的屠夫,是被子良斥逐的家臣,是棘津无人雇用的佣工,可是周文王任用他为相却统一了天下。管仲,是齐国边鄙的商贾,是南阳被埋没的贫贱之士,是鲁国被赦免的囚徒,可是齐桓公任用他为相却成了霸主。百里奚,是虞国的乞讨者,屡次以五张羊皮被人转卖,可是秦穆公任他为相却使西戎各国来朝。晋文公能够任用中山之盗,终于在城濮大获全胜。这四位贤士,都曾遭受侮辱,大受毁谤,而贤明的君主所以任用他们,是深知依靠他们可以建立丰功伟业。假使他们像品德高尚的卞随、务光、申屠狄等隐士那样行事,君主怎么能用得上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不挑剔别人的污点,不在乎所用的人是否被人非难,只看他是不是能为自己所用。只要他能安邦定国,即使有外人诽谤,他也不盲从;否则,即使他名高一世,却不能建咫尺之功,就一律不加赏赐。这样,群臣就没有谁敢以虚名来妄求君主的奖赏。”秦王说:“说得对。”于是照旧任用姚贾而杀了韩非。

李斯上逐客书

李斯刚被拜为客卿,秦始皇就下令逐客,李斯当然属于被逐之列,为使始皇收回成命,李斯写了《谏逐客书》,送呈秦皇,终于使始皇悔悟,收回了成命。李斯说:

臣听说官吏们建议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为寻求人才,西面从戎地得到了由余,东面在宛地得到了百里奚,由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先生都不生于秦国,而穆公任用他们并吞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政策,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为国家所用,诸侯诚心归附,击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征服了千里的土地,直到今天国家仍然太平强盛。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取得三川地区,西面并吞巴国、蜀国,北面收取上郡,南面夺取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东面据有成皋的险关,取得了肥美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服从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权力,杜绝了私门的势力,利用蚕食政策,逐步并吞各国,为秦国建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了别国人士的力量来成就丰功伟业的。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那么秦国就没有富强的实力,也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珍宝,垂挂着明月珠,佩戴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马,竖着翠凤旗,立着鼍皮鼓。这几件宝物,没有一件是秦国的出产,而陛下却喜爱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物品才喜爱,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所制的器具就不能拿来玩乐欣赏,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能住在后宫,而良马就不能养在马圈里,江南的金锡就不能用来制作器皿,西蜀的丹青颜料就不能用来绘画了。如果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姬妾,使人心神耳目感到愉快的东西,都一定要出产在秦国才行,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玑珠镶嵌的耳环、绸绢制成的衣服、锦绣制成的饰物就不能呈送到大王面前,而时髦艳丽、文雅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您身边了。敲着瓦瓮坛,打着土酒樽,弹着竹筝,拍着大腿,呜呜叫喊,以满足耳朵对于音乐的欣赏的,才真是地道的秦国的腔调;而《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乐曲,却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您抛弃敲瓦坛打土樽这一套,而欣赏《郑》、《卫》之乐,不弹竹筝而聆听《昭》、《虞》之声,这是为什么呢?不过是图个称心快意罢了。可是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人可用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的人,就一概不用,凡是别国的士人都一律驱逐。这么说,陛下看重的只是美女音乐、珍珠宝玉,而看轻的却是人才了。这不是能统治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武器精锐士兵就勇敢。因引泰山不舍弃细微的尘土,所以能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挑剔细小的水流,所以能形成它的深广;帝王不嫌弃众民百姓,才能显示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人民不分这国那国,一年四季都丰衣足食,生活美满。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道理。现在您竟抛弃人才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让他们去替诸侯建功,使天下的人才退缩而不敢西进,止步不入秦国,这真是所谓“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了。

不出产于秦国的物品,值得珍贵的很多;不出生于秦国的人士,愿意效忠的也很多。如果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迫害人才去加强仇敌,即使自己内部空虚又在外结怨于各国,这样下去,要想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宫他教周躁

战国时代,有一位名叫周躁的游说之士,想找个职位,想请就仕于齐的朋友宫他做自己的推荐人。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听说你受到齐王的信任,能否为我作一介绍?”这是可以的,但是你想为齐国做些什么呢?”“我想作为齐国的特使一访魏国。如果齐王给我以支持,我将在魏工作,使魏国采取亲齐政策。”对于周躁的建议,宫他摇头道:“这是不行的。‘如果给我以支持’这样的说法,不是自己承认在魏国不太吃得开吗?作为齐王,是不会用这样的人的。”“确实如此,那么,应当怎样说呢?”“你对齐王应当充满自信地说:‘您对魏国有什么期望?我将倾魏国之力以满足您的心愿。’如果这样,齐王将认为你是在魏国有影响的人,必然会礼遇你。你以此为背景前往魏国,魏国国君会认为你在齐国广有权势,所以也绝不会怠慢。”

栾布哭彭越

栾布出使齐国,还未返回时,汉高祖刘邦以谋反罪诛杀了功臣名将彭越的三族。随后将彭越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上示众,并且下令说:“有敢于收殓或看视彭越的,立即逮捕。”栾布从齐国返回后,专程来到洛阳城门祭祀彭越,对着他的头痛哭不已。

官吏逮捕了栾布,并将此事报告了皇上。刘邦召见栾布,骂道:“你与彭越一同谋反吗!我禁止人去看他,你却偏要祭他哭他,你参与彭越谋反已经很清楚了。”下令立即烹杀栾布。左右的人正举起栾布走向汤镬的时候,栾布回头说:“希望能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上说:“你想说什么?”栾布说:“当皇上在彭城受困,兵败于荥阳、成皋一带的时候,项王之所以不能顺利西进来攻打你,是因为彭王据守着梁地,跟您联合,牵制着楚军。当那时,彭王联楚,汉就失败;联汉,楚就失败。再说垓下会战,没有彭王,项羽不会灭亡。天下平定之后,朝廷曾把表示凭信的符分成两半给了彭越,封他为梁王。彭王既然接受了封爵,当然也想要世世代代地保有它。现在陛下向梁国征集军队,彭王因病不能前来,陛下就产生了怀疑,认为他谋反却并未掌握谋反的证据。然而您却苛求小节,诛灭他的家族。我担心这样一来有功之臣都会人人自危。现在彭王已死,我已活不如死,请把我下汤镬。”刘邦听了,决定赦免栾布的罪过,任命他作都尉。

钟离春自荐

钟离春原来是齐国无盐地方的一个女子,她奇丑无比。年过四十,尚未出嫁。听说齐宣王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就略加打扮修饰,前往求见。

她到齐国先见了管事的官员,毛遂自荐地说:“我愿意进入齐王后宫,做一个打扫卫生的仆役。”别人听了都笑话她说,真是一个厚脸皮的女子,半开玩笑似地把她求见的事上达于齐宣王。谁知,齐宣王竟破格接待了她,问道:“宫中的侍妾已经满员,今天你这个妇人以平民百姓的身份上求万乘之主,莫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成?”钟离春回答说:“我没别的才能,仅能会用隐语预示吉凶罢了。”齐宣王说:“你可以试着演练一番,让我来猜猜看。”钟离春应命,就做出扬目、露齿、一再举手、轻拍手腕等动作,然后问道:“危险吧!危险吧!”齐宣王不知道她这话是什么意思,钟离春说:“扬目的意思是我代替大王察看烽火之变。是否将有战乱;露齿的意思是代替大王打开群臣之口,鼓励他们犯颜直谏;举手的意思是斥退奸佞之徒,使贤臣在位;拍手腕的意思是替大王拆毁游乐饮宴之台,以崇尚节俭。”宣王听了大喜,要立钟离春为王后。钟离春推辞说:“不采纳妾之言,怎么有受用妾之身呢?请大王以治理国家为当务之争,以选贤任能为头等大事。”

齐宣王从钟离春隐语的暗示中受到启发和教益。从此,他礼贤下士,疏远嬖佞臣,遣散游客,用田婴为相国,孟轲为客卿。齐国大治。

龙阳君泣前鱼

龙阳君是个美男子,魏王对他宠幸有加。有一次,魏王和龙阳君同在一条船上钓鱼。钓到十余条鱼时,龙阳君却流泪哭了。魏王说:“有什么不舒服吗?为什么不告诉我?”龙阳君回答说:“臣并没有不舒服。”魏王说:“那是为什么?”龙阳君回答说:“臣开始钓到的鱼虽小,可是我很高兴,后来我钓到的鱼越来越大,于是想把先前所钓的那些小鱼都扔了。如今凭着臣的丑陋,却能为大王拂拭枕席,而且让臣位至诸侯,在朝廷上受人尊敬,在道路上令人回避。可是四海之内,美男子是很多的,他们听说臣能受到大王宠幸,一定会提起下裳奔向大王,臣也就像那些先钓来的鱼一样,遭到遗弃,想到这里,怎能不流泪伤心呢?”

魏王说:“唉!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告诉我?”于是下令全国:“有敢向我谈到别的美男子的,灭族!”

苏代为齐伐宋巧辩于秦

齐王执政期间(公元前300~前284),有一年,齐国进攻宋国。秦昭王怒气冲冲地说:“我爱宋国就和爱韩国的新城(在今河南商丘南)、卫国的阳晋(在今山东郓城东北)一样。韩聂和我是好朋友,现在都出主意进攻我心爱的地方,这是为什么?”苏代替齐国向秦王解释说:“韩聂进攻宋国,这样做还是为了您秦王。齐国强大,又用宋国来辅助它,楚国、魏国一定害怕,害怕就一定向西事奉秦国。这样,大王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轻而易举地夺取魏国的都城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这就是韩聂为大王所祈求的呀。”秦王说:“我担心的是齐国的捉摸不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又怎么解释?”苏代回答说:“天下各国的命令齐国能知道吗?齐国去攻占宋国,是因为它知道事奉秦国需要用万乘之国的力量来装备自己;不向西事奉秦国,宋地就不得安宁。中原各国老奸巨猾的游说之士都绞尽脑汁来离间齐、秦联盟,向西去的车队中没有一个人说齐国的好话,向东去的车队中,没有一个人说秦国的好话。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都不想让齐、秦联合。为什么现在晋、楚如此聪明,而齐、秦却变得愚蠢起来了?晋、楚联合必定商议破齐、秦联合,齐、秦联合则必定要打晋、楚的主意,请大王按照这个原则处理事情。”秦王觉得有理,说:“好。”得到秦的首肯之后,齐国便进攻宋国,宋王逃亡,死在温地(在今河南温县西南)。齐国向南夺取楚国的淮北,又向西侵犯韩、赵、魏三国,打算吞并周室,自称天子。泗水一带的诸侯和邹、鲁等国的君主都纷纷向齐国称臣,其它诸侯也都十分恐惧。

邓析与死尸买卖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个夏天,郑国一带连日暴雨,河水涨溢,上游的河水湍急而下,淹没了大片村庄、田野,也把许多财物卷到下游地带。下游两岸的人们都到河边去打捞飘流在水中的物件。

话说有个富翁,家有万贯,却吝啬异常,喜欢捞小便宜。某天一大早抢占了一块临河突出的石头,想发“大水财”。见河水中飘来一块门板,喜不自胜,忙弯腰去捞,一不小心竟掉进河中,还没来得及和家人打声招呼,便淹死了。

富翁的尸体却被河边一个无赖给捞上来。认得这是富翁,觉得发财有门,便把尸体拖回家,想借机向富翁家属敲诈一笔钱。

第二天,富翁家的人找上门来领尸,无赖翘着二郎腿说:“要领回尸体容易,不过需拿1000两银子来。”富翁家属想讨价还价,无赖恼怒地喊道:“不给1000两,休想把尸体拖回。”富翁家属受过富翁的熏陶,不忍心花这么多钱,只得扫兴而归。无赖怕富翁家属夜里来偷尸体,索性将尸体绑起来,把绳子一头系在自己脚上。

再说,富翁家属怕时间拖长后尸体腐烂,就去找一个叫邓析的人,请他出主意。邓析是个聪明人,觉得双方都不是好惹的,就安慰来人说:“你不用着急,那个得到尸体的人是必然要卖掉它的。”富翁家属一听言之有理,便放心而归。

无赖听到这个消息,怕事有变卦,心里十分着急,也来求助于邓析。邓析也安慰他说:“你不用着急,这个富翁的家属是一定要来买这具尸体的。”无赖听他说得不错,也放心而归。

结果,富翁家属等无赖低价卖尸体,无赖等富翁家属原价买尸体。拖了几天,富翁的尸体腐烂了,无赖一分钱也没捞到。于是双方都去告邓析巧言骗人。邓析说出给两方出主意的原话,办案的官员听完,觉得邓析说得合情合理,无可挑剔,于是大声喝道:“原告无理取闹,搅乱公堂,把他们拖下去各打30大板!”

如果邓析不是巧言善辩,恐怕最后要吃亏呢。

宫殿下埋葬死人

齐景公修建路寝台,已经打好了地基。此时,逢于何的母亲死了。他拜求晏子转奏齐景公,请求把母亲的尸体葬在路寝台的墙下,与其父合骨。为此,晏子见齐景公说:“有个叫逢于何的人,母亲死了,要葬在路寝台的墙下,与其父合骨。”

齐景公听后,勃然变色,生气地说:“从古至今你曾听说过有请求在君主宫殿下埋葬死人的事吗?”

晏子回答说:“古代的明君,宫室台榭建得少,又很俭朴,从不侵占活人的住宅,也不侵占死人的墓地,所以,从未听说有请求在君王宫殿下埋葬死人的事。可是,现在大王盖了许多宫室台榭,侵占了活人的住宅,又侵占了死人的墓地,使活着的人不得安生,死了人的尸骨离散。为了自己的奢侈游乐,既欺压活人,又欺凌死人,这不是贤君应有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百姓的生死,不是治国正道。我还听说,活着的人不得安生,就积蓄了忧愁;死了的人不得安葬,就积蓄了悲哀。积蓄了忧愁就留下了怨恨的种子,积蓄悲哀就留下祸患的根子,君王不如允许逢于何葬母于宫墙之下吧。”

齐景公同意了逢于何的请求。

晏婴巧语论格言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四起,战争频繁,你攻我战,最后一些国家强大了,一些国家灭亡了,这此国家的胜败存亡都是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的。

齐国是当时的一个强大的国家。有一次国君齐景公和大臣晏子游览已经被齐国灭亡的纪国的旧地。纪国因经过战乱,市面萧条,一派肃杀景象,到处都是战争中留下的废墟。

齐景公在游览时,在一处废墟中发现一个金壶。打开一看,里面刻着朱红色的铭文,铭文写的是“吃鱼不要吃反面,骑马不要骑劣马”14字格言。

齐景公一边看,一边由衷地称赞道:“这个格言含意多么形象。‘吃鱼不要吃背面’是说鱼的背面有腥味,不好吃;‘骑马不要骑劣马’是说劣马任性,不听使唤,不能骑着它到远方去。”

晏子听了凑过来看金壶上的格言也连连称赞:“这个格言含意多么深刻。”但马上话头一转,说:“大王,你理解错了。‘吃鱼不要吃背面’是告诫国君不要把百姓的收获全拿走,‘骑马不要骑劣马’是告诫国君不要在身旁安排腐朽无能的人。”

齐景公不解地问道:“你是怎样得出这种解释的呢?”

晏子说:“一个人吃了鱼的前面,还要吃鱼的背面,岂不是贪得无厌吗?马不离人,就像臣不离君一样,劣马就好比国君身旁的腐朽无能之人。”

很明显,齐景公只看到格言的外表,而晏子则看到了格言的内含,所以齐景公很同意晏子的看法。但他接着又问道:“既然纪国有这么英明的告诫刻在金壶上,为什么还会灭亡呢?”

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好的治国纲领,应该张贴在城门上,让全国老百姓都来遵守,纪国有这样好的格言,却藏在金壶里面,又有什么用处呢?”

齐景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晏子继续说道:“况且,这条格言主要是告诫国君的,国君不去实行,却把它藏在金壶中,国家怎能不灭亡呢?”

晏子对格言的论说是以“它山之石”来“攻玉”的,有借古喻今的意思。主要是针对齐国应怎样治理来发表议论的。齐景公也很明智,比较能听从晏子的意见,所以齐国能够强盛兴旺。

墨子解说兼爱论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非常活跃,各派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纷起。他们都为自己的学说奔走宣传。墨子主张“非攻”“兼爱”,而巫马子却主张“不爱”,两人的学说明显对立,但也并不影响他们互相探讨,申述自己的主张。

一次,他们两人又碰在一起,争辩起来。

巫马子为自己的学说受到了多方攻击,特别是受到墨子“兼爱”论的影响感到非常委屈,便解辩说:“你主张天下人都要互相亲爱,并没有人从你的主张中受到利益,我完全不爱任何人,也没有人因此受到损害,主张虽然不同,结果却是一样,因为我们的主张都没有得到实际的效果,既然这样,人们偏偏要认为你的主张好,而我的主张坏呢?并进而认为你是好人,我就是坏人呢,这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事实也确实如此,难怪巫马子忿忿不平。墨子听了他的话,打了一个譬喻说:“假如这里发生一场大火,有一个人端来一盆水扑灭火,另一个拿着一根烧火棍准备加大火势,由于大火很快熄灭了,两个人都没有得到结果。在这两个人中,你看重哪个人呢?”

巫马子回答说:“我当然看重前一个人,因为他的心意是好的,而后一个人的心意是坏的。”

墨子接口说:“你说得对,由此及彼,我认为我的主张是好的,而你的主张是坏的。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我的主张,反对你的主张。”

巫马子想不到救火的譬喻会联系到两人的主张,一时无言可对。

墨子继续说:“倘若大火没有很快熄灭,你说两个人会起到什么作用,得出怎样的不同结果呢?”

墨子的话充满了辩证法,把动机和效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番话,不仅驳倒了巫马子,而且也宣传了自己的“兼爱”的主张。

燕昭王从善如流

公元前318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槐请教,寻求贤能人才的计策。

郭槐说:“成帝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成王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成霸业的人,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而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则把贤人作为奴役看待。大王如果虚心听取贤人的教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贤人学习,只是不知道先去召见谁最合适?”

郭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想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

有个大臣对国王说:“让我来为大王效劳吧!”

过了三个月,那个大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已经死了,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马骨买了回来。

国王大怒道:“谁让你用重金去买马骨的!”

大臣说:“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花了五百黄金,更何况活的千里呢?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大王是诚心买千里马的人,肯定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槐讲完故事,又说:“现在大王如果真想寻求贤人做老师,那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郭槐都能受到重用,何况比我更有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

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就为郭槐修建了宫室,并把他作老师看待。这件事传开以后,很多贤能的人从各国前来投奔燕昭王。燕国依靠了这些人才,最后终于打败了齐国。

孟子谏齐宣王好财色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

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堂。如果您要实行王政,就不要毁掉它。”

齐宣王说:“您可以说说怎样去实行王政吗?”

孟子答道:“从前周文王治理歧周,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做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口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不禁止任何人去江河湖泊捕鱼;只对罪犯施刑罚,而不株连他的妻室儿女;对鳏夫、寡妇和失去依靠的老人、孤儿,实行王政的周文王最先考虑他们。《诗经·小雅·正月》上说:‘有钱财的人是可以过得去的,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单者吧。’”

齐宣王击掌称道:“这话说得太好啦!”

孟子问:“您既然认为这话好,那为什么不去实行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实行王政恐怕有困难吧。”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大雅·公刘》上写道:‘粮食真多,外有囤,内满仓;还包裹着干粮,装满橐,装满囊。人民团结,国威发扬,箭上弦,弓开张,其他武器也上场,浩浩荡荡向前行。’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积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率领军队前进。如果大王您喜爱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人,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吧?”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也喜爱女人,十分疼爱他的妃子。《诗经·大雅·》上写道:‘古公父清早便跑着马,沿着地西边漆水河岸来到岐山之下。还带领着他的妻子姜氏女,都来这里视察住处。’在这个时候,天下没有找不着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着妻子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喜爱女人,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无话可说了。

田骈被难哑无声

春秋时齐国有个学者叫田骈,他满腹经纶,讲学传道,在社会上很有名声,生活也颇为优厚。

人们对他的讲学毁誉不一,有的认为他宣讲的是经世之学和做人的道理,有的则认为他言行不一,脱离实际。但他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只听得进好的赞誉,听不进不好的议论,更加好为人师,到处发表高论了。

有一天,他在讲学时碰到一个普通老百姓。那个齐人对田骈说:“我听到先生的高论了。”

田骈不免沾沾自喜,问道:“你听到我讲的什么,听得进吗?”

齐人回答说:“先生说的是,不要做官,要为民效劳。”

“对!对!对!这就是我的一贯主张。”田骈更加高兴了,但他仔细一想,觉得这人很陌生,从来没听他讲过学,便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实,这个齐人并未听过田骈的讲学。只是知道他的名声和他讲学的宗旨,便不慌不忙回答道:“我是从邻家的女儿那里得知的。”

田骈的兴致更加高了,认为自己的讲学已经广为流传,连乡里邻舍都在传说,更急不可待地问:“她怎么知道的?”

齐人答:“我那邻人的女儿说是不嫁,但她才30岁就有七个孩子了。虽然不嫁,但她比出嫁的女人还会养孩子。现在你先生口口声声说不做官,实际上却是厚禄万石,侍从成百,不做官倒是真的,可是荣华富贵却超过一般做官的人了。”

田骈听了,感到非常难堪,再也无法像平时那样夸夸其谈了,而是呆若木鸡,哑口无言,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齐人的机智譬喻、朴实的谈话把田骈所言所行的虚伪性深刻地揭露出来。从此,他再也不敢到处炫耀自己的才学了。

苏秦以“不信”说得燕王之信

齐宣王十一年(公元前332),燕文侯去世,燕易王即位。齐宣王乘燕国大丧未已,新君初立,发动了一场对燕国的战争。占领了燕国的10座城池。昔日纵约首领,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受燕易王之托,凭着一条如簧之舌,从齐宣王手里收复了这10座城池。但苏秦回到燕国后,易王不仅不奖赏他,反而连以前的官职也罢免了。原来是有人在易王面前告了苏秦的黑状。说他是个左右摇摆不定,叛卖国家,反复无常的人。

苏秦见易王如此对待自己,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有一番估计。这天,他求见易王,单刀直入,挑明自己的观点。

苏秦对易王说:我不劳大王的一兵一卒,只身前往齐国,替大王收复被占领的城池,大王却罢免了我的官职。这一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中伤我,说我“不诚实”。其实,我的“不诚实”正是大王的福气。因为忠诚信实的人,往往都是替自己打算。考虑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坚守信约,以赢得世人的赞誉;而谋求进取的人,总是要替别人打算。思考着怎样委屈自己,求得别人的欢心,取得上司的重用。我把年迈的母亲丢在东周,本来就是不顾个人的利益,一心谋求进取的。

接着,苏秦向易王指出,假如自己像曾参那样孝顺,不肯离开父亲片刻,那就不可能前来服侍危在旦夕的弱小燕国;假如自己像伯夷一样廉洁、忠直,宁可饿死于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也不食周朝一粟,那就不可能前往齐国,说回10座城池;假如自己像尾生一样,坚守信约,宁可抱着桥柱子让水淹死也要等候约会女子的到来,那就不可能背弃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合纵联盟,而让齐国为讨好秦国来退却占领燕国的军队。

最后,他还给燕易王讲了一个不诚实的故事。说一个婢妾怎样用不诚实的手使使得主夫免于一死,主母免于被休。

燕易王听后,认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便又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比以前更加优待他。

范雎智见秦昭王

魏国人范雎是个能言善辩的策士。他因故被魏相魏齐追杀,后化名张禄,经秦国谒者王稽的帮助才得以逃生,来到秦都咸阳。尽管王稽禀告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说张禄先生认为秦王的国势比累起的蛋还要危险,而张禄有良计妙策可以使之化险为夷,但昭王厌恶天下说客,故只将范雎安排在普通的客馆里,让他吃着粗劣的饭菜,待命一年多。

为了能够见到秦昭王,争取昭王的赏识,范瞧先向秦王上书。他说:英明的君主掌握的政治原则是,有功劳的人不应当不给奖赏,有才能的人不应当不给官职;功劳大的人,他的俸禄多,功劳多的人,他的爵位高;能管理很多事的人,他的官职大。所以没有才能的人不敢担任官职,有才能的人也不会埋没。圣明的君主对于人们的意见,认为有利的就付诸实行,认为有害的就抛在一边,有怀疑的就稍作尝试。因此,他建议秦昭王不妨在浏览观赏之余接见他,他保证如有一句无用的话,甘愿被处死刑。

昭王在十分高兴时看到了范雎的这封信,就告诉王稽,要他用专车把范瞧接来。

范雎进宫后,佯装不知宫中通道,走进了通往后宫的长巷,被宦官拦住,训斥了一番。并告诉他:大王就要到了!范雎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秦国不是只有太后和穰侯吗?”昭王到时,见范雎正跟宦官争吵,就走上去抱歉地说:“我早该亲聆先生的教诲,只是为起兵征讨义渠部族,我要晨昏问候太后并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的问题已经解决,我愿立即向先生请教。”秦王屏退左右侍从,向范雎长跪,请教高妙良策。范雎只说:“是,是。”一连三次,都是如此。秦王跪请道:“先生终于不肯指教我吗?”

范雎说:“不敢这样。我听说吕尚遇见文王时,只是个渔夫,在渭河(在今陕西中部)边钓鱼罢了,他们的关系很疏远。文王和他交谈不久,就任命他作太师,用车子装着他一起回去。这是由于他的话说得深切中恳。文王得到吕尚的辅佐终于统一了天下。假如文王当初疏远吕尚而不跟他作深切的长谈,周朝就不会有统一天下的气运,文王、武王也就难以成就帝王的伟业。现在我是个旅居外地的人,跟大王关系疏远,可是我要说的都是匡扶国君的事情。我愿献出一片忠心,只是不知道大王的心意,这就是大王三次发问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不是畏惧什么而不敢说。我知道今天说的话,明天可能就会为此而被处死,但我不想逃避。只要大王能采纳我的建议,死不足忧。我担忧的是死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而招来死亡,就会闭口止步,不再投奔秦国。那时,大则国家颠覆,小则自身陷入孤立危险的境地。”

秦王长跪着对范雎表示,不必担心自己的诚意,只希望事无大小,全面发表看法。于是,秦王和范雎正式行跪拜礼,双方交谈日久。

赵高说李斯

秦始皇出巡,死在沙丘。赵高为了攫取大权,千方百计阻挠始皇的长子扶苏即位,一心想辅佐始皇的次子胡亥登基。但此时赵高的羽翼未丰,为防止朝臣反对,他只好劝说丞相李斯要立他为继承人。这封诏书还没有发出,此事还没有别人知道。现在他的诏书和御印都在胡亥那儿,所以,确定谁是太子就在您与我赵高的一句话了。这事怎么办?

李斯说:“您怎么能讲出这种亡国的话!这不是臣子应当议论的事!”

赵高说:“您自己估量一下:您的才能比蒙恬怎么样?功劳比蒙恬怎么样?谋略深远而不致失误比蒙恬怎么样?跟天下人没有仇怨比蒙恬怎么样?跟扶苏有故旧情谊而深得信任比蒙恬怎么样?”

李斯说:“这五条我都比不上蒙恬,可是您为什么要这样苛求我呢?”

赵高说:“我本来是一个宦官,幸而能够凭着谙习刑狱文书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秦王罢免的丞相或功臣有封爵传到第二代的,最终都是被诛杀而死。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都是您所了解的。长子扶苏刚强而勇武,对人信任,善于奖掖人才,他即位后定会行用蒙恬作丞相,到最后您恐怕想带着通候的印信告老回乡都不可能,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奉命教授胡亥,让他学习法律已经好几年了,没有见过他有什么过失。他仁慈厚道,轻钱财而重贤士。秦朝的公子们没有比得上他的,可以作继承人。希望您考虑决定。”

李斯说:“您还是守您的本分吧!我遵照主上的遗诏,还有什么可考虑的?”

赵高说:“处境平安可以变得危险,处境危险可以变得平安。一个人命运的安危还没有决定,怎么称得上圣明。”

李斯说:“我不过是上蔡闾巷的一个平民,蒙皇上圣恩提拔当了丞相,封为通候,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丰厚的俸禄,他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担交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皇上呢!忠臣不因为怕死而侥幸生存,孝子不怕过分勤劳而伤害身体,做臣子的各守职分罢了。请您不要再多说,否则将会使我获罪。”

赵高说:“我听说圣明的人灵活多变,能顺应时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潮流,看到事物发展的苗头就知道事物发展的大方向,看到事物发展的动向就知道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事物本来就是这样,哪里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当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能够体会他的意向如何。况且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天霜降花草就凋落,春天冰化万物就生长,这是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还意识不到呢?”

李斯说:“我听说晋国换太子,三代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君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族,不听劝谏,国家成为废墟,社稷危亡:这三件事都因为违背天意,结果国破家亡。我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怎么能参与叛逆阴谋!”

赵高说:“上下齐心,事业可以长久;内外一致,事情就不会出差错。您依我的计策,就能长保通候的爵位,而且会像王子乔、赤松子那样长寿。如果你定要放弃这个机会,灾祸将及于子孙,我实在为您痛心。理想的做法是转祸为福。您打算怎么决断呢?”

李斯仰天而叹,流着眼泪叹息道:“唉!我偏偏遭遇这个变乱的时代,既然不能死节效忠,又到何处安身立命呢!”于是依从了赵高。

东方朔智劝汉武帝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大中大夫,以诙谐滑稽和智慧著名,人称“滑稽派”。

当时,汉武帝刘彻很喜欢“方士”。所谓“方士”,就是指那些自称能呼风唤雨,能与神灵对话之人。汉武帝不但重用这些人,并让这些人去寻找长生不老的神仙药。

东方朔见汉武帝整日迷恋这些,听从那些方士的蛊惑,心中大为忧虑。

一天,汉武帝将东方朔召来,命他催促方士尽快找来可长生不老的神仙药。东方朔听后对汉武帝说:“您让人寻找的是自然之中的药,这些药就是找来,也不能使人长生不老,只有天上的药才能使人长生不老。”

汉武帝一听,觉得此话有理,连忙问:“怎样才能上天取药呢?”

“我可以上天去取。”

东方朔的话音刚落,汉武帝便哈哈大笑起来,他知道东方朔在说大话、假话,但看东方朔那副认真的样子,又追问道:“你是真能上天取回神药?”

“如有戏言,愿领死罪!”东方朔神态严肃,认真地说。

见东方朔已把话说死,汉武帝半信半疑地命令他立即上天取药。

东方朔领命后,立即告辞。当他走出殿堂大门后又很快返回来说:“我现在上天,好像是在说假话,希望您能派一个人与我同行,以证实我的真伪。”

“此语有理,这样吧,我派一名方士与你同行。”汉武帝说完,便唤来一名方士,并约定三十天后,东方朔和这位方士一同返回。

谁知,东方朔出了朝廷大门后,每日都到各王侯家轮流饮酒,眼看期限快到了,他还没有上天的意思。随行的方士不断地催促他,东方朔说:“莫急,神仙的事情很难预测,不久就要有神仙来接我了。”

这位方士也有些搞不清了,只好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有一天,紧张了近一个月的方士大白天一直在睡觉,东方朔突然弄醒他,对他说:“你睡得好死呀!刚才神仙来接我,我喊你好半天你也不醒。神仙不等,我只好去了,这不,我刚从天上下来。”

方士听后,大吃一惊,急忙把这一切详细地报告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气得大怒道:“他这是在当面欺骗我,来人,把东方朔打入狱中!”

东方朔被抓来了,他一边哭一边说:“我在顷刻之间几乎要死两次!”

汉武帝听后觉得奇怪,问东方朔这是怎么回事?

东方朔回答说:“天神问我,天底下的老百姓靠什么穿衣服?我说:‘靠虫子。’天神帝又问:‘虫子像什么?’我回答说:‘虫子嘴毛乎乎的像马,颜色黄乎乎的像虎。’谁知天神大怒,认为我说假话。派使臣到人间探问,使臣回来报告天神:‘有这种虫子,名叫蚕。’于是,天神放了我。如今您如果认为我是在欺骗您,希望能派人上天查问。”

汉武帝听后大为吃惊,说:“好,东方朔狡诈,你原来是想让我不再重用方士呀!”

汉武帝说完,命人放了东方朔。从此,他斥退了那些方士,不再重用他们了。

王夫人推荐栗姬

汉景帝的皇后,没有生男孩子,于是生男代后,成了当时后宫嫔妃所追逐的目标。

在后宫妃姬之中,栗姬最先生了个男孩儿。按规矩,这个长男就是皇太子,他的生母栗姬应该立为皇后。但栗姬的嫉妒心很强,给别人的印象很坏,皇帝了解后也自然和她疏远了。栗姬不但对此毫无察觉,反而因为生了男孩,更加得意忘形。景帝曾委托栗姬将来照应其他妃姬所生诸子,她很不高兴,出言不逊。景帝很讨厌她,只因她是皇太子的生母,不能随便把她轰出宫。

妃子中有个也生了男孩的王夫人,她对宫中这种情况了如指掌,悄悄地对一个大臣说:“皇后的位子空着总不是事,我想去劝皇帝,让太子的生母栗姬当皇后,你觉得怎么样。”这大臣自然想当“栗皇后”的第一推荐者,马上向景帝进言“太子的母亲栗姬不应该再和一般的夫人们平起平坐,臣以为宜立为皇后。”景帝正犹豫是否把栗姬轰出门外,却有人建议让她继皇后之位,自然勃然大怒。立即把那位大臣打入监狱,把太子也给废了。栗姬终于“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结果,王夫人升为皇后,她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第五伦巧言应对

汉章帝时,第五伦做司空。由于他为人正直,奉公尽职,深得人们爱戴。但也有些人因为他性情直爽而对他不满。一次,有人问他:“你有没有私心?”这句话看起似乎平常,可是却暗藏机关,不管第五伦回答说有私心还是没有私心,都会授人以柄。想到这一层,第五伦随口答道:“过去,有一个人送给我千里马,被我拒绝了。此后,每当朝廷让我们三公选荐人才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想到这个人。不过,我始终没有举荐他。我哥哥的儿子病了,我一天去探望十次,回到家就躺下睡着了。我儿子有病的时候,我虽然不去看顾他,可是,却一夜睡不着觉。这样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第五伦的回答是十分巧妙的,既说明了自己和常人一样有私心,又告诉别人,他在处理公事时,并不为私心所左右。这样,问话的人自然无空子可钻。

冯唐救魏尚

汉文帝时,魏尚做云中太守。当时,匈奴人时常侵扰边塞,使北方诸郡不得安宁。魏尚任云中太守以后,开始整顿军队,积极抵抗,一时声威大振。匈奴人闻知魏尚智勇兼备,轻易不敢进犯云中。一次,匈奴的一支军队进入云中境内,魏尚便率军迎击,打退了匈奴的入侵。由于疏忽,魏尚在向朝廷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汉文帝便认为魏尚冒功,撤销了他的职务,并让官吏依法治罪。大臣们都感到魏尚获罪有些冤枉,但是,却无法解救他。

一天,文帝看见了做郎署长的冯唐,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冯唐回答说:“我是赵人。”文帝一听,便来了兴致,说:“以前我听说赵国的将领李齐十分了得,巨鹿大战时,威震敌胆。现在,每当我吃饭的时候都想起他。”冯唐回答说:“李齐远不如廉颇、李牧。”原来,赵国在战国时有很多良将,廉颇、李牧是当时十分著名的将军。文帝听后,叹道:“可惜,我没有得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如果有他们那样的人为将,我就不担忧匈奴人了。”冯唐见时机已到,忙说:“陛下如果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一定会用。”汉文帝十分惊诧地问道:“你怎么知道呢?”冯唐回答说:“古时候的帝王派遣将领出征,总是说:‘大门以内我负责,大门以外,由将军治理。’军队里依功行赏,本来是将军们的事,由他们决定以后再转告朝廷。过去,李牧在赵国做将军,所在地的租税都自己享用了,赵王不责怪他,所以李牧的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赵国也几乎成国霸主。而当今,魏尚做云中太守,其所在地的租税收入,全部用来供养士卒,因此,匈奴惧怕他,不敢接近云中的边塞。而陛下仅仅因为六个首级的误差,便将他下狱治罪,削掉了他的官爵。所以,我才敢说,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能够很好地任用他们。”

汉文帝听了冯唐这些话之后,感触良深。当天,就派冯唐拿着符节到云中赦免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东方朔巧解树名

汉武帝见到一棵树,连称好树,问东方朔它叫什么名。东方朔也不认识,便按“好”的意思,编个名字,说:“这树名叫‘善哉’。”武帝将信将疑,暂时把这件事放下了。

过了几年,武帝又问东方朔这树名,东方朔也早打听过了,便回答说:“叫‘瞿所’。”武帝说:“你这个东方朔,原来告诉我叫‘善哉’,骗了我好几年。你说,是怎么回事?”

东方朔这才想起几年前他随口胡诌的“善哉”来。不过,他很会辩白,说:“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小时叫驹的,大了叫马;小时叫雏的,大了叫鸡;小时叫犊的,大了叫牛;人也是这样,小时称儿,大了称老。这树,过去叫‘善哉’,现在该叫‘瞿所’了。”

汉武帝听了,哈哈大笑,不再追究。

张释之辩才出众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间,身为宫廷禁卫中郎将的张释之曾经随从汉文帝刘恒到霸陵(今陕西西安东)。慎夫人新丰也陪同前往。刘恒站在霸水堤岸上给慎夫人指着说:“这就是通往邯郸(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南)的大路。”说着就叫慎夫人弹瑟,刘恒靠着瑟就唱起来。歌词凄怆悲凉。忽然回过头来对左右大臣们说:“好啊!用北山的石头做成棺椁,再涂上拌漆的碎麻,谁都动不了。”左右都跟着称颂:“好!”只有张释之向前走了一步说:“假如坟墓中藏有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整个南山(华山,以及华山所属的秦岭山脉),都能找到空隙。如果坟墓中没有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没有石头棺椁,又何必忧虑?”刘恒认为有理。

这以后不久,张释之已就任廷尉。一次,刘恒坐车经过中渭桥,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过,御车的马受到惊吓,幸运的是还没有发生意外。但那人当即被逮捕,押送廷尉法办。那人说:“听说京都长安来了人,实行戒严,我便躲到桥下。隔了好长时间,我以为皇上已经过去了,就走出来了。谁知车马还在,就赶紧跑开。”于是张释之判决:天子出巡时,人民都应回避,该人没有回避,属“犯跸”罪,应当罚款。刘恒恼火道:“这家伙吓了我的马,幸亏这些马性情柔和,否则换了别的马,说不定要了我的命,你怎么仅罚他几块钱就了事?”张释之说:“法律,由天子制定,天下人都得遵守。法律规定罚款,就是罚款。如果随意加重处罚,老百姓怎么相信法律?如果当时陛下把他杀了,也就作罢。既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就一定坚持公平。如果不按法律,全看当权者的脸色去判刑,想轻就轻,要重就重,人民不就无所措手足了吗?请陛下明察。”刘恒考虑了很久,说:“你的看法很正确。”

稍后,有人偷了刘邦祭庙门上的玉环,被捕。刘恒火冒三丈,又将此案交廷尉审理。张释之按照“偷盗皇帝祭庙律”论罪,应当法场斩首。刘恒大发脾气:“这个家伙,根本不讲道义,竟然偷起先帝祭庙的东西来,我交给你廷尉,就是要屠灭他的家族,你却拿法律来堵住我的嘴,这不是我恭敬祖先的本意。”于是张释之脱下官帽,叩头请罪道:“法律怎么说,我就怎么判。对于犯罪,应该看轻重大小,作为惩罚的根据。如果因为偷祭庙的一个玉环就诛杀他的全族,万一没有知识的愚民掘了长陵上一杯土,陛下将用什么更重的刑罚惩处?”刘恒报告薄太后,准许按原判决执行。

刘邦智免杀身祸

楚灭秦时,楚怀王将士兵分为东西两路进军。东路由项羽率领,西路由刘邦率领,两路兵马同时进发关中。楚怀王已有言在先:谁先打进关中谁就当关中王。结果是刘邦先打进了关中,项羽依仗自己兵多势大,对刘邦很不服气,并且要加害于他。

这时范增就给项羽献计,说:“等到刘邦上朝时,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去吗?如果他说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愿意去。那里是养兵练将的好地方,又可聚草屯粮,你养足了精兵强将好跟我争天下,对不对?这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刘邦说不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愿意去的,本来楚怀王有言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叫你去南郊,你怎么能愿意呢?你这是有意反我,绑出去杀了!’我想他刘邦是怎么也逃不出灭顶之灾的。”

这一天,刘邦参见了项羽。项羽就按范增所授套问刘邦,刘邦沉思片刻,对项羽提出的问题却没有明确地答复是“去”还是“不去”。他装着很虔诚的样子回答:“大王啊!臣食君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一听,杀掉刘邦的借口看来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无可奈何,只好对刘邦说:“你要是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之所以免遭杀身之祸,是由于他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言“唯命是听”,避免陷入项羽预设的圈套,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徐福上书汉宣帝

汉宣帝的龙案上放着一封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茂陵的徐福写来的,信上说:“霍家掌权的时间太长了,他们的子孙人人封侯,连霍家的女婿都掌握了兵权,权势实在太盛了,连皇上都不放在他们的眼里。皇上如果不采取措施抑制他们的势力,说不定霍家要走上反叛灭族之路呀!”

汉宣帝虽然对霍家也有成见,可是皇后都是霍家的人哪,如何下得了手呢?再说,自己对霍家恩重如山,他们也不至于会心怀二心谋反篡权。他把书信丢在一边不予理睬。

没有几天,徐福的书信又到了汉宣帝的案头,再次提醒皇上对霍家要提高警惕。汉宣帝仍然把信搁置一边不理。

几个月后,当汉宣帝第三次收到徐福上书的时候,开始讨厌这个人了。事隔不久,霍家果然阴谋政变,幸好被人告发,没有造成大害。汉宣帝大怒,咬牙切齿地严令将霍家消灭,重赏告发的人,唯独没有赏赐三次上书的徐福。

有人为徐福受到皇上的冷遇忿忿不平,上书汉宣帝说:“我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客人到人家去玩,看见这家的烟囱是笔直向上的,旁边还堆着不少柴草,就劝告他们说,这种状况很容易发生火灾,应该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到较远的地方去。那家主人说烟囱已经砌了几年了,都是这个样子,从没有出过事。不久这家真的失火了,附近的人都赶去救火。火灾扑灭了,主人请救火的人到他家去吃酒,唯独没有请那个提醒注意火灾的客人赴宴。后来经人批评后,才把那位客人请到宴席上坐了上位。”

汉宣帝看到这里,觉得那家失火的人把提建议的客人忘了,这是不足取的。接着,他又读了下去:“茂陵徐福三次上书陛下,指出霍家权势太重,应该防止他们走上谋反的邪路上去。如果皇上采纳了徐福的意见,限制了霍家的权力,那么,霍家就没有力量谋叛了,也不至遭到灭族之祸,国家也就没有必要拿出大量的土地和官位去分封众人。可是,陛下却偏偏不赏徐福,这同遭到火灾的主人独独不请提建议的客人上酒宴一样,是不公平的。这样,以后谁还敢冒着危险上书陛下,去揭露你身边潜伏着的隐患呢?”

汉宣帝觉得这个上书人说得合情合理,就把徐福召进宫殿予以重赏,还让他当了个郎官。

刘邦喻猎人猎犬

汉高祖刘邦给萧何、韩信等人封侯之后,下边有一些立过战功的人不服,说:“我们立的功是在枪林箭雨中,九死一生拼杀出来的,而萧何并没有直接到战场上冲过锋,陷过阵,反而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他不就是仅仅凭着那一张嘴、一支笔吗?”

这些牢骚话传到汉高祖耳朵里,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问道:“诸位见过打猎吗?”

大家说:“见过。”

汉高祖说:“撒腿猛追,逮住野兽的是猎犬;指挥猎犬的是猎人。说一句玩笑话,诸位只能逮住野兽,这不过是猎犬的功劳;萧丞相善于指挥你们去追逐野兽,这才是猎人的功劳呢!请大家想一想,猎犬的功劳怎么能和猎人的功劳相比呢?”

大家听了这番深入浅出的解释,都心服口服。

韩安国巧言劝帝后

韩安国本梁地成安(今河南民权)人,后迁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为梁孝王中大夫。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吴、楚七国叛乱,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为将,率兵成功地阻止了吴楚联军的西进,因此出名。平定吴、楚叛乱后,韩安国为梁使者入汉。因为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非常喜欢他,允许梁孝王设置相位,食禄2000石,并可以自定人选而不必通过朝廷。他出入游戏,仪仗节钺和天子差不多。汉景帝心里很不高兴,因此拒不召见梁使韩安国。太后知道景弟不高兴,也不见韩安国。韩安国没法,只好求见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哭着说:“为什么梁王作为人子纯孝,作为人臣尽忠,而太后一点也不觉察呢?前一段时间,吴、楚等七国叛乱,关中以东都联合向西攻汉,只有梁王处境最艰难。梁王考虑到太后、皇上在关中,而诸侯扰攘作乱,深自忧心,说一句话眼泪要流几行。跪送臣等6人率兵上前线,抵抗吴、楚叛军。吴、楚军队所以才不敢向西进攻关中,最终失败。这都得力于梁王的力量。现在太后却以细小礼节责备怨恨梁王。梁王父兄都是帝王,梁王的车旗都是皇帝所赐,他是想以此夸耀诸侯,让天下都知道太后、皇上对他的宠爱。现在梁王的使者一来就追究责备他,梁王因此很惶恐,日夜流泪,不知该怎么办?为什么梁王为人子大孝,为人臣尽忠,而太后、皇上却毫不体谅呢?”馆陶公主把这些话转告了太后,太后高兴地说:“我来跟皇上说。”汉景帝心情才放宽了。并且在太后面前请罪说:“我们兄弟之间不能相互教导,以至太后担忧。”遂召见并厚赏了梁使韩安国。韩安国名声因此大振。

公孙弘饰诈巧辩得恩宠

公孙弘工于心计,见多识广,常说君王怕的是不广大,臣子怕的是不节俭。因此,他盖的是麻布做的被子,一餐饭不吃两种荤菜。后母死后,他为之服丧3年。每当朝廷开会议事时,他总是将有关问题的情况原原本本地介绍清楚,让皇帝自己去抉择,不肯当面反驳,当庭争辩。时间长了,皇帝便认为他品行忠厚,见他言谈留有余地,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吏公务,又善于用儒术加以文饰,很喜欢他,两年中升官到左内史。公孙弘上朝奏事,凡皇帝不同意的,他不当庭辩说。他常与主爵都尉汲黯间隔着进见皇帝,汲黯先把有关事情及其处理意见提出来,公孙弘跟在后头加以推究解说,皇帝常常很高兴,对他所说的话都听从,由此公孙弘日益亲贵。他曾与公卿约定某些建议,可是到了皇帝面前,却又完全背弃了约定的建议,以顺从皇上的意图。汲黯在朝堂之上责备公孙弘说:“齐人多诈而不老实,当初他与臣等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又完全背弃了它,这是对君不忠。”皇上质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皇上同意他的话。虽然左右宠臣们经常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来越厚待他。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欧免职,以公孙弘继任御史大夫。汲黯说:“公孙弘职位在三公之列,俸禄很多,可他盖用麻布被子,这是欺诈行为。”皇上询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是有这回事。说起来九卿当中与臣关系最好没有比得过汲黯的,可是他今天当庭质问臣弘,的确切中了臣弘的毛病。以三公的显赫地位和高贵身份而使用布被,确实是巧饰欺诈,想借此来沽名钓誉。况且我听说管仲为相辅佐齐君,他生活奢侈可以和国君相比,桓公靠他辅佐而得以称霸,管仲这是对上僭越于国君;晏婴为相辅佐景公,一餐不吃两种荤菜,侍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他这是向下比之于平民。现在臣弘官居御史大夫,而用麻布被子,弄得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吏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确如汲黯所说。再说如果没有汲黯的一片忠心,陛下又怎能听得到这些话呢?”皇上听了这番话,认为公孙弘谦让,更加厚待他。后来,终于任用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候。

简雍妙语谏刘备

三国时,蜀国遇到了一次十分严重的旱灾。国主刘备便下令全国禁止私人酿酒,以节约库存的粮食。禁令下达之后执行得非常严格,连那些家中被查出有酿酒器具的人也要受到惩罚,决不放过。

其实,家中有酿酒器具并不能证明他们违禁酿了酒,再说禁止酿酒也是一时的救急之法,并不是说永远也不允许酿酒,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样过于苛求了,可谁也不敢反对。

一天,刘备出去游赏,大臣简雍陪同前往。路途中,正好遇见有一位男女结伴同行,简雍一见,忽生一计,对刘备说:“这两人正要勾搭成奸,您为什么不下令将他们逮起来?”

刘备问:“你根据什么说你们俩要勾搭成奸呀?”

简雍说:“因为他们俩都有干那事的器具呀!”

刘备一听,马上明白了简雍这是在影射自己惩罚家中存有酿酒器具的人的事,不禁大笑起来。于是,下令不再责罚那些家中存有酿酒器具的人了。

王僧虔一语惊人

南齐的王僧虔是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四世孙,楷书继承祖法又有所创新,造诣极深,南齐朝内很多大臣及诗书之家都以挂他的墨宝为荣。这王僧虔偏偏又乐善好施,有穷人过不下日子找上门来,他让人买来白扇,龙飞风舞题上楷书,让穷人捧了去卖个好价钱。大家都议论着,王僧虔的楷书不输王羲之,当今天下第一!

哪知这话传出后,有一人偏偏不服。你知道他是谁?是齐太祖萧道成。这皇帝平时闲来爱涂鸦几笔,那书法技艺还算入流,可真要跟王僧虔比,可差一大截啦。

这一天,皇帝心血来潮,一道圣旨传王僧虔进御花园。齐太祖捋须冲王僧虔嘿嘿一笑,环顾亭子周围,大声发话:“王僧虔,朕风闻你书法为当今天下第一,特约来比试书技。你抬头看此亭匾额,上书梅亭两字。想当初你先祖王羲之在兰亭写下一序,天下闻名。希望爱卿今朝在梅亭能梅开二度!”

王僧虔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明显故意以梅对兰,侮辱先人!但是,他又不敢发作。

在众大臣的凑热闹声中,君臣两人饱醮浓墨,屏息敛气,认认真真地书写楷书一幅。

一会儿,两人都已写好。齐太祖将头一扬,双目盯住王僧虔:“你说你我两人,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心里七上八下别别跳:既不能随便压低自己,更不能辱没先祖美名,可得罪了皇帝,弄不好会满门抄斩的啊!

为了镇定心情,他佯作再慢慢细赏两幅墨迹未干的楷书,心中暗暗地发急。突然,他将头一昂,笑道:“臣的书法,为大臣行列中第一;陛下的书法嘛,当称皇帝中第一!”

齐太祖听罢,先怔了一怔,尔后无可奈何地哈哈大笑起来。

纪陟善辩受礼遇

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265)秋,纪陟、弘奉命出使魏国。当他们进入魏国境内后,随时随地虚心请教,了解魏国的风俗、忌讳以及其他种种情况。他们到达寿春(治所在今安徽寿县)的时候,魏国守将王布故意炫耀骑马射箭的本领,然后得意洋洋地问他们:“你们吴国的士大夫君子们也能像我这样吗?”企图以此来讽刺、侮辱纪陟等一行人。纪陟对他不屑一顾,极其轻蔑地回答说:“你这种本事,不过是普通军人骑士日常练习的功课罢了,所有的士大夫君子们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做这类事情的。”王布“偷鸡不成蚀把米”,被纪陟的话抢白得面红耳赤,连半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纪陟、弘等人来到魏国都城后,当时已经夺取了魏国朝廷大权、被封为晋文王的司马昭别有用心地举行宴会招待他们。魏国所有文武大臣全都奉命出席,已经投降了魏国并被封为安乐公的蜀后主刘禅和匈奴单于也在座作陪。宴会正在热烈进行的时候,司马昭故意命令掌管接待的官员向他们介绍刘禅和单于,借以耀武扬威,恐吓吴国使者。面对这种情形,纪陟机智地说:“西方蜀国的君主虽然失去了土地,当了俘虏,但是受到你们国君和晋文王的优待礼遇,被封为公,其地位就像夏、商、周三代的那些公侯一样,这正是你们实行仁义的一种表现啊!没有人不感动的。匈奴是边远地区的难驯服的国家,但你们的国君和晋文王用安抚的手段使他们来朝拜,并且在宴会上让他能够亲近晋文王的宝座,这确实是你们的恩德达到远方所造成的啊!”这些话表面上冠冕堂皇地赞扬了仁义和恩德,而弦外之音则是讽刺和斥责眼前这种不讲仁义恩德,只是一味地耀武扬威、盛气凌人的场面。司马昭虽然听出了纪陟话中含意,心里很不痛快,但是又抓不到把柄,也就不好发作了。然而,司马昭打心眼里是把吴国比作西蜀和匈奴的,脑瓜里时刻转着想要消灭吴国的念头,所以他又心生一计,指使掌管接待的官员问道:“你们东吴的防守设备又能有多少呢?”纪陟看透了司马昭的心里,就不愿和他多谈这种国家机密,于是笼统地回答说:“我们吴国的防线,从西陵(治所在今湖北宜昌东南)直到江都(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西南),共有5700里。”司马昭还不死心,妄想打听出吴国防守的详细情况,所以又叫那个掌管接待的官员问道:“路程这么遥远,你们怎么样才能使防守坚固呢?”纪陟并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了一个比喻:“我国的疆界虽然很长,但是险要军争的地点也不过数处而已,这就好像人的身体一样。一般人都有八尺长的身躯,身躯上没有什么地方不会染上疾病,可是要想不受风寒的侵袭,重点保护的地方也不过只有几处罢了。”司马昭见纪陟能言善辩,威武不屈,不得不改变了态度,很有礼貌地接待纪陟、张等吴国使者了。

诸葛恪辩辞巧对

诸葛恪(203~253),才思敏捷,应对迅速,在与人交谈或辩论时,常常说出一些机警巧妙的话语。

有一次朝廷聚会,孙权问诸葛恪:“你的父亲与你的叔父相比,哪一个更贤明?”当时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在吴国任大将军,他的叔父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大家都知道后者贤于前者。孙权的这个问题使诸葛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照实回答,则会当众使自己父亲难堪;如果违背事实说实,则众人就会认为自己不诚实。谁知诸葛恪却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父亲贤明。”众人吃惊地看着他,孙权紧接着追问他回答的依据是什么,他说:“我的父亲知道侍奉英明的君主,而我的叔父却不知道。”这一回答不仅摆脱了直接评价自己长辈优劣的两难境地,并且巧妙地歌颂了孙权,使孙权大为高兴。

接着,孙权又叫诸葛恪劝酒。因为张昭德高望重,地位又高,所以诸葛恪首先向他劝酒。但是张昭已有几分酒意了,就不肯再饮酒,他以自己年老为理由,推辞说:“劝老年人把酒喝多了,不符合尊老的礼节啊!”孙权见到这种情形,就对诸葛恪说:“如果你能说得张公(张昭)哑口无言,那他就非要喝下这杯酒不可。”诸葛恪针对张昭说自己年老,驳斥他道:“当年的师尚父(即西周文王、武王时代的大臣姜尚)已经90岁了,还亲临战场,指挥军队,从不说自己年老。现在,遇到行军作战的事情,陛下让您在后方;而一旦有酒席宴会,陛下就请您在前面,这怎么能说是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呢?”张昭被驳得无话可说,只得喝干了那杯酒。

还有一次,蜀国使者到吴国来,在招待蜀使的宴会上,孙权指着诸葛恪对蜀使说:“这个诸葛恪非常喜欢骏马,请你回去后告诉丞相(诸葛亮),替他搜寻搜寻。”这本来是一句玩笑话,但诸葛恪一听,立即走下座席,向孙权叩头谢恩。孙权觉得莫名其妙,就问他:“马还没有到,你就感谢,这是什么道理啊?”诸葛恪回答说:“蜀国是陛下在外面的马棚,既然您下达命令,叫他们送马来,那么骏马是一定会送到的,我怎么能不谢恩呢?”诸葛恪的话,机智地颂扬了孙权声威远播国外,孙权听起来当然是满心欢喜了。

诸葛恪这一类充满智慧、机警和幽默的故事,还有很多,使得孙权对他非常赞赏。

范缜巧辩“因果论”

范缜(450~510)字子真,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北)人。出身贫寒,秉性耿直,勤奋好学,卓越不群。梁天监六年(50)发表具有朴素唯物论观点的《神灭论》。

在齐朝时,范缜是竟陵王萧子良的门客。萧子良崇信佛教,而范缜极力称说无佛。萧子良问他:“你不相信因果轮回,世间怎会会有富贵,又有贫贱?”范缜回答:“人生譬如一棵树上的花,长在一个枝条上,开在一个花蒂上,随风坠落,有的飞过窗帘落在床席的上面,有的飘过篱笆落在厕所之中。落在床席上的,就好比是你竟陵王;落在厕所里的,就好比是我范缜。贵贱虽然不一样,又哪里有什么因果呢?”萧子良不能说服他,但是对他很不高兴,范缜从此退居家中,开始著述《神灭论》。

赵咨不辱使命

曹丕称魏王之后,便派使者到江东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吴王孙权接受了魏的爵命,便派使者赵咨入魏回谢。赵咨见到曹丕以后,曹丕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说:“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一听,觉得很不快,便让赵咨说得详细一些。赵咨说:“吴王选拔鲁肃于庶族寒门,这不是聪吗?选拔吕蒙于行伍,这不是明吗?得到了于禁却不杀害他,这是仁;取荆州却兵不血刃,这是智;据有三州,虎视四方,这是雄;屈身于陛下,这是略。”曹丕一听此言,觉得无隙可乘,便随口问道:“吴王很有学问吗?”赵咨回答说:“吴王任贤使能,志存经略,余闲的时候,博鉴经史,只不过不效法那些迂腐的书生寻章摘句而已。”曹丕又问道:“吴可以征伐吗?”赵咨回答道:“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防御之法。”曹丕又说:“那么,吴怕不怕魏呢?”赵咨应声而说:“东吴带甲百万,以江汉为池,何惧之有?”“吴王部下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赵咨又答道:“吴王麾下,聪明通达的人八九十位。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赵咨与魏王应对半晌,没有半句失语,曹丕颇有感触地说:“你确实是一个使于四方而不辱君命的人。”

许允娶妻

三国时,魏国的卫尉卿阮伯彦有个长得十分丑陋的女儿,嫁给了许允。行完交拜礼,许允就没有再进洞房的打算。家里的人为这件事非常忧虑。正巧许允的客人来到,许允的妻子让侍婢去看是谁,侍婢回报说“是桓范大人。”许妻听了说:“别忧虑了,桓先生肯定会劝他进来的。”桓范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既然把丑女嫁给你,必有其用意,你还是和新妇好好聊聊吧!”不一会儿许允回到新房,一见妻子,又想往外走。许允的妻子料定他这次出去就再不会进房。她虽然明知丈夫嫌自己丑陋,却有意问他究竟为了什么?许允于是对她说:“妇女应该具备四种德行:妇德,要求贞顺;妇言,要求善于辞令;妇容,要求有美好的容貌;妇功,要求能织丝麻。你具备哪几条呢?”

许允的妻子应声回答:“新妇所缺少的只是美好的容貌罢了。”紧接着展开攻势,反问许允:“读书人应该有许多良好的品德,您具备了哪几条呢?”许允说:“我全都具备了!”

许允的妻子说:“各种品行中,德行排在首位。您喜欢女色不喜欢德行,怎么能说全都具备了呢?”

许允的脸色上现出了惭愧的神色,对妻子顿生敬重之心。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