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著名战役1

涿鹿之战

在中国远古时代,相传黄帝和炎帝两族相联合,同蚩尤九黎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因这次战争是在涿鹿之野,所以后人将这次传说中的战争称为涿鹿之战。

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黄帝与炎帝族经过融合,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而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蚩尤九黎族,则由东向西发展。两大部落联盟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涿鹿之野展开了长期争战。

蚩尤族勇猛剽悍、擅长角抵,联合巨人夸父部落与三苗部族,先驱逐炎帝,后又乘势北进涿鹿,攻击黄帝族。传说蚩尤率领所属72氏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鶡等图腾的民族,数战不胜。后来得到玄女族帮助,吹号角、击鼓、乘蚩尤族迷惑、震慑之际,冲破迷雾重围,击败蚩尤,终于在中冀之野(今属河北地区)将其擒杀。取得战争胜利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的祖先。

长勺之战

在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邻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公元前684年春向鲁国发起攻击,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国国君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齐国的侵入。深具谋略的鲁国人士曹刿自告奋勇,请求随鲁庄公出战,并得到了庄公的允许。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完阵,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能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便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桂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才建议庄公率军乘胜追击,终于将齐军逐出鲁国的境地。

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而取胜的典范。

柏举之战

中国春秋末期,吴国出兵深入楚地,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北,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了楚军主力,并占领了楚都。

吴、楚鸡父之战后,两国争夺江淮霸权的斗争日益加剧。周敬34年(公元前506),楚攻蔡国(今河南新蔡),蔡向吴求救。吴乘机倾全力攻楚。当时,楚国虽地广兵多,但已丧失淮水流域战略要点,且吴国多年分兵轮番击楚,已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居于楚北侧的蔡、唐(今湖北随州西北)两国。不堪楚国横暴勒索,自愿助吴攻楚。吴国决定避开楚国正面,从其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奔袭,直捣腹地。

吴王阖闾率其弟夫概及谋臣武将伍员、伯嚭、孙武等,挥军溯淮水西进。至淮汭(今安徽凤台附近,一说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导引下,越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厄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南),直抵汉水东岸。楚昭王急派令尹子常(即囊瓦)及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军赶至汉水西岸抵御。并按沈尹戌建议,由子常坚守汉水西岸,正面牵制吴军,沈尹戌北上率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一带楚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吴舟,塞三关,断其归路,尔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但子常贪功,不待沈尹戌军完成迂回行动,擅自率主力渡汉水列阵。吴军鉴于楚军势盛,并为免遭前后夹击,即由汉水东岸后退。子常企图速胜,紧追吴军,在小别(山名,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三战不利,锐气受挫。

11月18日,吴军在柏举迎战楚军。夫概认为,子常不得人心,军无死战之志,即率5000士卒猛击了常军。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先是谨慎而不同意夫概先发制人,及见突击成功,迅即投入主力,乘势扩张战果。子常惊惶失措,弃军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楚军主力遭重创后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在清发水(今湖北涢水),用夫概半渡而击的计谋,再歼楚军一部。至雍抑(今湖北京山西南),恰与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救的沈尹戌军遭遇。经反复拼杀,沈尹戌伤重身亡,楚军失去指挥,惨败溃逃。11月28,吴军攻入楚都鄂城(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逃奔随国(今湖北随州),后求得秦国出兵援救,楚国才免于灭亡。

此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例。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3年,魏国发兵攻击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由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第2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四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联合宋、卫军围攻魏邑襄陵(今河南睢县),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而主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魏军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10万东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迎击齐军。孙膑认为,魏军悍勇,不可贸然决战,只可利用魏军向来轻视齐军和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因其势而利导之”。于是便避战示弱,退兵减灶,引诱魏军追击。

魏军太子申本有退军之意,庞涓不听,率军紧追。见齐军逐日减灶,以为齐军士气低落,逃亡严重,便丢下步兵,以轻车锐骑兼程追击。齐军退至树木茂密、道狭地险的马陵。

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即引军埋伏。经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于孙膑预计时间进入设伏地域。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败,庞涓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进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典范战例。

成皋之战的由来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项羽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展开了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

汉王2年(前205年)4月,彭城之战中汉军大败,楚军乘胜追击,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纷纷背离,汉处于危急关头。刘邦退至下邑(今安徽砀山),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确定了以关中为根本,争取英布,联络彭越,重用韩信,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方略。

5月,刘邦集结余部,又得到萧何送来大批兵员的补充,军势复振。当时,韩信成功地阻击楚军于京、索一带(今河南荥阳东南),刘邦又派骑兵反击,将楚军遏止于荥阳以东。荥阳及其西面的成皋,南屏嵩山,北林黄河,为洛阳门户,入函谷关咽喉。汉楚两军为争夺该地,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交战初期,刘邦即以政治配合军事,以进攻辅助防御,使英布倒戈,从南面钳制项羽;遣韩信破魏,保障翼侧安全;并联络越,袭扰楚军后方。从而迟滞了楚军的追击行动。

公元前204年,项羽集中全力对汉军发动攻势,多次派兵截断其粮道,并将刘邦围困于荥阳。刘邦始则以请和为名,行缓兵之实,继而使陈平施反间计,迫使力主急攻荥阳的项羽主要谋士范增愤然离去,又派部将冒充汉王诈降,得以趁机潜出荥阳,返回关中。项羽在继续围困荥阳的同时,进占成皋。5月,刘邦由关中率军经武关,出宛、叶,以调动楚军,减轻荥阳守军的压力。韩信率部山赵地南下,直抵河水北岸,与刘邦及荥阳汉军互相策应。项羽急欲寻刘邦主力决战,引兵向南。其时,彭越攻占下邳,项羽不得不回师解救,汉军乘机收复成皋。

6月,项羽发动第2次攻势,攻占荥阳,再夺成皋,挥戈西进。刘邦仓促逃至河水北岸,以韩信军支撑危局。汉军一部拒守于巩,一部屯驻小修武,深沟高垒,不与楚军交锋。同时派韩信组建新军,继续开辟北方战场。又遣刘贾等率兵深入楚地,协助彭越焚毁楚军物资,并攻占梁地十余城,迫使项羽第2次回师解救。刘邦乘项羽东去之机,以激将法诱楚将曹咎出战,待其半渡汜水而击,大破楚军,再次夺回成皋,并缴获了楚军的粮草。楚军回师成皋,与汉军对峙于荥阳北。项羽欲与刘邦决胜,刘邦坚守不战。双方对峙数月,项羽无计可施。韩信平定齐地后,遣灌婴领兵深入彭城附近。楚军腹背受敌,少食无助,乃与汉议和,以鸿沟为界,引兵东归。

公元前202年,刘邦采纳张良计,于当年10月乘势挥军追击,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合围楚军。楚军四面受敌,又值冬天,楚军中大多是江南兵士,加上征战多年,楚兵思念家乡日重,许多士兵溜走。刘邦采用心理战,让汉兵四面楚歌,楚兵无心恋战,汉军大败楚军。项羽突围后自刎于乌江(今安徽灵璧南)。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重新统一了中国。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相机消灭曹操集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积粮,加紧准备抗击袁绍。建安4年(公元201年)秋,曹操遣军到黄河南的军事要地官渡(今河南中牟),筑垒备战。

公元202年1月,依附曹操的刘备投奔袁绍。袁绍乘机兴师南攻,到达黄河北岸,被驻防黎阳(今河南浚县)的曹将于禁阻滞。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

2月,袁绍率步卒10万、骑兵万余进占黎阳,遣大将颜良南渡黄河围攻白马城(今河南滑县)。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于4月率军驰河水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佯示北渡。袁绍分兵西应,曹操挥师东袭,击败袁军,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并率该城官兵向西南缓退诱敌。袁绍遣大将文丑与刘备率6000轻骑渡河急追。曹军至延津南设伏,解鞍放马,丢弃辎重。袁军追至,纷纷争抢财物,曹操乘机以600骁骑袭击追兵,斩杀文丑。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并遣刘备等进据汝南,袭扰曹军后方。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同时遣曹仁、于禁袭扰袁军侧后,并下令川郡宽政缓税,稳定后方。8月,袁军由阳武推进至官渡,依托沙丘修筑营垒,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设营垒与之对峙。在对垒中,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昌的建议,企图待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欲回守许昌,有谋士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相持已久,袁军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采纳其建议,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袁绍分兵护运粮草。

10月,袁绍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押运粮车万余辆,屯于袁绍大营北40里的乌巢。监军记授以乌巢屯粮至关重要,建议增兵守护,谋臣许攸再次建议分兵袭许昌,均被袁绍拒绝。

许攸素与袁绍不和,适其家眷犯法下狱、愤而降曹,并献对偷袭鸟巢,曹操令曹洪守官渡,亲率5000精锐,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取小道奔袭乌巢,围困淳于琼军,焚烧屯粮。

袁绍知乌奥被袭,仍拒绝部将张郃以主力驰援的建议,仅遣轻骑往救,亲率主力进攻曹营。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先破淳于琼军营,再击败援军,烧毁乌巢粮草,乘胜还师官渡。袁军攻曹营不克,知乌巢失守。军心动摇,内讧迭起,张郃烧毁战具降曹。曹操乘机进攻,大败袁军、追至河水,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便不一蹶不振。

赤壁之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公元208年7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9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琼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孙权慑于曹军声威举棋不定。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精辟分析局势,指出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有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队2万余人,共约5万余人溯长江西进,共同迎击曹军。

曹军乘胜攻取荆州重镇江陵(今属湖北)后,顺长江水陆并进。11月,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被迫驻守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曹操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联军虽初战获胜,但在曹军改变方略后,求战不得。周瑜自度溯水攻战,供给困难,须力避久峙。即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以出奇制胜。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10艘,满载薪草,灌注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竖军旗,乘东南风扬帆疾驶曹军水寨,余船跟进。船上水军齐呼投降,曹军将士争相观望。黄盖待船队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薪草,水军换乘小船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车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基,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部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八陵,(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周瑜率军溯江进攻江陵,分遣部将甘宁绕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孙权统大军东征合肥(今属安徽)。刘备领兵追至江陵后回师夏口(今武汉境),溯汉水北进以迂回曹仁后方。并分兵抢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东晋太元8年,前秦建元十几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了前秦的进攻,此次战争就是淝水之战。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今属湖北)、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于建元19年7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8月,秦征南大将军苻融、冠军将军慕容垂等率步骑转25万为前锋先发。9月,苻坚率领中路主力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时,后继的凉州兵刚到咸阳(今属陕西),西路蜀汉兵本顺江而下,东路幽冀兵抵彭城,苻融军已至颍口(今安徽正阳关)。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桓冲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令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率水陆军8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阳(今安徽寿县)。

10月,秦苻融军攻克寿阳,慕容垂率所部占郧城(今湖北安陆);卫将军梁成领兵5万进抵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于淮水设木栅阻遏东来的晋军。谢石等见秦军势大,畏而不进,屯兵于洛涧东25里处。胡彬部在途中闻寿阳已失,退保硖石(山名,今安徽凤台西南)。后为苻融军所困,粮尽,派人下书向谢石求援,被秦军截获。苻融即遣使报告苻坚:晋兵少而易擒,请令后续部队加速进军。苻坚大喜,恐谢石等逃去,不等大军到齐,即从项县引轻骑8000赶往寿阳,亲临前线督战。随后,派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晋营劝降。朱序心向晋室,借机将秦军情况密告谢石等,并建议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击败其前锋。谢石原想固守以疲惫秦军,经辅国将军谢琰相劝,决定采纳朱序建议,改取主动进攻之策。

11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5000精兵夜渡洛涧,袭击梁成大营,又分兵断其退路,使梁成部腹背受敌,全面崩溃。梁成等10名将领战死,秦兵损失15万人。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苻坚登寿阳城,见对岸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今寿县城东北54里处)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始有惧色。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晋又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前往秦营,要求秦军由淝水西岸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水决战。秦军将领认为不应后撤。苻坚则主张将计就计,待晋军半渡时以铁骑突袭取胜,于是下令稍退,但秦军一退不可复止。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喊秦兵败了。后面部队以为前阵真败,被迫从军的各族士兵纷纷逃散,顿时大乱、晋及时抢渡淝水猛攻。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今寿县西30里处),秦军大败,逃至洛阳,至剩下10余万人。

柏壁之战

公元619年,唐武德2年,11月至3年4月,李世民军对刘武周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进行了一次由防御转入反攻的著名战役。

刘武周原是隋马邑(今山西朔县)鹰扬府校尉,于隋大业13年(617)依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后引突厥兵攻取了唐境榆次、平遥(均属今山西)等地,对太原(今太原西南)形成了包围态势。武德2年6月,刘武周派大将宋金刚率兵3万进攻太原未克;9月,自领兵进逼太原。唐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奔长安(今西安),太原失守。唐高祖李渊为了挽回河东败局,曾几次出兵,都为刘武周所败。刘武周命宋金刚乘胜引兵南下,进逼绛州(今山西新绛),威胁关中。自称魏王的夏县(今属山西)民吕崇茂与占据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的原隋将王行本,见势也和刘武周相呼应。关中震惊。李渊派永安王李孝基等率兵进击吕崇茂,又允秦王李世民所请,命其率精兵3万收复失地。

11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今山西河津西)趁冰坚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宋金刚军相持,并同固守绛州的唐军形成掎角之势,使宋金刚军不得前进。李世民认为,刘武周占据太原,宋金刚孤军深入,军无蓄积,利在速战;唐军直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待其粮尽计穷撤走时,再行出击。于是命总管刘弘基率兵2000由隰州(今山西隰县)奔浩州(今山西汾阳)截断宋金刚粮道;派小部队寻机袭扰其后方,主力则厉兵秣马,坚壁不战。12月,宋金刚先后派部将尉迟敬德、寻相率军支援吕崇茂和王行本,李世民两次出动精兵截击于美良川和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因唐军获胜,诸将请求出战,李世民仍坚持待机而动。3年正月,蒲州王行本降唐。2、3月间,刘武周2次派兵攻潞州、浩州,均被唐军击退。此时,浩州唐将张德政袭斩护运粮饷的刘武周部将黄子英,占领了介休(今属山西)与平遥之间的张难堡。

宋金刚军和唐军在绛州与柏壁之间相持近半年。宋金刚军由于粮秣断绝,遂于4月17,以寻相部为后卫向北撤军。李世民率军跟踪追击,至吕州(今山西霍县),大败寻相。继而乘胜追歼,一昼夜行200余里,至雀鼠谷(介休西南),追上宋金刚军,1日8战皆胜,俘斩数万人。追至介休,宋金刚军尚有兵2万,背城布阵。李世民派总管李世勋等出击,自率精骑抄其阵后,前后夹击,宋金刚大败而逃。尉迟敬德、寻相以介休、永安(介休南)两城降唐。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为突厥所杀。唐军收复太原后,又回师攻克夏县。

此战,李世民后发制人,待机破敌,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唐军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进而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金辽战争

中国金朝建立前一年至金天会3年(1114~1125年),即辽天庆4年至保大5年,兴起于中国东北部的女真族,起兵抗击并攻灭了辽王朝。

辽朝后期,天祥帝骄奢淫逸,朝政废弛,官僚贵族横征暴敛,互相拼杀,各民族纷起反抗,在辽道宗时,逐步趋于统一的女真各部,已形成拥有10万户的强大部落联盟,占有今黑龙江以东及长白山一带广大地区。辽天庆3年,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部勃极烈(部落联盟长),秣马厉兵、发展生产,决心摆脱辽朝的统治,起兵攻辽。

宁江州、出河店之战

天庆4年,辽为加强对女真族的控制,派东北统军司节度使萧挞不野领兵800,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北部屏障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南)驻防。阿骨打为先发制人,任命银术可、娄室、移烈、阇母为将,征调各部兵2500人于涞流河(今吉林拉林河)集结,9月,誓师攻宁江州。进军中与辽渤海军遭遇。阿骨打为避其锋锐,以佯退诱敌的战法,引渤海军出战,射杀骁将耶律谢干,余众败逃,自相践踏死者十之七八。10月初,女真军败辽将萧挞不野,克宁江州,掠其财物而归。

辽天祚帝闻宁江州已失,派殿前都检萧嗣先为都统,萧挞不野为副,率7000人至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同女真军隔混同江(今松花江上游)对峙。阿骨打率3700人,乘夜渡江奇袭辽军,时遇大风,阿骨打乘势挥军猛击,大败辽军。金占占领出河店后,分兵夺占宾州、祥州、咸州等地。辽军连战受挫,天祥帝惊恐,罢枢密使萧奉先,起用南府宰相张琳统管军事。辽军兵力不足,张琳仓促征兵,以10万大军分4路出击,企图夺回宁江州。阿骨打先集兵歼灭辽军突出的涞流河一路,其余3路不战自退。女真军连战皆胜,兵力骤增至万人。

黄龙府之战

辽天庆5年正月初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即金太祖),建立金朝,年号收国。初5,率兵攻陷黄龙府后回师。天祚帝闻讯,命都统耶律讹里朵等,率号称骑兵20万、步兵7万增援,并遣使逼金议和。金太祖率军至达鲁古城(今扶余东)下,发现辽军虽众,但队形不整,遂于高阜列阵,令完颜宗雄以右军击辽左军,令左军迂回辽右军阵后,令娄室、银术可率军直冲辽中军。初战受阻,金太祖急令完颜宗干设疑兵,辽军分势,宗雄抓住战机转兵猛攻辽右军。辽军大败,退入达鲁古城,次日黎明突围北逃,金军全歼其步兵后回师。8月,金军再次出兵,9月,攻陷黄龙府。

11月,辽天祚帝亲率数10万大军分两路夹击黄龙府,企图一举消灭金军。因都监耶律章嘉奴叛乱,中途回师。金太祖乘机率2万轻骑兵奔袭辽军,追至护步答岗(今黑龙江五常西)与辽军相遇,金军集兵冲其中坚,辽军不备,大败而逃。金军连创辽军主力,取得了主动地位。

东京、上京之战

金收国2年(辽天庆6年,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拥兵自立,占据辽东50余州。天祚帝令宰相张琳募饥民2万余攻讨。高永昌向金求援,金太祖乘机派兵出击辽东,先于沈州(今沈阳)败张琳军,后又击灭高永昌,占领东京(今辽宁辽阳)。金每占一地,便废除苛法,减免赋税,优待战俘,争取民心,以巩固后方。

天辅2年至3年,金辽议和未成,金军转入大举进攻。天辅4年2月,金与宋始议夹攻辽的“海上盟约”。5月,金乘辽尚未部署就绪,3路出兵奔袭上京,仅半日,攻入外城,上京留守挞不野率兵出降。

转战西京

金天辅5年,辽都统耶律余投金,金太祖得知辽内部空虚,兵源枯竭,于是命完颜果为内外诸军都统,完颜昙、完颜宗翰等5人为副都统,耶律余靓为先锋,统军南下。次年正月,占领辽中京,进据泽州(今河北平泉西南)。

2月,占领北安州(今河北承德西),前锋进至松亭关(今河北迁西喜峰口)、占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一带。天祥帝见金军有直取南京(今北京)之势,留耶律淳等守南京,自率军至鸳鸯泊(今河北张北县安团里淖)。完颜宗翰命耶律余率前锋兵疾驰鸳鸯泊,天祚帝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金军跟踪追击,西京降金,天祚帝逃往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后西京辽军复叛,金军分兵追击天祚帝,主力回师再攻西京。辽将耿守忠率7000人来援,金军于城东40里设伏,一举歼灭耿军,攻破西京。

6月,太祖由上京至鸳鸯泊,闻天祚帝在大渔泊(约在今大同北),遂遣轻骑4000为先锋,追天祚帝于石辇驿(今山西大同西北)。此时,辽军尚有25万人,金军至者仅千余人,被辽军包围。天祚帝登高观战,被金军发现。金军直冲天祚帝,天祚帝弃军逃跑,都统萧特末等被擒,辽军大败。

进军南京

金天辅6年3月,辽秦晋王耶律淳在南京称帝。12月,金分兵两路攻南京,一路入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一路人居庸关,适遇地震,辽军不战自溃金军轻取南京。天辅7年8月,金太祖病逝,其弟完颜晟继位(即金大宗)。天会3年2月,金军于应州(今山西应县)境俘天祚帝,辽朝灭亡。

金灭北宋之战

公元1125~1127年,金天会3年至5年,宋宣和7年至靖康2年,金军南下,并攻灭北宋。

天会3年,金天辽后,即准备攻宋。为迷惑宋朝,金不断遣使至宋,作示友好,使宋廷放松了戒备。10月,金突然兵分两路南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南京(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今北京)。战争伊始,金西路军轻取朔(今山西朔县)、武(今山西神池)、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继而围攻太原,遭宋军顽强抗击,遂改为长期围困。金东路军进抵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宗望以郭药师为向导,移军直扑东京(今开封)。11月,宋徽宗赵佶见形势危急,令各路军入援,同时遣使向金求和,次月传位于太子赵桓(即钦宗)。

天会4年1月初,金东路军迫近黄河北岸,进攻浚州(今河南浚县),宋军梁方平部奔溃,南岸守桥的何灌部亦焚桥溃散。金军进占波州后,以小船渡河。徽宗闻讯南逃。钦宗也欲弃城西走,经兵部侍郎李纲力谏,才决定留在东京。钦宗升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李纲提出“今日之计,莫如整励士马,声言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他积极营造战具,整饬军备,抚励民心。

1月初7,金东路军6万兵临东京城下。李纲率军民日夜坚守,重创金军。不久,宋军20余万来援。李纲等主张坚壁作战,待金军粮尽力竭后再行攻击。然钦宗屡变决心,后遣军夜袭金营失利,遂再与金人议和。金乘机迫宋钦宗接受屈辱的和议条件后撤军北归。宗翰除留军一部继续围攻太原外,也退回西京。金军退后,徽宗返回东京。宋廷轻信和议,不修战备。李纲等主战大臣相继被贬、宋廷遂为主和大臣所控制。

8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宗翰率西路军自西京攻占太原,宗望率东路军自保州(今河北保定)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急忙遣使议和,求金缓师。而金一面佯许和议,一面遣军直趋东京。

11月,金西路军进占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宋廷令宣抚副使折彦质统兵12万、枢密院事李回率骑兵万余,在黄河南岸据守,阻止金军南渡;令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范讷统兵5万,驻守滑州(今河南滑县)、浚州,以阻金东路军。金东路军见宋有备,转兵恩州(今河北清河),趋大名(今属河南),在李固渡(今河北魏县西)过河。西路军则虚张声势,击鼓吓退守河宋军,从孟津(今属河南)、河阳等地,相继渡河。宗翰、宗望会师于东京城下。钦宗惊恐万状,急许与金划黄河为界。金不理会,继续进攻。

11月25,金军攻破东京。12月初2,钦宗投降。天会5年4月,金军携宋徽、钦2帝北还,北宋遂亡。

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20年即甲午年,日军军舰在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舰船,挑起甲午战争,两国8月1日宣战。其战争经过分为几个主要战役进行。

丰岛海战后,中日两国同时宣战,清政府派遣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护军统领丰升阿,入朝会合自成欢、牙山败回的叶志超军,总兵力达17万余人。平壤清军由叶志超总统,准备抗击日军。平壤为朝鲜旧都,位于大同江西岸,山水环抱,形势险要。城北玄武门牡丹台,为全城制高点。

日本政府对中国宣战后,任命陆军上将山县有朋为司令官,组成第1军,下辖第3、5两师团,共16万余人分4路围攻平壤。少将大岛义昌率混成第9旅团5000人从汉城出发,沿大道指向平壤东南;中将野津道贯率第5师团5000人渡大同江,进攻城西南;少将立见尚文率朔宁支队2000人,进攻城东北;大佐佐藤正率元山支队3000人,绕攻平壤城北,并断清军退路。8月上旬,4路日军进逼平壤。叶志超仓促部署防务,以卫汝贵部守城南;由马玉昆部防守大同江东岸;由左宝贵部、丰升阿部防守城北;叶志超居城中调度,所部防守城西。

16日晨,日军发起总攻。叶志超欲弃城逃走,被左宝贵等制止。晨3时,马玉昆督部在东门外大同江东岸英勇抗击,日军死伤甚众,大岛义昌中弹负伤后撤退。晨7时,清军马队在平壤西南击退进攻日军。城北战事更为激烈,左宝贵率部在山地与日军激战,山顶数垒先后失守,被迫退守玄武门。日军居高临下,集中炮火猛击清军阵地。左宝贵决心与城共存亡,登城指挥,不幸中炮牺牲。玄武门失守,全城危急。叶志超树白旗乞降,下令撤军,自率余部仓皇北逃。此战,毙敌官兵100余人,伤大岛少将以下5000余人。清军伤亡2000余人,被俘数百人。

平壤既失,清军退守鸭绿江。日军占领朝鲜后,又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海军舰艇18搜(旗舰“定远”),于8月17凌晨由大连启航,护送陆军乘运输船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赴援平壤。陆军登陆后,定于18日返航。

18日午前,北洋舰队各舰正准备返航,发现日本联合舰队,遂起旋迎敌。双方接近过程中,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前、主队在后,列成纵队;北洋舰队各舰则列成不便于机动和发扬火力的雁行阵(横队):“定远”、“镇远”居中,“靖远”、“致远”、“广甲”、“济远”为左翼,“来远”、“经远”、“超勇”、“扬威”为右翼,“平远”、“广丙”及鱼雷艇2艘迤右翼后跟进(炮船“镇中”、“镇南”及鱼雷艇2艘因护送陆军登陆,未参战)。12时50分,双方在大鹿岛(大洋河口外)西南接近至3海里开始战斗。

战斗开始时,“定远”发炮震塌飞桥,丁汝昌摔伤,随之信旗被毁,各舰失去指挥。日舰队一面以炮火突击北洋舰队右翼,一面横过北洋舰队阵前。继而第一游击队转向左后,主队转向右后,穿插包抄。北洋舰队队形顿乱,腹背受敌,“扬威”、“超勇”被击沉,“扬威”管带林履中、“超勇”管带黄建勋及两舰官兵战死。此时,“定远”、“靖远”、“致远”、“来远”和“经远”围攻日主队后尾之“比睿”、“赤城”,将其击伤,并击毙“赤城”舰长坂元。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急援该两日舰。此时,已受重伤且弹尽的“致远”正遇来援的“吉野”,管带邓世昌指挥已侧倾的“致远”舰向“吉野”猛冲,以求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舰击沉,邓世昌及全舰官兵250余人壮烈殉国。“经远”继续迎战“吉野”,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等阵亡,随之舰亦被击沉。“来远”在围攻“比睿”、“赤城”时被击,弹药舱爆炸,机舱浓烟充塞,三管轮张斌元俯身舱底操纵轮机,大副张哲说、炮官谢葆库指挥士兵将火扑灭,使舰得以保全。15时,日舰夹攻“定远”、“镇元”,“镇元”以及赶到战场的“平远”将“松岛”击成重伤。伊东被迫改“桥立”为旗舰。傍晚,日舰队撤出战斗。北洋舰队由“靖远”管带叶祖川,主动代为指挥,收队撤离。“济远”、“广甲”在战斗中先行撤逃。“广甲”于当日夜间在三山岛附近触礁,后被日舰击毁。8月24日,清廷下令将“济远”管带方伯谦处决。

此战,日本联合舰队占有航速、中小口径速射火炮方面的优势,战术运用比较灵活,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及其顾问C·汉纳根(德国陆军军官)不谙海战,先是列出不利的阵形,后又中断了指挥,致使己方舰队在舰艇数量、大口径火炮和装甲等方面的优势未能发挥,始终没有摆脱被动局面,结果主要战舰损伤过半。

日军攻占平壤,控制黄海制海权后,积极向叫中国进攻,并于9月26日,在第1军向鸭绿江进攻的同时,陆军上将大山岩率领第2军24万余人,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开始登陆,企图夺取旅顺。登陆历时12天,未遇任何抵抗。10月初9,日军经皮子窝(今皮口)占金州(今金县)。负责旅顺、大连防务的清道员龚照玙逃往天津。次日,日军占大连,准备进攻旅顺。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背山面水,港阔水深;港内建有船坞、电报局,是清廷经营10多年的北洋海军基地。黄金山、老虎尾雄峙口门,筑有炮台12座,安炮70余门,驻有清军8营。在旅顺侧后依山凭险筑炮台17座,安炮近80门。时清廷判断鸭绿江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原旅顺守军被调往鸭绿江防线,接防的多为新募之兵,各部之间互不统属;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主力已退避威海卫,故旅顺水陆防御力量均较薄弱。10月20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发起进攻,次日控制咽喉要地南关岭,前锋进至土城子。这时,驻防旅顺清军统领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均已逃离,只有总兵徐邦道率部抵抗,给日军以一定打击,但因敌后队陆续涌至,徐部被迫退守旅顺。24日,日舰队进攻港口,掩护陆军对旅顺发起猛攻,涂邦道率部再次抗击,终因兵单势孤而败。25日,日军攻占旅顺制高点椅子山炮台,周围各炮台相继失守,清军纷纷溃散。日军占领旅顺并血洗全城。

日军侵占旅顺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行将封冻,遂组成25万余人的“山东作战军”,于12月中旬陆续运抵大连,企图与海军相配合,进攻威海卫。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口、大连,建有拱卫渤海门户的北洋海军基地。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决定在荣成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而在此时,慈禧太后仍派张荫桓赴日,向日军求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预作准备,在万不得已时炸毁南岸炮台,以免资敌;但阻于道员戴宗骞、刘超佩,未能实行。

12月23日,日舰炮击登州(今蓬莱),实行佯动。其山东作战军则从大连乘25艘舰船,于25日在荣成湾龙须岛登陆。荣成仅有清军4营,稍事抗击后即不支而退。27、28日,清廷接连命令北洋海军乘间出击,断敌退路,但北洋海军未出击。28日,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致劝降书与丁汝昌,遭丁拒绝。30日,日军分南北两路扑向南岸炮台。21年1月初1,总兵孙万龄率部2000余人于桥头抗击,阻滞南路日军;但因北路阻击不力,日军迅速进至鲍家村、崮山后一带,南岸炮台受到严重威胁。初3,山东巡抚李秉衡命孙万龄部及戴宗赛所部北岸炮台守军夹击北路日军,但戴部违令不进,孙部孤军力战,情退守桥头。

随后,南路日军占桥头,逼温泉,于初5晨同北路日军夹攻南岸炮台。守军英勇抵抗,丁汝昌率“靖远”、“镇南”、“镇北”、“镇西”、“镇边”等舰抵南岸,以舰炮火力支援守军。日军死伤甚众,少将旅团长大寺安纯被击毙。战至中午,南岸炮台失守。随后,日军采取迂回战术,于1月初7向威海卫西部清军孙万龄部进攻。孙率部抵抗,后因部将间得胜临阵脱逃,孙部被迫撤至酒馆,日军遂占威海卫。是夜,丁汝昌督敢死队毁北岸炮台。初8凌晨,日军占北岸炮台。至此,坐困威海港的北洋海军已被日军海陆包围。

从初10开始,南岸炮台的日军及联合舰队,连续炮击北洋舰队,并用鱼雷艇于夜间突入港内袭击,“定远”,“来远”、“靖远”、“威远”、“生筏”及鱼雷艇两艘被击沉、击毁,13日,北洋海军鱼雷艇10艘自行从北口突围,1艘撞毁,余9艘的官兵弃艇逃走,艇均被掠。洋员美国人马格禄(即J麦克卢尔)等劝丁汝昌投降,丁严正拒绝,表示要战至船殁人尽而后已。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见大势已去,服毒自尽。17日,丁汝昌见外援已绝,突围无望,也服毒自尽。

马格禄等又怂恿威海营务处候补道员牛昶昞,于18日假丁汝昌名义致书请降。20日,牛昶昞与伊东施亨在日“松岛”舰上签署降约,中国在威海的所有军舰、炮台及军事装备等,全部交给日军。

希波战争

公元前492~前449年希腊诸城邦为反抗波斯帝国的侵略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其经过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波斯军采取攻势,连遭失败;第2阶段,希腊人转入反攻,取得最后胜利。

战争第1阶段。波斯军3次远征希腊,声势浩大;希腊诸城邦奋起自卫,成功地击退波斯军的入侵。

公元前492年夏,大流士一世派马多巴乌斯率陆、海大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沿色雷斯海岸向希腊推进,但其舰船在阿托斯海角遭飓风大部覆灭,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出师不利,被迫撤退。

公元前490年春,大流士一世派达提斯和阿尔塔费尼斯率军约5万人(包括1万骑兵,近400艘战船)第2次远征希腊。波斯军自萨摩斯岛启航横渡爱琴海,首先攻占并破坏了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城东北约40公里的马拉松登陆。面对强敌,雅典政府紧急动员全体雅典公民,甚至把一部分奴隶也编入军队,加上北部布拉底千名援兵,仅万余人,由小米太亚得统率,毅然赴马拉松应战。9月12日晨,马拉松会战开始。希腊步兵占据有利地形,主力分置于两翼,趁波斯军大部分骑兵尚未赶到会战地点,佯作正面进攻,波斯军依仗兵力优势,取中央突破战术。希腊中军且战且退,波斯军步步进逼。希腊军突然发起两翼攻击,其长枪密集方阵攻势凌厉,波斯军抵挡不住,仓皇后撤,希腊军乘胜追击,波斯军溃败。退至海上,无所施展而回国。在此后10年间,各方紧张备战。希腊30多个城邦集会于科林斯,结成军事同盟,推举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为盟主,组成希腊联军,随时准备抗击波斯入侵。

公元前480年春,大流士一世的继承者薛西斯一世动员更多兵力(约25万人、1000艘战船)大举远征希腊。波斯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分水陆两路,沿色雷斯西进,占领北希腊,迫使一些城邦投降,继而向中希腊进军。在面对强敌的危急时刻,希腊联军(约10万人、400艘战船)决定北上迎敌,选择有利地势,陆海协同,阻挡敌军南进。由斯巴达王列奥尼达率陆军御敌于易守难攻的天险——温泉关。海军由斯巴达人欧里比阿德斯率领,御敌于距温泉关不远、可挟制埃夫里波斯海峡的阿提密喜安海岬。

8月中旬,温泉关血战开始。波斯军首先发起进攻。到达温泉关的希腊联军约5000~6000人顽强抵抗3天。列奥尼达令其他城邦军队迅速撤退,自率斯巴达精兵300人英勇阻击。因双方兵力过于悬殊,加之有奸细为波斯军引路,斯巴达守军全部壮烈牺牲。温泉关失守后,波斯军长驱南下,希腊人处境危殆。这时,地米斯托克利已组织雅典非战斗人员疏散到特里津城(南希腊)及萨拉米斯岛等地,将全部成年男子编入海军,并巧妙地说服欧里比阿德斯,把希腊舰队撤至萨拉米斯岛附近,准备决一死战。波斯陆军进占雅典城,大肆破坏劫掠;其海军绕过阿提卡半岛南端的苏尼翁角,进入狭窄的萨拉米斯海峡。

9月下旬,萨拉米斯海战开始。波斯舰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编成3线战斗队形,呈围攻态势。希腊舰队隐蔽在艾加莱奥斯山后,编成两线战斗队形,勇敢地发起攻击。希腊战船船体小,运动自如,能够灵活地袭击敌舰。船体硕大的波斯战船调度失灵,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甚至自相碰撞而沉没。波斯海军遭受重大损失,亲征希腊的薛西斯一世深恐后路被切断,仓皇败逃回国,其陆军由马多尼乌斯带领退至北希腊。

公元前479年8月中旬,希波双方陆军在布拉底附近进行一次决定性会战。斯巴达统帅保萨尼阿斯率领希腊联军约10万人,重创占有明显优势的波斯陆军,马多巴乌斯战死。波斯人的第3次远征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希腊海军东进至萨摩斯岛附近的米卡利海角,亦打败波斯军。希腊人以艰苦卓绝的战斗所赢得的这一系列重大胜利。

战争第2阶段。波斯远征希腊失败,加之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被迫采取守势。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则逐渐转入进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建立雅典在爱琴海的霸权。战争的性质也随之起了变化。

公元前478年,雅典舰队占领赫勒斯滂海峡北岸的重镇塞斯托斯,控制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同年,雅典联合一批希腊城邦组成海上同盟(因同盟会址和金库设于爱琴海上的提洛岛,亦称“提洛同盟”),其最初目的是共同反对波斯,但很快变成了雅典对外扩张和压榨各加盟小邦的工具。公元前476年以后,希腊军队在雅典统帅西门指挥下夺取色雷斯沿岸地区、爱琴海上许多岛屿和战略要地拜占庭。约公元前466年,西门在小亚细亚欧律墨冬河口的会战中大败波斯舰队,基本上解除了波斯海军对希腊的威胁,战争的主动权已掌握在希腊人手中。公元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岛东岸的萨拉米斯城附近又重创波斯军,至此双方同意媾和。同年,雅典派全权代表卡利亚斯赴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了《卡利亚斯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出口)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希波战争至此结束。雅典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