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六、古印度神话

吠陀诸神

在早期吠陀时代,人们崇拜着众多的神灵,最重要的就有33位,但在吠陀经典中提到的神灵的名字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据统计竟多达3339位!众多的神灵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的世界,有的在很早以前就被雅利安人顶礼膜拜着,有的为次大陆原住居民世代敬奉的偶像,他们现在都加入了雅利安人的诸神行列。他们有的是自然万物的化身,有的是祖先英杰的灵魂,有的形状怪异,有的则与常人无二,更有的形影不定,等等。公元前5世纪,吠陀学家耶斯迦把吠陀诸神分为了天、地、空三界。

天界之中有天神达尤斯、律法神瓦楼那、黎明之神乌莎、世界维护神毗湿奴、家畜保护神普珊等等,他们都各司其职,各具神通。太阳神也是天神中的重要神,有意思的是,太阳神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名字也相应的不同,它们分别是密特罗、苏里亚、莎维特丽、吠瓦斯瓦特等。

在空界中,有雷神因陀罗(帝释天)、水神阿帕姆和阿帕斯、风神伐由·伐塔、雨神帕尼耶、暴风神楼陀罗等。

地界中的神和人们的生活很贴近,有火神阿耆尼、地母神婆利蒂毗、河川神娑拉室伐底、酒神苏摩、祈祷神婆罗曼那斯帕蒂等。

吠陀诸神以后的宗教神灵有许多不同之处,他们纯朴、原始,而且大都与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众多的神明共组一个大家庭,没有哪一个神能够取代他人,更没有一个能集所有神力于一身的众神之主。雷神因陀罗一度特别重要,但他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神中之王。这种情况恰好与印度当时的历史现状相吻合,是雅利安人原始社会末期状况的一种折射。

雷神因陀罗

在早期吠陀时代,雷神因陀罗是具有最古朴特征的神之一,也是地位较高的神之一。从相关文献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出雷神因陀罗崇高的地位,《梨俱吠陀》中有250首赞颂因陀罗的诗篇,占诗篇总数的1/4。其他典籍中,赞颂雷神的篇章也处处可见。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神能与之相比。

在吠陀文献中,因陀罗是天神达尤斯和地母神婆利蒂毗的儿子,他是从母亲的肋下出生的。在喝下一杯有魔力的饮料之后,他便飞快地长高,从而使他的父母永远地分开了。因陀罗是一个神勇的巨人,他的皮肤、毛发都是褐色的,脸上布满痘痕,手执金刚杵,骑白象,在巡行时乘坐马拉的战车,风神总是追随其后。蓝天和大地赋予因陀罗伟大的力量。他力大无比,性情豪放,暴怒时吼声震天,令万物颤栗,平静时也显得神态威猛;他嗜酒成性,狂饮起来犹如巨龙吸纳百川;他尚武好战,在任何强敌面前决不低头。在吠陀文献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宇宙之蛇、雷雨云化身弗栗多自恃神通广大,四处兴风作浪,诸神闻之丧胆,意欲归顺,但年青的因陀罗挺身而出,与恶魔展开殊死鏖战,最后降服了弗栗多,从其胃中流出了阴性的宇宙之水,称因陀罗为王,成为宇宙的基础。

雷陀因陀罗在《梨俱吠陀》中,赞颂因陀罗的诗句充满敬畏之情:

他生来便是有权力的高傲精神之主神,

变成了诸神的保护者,

因他伟大的英勇,

他吹口气,

两界便颤栗,

哦,人啊,

他是因陀罗!

你真是凶暴而正直,

酿造和倾注奠酒的人,

你给与大力。

愿我们始终成为你的友好,

哦,因陀罗,

高声地说话,

和我们的英雄会合。

因陀罗事实上是被雅利安人人格化了的神灵,在他身上处处可见平常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需要,因陀罗身上的自然属性逐渐淡化,他逐渐成为维护秩序、代表权威的世界之王。但既使是神也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终于有一天,这位充满原始力的神从顶端消退,让位于具有更超凡的神秘力量的神灵。

火神阿膏尼

早期吠陀时代的另一位有名的神是火神阿耆尼。关于他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与因陀罗是兄弟,也是天神和地神所生,而相对来说另一种说法更为流行,也更符合他的地界之神的身份。在《梨俱吠陀》中,阿耆尼的父母是两块带有神性的木条:

(它们)在一起摩擦,

变成黑色,

生出婴儿阿耆尼。

这个婴儿的火舌朝着东方,

越烧越旺。

在一幅火神的画像上,我们看到他长着两张面孔,向着相反的方向,两条长长的舌头,那是火焰之口。在他数量众多的手上,拿着不同用途的宝器,而他的坐骑是一头类似于羊的神畜,载他四方巡游。

在吠陀文献中,阿耆尼是一个毁灭之神,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被他喷出的烈焰焚毁了。众神十分害怕他的神威,纷纷送礼物给他。因此他的地位几乎与因陀罗不相上下,献给他的颂诗有近200首。同时,火神又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诗人们唱道:

哦,阿耆尼,

你驱散黑夜,

使我们轻松上路。

对火神阿耆尼的崇拜,我们可以看到雅利安先民们对火的敬畏之情,他们把火看作是上天赠予的圣物。因此,在祭祀中少不了对火和火神的膜拜。

雅利安的先民们坚信,火神是沟通人界与神界,是使宗教祭祀得以实施的保证。应该说,这是游牧民族古老遗风的反映。阿耆尼的命运也和雷神一样,当农业文明终占主流,宗教走向成熟,他身上存在的原始色彩就成为受崇拜的障碍,最终从高位上滑落。

太阳神

在天界诸神中,太阳神颇具特色,他不只有一个名字,而是因方位不同拥有数个名字。也有人说,《吠陀》中的太阳神不是一个,而是一组神。主神是苏里亚,其他的神是他的化身,而且各化身所司的职能也不尽相同。如莎维特丽能使万物复活,吠瓦斯瓦特是牲畜的保护者、人类的朋友和保护神。吠陀时代的太阳神的形象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太阳神的形象有共同之处。他坐在七匹骏马或七首骏马拉的太阳车上,马车由驭手驾驶,每天一次巡视天空。在他的四周是闪耀光芒的光环。同时在身边时常有律法神相伴。早上,黎明之神乌莎欢迎他的到来,夜晚,黑夜之神腊德丽为他送行。也许,再没有哪一位神能在与人们的生活方面比得上太阳神那样,是如此密切。因此,在对太阳神的颂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亲切:

他的光明载他高升,

此神知一切众生,

苏里亚,大家得瞻望他。

他的光芒老远地望见,

灿烂着人们的世界,

有如火之烈焰的焚烧和照耀。

你去到诸之群,

你来到这里人间,

这里大家欣喜地瞻望。

婆罗门众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婆罗门教形成之后,众神间原来的平等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众神原有的秩序被几个原来并不起眼的普通神灵打破了,他们最后成为高踞众神之上的主神,他们就是创造神梵天、护持神毗湿奴和毁灭神湿婆。

如果说早期吠陀诸神身上还带着浓厚的原始社会遗风的话,三大主神的出现则开始折射出人间权威的确立,特别是创造、护持和毁灭三大绝对权力的确立,表明人间的国王已需要为自己罩上主宰世界、统治世界的神圣光环。人们的认识力也开始从万物有灵的阶段发展到概括抽象的水平,那些风雨雷电、山河鸟兽等具体的自然现象被逐渐淡化,而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力量被神化为天神。但是传统是顽强的,在占代印度,众多的神长期存在。即使是一神教出现之后,多神崇拜仍然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精神世界之中。

创造神梵天

关于创造神梵天的由来,说法各不相同,梵天有时被说成是众神之首,宇宙的构造者和世界的守护者,但也有说他本身是一切人类的始祖上帝比塔廖耶的创造物,或者被认为是火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来的,甚至还有说他是从毗湿奴肚脐上生出的莲花中诞生的。

古印度梵天诞生图虽然梵天有时被认为是自我创造的,但当他被看作印度教三神组合之一时,他的角色则成了单一的创造者,他早先的万有之神的身份一般不是转移到毗湿奴身上就是转移到湿婆身上。鉴于世界已被创造,另外两位大神守护者和毁灭者便引起更大的兴趣,他们“霸占”了原属于梵天的光环,诸如梵天的10种形状就被当作毗湿奴的化身。

大梵天像从外形上,梵天被描绘成红皮肤,穿白袍,有四臂,手持《吠陀》和他的权杖,或一把匙子,或一串念珠,或一张弓,或一个水罐。而他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4个头。梵天的坐骑为一只鹅。梵天从他的本体上创造出了一个女伴,他爱上了她。这位美丽又不失文雅的姑娘有许多名字:萨塔鲁帕、莎维德利、萨拉斯瓦蒂、瓦切、伽耶特利和婆罗贺曼尼。她被梵天的炽热目光看得局促不安,便走开躲避他的凝视。但无论她躲到他右边、左边和背后,他都在每个方向长出一个新的头。于是她升上天空,但那里又出现了第五个头注视着她,梵天与这个既是他的女儿又是他的妻子的姑娘结合衍生出人类。

护持神毗湿奴

毗湿奴在吠陀诸神中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神灵,只不过是太阳神下面的一个助手,早上从东方出现,达于天顶,最后在西方落下,《梨俱吠陀》中说他:

丈量出世界,

在他的三个阔大的步子内,

一切生物都得到居处。

到了吠陀时代的后期,毗湿奴的地位逐渐上升,直到仅次于梵天。他手执法轮、法杖等宝物端坐莲花座,或卧在七头巨蛇身上。

毗湿奴寺南面的浮雕,浮雕主要表现毗湿奴侧卧的形象。毗湿奴变化多端,不仅有一千个称号,而且也曾多次以不同的化身来到人间以拯救世界:毫不起眼的小矮人,持斧罗摩,力大无穷的黑天,战胜魔王夺回妻子的王子,面目慈祥的佛陀,骑白马的神剑英雄伽尔基……这些形象不同的神明都是毗湿奴的化身。但不管他以何种形象出现,在他身上我们永远只看到一个主题,那就是守护世界,守护人类。

毁灭神湿婆

早在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上我们就看到了一位神仙的形象,这位比梵天和毗湿奴的还要早出现的另一位主神就是湿婆神。他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印度神之一。

毗湿奴的野猪化身雕像(4世纪)在《梨俱吠陀》中,湿婆是风神之父,叫作楼陀罗。他通体褐色,颈项铁青,头披毛辫,手持弓箭。楼陀罗住在山中,有善恶两重性格,用1000种草药为人兽治病,可他一旦发怒,就会用霹雳伤害人畜草木。

到了后期吠陀时代,湿婆神成为毁灭之神,他多了两只手臂,法力也随之增强。他的额头上长着一只神眼,当他要毁灭什么的时候,这第三只眼就会发出神火,毁灭之火所碰到的一切都会化为灰烬。

和毗湿奴一样,湿婆神也有不同的化身,以男性生殖器林伽为形象时,他成为再生之神;以赤身裸体,瘦骨嶙峋的形象出现时,他是苦行之神;以单脚着地的舞姿形象显示时,他又变成了舞蹈之神。

阎摩

在婆罗门神话中,人类与死亡的创造者是阎摩。

据说,阎摩和他的孪生妹妹阎蜜是最早的男人和女人。他们是旭日维瓦斯瓦特和特瓦什特利的女儿萨兰尤的孩子,是他们缔造了人类。阎摩还是人类的探路者,他是第一个探察那些隐蔽区域的人,发现了那条被称为“祖先之路”的把死者引导到灭亡的道路。由于发现了这条“死亡之路”,阎摩成了第一个死者,同时,他被尊为死者之王。

最初,死者像阎摩一样不得不沿着这条路走,后来这条“祖先之路”由阿耆尼掌管,因为当死者被焚化时,阿耆尼的火在他们中间区分善与恶。地上遗留的骨灰表示所有的邪恶和缺陷,而死者的皮肤和四肢则完整无损地随火升天而去。在那里,净化的灵魂将与它那被美化的躯体重新结合并受到那些在阎摩的王国里过着欢乐生活的祖先的欢迎,他们也像神一样光彩焕发,或生翅或乘车。死后,就是这样在一个美好的住地度过,尽善尽美。一切欲望在这里都可以满足,在神的面前,永恒的时间都消耗在寻欢作乐之中。有时神的住地与祖先的住地即阎摩的王国是有区别的,但是通往两个天国的道路都被阿耆尼排除了障碍,它们在尘世的人口是祭火和焚化的柴堆。

并非所有的死者都能居留在阎摩的天国。作为密特罗的一种形象,以及他与伐楼拿的联系,阎摩成了死者的判官。达摩,即真理或正义,是伐楼拿的不可测知的法则梨多的演变,阎摩根据它来审判进入他的天国的凡人。以前伐楼拿以罪人违反梨多的罪过来约束他们,阎摩则把那些恶人或不信神者消灭或打入称作布特的某界。在祖先之地,伐楼拿与他坐在一棵树下,帮助他执行审判。阎摩像牧人那样吹着笛子,与其他众神共饮苏摩。当死者走近他时,他把苏摩赐给虞诚的信徒饮用,从而使他们不朽。帮助他做这件事的是他的使者——一只鸽子和一只猫头鹰,还有两条四眼的有斑纹的看门狗。在后来的时代据说他的助手是奇特拉、古普塔,还有其他法庭记录员。

梵天——宇宙的创造者凸现湿婆大神的一面林伽像(5世纪)阎摩的天国是一片光明的国土,在那里生活无忧无虑,大自然是美妙的,空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神圣的音乐。阎摩的集会殿是特瓦什特利用灿烂的金子建造的,金碧辉煌,不亚于太阳的光芒。在那里,阎摩作为比特利帕蒂(祖先之王)由那些掌管着凡人寿命的侍从们侍奉,仙人和祖先围绕着礼拜,身穿白衣,佩戴金饰。集会殿里充满了悦耳的音响,香烟缭绕,鲜花绚烂。

天神之敌——阿修罗

阿修罗,本来是天神,包括像吠陀时代的伐楼拿那样的重要人物。这一名称意即“末羯”。但是由于因陀罗麾下的雅利安天神提婆称霸,大多数阿修罗被贬为魔鬼。他们被从天国赶入地狱,通常被认为在海底。但他们身份的改变并不保护大神毗湿奴一定意味着力量的丧失,印度神话与众不同的特征之一是天神与魔鬼势均力敌,不断地在争夺三界的霸权。在印度教神话中天神并不能总是控制住天国。天神和阿修罗之间的争战在夺取甘露之中进行,最初天神把自己的强壮体魄归功于他们独享甘露,而一般说来世人归功于人类向他们供奉的祭品。魔鬼一直窥伺机会攫取甘露,但天神已因甘露而强壮,能够打败他们。有时天神用计防止他们夺走甘露。对魔鬼来说,特别是在后来的时代,他们修炼苦行。结果可以获得强大的力量,迫使天神尤其是梵天让步。许多魔鬼是极其渊博的神学家,善于以这种方式得到恩赐。但天神通常仍能以十足的骗术,以他们自己苦行的力量,或以秘密的祈祷和类似的办法战胜他们。虽然魔鬼通过苦行获得力量,越来越经常地打败天神,但天神也依靠自己统治宇宙有恃无恐的勇气同样经常打败他们。他们的全部力量只有在每个时代之末面临毁灭之际才可以释放出来。

阿修罗能随意变成任何形状,他们在魔王甘萨率领下攻击克利希那之际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马妖凯辛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因陀罗的敌手。当凯辛率领阿修罗军队与天神作战时,他向因陀罗掷去一根大棒,接着又掷去一块巨石,但是投掷物都被因陀罗用他的神奇的雷杵粉碎,因陀罗避开了攻击,打垮了阿修罗。

佛教神话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国家里名气最大的神将,他们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人类社会居此界,地狱、饿鬼、畜生居此界,诸天神亦居此界。不过,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大王天”,离人世最近。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

佛经说,四天王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称须弥四宝山,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所以四大天王又有“护世四天王”之称。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持国”,“持国”的意思就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美妙的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增长”。“增长”指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意译“广目”,即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持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就用索捉来,迫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就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他是四大天王中的信徒最多的神。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八部众

八部众是佛教八部护法天神。包括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和摩呼罗迦。

天众: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都属于天众。

龙众: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众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多变且反差极大,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闼婆:是香神或乐神。原为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据称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古印度神话中,他们属于半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乾闼婆在神话中是帝释天的乐师,而且与苏摩极有渊源。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争斗连连,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经常被打败,上天入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固执而善妒。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吃龙为生。它每天要吃一条龙及五百条小龙。直到它临死前,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余下一颗青琉璃色的心。迦楼罗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为人形。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