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俄国现代文学作品
纨绔少年
《纨绔少年》是冯维辛创作的高峰,也是俄国较早的一部现实主义喜剧。从表面上看,它是一出生活讽刺喜剧,剧中情节没有超出一个地主家庭的范围,但是实际上,喜剧所提出的问题却广泛得多。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纨绔少年米特罗方的母亲普罗斯塔科娃,她是一个专横无知,在家内和田庄上都享有无限权力的泼妇:她凶残地掠夺农民,经常辱骂鞭打仆人,并认为这一切是按《贵族自由法令》行事,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对自己的儿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米特罗方长到16岁,还不会写、不会读、不会算,他对人声言,科学与教师是他的大敌。他的3个教师也都是不学无术的无赖汉和骗子。米特罗方深知母亲宠爱他,便利用这一点,为所欲为。他对母亲说:“我不要上学,我要结婚!”普罗斯塔科娃为了儿子的“幸福”,竟然会诱拐少女索菲亚,企图使她同米特罗方成亲。结果以失败告终,连自己的财产也不得不交给政府“代管”。当普罗斯塔科娃丢权失势,处于最困难的境地时候,她前去拥抱儿子,却被儿子推开,昏倒在地。
作者通过对米特罗方的无知、粗暴、冷酷的生动描写,暴露了农奴制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地主阶级年轻一代,在精神发展上的畸形状态;用作者本人的话说,这是地主的“劣根性”,亦即不良教育的后果和农奴制腐朽性的一种表现。
由于喜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典型,非常真实,因此,他们的名字,长期以来成了人们通用的普通名词。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普希金的一部具有创新特色的杰作。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
古代俄国的弗拉其米尔王把女儿柳德米拉许配给骑士鲁斯兰。新婚之夜,美丽的新娘突然失踪。4个骑士出发寻找失踪的公主。原来柳德米拉被魔术家拐走。鲁斯兰四处寻访,最后以他的勇敢和真诚克服了险阻,战胜了侵犯的敌人,取下基辅城。在那儿,鲁斯兰终于找到了柳德米拉。
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全书充满乐观主义的情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它打破了固有的文学传统,摆脱了旧诗里充满宗教气息的神秘主义色彩。
因此,《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旧的古典主义的诗歌不同,它确立了“浪漫主义叙事诗”的更自由的文学形式和手法。别林斯基说,这部作品在俄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时代。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讽刺喜剧。写于1836年。作者曾经说过:“我决定在《钦差大臣》中将我……所知道的……俄罗斯的一切丑恶集成一堆,来嘲笑它一次。”
一个在彼得堡当过差、出入于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赫列斯达柯夫,在回乡途中因盘缠用尽而困于旅店。正在这时,市内盛传钦差大臣将临。市长是个多年沉浮宦海、一贯贪赃枉法,“凡财物到手,均不欲其有所遗漏”的酷吏,听说有个钦差大臣就要驾临本市,他和他的僚属大为惊恐,深怕他们平日的劣迹被上面察知。受到这种恐惧心理的驱使,市长亲自跑到旅店,察看动静。
赫列斯达柯夫则以为由于自己付不起食宿费用,店家告到市里,市长前来兴师问罪,因而大为惶恐;同时在与市长相互试探之中,平时那种傲慢无礼、妄自尊大的举止风度,毕露无遗。这一切使得市长确信赫列斯达柯夫就是微服私访的钦差大臣,于是设法把这位“钦差大臣”迎至市长公馆,殷勤款待,并把自己的女儿许了他。赫列斯达柯夫见市长如此垂青,真是受宠若惊,得意忘形,在市长及其同僚面前,大吹牛皮,把彼得堡的达官贵人都说成是自己的近亲好友;使听者钦羡不止。赫列斯达柯夫用“借钱”的方式,向市长及其僚属“借”得巨款,又和市长妻女调情取乐,在其仆人的催促下,“快乐”地离开了这个城市。接着市邮政局长私拆赫列斯达柯夫信件,发现赫列斯达柯夫并非钦差大臣。正当把此消息告诉市长,发生争论时,宪兵来报,钦差大臣驾到。
在这出戏剧中,作者借着剧中人物的活动和谈话,揭露了俄国官僚权贵的横行霸道,鱼肉人民,盗用公款,贪污受贿的恶行丑态,以及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钦差大臣》是俄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它一反当时流行的小闹剧,使喜剧转向反映重大社会问题,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喜剧的发展打开了道路。
恶魔
长诗《恶魔》是莱蒙托夫用10年功夫呕心沥血写成的,曾先后三易其稿,直到诗人死后的1856年才在国外第一次出版。
在俄国诗歌中,作为怀疑和否定的象征的恶魔形象首先出现在普希金的抒情诗《恶魔》(1827)中。继普希金之后,莱蒙托夫利用这个形象,并结合高加索民间传说,写成叙事诗《恶魔》。莱蒙托夫的恶魔形象是天国的强有力的反叛者,蔑视和否定天庭的至高权力,“披上闪电和云雾”,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这一主题倾注了诗人反对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战斗激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同时,高傲的恶魔蔑视一切,飞翔在高加索崇山峻岭之间,不论美丽如画的大自然还是纯朴的山村风俗都加以怀疑和否定。结果为了自私的爱情,杀害了女主人公塔玛拉,将她的魂灵带走,并准备与天庭妥协。在这里,诗人批判了单纯的怀疑和否定,深刻指出那些缺乏崇高理想、脱离现实生活的个人主义反叛的危害性。
长诗经过诗人长时期的艺术提炼,诗句光彩夺目,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惊人的艺术表达力,堪称莱蒙托夫诗歌的高峰作品,俄国诗歌的瑰宝。
贫非罪
《贫非罪》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写于1854年。
作品主要写在一个圣诞节晚上,富商托尔佐夫不在家里同妻子、女儿一起过节,而到一个从莫斯科来的工厂主那里喝酒去了。他的妻子别拉盖雅感到,丈夫自从去年出门归来以后,凡是俄国的东西他都看不上眼。他总是说:“我要按摩登方式生活,要学时髦。”而那个工厂主的经理是个英国人,所以他们老是在一起喝酒。他的眼光越来越高,看不起周围所有的人,讨厌一切俄国的东西。他说:这里的人全是庄稼汉,“不配跟我往来”。他要求妻子、女儿要按最时髦的式样打扮起来,以显示他家的高贵和与众不同。妻子劝他说:已经快60的人了,何必去赶那一天一变的摩登时髦呢,再说俄国人有俄国人的风俗习惯,老辈人也不比现在的人傻呀!可是托尔佐夫是一家之长,绝对权威,哪能容许家人有半点异议;他无须说什么道理,只用他那暴躁的脾气和严厉的脸色就把妻子、女儿给压服了。
他的女儿柳波芙和一个穷店员米佳热烈相爱。圣诞节晚上,他们两人互诉衷肠,情意绵绵。可是柳波芙知道父亲是不会同意她和米佳结婚的。她问米佳怎么办?米佳顿时耷拉着脑袋,一筹莫展,最后只是说:听天由命吧!
按照俄罗斯的老规矩,圣诞节之夜别拉盖雅请来了一帮演杂耍的、唱歌的和跳舞的,男女老少正兴高采烈地共同欢度佳节。不料托尔佐夫突然带着客人回家来了。他一见这些戏子张口便骂,说他们不务正业,是一群流氓,命他们立刻“滚蛋”!他还要妻子把她请来的其他客人——“这些骚娘儿们”轰出去。可是他带来的客人、尊敬的工厂主柯尔舒诺夫表示不同意,他说,他们唱歌跳舞,咱们可以听,可以看,不必赶他们走。托尔佐夫还一再申明,不要据此就断定他家是没有教养的人,他完全可以安排得很高尚很风雅的,都是他老婆弄得他在客人面前很惭愧。说话间,柯尔舒诺夫的注意力早被年轻漂亮的姑娘们吸引住了,一双眼睛滴溜溜地直盯住柳波芙。不一会儿,他说,今天是圣诞佳节,大家可以互相接吻。托尔佐夫马上说:请不必客气。柳波芙在父亲威严的目光下不得不同这个老商人接吻。这时,托尔佐夫突然发现米佳也在,便厉声斥责道:你来干什么?难道这是你来的地方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米佳被赶了出去。柯尔舒诺夫拿出一对钻石耳环送给柳波芙作为节日的礼物,并且对她说:我是个大好人,我很有钱,您会爱上我的。柳波芙一听便要起身告辞,但她父亲命令她坐下。柯尔舒诺夫一把抓过她的手,边抚摸边给她戴上一只钻石戒指。她挣扎着摘下来当面还给了他。
托尔佐夫告诉妻子要把家搬到莫斯科去,赶快离开这个愚昧落后的地方,避开这些毫无教养、不学无术的家伙,同未来的姑爷柯尔舒诺夫住得近些。妻子、女儿及客人们闻听都大吃一惊。但无论他们怎样苦苦哀求和好言相劝,都未能动摇托尔佐夫的决心。他邀请柯尔舒诺夫到邻屋饮酒去了。
别拉盖雅正为女儿未来的命运悲伤,米佳噙着眼泪来了。他恳求准许他带着柳波芙悄悄地去见见他的母亲,然后就在那里举行婚礼。但别拉盖雅认为这样做是罪过,柳波芙也说她必须遵从父命。米佳最后绝望地离开了她们。这时柯尔舒诺夫进来向柳波芙说明嫁给有钱老头儿的种种好处,嫁给穷小伙子的种种坏处。
托尔佐夫的弟弟柳比姆是个把家产挥霍一空的败家子,目前已沦落到靠施舍为生的地步。托尔佐夫拒不接济他,即使他表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托尔佐夫也不愿拉他一把。柳比姆现在乘着酒醉,一桩桩一件件揭露柯尔舒诺夫的奸诈。柯尔舒诺夫故作镇静地对托尔佐夫说:岳父大人!我不能忍受令弟的这种侮辱,“现在你必须过来给我磕个头,求我娶你的女儿”,才能罢休。托尔佐夫一听勃然大怒。他说自己有生以来还不曾给人磕过头,柳波芙有大宗的陪嫁,不愁嫁不出去。说话间,米佳出现在门口。托尔佐夫脱口说:好,就把她嫁给米佳吧!娶她可以捞一大笔钱,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来说真是不错。米佳回答说:如果您的决定是为了报复,我宁可一辈子受苦。因为我穷,便不配娶柳波芙为妻。可是我真心实意地爱她,您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这时柳波芙恳求父亲给她幸福。别拉盖雅更是痛苦地责备丈夫随意摆布女儿的命运。柳比姆跪在哥哥的面前,哀求他同意柳波芙嫁给米佳:穷又怎么样?穷也是人呀!贫穷不是罪恶。托尔佐夫擦着眼泪扶起弟弟说:你们以为我真的没有感情吗?好,弟弟,谢谢你使我恢复了理性。孩子们,谢谢柳比姆叔叔,然后幸福地生活吧。
大雷雨
《大雷雨》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悲剧剧作,是俄国19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一部杰出的悲剧。
纯洁美丽的卡杰林娜嫁到了冷酷无情的卡巴诺夫家。暴戾的婆婆卡巴诺娃窒息着她的生命,而她丈夫奇虹又根本无力保护自己的妻子。渴望自由的卡杰林娜不甘心屈从这种命运,她要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于是她勇敢地爱上了年轻的鲍里斯。可是鲍里斯也同样不能帮助她跳出苦海,而是怯懦地离开了她。最后,卡杰林娜万念俱灰,感到与其奴隶般地生活在卡巴诺夫家,不如死去的好,她临死前自言自语地说:“还是在坟墓里好……太阳温煦它,细雨会洗刷它……春天一到,柔软的青草将覆盖在它身上……”卡杰林娜说完这段视死如归的独白后,纵身跳进了伏尔加河。她以一死向吃人的农奴制社会提出了抗议。
革命民主主义者杜勃罗留波夫曾充分肯定卡杰林娜这一形象的积极意义,称颂她为“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和以卡巴诺娃为代表的“黑暗王国”作斗争的不仅是卡杰林娜。钟表匠库力金上场不久就谴责了社会的黑暗,他说:“先生,我们城里的风气是残忍的,残忍的。”这句话成了贯穿全剧的共调。
《大雷雨》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到之处。剧情是在伏尔加河畔一个假设的卡里诺夫城展开的。除了第二幕外,美丽的伏尔加河大都是作为远处的舞台背景展示在读者和观众面前的。
剧作家通过这个舞台环境的安排,尖锐地突出了剧中所反映的美与丑的内在冲突。在第1幕结尾和整个第4幕中,剧作家又巧妙地运用雷雨的效果。他把雷雨这种自然力的迸发,有机地和剧情发展及人物心理变化相配合,强烈地烘托了戏剧冲突的悲剧气氛。
狼与羊
《狼与羊》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
凶狠的女贵族穆尔扎维茨卡雅串通丘吉诺夫,利用伪造单据和信件等卑劣手法,想一口吞掉寡妇库巴文娜的财产。但正当穆尔扎维茨卡雅的阴谋快要得逞的时候,从彼得堡来了一只更凶恶的豺狼——别尔库托夫。他施展了一番手段之后,迫使穆尔扎维茨卡雅不得不把库巴文娜这只已在她嘴边的“羔羊”,转送给自己吞下。
剧中另一个人物李尼亚耶夫,在目睹了这一场“狼”与“狼”争吃“羊”的残酷过程之后,十分感慨地说道:“是呵,世界上就是狼与羊,就是狼与羊呀。”这画龙点睛地道出了本剧的题旨。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在俄国的迅速发展,贵族阶级开始没落和分化。在这个阶级的青年一代中间,有的成天吃喝玩乐,无所用心,蜕变成无可救药的社会渣滓;有的却不择手段地攫取不义之财,但表面上还装作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成了十足的残忍加虚伪的资产阶级钻营家,别尔库托夫就是这号钻营家的典型。贵族阶级的老一代中,则有人千方百计地想保持自己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巧取豪夺的手段之残酷,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狼与羊》中的穆尔扎维茨卡雅,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女贵族。《狼与羊》同时抨击了俄国的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揭露了这些剥削阶级的腐朽和贪婪,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中最富于批判精神的剧本之一。
三姊妹
《三姊妹》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其内容是在一个外省的小城里,住着姊妹3个:娥尔加、玛霞和伊丽娜。她们都很聪明,懂得好几门外语,而且都有一番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的才能无法施展,她们的理想无法实现。长姐娥尔加痛苦地感到自己的青春“每天一滴一滴地消耗着”;三妹伊丽娜翘首渴望找到一个富于诗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玛霞的命运是最可悲的,因为她已经出嫁,而丈夫库雷庚是个十分猥琐的人。
剧本第一幕是从阳光灿烂的五月初开始的,这天是伊丽娜的命名日,城防军的一些军官前来祝贺。娥尔加和伊丽娜想到11年前她们是从莫斯科迁居来的,她们幻想着重新回到莫斯科去,开始新的生活。玛霞则在这天爱上了陆军中校韦尔希宁,这使她对生活又萌发出了新的希望。三姊妹度过了难得的充满希望的一天。但好景不长。三姊妹的哥哥安德烈娶了十分凶悍的妻子娜妲霞。娜妲霞一到三妹妹家就把她们视为异己,并逐步设法把三姊妹从家中排挤出去。而三姊妹的爱情悲剧也接踵而来。玛霞所爱的韦尔希宁不久随部队调防到别处去了,她的唯一可能得到的幸福也就成了画饼。伊丽娜在实在找不到理想对象的情况下,横了心准备嫁给外貌不扬但为人忠厚的屠森霸荷,但不料他又在和苏林内的一场决斗中丧了命。而先前三姊妹一再念叨的“到莫斯科去”的渴望,也等于成了泡影。
剧本以三姊妹送别城防军开拔的场面告终。娥尔加抱着两个妹妹目送着远去的团队说道:
“啊,我亲爱的妹妹们哟,我们的生活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活下去!军乐奏得这么欢乐,这么愉快,仿佛再过不久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这种悲怆但不悲观,寄希望于未来的调子,反映了契诃夫本人的思想立场:俄国的现实生活是黑暗的、苦痛的,但光明就在前头,有为的青年应该坚强地活下去!
樱桃园
《樱桃园》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女地主朗涅夫斯卡亚6年前死了丈夫,一个月后小儿子格里沙又淹死在樱桃园旁的一条小溪中,她不忍再看到这条小溪,便离家到法国去了,跟她一起去的还有一个和她相好的男人。朗涅夫斯卡亚的家道虽然已经败落,但她在法国依然挥霍无度。后来那个男人遗弃了她,这时朗涅夫斯卡亚“才突然想到了俄罗斯,想到了故乡”,于是又举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樱桃园。
但是,这个樱桃园已经朝不保夕了。因为朗涅夫斯卡亚这次法国之行,拖欠了很多债务,债主们准备拍卖这个樱桃园。这时商人陆伯兴向女地主建议把樱桃园改造成别墅出租。但朗涅夫斯卡亚不答应,因为她舍不得毁坏樱桃园。朗涅夫斯卡亚拿不出钱来还债,最后樱桃园还是被拍卖了,而且买主就是陆伯兴。樱桃园从地主之手落到商人之手,这个事实本身就反映了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原来是没有这个樱桃园就无法活下去的朗涅夫斯卡亚,在真正失去了樱桃园后倒也没有十分的痛苦,她决定再到巴黎去追求她的荒唐的“爱情”。契诃夫通过这个女地主的形象,嘲笑了贵族阶级的寄生性和病态的浪漫主义。
剧本是以含义万千的舞台指示“只听见花园里远远传来斧子砍树的声音”告终的。这之前是樱桃园的旧主人和樱桃园告别的场面。朗涅夫斯卡亚兄妹当然是含着眼泪与之告别的。但新的一代——大学生特罗菲莫夫和安尼雅却在临行前高喊:
“别了,旧生活!”“新生活,你好!”
他们含笑离开旧的樱桃园的场面,给此剧注入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调子。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写于1823~1831年,1833年出版。
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无聊的城市社交生活而回到乡间庄园居住,拒绝了地主女儿达吉雅娜的求爱;在漫游全国之后,又追求已成为贵族妇人的达吉雅娜而遭到拒绝。
作品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的人”奥涅金的典型形象,他在精神上高出一般贵族,但却缺乏为祖国效力的热情;他虽然有叛逆的愿望,但却不能同人民站在一起;他怀疑一切,性情冷漠,结果一事无成。
作品通过奥涅金和达吉雅娜的故事,展示了俄国沙皇政府统治下贵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使人们看到这个腐朽堕落的社会是怎样窒息了聪明有为的奥涅金和摧残了纯真善良的达吉雅娜。
作品语言流畅优美,细节描写生动,大段的抒情插叙,和谐亲切,情趣盎然。别林斯基把这部作品誉之为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35年。
波普里希钦是某部的小公务员。每天,他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给大人削鹅毛笔。他虽然是个九等文官,却常常袋无分文,生活清寒,外套破旧。连部长家里的狗都说他“简直象只装在麻袋里的乌龟”,是一个被当成“仆人一样使唤”的人。
一天,波普里希钦遇上了部长的女儿莎菲,他爱上了这位白天鹅一般的小姐。这件事被科长发现,骂他是“身上没有一个钱”的痴心妄想的“窝囊废”。波普里希钦觉得,“狗比人要聪明得多,懂得一切政治关系”,所以他决定从莎菲家的狗的通讯中了解真情。果然,他找到了狗窝,抢来了狗的信。从而得知,部长是个极爱虚荣的人,他要女儿嫁给侍从官或者将军。而莎菲也已经爱上了侍从官。波普里希钦终于明白:
“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让侍从官或者将军霸占了”,他愤怒地提出,“为什么人要分成许多等级?”于是,他也想当将军,倒不是为了便于求婚,而是为了看看这批达官显贵们如何在他面前摇首摆尾,“玩出各种各样的繁文缛礼”!
波普里希钦疯了,他觉得自己当上了西班牙皇帝。他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最后,悲痛欲绝地喊出:“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大家都在迫害他!”
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著名历史小说,写于1836年。
这部作品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贵族青年军官格利尼约夫到边防炮台就职,途中因遇风雪迷了路,由一位乡下人引路到了小客店,才使格利尼约夫脱离了险境。这个乡下人正是沙皇政府追捕的农民起义首领普加乔夫。格利尼约夫到炮台后,爱上了上尉司令的女儿玛莎。后来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白山要塞。攻破了炮台,杀死了上尉夫妇,但为了感念旧谊,释放了格利尼约夫,并成全了他和玛莎的婚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利尼约夫因此事遭到怀疑,被政府逮捕。玛莎只身前往彼得堡谒见女皇,营救出她的丈夫。最后小说以普加乔夫被送上断头台和格利尼约夫、玛莎二人的幸福结合而告终。
小说以18世纪后半期俄国著名的农民运动为背景,生动地刻画出一位以“颠覆王位和消灭贵族”为宗旨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社会农民阶级同沙皇政府之间的尖锐矛盾。
但作品中对农民暴动的个别描写,对俄国女皇的美化和赞扬,表现了普希金贵族阶级的立场和局限性。
驿站长
《驿站长》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短篇小说。
作家怀着对“小人物”的极大同情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沙俄时代最低一级的14等文官——驿站长塞米翁·威林和女儿都妮亚长期生活在荒凉的驿站里,终年在过往的“大人物”们的呵斥中度日。驿站长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他生活的全部快乐来自于女儿的欢笑。都妮亚以她的美丽、聪明,吸引着过往的显贵,以至“从前不管怎样爱生气的老爷,一看见她就安静了,和颜悦色地跟我谈起话来”。
一天,一位年轻的骠骑兵经过驿站时,用诡计拐走了都妮亚。驿站长受到沉重打击,病倒了。病刚愈,他便步行去寻找女儿。在彼得堡,骠骑兵塞给他几张揉皱的钞票后便把他赶出了家门。第二次,驿站长找到了女儿住的地方,女儿一见父亲便昏倒在地,骠骑兵又将老人赶走。驿站长又回到自己的驿站,再也没有得到女儿的信息。后来老人酗酒而死。
作家以个人见闻的形式把这个悲剧故事写得很动人。
小说于哀婉中透露出对不平世道的讽刺与批判。
死魂灵
《死魂灵》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作于1835~1842年。
小说主要描写一个“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从小遵循父亲的教导,以追逐金钱为奋斗目标。他在学校时就从事各种投机倒把勾当。当上小官吏后,利用职权贪污,梦想成为百万富翁。当他发现贩卖“死魂灵”可以牟取暴利时,就以廉价收买已经死去而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名单,企图拿死人当活人去救济局抵押,以骗取大笔钱财,后被一卖主揭露内幕而狼狈溜走。
作品通过乞乞科夫收买“死魂灵”而遍访各庄园的故事,勾画了一系列地主的形象,如饱食终日、懒惰成性的玛尼洛夫;迟钝、迷信、一心一意积蓄钱财的科罗皤契加;以打架斗殴为能事的罗士特莱夫;贪婪、悭吝、猥琐得不像人样的泼留希金等等。
通过对这群人的描写,深刻表明建立在地主剥削基础上的俄国农奴制已经到了垂死没落的阶段,必将走上灭亡之路。
作者通过对祖国大自然的抒情插叙,表达了对俄国伟大未来的向往。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是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39~1840年。
小说由5个相对独立的中篇构成,贯穿全书的是主人公毕巧林。毕巧林是一个贵族青年军官,他对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感到厌倦,却又找不到一个高尚的生活目标,于是远走高加索,以寻求新的刺激。途经塔满,因好奇、探问和恐吓,使私货贩子一家下海逃走。后在伯纪高尔斯克,借公爵夫人住所,和曾被他抛弃的旧情人维拉重新调情;同时,又采取上流社会勾引女人的手腕,玩弄并征服公爵夫人的女儿玛丽公主。还与产生嫉恨的小军官决斗,而将他杀死。毕巧林因此被放逐到偏僻的要塞。其间,又制造事端,强抢该地山民酋长之女贝拉,使酋长父女先后丧命。最后,在枯燥而单调的要塞生活中成了一个笃信命运安排的宿命论者,并于国外旅行回来不久,默默无闻地死去。
作品以独特的心理分析,多方面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深刻反映了沙皇统治下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及社会根源。毕巧林则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的人”代表人物之一。小说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卓越的自然风景描写和对高加索风土人情的诗意描绘著称,结构完美,语言优美,被公认为俄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外套
《外套》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42年。
小说描写一位穷苦的小官吏巴施马奇金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生活。他整天伏案抄写公文,抄得背驼眼花。他节衣缩食,想攒些钱做件新外套。新外套终于做成后,他兴高采烈地穿着它去赴宴,不料在回家路上被强盗抢走。他连忙去报告警察,没有结果,只好去找一位声势显赫的“大人物”,却被声色俱厉地呵斥一顿。他当场吓昏了,又气又急回家后不过几天就死去。次日,在巴施马奇金的座位上换了另一个抄写员。这时外套被盗的地方出现了鬼魂,专门抢过往行人的外套,直到那位“大人物”路过此地也被剥去外套,闹鬼才终止。
小说愤怒谴责了毫无人性的统治阶级和专制制度,对穷困无援的下层人物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体现了作者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命运的一篇杰作。
谁之罪
《谁之罪》是俄国作家、政论家赫尔岑的长篇小说,写于1841~1846年。
小说描写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齐费斯基大学毕业后,到退职将军涅格罗夫庄园当家庭教师,与将军的私生女柳芭卡恋爱而结婚,过着独立而平庸的小康生活。这时,贵族青年别里托夫从国外回来,他渴望有所作为,但脱离实际以致一事无成,可却因对社会的不满赢得了柳芭卡的爱情,而他自己也恋上了柳芭卡。克鲁齐费斯基得知后,非常痛苦,整天绝望地向上帝祷告,借酒浇愁;别里托夫则感到破坏了他人家庭幸福,十分懊悔,重又远走国外;柳芭卡亦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作品通过克鲁齐费斯基的家庭悲剧,以及对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停滞、愚昧、专横的俄国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封建农奴制基础。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出色地塑造了又一位“多余的人”别里托夫的典型形象。
木木
《木木》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聋哑农奴盖拉新的悲剧生涯,对农奴制度进行了无情抨击。盖拉新体魄魁伟,憨厚老实,忠于职守,曾深得主人——寡妇老太太的赏识。盖拉新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但是老太太却命令总管将塔季雅娜配给鞋匠卡皮统,总管不敢违背主人意志,又怕盖拉新知道后发作,于是略施诡计,使盖拉新痛苦地放弃了对洗衣女的爱恋。不久盖拉新从河岸边救起一只小狗,起名木木,他将小狗当作自己“养女”精心看护,日夜做伴,木木成了盖拉新唯一的“新人”。老太太也看上了聪明、漂亮的木木,命人带来,不想小狗惶恐不安,拒不从命。这以后寡妇便以“睡不着觉”为由,第一次令人将那条狗偷走卖掉,当狗又跑回来后,太太则发动所有的仆人,逼迫盖拉新自己淹死了唯一的伴侣。最后盖拉新伤心地卷起铺盖悄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写老寡妇处处做出孤苦可怜的样子,而从中透出冷酷与残暴,一方面刻画盖拉新于沉默和冷峻中,对人、对物表达了真诚的挚爱。
罗亭
《罗亭》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55年。
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30~4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才华过人、能言善辩,热爱真理的火焰从未熄灭,还能点燃别人心里的这种火焰,因而赢得了对生活怀着美好向往的纯洁少女娜达丽亚的爱情,当这个坚强的姑娘决心违抗地主母亲之命,抛弃一切和他一同私奔时,他又胆小怕事,顾虑重重,终至退缩,酿成悲剧。
作品通过这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一生经历,深刻反映了俄国30~40年代贵族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多余的人”罗亭的典型形象。
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47~1859年。
年轻的地主奥勃洛摩夫凭着祖传的庄园和农奴,过着无忧无虑的寄生生活,养成了醉心空想,无所事事,悠闲慵懒的习惯。后来在好朋友斯托尔兹的介绍下,奥勃洛摩夫结识了聪明美丽、朝气蓬勃的姑娘奥尔迦,并旦爱上了她。奥尔迦也爱上了奥勃洛摩夫,她幻想用纯洁、热烈的爱情来改变奥勃洛摩夫目前的生活状态。在爱情的激发下,奥勃洛摩夫开始阅读奥尔迦介绍给他的书报;到郊外去登山游玩;亲自动手给村长写一些事务性的信……但是,不久他就厌倦了,重又蜷缩到宁静的安乐窝里。奥尔加对他完全失望后,彼此分手。奥勃洛摩夫与守寡的房东太太同居,每天吃饱睡足,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通过奥勃洛摩夫懒惰性格的刻画和毁灭过程的描述,揭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显示出其必然崩溃的趋势。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的人”形象之一。构思严密,情节单纯,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缺点是在批判奥勃洛摩夫的同时,又把他美化为正直、善良和“具有黄金般心灵”的人。
贵族之家
《贵族之家》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拉甫列茨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对未来的生活抱着美好的幻想。可是他在学习上却半途而废,婚后妻子对他不贞。他在国外游历几年,回到俄国,想要重整家业,改变生活方式。这时他遇到淳朴的少女丽莎,心中燃起爱情之火。他从报上读到他妻子在国外身亡的消息,更加强了对个人幸福的向往。原来这个消息是讹传,他的妻子突然回来。拉甫列茨基非常痛苦,但屈服于道德责任感而与妻子和解。
作者通过拉甫列茨基与丽莎的相互关系,表现了为个人幸福而斗争与道德义务相冲突的主题。与此同时,拉甫列茨基也是“多余的人”。他软弱无力,不善于为个人幸福而斗争,而且也于社会无益。
他的命运遭遇是贵族阶级没落的必然结果,拉甫列茨基本人也承认贵族的历史作用已经结束,他们必须让位给新的年轻的一代。
小说充满哀伤凄婉的情调,被认为是贵族庄园生活的一曲挽歌。
前夜
《前夜》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60年。
贵族小姐叶琳娜是个正直、热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她不满于平庸的贵族生活,渴望行动,但在俄国知识分子中找不到知己。后来从别人的谈话中听到关于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的描绘:他出身贫寒,视把祖国从土耳其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并积极去进行斗争。叶琳娜十分钦慕英沙罗夫,当她遇见他时便深深地爱上了他。叶琳娜不顾父母的反对和阻挠,嫁给了英沙罗夫,并同他一起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压迫的起义,途中英沙罗夫不幸病逝。叶琳娜并不为此停步,仍然参加起义军,当了一名志愿护士,以继承丈夫遗志。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新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和先进的俄罗斯新女性叶琳娜。
通过他们的活动,反映了俄国50年代末社会运动的高涨和当时俄国社会对于新人物和新的生活的迫切需要。
作品描写景物清奇迷人,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用烘托法,在勾勒相互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
初恋
《初恋》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1833年夏天,我刚满16岁,住在莫斯科郊外我父母那里,准备考大学。不过我并不用功,也不着急。我父母的关系不好,母亲比父亲大10岁。父亲是因为财产的缘故才跟母亲结了婚,虽然他们只有我一个孩子,可是谁都不关心我。
一天黄昏,我和往常一样,带着猎枪在花园里踱来踱去,守候着乌鸦。无意中我走近花园尽头的木栅跟前,看到邻宅园中有一位身材苗条的少女在绿阴如画的树丛中站着,4个年轻人围在她的身旁。她手里拿着一朵小花,轮流点一下年轻人的额头。她半闭着敏慧的双目,脸蛋儿是那么娇柔妩媚。正在我看得出神的时候,少女忽然掉转身来对我笑笑。几个年轻人哄笑起来。我羞得无地自容,逃回屋子后,心里还怦怦直跳。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我一定要跟她认识。
多么幸运呀!第2天我就又见到了她。
原来隔壁新搬来的公爵夫人要见见我母亲,母亲让我去邀请她来我家。我迫不及待地去了,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少女。公爵夫人向我介绍说,这是她的女儿西娜契卡。西娜契卡把我带到她的房里,让我帮她绕绒线,一边无拘无束地和我聊天。我觉得全身充满了一种近乎愚蠢的紧张和幸福感。她说:你才16岁,可是我已经21岁了,因此你应当永远对我讲真话,听我的话。我听了有点难为情,不过我尽量做出大方、严肃的神情,让她知道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公爵夫人带着西娜契卡来我家做客,母亲不喜欢他们,父亲也不热情。西娜契卡端坐在客厅,既拘谨又高傲,很不自然。我宁肯去她家做客。在那里,她能想出种种有趣的游戏,讲述神奇美丽的梦境,有时还热情地朗诵诗文,总之,玩得痛快尽兴。有一次她让我当她的随身侍从,我快乐得心花怒放,感到越来越迷恋她了。为证实爱的真诚,我从高墙上跳了下来,跌得我疼痛难忍,但她吻了我一下,喜欢得我又蹦又跳。
我常去公爵夫人家玩儿,母亲很不高兴。起初父亲让我叙述关于西娜契卡的一切情形,后来有一次我发现他亲自登门拜访了她家。以后西娜契卡对我的态度就冷淡了,甚至不愿见我。这使我苦恼之极,是谁在破坏她对我的感情呢?这时她的一个崇拜者神秘地对我说,你既然是她的随身侍从,就该日夜保护你的女皇,尤其是夜晚。当天晚上,我便揣着一把裁纸刀,躲在暗处,等待着履行我的职责。夜空寂静异常,树影微微颤动。我有些害怕起来。突然我听到了脚步声。我的手有点发抖,但我还是从口袋里摸出了小刀。我又怕又恨,头发都竖起来了。脚步声越来越近,我弯下身子一看……天哪,是我的父亲!等我从惊骇中清醒过来,父亲已经不见了,只见西娜契卡房间的窗帷慢慢地放了下来……
几天后,不知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大吵一场。母亲宣布要搬回城去。我绝望地去向西娜契卡告别,倾诉着对她的眷恋,并且表示,不管她对我怎样,我总是爱她、崇拜她,一直到死。这时她捧住我的头,热烈地吻我,天晓得,这个诀别的长吻究竟是为了谁,但我却饱尝了它的甜蜜的滋味,我知道,这种滋味在我的一生中决不会再有第2次了。
回城后,有一天父亲要我陪他出外骑马。到了一个地方,他命我牵着他的马就地等他片刻。他去了好长时间还不回来,我便找他去了。走不多远,突然我看见父亲站在一幢房子的窗前,窗内站着西娜契卡。只见父亲生气地用马鞭抽了一下她的手,跑进她的屋去。我吓得慌忙往回跑,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是怎么回事?我弄不明白,但我永远也忘不了她不同以往的姿态和眼神。
2个月后,父亲同母亲大吵一场后中风死了。过了4年,我听说西娜契卡结婚了。我去拜访昔日的“恋人”,但看门人告诉我,她4天前因难产死了。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种凄凉悲伤之情涌上心头。啊,永别了,我那昙花一现的初恋的幻影。
哥萨克
《哥萨克》是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写于1861年。
奥列宁是个贵族青年,没有读完大学,也没有在任何机关做过事,就在上流社会里花费了他一半的产业。他爱过一个有钱的女子,又觉得真正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他感到生活的空虚,决心离开首都,到高加索去寻找自由和幸福。
奥列宁当了士官长,随着沙皇军队,长途跋涉,带着仆人来到一个哥萨克山村。但这里却没有他想象中的“毡斗篷、悬崖、英雄和匪徒”。这里有雪峰、草原和森林。这里的哥萨克人自由地生活着,他们只承认哥萨克是真正的人,鄙视其他人。奥列宁感到哥萨克人才是“大自然的儿女”,他们和大自然融成了一体。
在山村,奥列宁结识了哥萨克老一代的骑士爱罗希卡,听他讲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酒鬼、盗马贼、歌手……爱罗希卡认为上帝造万物就是为了让人快乐,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罪恶,他沉浸于尘世的欢乐。对淳朴粗俗的哥萨克生活,奥列宁感到难以理解。但他开始感到自己的渺小。
进村的第一天,奥列宁就被房东的女儿所震惊。玛莉安娜这个大自然的美妙造物,稚气、野性、美丽,是村中第一位美女。村里漂亮而能干的小伙子路卡希卡在前线的哥萨克联队服役,他打死了一个偷渡的山民。这一英雄行为轰动了全村,小伙子羡慕他,姑娘们喜欢他,但他一心追求玛莉安娜。他向她求爱,玛莉安娜庄重地回答说:“我愿意嫁给你,可是你别打算同我胡闹。”
奥列宁不敢同玛莉安娜搭话,只偷偷地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他已经爱上了她,就象爱上高加索美丽的大自然一样。哥萨克青年结婚,一定要有匹马,为了成全路卡希卡,奥列宁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了他。因为他刚刚懂得一个人的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但奥列宁的“自我牺牲”并不为哥萨克理解,他们怀疑他别有企图。
在一次晚会上,奥列宁和玛莉安娜攀谈着,甚至还大胆地拥抱了她。从此,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奥列宁见玛莉安娜是那么纯洁、庄严,便放弃了要把她变成情妇或太太的念头。
路卡希卡从前线回来和玛莉安娜举行了订婚礼,奥列宁又很悲伤。奥列宁在一封信里写道:“我爱这女子,在我一生中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爱情。”他直截了当地向她求爱,直截了当地问她:“你愿意嫁给我吗?”得到的回答是:“你这傻瓜,一个大人先生爱哥萨克女孩子吗?”后来,奥列宁再次向玛莉安娜表白爱情,玛莉安娜告诉他:“你会欺骗我而不要我的”。当奥列宁声言自己要加入哥萨克籍,长久生活在那里时,玛莉安娜要他不再追求别的女人。
第2天,奥列宁到玛莉安娜家正式求婚。玛莉安娜心神不安,因为她得到了路卡希卡在前线受了致命伤的消息。奥列宁无法理解哥萨克人的感情,见她泪流满面,急忙问:“你为什么哭?什么事?”玛莉安娜对此十分生气,她顿着脚嚷道:“走开,我讨厌你!”
奥列宁失去了希望。第2天,他乘着驿车,痛苦地离开了生活了3个月的哥萨克山村。
死屋手记
《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这是俄国第一部描写沙皇制度下的监狱生活的作品,同时是世界文学中揭露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的最优秀作品之一。
小说以苦役犯戈良契科夫的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犯人的故事,为世人展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死屋”画面。书中描写的非人的生活环境,狱吏的暴行,虐待狂的摧残,骇人听闻,震撼人心。而住在“死屋”里的人都是普通的无辜的农民、士兵,是农奴制社会逼迫他们进行反抗或走上犯罪道路。
作家以卓越的艺术才能,生动地塑造了彼得洛夫、库利科夫等一些带有鲜明个性的囚犯形象。他们勇敢、善良、具备非凡的品质和才华,但却被活活地埋葬在“死屋”中,白白地毁灭掉了。
这部作品有力地表达了作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抗议。小说文字朴素精炼,往往寥寥数语,即是一个动人心魄的囚犯故事或狱中情景。屠格涅夫把这部作品比拟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而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死屋手记》是包括普希金在内的整个俄罗斯新文学中最好的一部书。
父与子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62年。
小说描写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两次离开家庭,到贵族子弟阿尔卡狄·基尔沙诺夫家做客,同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发生思想冲突。巴威尔对巴扎罗夫恨之入骨,终于为了一件偶然的事故挑起决斗。结果,巴威尔受了轻伤,到外国去了。巴扎罗夫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帮助父亲行医。一次,他在解剖尸体时,不幸手指割破感染病菌而死。
作品着力刻画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概括了新一代人物的某些基本特征。巴扎洛夫同巴威尔的思想分歧,实质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时期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作品运用回旋式结构,使情节简练、明快、朴实、紧凑,又善于描写思想冲突和人物论争,以反衬法刻画人物个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怎么办
《怎么办》是俄国文学批评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862年。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
作品中的薇拉是彼得堡一个小官吏的女儿,她渴望自由与独立。薇拉的母亲想让她嫁给上流社会的有钱人。在家庭教师罗普霍夫进步思想的启发下,薇拉同他一起离开家庭,并结了婚。薇拉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组织了缝纫工场,她采用“社会主义”原则,改善工人福利,兴办学校,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吉尔沙诺夫是罗普霍夫的好友,也是出身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热心为工人教书,免费为穷人治病,还团结了一大批大学生、科学家、军官,经常举行集会,讨论和研究重大问题。薇拉与吉尔沙诺夫认识后,两人真心相爱,但为了朋友家庭的幸福,吉尔沙诺夫尽量避免同薇拉见面。罗普霍夫得知此情后,假装自杀,秘密出国,以成全他俩。薇拉就这样嫁给了吉尔沙诺夫。不久,罗普霍夫化名回国,同薇拉的女友结婚。两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
作品通过上述人物的爱情纠葛,并穿插他们的秘密革命活动,以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回答了对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应该怎么办的重大政治问题,即要有一批“新人”用“革命”来改变祖国和人民的厄运,宣扬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
作品布局新颖,女主人公薇拉的4个梦在揭示主题、发展情节上有重要作用;语言带有政治色彩,又常用隐喻和暗示手法以避开当局的审查。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
罪与罚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866年。
贫穷的法科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想以此改善母亲和妹妹的境遇,但无意中还杀死了老太婆的受剥削的妹妹。事情过后他痛苦万分。后来他遇到醉汉马尔美拉多夫的女儿索妮亚,得知她为了维持一家的生活,竟走上街头卖淫,深受感动,于是去官府自首,并走向“新生”。
作品描绘了下层人物的悲惨生活,反映了贫富的对立,揭露了现实社会弱肉强食的道德原则。但将信仰宗教、逆来顺受的索妮亚象征黑暗社会的光明,用主人公的行凶理论及其作案行为影射革命的平民知识分子,则暴露了作者否定革命斗争的错误观点。
作品结构紧凑,情节集中,对人物心理活动刻画细腻、深刻、生动,使作者获得了世界声誉。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863~1869年。这部被称为史诗般的作品共分4卷和尾声5部分,在19世纪初10几年间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上,描写了1805年和1812年两次俄法战争以及战后兴起的十二月党人运动。
全书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4个贵族家庭的人物活动为基本情节,形成两个主要线索。一条是以俄罗斯民族与拿破仑侵略者的战争为基础的:从宫廷女官安娜·涉列尔的客厅里对拿破仑扩张政策的议论开始,继而有1805年国外远征,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到波罗金诺大会战形成发展的高潮,随后是莫斯科大火,直至把法军赶出俄国。另一条线索是以社会进步力量与社会制度的矛盾为基础,着重描写贵族先进人物的思想探索的精神发展。主人公安德烈和皮埃尔经过逐步的艰苦探索和总结,与上流社会冲突日益尖锐,最终走向了人民。安德烈在战争中牺牲,皮埃尔则成为十二月党人。他们都在卫国战争中尝到人生的真谛,并在精神上得到新生。这条线索作为社会政治主题从属于前面的民族历史主题。
作品的完成,标志着作者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思想上的矛盾也处于转变时期。作者的本意曾想寻找贵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但由于他的亲身体验以及忠实艺术创作的规律,使他深感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所以力图把进步贵族与人民尽可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小说的人民性得到了最大体现。
作品气势磅礴,其规模的宏大和线索的繁多在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几十个主要人物,上自库图佐夫、拿破仑,下至平民百姓,个个栩栩如生。使作者的才华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为其带来了广泛的、经久不衰的赞誉。
少年
《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875年。
阿尔卡奇是地主维尔西洛夫的私生子。他的母亲和名义上的父亲都是维尔西洛夫的家仆。由于出身低贱,阿尔卡奇自幼寄养在外,备受歧视。进寄宿学校后,教师不准他和贵族子弟一起学习和生活,同学们嘲笑他,谩骂他,甚至殴打他。即便是他的“哥哥”也不屑于把父亲带给阿尔卡奇的40卢布车资直接交给他,而要借手于仆人。这一切在少年的心里产生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羞辱,奉承,仇恨和向上爬。
从17岁起,阿尔卡奇就想成为一个象罗特希尔脱一样的百万富翁。他渴求着两样东西:“幽居”和“威力”。他追求“威力”是为了“幽居”,以免周围的人欺侮他。他认为,要积聚百万家财和成为罗特希尔脱式的富翁,主要靠两条:“顽强”和“持久”。少年用他力所能及的各种办法来积钱:省吃俭用,节省本来就有限的零用钱;跑拍卖行,以2卢布5戈比买进一本羊皮封面的纪念册,一转眼以10卢布的价格卖给别人……他努力攒钱,因为他知道金钱会把一切不平等削平。
阿尔卡奇不愿上大学。维尔西洛夫把他叫到彼得堡,替他找了一个工作:伺候一个正在病后调理中的老公爵索柯尔斯基。老公爵只有一个女儿卡捷琳娜,她是阿赫玛柯夫将军的遗孀。
在彼得堡阿尔卡奇找到了同学兹维列夫,后者又把他介绍给杰尔卡巧夫。杰尔卡巧夫是一个25岁的技师。常常有青年人在他家中集会,他们都是辩证法的信奉者。阿尔卡奇不愿多同这些青年接触。
维尔西洛夫正在为遗产同谢尔盖公爵打官司。后来他知道自己无权同谢尔盖公爵争夺遗产,他就拒绝接受这份钱财,虽然法院已经判决遗产归他所有。维尔西洛夫的举动使阿尔卡奇大为敬佩。谢尔盖公爵也深受感动,答应把遗产的1/3分给维尔西洛夫。
从此以后,阿尔卡奇常常住在谢尔盖公爵家里,用公爵的钱。他现在打扮得活象一个花花公子,他开始出入赌场。他的行为很使母亲和妹妹丽莎担忧。
谢尔盖公爵并非生性慷慨,随便让阿尔卡奇挥霍他的钱财。原来是阿尔卡奇的妹妹热恋着谢尔盖公爵,而且已经怀孕。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阿尔卡奇深受震动:公爵是看在丽莎的面上才供他挥霍的。奴仆的女儿怎么能同公爵结婚?他下决心要把借用的钱全部还清。
索柯尔斯基老公爵的女儿卡捷琳娜·尼古拉也芙娜还在父亲重病的时候,就曾写信向律师安特朗尼柯夫询问,可否依法宣布其病父为疯子,对他进行监护,并声明他本人无权处理自己的遗产?老公爵病愈后,卡捷琳娜·尼古拉也芙娜忧心忡忡,生怕此信落入父亲之手,惹得老父剥夺她的财产继承权。所以,她十分想把这封信追回来,但律师安特朗尼柯夫已经病故,她不知此信落入了谁的手中。
这封信几经周转,凑巧落到了少年阿尔卡奇手中。他十分珍惜这封信,把它缝在上衣口袋里。他为自己有可能主宰一个年轻贵妇的命运而陶醉。
有一次,阿尔卡奇在同维尔西洛夫口角之后,离家出走,住到朋友万辛家里。在这里他知道了一个名叫奥莲娅的姑娘的悲惨遭遇。奥莲娅和她母亲一起从外地来到京城。她母亲早年守寡,母女俩相依为命。她们好不容易拼凑了一些盘缠,到彼得堡找一个商人。这个商人以前曾用过奥莲娅父亲的一笔钱,现在他发财了,奥莲娅母女闻讯前来找他相助。她们找了一个小房间住下,正好与万辛成了邻居。她们找到了商人,商人不仅不认账,还无耻地侮辱奥莲娅。母女俩在繁华的彼得堡无依无靠。母亲忍痛花费仅存的15个卢布去求教律师,但换得的只是毫无用处的3分钟谈话。母女俩只得靠典押衣服来糊口。为了谋生,奥莲娅迫不得已在报上登了一则广告,说明她愿意担任家庭教师,一天给她30戈比也行。果然有人来招聘她了。奥莲娅按地址前去应聘,她发现这原来是一家妓院。最后她在一片辱骂声中逃离了这个可怕的地方。奥莲娅见了母亲号啕大哭,母亲心如刀绞。正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维尔西洛夫见报来访,答应替奥莲娅安排工作,并留下60卢布。母女俩真是感激不尽。但史捷别尔柯夫在母女面前中伤维尔西洛夫,诬说他居心不良。奥莲娅在居民住址问询处查到维尔西洛夫家的地址,把60卢布送还给他,并且指责他企图凭借金钱的权力干卑鄙的勾当。就在当天夜间,不满20岁的奥莲娅自缢身死了。奥莲娅的惨死使少年阿尔卡奇十分震惊,他责怪史捷别尔柯夫,认为后者是罪魁祸首。万辛不同意,他说:没有史捷别尔柯夫,也会发生这种悲剧。维尔西洛夫则悔恨交加地说,今后不再“做好事”了。
为了偿还欠谢尔盖公爵的钱,阿尔卡奇又去赌场。他希望能够赌赢。果真这次他赢了很多钱。但赌徒们诬陷他偷钱,殴打他,辱骂他是私生子。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严重打击的阿尔卡奇,呆呆地靠在临街房屋的墙上。正好他的同学兰姆贝脱路过,把他领到自己家里。兰姆贝脱是一个专门敲诈勒索的流氓。在他的家里,阿尔卡奇的额头热得发烫,在昏迷中泄露了有关“信”的秘密。奸诈狡黠的兰姆贝脱当即把少年的口袋拆开,取出卡捷琳娜给律师写的亲笔信,换进一封假的,随后又把口袋缝好。
阿尔卡奇一病就是9天。在他养病期间,他的名义上的父亲马卡尔回来看望他的母亲。马卡尔在外流浪了20年,探索生活的真理。他向少年宣传要人人相爱的道理。他说,有了爱,你获得的财富将不是10万,100万,而是整个世界。少年阿尔卡奇对老人满怀着同情和敬仰。
阿尔卡奇听说,由于史捷别尔柯夫和谢尔盖公爵的告密,革命青年杰尔卡巧夫和万辛等被捕,他为此十分愤慨和难过。他还得知,谢尔盖公爵已经自首,供认他上了史捷别尔柯夫的当,参与了伪造铁路公司假股票的犯法活动。
维尔西洛夫前妻的女儿安娜觊觎老公爵的巨额财产,愿意同老人结婚。她敌视卡捷琳娜,认为她是一个贪婪无情的女人。安娜也一心想搞到那封宝贵的信,以便当着老公爵的面揭露他女儿的真面目,从而取得老公爵的全部财产。少年阿尔卡奇主张亲自把信还给卡捷琳娜,免得她出丑。但他同时又要求卡捷琳娜不妨碍安娜的幸福。他有意把这两个互相敌视的女人领到老公爵面前,使她们言归于好。总之,少年阿尔卡奇希望大家幸福。他深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那封至为重要的信在他手里。当他发现信被窃后,他十分着急。
兰姆贝脱偷信后,与维尔西洛夫取得联系,因为他知道维尔西洛夫对卡捷琳娜既爱又恨。兰姆贝脱持枪胁迫卡捷琳娜以3000卢布把信换回。但出乎他的意料,卡捷琳娜朝他脸上啐了一口。兰姆贝脱把子弹上了膛。就在这时,维尔西洛夫夺过手枪朝兰姆贝脱的头部猛击。凶恶的流氓昏厥在血泊之中。维尔西洛夫接着想打死卡捷琳娜,尔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眼快手捷的阿尔卡奇使他的打算落了空。
不久,老公爵去世。遗嘱写明全部财产归女儿卡捷琳娜所有。但在临终前他又吩咐女儿分出6万卢布给安娜。安娜决心进修道院,拒绝接受这笔遗产。
最不幸的是少年的妹妹。她的情人谢尔盖公爵没有等到审判就病死在医院。可怜的丽莎怀孕在身,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有一天,她失足从楼梯上摔下来,不幸流产,在病床上度过了整整一冬。她的未来是渺茫的,是不可想象的。
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少年阿尔卡奇经历了许多波折。他原来的“思想”虽然还保留着,但已是不可辨认的了。友人中有鼓励他上大学的;但他自己却想谋求工作:他要扶养母亲和丽莎。对他说来,旧的生活已成为往事,新的生活还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