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甲午海战

东邻日本的野心

19世纪末,中国的东洋近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逐渐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日本国内资源有限,市场狭小,这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非常不利。于是,日本也走上了侵略他国的道路,而它的侵略矛头首先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只能向中国求援。中国清政府派遣军队前往朝鲜帮助镇压农民起义。早就蠢蠢欲动的日本也同时派出军队赶赴朝鲜,做了一回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在清朝军队的协助下,朝鲜终于扑灭了这次农民起义。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日本决心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把事情闹大,实施它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

不宣而战

1894年7月25日,清朝北洋水师“济远”号巡洋舰、“广乙”号炮舰护送两艘运输船前往朝鲜。上午7时45分,当中国舰队驶到朝鲜牙山湾外丰岛海面时遭到日本巡洋舰的拦截,日军“吉野”号巡洋舰首先向中国军舰开炮。经过激战,北洋水师“广乙”号炮舰被击毁,“济远”号巡洋舰被击伤,运输船“操江”号被俘虏,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高升”号上1000余名清军士兵拒绝向日军投降,最后全部溺水而死。随后,中日两国相互向对方宣战。

冤家路窄

朝鲜首先成为双方陆军的战场。清军很快被日本陆军击败,清政府不得不再次走海路向朝鲜派出援军。有了丰岛海战的前车之鉴,这一次清朝北洋舰队全体出动,担负护航任务。9月17日中午,在朝鲜大东沟海域,北洋舰队成功地将陆军全部安全送上了岸。正要返航时,突然旗舰“定远”号上的嘹望员发现远处东南方向的海面上出现了浓密的烟雾。很快,由伊东佑亨率领的日本联合舰队出现在远方的海平面上。人类历史上第一场蒸汽铁甲军舰之间的海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双方军舰的甲板上都响起了战斗警报声,北洋舰队开始紧急变更部署:由海上航行队形转变为作战队形。北洋水师根据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命令排成一个半月形的横向队列迎战,各军舰两两相靠,以舰首对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军舰前主炮的威力,必要时还能实施冲撞战术。采用这样的队形不是没有道理的。北洋舰队的许多军官都曾经留学英国,他们清楚地记得1804年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就是凭借这种阵形在特拉法加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赢得了一次空前辉煌的胜利。现在,他们希望历史能够重演。而他们的对手——日本联合舰队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术部署。伊东佑亨把他最好的4艘快速巡洋舰单独编组成一支部队,让它们可以在战场上来去自如,而他自己则率领其余的军舰跟随在这4艘巡洋舰后面投入战斗。

现在,双方排兵布阵已定,两支舰队都开始忙碌起来。船舱里,轮机兵们正在挥舞着铁锹把煤送进炉膛里,给军舰加足马力;炮手们把炮弹装填进炮膛,再把棉花塞进自己的耳朵,等待着射击命令;军官们站在舰桥上通过望远镜默默地相互打量着对方。这时最紧张的要属各舰上的观测员们。他们时而抬头用望远镜向敌人观望,时而俯下身来埋头计算。他们要准确地计算出敌我双方的距离,一旦敌人进入己方大炮的射程以内,立刻通知长官开炮射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里大家各忙各的,没有人多说什么,周围只有军舰上蒸汽机发出的轰鸣声。

互有胜负

12时50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上的305毫米前主炮打出了这场海战的第一发炮弹。海战正式打响。这颗炮弹朝5000米以外的日本巡洋舰飞去,可惜没有命中目标。更糟糕的是,“定远”号舰桥由于年久失修,被大炮射击时产生的震动震塌,站在上面的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统一指挥,现在各舰只能各自为战了。4艘日本快速巡洋舰以“吉野”号为首,快速通过北洋舰队的正面,绕到了北洋舰队薄弱的右翼。它们集中火力攻击处在队列最右边的北洋舰队“超勇”号和“扬威”号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是清朝政府于1871年从英国购买的老式军舰,已经有20年的舰龄,航速慢,不够灵活。在日舰的打击之下,“超勇”号很快被击沉;“扬威”号受到重创,被迫退出战场,独自前往附近海岸抢滩搁浅。与此同时,北洋舰队也避开日军的锋芒,集中火力攻击日本舰队最后面几艘火力较弱的军舰。其中,日舰“比睿”号遭到北洋舰队“定远”号和“来远”号两舰交叉的猛列攻击,舰长被当场击毙,军舰也受到重创,被迫撤出战场。跟随在它左右的“扶桑”号、“赤诚”号、“西京丸”号也先后经受了北洋舰队炮火的洗礼,纷纷挂出重伤旗号,退出战场。“吉野”号等4舰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刻调转船头,赶来支援,掩护重伤的日舰撤退。而伊东佑亨则带领尚能作战的“千代田”号、“桥立”号、“严岛”号和他的旗舰“松岛”号继续按原计划绕到北洋舰队的背后,与“吉野”号等4艘巡洋舰形成前后夹击。北洋舰队陷入苦战。14时30分左右,北洋舰队的“济远”号巡洋舰和“广甲”号炮舰逃离战场。上一次丰岛海战,也是这艘“济远”号只顾自己逃命,不顾他人安危,才使两艘运输船一个被击沉一个被俘虏。现在危难关头,又是它率先逃跑,而且逃跑路上它还慌乱地撞沉了已经搁浅的“扬威”号。甲午海战结束后,“济远”号管带(舰长)方伯谦以临阵脱逃罪被处决。

最后的“致远”号

随着“济远”号和“广甲”号的逃离,北洋舰队处境越发不利。其中“来远”号、“平远”号、“经远”号、“靖远”号相继中弹起火。这4艘北洋舰队的主力巡洋舰被迫驶向附近的大鹿岛水域做紧急修理。仍然留在战场上坚持作战的只剩下“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铁甲舰和巡洋舰“致远”号。尽管形势危急,中国水兵仍在奋力作战。15时26分,“镇远”号发射的一发炮弹命中日军旗舰“松岛”号弹药库,引发大爆炸。“松岛”号丧失战斗力,伊东佑亨不得不更换旗舰。“松岛”号随后独自退出战场。这时北洋舰队的“致远”号巡洋舰也陷入了危机。“致远”号是一艘英国建造的快速巡洋舰。在北洋舰队各舰当中,它的航速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18节。但是为了追求速度,“致远”号牺牲了装甲防护能力,远不如“定远”号和“镇远”号那么结实耐打。现在海战已经打了两个多小时,“致远”号的船体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船舱内正在不断漏水,而且炮弹也已经用尽。管带邓世昌明白“致远”号已经撑不了多久了,他决定开足马力实施最后的冲锋,力争撞沉对北洋舰队威胁最大的日军“吉野”号巡洋舰。日本舰队发现“致远”号单枪匹马向“吉野”号冲过来,立刻集中火力对它射击。其中一发炮弹直接命中“致远”号的锅炉引发大爆炸,“致远”号迅速沉没。管带邓世昌拒绝接受救援,与他的军舰同沉大海,250余名水兵全部牺牲。

海水与眼泪

16时07分,伊东佑亨在炮舰“桥立”号上重新升起司令旗,恢复了对日本舰队的指挥。此刻,日军舰队分成了两个独立的部分。“吉野”号等4艘巡洋舰前往大鹿岛追击北洋舰队“来远”号、“平远”号、“经远”号、“靖远”号4舰,并且成功地击沉了“经远”号;而伊东佑亨率领剩下的“桥立”号、“严岛”号和“千代田”号继续围攻“定远”号和“镇远”号。“定远”号和“镇远”号是李鸿章数年前向德国定购的铁甲巨舰,两舰排水量7000吨,配备有305毫米口径的大炮。它们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强大的军舰,是中国海军的骄傲。日本为了对付这两艘巨舰,专门建造了“松岛”号、“严岛”号和“桥立”号3艘战舰。这3艘战舰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较小的船体上装上一门口径为320毫米的巨炮,目的就是要打穿“定远”号和“镇远”号船身上厚厚的装甲。可是日本人在实战中发现这种违反科学规律的小船扛大炮的做法毫无用处,那几门320毫米大炮根本就没有发射过几颗炮弹。日舰只能使用小口径火炮攻击。但是无论日本人怎么打,“定远”号和“镇远”号凭借着厚厚的装甲防护始终屹立不沉。面对打不沉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伊东佑亨逐渐失去了耐心。17时40分,他趁天黑之前的最后时刻召回了“吉野”号等4艘巡洋舰,然后整队撤出战场。北洋舰队因为军舰航速较慢,而且大都重伤在身,所以也没有追击。黄海大战至此落下帷幕。

这场海战,日军方面伤亡300余人,多艘战舰被重创。北洋舰队则伤亡800余人,损失了“超勇”号、“扬威”号、“致远”号、“经远”号和“广甲”号5艘战舰,但主力尚存。然而北洋舰队丧失了作战勇气,从此龟缩在港口里,将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几个月以后,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从陆路攻陷了北洋水师基地——刘公岛,曾经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北洋水师就此灰飞烟灭。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