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历代诗歌2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感融合得天衣无缝。虽在说理,但把理寓于情景之中,完全合乎“景入理势”的要求,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揭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孟浩然早年于家乡鹿门山隐居读书,四十岁入京求仕,却落第而归。后被罢相后任荆州长史的张九龄召为幕僚,不久病疽而死。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山水诗人,善于用五言诗描绘山水和田园景色。其诗淡雅自然,常用白描笔法绘出一幅幅天然图画。

这首小诗仅仅二十个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再读便觉诗中另有一番天地。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这首作品表现了诗人在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刹那间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懒散、闲适、爱春、惜春的情绪。

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作者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县)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他的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激昂慷慨,富于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歌颂一位从军侠义男儿。他出身幽燕侠客的故乡,以万里长征、从军报国作为自己的事业。他骑术出众,以此赌胜,重义轻生。一怒之下,须髯皆张,相貌威严魁梧。“黄云”以下,笔调一转,写这位豪侠之士的思乡柔情。然因未得立功报国而不愿归去,通过这样进一层的烘托,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侠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21岁中进士,做过右拾遗、尚书右丞等,也称王右丞。王维四十岁后隐居蓝田辋川,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有《王右丞集》。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小诗,在唐代就广为流传。玄宗时宫廷著名乐手李龟年安史之乱后汉落江南,经常演唱此曲,听者为之动容。这首小诗借咏红豆以寄相思,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相思》是当时梨园弟子最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的产地在“南国”,而朋友所在之地也在“南国”。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合后文的相思之情。下面是一个问句:“春来发几枝?”轻轻一问,承接前句极其自然。诗中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第三句紧接着希望对方“多采撷”。通过采撷红豆以寄托怀念的情绪,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是希望远方的友人珍惜珍贵的友谊,其语恳切动人。以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转动人,语意高妙。

最后一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切其名,又合相思之情,有双关之妙。“此物最相思”就好像是说:只有这红豆最惹人喜爱,最叫人难以忘怀。这是对为什么“愿君多采撷”的补充解释。而从这最后一句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诗人不能忘怀的便不言自明。一个“最”字,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的含蓄蕴藉。

诗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少年的热情,句句不离红豆,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王维善于提炼这种朴素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成为当时的流行名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懊,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本诗是王维19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其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

诗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读者的想像慢慢地跟着诗人的描述向前推近,终于来到了桃源。

全诗的主要部分即为中间的十二句。开始两句点明“物外起田园”。接着,便一连展现了桃源中多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极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诗情画意。渔人的闯入也令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争”、“集”等一连串动词,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人们的神色动态和心理,表现出桃源中人热情、淳朴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接下来诗人紧扣住桃花源景色的特色,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的美妙,并追述了桃源的来历。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变快。作者紧紧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口气写下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等许多内容。意境迷茫,韵味飘忽,令人回味无穷。

诗中展现的是多幅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去玩味、想像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便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赴西北边疆的诗。这个友人姓元,排行第二,其人的生平不详。此诗是王维在渭城为他送行所作。送别友人,恋恋不舍,伤感之中又必须劝慰行者,王维这首诗表现得含蓄深长。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历来评价很高。唐汝洵说:“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后被编入乐府,成为传唱最久的歌曲。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高适(706~765),字达夫,沧州渤海是(今河北省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过了多年漫游生活。后任节度使和州刺史等职,官终散骑常侍。高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感情真挚爽朗。有《高常诗集》。

这是一首送别诗,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严冬景色,点出了送别时的氛围。这既反映了诗人和董大的深厚情谊,也表现了诗人开朗、达观的情怀,接着勉励不要忧虑前路孤寂,要知道天下知己很多。这种劝慰切合了董大作为音乐家的身份。在这酷寒阴冷的日子送别友人,更有一份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牵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岑参(715~769),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岑参官至嘉州刺史。存诗三百八十余诗。他的诗想像丰富,气势磅礴,悲壮奇峭,语言明快,音调铿锵,充满了豪情壮语和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有《岑嘉州诗集》。

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诗人借着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机,写下此诗。

这首诗写北方飞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态势。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给全诗定下豪迈乐观的情调。写风中红旗,用凝固字眼来形容,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有意避实返虚,通过想像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殷蹯《河岳英灵集》评岑参诗“语奇体俊,意亦造奇”。从实际景物中求奇,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想像,突出事物的奇异之处,符合艺术的真实。这首诗最能表现岑参边塞诗“好奇”的特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东),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托克马克,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25岁出蜀,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因道士吴筠及贺知章推荐,被召为翰林供奉,但不久又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他因附和永王磷,被牵连,随被贬官并流放于夜郎,途中遇大赦得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公元762年病死于当涂。

李白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绝句诗,现存一百六十余首,是他作品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部分,雄奇壮丽,流畅自然,感情真率,琅琅上口。有《李太白集》。

月白霜清,是清秋的夜景,用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它们都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诗中的。而这首诗中的“疑是地上霜”则是叙述,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刹那的错觉。秋月是明亮而清冷的,对于作客他乡的人来说,最容易触动秋怀旅思。凝望月亮,也不免使人想到家里的妻儿父母,想到故乡的一切。想着想着,诗人渐渐低下了头,完全沉浸在思乡的情绪中。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淚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乐府曲调名。这首诗是李白用旧题写作的新词。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之时,是他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最能体现他诗歌雄奇奔放风格的名篇。此诗通过描写蜀道的高峻奇险,一方面赞颂祖国山河的壮丽;另一方面,诗人敏锐地预感到国家动乱即将爆发,担心会发生军阀割据的现象,因此,劝友人不要贪图锦城之乐,宜早日离家返蜀。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大体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本诗用夸张浪漫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的苦衷。李白的夸张惊心动魄。“白发三千丈”是不可能的,诗人解释了一下:“缘愁似个长”,就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人内心的愁苦是无法衡量的,对人对事的愁苦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诗人化无形为有形,让人充分体验到他内心愁苦的深重。“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补充,原来无端的感慨是因为览镜而生。诗人当然知道“得秋霜”的真实原因,只不过不想点破,以免无法遏制。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悦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末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游历各地,回到东鲁故居,不久他再一次离开家,南游吴越。这首诗便是告别东鲁的朋友时所作,故诗题又名《别东鲁诸公》。

这首诗融记梦、游仙、山水为一体,充分显露了李白自由奔放、不受现实规范的精神品格。在这种游山水、游仙境的极度欢快中,诗人恍然惊醒,跌落到现实世界。有了这样一番梦中神奇经历的诗人,就更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了,人生失意涌上心头时,就决意“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了,其中,除了对名山仙境的向往之外,更是对现实的蔑视,对权贵的抗争。

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白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除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这首诗的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劝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作品的气势动荡汗合,艺术效果惊心动魄,堪称独一无二。全诗约可分为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采取欲抑先扬、忽翕忽张的手法,最后盖棺定论。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琊台”,颂扬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灭六国定天下的威风。一个“扫”字便展现了秦王的赫赫声名;再用“虎视”形容他雄姿勃勃,更觉咄咄逼人;紧接着写他统一天下犹如破竹。“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一个“决”字显出秦王的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所以天下诸侯臣服于秦。字字掷地有声,句句语气饱满,赞扬之意早已溢于言表。诗篇到“明断”句时,一扬再扬,为后段的转折蓄势。“收兵”二句写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取的巩固政权的两大措施,也是气势非凡。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形象的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逸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先写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可笑之举。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突转,一如骏马离坡。描写秦始皇既希冀不死又建高陵,揭示出他自私、矛盾、利令智昏的内心世界。可是诗人并没有在此草草收篇,在写秦始皇求仙梦最终破灭之前,又掀起一个高潮。据说,始皇为了求仙不受阻,曾派人运载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并射死一条鲸。诗人运用想像与高度夸张的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有声有色,惊险奇幻,光怪陆离。他之所以这样写,既是为了给诗篇增添一种奇幻惊险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好准备。征服了长鲸,总该求到不死药了吧?哪里知道,始皇在此后不久便病死于巡行途中。

最后两句是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惊心动魄。一代英主竟为一方士所骗,让其大讨便宜。历史的嘲弄的确无情!

这首诗将史实与夸张、想像有机结合,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欲抑先扬,既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又有奔放、浪漫的激情,确为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诗作。

此诗约作于长安放还之后,诗人与友人登高宴饮,兴酣作此篇。诗之开篇就是以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气势汹涌地向读者迎面扑来。紧接着的排比,从空间之夸张进入时间的想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生短促,不直接自伤老大,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然可见。以下诗情渐趋狂放,行乐不可无酒,自然切入饮酒、咏酒之主题。李白自视为天上谪仙,对天上月宫多向往之情。诗人的“须尽欢”与“必有用”之纵情及强烈的自信,隐含有放逐出长安的牢骚,以及自我安慰、振作,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意向。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眼花耳热之醉态跃然纸上,千载之下使人如闻高声之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短句的忽然插入使诗歌节奏突变,诗歌已经还原为生活。“与君歌一曲”为饮酒歌中之劝酒歌。对权贵的蔑视,“但愿长醉”的牢骚,已由狂放转向愤慨,这是李白借酒浇愁的原因。在这种深广忧愤情绪的促动下,酒兴越喝越浓,越喝越狂,主客混淆,醉态毕现。结句落实到“万古愁”之悲,回应开篇,使全诗的格调浑融整一。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诗作。

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春,作者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适逢朝廷宣布天下大赦,立即东下江陵,并作了此诗,以抒写自己那时畅快喜悦的心情。

整首诗给人一种空足飞动、锋棱挺拔之感,然而不能仅仅欣赏它的豪爽气势,全诗还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迅疾雄峻中又带有欢悦豪情。

两岸的猿声,本来给人凄怨悲苦的感受,此时已让作者的喜悦之情冲淡了。最后一句作者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写行舟的速度,突出了自己急欲还乡再见亲人的迫切心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本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当时李白正游历于襄阳、汉口一带。孟浩然刚于前一年应试落第而归,于这年春孟浩然东游吴越,李白于汉口为之送行。在长江旁边黄鹤楼之前,诗人送别友人。友人乘舟已经逐渐远去,诗人依然恋恋不舍,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孤帆消失在天际的尽头。这一伫立凝望,是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是深厚友情的流露。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是少年断肠的离别,也不是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一种诗意的离别。它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下独自饮酒,诗人李白充分品尝了人生的孤独。诗人不说现实中到处碰壁,不说世无知音,而是在月夜花间,举杯邀月,对着明月、对着自己的身影,起舞畅饮,一切皆在不言之中。然明月与身影毕竟是无知之物,“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它们最终也无法使诗人摆脱孤独,反而更加孤独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生于巩(今河南省巩县)。天宝五年(746),杜甫西入长安,两次应试,均未中第,困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起,杜甫举家北逃,避难都州羌村。后寄寓四川成都西郊草堂。在此期间,曾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也曾在绵州、梓州、射洪、汉州等地,过了两年多流亡生活。大历三年(768)初,杜甫携家出三峡,在湘、鄂一带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最后死在自长沙去岳阳途中的船上。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社会从繁荣趋向衰落的时期,备尝生活和战乱之苦,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故能写出不少很有价值的诗篇。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甚大,后人尊其为“诗圣”。其绝句作品,多为入蜀后所作,清新自然,晓畅凝炼。有《杜少陵集》。

这是诗人早年漫游时期的作品,诗歌显示了杜甫开阔的胸襟和青年时期蓬勃的朝气。岱宗横跨齐鲁,郁郁苍苍,诗人初登泰山,赞叹之情由衷流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惊叹与仰慕之情。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的风貌,高大巍峨,山阳、山阴昏晓分明,一个“割”字使场景显得生动,山中云气蒸腾,涤荡了诗人的心胸;诗人极目远方,眺望着黄昏的归鸟。这一切并不能令诗人满足,如果要将“众山”尽收眼底,就必须“凌绝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壮志凌云的青年诗人的胸怀,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真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作。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在至德元年(756)六月,唐朝都城长安为安史叛军攻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七月,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去投奔肃宗。但途中不幸被叛军所获,带到长安。

诗人沦陷在长安,又是一个新的春天来到。由于山河破碎、家国沦亡,往日繁华喧闹的京城野草树木丛生,眼前一片荒凉孤寂。诗人触景生情,亡国的愁苦之恨再度涌上心头。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遭逢乱世,更加思念家人,家书又无由抵达。思念过于强烈,搔头动作过于频繁,白发为之稀疏。这种强烈的思亲情绪,与亡国的现实背景结合在一起,特别打动人心。

这首诗的感情沉着含蓄,真挚自然;内容由景及人,十分丰富但又绝不芜杂;诗的格律严谨却不呆板,因而此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作。

“安史之乱”过程中,诗人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写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石壕吏》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人采用纯客观的记录方式,将自己傍晚投宿石壕村的见闻如实叙述出来。战争驱使大量的年轻男性劳力奔赴战场,战死沙场。诗人所投宿的这一家,居然三个儿子都在前线,其中二位已经阵亡。县吏犹来捉丁不已,最终竟驱赶老妪应役。家中只剩下妇孺老幼。生产的凋敝、农村的贫困,也将是必然的事实,诗人对县吏滥捕丁役虽有所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诗作。

这首诗中所咏叹的佳人有其喻托象征意义。她遇关中丧败战乱,骨肉被杀。自家夫婿又喜新厌旧,将她无情抛弃,所以,她被迫与空谷、清泉、松柏、修竹为伍。诗人一再求仕,却一再被朝廷所弃置。到“安史之乱”平定,他人皆升官晋级,诗人却被逼辞官。其经历、出处、操守,与这位佳人极其相似,既是自恃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是被世俗抛弃的结果。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时写了这首七律。诗人在成都定居后,多次拜祭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品格、功业、成就深表仰慕,也为诸葛亮事业的最终未成而深至惋惜之情。诗歌开篇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环境,松柏森森,为诗人指点“丞相祠堂”的路径,这与诗人前去拜祭的心情相吻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写诸葛亮的身后寂寞,也是世无俊杰的曲隐表述。后四句对诸葛亮功业的咏叹中,渗透了个人失落的感伤。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君主对人才重视到这等地步,足令后代文人志士羡慕不已。诸葛亮因此鞠躬尽瘁,辅佐两朝,死而后已。这样的明君、贤臣际遇,是后代有志效忠朝廷的才智之士们的楷模。诗人向往古人之时,也就是在为自身的不遇而苦恨。难得君臣如此投合,诸葛亮居然还是抱憾而终,诗人不禁为其泪流满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社心解》)。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洛阳、郑、汴等州。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纷纷投降。此时正漂泊于梓州(今四川三台)一带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诗人一反含蓄敛抑、沉郁顿挫的作风,痛快淋漓,一泻千里。这是诗人听说“安史之乱”全面平定、国家再得安宁之际大喜过望心情的真实流露。喜讯传来,涕泪纵横。“漫卷”的动作显得既有为乡回收拾行装的目的,又是这样漫不经心,这完全是狂喜之余下意识的行动。结尾用四个地名形成工整对偶,同时显示在诗人的想像中,回家的路程是如此的轻快,如闪电般迅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国家并没有像杜甫所期望的那样恢复和平宁静,地方藩镇势力的跋扈,吐蕃外敌的入侵,使得大唐帝国多灾多难。春日登楼眺望远方,诗人的心情格外压抑沉闷。自然界已经春回大地,国家的春天诗人还是看不见。所见的只是“万方多难”,尤其是“西山寇盗”的猖獗,诗人不能不为国家的前程而担忧,他在愤恨吐蕃入侵之时,再次对诸葛亮深表仰慕之情。这种仰慕里也包含着对现实的期待,渴望能出现一位文功武略似诸葛亮的贤臣,辅佐大唐帝国。回想诸葛亮的功业未竟,又不禁扼腕痛惜。这种痛惜里所蕴涵的还是现实的殷忧,诸葛亮的悲剧下场似乎预示着现实的艰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亮是杜甫平生最敬仰的人,本诗用洗炼的语言赞颂诸葛亮的盖世功名,并对刘备一意孤行出兵伐吴,以至失败,国运日衰,使诸葛亮壮志难酬深表惋惜。

这首诗咏怀古迹。八阵图的遗迹中,遗留着诸葛亮的功绩,也流传着诸葛亮功业未竟的遗恨。为古人惋惜,同时也是在抒写自己无所成就的抑郁情怀。诗人不是为某次战役而惋惜,而是痛惜诸葛亮的才华、壮志的最后成空。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即杜甫逝世的当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所作。前两句追忆当年在长安王公豪贵之家听李龟年演唱的繁华往事,为以下所发感慨作铺垫,后二句包含着对社会和个人身世的无尽感慨。

遭逢世乱之后,重新遇见当年长安故人,便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李龟年的音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眼前人还在,音乐依旧,只是没有了当年的环境与心情。江南的再度重逢,就充满了沧桑之感。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评此诗云:“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这个茅草屋在第二年秋天就被大风吹掀了屋顶,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描写了诗人困苦的生活,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甚至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全诗共分四节。前五句为第一节,诗人从秋风的怒号,写到南村群童的调皮,目的都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现实窘境。因此,诗人接着就是对自己的贫窘生活的具体描述:多年布被,干冷似铁,骄儿无知,踹踏开裂,茅屋四壁漏雨,雨点如麻直落屋中。对自己生活困窘的描写,又是为了烘托更加贫寒困苦的下层百姓。于是,诗人立即将目光转向广大民众,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的千古绝句,而且只要百姓安乐,自己甘愿受冻,这样博大的胸襟,令人钦佩。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到了杜甫的笔下化为诗的语言,就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间四句写春雨悄然而至的情景,和春雨夜野外的景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揭示了一定的生活哲理,成为教育者的至理名言。当清晨走来,发现春雨润湿大地万物,花开得是那样的鲜艳,诗人的喜悦之情便洋溢于言表。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曾任驾部员外郎、仙州别驾,贬道州司马,其诗风壮丽酣畅,《金唐诗》录存十四首。

王翰的这首绝句一气呵成,写得畅快淋漓,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沙场是敌我拼战的地方,是残酷的,生死未卜的,诗人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不免略带悲凉情绪。但他却进一步超越了悲伤,要用“醉卧”来从容面对这血腥的战争,这又是何等的豪迈!这种豪迈之情来源于将士们誓死保卫国家、忠贞报国的盛唐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孟郊(715~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隐居于河南嵩山。元和九年(814)64岁得暴疾去世。他写过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更多的作品是在抒发自己的牢骚不平。其诗用语追求瘦硬,诗风属于韩愈的险怪一派。又以苦吟与贾岛齐名,被称为“郊寒岛瘦”。存诗四百多首。

这首诗作于诗人居官溧阳时。作品亲切而真诚地吟颂了伟大的母爱与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从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对于孟郊这个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母爱给他最深的印象,便是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开头两句由人及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接下来两句写慈母的动作和意志。游子离家前的一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如此细密,是由于怕儿子迟迟难归,所以得把衣衫缝得结实一点。可慈母的心里当然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亲切感人。

这里有的不是言语和眼泪,只是一个普通常见的场景。而正是这真挚的爱,拨动了每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全天下儿女们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以及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卢纶,生卒年不详,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边疆军旅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其诗五卷,存诗三百三十多首。

全诗气势豪壮,语言精炼,音节铿锵。“林暗草惊风”一首写将军夜猎,误射石头,以表现将军的勇武与臂力惊人。诗人将李广之事稍加改写,增加了夜晚射猎、平明寻找的时间差,为这一插曲平添几分戏剧色彩。“月黑雁飞高”一首写敌军的连夜溃逃,将军不畏大雪,轻骑追赶。这些场景的构思,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文面,有很高的造诣。有《柳河东集》。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通过对山水雪景的描写,借咏隐居山水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情感上的孤傲。这首诗创造出一种空旷孤寂的意境,在描绘山水的同时,转入内心世界的探索,披露郁结的悲愤,或抒发思乡之愁苦,在孤寂的意境中渗透着凄苦与孤傲,意境高远。诗人故意设置如此一个万籁俱寂、凄寒冷落的场面,“孤舟蓑笠翁”傲世独立、不畏风雪的风神骨韵,被极其鲜明地突出出来。称这首诗为“绝唱”,应不是过誉。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出生于嘉兴。贞元六年(790)前后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会昌二年病卒,享年七十一。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现存诗八百余首,题材多样,意境优美,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有《刘梦得文集》。

本诗写于作者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时。

诗人借西晋灭吴的历史,表达了他“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进步历史观,警告了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势力,抒发了诗人希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政治理想。诗的开篇极力渲染王漳出兵的赫赫声势,大军势如破竹的进程,所到之处,摧枯拉朽。东吴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哪怕是江中的铁索也无法阻挡魏军进攻的步伐。金陵王气的黯然与一片降幡的高挂,彻底宣告了割据分裂的失败。人世沧桑,山形依旧,古垒萧萧,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今逢四海为家日”,诗人是希望地方势力认清形势,不要做出违背历史潮流的事情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赞赏,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本诗集中描绘了乌衣巷的现状,对它的过去,仅巧妙地加以暗示,诗人的感情更是含而不露,语言浅显,却使人回味无穷。诗人不直接描写乌衣巷当年的盛况或眼前的萧条,只是以住宅主人的变迁来表现历史的盛衰。住宅主人身份的改变,又是通过喜欢回归旧巢的燕子来表现,曲折层深。施补华《岘说诗》评后二句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能应进士科考试。早年即有诗名,见知于韩愈、皇甫松,死时年仅27岁。他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匠心独运,构思奇特,使作品别具风格。有《昌谷集》。

诗人所写的《南园》诗一组共十三首,这里选录其一。诗歌由两个问句构成,直抒胸臆,慷慨激昂。第一个问句引出内心远大志向,诗人亟盼为国平定外患战乱。第二个问句道出受压抑的苦闷,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凌烟阁上,没有一个是书生,诗人作为一介书生,在愤慨中对前程就有点悲观了。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阀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椎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颻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圭(今陕西省渭南市),生于河南新郑。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晚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任太子少傅,进封冯翊县侯。他是当时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较出色的词人。他的诗艺术形象鲜明,语言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他的一些抒情写景的绝句诗,明净优美,很有特色。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写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任周至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三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杨贵妃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但唐玄宗见她生得国色天香,又擅歌舞,于是便纳为自己的妃子。从此,唐玄宗整日与杨贵妃吃喝享乐,不理朝政,任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玄宗携杨贵妃西逃。在逃至马嵬坡时,唐朝将士一致要求处死导致此次变乱的罪魁祸首杨国忠、杨贵妃。唐玄宗被逼无奈,下令缢死了杨贵妃。诗人取材于这段历史,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借助一点历史的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幻化出一个宛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诗作。

这部作品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秋天。当时作者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非常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作品借叙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高超技艺,抒发了诗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这首诗具有颇高的艺术性。首先,把歌咏者和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两者命运相同,息息相关。其次,诗中写景物、写音乐,都运用了非常高超的手段,而且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悲凉幽怨的气氛里。其三,长诗的语言生动形象,概括力很强,而且转折跳跃,简洁灵活,所以脍炙人口,极易背诵。

琵琶女这个形象塑造得非常真实生动,而且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诗作深刻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伤害的艺人、乐伎们的悲惨命运。在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作者坦露了自我形象。本是同病相怜,“我”的诉说,反过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凄苦感人的琵琶声又激动了作者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诗作。

这是诗人16岁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显示出诗人早年的非凡才华。诗人的敏锐、特异的禀赋,也是每一位一流作家必须具备的条件。据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拿他的姓名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读此诗后立即改口,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白居易因此成名。诗歌以漫天遍野生长的“原上草”,烘托离人的绵绵相思情意。前四句写芳草的顽强生命力,富有哲理意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离人的别愁,也像这生生不息的野草一样,追随友人一直到天涯。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诗作。

这首诗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处处扣住“初春”做文章。这里,春水才涨平湖岸,早莺在暖树上歇息,享受和煦的阳光;新燕在辛勤劳作,修补旧巢。渐渐开放的杂乱的花卉,让人眼花缭乱;冒绿的小草,短浅刚刚能淹没马蹄。到处洋溢着早春的生机,春意盎然的日子指日可待。诗人陶醉于此,就有赏玩不够的感觉了。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诗作。

这首赏菊诗,表现的是诗人的隐逸情怀。秋日菊花盛开,屋舍旁、篱笆外,处处环绕。这让诗人联想起东晋隐士陶渊明,因此也牵引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后二句补充说明爱菊的理由。菊花在秋日的萧条时节开放,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秋日转寒,菊花开后,大自然将一片荒凉,这就令人倍加珍惜了。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作者贾岛,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他的诗风清奇僻苦,以写荒寂之景见长,而且讲究锤字炼句,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布局方面也同样煞费苦心。

诗人有过出家的经历,还俗后又事事不得意,内心郁闷蓄积到一定程度,就转向山水景物,寻求慰藉。这首诗是题友人的隐居处所,流露的是诗人自己的情趣向往。幽居周围的景色,荒僻静谧,这是贾岛喜欢的格调。诗人转向隐逸之际,摆脱不了内心的悲苦。而这些山水在悲苦心境的投射中,变得寂寞、衰飒、冷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诗中名句,据说贾岛考虑是用“敲”字还是“推”字,过于出神,误闯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以为“僧敲月下门”更佳,两人从此结下友谊。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诗作。

这首诗首句提问,省略了问话的内容,但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可想而知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省掉问句,只有童子的回答。最后一句又是答复对方的问题,自然问句又省略了。一问三答被作者精简为二十字,其中的奥妙可见一斑。

然而,简练的语言并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善于抒情才是本诗的突出特色。一般探访朋友,问后知道他外出了,自然就扫兴而返了。但本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继而二问三问,而且每问逐层深入,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复杂的感情,可见朋友之间的情深意切。三番答问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有起有伏的。“松下问童子”时,心情愉快,心中充满希望;“言师采药去”,突然听到自己不想听到的回答,心情一下低落下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但到最后一句回答,“云深不知处”,心情一下跌入谷底,也就怅然若失,无可奈何了。由此可见,本诗在平淡的抒情中满溢着真挚、深沉的情感。诗中隐者以采药为生,是一个真隐士。贾岛对他有钦慕之情,所以用白云显示其高洁,用苍松赞美其风骨,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诗作。

清明在阴历三月上旬,相当于阳历4月5日前后,民间于此日有扫墓或郊游之风俗。本诗描写了在清明时节微雨中,路上行人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在这美好春光来临时淡淡的忧愁情绪,传达了那种“雨纷纷”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首先,作者以“雨”的“纷纷”来形容雨境,同时也表达出那位雨中行路人的心情。第二句更表现出行人的伤感和伤怀。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有着浓郁感情色彩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共同游春玩赏,或上坟扫墓的日子。而行人此时却孤身赶路,给人未有归宿的漂泊感,使人触景伤怀。接着写出行人这时的一个心态,要找一个客栈酒店来聊以自慰,一则可以避雨,二则可以借酒来解除心中的凄寒愁绪。于是,就问酒家在何处了。

这首诗,整篇是通俗的语气,毫无营造之痕。篇法也自然,起承转合自然天成。全诗到了高潮时,不是一览无余,而是佳境初开,耐人寻味。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这些景物并不是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第一句写山,写山路;第二句写云,写人家,都是客观的描述,虽用了一个“寒”字,但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停车坐爱枫林晚”,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人难以抑制惊喜之情。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作好铺垫,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与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为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叙事抒情,实际也是起写景衬托的作用,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为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示出秋色的迷人。而在一笔重写之后,戛然而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的咏史诗往往寓意深长,借古讽今,针对现实的黑暗与腐朽,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这首诗咏写的是本朝的历史,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宫的纵情享乐,将唐帝国拖入最为深重的灾难。诗人选择了千里飞驰、递送荔枝这样一个角度落笔。首二句是铺垫,写李、杨二人生活享受的排场。登上骊山,回望长安,锦绣成堆。一路盘旋到山顶,宫殿鳞次栉比,宫门迤逦打开。这样庞大的建筑,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凝结着多少百姓的血泪,诗人不做明白揭示。后二句转入传送荔枝的话题,却也是点到为止。为博取妃子一笑,皇帝不惜劳民伤财。诗人用“无人知是荔枝来”轻轻带过,语带讽刺,含蓄浑厚。苏轼《荔枝叹》说:“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流血溅千载。”将触目惊心的悲惨结果完全揭示出来,这正是杜牧这首诗在含蓄中留给读者回味的。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于八叉手之间作成,故有“温八叉”之称。屡试进士不第,又曾得罪当时宰相而受打击。一度官方城(今河南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世称温方城、温助教。有《温飞卿诗集》和词集《金荃集》。

本诗写的便是鼓瑟女子别离的悲怨。第一句是对女主人公的心境描写。一觉醒来,她发现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的冰簟银床陪伴着自己。第二句写景,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偶尔轻轻掠过几缕飘浮的云絮。接下来一句承接上句的“碧天”,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主人公凝神屏气,倾听雁声,若有所思。而她的思绪也随着大雁向南飞去。最后一句只描绘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可能借以形容楼阁的豪华,点明女主人公是一富家女子。诗人似乎撇开女主人公,只写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怨思、孤寂,却好像已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增添了不尽的余韵。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诗作。

这首诗咏写嫦娥冷清的生活环境以及内心的孤寂,反映的是人间女子的情感,而且也是从民间女子的观察角度出发。首句写女子的长夜无眠,烛光越来越黯淡,投射在“云母屏风”上,留下了一层深深的暗影。长夜渐渐煎熬过去,拂晓即将来临,这位女子遥望户外的星空,不禁为与自己有着共同寂寞处境的嫦娥伤悲,揣想嫦娥应该为自己偷吃灵药、奔月而去的行为后悔。从这个角度咏叹嫦娥是全新的。

无题(其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诗作。

这是写爱情的名篇。首句回顾了两人交往的历史:短暂相见的幸福,痛苦难忍的别离,间隔久远的苦恋。次句“东风无力百花残”描绘了一幅美好景色无可奈何流逝而去的景象,作为今日离别思念的背景衬托。颔联是歌颂爱情的名句,诗人巧妙地用“春蚕”、“蜡炬”为喻,写出恋人之间缠绵往复、至死不休的痴情,和相思无益、肝肠寸断的深哀巨痛。“晓镜”句写己,愁苦而使云鬓改色;“夜吟”句写对方,相思无眠,在月光下沉吟。末联点明两人相隔不远,只是因某种阻隔而不得相见,只能托信使传递消息。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作者罗隐(833~909),原名横,字照谏,自号江东生,新登(今浙江省桐庐县)人,一作余杭(今浙江余杭)人。屡试进士不中,遂改名为隐。曾投奔吴越王钱镠,官至谏议大夫。其诗多有讽刺现实之作,因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后人辑有《罗昭谏集》。

作者仕途坎坷,屡应进士而不中,于是作《自遣》,聊以自慰。这首诗表现了他仕途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也包含有作者愤世嫉俗之意。本诗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故为历代文人传诵。

秋江写望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作者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浪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称为“梅妻鹤子”。其诗风格淡远,给人一种幽寂的意境。

这首诗描写了一派静谧的秋江景色:只只鹭鸶安静地在沙滩上打盹,一切景物都很安静,水平如镜连一丝涟漪都没有。片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水洗涮得白净晶莹,十分惹人喜爱。但作者通过对渔船上升起的缕缕炊烟的描写,把这寂静的世界点活,使人由静见动,回味无穷。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与苏轼同登进士。曾巩在文学上主要以散文知名,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他的文章非常有名,而诗才常被人忽视。曾巩的诗做得也很好,其七绝清新简练,有王安石的风致。

这首诗写柳絮趁着东风,到处飞扬,铺天盖地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有趣,抓住了柳絮的特色,使之性格化,借以讽刺那种得志便猖狂的现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修辞精炼,常运用散文的句法入诗,对后来宋诗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

这首诗是王安石路过瓜洲,怀念金陵(今南京)的故居而作。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暖的春风阿,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日阿,什么时候才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全诗感情真挚,境界优美,韵调悠扬。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几经修改,是作者不断追求完美的著名例证。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诗作。

这首庆祝元日的七言绝句。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张贴门联,以驱邪避鬼。文章写得生动活泼,绘声绘色,生活气息很浓。从诗的表面意思来看,并无不妥,然而作者却别有用心,当时他正拜相推行新政,因此想借新年新气象隐喻自己的雄才大志,在他的心目中,新政犹如春风有助屠苏酒的酿造。后段则影射百姓引颈祈盼的心情,全诗寓意深长,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和期望。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苏轼(1073~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北宋多才多艺的作家,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格雄浑,语言奔放,挥洒自如,想像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致。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特点,惟妙惟肖地勾画出雨过天晴的西湖景致。更用美妙的联想,把西湖和西施相比,贴切又富有诗意,所以西湖从此赢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自还广陵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写得精致细密,秀丽有余,但气魄较弱。有《淮海集》。

这首诗描写深秋季节江边的景象。诗人抓住人们常见的江边群鸟的举动,或静或动,写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展示了一幅秋鸟戏水图。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公元1210年春天死的。这是他写的最后一首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可动摇的政治信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诗中所蕴含和蓄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知南康军,秘阁修撰,宝文阁待制。卒谥文。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讲学不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世称朱文公。为文以穷理致用为主,反对浮华无实,语言简洁明白。有《朱文公文集》(亦称《晦庵集》)。

这首《观书有感》语言浅易平淡,风格清新。

诗人通过这一生动的自然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世间的一切都在不停的运转变化当中,无论读书或是做人,只有放开胸怀,不断地吸收外界的新鲜事物与知识,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领会人生的种种细微的美丽,拥有更清澈的智慧,永远不会因停滞闭塞而腐朽落伍,被世界被整个时代所抛弃。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其学出于叶适,与真德秀友善。江湖派诗人,最擅长七言绝句。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名作,作者叶绍翁是南宋末年江湖派诗人,向来对诚斋体的“活法”尊崇备至。《游园不值》一诗语言浅易明畅,意境清新活泼,别具新巧之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首句“怜”字已流露出诗人对春光、对大自然生命的无限珍爱。春天是生命萌发的季节,万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哪怕一片青苔也是如此,所以当他看到屐齿踩在青苔上留下道道的印记,不觉心生怜惜。这样细腻敏锐的感受深蕴于平淡的字句中,耐人寻味。“小扣柴扉久不开”,“小扣”说明手势很轻,心境平和,“久”字说明等待时间很长,留恋不愿离去。叩门良久,无人应答,失望之际,忽然看到一枝娇艳的杏花不知何时探出墙头,正悄悄地吐露着春的消息,而这一枝杏花令人欣然想到园内的春光该是如何美丽多姿,于是无限喜悦立即代替了游园不值的惆怅。

人曰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作者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又改司隶大夫。后因得罪隋炀帝,下狱死。其诗虽带有较浓厚的齐梁色彩,却有北方诗歌的刚健清新之气。代表作《昔昔盐》、《人曰思归》深情委婉,颇为传诵。所作边塞诗对唐朝边塞诗有一定的影响,《豫章行》则对七言歌行体的发展有所贡献。有辑本《薛司隶集》。

此诗构思巧妙,前无古人。整首诗都是对于离家、归家日期的计算,以描写这样的心理活动来抒发思家的深情,是很含蓄的,也是很新颖别致的。

四句诗两两对偶,不用典故,对仗工巧。如叙家常而又章法井然、声韵悠扬。非常接近唐代的五言绝句。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工诗文,但以词成名,有今人所辑《李清照集》。

本诗通过对项羽的追忆,抒发了诗人伟大的气魄,本诗一改清新婉转的风格,使其豪放,洒脱的个性千古流传。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元人南侵,文天祥起兵抗战,任右丞相兼枢密使。1278年兵败被俘,坚贞不屈;1282年慷慨就义(一作1283)。诗文风格苍凉沉郁,有《文山先生全集》。

此诗作于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后,元将张弘范押之同行,攻打崖山,屡迫文招降崖山守张世杰,文天祥即以此诗示之。全诗将纪实与抒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国破家亡的背景经历为衬托,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观梅有感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作者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省徐水县)人。至元十九年(1282)被荐入朝,曾任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辞官,此后累征不出,隐逸山林,授徒以终。刘因富于文才,所写的诗大多有关古今兴亡,寄托故国之思,表现了作者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民族气节。有《静修先生文集》。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后两句则宕开一笔抒,先是担心江南春色已减,西湖之梅恐已衰歇。

作者由梅花抒发了对故国家园的无限眷恋之情,思到极处,默然神伤,读后引起人刻骨铭心的共鸣!

岳鄂王墓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作者赵孟帄(1254~1322),字子昂,别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帄为元代成就最高的书画家,亦善诗文。有《松雪斋集》。

此诗以岳坟的荒凉景象起兴,表达了对岳飞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并由此而联想到南宋君臣不顾国家社稷与中原父老,偏安东南一隅,以致最终酿成亡国惨剧。此诗结尾两句,即蕴涵着诗人无尽的家国之思、亡国之恨。

燕姬曲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短鞭娇滴滴。

春风澹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着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

作者萨都剌(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生于代州(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1327)登进士第,历官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等。不久因触犯权贵遭贬。晚年喜游赏山水,是元代著名诗词作家,其诗多写山水风光。有《雁门集》。

此诗以乐府民歌体,歌咏一位燕京少女。前四句写这位女子的出游,着重表现她娇媚欢快。“春风”至“紫帘”四句,写出游归来,因沐浴大好春光而春心荡漾,后四句写次日清晨醒来时的失意与无奈,形象地传达出少女年华如水之叹。三个层次随时间而展开,脉络清晰;而其间所含蕴的或轻快或寂寞或哀怨的不同情调,则又富于变化,从多角度描绘出这位多情善感的美丽女子的形象。

墨梅

我家洗研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九里先生等,诸暨(今属浙江省)人。元末著名画家,擅长画梅花与竹石,自号“梅花屋主”。少时家贫,终日放牛,刻苦学画读书,曾因贪读书而丢牛受责。求学之志不改,终致才艺双全。后因应进士举不第,遂绝做官之念,隐居九里山,朱元璋攻越,统军胡大海待王冕以礼,不久病逝。其诗作不多,主要反映民间疾苦,抒发个人情志。造语清朴,洗炼洒脱,在元诗中自成一派。有《竹斋诗集》。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梁甫吟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悽。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通经史,工诗文,精晓天文、兵法。元至顺四年(1333)举进士,官至浙江儒学副提举,后弃官归隐。朱元璋攻越,征聘刘基。刘基是朱元璋重要谋士,为明朝开国功臣。曾任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等职,封诚意伯。其诗古朴豪放,自成一家。有《诚意伯文集》。

《梁甫吟》系乐府旧题,后人多用于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刘基这首乐府诗,表达他对于元代末年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运用了大量忠臣被弃、小人得志之典,体现了诗人因现实而起的不平之气,具有深广的历史蕴涵。全诗虽无精巧的结构安排,却一气呵成,感人至深。

田家夜舂

新妇舂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

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

作者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初应召纂修《元史》,授官户部侍郎,固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以改修府治获罪,高启受牵连,被腰斩于市,年仅39岁。高启博学工诗,诗学众长,而各体兼备,他擅长多种诗体,尤以歌行最出色。其诗秀逸而少雕饰,早期作品较能反映民生疾苦。有《高太史大全集》等。

这首诗写的是元末战乱年月,一户农家的一幅生活小景。通过描写农妇的辛勤操劳和生活条件的极端恶劣,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现实。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曾任河南、山西等地巡抚多年。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大败明军,英宗被俘。于谦在敌军进逼北京时,拥立景帝,保卫北京,击退敌军。后英宗复辟,听信谗言,杀害于谦。其诗质朴刚劲,不尚雕饰。有《于肃愍公集》。

诗人借咏物以抒怀,将石灰的特性加以拟人化处理,使之成为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诗中句句不离石灰,却句句意在写人。咏物与抒怀妙合无垠,构思极为精巧。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任山东潍县等地县令。因岁饥为民请赈,得罪显宦高门,以病乞归,寄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尤以书画名世。其诗反映生活面较宽,感情真挚,文笔清新,很少用典,平白如话。许多诗篇同情人民疾苦,憎恨贪官污吏,充满愤世嫉俗之情。有《郑板桥集》。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咏物以抒情,表达坚定的人格理想。竹子虽不能迎风直立,但狂风过后总要重新挺起腰杆,因为它根植于岩石之中,故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诗人的人格理想也是如此。尽管人生世上,难免种种逆境与磨难,但只要坚持为人之本,就能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

己亥杂诗(选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别署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曾任宗人府及礼部主事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晚清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文学上诗、文、词兼擅,而以诗成就最高,为近代新诗风的开拓者。其诗风格瑰丽恣肆,富于想像,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