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七章深层加工:发展思维力

一、思维的涵义与形式

1对思维的科学解释

对思维作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多学科的努力。我国学者田运在《思维科学》一书中,对思维作了详尽的解释。

(1)脑科学的解释

脑科学实际上是一门综合科学,它包括脑物理学、脑化学、脑神经生理学等。它的基本层次有这样三个,这些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对思维作出了科学解释。

首先来看脑神经生理学对思维的解释。到现在为止,还是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的理论是对思维较完整的解释。巴甫洛夫把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体外和体内刺激的反应即反射区称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中,又把作用于人的各种条件刺激物分为两个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凡是引起暂时性神经联系的那些具体的条件刺激物叫第一信号;由第一信号所引起的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吃过臭肉的人一旦闻到臭肉味就会恶心,这就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人还有动物所没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这就是由语言文字这种信号所引起的大脑皮质上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如果闻到臭肉味或看到臭肉就引起恶心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那么,听到别人讲到臭肉味时也会引起恶心,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在这里,语言代替具体刺激物起着信号作用。游览过西湖的人当再读到描写西湖的诗句或散文时也会引起身在西湖时的那种对于秀丽景色的欢快感觉,这也是大脑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巴甫洛夫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思维,就是由于在人的大脑中存在上述两种信号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说:“如果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和表象对我们来讲是现实的第一信号,是个体的信号,那么,语言,首先特别是从语言器官到皮层去的运动刺激则是第二信号,即信号的信号。它们是现实的抽象,并可以进行概括,这就组成了为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思维,这种思维首先创立了一般人类的经验,而最后创立了科学,即人类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进行最高理解的工具。”

其次,早就有人企图对思维做出脑化学解释。60多年前,著名的奥地利神经病学家弗洛伊德曾预言:“有朝一日,每一种精神活动都可追溯到同脑的化学变化有关。”事实表明,他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人体感觉引起的神经冲动是通过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来传递的;脾气急躁的人,脑中去甲上腺素含量较正常人高;促黑素细胞激素与思维效率有关;脑啡肽从后脑游移到前脑会诱发癫痫病;孕妇如果缺乏蛋白质,会对婴儿的智力造成灾难性影响,这种影响直到第三代才能恢复;老年人适当使用加压素,会明显增强记忆力。瑞典的生理学家海登发现,当大鼠处于被迫要学习某种技巧的情况下,脑细胞中RNA的含量明显增加。RNA可能与学习记忆有关。思维的脑化学解释,目前还处在实验、分析与积累资料的阶段。

对思维作出脑物理学的解释同样也处在积累资料的阶段。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实验材料。大脑的思维活动是无形的,近年内问世的正电子层析摄影装置为探测大脑中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其原因是,脑细胞活动时消耗一定量的葡萄糖,利用放射同位素,并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三维摄影机描绘,或获得同位素在脑内的分布图,就能发现某种思维活动相应的区域。利用这种工具发现,当人们辨别音符时用左脑,而在记住曲子时,多半用右脑。并且发现痴呆病人脑中的视觉区和听觉区无异常变化,而负责推理和逻辑思维的部位活动显著减少。

脑电波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记录,脑电波波形不仅可以发现大脑疾病,而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电波与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从电波分析思维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因斯报道说,他根据对脑电波的波形能说出受试者正在注意什么颜色。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约克已能把一部分脑电波翻译成词,他们已鉴别出27个词的脑波图形。美国学者斯佩里则力图对于学习、记忆、意识、条件反射等高级神经生理功能要“在分子水平上作出某些更好的回答”。

近20年来,出现了对思维作出脑神经生理学、脑物理学、脑化学的综合解释的倾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佩里等人提出的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美国的斯佩里、法国的尚格认为,大脑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回路是思维产生的生理基础。

回路说认为,人的思维为什么几乎是无限的,因为大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与3万个神经元互相连接,大脑中有1014—15个结点,能形成极大数量的神经回路,每一回路可能与某一思维内容相对应,因此,人脑的思维容量极其巨大。

各种思维方式也可能与神经回路的构成方式有关,有的回路是收敛型的,不断摒弃一些次要的信息,而集中了最主要的信息;这类回路与抽象思维有关,有的回路是发散型的,这可能与联想思维有关;有的回路会突然接通,这可能与灵感思维有关。

在巴甫洛夫之后,从脑神经生理学角度对思维提出新的解释的还有思维互补说。这个解释有实验事实作为根据,但总的来说,还不够成熟,没有像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学说那样得到广泛的作用。

(2)生物学的解释

对思维做出生物学的解释最成功的要算是皮亚杰了。思维、智慧在他看来就是适应,并且:“是一种最高形式的适应”。适应本来是达尔文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生物体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异,皮亚杰把它移用来说明思维的本质。他认为,不仅在生理水平上机体要适应环境,而且在心理水平和认识水平上也都存在着机体对环境、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并指出心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适应是生物适应的直接延伸。心理和认识的适应结果就是建构和不断地重建与客体相应的认识结构。人的思维则依赖于这个认识结构。这种认识结构皮亚杰又称为图式。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不是消极的,而是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又在适应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表现出来。同化就是熟练运用已有的图式对外部信息进行过滤改造,使之变为主体所能吸收的形式。顺应是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调整主体图式,使之适应客体。思维的图式有原始观念图式、经验图式,推理运算的图式等等。运用头脑中已有的思维图式去理解外来的信息,对它进行加工改造这就是思维的同化;在现有思维图式对大量外来信息不能解释,图式与现实相悖的时候,则改变和调整思维图式,使之能够容纳和消化这些外来信息,这就是思维的顺应。把客观现实中的一切都要拉到现有的思维图式中来加以解释和处理,而且把不能解释的东西也应用现有图式来加以解释和处理,这就是同化作用的夸大;与此相反,客观现实中的任何差异都要引起思维图式的改变,思维图式像走马灯似的频繁更迭,主体没有任何稍微稳定的思维图式可循,这就是顺应作用的夸大。同化作用的夸大和顺应作用的夸大都不利于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因而要力求使两者的作用恰到好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两者作用的这种适宜状态称之为平衡。主体对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进行有意识的及时的调整和控制,称之为自我调节。平衡是通过自我调整来实现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主体可以自我调节,但当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主体已经不能主宰自己的时候,自我调节失灵,平衡随之打破。这时,新平衡在经过主体和客体的新的水平上多次相互作用之后才能建立起来。新平衡的建立意味着思维图式的更新。

思维是什么?如果把生物学的解释变成一条简单定义,那就是:思维是机体通过智慧和理性对环境作出的一种适应。

(3)心理学的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头脑对于客体的反映。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是迄今所知道的最复杂的物质,是思维的器官,这个器官天然能够反映客体,这种天然的反映形式就是感觉。就此而言,人脑和动物的脑是一样的。人脑和动物脑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人脑可以产生意识,可以用意识装备起来的头脑去反映客体。而用意识装备起来的头脑反映客体,这就是思维。头脑装备意识,乃是后天的过程。先天遗传的头脑,只是具有产生意识、装备意识的潜能力,至于它生产意识的现实能力和被人类意识装备起来变成能思维的脑,那是在社会环境下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实现的。心理学证明:遗传只能给儿童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或可能性,不能预定或阅览儿童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不能预先就决定他头脑中存在什么意识,就天然地能够进行思维。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也不可能进行人的思维,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人脑不能遗传意识,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天然地就在头脑里发生意识,因而也不是天生就会思维。健全的头脑是进行思维的必要条件。

人脑作为思维器官,具有复杂的生理、物理、化学过程,但这还不是意识的源泉,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从这一方面来看,意识也就是知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意识又是自觉摄取知识的运动。一个新生的孩子,他头脑既无知识,也不会自觉摄取知识,是成人自觉地教他去摄取知识的。成人的这种自觉逐渐地传给孩子,变成了孩子的自觉,使他开始了自觉摄取知识的活动,并且逐渐在头脑里积累起知识,使无意识的头脑变成了有意识的头脑。孩子若不是成人或社会教会他去科学自觉摄取知识,他就永远不懂得去自觉摄取知识。

如果把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大致上我们可以对思维的涵义作如下表述: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发生在人脑中的信息变换。人脑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信息变换器。机器(指智能机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模拟发生在人脑中的信息变换,某些灵长类动物的脑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拟发生在人脑中的信息变换,这也是思维,但这是一种模拟性思维,和原生于人脑的思维是不同的。

2思维的几种形式

与记忆等人类的认知行为一样,思维也有多种形式。

(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依靠实际动作完成的思维,又称操作思维。这种思维是客体处于直接的感知之中,思维的问题,由不断的操作尝试来获得解决办法。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修理钟表、自行车、汽车等工作,都要大量运用直观动作思维。

(2)词语逻辑思维

词语逻辑思维是利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划等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典型形式。

这一思维形式只有当心理发育十分成熟的时候才能较好掌握。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扩散思维、开放思维等。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来探索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它具有更生动、更活泼、更富有独创性的特点。发散的越多,得出有价值答案的概率就越大。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和艺术作品的诞生无不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独特的发现。因此,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

(4)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总体观察、综合分析后,一次性接触客观事物的本质,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对客观事物的底蕴或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没有经过严密推理和系统论证,而作出的迅速地“径直猜度”的认识活动。它是在知识经验相当丰富、逻辑推理相当熟练后的一种“精神感觉”的现象。

(5)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集中思维等。它是依据已有信息,从已知条件和既定目标中,寻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

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思维力既是智商的核心能力,又是较难培养的能力。儿童时期是所有智力非智力发育、增长时期,像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都是训练培养的关键期。但是这些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思维能力要简单些,可操作性强些。

(6)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的动力,重大变革、巨大进步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杰作。

大多数专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能产生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晶。它既有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成分,又有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参与;既有逻辑思维形式,又有形象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智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个人智商的最高标准。

二、思维的一般特征

对思维的论述研究者们表达尽管不尽相同,但主要都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能动性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即确定一个人智力是正常、超常或低常的主要指标。

1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基础

思维的深刻性,又叫做抽象逻辑性。人类的思维是语言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中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

(1)思维形式的个性差异,即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上的深度是有差异的。

(2)思维方法的个性差异,即在如何具体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关系的方法方面,诸如归纳和演绎推理如何统一,特殊和一般如何统一,具体和抽象如何统一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3)思维规律的个性差异,即在普通思维的规律上、在辩证思维的规律上,以及在思考不同学科知识时运用的具体法则上,其深刻性是有差异的。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的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即深刻性。

(4)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个性差异,即在周密的、精细的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一个具有广度和难度思维的人,能全面地、细致地考虑问题,照顾到和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关系。

2灵活性:思维活动的智力程度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的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我们所说的思维灵活性,强调多解和求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也可以叫做发散思维,就发散思维来说,它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四个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基础。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提出多种假设、途径,这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从结论上看,众多的答案,能对创造产品作出验证。

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绝对不能忽视。

3独创性:智力的高级表现

我们认为思维活动的独创性、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或创造力可以看成同义语,只不过从不同角度分析罢了。我们如果分析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思维),所强调的是思维过程,这里谈的独创性(或创造性),则是强调思维个体差异的智力品质。也就是说,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等实践活动,都是与思维的独创性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独创性,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活动中,都发挥着或者都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青少年要善于从小培养思维独创性。在以往的心理学家研究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少数杰出的发明家和艺术家身上。但是,近一二十年来,研究者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每个人(包括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或独创性。我们认为,就思维的独创性或创造性的程度来说,学习可能是重复性的或创造性的。重复性的学习,就是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亦云;创造性的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敢于创新。

4批判性:思维过程的自我意识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

在国外心理学界,有一种与思维批判性品质相应的概念,叫做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意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有了这种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就能考虑到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就能不断验证所拟定的假设,就能获得独特的问题解决的答案。因此,批判性思维应作为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思维批判性品质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自我意识以主体自身为意识的对象,是思维结构的监控系统。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所谓思维活动的自我调节,就是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及时地调节思维过程,修改思维的课题和解决课题的手段。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的过程。因而,思维活动的效率就得到提高,思维活动的分析性就得到发展,思维过程更带有主动性,减少那些盲目性和触发性,思维结果也具有正确性,减少那些狭隘性和不准确性。

5敏捷性:思维速度和准确度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有人说,思维的速度不包括正确的程度。但在事实上思维的轻率性绝不是思维的敏捷性品质。我们在培养儿童青少年思维的敏捷性时,必须克服他们思维的轻率性。

敏捷性这种思维品质,与上面的四种思维品质不同,它本身不像上述品质那样有一个思维过程。这是思维的敏捷性与上述思维品质的区别。然而,敏捷性与上述思维品质又有联系,它是以上述思维品质为必要的前提,又是这些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没有思维高度发达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就不可能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适应迫切情况的积极思维,并正确而迅速地作出结论。特别是思维活动的概括,没有概括,就不会有“缩减”形式,更谈不上什么速度了。同时,高度发展的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必须要以速度为指标,正确而迅速地表现出来。

6能动性:大脑处于积极、活跃期

思维是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它不像其他事物那样可以明显地表露出来,思维有时借助动作(双手捧头)、视觉凝神等分量表达方式可以表现出来,但大多数思维过程是外人所无法觉察的。

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已知的知识和体验中推理、演绎出新的知识和形象。

第二,思维一旦形成假设,就能正确指导人们的活动,减少盲目性,取得新的发明创造成果。

第三,思维虽然是大脑的产物,但思维在大脑中不是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而是起着积极的、主动的控制作用。这点在气功学中得到了充分注释。气功人在运气过程中,通过潜意识的思维的暗示,意念集中,经过呼吸的慢慢调节,意念慢慢地集中于丹田。

根据研究表明,人在思维时,大脑会出现“神经细胞聚会”的奇妙现象。我们知道,大脑虽然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的。当大脑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几个细胞和某个功能区是难以胜任的,要靠大脑皮层许多相关的细胞和功能区一起积极地活动起来,形成几千万、几亿个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开会沟通”,交换信息。这时,大脑神经系统的所有“通信网络”全部开通,使信息传递畅通无阻,记忆细胞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信息,这就是大脑思维的“神经细胞聚会”现象。

思维能动性强调大脑的兴奋期,在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或是睡眠刚醒的不活跃时期,思维的能动性很差。因此,在思考重大、复杂的问题时要选择有利于激发思维能动性的时机,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发展大脑思维力

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与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人在幼年时主要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而很少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思维。因此,这时老师或家长应向他们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著名作家都要坚持写日记?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过对语言的驾驭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现在,国内外围绕如何提高思维力,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有的可以改善某一种思维品质,如改善思维的独创性,有的对人的五种思维品质都能产生良好效应。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思维训练法。

1从观察力的训练入手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是一个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在观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将观察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成功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苏联近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根据他对学习后进生的长期研究,认为“后进生”的普遍特点之一是观察力薄弱。

(1)培养观察兴趣:观察兴趣必须在观察的

实践中培养父母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导孩子去观察他所熟悉、所喜爱的事物,如经常带领孩子观察大自然,参加旅行、参观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孩子的观察内容。在孩子进行观察时,要围绕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讲一些有关方面的科学道理或传说故事,以激发他的兴趣。例如,孩子发现树叶有稠密的一面,也有稀疏的一面,原因在哪儿呢?可引导他进行有关的思维活动。原来是朝南的一面得到阳光较多,所以枝叶稠密。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还要注意启发孩子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

(2)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要养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观察的效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目的不明确,往往对事物的感知容易片面和模糊化,甚至熟视无睹。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观察的中心和范围是保证观察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为了确保由观察搜集到的材料的可靠性,还应养成重复观察的习惯。尤其是观察短暂的现象,更要注意重复观察,精密周到,否则可能造成观察的错误。善于观察的人,就在于能够感知到别人所忽视的微小而却有重要价值的方面。再有,养成及时作观察记录的习惯:①要求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下观察所得材料。为了避免遗忘,保证准确性,不能只凭记忆。尤其是观察的内容越复杂,细节越多,记忆就越不可靠,而且时间越久,印象就越模糊;②要求在观察之后及时整理记录,作口头的或书面的总结。

(3)进行有计划的观察训练

训练的方法步骤应该根据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进行。如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从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开始。对稍大的孩子可以写观察作文。其训练的原则是:先写简单的事物,后写复杂的事物;先写静物,后写“动物”(有动作的或会动的事物);先写室内的,后写室外的;先写孩子较熟悉的身边事,再写较生疏的周围事;先进行片断训练,后进行整件事的篇章训练。

总之,科学地观察生活,就能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认识,提高分析、综合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2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孩子将来的发明创造。

(1)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往往会产生某些新奇、独特、不苟同于传统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有意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孩子发散思维的基本手段。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就是说,对某种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其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则思维流畅性越好。如给被试者一张图片,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讲一个故事,讲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即随机应变的能力。范围越大,维度越大,则变通性越大。例如,只知道石头可以作建筑材料(盖房、造桥、铺路),那么,思维只在同一维度内发散。如果还能说出石头可以打狗、压纸、当尺子划线,甚至还可以救人(如司马光破缸救小孩的故事)等等,那么思维就在不同维度内发散,其变通性就大得多了。独特性指发散的项目表现出某些独特的思想或独到的见解,就是说,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异的成分。

(2)鼓励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这是一种不经历一般的认识程序就获得关于对象本质的直接认知的形式,是思维的逻辑片断,却表示认识过程中非逻辑的跳跃。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由于澡盆的水往外溢出,使他突然有所领悟,从而发现浮力定律。

如何鼓励孩子进行直觉思维,许多研究者建议:①应当为孩子创设一个能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心理环境。例如,没有心理压力,一个鼓励的眼神,轻松和谐的良好家庭气氛,优秀的传统意识等;②鼓励孩子对问题进行近似合理的猜想、假设和即兴回答;③多让孩子有机会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助于简缩思维的过程;④教会孩子善于捕捉突然跃入脑际的瞬息即逝的新念头、新形象,并随时把它记下来。

(3)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创造个性”

孩子在创造性活动中常出现的思维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①思维定势,指的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使人的思维方式固定化、刻板化,从而影响了对问题的解决;②思路狭窄;③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④感知不敏锐;⑤不善于运用多种感官;⑥功能固着,只倾向于对某一物体的功能(如性能、用途)产生固定的观念,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影响到灵活地运用该物体;⑦害怕失败,不敢冒险;⑧循规蹈矩,自我限制;⑨过分寻求与别人一致;⑩寻找惟一正确答案;动机过强或过弱。中等动机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喜欢精确、逻辑,避免模糊、非逻辑;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应该是十全十美的;不会幽默,把学习和游戏截然分开。

此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个性特征也是相关的。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倾向“可能是由众多特征构成的,其中包括种种才能和一个人之所以不同于另一个人的组织方式方面的其他人格特征。”研究表明,人的毅力、自信、克服自卑感、热情、勤奋、责任感等人格特点,在取得成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积极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品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加强思维力的培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各种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突出贡献的人,都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成果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如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抵住世俗的眼光,大胆地在比萨斜塔实验,打破了神话;爱因斯坦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突破牛顿经典理论的束缚,创立相对论;魏格纳大胆设疑,标新立异地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真正智慧体现在不断地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之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是永远不可能进步的。

(2)明确思维的目的和方向

思维总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思考才有意义,才有可能成功,漫无目的的乱想不会有什么结果。正确的思考动机和强烈的思考兴趣与愿望,能推动人们积极地去弄清楚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问题,怎样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得思维活动持久有序,能随时随处发现与思维目的有关的一系列事情,使得思维有章可循,有始有终。要想做到这一点,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一系列小问题,让思维一步步、一层层地深入展开,直到问题解决。

(3)思路开阔,知识充分,方法得当

思维只有在清晰开阔时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开阔思路,就要求自己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尽可能多想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并择优录用。要善于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开拓思路,勇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克服思维惰性。思维要想顺利展开,还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前提。只有当一个人有了充足的材料和经验后,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疑点来。正确的思维,还应以正确的思维方法为依托。应避免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克服不推理、不分析、不比较、盲目下结论的缺点。通过比较,可识别事物之间的异同;通过分析,可深入了解事物各个部分与属性;通过综合,可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通过抽象与概括,可找出事物的本质联系与关系。要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有条有理地思维。

(4)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创造任何一样东西都与创造性思维有关。要想发展创造性思维,仍然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思维要流畅、变通,要不依定规,努力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3用美育开发直觉潜能

所谓直觉是指通过知觉迅速地直接感悟事物,从而获得关于对象性质的直接觉察和认知。它是以直觉思维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

直觉的潜能人人皆有,因为这是人类在千百万年的世代延续、演化中潜存于大脑的智能。

根据个体思维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学前期(幼儿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即处于利用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的阶段;学龄初期(小学期)主要是形象抽象思维,即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这两个阶段中加强直观性、动作性的教育和训练,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各种潜能,增进智力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早期的审美艺术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对于开发孩子的直觉潜能、培养直觉能力和创造力,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我从6岁开始,跟父母学习拉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有极大的帮助。”

家庭美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通过艺术实践中的演奏、演唱、绘画、手工以及艺术欣赏的训练,让孩子体验到美的内涵,得到美的熏陶,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高度的专注力,从而诱发联想,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所有这些,正是发掘和激发直觉潜能的结果。

当然,这种艺术教育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耐心的培养过程。

4启动大脑运转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商界最大的悲剧之一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管理失误,其衰败的关键在于,他们根据错误的思考作出了错误的决策。相反,微软公司作出了正确决策,因此取得了成功。“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老的格言只有对那些能仔细思考的人才能实现。

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自己的观察,我们知道在多数事情上人们有均等的机会,但往往只有那些能较好地进行思考的人们才会被委以重任,才能提高专业地位,充分利用他们所遇到的大多数机会,把来自于失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拿最高的薪水,享受到生活的最大乐趣。正如西班牙哲学家何塞·奥特加·Y·加塞特所写的那样:“我们不是为思考问题而活着,但是只有思考才能使我们获得成功……”

令人惊异的是,我们几乎没有考虑过我们是怎样思考的。很多时候,一些想法似乎是自然而然地涌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也理所当然地按照这些想法去行动。只有当生意或个人生活状况令我们陷入危险境地,不得不认真思考或努力解决难题时,我们才会静下来进行专门的思考。这时,一切都和平常不一样了。

我们会突然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自然的做事能力产生怀疑。事实上,多数人认为自己只不过能勉强进行思考而已。一项研究调查人们对思考有多少了解,结果发现约有67%的人说他们不知道多少有关思考的事。

正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对思考的基本过程缺乏了解,因此我们会对自己的思考能力缺乏自信。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上述感觉,原因之一也许是缺乏有关思考的资料。现在市场上有许多有关成功、学习、记忆、阅读、书籍、文章、录像带和电视纪录片等的培训班,但有关思考的资料却非常稀少。

这种局面与我们也有一定关系。我们总认为思考是非常乏味、抽象、“使人昏昏欲睡”的,因此,我们往往会回避那些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有关思考的书籍和文章。

令我们觉得自己对如何思考缺乏了解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错误地认为“思考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人类在青少年期过后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这就是思维;对于思维,没什么可以学习和了解的,人们也没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自己的思维状况,如果某人表现出比他人更善于思考,我们会认为他“运气好”或“有天赋”,天生就比其他人聪明,我们对此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也许有点自相矛盾,但我们的确知道怎样才能好好地思考。如果练习进行得非常完美,那么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完美的思考者。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平均每分钟能产生4个彼此独立的想法,每天就是大约4000个。我们每天大约有75%的时间都在思考。

有时,人们发现自己的脑子里装满了信息,但就是理不出头绪。就像油箱里装满了燃料,钥匙插进锁孔并已转动,而智力发动机却怎么也不能转动起来。这是因为还有些点燃思维火花所必需的重要联结没有完成。

当参加一次重要会议,或投身于一项很紧迫的任务时,有些人的脑子不是思如泉涌而是一片空白。这种状况令人既尴尬又沮丧。不过,今后这些人就不必再像一个傻瓜似的呆坐在那里了。

正如这些人可以通过挂挡使汽车发动一样,人们也可以用一些方法将缺失的智力联系补足,以使大脑转动起来。下面有五种启动大脑运转的方法,它们能保证人们顺畅地思考,从而提高脑能。不管人们的大脑是一片空白还是缺乏创见,下列每一种方法都可以使大脑“挂挡”发动起来。

(1)消除智力干扰

发动思考的最大障碍是思考本身。通常,我们的大脑装有上千个一闪而过的想法。它们对我们的思考起着干扰作用,使我们难以清醒地关注我们想要思考的问题。减少这些干扰会使思考能力按指数级增长。

(2)集中思考某个主题

人们能命令自己的大脑集中注意。这些命令在起作用之前可能需要几分钟时间,但是要耐心地努力让自己的大脑关注于要思考的问题,这会迅速激活大脑,使它开始运转,就自己关心的这些问题产生想法。

(3)问问自己,该主题令自己有什么感受

如果觉得很难开始思考,那么,就开始感受吧。当人们不得不坐下来正经地、“严肃认真地”思考时,他们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思考,那么就试试自己的感受吧。问问自己,它使自己产生了哪些感受,即使觉得该主题很乏味,那也会促使自己围绕它展开内心对话。

(4)问问自己,它使你想到些什么

当人们非常需要把两种想法糅合在一起却什么也没得到时,可以稍稍退一步——不要继续思考那个应该思考的问题。试试一种“无认知”方法:问问自己,对那个问题有什么想法,这种神奇的方法往往会引发出一连串的想法。

(5)随时随地地思考

如果大脑经常处于工作状态,人们就更容易发动思考过程。思考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能养成的习惯。人们要随时随地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价、质疑、比较和思考。此外,胡思乱想有时会为错综复杂的问题找到答案。

即使尝试的各种方法都以失败告终,即使大脑继续停滞不动,即使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激发自己去思考,即使不能使大脑沿着某种方向持续思考,千万不要放弃!下面列出了几种启动大脑的方法。它们具有非常强大的刺激作用,即使面对的是最懒惰的、最一片空白的头脑,它们也能发挥作用。

那么,运用下列四种方法启动大脑,无论遇到的事情多新、多难、多乏味,人们都不会再在某个地方卡住而无法开始思考。

①把注意集中于自己似乎不可能去认真思考的情境、信息或问题;②对自己说:“对我来说,哪些是要点、重点或难点?”然后,花时间认真寻找答案;③对自己说:“这让我想起哪些我曾学习或经历过的事?我过去学习或经历过的哪些事情和它相似?”继续花时间寻找答案;④对自己说:“其中有哪些让我疑惑的事物?”继续花时间寻找答案;⑤对自己说:“在这些问题和答案中,我认为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同样,花时间思考并寻找答案。另外,如果我们不能向别人清楚地表述我们的想法,这些想法再精彩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清楚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

5综合运用三种思维方法

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头脑”算不上伟大,但他们相信自己能进行一些常识性的、简单的思考。

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成功的传奇人物,并不比平常人聪明多少,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已。我们总假定创造性人才必定拥有高智商。然而,在对各阶层突出的成功人士进行一番研究后,心理学家发现,智商和成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因为每个人有进行简单的常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每个人都已经拥有争取成功的资本,虽然,我们每个人成天都在运用这种能力,但是,却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但有时我们会发现,某些情境需要我们进行“结构化”的思考,如参加一次非参加不可的测验,完成一份重要的分析报告,向一位重要客户展示产品等。当时,我们不知所措,很紧张。我们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够好。我们焦虑不安,浑身不自在,认为自己会作出错误的选择,认为自己会浪费时间,认为自己会慢得出奇,认为有比自己善于思考的人能作更好的决策。难怪我们的脑子里会一片空白,难怪我们的想法会混乱不堪,含糊不清。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思考能力。每个人都一直在运用思考能力。问题在于,与其他用脑技能一样,从来没人教过如何去思考。上学时没人教过,毕业后仍没人教。

回头想想自己上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日子。肯定会惊讶地发现,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天,许许多多事情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其中却没有一分钟用来教我们如何去思考。一旦掌握某些简单的技巧,即刻就能学会以这种方式思考。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清楚地进行着常识性的思考,只是没有意识到,这种思考有三种不同表现形式:①逻辑思考——二加二得四;②归纳思考——从一系列相关事实中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③演绎思考——从一个有效前提得出一个结论。而我们要学会的是在什么时间、按什么顺序、如何运用这三种思维。为表达清楚起见,下面对三种思维方式进行分述。

(1)逻辑思考

逻辑思考听上去似乎很难、很麻烦,与有一定天赋并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弄懂的事物有关。实际上,逻辑思考非常简单,连小孩都会。

和其他形式的“结构化”思考一样,逻辑思考是一个人每天都在运用的智力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比向别人问一些问题,自己努力寻找合情合理的答案更复杂更可怕。

什么叫“合情合理”的答案?那就是在清醒的每一分钟里为自己作出的决定。如果静下心进行一番思考,就会发现它包含这样一些要素:答案是否与事实相符,答案是否在自己认为可能的范围内。

那么,怎么知道“思考”是怎样进行的呢?其实这是大脑天生的另一种能力。

“思考”就是在我们大脑所占有的事实、物品、人物、特征及其他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或“进行比较”。有些事物是大脑收集来的,有些是一直存储于大脑资料库中的。首先在脑子里选出某个事实,对自己提几个有关的问题;然后,到周围外部世界或在内心深处寻找一些可能与之有关的事物。最后,对自己提一些有关这些事物的问题,把它们和第一个事实进行对比和比较。如果它们和该事实吻合,那就把它们保留下来;如果它们与该事实不相符,那就抛弃它们。

其中的难点在哪儿?在于人们自己不能控制整个过程。人们的大脑天生就处于不停运转的状态,以便对看见的、想到的、感受的、听到的或尝到的一切事物作出反应。大脑的运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人们很可能对此习以为常,意识不到自己在思考。但是,人们都是在经常比较不同的冰淇淋店的服务,比较两个雇员的工作方式,比较不同工作的发展前景,比较自己喜欢的影星新拍的两部影片,比较周围人们回家途中的开车习惯,等等。

这不是逻辑思考的全部,也许有人会争辩。还有一些非常困难的成分,如判断和得出结论。正是它们才使智力成熟者与不成熟者有所区别。智力成熟者善于得出结论和决策。

所以,人们必须知道自己已掌握了逻辑思考的所有关键部分。而且,若是很擅长逻辑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通常是毫不费力地进行这种思考,因此,从不会停下来分析自己在做什么或是怎样做的。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某人开车经过一条绿阴满地非常安静的街道,发现道旁一家午餐摊点生意很兴隆。他问自己它靠什么吸引了这么多顾客。一拐弯,他发现那儿是一个新建的办公区。哦!他找到一个重要的新事实,并把它与午餐摊点联系在一起。他对它们进行比较,发现彼此吻合,于是他得出结论,午餐摊点之所以生意兴隆,要归功于那些天天路过它去办公区上班的人们。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人会惊惶失措,认为自己是个傻瓜;而且,由于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不知道自己能否轻易应付这些事情,因此他会觉得自己被打败了,在还没有开始尝试之前就放弃了。或者,他认为自己要完成这一过程会很费劲,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很笨。

然而,这种情形可以得到改变,人们能冷静地发挥大脑天生的能力,像直觉进行的那样,有意识地进行有效的逻辑思考,下面列出了能使人们做到这一点的方法:(1)对自己提问;(2)收集相关的事实;(3)比较它们的异同;(4)让事实为自己作决定。

(2)归纳思考

人们总是在进行归纳思考,通过观察一些事、一些项目、一些情境,然后提出一个一般性的假设,这就是归纳思考。举一例子:一位女商人要对一种新型全天然杀虫剂进行市场调查。她在三个地区分别采用三种宣传手法,考察其市场销售情况。在第一个地区强调该产品是对环境有利的全天然杀虫剂;在第二个地区强调该产品具有快速、有效、持久的杀虫效果;在第三个地区突出该产品的价格优势。她得出的假设是消费者对宣传杀虫效果的广告反应最好,于是她就用这种广告在全国推广那种新型杀虫剂。

首先,她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一些事实。然后,她根据事实归纳出她的假设:人们购买杀虫剂时只对它的功效而不是对其他感兴趣。

归纳思考有一个缺陷。如果观察有误或事实不全,先前提出的假设就会出错。假如上述有关杀虫剂的调查只在南方进行,情况是否会有些不同?众所周知,南方的害虫非常猖獗,也许北方地区的消费者对强调价格优势的广告会作出更好的反应。

为确保通过归纳思考得出的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必须不断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一旦发现与假设相悖的事实,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对原有假设进行修正。那位女商人可以就杀虫剂的宣传策略做进一步的市场调查,或者她再通过一些调查以确定该杀虫剂具有这样那样的优势,然后再在广告里宣传这些优势。

这种形式的归纳思考包括观察事实或收集资料,基于事实或资料得出一个结论,并对结论进行检验。它分为三个步骤:(1)观察;(2)提出假设;(3)检验假设。

观察事实,提出并检验假设,这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做着这些事,如,假设冰淇淋的味道很好,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或者有人给电脑装进某种程序后,假设它会出现某种功能,它的确就表现出那种功能。再如,有人信心十足地假设把钥匙插进汽车引擎,期望车子发动起来,而它却没有,事实证明他的假设错了,等等。

(3)演绎思考

夏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位为全世界喜爱的、虚构的侦探,他曾经冲他的搭档大声吼道:“我亲爱的华生,这都是些基本的东西!”故事中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归功于他高超的推理能力。给他一些线索,他就能从中推断出杀手的身份。

他告诉华生,他最著名的案子中有一件和一天晚上冲盗贼狂吠的狗有关。“但那天晚上,狗并没有叫。”华生反驳说。“完全正确!”福尔摩斯说。他推理的结论是:那条狗一定认识那个盗贼。

夏洛克·福尔摩斯对演绎思考的熟练运用并不是令人震惊的事。演绎是我们天生就有的一种内在思维能力。福尔摩斯只是比平常人用得更频繁一些。

演绎和归纳刚好相反,它不是先收集资料,再得出结论,而是恰好相反,先有一个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结论。如根据购买某家公司的许多软件的经验,先认定这家公司出的软件很好,然后,把这个普遍结论运用到具体事件上,认为该公司最新出版的软件也非常好。

也许正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思维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有效地思考——藏在上述简单演绎背后的只有三个基本规则。这些规则代表了演绎过程的基本步骤。这三个基本规则是:①一个大前提或概括性的叙述;②一个小前提或概括性的叙述;③一个结论或推论。

演绎很像是“一加一等于二”。通常把大前提和小前提相加就能得出结论。

演绎有和归纳一样的缺陷。如果前提正确,推论就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前提不正确,那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和归纳思考一样,对演绎而来的结论也必须检验、检验、再检验。

但是,进行了有效思维之后,还不能把想法与实践统一起来。那么,如何才能把所思所想付诸于实践呢?

有许多这样的人,似乎对所有事情都有所了解,但他空有满脑子的知识,就是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以取得成功。他将来即使没有一败涂地,也永远不可能取得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成功。通常人们会认为拥有那么多知识就一定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功。

当然,这不一定是他们的过错。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儿,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很像把信息储存在硬盘上,要按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运行、储存和输出这些信息,就必须掌握特定的程序和知识。

例如,有人打算购买一套公寓,于是他对该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周围社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番调查;他还了解了周围学校的情况,因为在他的长远打算里是准备要小孩的。终于,他该坐下来对已收集到的大量事实和数字进行一番思考了。此时,他的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不知该从何入手。

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我们掌握了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但在需要应用这些知识时,我们的大脑却不知从何入手。有很多方法教我们怎样学习、记忆、阅读和倾听,这些方法只是告诉我们该如何吸收新观点和新资料,却不告诉我们该怎样应用我们所学的东西。它们常假定,人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下一步该怎样做,怎样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已经获得的知识。

然而,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应用,这中间需要很大的一步。那么,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填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间的鸿沟呢?

有六种思维方式从下列不同角度思考所遇到的情境,能使脑力提高六倍:①客观地思考;②批判地思考;③积极地思考;④创造性地思考;⑤直觉地思考;⑥对方法进行思考。

客观地思考是指对所获得的有关某个情境的所有事实、数字和其他客观信息进行有条有理的检验;批判地思考是指仔细地考察某个情境,寻找每一个可能与该情境有关的问题、疑点、缺陷,以及消极后果;积极地思考是指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一个情境,寻找成功的可能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机会、好上加好的特点及各种益处;创造性地思考是指提出可能使情境变得更好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解决办法,对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联系;直觉地思考是指把内心深处的反应与情境协调起来,发现“内心的感受”、“心灵深处的语言”、情绪的细微差别、预感,及来自于无意识的其他各种信号;对方法进行思考是指监控自己对某个情境的想法和感受,看看这些想法和感受怎样影响到自己对这个情境的看法。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