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八章展翅高翔:开动想像力1

一、想像力: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

1什么是想像

人们要回想经历过的事情,设想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便要有想像。想像与感知、记忆、思维等同样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想像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为青少年拓展了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由于言语交往的频繁,语词信息不断的刺激,他们经常产生现代科学知识的想像。例如,在知识海洋中,好奇地寻找关于热带森林、星球飞行、尼斯湖、百慕大等有关信息。虽然他们没有机会去实际考察,但是由于看过描绘这些事物形象的图片和文章,或者在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参观过展览,所以在青少年的脑海里,仍会产生关于这些事物的形象;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与经历不同,经过不同人的加工改造,也会创造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形象。人脑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像。

想像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它可以使人的劳动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这句格言说得非常有哲理。凡是社会的人都需要参加劳动,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各种表象,然后再依据生活和工作的目的,对表象进行筛选和组合,从而想像出许多新事物的形象,创造出劳动成果。青少年若想学会劳动和创造,必须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自己想像和创新的能力。

2想像的素材

想像的基本材料是记忆表象。什么是记忆表象呢?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就是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产生想像的基础。人只有经历感知过程,才能获得相关形象,并储备和保持在记忆里。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忆表象是想像的必要条件。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从感知母亲形象开始,逐渐认识了这个大千世界。先是知觉周围的“生活圈”,然后,随年龄的增长,扩大了范围和内容,在自己记忆海洋里存贮许多事物的形象,如果少年的鲁迅不同少年闰土相识,两个人的情谊没有那样笃厚,就不会产生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记忆表象是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是想像的基础。

想像表象不同于记忆表象,是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的新形象。只有从记忆表象中提取素材,才能进行加工改造、重组和创造,才能有想像表象。鲁迅先生就是凭借非凡的记忆表象,生动刻画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形象变化,以高超的艺术直觉,创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新人物形象的想像活动。

3想像的类型

(1)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90年代初期,在青少年中兴起了“恐龙热”,商店里摆满了画有恐龙的文具、图片及塑像。当他们不由自主地谈论起恐龙的一些传说故事时,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恐龙的“影子”。这是一种无意想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经过任何努力的想像,就是无意想像。它是简单、初级形式的想像。

如果将恐龙形象亲手画出来,或者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根据展览馆制作的恐龙图像,在自己脑子里把各种恐龙表象有意识地重新组合起来,画出新恐龙形象,类似这样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就是有意想像。有意想像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如教师设计教案、学生独立完成学业都需要经过有意想像。即人们按照一定目的,为塑造某种事物形象而进行的想像活动。人们之所以可以控制想像的方向和内容,意识在其间起了重要作用。

(2)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绘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青少年在生活中,经常产生再造想像。例如,他们没有机会亲自去参观三峡,但是,地理老师在教学中会讲授有关的内容。当教师打开三峡地理挂图,叙述三峡的山、水和自然风光时,随着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青少年会在脑子里出现三峡自然景观的想像。再造想像的特点是再造别人想像过的事物,形成的新形象也是以别人的描绘、叙述或者图形揭示为前提条件,虽然也有一定创造性,但不是自己独出心裁,其想像的独立性和新颖性较差。

再造想像之所以能够发生,是由于他人词语或挂图的提示,并与想像人头脑里相应的表象形成联系,使原来抽象的语词转化成具体形象,在头脑里才能建立新的表象的组合。作为他人提供的表象是原有的,而表象之间的组合是新的,都是每个人自我加工的结果。关于三峡山的表象、水的表象、地势的表象、植被的表象都是原有的,而每个人头脑里的想像表象却是新的。

再造想像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再造想像,人们就不能取得间接经验。青少年时期正值长知识、积累经验的阶段,他们不可能亲自到世界各个地方去,也无法看到世界上的一切东西。然而依靠再造想像,就可以借鉴别人的直接经验,在自己头脑里产生间接经验。总之,依靠再造想像,青少年的认识领域才能扩大。

创造想像是根据预定目的,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家们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改造三峡的宏伟蓝图,这个整体构思的过程,就是创造想像的过程。

(3)幻想

幻想是指对于未来渴望的事物的想像过程。它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人们幻想离开太阳系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幻想征服海洋,到海底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幻想迁徙到别的星球,以解决地球人口过剩、负荷过重的问题。

幻想与再造想像不同,它不一定是根据某种词或其他标志所引起的,而且幻想具有一定的独创成分。

幻想与创造想像也不同,它与当前创造活动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在构思上不像创造想像那样要求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同时,幻想总是受个人愿望支配,是自己向往的未来事物,创造想像则受创造的目的任务支配,例如在文艺创作中,有正面人物形象,也有反面人物形象。

幻想既不等于理想,又不同于空想。理想是以现实的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为依据,把当前和未来最美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所力图达到的东西,只要通过努力,是必定可以实现的;幻想则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的客观发展规律,但它又是大胆的、合理的未来想像,所以它虽不能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能实现,但通过长期努力,又有某种实现的可能。空想则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消极的幻想。它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实际行动,不是面对现实而是逃避现实,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或向旁边看,使自己陶醉在幻想中,以幻想本身为满足,只想不做,严重的发展为“昼梦”。这种消极的幻想,是十分有害的。

4想像的一般特性

想像经常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所以它也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在对直觉形象进行分析综合时表现出来的,即概括一类事物的形象,产生一般表象。间接性是指借助各种事物的表象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想像。青少年非常欣赏“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句,即使没有去过桂林,也可以根据诗歌或散文的描绘,进行概括和间接的想像:桂林的山——奇、秀、美;桂林的水——静、清、绿。他们通过美好的想像,反映出一幅幅优美壮观的山水图画。

各种表象组合成新形象(产生想像)时,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直接方式,有的是间接方式,想像的内容也由此而得到充实和提高。有一些表象是亲自感知的,如山、河、湖、海、树木、房屋等。当这些事物形象不在眼前时,也可以产生想像,这是表象直接组合的方式。

艺术家们以非凡的想像,可以构思出历史事件的形象,或者未来将会出现的事物形象。据科学家们推算:恐龙产生在距今约2、3亿年的中生代。既然它生在远古时代,那么它的形象人们就无法感知。但艺术家却凭借想像把活生生的恐龙形象摆在了展览大厅。科学发展到今天,宇宙飞船及各种火箭相继出现。科学证实:想像的间接反映水平越来越高。

有时,人类还能产生神奇怪诞的想像。青少年非常喜欢《西游记》故事,对其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形态各异的神仙和鬼怪,真是百看不厌,有的人还出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在想像中又增添了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形象,这样高级的想像,是对表象实现高水平的综合与概括的结果。就孙悟空这个人物来说,艺术家将头脑里存贮的人的表象、猴子表象、神仙表象、正义者表象,经过创造思维的加工制作,才塑造出受青少年爱戴的孙大圣的形象。

综上所述,想像因间接反映事物的缘故,拓宽了表象的组合方式,使人们的想像表象既含感知过的形象,又含未曾感知的形象,内容丰富多彩,犹如万紫千红的大花园。所以,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想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过程。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对想像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还容易产生错觉,觉得有一些想像荒诞离奇,使人不可捉摸,是随意编造的。想像内容有时的确神奇古怪,但并不是人们胡乱编造的,而是想像本身具有超现实性和预见性的缘故。想像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反映的。想像内容常出现在现实之前,如科学家们提出大胆的假设,总是从现实世界中的规律出发,发表预见性的解说。以“厄尔尼诺现象”来说,天文学家早已预料到这种现象将给人类带来哪些前景或者灾难,电视台以大量图像信息展示了这些设想和已经形成的现实,从天文、地质、气象和生态平衡的发展规律,预见未来的变化,给人们以超前教育,启发人的环保意识并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其中的想像表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科学家们超前反映客观现实的结果。

5想像的个体性差异

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活动,无一不是想像的结果,没有想像也就没有文学艺术,没有发明创造,也没有什么科学预见。尽管想像力如此重要,但个体之间的想像力却并不是平衡的,不同的人在想像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想像力的现实性,也就是想像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程度。想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大脑利用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因而,尽管想像是超越现实的,但他的基础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通过感知所获得的客观现实的感性材料,而不是空穴来风。无论想像有多么新颖、离奇,它的本质依然是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反映。完全脱离客观事物,脱离社会事物规律的想像,只是一种幻想和空想,缺乏实现的基础。因此在想像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使自己的想像处于一定的超前状态,同时又不能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在想像力的现实性上存在这样两种不同倾向,有些人的想像基本是基于现实出发,从现实中可以轻松找到它的原型,而有些人的想像则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这就反映了两者在现实性上的差异。

第二是想像的主动性,也就是指想像指向创造性活动的目的的程度。如果想像的主动性较强,那么就能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使想像明确地指向创造性活动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想像力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想像的主动性较差,难以将自己的想像与创造性活动的目的相连,或者控制自己想像的能力较差,让想像信马由缰,这样的想像很可能最终造成漫无目标,误入歧途,甚至于无端地消耗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使自己的创造状态消于无形。因此,个体应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想像,采用意志努力,采用主动想像的办法确保想像的方向。

第三是想像的丰富性,这是指想像的内容的充实性程度。不同的人其想像的丰富性差异很大,想像丰富的人,不仅想像的事物极其丰富,而且就是面对同一联系,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联系中展开想像。这样丰富的想像、理解为创造性拓展思路,使其深广度均有所加深。而有些人则缺乏想像,这样往往导致思路不清,思维狭窄,不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展开。这些创造性中的想像,可因想像丰富而有利于创造;但这并不就是说想像力缺乏的人创造性就低,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想像力就比较差,但这并未妨碍他成为著名科学家,其原因就在于他在其它方面,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很好的补偿。但总的来说,想像力的丰富性程度有助于创造性活动。

第四是想像的生动性,这是指想像在头脑中的清晰程度。一个具有想像的生动性的人在想像某个对象时,该对象的形象就十分逼真、生动、具体。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描写包法利自杀时,就生动地想像到自己已经感觉到了砒霜的味道。想像的生动性也往往有助于创造性活动的完成。当创造新的作品时,想像生动者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浮现出创造的形象。这种鲜明的形象,将成为创造性活动中有力的指示灯,而想像力的生动性较差者,往往其想像出来的物体仅是一个轮廓,需采用语言进行补充,进行描绘,而自己不能在头脑中“看见”它的清晰面目。

第五是想像的独创性,这是指想像的新颖与独创性程度,这方面较差者,其想像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没有什么新颖与特色可言。想像的独创性高的人,其想像就越可能有所发现与发明,可以说,想像的独创性越高,个人所具有的创造力也就越大,因而应尽量提高想像的独创性,而主要的方法就在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想像的独创性受思维独立性的制约。

6想像形成的脑机制

想像力可以尽管创造出一种我们未曾感知过的,甚至是世界上不存在的物体形象,但它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已有事物之上的。相反,想像也是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例如当我们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在苍凉的秋暮之中,人被困于旅途之中的景色。这样一种苍凉的情景,并不需要去亲身经历,但是在创造出这样一幅情景时,我们的头脑中却储存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等记忆表象,在阅读这些词句时,经过我们想像的加工整合,从而获得了这样的一幅苍凉情景。

那么大脑的想像功能,是如何把头脑中已有的这些表象进行加工,从而获得全新的形象的呢?也就是说想像的形式机制是怎样的呢?

想像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到这种目的的:

首先是综合,这就是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事物或同事物的特征进行组合,从而产生出许多的新形象,童话、神话、图腾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构造出来的。例如《西游记》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及其特征,通过组合,综合的方式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这些在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原型的。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构造出来的。

其次是夸张的方式,这是通过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进行夸大或强调而构成的。比如鬼的形象中,其舌特长,伸出嘴外,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原型加以夸张的方式形成的。在我们现实中的许多东西,如千手观音,九头鸟等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经过对实际存在的原型的改造也就成了目前的这种样式。夸张的手法不仅在文艺创作,美术创作中出现,而且在科学创造活动中也经常用到。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思考就源于他对人如果以光速这样的速度运动时会发生怎样的情景的思考出发的,这实际就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路,并且在头脑中还可对于这样形成的表象加以描述。

第三是通过人化或同化的方式。前者是把人类的物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从而使之具有人格化的过程;后者则把人拟为各种物体间的特性,从而达到物化的结果。在想像过程中,经常采用这两种方式对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原型进行改造,比如文学作品、神话中创造的许多现象,如“雷公”、“电母”、“风婆”、“龙王”等。而对于物化,让外界事物具有人的特性,如机器模拟,就是想让机器拥有人的智力技能。

第四是典型化的过程,也就是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典型化在文艺作品、雕塑、绘画中被广泛运用。高尔基在谈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主人公形象,往往是由多种不同人的许多特征构成的,为了能够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和商人的形象,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工人、和尚、商人,从而才能构造出这些典型形象。鲁迅也说过,在他的创作中,没有专门使用过人物模特儿,其人物往往是由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等拼凑起来的一个形象。通过典型化这种方式,可以使作家创造出来的形象更富有社会一般性,更逼真、也更感人。因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由于其人物描写的成功,使得许多人在其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于,有些人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以他们为原型,因而认为对书中人物进行褒贬,也就是对他们进行褒贬,往往会因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失去自己的控制,这种巨大的文学魅力的来源就在于此。也难怪现在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其开始就赶紧推出:“本作品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的招牌,以免引起某些人的不满。

当然,想像过程对已有表象的加工并不是单一的,相反,创造者往往是运用多种方式,综合地创造,而不是单单运用某一种方式,这样使得想像出来的东西更具有新奇性。

二、认知学习中的想像

1想像对认知学习的意义

(1)想像的发生和发展与认知学习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总要根据教育要求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对知识系统进行理解和把握。无论在学习知识本身或者控制学习的过程之中,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和发展着自己的创造想像。认知学习所表现的这种自觉性和目的性,乃是以对学习的目标进行追求、向往和想像为前提的。人在劳动之前,事先想到劳动的结果,才有可能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条件实现目标。尤其是心理素质高的青少年,不仅要主动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想像在头脑里构建学习策略和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还要追求发愤学习的精神境界,在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

(2)想像对认知学习内容起补充和深化作用

在认知学习中,没有亲自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可以通过想像活动得到补充。例如,许多青少年听说过“钟乳石”,却没有亲眼见到过,当科学杂志里介绍桂林地区的芦笛岩时,其洞穴像神话世界一样美丽,里面的钟乳石,在彩灯的照射下五彩缤纷,红的像珊瑚,绿的像翡翠,白的像汉白玉,黄的像琥珀,逼真而有趣。青少年听到这些描绘以后,便可立即产生相应的形象,如同身临其境。又如,人们虽无法亲自观察古代人的生活情况,然而在阅读历史书籍以及参观展览时,却能想像出历史的演变过程。可见,青少年依靠想像的补充功能,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或经验的局限,去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再造想像的帮助,可以说想像伴随认知活动,使青少年逐步学会学习。

(3)想像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

在认知学习过程中,青少年的创造能力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养成自学习惯等方面最为突出。当前有的教师和家长观念陈旧,不注意教学生掌握某些有利于促进创造能力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贻误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教给青年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联想以外,还应当教青年学会创造思维和创造想像,这对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必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2在认知学习中如何发挥想像的作用

(1)勤于实践

人的想像最初发生于劳动。人在劳动过程中,按照生存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出必需的物质财富。没有实践或不勤于思考,都不可能有想像的心理过程。认知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青少年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既需要最一般的知识技能,又需要特殊的知识技能;既需要开发智力因素,如增长感知、记忆、思考、想像的能力;又需要培养非智力因素,如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价值观等。这样才能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想像在提高人的上述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借“粘合”作用,聚集青少年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借“重组”作用,改造不良品质。扬其长而避其短,使青少年在成长中做到知理、修德、养性,为将来成为真正的人才奠定基础。

(2)训练直觉

人脑最初是以直觉形式直接反映现实的,直觉主要指直观思维形式,它既包含对具体事物形象的识别,又包含对各形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和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创造原理简述成一个模式: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推理——理论。他认为科学创造的关键是直觉,即科学家们在观察实验取得(材料)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直觉提出若干假设,再经过实践检验,提出新的论点。青少年学习和工作中也需要直觉,例如,在改革大潮中,提出新的学习或工作方案,就需要依靠直觉进行选择。学生们的认知活动大多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的:“思维总是始于问题。”所谓解决问题,就是提出“若干可能性”,在诸多可能性中加以选择,如何作出选择则取决于个人直觉能力的高低。直觉能力强的学生,联想迅速,有助于发展想像力。

(3)积累经验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再造想像表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了尽快地产生再造想像,就必须积累知识经验。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基础,那么,重新组合的新事物形象就可能不确切,或者是歪曲的。再造想像水平的高低,与知识经验的丰富成正比关系。

为了使青少年创造出较完美的新事物形象,必须以直观材料及时补充语词信息。直观材料自始至终帮助青少年形成再造想像。例如,教师讲述远古时代的生活情境时,就要求学生出现再造想像。这就必须让学生适当地认识关于远古时代有关事物的图画或者复制品,否则就不会有超越时代的再造想像。可见,日常积累知识经验对形成再造想像有着巨大的作用。

(4)收集信息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科学家们形象地比喻:人脑可储存五亿本书的信息。人脑有四种功能:首先是接受信息,表现为观察或感知;其次是储备信息,表现为记忆;第三是重组或改造信息,表现为思维、想像;最后是提取或应用信息,主要表现为联想与创造发明。脑本身不能创造信息,但却能把那些毫无关系的信息联系起来,把关系很远的重组起来,收集的信息越多其创造成分越高。

现代电脑与网络事业的发达,为信息储存提供了优越条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可以把来自图画或文字的、形象或抽象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按系统和科学规律编制程序,这有利于培养创造的潜能。

三、如何发展人的想像力

1利用编码,巩固长时记忆

亚里士多德说过:“记忆和想像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想像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利用想像过程,集中形象信息,并且帮助青少年学习处理信息,实际上就是提高他们的记忆水平。

(1)积累形象信息

利用想像过程,可以促使青少年储存更多的形象信息。据科学家们实验结果证实,形象信息比言语信息记忆能量大得多,也就是说记忆效果好得多。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拿出一套图片,让被试逐一学习;再拿出另一套数量比前一套多一倍的图片,一对一对地(其中有一张先前学习过,另一张先前没有学习过)呈现出来,让被试把这套图片中先前学习过的都选出来。这是一类测试。另一类是用上述同样方法测试成对的词,其中有一个词先前学习过,另一个词先前没有学习过;让被试把先前学习过的全都选出来。测试结果告诉我们:选择图片的错误率是15%,而选择单词的错误率达118%。这一实验说明形象信息的记忆效果远远超过文字信息的记忆效果。这虽然是测试记忆效果的实验,却也考察了想像的过程,因为没有再造想像的参与,这项实验就根本无法进行。再造想像为青少年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形象信息,经过信息加工,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记忆水平。

(2)学会处理信息

青少年的记忆潜能是非常惊人的,如何发挥这种潜能,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只注重记住知识内容,而不讲究掌握记忆策略,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信息加工原理的指导下,使青少年学会把获得的信息进行编码,这是提高记忆水平的最佳策略。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需要记忆的材料主要有语词概念和图像或形象两类,编码也可按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方式进行。

言语编码要求人依靠语词、概念进行加工整理,按语词含义、概念间的关系,分成各种类别来记忆。表象编码要求人利用记忆表象,将感知过的形象,以及依据各形象间相互关系,经过想像的加工组合来记忆。两种方式的编码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若想深化记忆就必须做到两种编码方式的结合。

(3)激活单元知识

长期的学习活动,使青少年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之所以能形成长久的记忆,是因为经过认知加工。知识结构是以“单元知识”形式组合而成的,作为一个个知识单位储存在人的头脑里。越是加工成单元的知识,越是经过信息编码的知识,就越容易被学习者“激活”。由于想像和思维参与了对单元知识的深加工,使得单元知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有利于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编码,因此,也巩固了长时记忆。加工越充分的单元知识,其记忆越长久。

2借助回忆,加强中介联想

在认知学习时,人们头脑里原有表象的再现主要靠回忆。因为人们将外界的各种知觉材料已经转化成表象储存起来,所以当活动需要提取某些素材时,即会引起种种回忆。回忆不再是感知觉的简单重现,而是伴随着积极的智力活动。尤其是复杂回忆,还需要依靠中介提供有关线索才能实现。

联想在复杂回忆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什么是联想?由当前一种事物(或形象)想起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或形象)的心理活动,即联想。在想像过程中,联想是由一种记忆表象想到有关的其它记忆表象,它在表象之间起连接作用。这种作用促使认知学习发生变化,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一位学生在写命题作文《记市中心的广场喷泉》时,由于他不曾看过广场喷泉,他就没有相应的记忆表象,因而没有想像的素材。后来,他亲自去市中心广场仔细观察了喷泉,记下它的外形,喷泉的水柱高度,泉眼的数量,以及周围衬托的景物和气氛。这些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回来后终于写出了广场喷泉的真实面貌。加之对外省市喷泉的联想,开拓了他的写作思路,把一个仙境般的“广场喷泉”描绘得栩栩如生。

联想不仅连接多种记忆表象,而且还揭示各种表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

接近联想揭示记忆表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如在考查某一化学元素的特征时,学生可以通过它在化学周期表中的位置把它想出来,而且能想像出它的特征。

类似联想揭示几种记忆表象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似性。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化学元素“溴”的特征时,学生可以根据与它同一族的其他元素如氟、氯、碘的特点把它想像出来。

对比联想揭示几种记忆表象的异同关系。如学习哺乳动物的特点,不妨与非哺乳动物鸟类或鱼类的特点相比较,就很容易想像出哺乳类的所有特点。

总之,由于联想的中介作用,促使青年认识更多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丰富想像的内容,提高青年认知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3综合运用表象,发展想像能力

想像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青少年综合运用表象,顺利完成想像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综合运用表象包括获取表象、储备表象、提取表象、改造表象等多种能力的结合。这样的综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必须经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以及个人的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1)获取表象的能力

获取表象的能力,即留心生活,观察事物和积累表象的能力。前面已经说明,表象是感知的事物形象在人脑的再现,感知事物则要求深入生活,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然后记录整理。

认真观察。获取表象要求人们准确感知事物,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

记录整理。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保证人们用多媒体手段来获取和保留已经得到的表象。如录像(视觉表象),录音(听觉表象),画成图表或图画,为想像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

(2)储备表象的能力

储备表象的能力,即借助思维过程对原有表象给予整合并加以保存的能力。储备表象不仅保存已得到的表象,还可使表象序列化。为此需要青少年学会归类,其具体做法是:

分类概括。对已有表象从内容上加以简化和概括,消除不重要的枝节,保留那些主要特征和形象。

理解升华。对已经保留的表象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理解,并且在概括基础上,对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加以区分。由于思维参与了整个过程,可以使青少年的想像水平得到提高。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实验:他让许多被试阅读一篇“魔鬼的战争”的文学故事。过了一些时间,再让他们把故事回想出来。这些被试都在自己头脑里原有表象的基础上,依据故事内容进行想像。由于每个被试理解水平不同,对重现的表象就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被试,想像内容增加了许多关于鬼的内容和细节;而受到过逻辑学训练的被试者,其想像内容中却删去了大量鬼的内容,使故事想像得更合乎逻辑。这个实验说明储备表象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记忆表象受到思维活动的整合,使想像表象内容获得升华。

(3)提取表象的能力

提取表象的能力,即利用信息交流促使表象活跃起来,充分发挥效能。提取表象最主要的渠道是信息交流和讨论思辩。

信息交流。人经常生活在群体之中,沟通信息是群体的重要功能。信息交流包括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两个部分。传递信息首先要求青少年学会组织信息。当提取头脑中储备的表象时,需要利用想像,对记忆表象加以整理,然后决定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当接受他人信息时,把这些信息尽快纳入自己的记忆表象之中,加以积极思考,对信息中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概括。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可能进行加工和重组,为改造表象打下基础。

讨论思辩。在群体中展开讨论,是提取表象的主要过程之一。参与讨论的各方,不仅为了沟通信息,还包括反馈信息,听取反方意见,可以对原有表象进行补充或改进,使自己获得的表象更准确鲜明,有利于创造想像。例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根据一份别人整理过的二十页档案材料,受到启发而展开创造想像,构思出一部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享誉全世界。

(4)改造表象的能力

改造表象的能力,即采用不同的变通方式对原有表象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变通方式有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变通方式是链式。它是在一个方向上递进式的加工。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少年时代酷爱读书,并且有一套很好的读书方法。第一遍读个大概,第二、三遍逐步加深体会。他喜欢读古代名著,《聊斋》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书。起初,有很多生僻的字看不懂,而且又无处查,但他总是坚持读下去;书中人物、情节所留下的表象,经过两三遍的理解和加工,达到了熟和精的地步。这种加工方式就是链式。

第二种变通方式是环式。它是由一种活动开始,对头脑里的表象做循环式的加工。仍以苏步青读书为例。他酷爱数学,觉得要想全部读懂数学书非常不容易,于是就采取边读、边联想、边做习题的方法。到了读最后一遍时,练习题全部做完,内容也就都明白了。他认为:书要读到你晓得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这才算读好、读精了。这就使头脑中储备的数形表象得到多次锤炼,达到精确的程度。

第三种变通方式是轮式。它是围绕一个中心对多种表象进行深加工的能力。还以少年的苏步青为例。上中学一年级时,他用创造想像构思,以《左传》的笔法写出一篇作文,令老师感到震惊。这时苏步青已经看出教师疑惑的眼神,于是他告诉老师自己会背《左传》。老师听后立即任选一篇让他背,他果然很快背出来了。他能背诵多篇古文,并且都能理解其中心内容。他在掌握《左传》中心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记忆表象做了多种加工,创造出了一系列成果。

第四种变通方式是综合式。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是复杂的,有时对原有表象所进行的深加工,实际上已经是上述三种方式的综合了。

四、培养想像力的途径与方法

1渊博的知识是想像力的基础

想像力是一种认识能力,与另外几种认识能力融会起来,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地掌握知识。学习活动也是认识活动,掌握知识需要想像力的支撑。其作用可从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是想像力自身的力量,用以加工各种表象;另一方面想像力与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结为“合力”,对学习知识技能发挥综合作用。从它对学习活动的多方面影响来讲,我们认为想像力是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想像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家知道,数学家张广厚在少年时代学习成绩并不优秀。据资料介绍,他考初中时曾因数学不及格而没有被录取。其家境也很清贫,但他没有被各种困难所吓倒,他给自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别人在一天时间能学好的,他就花两天时间学,后来逐渐地赶上了别人。以后他竟然超越了其他人,人家学一天,他学半天或更少时间就掌握了。第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初中,并且在中学时已经在数学方面展露出非凡的才能。他看了许多参考书,仅《范氏大代数》这本书就连续看了几遍,演算了上万道习题;与此同时,他的想像力也获得高度发展。考入北大数学系后,他开始走上数学家的成才之路。人的才能都是在知识学习基础上形成的,积累知识可以丰富想像力,从而打开智慧的大门。

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知识是人类生活和经验的总结,是青少年进行中介联想的基础。如果没有知识框架和整个体系,联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创造想像能力,可以使知识在较高水平上进行重新组合,甚至将无联系的知识经验,通过信息加工改造,而想像出新的知识组合,使青少年的知识面更宽广。只有掌握较多的知识,才能对新问题有所发现,进行高水平的想像活动。但有时也出现相反情况,如有些人获得的知识经验较多,其想像反而可能会受负面影响,因为有些传统的知识经验,能使人产生学习上的定势,阻碍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想像,所以影响想像力的正常发展。一位女学生在高考前夕,曾经阅读了大量“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原本想积累些素材,以便高考时借题发挥,然而,却事与愿违。考试遇到新题时,她总是想用优秀文选的一种模式去生搬硬套,结果并没有想像出合适的内容。可见,知识经验的丰富,与想像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丰富知识经验只是提供发展想像的可能性,要让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其它因素。

2美育活动是发展想像力的条件

美育活动是通过审美需要的过程而实现的。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部活动过程。例如,青少年在绘画学习活动中,当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像时,首先让他们感知的是画家笔下的女性美,然后,很自然地联想到周围女教师、女学友的秀美气质。这是因为画家以柔和的笔调、优雅的线条,创造了一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温柔、美丽的女性形象,使人赏心悦目。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会得到启发,学习模仿伟大画家的笔法,创造出让人们感动的美好形象。

美育活动的实质就是审美过程,想像在其中发挥着四种功能:

(1)引发审美感知

当我们想像某种事物形象时,要捕捉该事物与头脑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关系,而脑子里的事物形象,要靠观察去获得,观察的过程就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青少年参与审美活动,可以从中悟出许多新的知识。

(2)激起审美情趣

由于审美联想贯穿活动始终,联想是想像的初级形式,所以,使参与美育活动的青少年广泛地涉猎知识,引起对许多新事物的学习和探索,可以增添求知的乐趣。美育的知识多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这更可激发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深化审美情感

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有感染力量的因素。美的事物能使人产生满足和肯定的情感体验,它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推动力,促使审美想像和创造活动持续下去。想像以情感为中介,沟通表象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并加以重新组合,因此,可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想像,想像和情感相互交织,使审美活动不断深化。

(4)加强审美理解。

任何审美活动都有审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审美理解,这种学习就不会成功。理解美的内容应当和直觉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对自然美的理解就总是和桂林山水之美的直觉印象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青少年应在审美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想像力。首先是发展多种爱好,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能使人提高生活的自信心和乐趣,想像也因此就有了广阔的天地。有的人对任何美育活动都不感兴趣,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有的是受个性特征的束缚。但是,人的生活情趣是通过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就能为自己开辟一片艺术天地。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像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像的有力手段。”参与一种艺术活动,就是让自己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增添审美情趣,以便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其次是尝试学习摹仿发展想像力的直接方式,就是学会摹仿。摹仿是伴随着人的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的活动。例如学习书法,无论是柳体、颜体,虽其风格各异,但都应以临摹字帖为先。摹仿得越接近字帖,表明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能力越强,这是因为通过摹仿把握了各种字体的风格特点及其联系,自觉地将字帖上的字与自己临摹的字加以对照,体验美的特征,并且在前人书法基础上加以创造,走出自己的新路。这一临摹的过程就是再造想像乃至创造想像的过程,人们在摹仿的过程中提高了想像力。

3养成富于想像的个性品质

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少年时代就有“独出心裁”的志向。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就读时,她的文理科学习均是优等。有一次国文教师在她的作文上批示了“眼高于顶,笔大如椽”八个字,称赞她独特的立意和文笔以及超人的创造想像力。人的创造想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熏陶、教育和锻炼,其方法就是培养创造想像的意向。意向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它对人的活动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可以指引活动的目的与方向。创造想像的意向主要指这种“独出心裁”的意向。

发展少年的想像力,应当从培养创造想像意向开始。如果吴教授没有漫长的刻苦学习过程,就不会形成创造想像的意向。创造想像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它们加工改造,实质就是一种意向活动,并表现在所有的智力活动中。演算习题要求创造想像;做好理化实验,需要创造想像;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能够体现创造想像;而命题作文更要应用创造想像,一切意向活动都不能离开想像。培养创造想像的意向,可以促进少年非智力素质的快速发展。

如何培养少年创造想像的意向呢?

(1)在实践活动中培养

喜欢活动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意向。参与活动可以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满足,有利于培养创造想像的意向。吴教授从小喜欢物理实验,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就一心扑在物理学科学实验研究上面,创立了杰出的成就。科学实验使她具备了强烈的创造意向和很高的创造想像能力。

(2)提高自信心

创造想像离不开自信心这种个性心理品质。自信心就是坚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缺少自信心的青少年,做事情缺少目标,情绪容易波动,或者出现焦虑;在学习活动中,不敢说出自己认为对的答案,不敢表达自己的设想,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创造想像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参加活动时,缺乏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其刻苦性和自制力也很低。而具有自信心的少年,对实现理想和人生目标充满信心和力量,相信自己的智慧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和险阻。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磨炼着创造想像的意向。我们建议青少年:①在活动中经受考验。只有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锻炼自信心。②不断获得成功经验。为此,除了更加努力外,还应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依据主客观条件制定经适当努力就可实现的目标。③在与别人交往合作中体验自己的力量。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