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职业的满足(1)

寻求工作满足感

每一位求职者都不要轻易决定自己的未来,直到你做好个人盘点,再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否则,过不了多久,你将再次寻求“工作满足感”。

选择或改变职业的目的,是寻找工作满足。换句话说,是寻找幸福,是去寻找一份你热爱的工作,一份早晨醒来就迫不及待要去做的工作,一份你如此喜爱、简直不相信还能为此而获得报酬的工作——你本来希望是无偿去做的。

寻找你所钟爱的工作,依赖于你极度渴望去从事与现实可行的工作之间的平衡。比如,有些热门职业可以从事,例如与文字打交道,但是,你喜欢与人一起工作,因而,无论寻求这样的工作是多么容易,那么这份工作都会使你很痛苦。

实际上,工作热门与否、容易与否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你与这份工作是否合谐、融洽。生活中再没有比找到这样的工作更令人兴奋的事了。

要找到这样的职业,依靠你乐于运用的技能,加上你喜爱的科目、你喜欢帮助或共同工作的人群、你乐于工作的地点类型、你的目标与职业的目标,以及你所满意的薪水。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你乐于运用的技能和你所喜爱的科目。如果你想了解这些,你的自我认识将对你的成功择业起很大作用。而且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一个周末就够了。

期望的哲学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雄心壮志,没有神圣的梦想,没有期望。

在漫长的日子里苦苦地等待,没有任何希望,你的灵魂在强烈的渴望中叹息着,这并不是一件令人感到高兴的事。只有胸怀热情的期望,你才能经受得住生活的煎熬。灵魂只有学会期望,它才能成为真正的灵魂。

然而,心灵的期待以及灵魂的渴望并不仅仅是想像与梦想的夸大,而是一种预测,一种前兆,预示着某些事情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甚至可以这样说,期望是建立在自己能力之上的,而且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权衡。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所迫切期望并努力争取的东西必须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

我们的理想为我们展现了现实的轮廓,而现实的本质就隐藏在理想的背后。

有一位年青人,想娶一个妻子,而且很幸运,一个很善良贤慧的女孩也很中意他,于是,年青人便与她相见了。但经过几次交往以后,年青人便认为她不够完美,便与女孩结束了恋情,接下来年青人又与几女孩相识,但总认为她们有缺陷。

有一天夜里,年青人遇到了心目中的美人。正当两人畅想未来之时,美人突然不见了。年青人从狂呼中惊醒,原来一切只是一场梦。

在择业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心态的年青人,认为自己有顶天立地之能,不能满足眼前的职位,眼睛一直盯着远方,而对眼前的事情不采取努力、行动。是否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事实。而且正有些人在这样的舞台上进行表演,不信你看看自己身边的人。

当我们全身心地渴望得到某一理想职位时,我们首先应考虑我们的能力以及所能持续的时间,从而判断我们是否能够最终实现自己愿望。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忽略了现实,只在头脑中描绘自己所期待的职位。尽管我们应当时刻铭记自己所要实现的理想,但人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境界中。

不可否认,把自己置身于理想世界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永远值得为之争取的完美的模型。它激发了我们对完美的渴望以及追求完美的信念,因为我们总会本能地感受到理想世界中的某些东西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然,在强烈的期望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将帮助我们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坚信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向坏的方向发展,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坚信不会有失败,胜利将最终来临;坚信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将快乐。如果我们能够拥有这样的思想、胸怀和态度,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们的期望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而且它就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我们。对我们来说,梦想就是一种迹象,一种前兆,预示着期待中的事情可能就要发生。

幻想建立空中楼阁不再像我们以前所想的那样没有价值。我们首先要在自己的意识里建立一个框架,一个有关梦想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应当具体详细,涵盖我们梦想所得到的事物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如果我们想将期待变成现实,只有采取具体的行动,只有从一件件小事情做起,我们才不致最后两手空空。

任何真正的城堡、庭院或其他任何建筑,在建成之前都是虚无缥缈的,都是无形的,就像我们所说的空中楼阁。如果我们想通过赋予我们灵感的梦想的构筑成一座真实的宏伟城堡,惟一的途径就是为这个无形的城堡而努力,努力在现实中建造它,最终这座城堡便真正屹立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的职业期望决定了我们的职业结构,它就像一份计划,安排了我们的职业生活;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付出艰苦的奋斗与努力去实现它,这个美丽的计划就成为一纸空谈。

正如没有建筑工人按照建筑师的计划去建造,那么再伟大再宏伟的建筑也只能被记在建筑师的心里;如果建筑师不把它描绘在图纸上,这只能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梦。所有成就事业的人都是梦想家,他们伟大的梦想都很好地结合了自己的能力,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或期望,因为它们还没有实现,还没有真正来到你的身边。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要轻言放弃。

但应该如何坚持呢?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是一块砖一块砖砌成的。而我们的职业生涯也是这样,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自己的期望。只有一天天努力,才能获得期望的报酬。

比如,你希望作一名人事主管,如果你有全部的技能或经验,那么祝贺你了。否则,你不能只想当人事主管,而放弃手边的工作。你努力积累经验,诚实务实,经过多次职业转换,相信你一定能如愿以偿的。在择业时,期待源于自身的能力与客观现实。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我们的期待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切合实际的职业期望值才能给人以力量。如果一个人总是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期待,最后只能成为一个梦想家,一个真正的失业者。

德雷科·鲍克建议做梦娶美人的年青人,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别尽想好事,客观务实才是使你走向期望职位的惟一保证。

减少择业的赌博性

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给自己究竟能干什么予以准确的定位,做到力所能及,从而使求职择业的赌博程度减少到最低。如果力所不及,不但不能成事,反而败事。正如青年人在选择伴侣时一样,如果总想寻找一位完美无暇的女孩子,他只能是妄想好事。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是你对自己究竟有哪方面强项的慎重考虑!如果你已经到了18岁,或者正要转换工作,那么你可能要作出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将深深改变你的一生,影响你的幸福、收入和健康,这个决定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毁灭你。

那么,这个重大决定是什么?即你将如何谋生。也就是说,你准备干什么,是做一名农夫、邮差、化学家、森林管理员、速记员、兽医、大学教授,还是去摆一个摊子?

对有些人来说,择业通常和赌博一样。赌徒一直梦想着赢取最大一单赌注;而求职者总在想着找到一份既能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又能愉快适意的工作。正如小男孩在选择如何度一个假期一样,惟一不同的是,他以他假期的光阴作为赌注。

尽管在求职择业中,很难有确切的分析,总有一些赌博的性质在内。但是,求职中的你该如何减少这份赌博性呢?

如果可能的话,应尽量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轮胎制造商古里奇公司的董事长大卫·古里奇,在谈到成大事者的第一要件是什么时,他回答:“喜欢你的工作。如果你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时间也许很长,但却丝毫不觉得是在工作,反倒像是游戏。”

爱迪生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个未曾进过学校的报童,后来却使美国的工业革命完全改观。爱迪生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里辛苦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所以他会取得重大成功!

哈佛大学的职业顾问查理也说过类似的话:“每个从事他所无限热爱的工作的人,都能成为成大事者。”

也许你会说:“刚入社会,我对工作都没有一点概念,怎么能够对工作产生热爱呢?”还有的人说:“我期待着作一名人事主管,但现在却作一个科员,如此大的差距,怎么能让我安下心来干好工作呢?”

艾得娜·卡尔夫人曾为杜邦公司雇佣过数千名员工,现为美国家庭产品公司的公共关系副总经理,她说:“我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那么多的人从来没有发现他们真正想做些什么。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只从他的工作中获得薪水,而别无其他,那真是最可怜的人!”

卡尔夫人还举例说:“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跑到我那儿说:‘我获得了达茅斯大学的文学士学位或是康莱尔大学的硕士学位,你公司里有没有适合我的职位?’他们甚至不晓得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希望做些什么。因此,难怪有那么多人在开始时野心勃勃、充满玫瑰般的美梦,但到了40多岁以后,却一事无成,痛苦沮丧,甚至精神崩溃。”

事实上,选择正确的工作,对人的健康十分重要。琼斯霍金斯医院的雷蒙大夫与几家保险公司联合作了一项调查,研究使人长寿的因素,他把“合适的工作”排在第一位。这正好符合了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的名言:“祝福那些找到他们心爱的工作之人,他们已无须祈求其他的幸福了。”

卡耐基在和索可尼石油公司的人事经理、《求职的六大方法》一书作者保罗·波恩顿畅谈了一晚上。卡耐基问他:“今日的年轻人求职时,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他们想干些什么,”他说,“这真叫人万分惊骇,一个人花在选购一件穿几年就会破损的衣服上的心思,竟比选择一件关系将来命运的工作要多得多——而他将来的全部幸福和安宁全都建立在这件工作上了。”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你该怎么办呢?你应如何解决成大事这一难题?你可以通过向职业顾问来寻求帮助。也许他们可以帮助你,也许将会损害你——这全靠你所找的那位顾问的能力和个性了。

当然,只能让职业顾问提供建议,不能让他们成为你职业生涯的规划者。职业的规划与决定还是由你自已决定。记住,这些辅导员并非绝对可靠;他们之间经常无法彼此同意;他们有时也犯下荒谬的错误。

例如,一个职业辅导员曾经建议一位学生作一位作家,仅仅就是因为她的词汇很广。多荒谬可笑!事情并不那样简单,好作品是将你的思想和感情传给你的读者——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不仅需要丰富的词汇,更需要思想、经验、说服力和热情。

建议这位有丰富词汇的女孩子当作家的这位职业辅导员,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件事:他把一位极佳的速记员改变成一位沮丧的准作家。

想说明的一点是,职业顾问专家——即使是你和我,也并非绝对可靠。你也许该多找几个辅导员,然后凭普通常识判断他们的意见。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在这里提一些令人担心的话题呢?但如果你了解菲尔·强森的经历,便不会如此了。菲尔·强森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儿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将来能接管这家洗衣店。但菲尔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懒懒散散的,提不起精神,只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则一概不管。有时候,他干脆“缺席”了。他父亲十分伤心,认为养了一个没有野心而不求上进的儿子,使他在他的员工面前丢脸。

有一天,菲尔告诉他父亲,他希望做个机械工人——到一家机械厂工作。什么?一切又从头开始?这位老人十分惊讶。不过,菲尔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工作,他从事比洗衣店更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时间更长。但他竟然快乐得在工作中吹起口哨来。他选修工程学,研究引擎,装置机械。而当他在1944年去世时,已是波音飞机公司的总裁,并且制造出“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帮助盟国军队赢得了世界大战。如果他当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亲死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他会把整个洗衣店毁了——破产,一无所得。

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尽心尽职地干工作,就在于他们开始选择职业时没能衡量好自已,以至于养成“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的陋习。

撕掉自己贴上的“职业标签”

所谓择业期望值,是指一个人要获得的职业岗位对其在特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比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如何,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怎样,能否受到尊重和器重,能力特长和抱负能否得以施展,等等。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能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必须看到,这种期望变为现实,可能要受到自身条件、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个人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个人素质、专业、社会需求、机遇等条件外,主要决定于自己对择业期望值高低的选择。所以,当求职者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择业目标之后,如何把握你择业期望值,就成为关系你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难免走入择业的误区。

正确地把握择业的期望值,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心态的误导:

一是图虚荣的思想。由于虚荣心作怪,一些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心只想找一份让别人羡慕的职业。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一概不考虑,其结果要么因超越现实而无法实现,要么在工作岗位上因无法施展才干而业绩平平。

二是图享受思想。优越的待遇和条件往往对求职者最具诱惑力,但也是最容易使求职者择业失败的误区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

客观地讲,一些求职者希望有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种职业期望不能说是错的,问题是有部分求职者对这类企业的职业活动特点知之甚少,而对其收入和生活条件期望过高,这就意味着即使他们能如愿以偿得到这份职业,但如何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自己的抱负,还在未知之列,甚至有部分求职者只重金钱,图实惠,只要生活条件好,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这种择业心态不仅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而且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三是图安逸的思想。害怕艰苦,只想享受愉快适意。这也是导致部分求取者择业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有几分耕耘,便有几分收获。人生犹如一个竞技场,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便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事实上,即使在环境较好的职业岗位上,只图安逸、享受也是不行的,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的生活条件,都来自于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企业良好经济效益则来自全体员工的勤奋工作和开拓进取,图安逸享受显然是行不通的。

把握职业的期望值,在方法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防止偏离自己的择业目标。择业目标的确定要从自身素质和社会需要来考虑。求职者在确立自己的择业期望值的过程中,如果偏离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和实际能力去选择,你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从而偏离自己的择业目标。还有求职者明明在某一方面素质不太好,却要选那些对这方面素质要求较高的单位或岗位;也有的求职者明明在某一方面素质较好,却轻易地放弃了对有可能发挥自己这方面因素的单位或岗位的选择,这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且对社会和企业也是不利的。

二是防止期望值过高。有的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眼睛死盯着“大西瓜”。实践证明,择业期望值过高最容易使人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由于期望值超出现实太多而使你在择业时屡屡失败;再一种是即使你侥幸获胜,也会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无法胜任而处于被动的困难之中。

三是不要期望你必定能找到过去曾干过的那种或那一类工作。如果你喜欢你的前一份工作,你会想:“我希望能找到与我原来的工作相同的那种工作,最好工作名称也相同。”

或许你能如愿以偿。然而,你必须做好思想准备,因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各种工作也都瞬息万变。你千万不能苦苦期待能找到与过去工作一模一样的工作。

因此,人有必要把自己思想中给自己贴上的“职业标签”撕掉(如“我是一个机械工人”等等),重新给自己下一个定义,比如“我是一个人,我能……”

求职成功者之所以能找到愉快而合心意的工作,就在于他们能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职业生涯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地走向成功。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俩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于是,两个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打算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见林中闪闪发光,待上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扔掉肩上的麻布,赶忙邀同伴放下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两个人终于有改变境遇的机会了。

然而,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空旷处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无处避雨,恰好被淋到。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辛苦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通常采取“分步达标”和自我调整的办法,以不断调整择业的期望值,再将总的期望值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然后逐步付诸实施。在实行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选择的阶段期望值过高,就把它移作下一个阶段的期望目标。

所谓自我调整法,就是把其职业期望,按其主次分成不同的层次,首先满足主要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依次进行必要的调整,直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二者相吻合为止。

别做工作的奴隶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眼睛盯着自己的薪水袋已成为往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人的发展和前途上。

实际上,我们生活质量往往取决于我们工作的质量。但是,在选择工作时,也不要把薪水看成自己的首要考虑因素,更应关注工作前景,即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前景。此种择业观念的改变将成为求职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不同之处。

在择业时,如果一个人认为在这份工作上获得的只是老板支付给他薪水,而没有比薪水更有吸收力的东西,这人注定是一失败者。成功者的经验表明:薪水不可能成为一个选择工作的动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择业动力,即个人的工作的前景。也许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们都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薪水低的工作再有发展也不干,薪水高的工作无发展也往上冲。

德雷科·鲍克对这个话题所发表的个人见解值得求职择业者品味。他对哈佛的的年轻人说:“不要计较你开始上班时老板支付给你的薪酬,你应该看到从薪酬背后所得到的东西。你会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你可以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你可以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择业时,工作前景应成为你择业的首要因素,不要让自己选择工作的目的只局限于老板提供的薪水上面。

在工作中学习和提高自己,这应该成为你工作的动力,不要将自己工作的目的只局限于老板提供的工资上面。

当俾斯麦在德国驻俄国的外交部门工作时,他的薪水很低。但是在那里他学到了很多外交技巧,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决策能力,这些为他后来扩大德国的疆土、进行有效的国内改革是有很大帮助的。

俾斯麦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工资低而放弃这份工作。相反,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外交官的使命。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为自己国家的强大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没有俾斯麦,德国分裂混乱的局面不知还要持续多长时间。

一个总以金钱为自己奋斗目标的人从来都走不出平庸的生活模式,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薪水应该成为择业者虑的目的之一,但是,你更应该看到薪水后面所隐藏的东西,那才是你选择职业的第一目的。

求职中的择业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除了薪水,工作还给你带来了很多机会。一方面,你有机会从上司和同事身上学习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学习他们的技能;另一方面,你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强工作能力,使自己成为更有作为的人。

工作是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你可以在工作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行政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远远超过了你得到的工资的价值。当你,一个新手、一个无经验的职场新手,成长为一个熟练的、高效的员工时,你实际上已经大有收获了。

一个人如果在择业中总是想获取高薪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可能看到薪酬背后他能获得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意识到这些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他未来的生活将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这样的人只会在无形中将自己困在装薪酬的信封里,永远也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求职时,如果把薪酬与你工作中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老板支付给你的是以美元表现出来的工资,是有限的,而且只能使你改善自己一时;而你自己赋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其实,很多商业界的名人开始工作时收入都不高,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将眼光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他们依然在努力工作。在他们看来,薪酬并不是他们选择这份职业的首要目的,而是能力、经验和机会。最后当他们事业成功的时候,谁又能衡量出他们的收入是多少呢?

我们在职场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聪明的年轻人在多年拿着低工资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地工作,突然有一天,他们就像是施了魔法一样,一下跳跃到公司的高层,身兼重职。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并不在意一开始工作的时候自己能拿多少工资,他们关注焦点是工作前景,一个人发展前景。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纽约的一位富商乔治成功的故事:“我刚来纽约的时候,在一家店里替人扫地,一个星期挣6美元。到了年底,我又找了一家公司工作,在那里我一个星期拿14美元,但我依然努力工作。5年之后,我进了纽约的一家大公司,在那里我当上了商务代表,年薪3000美元。可那个时候我对我的经理说,我会努力在这份工作的合同期满的时候,再进入经理层。”

在乔治的合同还未到期的时候,他被董事长叫进了办公室,桌上摆着一份新的合同。这是一份长达10年的合同,而公司提供给他的工资是年薪10000美元。

那时他和他的妻子每个星期只花8美元,节省下来的钱他们就用来投资。在他的第二份合同到期时,他投资所得的钱已经达到了11.7万美元,同时他也入股公司,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其实,在乔治开始工作的时候,他的朋友对他说:“乔治,你真傻,你的工作不但不挣钱而且还那么累。你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帮人家包装货物,你以为这样你就可以发财吗?”

乔治回答他道:“既然我来到纽约,我就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也许现在我必须做这些别人不放在眼里的活,但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的确,在他来到纽约这座城市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确立了生涯目标——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学习做生意的机会,即使是在店里扫地的时候,他也会观察老板是怎样和客人们打交道的。他总是在观察,在学习,在总结,即使不用工作的时候,他也会试着和客人们攀谈,了解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有时他也会问老板一些生意方面的问题,时间长了他便总结出了很多生意经。虽然那时他一周只有6美元的收入,可是他所学到的东西又岂止是6美元?

在择业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我并不是为这份薪酬而选择这工作,而是因为眼前的这份工作能为我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份工作能使我获得真正的无价之宝——接受到新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在你未来的资产中,它们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你现在所积累的货币资产,因为它们是可以创造资产的资产。

比高薪更重要的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重型机械制造公司,许多人毕业后到公司求职均遭拒绝。詹姆士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系的高材生,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但他并没有灰心。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的废铁屑。

一年来,詹姆士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而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到酒吧去打工。1990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问题,为此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

公司董事长为了挽救颓势,招开紧急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士闯入会议室,在会上,他把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自己对产品改造的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的结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

总经理及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经董事会的举手表决,詹姆士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士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做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由詹姆士从一个编外清洁工到公司副总经理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来,在择业时,有比高薪更重要的考虑因素,那就是个人的发展。择业求职尽可能选择收入高的工作,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薪而不顾今后的发展机会,有时候也会占小便宜吃大亏。

择业求职时,在机会和高薪的选择上,以下方面不能不注意。

首先,要关注企业发展的后劲,看看这个行业的产品发展方向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其中,尤其要关注那些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新企业,不失时机地加入这些企业,对以后自己的发展相当有利。

企业的牌子也很重要,如果你有几年在国际著名公司、国内著名企业的工作经历,在同行中的“身价”就大不一样。这种“品牌意识”在大企业中特别明显。在把握企业选择标准时,要特别注意企业的分配方式,可以选择那些职工持股、技术人员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当然,能够选择到即将上市的企业那是更好的了,因为一旦上市,你手中的股权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其次,要注重岗位。随着国际社会逐渐接轨,岗位与你的工作、报酬、将来的发展机会等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同样是文秘专业毕业,你应聘部门文员,她应聘部门经理秘书,这两者身份、待遇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对你今后的的晋升、寻找新的工作都有较大的影响。

第三,应当关注那些与自己今后发展密切相关的福利待遇。从个人今后的发展看,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可能拿到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这些证书的含金量非常高,是我们实现理想就业的通行证。

西方一此学者认为,二十岁的不要考虑待遇,这个阶段该是为未来的发展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人力资本的时候。许多成功人士在年轻时的经历都是比较艰苦的,比如曾宪碎、辛嘉诚等。

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不具备自己创业的条件下,往往不去通过为别人打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以便为将来自己创业或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奠定物质基。

但现实是,很多人在就业压力下,往往只是为薪水工作作着,除了薪水,他们不关心别的,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他们总是说“我迫切需要这份工作,因为薪水不错”。

作为一个想要成功的人,你的这点心理未免太可怜了,你应该为将来的创业或者更大的提升做好准备。工作所能带给你的,要远比工资带给你的多得多。

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你是为工作而工作,而不只是为工资而工作。为薪水而工作,看起来目的明确,但是往往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心智,使你看不清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所以,工资只是工作的目的之一,你一定要认识到比工资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那么你只能得到一份薪水,而同时会失去很多东西、正像你如果只为吃饭而活着,那么你就只能维持着温饱的生活。

那些为薪水低而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混薪水的人,雇用这样的人,对老板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而且长此以往,那些人在不断降低自己的价值,断送自己的未来和希望,使自己维持在一种低档次的生活水平上,过着一种庸庸碌碌、满腹抱怨的生活。

所以,对一个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老板支付给你的只是薪水,但你一定要在工作中,回报工作以更多的价值,你要在工作中透支给自己更多的东西。

你应该感谢你的老板,因为老板不仅给了你一个工作平台,一个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而且出资培养你,对于一个打工者来说,一定要善待老板。你要想到,你得到的不仅是薪水,还有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技能的提高、自我认识的加深等很多重要内容,这些同有限的金钱比较起来,其价值要高出无数倍。你应该对你的老板感恩!

有一位男士,妻子一直抱怨他长期没有挣到钱,使家里一直过着比较拮据的生活。她劝丈夫赶快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位男士说:“现在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他的话非常有道理。相信这位朋友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如果你不单纯是为薪水而工作,而是全心全意地努力投人工作,你就会发现,你的工作能力会逐步提高;同时,你的薪水以及职位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提升,而你自己也会对职业的快速发展而心情愉悦、信心满怀。在工作中,有些人善于耍小聪明:要么上班迟到、早退;要么在办公室与人闲聊。这些人自以为得计,但他们的损失将远远大于他们的所得。这种人,也许会得逞一时,但终将失败一世,永远与成功无缘。

所以,不要只为薪水而工作,否则的话,你就会因为将眼睛紧盯着工资而封闭了自己的视野,就会在无形中将自己困在只装着少许工资的信封里,从而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丢失了。

千万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有时一个职位可能没给你提供很高的薪水,但如果能够学到东西,从做人做事各方面给你补充“营养”,你就不应放弃。年轻人要时刻抱着学习的态度,看重待遇,你会失去很多东西。

要记住,金钱虽然是你生存的保障,但待遇绝对不是最重要的人生道路选择!

先就业,后择业

在美国人的择业观中,“先就业后择业”是目前一种普遍的求职择业的观念,也是今天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求职市场中一个无法逆转的走势。

就人的惰性而言,求稳是普遍的心态,谁都想“一锤定音”,一职定终身。但按现代的形势实际上根本办不到。

能不能“一职定终身”,不是由个人意志所能定夺,个人在这里的作用是十分渺小,也是无法抗衡的。

针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德雷科·鲍克建议,摈弃“专业对口”、“择业一次到位”或是“专业技术走天下”等传统的想法,换一个稍微轻松点,节奏不要太快,但最终目标记心里的活法——先就业后择业。

年青人在择业过程中应该持有360度的全方位为自己找寻“人力资本升值”的准备,没有一天建成的金字塔。每个职业人的脑子都必须装有全球竞争,最新的企业时尚和管理模式等先进理念。这样,才有“价值百万的脑子,”才能够不断升值和创造财富的“人力资本”,才能够在职场上成为“常胜将军”。

在社会转型期的职场是充满着变数的。在当时当地看来是“朝阳行业”,你也很有信心干它一辈子,也压根儿不会想到“另起炉灶”。然而到了一定的时候,朝阳行业也变为夕阳行业了。你也得跟着转型,虽说是有违“初衷”,但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其责任也不在你当初的选择,而是形势发展得快。

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尤其是高科技日新月异。求职当然要与时俱进,所谓只择一次业在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先求职,后择业,也是为形势所“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极难“一锤定音”,你惟有现实一点。生存是第一需要。“骑马找马”起码有了喘息机会,可以相对地、较从容地寻觅其他目标。

这里还有一个人生阅历问题。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是一开始就百分之百准确,且永远经得起时间考验。一般来说,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的摸索,才会有较成熟的判断。求职,只有人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专为你设计职业,一个较明智的做法是先求职再说,这是上策,至少有了一个缓冲期,这比急急忙忙“敲定”要相对成熟。我们也不必为当初的不成熟而羞愧,凡事总会有个过程,你想免也免不了。

美国人不反对跳槽,所以美国人才的流动性很大,一个人一生平场更换职业多达12次。但跳槽行为多在自己的专业和熟悉的领域内,他们认为学有不同,专业主攻,这样更能利于他们的所学,发挥自身的优势。人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体现自身的价值。

“先就业后择业”是为了提高就业率采取的一项措拖,但经过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这种求职者的“成活率”只有10%,也就是说有90%年青求职者背叛了老东家,为企业带来损失,并影响了个人的诚信形象。德雷科·鲍克认为,年青人应慎重对待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第一份工作可以给你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为职业生涯的起步打下基础。不要为按部就班、重复单调的工作而苦恼,因为他可以使你体会到就业的气氛,锻炼你的耐性;可以使你感受到竞争的气氛,锻炼你的应变能力。

玛丽是个商品推销员,这是她毕业前压根儿也不想干的工作。她想做的是公关。经理对她说:“如果你能说服别人购买你的商品,你自然具备了公关能力。”

玛丽觉得,暂时用这份工作锻炼锻炼能力也是好的。她一天到晚站在商厦门前向过往行人推销新产品,尽管说得唇干舌燥,站得腰酸脚乏,但她自得其乐,因为她每天向各式各样的人推荐和介绍新商品,无形中锻炼了应对各种人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她到现在还没有换工作,是因为她认为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她已经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资历往往能发挥出乎意料的作用。某大酒店在三年内流走了1300人,而其中大部分都受聘于其他酒店,担任比原来更高一级的职位。是因为他们在五星级酒店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相当的资历。

倘若你曾在比较著名的政府机构、企业工作过,那么这对你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别人会认为你受过训练或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即使你以前工作过的单位不值一提,人家也不会将你当成生手。所以说,第一份工作对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好好珍惜吧!最起码他会使你今后更易找到工作。招聘广告不是经常注明“熟手”、“有经验者优先录用”吗?

许多公司对新录用的职员都要进行上岗前培训,这也许是你第一份工作所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有可能,选择一些培训工作做得好的机构工作,既能受到有益的训练,又可以领到工资。即使你所在的公司不提供训练,在实际工作中,你同样能向老职员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这对你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所以,你最好不要因为不喜爱这份工作就不做或者不积极去做。的确,社会的发展给你提供了许多自由择业的机会,你可以从众多的广告中找到一份适合你的工作。但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由于种种原因,能够提供的条件是有限制的,工作的选择也就未必能随心所欲。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而不光是做喜欢做的事。如果你不能静下心来将第一份工作干到6个月以上,很难想像你具备成功所必需的毅力。因为在日后的生涯中,你无疑还会碰到许多不喜欢的事,一遇上就当逃兵,怎么能取胜呢?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顺利起步将给你整个事业带来好兆头。

安下不安分的心

谁都想拥有理想的工作,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发生冲突。理想不能没有,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现实。适当地结合理想与现实,不要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干不来,小事不肯干。怀有这种择业心态的人,最后的结局是非常可悲的。

尽管就业形势各国均有所不同,但对于求职择业者而言,受工作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要一开始就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这就需要改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沉迷梦想而不知行动的人,永远不会取得成功。

杰森,哈佛的毕业生,在学校就表现出杰出的能力,但惟一缺陷——心高气傲。毕业后,他和几位成绩比其差的同学一同进入硅谷某科技公司。他满以为自己一定会被分配到重要部门,可是,他却没能如愿,这使他大失所望。

看着同学们个个春风得意,他开始抱怨主管不识“货”。实际上,主管这样安排,并非不了解他,而是想重用地,让他全面了解公司的运作过程。不过,见杰森工作不安心、不负责任,又打消了培养他的念头。

相信自己,看重自己并没有错,但要从自己所谓的“理想”出发,是不少择业者很容易走进的误区。

年轻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是不可改变的原则。但这个特长只是自己认可的,未必符合企业所需。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和管理方法。个人特长,只有让企业了解,并作为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时,才是真正需要发挥的特长。

此外,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强调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是很难找到工作的。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失败者只做喜欢做的事。年轻人的特长,应当成为适应环境的“催化剂”,而不应成为挑剔工作的“资本”,应该是特长服从需要,而不是需要迁就特长。这个关系要摆正,否则就会引起不良后果。

对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先在“不对口”的岗位上积累一些经验,对将来是有好处的。只会干一种工作的人,思路狭窄,很难干出成绩,也很难受到重用。

对于任何择业求职者来说,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新的,都需要熟悉;而且应该去掉狭隘的“对口”看法和求高不就低的不实际要求。记住:要胜任一个职位,就需要了解比该职务更广泛得多的知识。

有些择业者在找到工作后,心里总认为“大材小用”。不认真对待眼前工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目标。他们稍有不顺心就“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不顺心。试想,什么单位都不是你点的一道菜,哪能完全合你的口味呢?

高级人才被安排到普通的职位,甚至打杂的活儿更是普遍,怨天尤人吗?没有必要。真正不怕火炼,实践是对你真才实学的检验。在你行与不行之间,实践是最有发言权的货真价实的金子,不怕进炼炉。人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成就不平凡钡的业绩,也能令人肃然起敬;倘若是“废铜烂铁”,在实践的火炉中一炼就“原形毕露”。

其实,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其他专业知识作辅助,是很难想像会获得成功的。对于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工作跟自己无关的。初到一个工作岗位,首先要安得下心,要耐得住寂寞。安心,既是涉入职场胜任工作需要,也是给人以好印象的开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顾条件地去“跳槽”,并非好事。

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没有多少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就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总在公司间跳来跳去,虽有新鲜感,但难成“正果”。

再说,“远走高飞”的目的地,也并非处处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而且,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众人看好的职位对于你可能并不合适。

在今天的人才市场上,文凭是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水平。对于用人企业来说,雇用人才的根本标准是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德雷科·鲍克认为,作为一名求职者,不应该沾沾自喜于拥有一张文凭,要在岗位上站稳脚根并崭露头角,还需让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水平,从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两方面来显示自己。从成功者的经历来看,踏上工作岗位后,雇主对每个人的学历似乎不再看重,关注的是你的人品和能力。

因此,求职者应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就业积累经验,再转换职业。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有安于工作的态度,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尽量不要让择业之心摆动不停。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