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

学莫贵于思,唯思为能窒欲。曾子之三省,窒欲之道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学习没有比思考更为可贵的,只有思考是能够抑制欲望的。曾子的“三省”,是抑制欲望的好方法。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做学问的方法,必须以思索为根源,思索就能有心得,不思索就没有心得。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不经过深入思考就不能至于大道,不经过深入思考若获得了(知识),他所获得的(也)容易失去。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不思考就会有疑惑,不追求就不会有所得,不请教就不会有所知道。

耻不知而不问,终于不知而已;以为不知而必求之,终能知之矣。

——《二程粹言·卷一》

耻于不知道就不请教,终究是不知道而已;以为不知道就一定去请教是终于能够知道的。

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管子·心术下第三十七》

(必须进行)思考,思考没有所得,鬼神(就会)教导他;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自己的精气的最高作用。

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

——《韩非子·解老第二十》

一般的人之所以想要成功却反而失败的原因,是不通晓道理而又不肯向聪明的人请教,不肯听从能人的意见。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人们多是以向他人询问为耻辱,假使今天向他人询问,明天(便)胜过他人,又有什么不可的!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第十八》

擅长发问的人(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砍)那些容易(砍)的地方,然后(再砍)那节疤的地方,等到砍得时间长久了,(就会)相互解脱分开。不擅长发问的人与此恰恰相反。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吕氏春秋·卷十三·五曰谨听》

不知道则问,没有能力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第二》

只读书而不思考,则会(完全相信书本)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则会(胡思乱想)误入歧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第五》

聪敏而爱好学习,不认为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耻辱。

学问之法,不畏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论衡·问孔第二十八》

做学问的方法,不畏惧没有才智,难在敢于反问老师,核实道理,确定是非。

足未尝行,尧、禹问曲折;目未尝见,孔、墨问形象。

——《论衡·程材第三十四》

行走没有到过的地方,(即便是)尧和禹也要打听一下道路的情况;眼睛没有见过的东西,(即便是)孔子和墨子也要问一问形状。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论衡·实知第七十八》

(即使)有智慧、有才干的人,不学习(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不询问(别人也就)不知道。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论衡·实知第七十八》

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不请教学习(就)不知道。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孟子·第十三篇尽心上》

依靠(自己的)尊贵来发问,依靠(自己的)贤能来发问,依靠(自己的)年长来发问,依靠(自己的)功劳来发问,依靠老交情来发问,都是不能给予回答的。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勤于向别人请教就会充实进步,自以为是就会渺小。

欲知则问,欲能则学,欲给则豫,欲善则肄。

——《尸子·卷上·处道》

要想知道就得多请教,要想有能力就得不断学习,要想富足就得事先准备,要想做好事就得练习。

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

——《说苑·卷三·建本》

仪表相近的人,要妆饰打扮的就漂亮;素质天赋相近的人,勤学好问的就聪明。

讯问者,智之本也;思虑者,智之道也。

——《说苑·卷三·建本》

请教多问,是智慧的根本;善于思考,是智慧的门径。

好问近乎智。

——《说苑·卷三·建本》

好问(就)容易接近于明智。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

——《说苑·卷十六·谈丛》

君子不以学习为羞耻,不以请教为羞耻。请教询问是知识的本源,思考是求知的原则。

不咨不,丧其哲符。

——《太玄经·事(第二十七)次二》

不谋求咨询,(就会)丧失他的智慧辅助功效。

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

——《文子·卷八·自然》

智慧却又好问的人是圣贤,勇敢却又好问的人能取胜。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象山语录·卷二》

治学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就会有进步。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

——《省心录》第十条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就会)努力学习,耻于向别人请教的人(就会)骄傲自满。一种是品德高尚的人,一种是品德低劣的人,(就看)自己如何选择了。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第八》

聪明而又好问,然后才能成才。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

——《荀子·大略第二十七》

有德行的人有疑惑就不说,没有请教过就不说,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会一天天进步了。

君子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有德行的人的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会圣明,圣明就会有功绩。

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二程粹言·卷一》

志向不专一的人不能尽力实践。

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精则静。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

——《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

人们所要记住的是心意专一。清除欲念就会心意疏通,疏通就会虚静,虚静就可以专一。心意专一就会独立于万物之上了,独立于万物之上就会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达神的境界了。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近。

——《管子·心术下第三十七》

专心一意,耳目端正,(那就)知道远事如在近旁。

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管子·心术下第三十七》

坚持专一的有德行之人,坚持专一却不放松,就能够统率万物,使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管子·内业第四十九》

坚持专一而不变化,(就)能够掌握各种事物。

一以无贰,是谓知道。将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

——《管子·白心第三十八》

专一却无二意,这叫做通晓了“道”。将要行道,必须从专一开始,然后再坚定地贯彻下去。

气必其聚,则作事可力也。

——《海樵子》

精力必须特别集中,那么做事就可以得力了。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韩非子·功名第二十八》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两个不能同步成功。

右手吹竽,左手击节,必不谐矣。

——《金楼子·立言下第九》

用右手吹奏竽,(同时)用左手打拍子,必定不能同步了。

神凝者想梦自消。

——《列子·卷三·周穆王》

精神凝结专注的人,白天的情感和夜间的梦幻都会自然消逝。

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散矣。

——《刘子·专学第六》

学习的人必须精诚勤勉专心一意,以便入神。如果心思不在学习上而强行诵读,即使进入到耳朵中但心里却不能明白,如同聋子唱歌,效仿别人唱,无法使自己快乐,虽然(歌曲)从口里唱出,(但)随即就消散了。

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

——《刘子·专学第六》

心思停驻在眼睛上,必然忘掉了自己的耳朵,所以就听不见;心思停驻在耳朵上,必然遗忘了自己的眼睛,所以就看不见。

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锐情于近者,必略于远。由心不并注,则事不兼通;小有所系,大必有所忘也。

——《刘子·观量第四十四》

详备思索细小的,必定忘记那些大的;心情专一于近的,必定忽略远的。因为心思不能(对多种事务)同时关注,那么对事情(也)就不能都精通;(对于)小的有所关心,(对于)大的必定(就)有所忘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整日厮混在一起,言谈不涉及道义,好玩弄小聪明,(要想成就学业)太困难了!

精学不求贵,贵自至矣。

——《论衡·命禄第三》

专心致志地学习,(即使)不追求尊贵,尊贵(也会)自动到来了。

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

——《论衡·儒增第二十六》

用心专精的人观察东西视而不见,(那是因为)精心思道而忘却了自身。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论衡·订鬼第六十五》

伯乐学习鉴别马,察看琢磨(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没有一样不是马。

志有所存,顾不见泰山;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

——《论衡·书解第八十二》

心志有所专注的时候,会面对泰山视而不见;思虑有所深入的时候,会对切身利益也顾不上谋求。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第十一篇告子上》

下围棋的技术,是小技术,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那也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下围棋的高手,如果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和箭去射天鹅,虽然是和那人一起学习,但成绩却一般不如人家了。

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

——《呻吟语·存心篇第二》

治学的人只须事事留心,一丝一毫都不肯疏忽,那么德业的进步,就会像涓涓的流水一样长久不息了。

为学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

——《呻吟语·问学篇第六》

做学问的第一工夫,要能把浮躁之气降下去,使之安定。

目察秋毫之末者,视不能见太山;耳听清浊之调者,不闻雷霆之声,何也?唯其意有所移也。

——《说苑·卷十七·杂言》

眼睛能够看清微小的秋毫之末的人,有时视力却不能看见泰山;耳朵能够听出音乐的清音和浊音的人,(却)不能听到雷霆的声音,为何呢?只是他的注意有所转移。

一矢不能两中的,一车不能赴两途。

——《叔苴子·内篇卷一》

一支箭不能同步射中两个箭靶,一辆车不能同时奔赴在两条道路。

锐一无不达。

——《太玄经·锐(第十四)次四》

专一就能无所不达。

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围炉夜话》第三十五条

无论干哪一种事业,都不能有粗疏轻浮的心思。

无心不可学。

——《无能子·答华阳子问》

不用心,就不能学习。

无为者无所不为也,有为者有所不为也。

——《无能子·答华阳子问》

没有功利追求的人,是什么事情都能做成的人;真正有做为的人,是有些事坚决不做的人。

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小窗幽记·集峭第三》

在热闹的场合里能够专心好学,才是用心的上等工夫。

人心宁静专一,则穷理作事有力。

——《薛子道论·上篇》

人心如果宁静专一,就能穷究事理、做事有力量。

千古为学要法,无过于敬,敬则心有主而诸事可为。

——《薛子道论·中篇》

千古治学的关键方法,没有超过恭敬的,恭敬则心中就有主宰,那么各种事情就都可以做了。

人为学至要,当于妄念起处,即遏绝之。

——《薛子道论·中篇》

人治学最重要的,应当在妄念刚刚抬头的时候,就遏止杜绝它。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第一》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在地上层吃泥土,在地下层喝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虽然)有八条腿和两只钳爪,(但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安身的居所,这是由于(它)用心浮躁。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第一》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种东西却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却听得清晰。

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劝学第一》

有德行之人要把心志集中在一点上。

—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能致。

——《荀子·修身第二》

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即使六匹骏马拉的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荀子·解蔽第二十一》

天下没有两个“道”,圣人对于“道”没有三心二意。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荀子·解蔽第二十一》

心如果不使用,即使是黑白分明的东西放在面前,眼睛也看不见;雷声、鼓声在耳边,耳朵也听不见。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第二十一》

思想分散就不能取得知识,思想偏颇就不能精诚专一,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不解。

知者择一而壹焉。

——《荀子·解蔽第二十一》

聪明的人选择一件事专心一意地去研究它。

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荀子·解蔽第二十一》

从古到今,不曾有一心两用而能精通的人。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荀子·解蔽第二十一》

喜好文字的人众多呀,但(只有)仓颉独自一人流传,这是(由于他)专一(研究);喜好农耕的人众多呀,但(只有)后稷独自一人流传,这是(由于他)专一(研究);喜好音乐的人众多呀,但(只有)夔独自一人流传,这是(由于他)专一(研究);喜好道义的人众多呀,但(只有)舜独自一人流传,这是(由于他)专一(厉行)。

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

——《荀子·成相第二十五》

思想精诚,志向的花朵就会绽放,爱好而且专一精诚,就能达到神奇的效果获得成就。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第二十七》

君子专心施教,弟子专心学习,很快就会成功。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阴符经·下篇》

盲人擅长听声,聋子擅长视物。割舍其他便利,只剩下一个来源,用起来就强人十倍。反复再三地日夜思考,用起来就强人万倍。

明生于一。

——《郁离子·省敌第九》

明智出于专心一意。

视听专而事不偾。

——《郁离子·省敌第九》

视听专一,事情便不会覆败。

神专则事无不精矣。

——《至游子上·阴符第九》

心神专注,做事就会没有所不精了。

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使心志专一,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感悟,不是用心去感悟而是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二》

运用心志不分散,就可以与神仙相比拟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用不了多久就一定会出现担忧。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反复思考后再做行动。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心这个器官是主管思考的,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没有所得。

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荀子·大略》

在事情发生前就应考虑好如何应付,在祸患到来之前就应谋划好预防的办法。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荀子·大略》

事情发生后才去考虑怎么办,这就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事情就办不了;灾祸发生后才去考虑怎么办,就会陷入困境,陷入困境就不能抵御灾祸。

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荀子·不苟》

看到一件有利的事情,必须前后反复考虑有没有不利之处;全面权衡,深思熟虑,然后再决定取舍。

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

——《荀子·非相》

提前考虑,尽早谋划,简短的意见也值得一听。

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荀子·解蔽》

自己还没有考虑清楚,就不能确定是或者非。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蔽者乎!

——《荀子·解蔽》

不去用心思考,就是白与黑放在面前也看不见,身边鼓声如雷也听不见,何况是被蒙蔽了的人呢!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

在祸患发生前就考虑好预防措施,这样祸患就不会发生。

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

——《荀子·成相》

思虑周密,志向就广大,做到心专一事必达善境。思虑周密并且专一,就能成圣人。

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韩非子·解老》

视力运用过度,眼睛就会不明;听力运用过分,耳朵就会不聪;思考过度,神智就会混乱。

虑,求也。

——《墨子·新考定经上篇》

思虑,就是通过探索追求得道理。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

——《管子·版法》

做所喜欢的事必须考虑到事情的结果,废止所厌恶的事必须估计到事情的结局。

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和。

——《管子·宙合》

心是主管思考的,考虑后的话必然得体,这就是聪明。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

——《管子·内业》

经常思索就能增长智慧,疏忽大意就会招来忧患。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

——《管子·乘马》

办事,开始于思虑,成功于专心致志。

闻言不可以不察。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传》

听到别人的话不可以不审察思考。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传》

听到别人的话能够审察思考,就会得益;听而不审察思考,还不如不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

大智大慧的人,考虑再周密,也难免有一次失误;迟钝笨拙的人,考虑得多了,总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思其始而成其终。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办事,要思考好开头,并努力促其成功。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战国策·魏策》

事前不考虑好,事后必有大患。

怵惕惟历,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尚书·冏命》

害怕工作失误而畏惧,夜半起来思考,以免过错。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礼记·中庸》

做事前思考成熟就不会担忧,执行政策前思考妥当就不会窘困。

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敝。

——《礼记·缁衣》

说话前必须考虑到它最终将会如何?做事前必须考查它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凡事先考虑周全了,就能获得成功;事先没有预见和准备,就要失败。

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做事之前先考虑的人事后会高兴,做事之前先高兴的人事后会发愁。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汉·刘向《说苑·谈丛》

谋划好了再去做事就会顺利,先做事然后再去谋划就会失败。

求道者,不以目而以心。

——汉·贾谊《新书·修政语》

要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是用眼睛看看就可以了,而是要用心去思考。

兴必虑衰,安必思危。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兴旺发达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衰落,安全和平时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

善其谋而后动。

——汉·扬雄《法言·修身》

先把计划制定好然后再去实际行动。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太公金匮》

先谋划好再去做事一定顺利,先做事再谋划一定衰亡。

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

——三国·魏·徐干《中论》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