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要小看池中的水,即使浅也不影响其中藏着蛟龙。比喻贫寒之家也会出人才。
须知代不乏骚人。
——唐·李咸用《读修睦上人歌篇》
须知每个时代均会有才华横溢的文学之士。
始知物妙皆可怜,燕昭市骏岂徒然。
——唐·高适《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
这才知道美好的东西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怜,燕昭王买回骏马的骨头岂能毫无意义?比喻是人才总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蚊龙若无道,跛鳖亦可御。
——唐·陆龟蒙《种鱼》
身居高位的人若没有一定的本领,普通人也可能战胜他。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采称栋梁。
——唐·史俊《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楠木在冰霜严寒面前可以与松柏相比,建筑高层大厦从来都用它做栋梁。比喻栋梁之材。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唐·权德舆《进士策问五道·第五问》
培育和造就人才,是国家的根源。
长国之术在乎养士,养士之方在乎隆学;学废则士亡,士亡则国虚。
——唐·李观《请修太学书》
国家长治久安的途径是积蓄人才,积蓄人才的途径是振兴学校;学校废止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国家就虚弱了。
生材会有用,天地岂无心。
——唐·吕温《赠友人》
每个人天生都会有用处,天地产生人类怎么能没有用意?比喻人的才能有大有小,但都应贡献于社会。
白璧求善价,明珠难暗投。
——北周·王褒《墙上难为趋》
白璧必求高价,明珠不会暗投。比喻只要有才能必能得到重用。
学足以通古,才足以御今。
——宋·苏轼《鲜于佶可大常少卿》
学识完备可以通晓古代,才干超群可以驾驭当今。
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
——宋·苏轼《答乔舍人启》
品评人的才能首先看他的见识怎么样,然后再看他的智慧怎样。
能稼而能穑,所以为良农也;能获而能烹,所以为善猎也。
——宋·苏轼《私试进士策问》
擅长耕种和收割庄稼的人,就会成为好农夫;擅长获取和烹饪鸟兽的人,就会成为好猎手。
材无不可范而成。
——宋·苏轼《贺时宰启》
人才没有不按照规范培养而成的。
惟其才之不同,故其成功不齐。
——宋·苏辙《新论》
由于人的才能有大有小,因此建树的功业就不一样。
人之才,譬如草木焉,雨以濡之,风以动之,则其长也。
——宋·苏辙《私试进士策问二十八首》
人的才能如同草木一样,用雨滋润它,用风吹动它,就会逐渐成长起来。比喻人才的成长需要培养和教育。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活着的时候要成为英雄,死了以后也要成为神灵。
轮曲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
——宋·欧阳修《赠学者》
圆车轮是木料用火烤过后才受力弯曲成的,直木板是用墨线取直后才加工出来的;坚硬的刀剑在磨石上磨才变得锋利,玉石经过雕刻加工才成为器物。比喻人要成才必须经受教育和磨练。
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野花开得虽晚却不必叹息。比喻晚年也会成大器的。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
——宋·王安石《四皓》
珍珠即使被深埋在泥沙里,它的光彩也不会昏暗。比喻杰出人才是埋没不了的。
麒麟不是人间物。
——宋·王安石《送王蒙州》
麒麟不是人间普通的动物。比喻杰出人物是不平凡的。
试人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宋·王安石《材论》
考察人才的方法,是给他合适的工作。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天下之人才。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人才要靠教育、选拔、任用,如果有一个环节出偏差,就要毁坏天下的人才。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人的才能,成功在于专心致志,失败在于庞杂。
欲成就人才者,不患其禀质之不美,患夫师学之不明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政》
计划成才的人,不担心天赋资质不好,而担心从学的老师不高明。
骐骥所以异乎鸳骀者,为其行千里而有余力也;如行百里而与鸳骀同敝。
——宋·晁说之《晁氏儒言》
好马所以不同于劣马,是由于它日行千里仍有余力;如果日行百里,就和劣马相同了。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
——宋·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
擅长治国的人,没有不把培育人才放在首位的;育人的方法,没有不把鼓励学习放在首位的。
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要想全县开满鲜花,应该及时栽种桃李。比喻培养人才贵在及时。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宋·张载《语录抄》
教育人最困难的是必须让人的才能得到彻底发挥,这样才不至于耽误人才。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
——宋·林逋《省心录》
树木的培养,只有根深蒂固才能叶茂,并成为栋梁之材。比喻人只有进行培养,才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材。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荫系钓舟。
——宋·董颖《江上》
抚摸着几尺长的小柳树,盼望它长大后用来系钓鱼的小船。比喻盼望人才快点成长。
莫谓世材难见用,须知天意不徒生。
——宋·王令《大松》
不要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被天下所用,要知道只要有才能就会终有大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宋·胡瑗《松滋县学记》
要想让天下安定就得有人才,要想培养出能治理天下的人才就必须有教育感化,而教育感化的根源在于学校。
有攻金之工兮,求百炼之精钢。
——宋·周渭《精金百炼赋》
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变成有用之材。
檀德千章茂,硼材百炼刚。
——宋·范成大《外舅挽词》
德行需要不断修炼,要成才只有经过锻炼。
十人之长,亦须才过九人,然后得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要领导十个人,才能必须超过九个人,才会领导得好。
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以前不培养人才现在却想得到贤明的人,就如同不去雕琢玉石而想得到美丽的玉器一样。比喻人才必须去培养才能得到。
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
天马在空中飞行,姿态神奇超凡。比喻杰出人物如神马不凡。
人才难得,能否不一。性忠实而才识有余,上也。
——元·欧阳玄《宋史·刘挚传》
人才不容易得到,各人的才能长短不一。只有品性忠厚、才识渊博的人才,才是最上等的。
教育人才,为根本计。
——明·宋濂等《元史·廉希宪传》
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大计。
好事若藏人肺腑,言谈话语不寻常。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好修养如果藏进人的胸中,他的言谈话语自然超群不凡。
山藏异宝山含秀,沙有黄金沙放光。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山中藏着异宝山就饱含秀气;沙中有了黄金,沙子就会放出光辉。比喻人的才华会自然表露出来。
自古奇人伟士,不屈折于忧患,则不足以成其学。
——明·方孝孺《答许廷慎书》
自古以来,伟人奇才不经曲折忧患,是不能成才的。
鞭答之下,有贤士乎?
——明·方孝孺《杂问》
用皮鞭抽打,怎能会产生贤能的人?比喻贤人在于教育培养。
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明·王守仁《陈官边务疏》
人有才能,但不是圣人,有长处,也必然有短处;有看得清楚的地方,也必然有认识不清的地方。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是。
——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不需要取决于孔子然后才能决定什么。
若是真豪杰,决先有不识豪杰之人。
——明·李贽《与焦弱侯》
如果是真正的豪杰,决不会有不能够识别豪杰的人。
真才不可忌,亦不能忌,真光照耀,掩东而震西,譬手遮日,自觉目之暗,无损日之明。
——明·王文禄《海沂子》
真才实学是不可忌,也不能忌的,由于真才实学如同日光,是无法掩盖的。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明·朱舜水《劝兴》
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源;培养人才是治国的首要任务。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包拯集》明刻全附录。
优良的树干最终会作为栋梁之材,上好的钢材不会用来做小钩。比喻优秀人才最终会得到重用。
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
——清·张廷玉等《明史·王骥等传赞》
人具有某种才干并不困难,擅长恰当地运用自己的才干才是最困难的。
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大将宰相,或者神仙,普通平凡之人也可以胜任。比喻杰出人才也都是从凡人成长起来的。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曹雪芹《红楼梦》
才高志远,但生在衰落的时代命运就不会好。
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清·曹雪芹《红楼梦》
玉在匣中求高价,宝钗在盒中等待有人去佩戴。比喻有才能的人希望得到重用。
天下未尝无才也,作而成之,则才不可胜用矣。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天下不是没有人才,如果培养的话,人才是用不尽的。
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新栽种的杨柳才三年,就被用来当作栋梁之材了。比喻人尚未成才就被委以重任。
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
——清·袁枚《书所见》
凭什么可以称做英雄呢?高超的见识是首要的。
大事不胡涂之谓才。
——清·魏源《默觚·治篇》
遇到大事情头脑保持清醒就是才能。
羲皇以来四亿岁,乱世人才倍平世。
——清·魏源《观往吟》
在伏羲氏以来的数亿年历史中,乱世出现的人才要比大平盛世出现的人才多得多。
学术者,人才之本也。
——清·颜元《习斋记余》
学问是人能够成才的根本。
专则成家,成家则己立矣。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假年》
专攻一门就可以成为专家,成了专家便可以有建树。
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
——清·计元坊《励志诗》
不扶植培养人的能力,哪里会有栋梁之材呢?比喻欲得人才,就得重视发展人的能力。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清·李塨《习斋年谱》
人才是治国的根源,而学校特别是培育人才的关键。
刃当摩厉须,锤乃脱颖出。
——清·黄遵宪《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赋呈栖川炽仁亲王》
尖端如能经常磨砺,锥子就能脱颖而出。比喻只要不断地磨练自己,就会有成才的一天。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文事》
天下之才有一石,多才之人就有八斗;博学之人,读书有五车之多。
做大事人,要三资具备,曰识,曰才,曰力。
——清·魏禧《日录里言》
做大事业的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即见识、才能、魄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杰出的人才逝去了,一代杰出的新人又涌现,他们带动整个文坛,并各自享有盛誉几百年。
继往开来,舍我其谁。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继往开来的人才,除了我之外还能有谁呢?
人才古难得,自惜勿中弃。
——清·郑珍《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
人才从古以来就难得,要自我珍惜,不要中途把自己抛弃了。
村无大树,蓬蒿为林。
——清·翟灏《通俗编》
村里没有大树,蓬蒿便成为林子。比喻一时无杰出人物,一般才能的人便成为英雄。
真圣贤决非迂腐,真豪杰断不粗疏。
——清·金缨《格言联譬·持躬》
真正圣贤之人思想行为决不拘泥保守,真正的英雄豪杰绝不是疏忽大意之人。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贲》
观察天文,以了解天时的变化;观察人文,以实现社会人文教化。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经·坤》
臣子杀其君主,儿子杀其父亲的祸灾,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造成的,它是长期逐渐形成的,应该辨明而没有及早辨明。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称之为人。比喻人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人怎样对待是和非,这是首要的大问题。
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
——《荀子·君子》
从议论中知道什么是关键的,就知道应该吸取些什么;从工作中了解到什么是有利的,就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这二者是判断是非的根源,也是得与失的根源。
是为是,非为非,能为能,不能为不能。
——《荀子·强国》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荀子·正名》
用正确的道理来辨明奸伪,就如同用绳墨来衡量曲直一样;邪说不能扰乱正道,各家的谬论也没法隐逃。
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
——《荀子·解蔽》
用正确的道理作引导,使它保持清明的状态,外物不能使它倾倒,那么就完全能够判定是非以及解决疑难了。
君子壹于道而以赞稽物。壹于道刚正,以赞稽物则察;以致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
——《荀子·解蔽》
有德行之人专一于规律,用来帮助考察万物。专一于规律思想就能正确,用规律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正确的思想去推行明察万物的道理,那么万事万物就都能够得到治理了。
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
——《荀子·解蔽》
评判天下的事理有二种方法,在否定中分辨出肯定,在肯定中分辨出否定。
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荀子·解蔽》
愚蠢的人若断定外界事物,是在用疑惑的感觉来判断分辨不清的事物,判断必然不准确。如果判断不准确,怎能不发生错误呢?比喻判断外界事物不能单凭感觉,还要通过思考,考察。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荀子·解蔽》
凡是观察事物有不解,心中捉摸不定,那么对外界事物就会认识不清。自己考虑不清,就不可能判断是非。
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荀子·解蔽》
不要单一看到欲望的一面、憎恶一面、开始一面、终结一面、近的一面、远的一面、广博一面、浅近一面、古的一面、今的一面。要把各种不同的事物全都罗列出来,在其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标准加以判别。这样,各个不同的方面就不会互相掩盖,不致于扰乱事物本身的秩序。
见小曰明。
——《老子》
只有能够观察到细微之处这样才能叫做明察秋毫。
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
——《庄子·天道》
是是非非辨别清楚,赏罚是次要的事。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庄子·则阳》
长得漂亮的人,别人给他镜子照,如果不告诉他,他并不清楚自己比别人美的。比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察乎安危,宁于祸福。
——《庄子·秋水》
能够及时判断安全与危险,就能在灾难与平安面前获得安宁。
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庄子·在宥》
放任自己的心去游走于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从而观察万物本来的面目。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庄子·齐物论》
彼有自己的判断是非标准,此也有自己的判断是非标准。比喻是非标准是不一致的。
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
——《庄子·徐无鬼》
凡是有奇异征兆的,必定有诡怪反常的行为。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
——《庄子·天地》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有一个人不辨方向,所要去的地方还能够达到,这是因为分不清方向的人少;若有两个人分不清方向就会劳而无功难以到达,这是因为分不清方向的人更多。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韩非子·观行》
眼睛离开镜子便没法整理胡须和眉毛,行动失去道德标准就不能辨别是非。
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
——《韩非子·参言》
不存在的东西,十个人表示怀疑,百个人却表示肯定,这样有一千个人也辨别不清。比喻众口一辞,就会真假难辨。
知微之谓明,无赦者谓严。
——《韩非子·难四》
能够观察到细小的就是所说的明察,不赦免一切邪恶,这就是所说的严厉。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
——《韩非子·大体》
古代执掌全国大权的国君,都是眼望天地,目观江海,似山谷一般高深,就像日月普照大地,如同春夏秋冬运行不息,就如风云滋养万物生灵。不使用智巧毁坏自己的良心,不使用私心损害自己的人格。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日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墨子·非攻上》
若少尝一点苦味就说是苦的,多尝一些苦味就说是甜的,那么这个人必然不会区辨甜苦的味道。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墨子·经说下》
辩论,有的说对,有的说错,合乎事理的则胜利。
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墨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