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次会议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午后四点钟,至春帆楼与伊藤会议。

(伊)今日复见中堂重临,伤已平,不胜幸甚!

(李)此皆贵国医生佐藤之力。

(伊)佐藤医治中堂,其效甚速,可喜。

(李)闻佐藤谓陆奥大臣身热是否?

(伊)陆奥大臣身子本不甚健,现患春温,至为惦念。

(李)服药当可有效。

(伊)今日身热稍平。

(李)曾进食否?

(伊)无多。一月前,本大臣亦患此症,现已愈矣!中堂身心,今日好否?

(李)甚好,惟两腿稍软耳!

(伊)我父母年皆八十尚健在。

(李)何在?

(伊)现在东京,我生长此处。

(李)是长门否?离山口县多远?

(伊)约二十英里。

(李)长门乃人物荟萃之地。

(伊)不比贵国湖南、安徽两所出人物。

(李)湖南如贵国萨斯马,最尚武功;长门尚安徽然,不能相比,所逊多矣。

(伊)此次败在中国,非安徽。

(李)我若居贵大臣之位,恐不能如贵大臣之辨事,著有成效。

(伊)若使贵大臣易地而处,则政绩当更有可观。

(李)贵大臣之所为,皆系本大臣所愿为。然使易地处,即知我国之难为,有不可胜言者。

(伊)要使本大臣在贵国,恐不能服官也。凡在高位者都有难办之事,忌者甚多,敝国亦何独不然!

(李)贵国上下交妥,易于辨事。

(伊)间亦有甚难易之事。

(李)虽有难为,赖贵国皇帝能听善言。

(伊)皇上圣明!当登极之时,即将从前习尚尽行变易,故有今日局面。

(李)如是,则诸臣之者愿得舒矣!

(伊)此皆皇上圣明,故有才者得各展所长。现谈应辨之事。停战他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以免彼此辩论,空过时光。中堂,两时节略一则甚长,一即昨日拟改约本。中国为难光景,我原深知,故我所备节略将前次所求于中国者力为减少。所减有限,我亦有为难之处。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辨?

(伊)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既和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为。

(伊)时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否则,照我开约款所开,必须辩论到十日之久,方能减到如此。

(李)节略有无华文?

(伊)英文、东文已齐,但华文未全。

伊交英文,另有要款华文三纸(只赔款、让地与占守地方三节),略有华文。中堂阅后即云:

(李)以此已译三端开议,第一赔款二亿万两,为数甚巨,不能担当。

(伊)减到如此,不能再减,再战则款更巨矣!

(李)赔款如此,固不能更巨,更不能给还,请小减。

(伊)万难再减,此乃战后之事,不能不如此。

(李)前送节略核计贵国开销之帐,相离不远。此次赔款必借洋债。洋债为必,既多本息巨,中国将有何法以偿之?

(伊)前节略云计二十年还法洋债,何不远至四十年?为期愈远,本息即不见重。为非我事,偶尔言及,切勿见怪!

(李)四十年拨还本息,尔愿借否?

(伊)我借不起洋人借债,为期愈远愈妙。

(李)自开战以来,国帑已空,向洋人商借,皆以二十年为限。尔所言者,乃本国商民出借耳!

(伊)即非本国之民借债,皆愿远期。

(李)外国借债但出,利必有永不还本者。

(伊)此又一事也,但看各国言从否?外人借债,皆愿长期,银行皆争愿借。

(李)中国战后,声名颇减。

(伊)中国财源广大,未必如此减色。

(李)财源虽广,无法可开。

(伊)中国之地,十倍于日本。中国之民四百兆,财源甚广,开源尚易。国有急难,人材易出,即可用以开源。

(李)中国请尔为首相何如?

(伊)当奏皇上,甚愿前往。

(李)奏如不允,尔不能去,尔当设身处地将我为难光景,细为体谅。果照此数写明约内,外国必知将借洋债方能赔偿,执力必以重息要我。债不能借,款不能还,失信贵国又将复战,何苦相逼大甚!

(伊)借债还款,此乃中国之责。

(李)不能还则如之何?

(伊)已深知贵国情形为难,故减至此数,万难再减。

(李)总请再减。

(伊)无可减矣!

(李)第一次款交清后,余款认息五厘。德之于法,固然如此,但中国自道、咸以来,三次偿给英、法军费,皆未如息;不过到期未还,始行认息。贵国岂能以西国之事来比?

(伊)如可全还,自不计息。

(李)但二万万实偿不起,如出息五厘,可允不还本否?

(伊)是犹向日本借款,日本无此巨矣!

(李)不必贵国出本,但取息耳。

(伊)此办不到。

(李)余款加息,惟有出息不还本,如此办法,请为细想。

(伊)战后款应全给,所以分期偿者,亦以舒中国之力也。

(李)全行偿还,向无此办法。德之于法,亦分期限。在中国先出息银,待中国筹到款项,再行还本可否?

(伊)亦办不到。

(李)既办不到,余款当不认息,款巨而又加利,不啻两次赔款。

(伊)偿款如不分期,即分期而年限尚短,当可免息。

(李)国库已空,势必借债。债借到再酌减年限何如?

(伊)约内不得不定明年限。

(李)约内可如活语?如能早交,息当从免。

(伊)能交清,息可全免。

(李)先期交清,则应免息,自不论先交若干。

(伊)初次应交五千万云云,批准后一年再交五千万,如第二年全交,则可免息。

(李)如不全交,第二年余款,可免息否?

(伊)视余款之多少则免息。

(李)息不能认,今日认息,华人闻之,必大骇异;且为数甚巨,加息不便重乎?

(伊)如能全数清偿……

(李)免息自不烦言而解。

(伊)所为全数清还者,非一时也,乃分两年之期,期内清还,自可免息。

(李)我未能答应,借债之权在人不在我,能借到自能早还。日虽得胜,何必逼人太甚?使不能担当。

(伊)不能担是否不允之说?

(李)我诚愿修和,但办不到事,不能不直说。

(伊)照我节略,已是竭力减少矣!

(李)再讲让地一节。历观泰西各国交兵,未有将已据之地,全行请让者。以德国兵威之盛,直至法国巴黎都城后,将侵地让出,惟留两县之地。今约内所定奉天南部之界,欲将所据之地全得,岂非已甚?恐为泰西各国所訾笑。

(伊)如论西国战史,不但德法之战而已。

(李)英法兵亦曾占据中国城池,但未请割寸土尺地。

(伊)彼另有意在,不能以彼例此。

(李)即如营口,中国设关纳税,乃饷源所在。贵国又要偿款,又要夺关税,是何情理?

(伊)营口关税,乃地生之货所出。

(李)既得地税,尚要赔款,将如之何?

(伊)无法。

(李)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畏乳其子,不死何待!

(伊)中国岂可与孩提并论?

(李)现贫瘠实甚,犹如小孩。且营口贵国得之无益,营口之北,地面甚广,货所从出,汝既踞关,将来货从内地运出,中国必加税加捐。既到营口又纳关税,如是货贵必滞销,关税必少;且货在内地,华官或劝商人从他处出口,或重加厘税,华商断无不从之理。

(伊)此可彼此相商,且中日可与各国商酌。况将来陆路通商,章程所当议及者。

(李)加捐乃中国自主权,外人岂能相强?所以据有营口,无益贵国,不如退出再商别处。

(伊)营口以北业经退让,万难再让。

(李)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

(伊)此系彼此定约商让之事,不论兵力到否。

(李)我不肯让又将如何?

(伊)如所让之地必须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东各省,将如之何?

(李)此日本新创办法,兵力所已到者,西国从来全据,日本如此,岂不贻诮西国?

(伊)中国吉林、黑龙江一带,何以让与俄国?

(李)此非因战而让者。

(伊)台湾亦然,此理更说得者。

(李)中国前让与俄之地,实系瓯脱荒寒实甚,人烟稀少;台湾则已立行省,人烟稠密,不能比也。

(伊)尺土皆王家之地,无分荒凉与繁盛。

(李)如此岂非轻我年髦不分别?

(伊)中堂见问,不能不答。

(李)总之现讲三大端,二万万为数甚巨,必请再减;营口还请退出,台湾不必提及。

(伊)如此我两人意见不合,我将改定约款交阅,所减只能如此。为时太促,不能多辨,照办固好,不能照办即算驳还。

(李)不许我驳否?

(伊)驳只管驳,但我主意稍改,贵大臣固愿速定和约,我亦如此。广岛有六十余只运船停泊,计有二十余万吨运载。今日已有数船出口,兵粮齐备,所以不即出运者,以有停战之约故耳。

(李)停战限满,可请展期。

(伊)如和约已签押,限期可展,否则不能。

(李)德法停战曾再展十日。

(伊)时势各别。其时佛国无主,因召民选议员开议院,选总统,派使臣等事,故多需时日。

(李)尔所欲者,皆已大概允许。意见不合者,惟此数端,如不停战,何能畅议?

(伊)期限惟有十日,今日条款即请决定,可否三日后四点二刻当候回信。

(李)事有不谐,尚须会议。

(伊)三日后如蒙见允,即请复函;尚须预备约章,彼此签押,又须多延数日。

(李)及必复函,一经面允,自可定议。三日断来不及,我明说尚须电报请旨,不能限以时日?

(伊)接到回旨,即可决断?

(李)请旨后如何,再与贵大臣面议,俟接倒回电,再来相请。

(伊)不能多待,必有限期方可。

(李)至多四五天后,尚在停战期内。

(伊)三天内当有回旨。

(李)此事重大,必须妥酌。今日所言各节,皆有训条,我不能专主。

(伊)五天过久,急不能待。

(李)停战之期,尚有十天。

(伊)我须及早知照前敌。

(李)停战有期,前敌岂有不如?

(伊)前敌请将随时探知此地会议之事。

(李)尚有十天,再会一次,即可决定节略甚多。译华文者只有三节,其余今夜译齐,方可发电。第四日当有覆旨,至迟五天。

(伊)北京回电,我想三天足矣!

(李)一有复音,即请相会。是否在此,抑请贵大臣来寓相会?

(伊)随中堂便,来此会议更好。

(李)赔款还请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让渡。

(伊)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李)我两国比邻,不必如此决裂,总须和好。

(伊)赔款、让地犹债也,债还,两国自然和好。

(李)牵债多狼,虽和不诚,前送节略实在句句出于至诚,而贵大臣怪我不应如此说法。我说话甚直,台湾不易取,法国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涌大,台民强悍。

(伊)我水师兵辨不论何苦,皆愿承受。去岁北地奇冷,人皆以日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来,我兵未见吃亏,处处得乎?

(李)台地瘴气甚大,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所以台民大概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李)台民吸烟,由来久矣!

(伊)鸦片未出台湾,亦有居民;日本鸦片进口禁令甚严,故无吸烟之人。

(李)至为佩服。

(伊)禁烟一事,前与阎相国言及,甚以为然。

(李)英人以洋药进口,我国加税,岂不能再禁?

(伊)所加甚少,再加两倍亦不为多。

(李)言之屡矣,英人不允。

(伊)吸烟者甚懒,兵不能精。

(李)此事迫于英人,难以禁止。

(伊)当先设法自禁洋烟自禁口。

中堂起席与伊藤作别握手,再请将赔款大减。伊藤笑而摇首云,不能再减而散。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