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越是有成就的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有容人的气度。所谓胸襟定成败。而我们许多人在很多事情上却总爱斤斤计较,每天把大多数时间用在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日子久了,自己的气度或者理想也都被埋进了琐事中。北大从建校起就一直以宽容的胸襟容纳各种理论和思潮,这也为后来北大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我们说宽容是一种品质,也是做人的一种风范。而与之相反的,人之所以不能达到宽容做人,正是因为有狭隘的存在。人也许总难免狭隘,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对症下药,治好这一病。
说起北大,我们可能会想起许多大师们,他们的胸襟可见一斑。五四时期,新旧思想的碰撞,让许多文学大师被不接受的人谩骂攻击,但很多人都一笑了之如鲁迅、胡适、辜鸿铭等等,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胸怀啊。以后的几代北大人都基本继承了前人的这一特点,现在,我们还是能从北大人身上感受到这一独特的魅力。一位北大学者就用这样一个生活实例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胸襟:
市场上,一位卖水果的小贩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客人。客人说小贩的水果质量不好,要讲价,而小贩则认为自己的水果质量是可以的,而且降价就等于在说,对别的客人不公平两个人都在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客人拿着水果依然在挑着毛病,而小贩依然微笑着和他说着并且坚持着不降价。
不论客人的态度如何,小贩依然面微笑,而且笑得都和第一次见面那样亲切。
客人虽然嫌东嫌西,但到了最后还是以原价买了一些水果。
有人问小贩何以能始终面带笑容,小贩笑着说:“只有真心想买货的人才会指出货物如何不好。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意见,用几句话把他顶撞回去,他就不会成为我的顾客了。”
小贩的胸怀可谓坦荡,他完全不在乎别人批评他的水果,并且一点也不生气,不让狭隘来扰乱方寸,不只是他修养好而已,也是对自己的水果大有信心的缘故。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却真的不如这个小贩。平常有人说我们两句,我们大概就已经气在心里口难开了,更不用说微笑以对了。而且生活中批评指责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和最好的朋友。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虽苦,却是治病的根本;如果没有“苦口良药”,我们这种狭隘之病如何会好起来呢?这里有一剂“良方”正是对“症”所下的“药”。
一位备受北大师生推崇的教授指出:我们如果把目光只放在眼前,那么未来就难以掌握,我们若是想获得长久的快乐,那么就要忍受暂时的痛苦。没有痛苦的衬托,快乐也就不会那么显而易见。
大多数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未来,只是在想眼前,结果便与快乐无缘。事实上人世间一切有意义的事若想成功,那就必须忍受一时的痛苦。你必须熬过眼前的恐怖或引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或标准去把自己的目光投放在未来。本来任何事都不会使我们痛苦的,真正使我们痛苦的是我们自己对于痛苦的恐怖;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任何事会使我们快乐,而真正能使我们快乐的是我们对于快乐的信心与把握。任何事都不能影响我们,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如果你自信你会拥有快乐,那你肯定会尽一切努力摒弃痛苦。你就会获得更多的快乐。”这是北大的一位学生的话。
“若结果是痛苦的,我会竭力避开眼前的快乐;若结果是快乐的话,我会百般忍耐暂时的痛苦。”
“把你的目光放远大些,没有哪个人或企业是因为短视而成功的。也没有哪个人是因为快乐而放弃自己的。”
人生要想永远快乐,必须作一项重要的决定,就是善用人生所给你的一切。如果你确实明白自己努力的目标、如果你真愿意奋力去做、如果你知道什么方法有效、如果你能适时调整做法并好好运用你的天赋,那么人生就没有任何做不到的事。北大人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超出他人,步步领先的。
在生活中,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去忍一时,才会有更多的快乐在后面等着你。
如果能忍这一时,能将痛苦忍一忍,能将小事忍一忍,那么就不会有“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样的失败之事了。然而这一切是由你自己胸怀决定的。
春秋时期,楚庄王因为打了大胜仗,十分高兴,便在宫中设盛大的晚宴,招待群臣,宫中一片热火朝天。楚王也兴致高昂,叫出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轮流着替群臣斟酒助兴。
忽然一阵大风吹进宫中,灯火被风吹灭,宫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她。许姬便顺手拔下那人的帽缨并赶快挣脱离开。然后许姬来到庄王身边告诉庄王说:“有人想趁黑暗调戏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缨,请大王快吩咐点灯,看谁没有帽缨就把他抓起来处置。”
庄王说:“今天我请大家来喝酒,酒后失礼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说,众位将士为国效力,我怎么能为了显示你的贞洁而辱没我的将士呢?”说完后,庄王不动声色地对众人说:今天请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尽兴才行,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欢的。于是群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缨,庄王再命人重又点亮灯火,宫中一片欢笑,众人尽欢而散。
几年后,晋国侵犯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迎战。交战中,庄王发现自己军中有一员将官,总是奋不顾身,冲杀在前,所向无敌。众将士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奋勇杀敌,斗志高昂。这次交战,晋军大败,楚军大胜回朝。
战后,楚庄王把那位将官找来,问他:“寡人见你此次战斗奋勇异常,寡人平日好像并未给过你什么特殊的好处,你为什么如此冒死奋战呢?”
那将官跪在庄王阶前,低着头回答说:“三年前,臣在大王宫中酒后失礼,本该处死,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追究问罪,反而还设法保全我的面子,臣深深感动,对大王的恩德牢记在心。从那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这次上战场,正是我立功报恩的机会,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奋勇杀敌,就是战死疆场也在所不辞。大王,臣就是三年前那个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
一番话使楚庄王和在场将士大受感动。楚庄王走下台阶将那位将官扶起,那位将官已是泣不成声。
从大处着眼,不以眼前小事来干扰我们的心智,有时,坏事就能变成好事。
在北大,学生与先生所具有的某种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崇尚。面对知识与真理,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师道,一种独属于北大的师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严,相反,正是基于此,先生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要懂得知识的分量,所求的应是真才实学,而不应是其他,或是虚幻的光环之类。
在校园里,你接触的都是学术之争,但如果走上社会就并不会如此简单了。一个人即使为协调人际关系作出了很多努力,事实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别人的冲突与误会。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
一位北大学者说:也许由于观点和趣味的不同,也许因为感情与个性的抵触,从而会有误会,也会产生纠纷。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切。这些大概可以分以下几类:
观点不同。这是人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多见于领导成员之间,也经常发生在学术界。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人们之间便相互产生矛盾和隔阂,进而导致双方互存偏见、相互攻击,以至于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趣味相异。这类冲突多发生在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和爱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甲所崇尚的东西乙未必就崇尚,乙所追求的东西甲可能嗤之以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志趣完全相同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不同的人是难以建立密切的联系的。
感情不和。这类冲突主要发生在亲属之间,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矛盾等。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后院经常起火,一个人是难以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都投入到事业上的。一个在事业上建立了辉煌成就的人,必定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一个成功的人士背后必定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做后盾的,反之亦然。
个性抵触。性格、气质不同以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冲突。例如一个急性子人,会看不惯一个慢性子人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一个慢性子人,又会抱怨一个急性子人干什么都风风火火,总之,这两种人常常互相不能理解和谅解,结果便产生一些误会与矛盾。
这位学者又总结道:“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诸如狭隘自私、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等人性的弱点造成的。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平时疏于同别人的理解和沟通,因而出现矛盾后,总认为真理在自己手中,别人都是错的。”
感悟: 生活中,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应该说对与事双方都是不利的,必然会对各自的生活和事业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矛盾,使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的产生了一些误会与矛盾时,还请大家放开胸怀吧,不是常说欣赏别人的优点,容忍别人的缺点吗?我想我们也应该真正的这样去做。就让我们多看一下北大人总结的那些浅显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