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 13 岁的男孩,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虽然她是一女孩,但是,我们在一起总是玩得特别开心。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个学期开始她总是不愿意和我一起玩,上学也不与我一起走了。”
“不知为什么,在班里的集体活动中,只要有女同学在场,我就做得特别来劲儿,喜欢表现自己,做什么都想超过其他男同学,以引起女同学的注意。我觉得这样不好,怕其他男同学笑话,可又控制不了,感到很苦恼。”
“我是个 14 岁的女孩,有一次我到图书室借书,发现一个长着一对漂亮大眼睛的男同学正善意地冲着我微笑,当时我马上感到脸红了。后来不知怎么,我对那个男同学产生了好感,现在发展到一天见不到他,就觉得没精打采,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其实,以上都是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情况。儿童进人青春发育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心理变化,产生了性意识。性意识是复杂的社会生物现象,是随着性成熟和个体角色社会化的产物,性激素是性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概括地说,人的性意识就是人所意识到的一切性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人对性的自觉认识、内部体验和意志行为的统一,也是自我对性的心理、行为、角色、规范、作用和地位的知觉。性意识主要包括性生理意识、性爱意识、性生活意识、性生育意识、性变态意识、性伦理意识和性犯罪意识等。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人生阶段,有人把它称为“人生历程的十字路口”。青春期既与儿童期有别,又与成人期不同,贯穿青春期始终的一个最大特征是性发育的开始并逐步完成,与此相适应,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最大变化也反映在性心理领域。他们对性的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其关注的性对象由同性转为异性,时异性的态度也会由反感逐渐变为爱慕,这几乎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
但由于在整个青春期中,青年人的情绪多动摇不定,容易变化,如果不注意及时引导,常可使某些青年滋长不健康的性心理,以致早恋早婚、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不论青年本人、家长或老师,均应对青春期的性心理变化有一定了解,才会培养出不仅体质健美而且有健康性心理的青年一代。
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1)异性疏远期。
在青春发育初期,由于性生理发育和第二性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并对自身所发生的变化感到迷惑不解,羞涩不安。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青少年总想远离异性,在学习和游戏中,男女截然分群。即使需要互相接近和交谈,双方也都感到羞涩而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在家里也表现出男少年喜欢与父亲接近,女少年愿意跟母亲说悄悄话的现象。
在整个疏远期,女性总比男性更为突出,因为青春发育期的到来,使女性明显感到了自己生理上的变化,羞耻感也由然而生。她们会紧束日益隆起的乳房,甚至连走路也故意弯着腰,她们认为男女交往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耻辱的,所以会故意疏远男性。即使童年时代两小无猜的异性朋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不自然地躲避。男性在少年初期也会出现这种疏远异性现象,并且也是由生理因素所引起。
例如,男孩往往害怕别人知道自己长了阴毛,因而小便、洗澡时也遮遮掩掩;他们对女性不屑一顾,全然不感兴趣,只热衷于踢足球之类的活动。一般说来,男女少年的这种疏远,要持续一年左右,有时甚至会更长一些。在这一时期,“男女界线”颇为明显,男女同学很少一起活动,即使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男女之间也不愿接触。个别男女学生干部之间接触得多一点,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攻讦:男生会嘲弄、起哄,女生会窃笑、讥讽。这样就会使男女同学更惧怕接近。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都已产生了接近和向往异性的愿望的萌芽,但“欲擒故纵”,外表上对异性却故意“敬而远之”。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疏远期,男女少年也是有别的。就女性少年而言,由于她们步入青春发育期的时间比男性为早,体态变化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也较男性为先、为烈,因而其羞涩感也更为强烈,对男性的疏远也更为主动和自觉。男性少年则不同,虽然他们也因自己生理上的变化而意识到男女有别,但由于这种变化不像女性那样显著,因而这种意识不很明显,对异性的疏远也不那么自觉和主动。他们仍然会像童年时代那样“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而当他们明显产生羞涩感而企图主动、自觉地疏远异性时,女性此时已跨入了下一个时期——爱慕期了。所以,男性少年在疏远期与异性疏远所带来的情绪体验是不深刻的,以致相当数量的男性少年还未领略与异性疏远的“风骚”就已经匆匆步入爱慕期了。
(2)异性接近,爱慕期。
在青春发育后期,随着性发育的逐渐成熟,男女青年开始对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异性发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喜欢、羡慕异性和彼此吸引的心理,感觉到时时处处都有异性吸引的存在。
就其一般性而言,有如下四个特点:
1.喜欢表现自己。在这一时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期引起对方的注意和肯定。
2.感情交流肤浅。两性间接触时感情交流比较隐晦含蓄,常以试探的形式进行。如女生常以眉目传情,或借口要求男生帮助以观察对方对自己感情流露的反应;男生则借口与女生说话,或通过主动帮助女生做事以获得对方感情反馈的信息。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很少能达到感情上的真正交流。
3.交往对象广泛。一般说来,周围的同龄异性,只要有某种契机拨动了自己感情的琴弦,就有可能成为亲近的对象。易言之,爱慕的对象不是确定的、单一的。
4.向往年长异性。在爱慕期,青少年有时也会出现喜爱、向往、崇拜年长异性的现象。例如,他们有时会由于激情勃发而给自己思慕的演员、作家、运动员等写信和寄赠礼物,并翘首盼望他们回信和与之交往;有时对异性教师也会产生超过尊敬范围的感情,以致与异性教师在接触中也感到非常不自然。
这种男女青少年之间彼此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经过,对于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和紧张情绪,增强团结,建立友谊,促进性意识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和家长应当正确看待这种事,并支持和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文艺、体育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正当的有益的社会活动中互相接触,增进了解,以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和紧张情绪,促进性意识的健康发展。
(3)异性恋爱期。
这一时期一般始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大约介于 17-20 岁是青春发育期异性意识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青年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已发育成熟,开始步入成年。随着各种社会交往活动的广泛开展,青年对异性的爱慕更加热情主动,并开始把自己的爱慕集中在某一个具体异性身上,这就进入了恋爱期。这个时期的性心理表现更为复杂。
恋爱期异性交往有以下四个特点:
1.交往对象的特定性。在恋爱期,男女青少年已开始按照各自心目中的偶像寻找“意中人”。他们追求特定的异性,并喜欢与之单独在一起活动,出现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而带有“离群”色彩的心理倾向,这一特点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2.相互爱情的浪漫性。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少年往往把恋爱看成为一种神秘的、奇妙的、难以理解的力量。对恋爱的浪漫态度,典型的表现是“一见钟情”,认为恋爱是婚姻的唯一标准,真正的爱是永恒的,一生只有一次,等等。这种浪漫的爱情与关系基本稳定、坚固、和谐和以注重现实为特点的爱情是不同的。
3.感情交流的深刻性。与爱慕期两性感情交流比较隐晦含蓄和以试探的方式进行不同,在这一时期,两性间的感情交流较为直率、系统,并常以幽会的方式进行。正因为这样,目前在中学生中,有过恋爱史的学生已占相当大的比例。
4.对爱恋对象的占有性。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年会产生对爱恋对象的占有欲,并出现毫不掩饰的嫉妒心理:对爱恋对象与自己的同性同学和朋友的接触十分不满,甚至疑神疑鬼对自己的同性同学和朋友与自己爱恋对象的接触既尴尬万分,又十分愤恨。这种占有欲主要是精神性的,但有时也表现为肉体性的。
性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每个青少年自觉不自觉的都要经过的,只是表现的侧重有所不同而已。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异性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培养自己健康的性意识。既要反对“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观念,也要抵制“性自由”的错误思潮。要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性道德情感,把充沛的精力、美好的时光用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自已灿烂的前程铺下坚实的基础。
青春发育期的性意识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上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依次渐进的,但对于每个人来说,还是有差异的。根据青春发育期性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学校应适当地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和心理辅导。
(1)学校和家长应该正确引导男女学生的正常交往,不应对男女学生交往非议、嘲笑和呵斥。
(2)青少年性观念、性意识刚刚萌发时期,表现出的对异性不接受、杭拒、排斥等性意识的闭锁心理是正常表现,是性意识进一步发展的过渡阶段。
(3)异性向往期表现出来的微妙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没什么可焦躁和苦恼的,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情,应当坦然对待。
(4)浪馒恋爱期的初期只是男女间爱情的萌芽,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性爱。青年应该努力去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理解爱情深刻和丰富的社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