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十张小纸条: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与调试

对许多进入孩子来说,进入青春期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事,似乎一夜之间,连续不断的变化就开始发生了。

在父母这一方面,孩子所开始经历的对父母本身也是一件令人措手不及的事。很多父母对当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完全没有准备。在相当程度上,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比做儿童期的父母更为困难。如果谁以为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那就大错特错了,青春期孩子比儿童复杂,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耐性。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应当享有更多的自由与决定权,他们对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不需要听取父母的训斥;另一方面,青春期有关的种种变化,让他们惶惑不已,极为需要引导与解疑,甚至仅仅是来自成人的理解。而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父母不但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将会怎样,也不明白这些年中他们所要扮演的角色有多么重要。

父母应当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在“期待什么”,并协调自己与孩子的要求。那些真正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并对青春期的到来有所警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为一个坚强、自信的成年人过程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更关键的帮助,对付这段时间里自然会发生的焦虑和挫折感。父母的帮助可以彻底改变孩子的生活。父母应当创建一个对少男少女的成长同样适合的良好氛围,这需要父母有足够的准备和对孩子的充分了解。

与青春期显而易见的身体变化相比较,情感与智力方面的变化更难以捉摸和为父母们所理解。做父母的应当明白,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情绪像六月里的天气,说变就变。这是因为,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似乎都改变了面孔,失去了合谐性。

由于身体的奇妙变化,青春期的女孩子在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方面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孩子的情绪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抵触与困惑。青春期孩子十分需要情感慰藉表面上他们虚张声势,而内心里还是害怕一个人被抛下。不管他们多么趾高气扬,在情感上和物质上还是非常依赖于父母:有时,依赖性如此之强烈的事实甚至使他们自己都气愤他们通过责备父母像对待孩子一样来对待他们来转移对自己的怒气。但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感谢父母的无所不在,在母亲与孩子之间这种感觉更明显。

一个12 岁的女孩子说:“我同妈妈经常争吵,但现在我感到他更亲切,因为他也有过我这种经历,同妈妈呆在一起很自在。当我说:‘妈妈,你猜发生了什么?’他会用心去听。”

除了身体上的变化,青春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极端地看世界的方式经常扭曲青春期少女的视线,使他们变得很过激。例如像在评价父母的相互关系方面。

这一段时间,张女士总是感到女儿低沉,似乎有什么事情让他怒气冲冲,时时都有爆发的危险。这种局势使张女士也变得敏感起来,小心翼翼不心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但有时仍忍耐不住,不由要问孩子一声:“你这是怎么啦?有什么心事吗?”孩子却总是不耐烦地回一句:“你看我有什么不正常吗?我觉得很好。”这样谈话只好不了了之。

令张女士十分奇怪的是当自己同丈夫之间有一些“交往”时,孩子总是用异样的眼光来看着他们,里面的气愤是不难看出的。他回想这种“交往”只是些很日常的事情,例如丈夫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杂志,张女士却在一边打扫卫生,收拾房间;丈夫吸烟,张女士会很干脆地说:“到阳台上去吸,不要把房间里薰得都是烟味。”他不懂这里有什么不对,而且,一向如此么。终于有一天,张女士迫使孩子讲出了心里话。原来他认为父亲从来不干家务活儿,都是母亲的事情,他很生母亲的气,因为他自甘做父亲的奴隶,也很生父亲的气,因为他毫无羞愧之感地享受母亲这种服务;而母亲不让父亲在屋内吸烟,在他看来十分专横,不尊重父亲的权利。认为自已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很明显,年轻的青春期孩子没有注意到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微妙差别,只是看到了事物的极端。既然孩子的世界观被她带偏见的视角所混淆,更正他从观察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是很重要的。实际上,他提出的一些激烈的论断是对现实的探究,是一种提问。

然而正是这种半成熟的状态使孩子与父母都感到迷惑。典型的青春期孩子在独立与依赖中摇摆,一方面他们希望父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另一方面又依赖于父母,不愿承担责任。这也许令人困惑或恼火,但却是正常的,一位母亲曾诉说:“孩子一分钟前还声明我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下一分钟他却像一个婴儿一样钻进我的怀里,真令人难以琢磨。”

青春期的主要心理困惑有:

(一)自信心下降

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带着一种优越感进入了青春期。众所周知,小学时代女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均强于男孩子,女孩子一般在小学时行为乖巧,受人称赞,自我感觉甚好,并对未来充满自信。尽管这样,升人初中后,女孩子对他自己的这种良好感觉开始消失。从 60 年代起,大量研究记录了女孩子们这种自我崇拜的丧失。许多女权主义者希望通过扩大妇女的生活角色范围和追求,增加女孩子对未来的信心和青春期女孩子的自信心但无济于事。而且,因角色变换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的一些其它困惑,使问题变得更糟。

有关专家曾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了 9 到 15 岁之间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研究表明 8、9岁的女孩子可以用“自信、决断且傲视一切”来描述。事实上,约 67%的男孩子说“我现在很自信”,而女孩子这样说的为 60%;可是到 16 岁时,只有 29%的被调查的女孩子说“我现在很自信”,而男孩子却将近有 50%。这种差距的拉大和其它调查结果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子和女孩子在许多方面都经历到一种自信心的丧失或惶惑,但对女孩子来说,这种丧失更明显和具有持久性。

消极的感觉表现在女孩子对未来不如男孩子那样敢于幻想。总的来说男孩子更富于想象力,渴望拥有名声好的职业并寻求新的挑战。与此相反,女孩子则一般选择低挑战性的目标,面对新的经历和可能的困难,他们有更多的恐惧,对未来更为不确定和担心。有些女孩子幻想通过幸运或依赖他人的力量摆脱这些问题,但这是没有多少可靠性的。没有正确的引导,许多女孩子的青春期甚至成年都会在这种自我怀疑与失望中消磨掉,无所成就。

(二)与父母的冲突

青春期对孩子来说是如此困难重重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造成的。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基本任务都是成长为能够照顾自己的青年人。尽管几乎所有孩子都以某种方式与父母保持情感上的联系,但幼年时代的恋父母情结将逐渐让位于某种形式的自立与女孩子相比,男孩处理这些情结更得心应手。女孩子比男孩子则更关心人际问的相互关系,并为培养同父母和朋友间的关系而耗费大量心血。这一特点,使他们感到难以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虽然父母有时会以为孩子急不可待地想离开他们,事实上,在心理上孩子还是非常依赖父母的,这种若即若离的情况,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格外复杂。

不但女孩子难于脱离父母而独立,同与儿子的联系相比,父母也倾向于与孩子保持更长久、牢固的联系。这种确保独立和维持联系的斗争,给13—19 岁间的青春期的少女与父母的关系带来了许多冲突。

(三)身体上的变化

青春期孩子对他们生长变化的身体感到非常苦恼。青春期内男孩子和女孩子都经历到身体的巨大变化,但女孩子的生理变化远比男孩子复杂得多。这就造成“演变为女性”比“成长为男性”充满更多的艰辛。

尽管每个人的成长发育有差异,女孩子一般比男孩子早两年进入青春期,有些甚至不得不在更年幼的时候来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女孩子的这些变化远比男孩子的要戏剧化一些。8~10 岁以前的男女少年的身体,除生殖器官以外几乎完全一样,在这一年龄阶段,性别区别非常小,不会给男女孩子带来任何心理上的异样压力。但其后情况开始变化,男孩子发育时,可能体重增加,长个儿或变强壮,但基本的体形不变。女孩子则不这样,胸部开始发育,腰和臀部变化都很明显,身体由单薄笔直的直线体开始出现曲线。另外,每月一次的月经是男孩子在青春期内不可能经历的剧变,有些女孩子形容没有比来月经更窘迫和沮丧的事情了。

(四)社会行为准则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父母便有意识地开始用“大人”的标准来培养孩子,有的观念比较开放,有的则趋于保守,但总的来说孩子们感到一种变化,他们在行为上受到约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胡作非为”、“肆元忌惮”。父母经常要以成人的名义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尤其要他们注意自己给别人的印象,在言语里透露出对他们的未来的担忧。

陈旭今年 14 岁,自从升入高年级以来,他似乎一下增强了对自我的意识,并且随着视野的宽阔,颇有豁然开朗之感,自身视点的提高,使他对从前深感崇敬的事物有了很平常的感觉,对一贯尊崇的父母,似乎也有了可以平视甚至俯视的资本。陈旭的父母发觉孩子常常攻击他们的观点,有些是十分细微的小事也穷攻不舍,一定要自己占了上风才罢休。父母先是觉得好笑,后来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不由气愤起来,狠狠教训了“不知天高地厚”的陈旭一顿。这一来,陈旭的确沉默了一段时间,但眉眼间常常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对父母的言论很为“鄙夷”。但父母也不好说他。

后来他们从朋友那里学到一些窍门,开始以理解的心情和幽默的态度对待陈旭的青春期特有的挑剔。他们知道陈旭现在十分需要自我肯定,对任何轻视他的言行都很敏感,为此避免开他的玩笑,承认自己可能已经思想过时,快成“老古董”了,很想听听新一代的想法。这会使孩子松弛下来,甚至感到自己过份紧张的可笑。父母的后退反而使陈旭能够更客观地评价父母,他们有经验、有更多的实用常识等。

有时孩子会激动地说,不用你管,我会照顾自己。父母会摆摆手说:“0K,我们撤出。”过后当孩子为了某件事又来找父母帮忙时,父母会开玩笑地说:“噫,我们已经撤出了,我相信你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当然这只是玩笑,提醒孩子一下他的过激,绝无报复他的意思。

了解了这个时期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和内心经常出现的波动,父母就应当帮助孩子正确确分析,使他能够平稳地度过这一生理上的特殊时期。

许多父母认为到了青春期,孩子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寻求认同和建议,而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其实在任何年龄,友谊都是培育孩子社交才能和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这与同父母的关系并不冲突,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需要。到青春期时,与父母之间坚强的爱的纽带是孩子情感正常发育的关键,只是表现与内容都不同。儿童时代,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表现得更为直接和明显,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原形,他们对父母的举止亦步亦趋,不加区别地效仿,使父母感觉与孩子的各方面都相当密切,能够十分有效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但到青春期后,所有这些都改变了。

一旦孩子体验到青春期身体和情感的变化,他便开始寻觅其它的声音和共鸣。以父母为生活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孩子们需要建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新生活,这使他们感到既兴奋又恐惧。为了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确很重要的人物,证实自己的变化和许多异常的感觉不是孤立的,他需要用与同伴间的联系来打破孤独感,发展与同龄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以扩展自己的支点。同时为了成长为强壮的自信的成年人,他也需发展与那些同他有同样经历的孩子之间的友谊。这些友谊不但教会他如何在将来建立和维护成人间的友谊,也有助于他了解自我。

当孩子脱离父母而求助于朋友时,许多父母都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还的确能使父母感到落伍、过时和无足轻重。不过,尽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应该记住,虽然孩子喜欢花很多时间与同伴相处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父母,实际上,需要得更多。对许多孩子来说,青春期若充满了拒绝、伤害和蔑视,甚至会留下终生的伤痕,如果此时父母能够给予他正确指导,可以帮助他避免不必要的伤害,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一成长的难关。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