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十六张小纸条:正常交往是“青春的权利”

案例一:王可突然离校,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返校。其间,了解到近半月来,他跟一社会青年李某平时有较多的接触,根据同学提供的情况,老师找到了对方的居所,李某的母亲称其子昨日离家后也未一直未归。李某家系外来暂居人员,三口人挤居住一片破败的两间出租屋中,无固定工作,平时帮助其母摆小食摊儿,据其母称,其子多与女孩儿交往,说不上王可是哪个。王可平时虽然谈不上表现优秀,但也不是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再者,王可相貌不错,家境也可以,而且是一名大专生,却会看上和信赖这样一个外来无业游民令其家长大为恼火。

案例二:黎平,因病请假“回家”就医,假期结束却未按时返校,紧接着,其父却来校询问最近孩子的情况,称黎平自几日前回家取钱后一直未再与家联系。因黎平请假前在本校医务室就诊过,其请假时履行了正常手续,出具了医院的诊断证明,应该说黎平确实病了,但他去哪儿治病了呢?一天后,黎平携带医院证明返校销假,在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得知其在一名朋友所在地医院进行的治疗。该友系一名退伍军人,是先前的笔友。如此轻易地就对他人产生好感且产生依赖,黎平的行为看起来也有些令人费解。

案例三:小红是一名音乐专业的孩子,这个专业的孩子常会受到校外异性的“关注”。一天下午小红突然“失踪”了,学校与其家庭和亲朋取得联系,没有消息,最后了解到近来小红认识了当地叫王某的青年,第二天在城郊一个村子里,我找到了王某的家——一个破败的院落,其父是入赘来到这个村子,与其外婆住在一起。其母称王某在一家工厂做临时锅炉工,在厂子里有单身宿舍,平时很少回家。我们与王某所在单位取得联系,单位保卫科在王某宿舍找到了小红。小红是在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王某,王某称其是单位的业务员,家庭比较富裕,其爷爷有一小楼,家里开着一间铺子,家里已经给自己买了商品房,并带小红去看过(实际是其朋友的)。小红家境贫寒,但却极爱虚荣,平时宿舍同学有的,他都要有,即使是火腿肠这样的东西,别人如果买一根,他一定会买两根。王某出现恰恰满足了他的需要。当把王某的实际情况告诉小红后,他显得极为惊讶,转而坚决不相信这是事实。

处在同一社会,学在同一校园,朋友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本属自然,然而,与异性交往却成为师长关注、孩子敏感的焦点话题,由此而引发的“早恋”的争执也“无果而终”。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孩子的“交友”问题成为一个“课题”,尤其是女生,也成为家长担心、老师操心的一个群体,为什么青少年会如此关注和倾心于此呢?

1、与异性交往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权利。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体内同性激素含量激增,使得一个人产生了接近异性的需要和愿望,学者们称之为性要求或性冲动。正是因为如此,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几乎都会对异性怀有极大的关注。对友情的需求,对异性的好奇,加上浪漫的幻想,混合成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例如许多青少年都有这样的感受和困惑:“不知为什么,我经常注意一个男孩(女孩),我特别想和他(他)接近。跟他(他)谈话或者交流心情感觉特别轻松和愉快。”家长和家长要知道,这种渴望不是错误、下流的,而是正常、健康的,它们象吃饭、睡觉、出生和死亡一样普通、自然。是一个人心智发育正常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异性交往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权利。

2、青春期特有的年龄特征和学校集体生活环境的矛盾冲突,促使青少年尤其是女生转移交往视线。

首先,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尤其是女生会产生“私人心灵空间”的需要,这种空间是“封闭的”却又是“沟通”的。其中是属于青春期女孩儿的小秘密,他们既希望这个空间是“安全”的,却同时又有其中的“秘密”与人交流,有人同享的愿望。而女生之间极易产生嬉笑、轻视或者传播的情形,使得女生之间的友谊极不稳定,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矛盾尖锐。对于父母跟家长,青少年更加忌讳将这些“幼稚、可笑甚至有些犯罪感”的东西告诉他们,深怕招致“教训”。所以这些“私人空间”大多不愿意为同伴知晓,更不愿告诉师长,向异性倾吐成为需要,寻找“可谈之人”成为其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之一。

其次,青少年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表现在交往上成为与异性交往的“动力”之一。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攀比欲和嫉妒心,女生尤甚。“周围的许多同学都是成双入对的,可是我还没有男(女)朋友,我常常被一些同学嘲笑。我是不是应该也交一个男(女)朋友。”有些孩子把有没有异性的注意当作能否获得他人肯定的标识,有些女生之间关系紧张,由于看到某些(个)异性与对方接触,也当作一种“较量”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理,发誓自已一定要“超过”对方,从而过分注意与异性交往;有些女生因为喜欢某一个男生而得不到对方的“青睐”,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异性身上,并刻意在对方面前“炫耀”等等,这些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女生一些不健康的异性交往心理造成的。

此外,贪图享乐,寻求庇护,情感转移和影视文化的宣传是许多少女走近异性的直接原因。

第一:“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溺爱造成的高消费、高浪费的习惯,而孩子时期是相对清贫的时期,这使得青少年尤其是处在“花季”的少女往往对有限的消费资金感到窘迫,而许多不良人员正是瞄准了这一点。

第二:独生子女娇纵的不良习惯,使青少年多存在缺乏合作意识,经常使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也常有“欺软怕硬”的事情发生,有时,一个“男朋友”,往往能给许多人心理上造成一点儿压力,因此,取得一个异性的庇护,成为一些常常感觉在同学中地位“低下”的女生的“腰杆”。

第三:现时期许多描写校园纯情的影视文化,更给了青少年一个浪漫想象的题目,尤其影片中多是肯定“校园爱情”的场景和“白马王子”的形象,使得众多本已处在人生幻想鼎盛时期的少女们,更是对此趋之若骛,网络的出现更为这些善于“幻想”的少女虚拟了一个满足对异性好奇的“平台”。

第四: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分明的界限,多数父母只重视满足子女的吃穿,缺少与子女交流的习惯,使得自小心灵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的青少年更希望有人能去注意他,爱护他,关心他,但往往又多是注意表面的东西和情感的满足,所以,偶尔一次“倾心而谈”往往使得他们“感受”颇深而陷入“情网”,对于从小在“不完整”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异性更成为一个“温暖”的心灵避风港。

与异性正常交往,青少年要保持良好的意识

虽然异性交往是青少年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的“青春权利”,但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许多干扰正常交往的因素,却需要青少年一定要把握良好的交往尺度,使其确实对青少年的成长、成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要端正交往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与异性交往要多注意汲取对方在学习、品质和个性发展上的优秀的东西,旨在加强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要摒弃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交往动机,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2、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分清良莠。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失之偏颇,给自己的安全带来隐患。

3、关系要疏而不远,正确把握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有不良倾向,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正常状态,或者暂时断绝接触,给自己和对方冷静的空间。

4、社会交往应在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要谨慎对待不明身份人员的交往请求,尤其要克服网络、笔谈等虚拟交往环境中那些虚构、浪漫的语言,避免安排单独见面,发现对方有不良倾向,要果断中止交往。

总之,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一堂必修的“社会课”,期间需要逐步树立良好的交往意识,培养健康的交往心理,同时,学校和家长也不要视异性交往为虎狼,要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异性交往。倡导孩子健康的广泛的交往,积极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各种健康的交往环境,加强孩子之间,孩子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淡化孩子对异性交往的好奇。并积极教育和提醒孩子注意交往的尺度,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