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十章

侯嬴是魏国有一位隐士,家境贫寒,都七十岁了还做大梁城夷门看守的小吏。信陵君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叫人去问候他,又送了他一份厚礼。侯嬴没有接受。后来信陵君大会宾客,请侯生上座,侯生也毫不谦让,而信陵君的态度益发恭敬。就这样一来二往的,侯生为信陵君所折服,成为信陵君的门客。

侯生又对信陵君推荐了朱亥,他说:“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这人是个贤人,一般人不了解他,因此才埋没在屠户中间。”公子几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觉得他很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在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邯郸。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几次派人送信给魏王和信陵君,向魏国请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秦王遣使者告诉魏王说:“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攻下;诸侯有敢救赵国的,待我取了赵国,一定调动兵力先进功他。”魏王害怕了,派人去阻止晋鄙,叫他停止进军。暂驻在邺在,名为救赵,实际是抱着观望秦赵两国形势的态度。

这时候,平原君急了,数次发信催促信陵君想办法帮忙。信陵君也非常着急,数次劝说魏王进攻秦军,都被魏王拒绝。信陵君没有办法,只好带着自己的门客、家人上赵国去救自己的姐姐。

走过夷门时与侯生告了个别,把他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计划都告诉了侯生。侯生说:“公子好好努力去做吧,我不能跟从您。”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说:“我待侯生,礼貌也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现在我要去死,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难道我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吗?”他又驾着车子回来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就知道您会回来的。” 他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闻天下。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只打算跟秦军拼命,这就好象拿肉去投给饿虎,那会有什么用呢?您还要这些宾客做什么用呢!可是公子您待我特别恩厚,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公子向他连拜两拜,就向他请教。侯生于是遣开旁人,悄悄地对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于魏王的卧室中,她有机会能偷得兵符。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求人报仇已经三年了。从魏王以下,谁不想替她找到杀父仇人,但都没有找到。后来如姬对公子哭泣,公子就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出死力,决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如果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把晋鄙的军队夺到手里,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他的计划,向如姬请求,如姬果然盗得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要走了,侯生说:“大将在外,有临时处置的权力。公子即使合上了兵符,晋鄙也不一定会把兵权交给公子,他会去向魏王请示,如果这样,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同您一道去。这人是大力士,晋鄙听从您,当然很好,如果不听,可以让朱亥把他击毙。”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有威望的老将,去了恐怕不会听从,必定要把他杀死。因此我难受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所以不报谢您,是因为小的礼节没有什么大用。现在公子有急事,该是我为您效力的时候了。”于是就跟公子同行。公子拜辞侯生。侯生说:“我本应该随您而去,无奈年老不能去了;等你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方自杀,用来报答公子的知遇之恩!”

公子出发了。到了邺地,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对兵符,怀疑这件事,举起手来看一看公子,说:“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是国家的重任。现在您却只身前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朱亥用袖中四十斤重的铁锤,锤死了晋鄙。就这样,信陵君带领着魏军进攻秦军,秦军被迫撤退,赵国平安了。

侯赢和朱亥虽只是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而帮信陵君制定了窃符救赵的计谋,杀了晋鄙,但却保全了赵国,不愧为大义、大侠。

唐代是一个强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上至高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皆以舞剑为乐。宫廷的《秦王破阵乐》,民间公孙大娘的剑舞,都是当时很流行的。尤其是公孙大娘的舞剑,杜甫称赞其“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剑技虽能“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能行侠仗义,终乃小侠尔,“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才是大侠。在唐代尚武的风气之下,读书人“令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岑参、高适、王翰、王昌龄、李益就是这样的读书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戍边的经历。岑参曾经先后两次出塞,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和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塞外度过了四年;高适也曾任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掌书记,在边关度过了五年。与边关将士们同甘共苦,使他们深刻地了解了这些为国戍边的“大侠”们,他们有感而发,写下了激励人心的边塞诗。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王翰的《凉州词》,是边塞诗的杰出代表。美酒佳肴陈列于前,琵琶曲伴奏于后,这是对凯旋将士们的奖赏。但是,刚准备饮酒之时,军营里又响起了出征的号角。醉卧沙场已经是很好的归宿了,在这残酷的战争中又有几个人能回来呢?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也不知道这些战友能有几个活着回来,他们把战死沙场作为自己最好的归宿。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对自己前途的不可知,是为了让国家与人民有一个好的前途,这是真正的“大侠”。

侠之小者,行侠仗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虚心竹有千千节

“竹子开花喽喂,眯眯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你的耳边是不是回响起了那段熟悉的旋律?是否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没错,这就是那首伴随80后成长的歌曲《熊猫咪咪》。这里要谈论的是熊猫最喜欢的食物--竹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竹子因为具有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的特征,所以自古就倍受人们的喜爱。古今文人骚客,嗜竹咏竹者众多。文豪苏东坡则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话。

苏东坡对竹的爱,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己的结发妻子并没有与其厮守终身,反倒是竹子和他日夜相伴,不离不弃。无论在哪里,苏东坡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年,他任杭州通判时到於潜县视察,下榻在金鹅山的绿筠坪。那里屋前屋后种的都是绿竹,这激发了他的诗兴,遂与县令刁王寿和前任县令毛宝,以及县尉方君武等共同咏吟起来。仆人送晚餐、酒菜。其中有一道菜是“腌笃鲜”(腊肉焐笋)。苏东坡见后随口吟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是痴?”因为是即席发挥,东坡觉得“后味未尽”,于是又补吟了一句“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焐肉。”虽对仗欠工整,却清新上口。身边众人都拍掌称赞:“妙哉!妙哉!竹与肉还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从此,当地每逢鲜笋上市,待客时总是有这道“腌笃鲜”。

可以说,竹子和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年轻时的他赞叹竹子有豪迈之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而在他人到中年时,心情渐趋平淡,在赞美竹子时则是:“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老年时,则“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由豪迈到平静恬淡的情感变化,这固然是他的人生轨迹。而他正是借竹子,来抒发自己不同时期的心态写照。可见竹子在他心目中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啊!

贺岁片《十面埋伏》,至今记忆犹新。暗暗佩服这部片子的导演张艺谋,竟能拍出如此美感十足的片子,画面颇具山水画的韵味。一场戏下来,除了那几位烂熟的名人外,最能让人记住的就是影片里那岭岭葱茏,山山竞翠,厚厚的浓荫宛若道道绿色帷屏--竹林。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张艺谋十分喜欢使用发射后不必管的武器--弓箭、飞刀和削尖的竹竿,就像《十面埋伏》开场画面,一把旋转着飞速逼近的飞刀,划破空气、削断水滴,最终狠狠地扎进了竹身。竹子由于突然的猛击,全身并裂,其场面真是何其壮观、大气。若将那竹子拟人化,他必然呕出身亡。由此想到了晚唐诗人高骈曾写过一首七绝:

虞帝南巡去不还,

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湘浦曲》

这首诗里提到了一个与竹子有关的凄美爱情传说。舜帝(舜的祖先封地在虞,故也称虞舜,虞帝即舜帝)到南方巡游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湘江洞庭的水云之间,迷散着二妃的幽怨之声。当时不知道她们流了多少泪,直到现在的湘妃竹上还是血泪斑斑。

上古时候,尧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姐姐长妹妹两岁。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尧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子民做了许多好事。尧死后,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

当姐妹俩听到这个噩耗后,痛不欲生,连夜赶到洞庭湖畔。泪水流尽继之以血,四周的竹子上也到沾到了她们的血泪,于是竹子上便有了血泪斑斑的痕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妃子,故名之曰“湘妃竹”(又名斑竹)。

后来姐妹俩纷纷投水自尽,成为了水神,名曰湘君和湘夫人。据说现在的洞庭山上还有这两个人的坟墓呢。古人还在洞庭湖畔修建了“黄陵庙”,又名“湘夫人祠”,用以供奉湘水女神湘君和湘夫人。毛主席的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在后人的诗文中,娥皇女英的传说常被用作典故以寄寓诗人的情感。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施肩吾写了一首咏湘妃竹的五绝,题名《湘竹词》:

万古湘江竹,

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

中唐诗人杜牧也曾写过一首七绝《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编织的竹席。诗中写道:

血染斑斑成锦纹,

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将身卧泪痕。

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锦绣花纹,当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还看得见,明明知道这是两个女人的眼泪,怎么忍心睡在这泪痕上呢?

当年语文老师在讲到“胸有成竹”时,幽默地说: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使自己有信心,达到心中长出小竹棍的程度。当然,这只是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故意歪解的。其实这个成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在画竹子方面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每天他的家中就要有不少人登门求画。难道是他有画竹的妙诀?如果有,那会是什么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各种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能经常到竹林里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的情况,他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和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时,他就回立刻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入了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便会立刻浮现在他的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也都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后来,有一位青年也想学画竹,而且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于是前往求教。晃补之则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是:“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从此,这个“胸有成竹”的成语也就诞生了。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与竹子有关的成语颇多,不禁让人感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青梅竹马: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李白《长千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王羲之《兰序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提到画竹子的行家,有一位大师级人物是必须要提的--郑板桥。郑板桥不仅画竹子,还专门为竹子写了一首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是十分酷爱竹子的,“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就是他的性格。他一生写了无数首咏竹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郑板桥所有诗句中最经典的一首。郑板桥所画的竹子之所以锋芒毕露、枝节分明,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在他当县官的那段时间里,他经常躺在衙门里听萧萧竹声,这与在书房中闲听竹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里似乎夹杂着穷苦百姓的呻吟。“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所理解的竹子的品格。

对此,诗圣杜甫的名句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但这句却为很多人不解,都误认为杜甫对竹情有独“恨”。其实杜甫也是很爱竹子的,他曾经在成都杜甫草堂植松种竹子,并且写了不少颂竹诗篇,如《苦竹》、《题刘秀才新竹》、《栽竹》、《斫竹》等。而且我们也能够在其它诗篇里见到一些咏竹的诗句。举个例子吧,如“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竹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风含翠竹娟娟净,雨涤红蕖冉冉香”、“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有了这么多的证据,可以为杜甫平反了,人家是喜爱竹子的。但是“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恶竹”又该作何解呢?这里的“恶”是“不良”之意;“恶竹”是指那种枝桠乱生而多刺的不良竹子,并非“可恶的竹子”,也非杜甫厌恶竹子(杜甫的《恶树》诗便可作左证)。所以杜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新种的小松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衍生疯长的不良竹子纵有万竿也必须斩除。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说:“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他在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曾亲手种下上百亩竹林。而同时代的诗人王维,则在他的终南山别墅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爱竹人喜欢在竹林中弹琴、漫步、吟诗、遐想,他们总盼望着书房窗前、庭院角落随处有竹影婆娑,竹子于是真正地成为他们朝夕相伴的亲密朋友。

就像古代很有名的一个诗歌组合“竹林七贤”。《魏氏春秋》上记载:“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这七个人就是因为常常在竹林中聚会、饮酒、赋诗,用竹林来反映自己的人品,又将自己的文采附着在竹子身上,所以才用“竹林”为自己的组合起名字的。

近现代也有不少咏竹诗,但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革命家方志敏的那一首:“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小时候,听过一个关于竹子的感人的故事:

三国时有个叫孟宗的人,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身患病重,医生嘱咐要多给母亲喝鲜竹笋做的汤。当时适值严冬,上哪去买鲜竹笋啊?小孟宗焦急地四处寻找,但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买竹笋的。他无计可施了,便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子失声痛哭。突然,孟宗听到有什么响声,是地裂的声音。只见孟宗旁边的地上竟然长出了数茎嫩笋。孟宗顿时破涕而笑,连忙将那些新鲜的竹笋采回家为母亲做汤。母亲喝了几天之后,病渐渐好了。

这个故事只是为了教育小孩子日后要做一个像孟宗那样的孝顺孩子。后来知道这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现在看来,纤纤竹节与人的孝心,竟然有着同样的赤胆和热肠!

李商隐在《初食笋呈座中》中有云:“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笋由于其独特的鲜美,成为肴中的珍品,但却使人心生怜惜,不忍下箸。刘禹锡在《庭竹》中写得更是生动:“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我国是世界竹子大国。不仅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国家。素以“竹子文化国度”而享誉世界。在中国菜肴中,竹笋是普遍受人喜爱的美味佳品。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食用竹笋的记载,如《周礼-天官-醢人》就记载“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箈、笋都是竹笋,可见远在两三千年前,竹笋已成为席上珍馔。其后,食用竹笋的记载越来越多,除了极少数有毒外,绝大多数竹笋都可食用。

竹笋作为我国人民传统的素食品种,因为它纤维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能促进肠胃消化和排泄,具有减肥的功效。

有时我们会赞扬竹子的清高脱俗,有时会称道竹子的潇洒绝伦,有时会借吟竹而自喻,有时还凭咏竹而自适。总之,竹子与中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悠久的中华文化血脉相连。

曾经拥有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酬人雨后玩竹》

薛涛字洪度,原籍长安。其父为宫廷乐官,安史之乱爆发楼举家避难至蜀地。薛涛少富才名,八岁既能赋诗。据说薛涛八岁那年,她父亲薛郧看庭中有一棵梧桐树开得茂盛,便以“咏梧桐”为题,命她赋诗一首。薛涛当即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诗占“迎来送往”之意,真是一语成谶。薛涛十四岁时,父亲病逝,为了维持生计,薛涛入了乐藉,成为迎来送往的伎女。

当初的妓不同与日后倚楼卖笑任君挑选的妓女,她们只歌舞助兴,不卖身失色。间或有个公子相公看中了,可以脱离乐藉,收为内室。即使身为姬妾,成为一个男人的私物,或爱或厌,不管怎样地卑微到底,她们都还是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薛涛是很幸运的,她出身官宦,饱读诗书,又年轻貌美,自有一股高贵的气质,想不出名都很难。这时她又遇上了她命中的贵人--韦皋。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初到蜀中就听说薛涛才貌出众,且出身不俗,是官宦之后,在为韦皋准备的接风宴上,韦皋见到了薛涛,当即命薛涛即席赋诗一首。薛涛即席写下一首《谒巫山庙》: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

朝朝暮暮阳台下,雨雨云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看过赞叹不已,又给席间众宾客传阅,大家也都赞叹不已。薛涛这首诗写的是过巫山神女峰,谒巫山庙的情景。其实这样的诗不算特别出奇,只不过自从宋玉的《高唐赋》以后,巫山云雨已经成了男欢女爱的代名词,薛涛却偏偏别出心裁,在云雨之中写出了点惆怅怀古的味道,大有凭山凭水吊望,感喟世事沧桑的味道。尤其最后一句“春来空斗画眉长”更隐隐指责前人沉溺女色,这样的立意出自女人之手已是不易,出自一个妓女之手更是尤为难得。

韦皋的赏识,使薛涛很快成为蜀中风月场中首屈一指的人物。韦皋也是敢想敢做之人,他看薛涛实在才高,寻常男子也望尘莫及,就干脆让她做了自己的秘书,担任校书一职,帮自己写写公文、抄抄稿子。薛涛才能出众,她做女校书有实无名。韦皋觉得委屈了她,就打算上书朝廷,让朝廷下旨封她做真正的“女校书”。这样的奇思妙想也只有开放至此的唐朝人才想得出来,最后是否上奏不得而知,但即使他上奏了,皇帝群臣也不会像后世那样说他“伤风败俗”,武则天可以做女皇,上官婉儿是实质上的大唐“内相”,说不准皇帝就同意了,即使不同意,最多也就一笑置之。

“女校书”之名经韦皋这么一闹,就好像现在的所谓“超女、好男”的炒作一样,薛涛更火了,真有点“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味道。有个叫王建的诗人还专程做了一首《寄蜀中薛校书》:

万里桥边女校书,

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

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虽然日日周旋于华堂绮筵之中,但是又有谁能够知道她内心深处的感受呢?她有情、有爱,但都不能寄托在眼前围绕着她的达官贵人身上。薛涛把自己比作孤高的青竹,希望与竹林七贤共醉,与娥皇、女英同悲,把一腔幽怨寄托于苍茫的远古。

尤其是薛涛《洪度集》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诗《酬人雨后玩竹》,全诗说: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借吟咏风物来写照自己。不但以竹自比,而且以竹自负。薛涛毕竟是个有血有肉,更有着细腻情感的女人,她深切渴望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情;然而身世飘零,每日里迎张送魏,繁华的后面掩藏着她感情世界的空白。她不但不能象一个普通女人那样守着一个体已知心的丈夫,甚至连做一个等待离夫归来的怨妇资格也没有;她只能用自己的情思和诗句,编织一个凄美的情梦,来麻醉自己。

薛涛是幸运的,不但有韦皋这样的人捧她,她还遇上了她一生的至爱--元稹,这段情的结局虽是劳燕分飞,但至少给薛涛留下了一段永恒的回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曾经拥有过也是幸福的。

在薛涛四十二岁那年,她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监察御史元稹奉皇命使蜀。一个是诗文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以“女校书”之名闻名天下的蜀中才女,两人神交已久。初次见面,号称“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惯看美女的元稹,就被这位天生一副细腻白皙的容貌,再加上懂得恰到好处的化妆与修饰的才女吸引了。出色的才情,使他们超越了年龄,相恋了。

薛涛认准了,这个男人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投入了两人的恋情中,积郁已久的热情,一股脑地奔泄出来,两人同时融化在爱的热流中。

薛涛虽为风尘女子,但她属于那种卖艺不卖身的歌舞伎,周旋于蜂蝶中,却一直洁身自好。而这次一切都不同了,与元稹见面的当天夜里,她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人;在这浓情的日子里,她还作了一首名为《池上双鸟》诗记述这段日子:

双栖绿池上,

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

同心莲叶间。

这俨然就是一个柔情万种的小妻子,在向丈夫诉说对生活的向往,奏响追求挚情的心曲。虽然曾有不少人得到过薛涛的粉红诗笺,但谁也没能像元稹这样真正享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恋情。对此,多情公子元稹也尽能领略,深为薛涛那绮丽的情意而沉醉,这时他留下的一首诗就记载了这样的情事:

诗篇调态人皆有,

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夜咏花怜暗淡,

雨期题柳为歌欹。

薛涛与元稹俩人结下了一段真情。然而毕竟是萍水相缘,成就一段露水情缘而已。在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务,离开成都返回京都时,两人不得不挥泪分手。一年如胶似漆的亲密日子就这样结束了,薛涛的春天也结束了。

离别时,薛涛特作《牡丹》一诗赠送元稹,以寄情怀: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元稹回到长安后,也托人捎来一首七律给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似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葛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对薛涛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称奇,同时也直抒相思心意,可见他对成都那一年缠绵岁月还是颇寄真情的。元稹还另赠寄有诗与薛涛: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淡,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薛涛的确是一个聪明而机警的女子。她审视度势,一直能够冷静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元稹离开成都时,她就明白,自己和元稹已经结束了,永远地结束了。但她却无法抑制自己对元稹的思念,就像《赠远》: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例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接。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落塞前溪;

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

她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普通的妇女,因为战乱而和情郎天各一方。情郎出征未归,自己则独守空闺等待着他的归来,这情郎不就是元稹吗?

元稹是多情的,他没有忘记薛涛,当十年后他任浙东观察使时,曾打算派人去蜀中接薛涛。就在这时,浙东名妓俳优刘采春,从淮甸回到浙东元稹的住地来。采春善唱,不但高歌声彻云霄,而且余音绕梁不绝,真有“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深趣。采春的诗咏,虽不及薛涛,然而容华绝世,江采照人。这使得元稹迷恋新欢,忘弃旧好,把为他素所敬爱的薛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薛涛与元稹的爱情在蜀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韦皋特别生气,元稹在时顾念同僚之宜,不好意思难为薛涛,等元稹离开蜀中后,他就开始秋后算账了,一气之下把薛涛贬到了松州。这一纸贬书使薛涛明白了很多,艳名是虚名,才名是虚名,觥筹交错,男欢女爱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是--她是一个妓女,需要依靠别人的慈悲怜悯才可以立足于世;那些王公大臣再怎么赞美自己,都会离自己而去的,真正不会离开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是那个叫韦皋的人。

薛涛收起了悲切,在被贬的途中给韦皋写了《十离诗》: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

无端咬着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

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

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陇西独处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裀;

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更换人。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

衔泥秽汗珊湖枕,不得梁间更垒巢。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

都缘一点暇相污,不得终宵在掌中。

这是十首道歉的诗,也是十首委曲求全的诗,诗中有离思,却无离情,活生生的就是一封道歉信。也许韦皋仅只是想给她个教训,让她知道什么是现实。在收到这十首诗以后,韦皋就赦免了她。

薛涛是聪明的,她没有像一般的歌舞伎那样,等到年老色衰就随便找个人嫁了。她选择了出家,成为了一个女道士。当她八十多岁高龄去世时,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段文昌还亲手为她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薛涛一生是幸,或是不幸,很难评说。也许这样的女子,还是做妓的好。寻常男子配不上她绝色的姿容和才情,也难有那个心胸去包容她做个才女;若做个深闺贵妇,或者做个小家碧玉,前者空虚无聊,后者日日操心家长里短,日子久了,再好的珍珠也成了鱼目。

只有像歌妓这样的角色,虽然不是良家女子,倒也落得个空气清甜,交往广阔,给了她一个舞台,使她长袖善舞,伸展自如。所以也就没什么好可惜的,况且大多时候留得个虚名供后人纪念,还是要比默默无闻,终老一生要强得多。要不然这世上追名逐利之人,怎么只见其增,不见其减呢?薛涛这样长袖善舞,青史留名,反而是件幸事。

更幸运的是,她遇上了一个自己真正所爱的人,度过了一年美满的爱情生活,留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当她老去时,她还有那段美好的生活可以回忆,她曾经拥有过。人们都但愿一生拥有,不愿曾经拥有,曾经拥有又何尝不是幸福呢?

感恩的世界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已是无比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自己了。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在杂志上看到这则感人的故事后,眼眶热热的、湿湿的。故事中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真可怜。她让我们懂得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坎坷辛苦,无论多大的风雨,都要勇敢地去面对,永不放弃。

说到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想起了那首很有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中进士,做了溧阳县尉的小官。

孟郊上任后,想起母亲养育自己的恩情,非常激动。原来,他家中贫困,自己早年在河南嵩山隐居,一家生计全靠母亲支撑。他中年时,三次赴京应考,每次出门前,老母总要亲自为他准备行装……孟郊回忆起母亲亲手为他缝制出门衣服时的情景:她老人家一边飞针走线,担心儿子在外乡迟迟难归,衣服总是缝得十分结实耐穿,一边口中喃喃自语,盼望儿子早日回到自己身边。母亲的爱,正像春天太阳的光辉那样温暖、深厚!于是,孟郊立即派人到家乡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把老母接到溧阳来好好侍奉。

孟郊在诗的最后两句,把儿子比作在三春阳光抚育下成长的小草,深入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新衣暖身,母爱暖心,儿子对于母亲的爱是无论怎样都报答不尽的。

这天,孟郊在县衙里,一面吟哦这诗,一面在想:武康离溧阳不远,这两天母亲应该到了。果然,下午时分,他儿子急匆匆进来禀报:祖母大人坐的船,很快就要靠上河码头了。这时,孟效放心了,在《游了吟》诗题下写了“溧上迎母作”五个字,就同儿子赶到河码头去了。

孟郊一生饱尝世态炎凉,常有不平之鸣,因而更加觉得母爱的可贵可亲,体会特别深刻,这首用白描手法写的诗也就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

除了子女对父母的恩情外,这个“恩”字还包括很多涵义。如: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明朝《增广贤文》书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意思是说: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朋友之间关于恩情说得最多的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其实出自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的一句“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最初只是用作民间俗语,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之用。

《左传》中的“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蕴含着两个感恩的故事。前一句说的是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一句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韩信身上曾发生过“漂母的一饭之恩”的故事。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却没有办法挣到钱。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提起“二十四孝”,我们自然不会陌生,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着这二十四个感人的故事,这二十四位孝子,也是我们世代学习的楷模。每一个故事所表现的是儿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必尽的义务,是对父母的理解和报答;它所倡导的是做人的最基础最人本的精神。但说到这二十四个故事,恐怕没少有人全部熟知。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三皇和五帝都是我国传说中的人物,舜就是五帝之一,他宽厚仁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历来被尊为“二十四孝”之首。

舜是瞽叟的儿子,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是个至孝的人。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元朝郭居敬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耕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虞舜孝行天下,继尧之后,盛世昌明,可见“孝”为百善之首,对于安邦经国,何其重要!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孝道即是根本。虞舜宽厚仁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其孝感动天之德历来被列为廿四孝之首。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