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五章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画面一转,我与李白又来到了江西庐山。这地方我从未来过,心里固然有些新奇。早在书本中了解到庐山是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展现了庐山的无穷魅力。现在与它如此亲近,果然名不虚传。

李白问我是否知道过于庐山的传说,我便想起平日里看的一些关于旅游类的书籍上对此有所记载。便对他说知道,而且告诉他,关于庐山共有三种传说呢!

李白听了,用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说:“愿闻其详。”

早在周初,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李白带着我登上庐山,看到了“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山中盆地,峰上天地;还看到了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杜甫有一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然我也没有亲眼见过泰山,不过,面对着这巍峨的庐山,我似乎也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写下了无数歌咏诗篇,这庐山的确以其极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而我身边站着的这位风流倜傥的李白所写的那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这首诗中所写的就是开先瀑布。

看过了大山、瀑布,李白突然说:“肚子里的酒虫在作祟。”难道是他的酒瘾犯了?这可如何是好?正当我发愁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这是什么地方?”我心里嘀咕着,“貌似一个小村庄。”李白看出我的疑惑,便向我解释道:“这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汪伦的家。”

汪伦?我反复在大脑了搜索相关信息,这名字太熟悉了,哦,对了,就是那个“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汪伦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小声地念着这首诗,却被李白听了去。他轻轻地说:“没错,正是这个人。”于是他又给我讲起了他与汪伦之间发生的故事。

汪伦的家就在泾县(今安徽),因为家道殷实,为人豪爽,所以他喜欢结交朋友。他还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很崇拜李白。公元755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在上年中秋节后重到邻县宣城漫游,饮酒赋诗,豪兴勃发,他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李白到泾县来玩玩?这里山好水好酒也好,正适合这位大诗人的脾性。他当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宣城去。

李白在宣城遍访旧友新知,登上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建造的谢公楼,怀念他所钦佩的这位前辈诗人,日子倒也过得畅快。自从他受人排挤,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丢了翰林学士职位离开长安以后,十年来一直漫游江湖,感受到各地友人的热情温暖,跟宫廷中一些官僚勾心斗角大不相同。

这天,他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邀请他到泾县游览,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再看后面署名是汪伦,却从来不相识。不过,这些年来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少了,“但(只要)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何况这位汪伦的信写得既热情又爽快,很合李白的心意,他便决定应邀。

李白来到泾县西南一个村子里,受到主人汪伦盛情接待,陪着他住在自己的家中。宴席上,当李白提起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时,汪伦哈哈大笑说:“这里有十里桃花潭,是一条清溪美丽的河流,还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名字就叫万家酒店。”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一阵。有个陪客忙对他说:“先生,东道主家里酿的酒,在此地很有名气,先生不是已经尝到这美酒了吗?”李白点头说:“这酒确实好!绝妙!”汪伦邀集一些朋友,天天陪着李白观赏当地山水胜景,备了家养家种的荤素菜肴以及好酒招待李白。诗人在这里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兴致极高,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有《题汪伦别业二章》等。

过些日子,李白向汪伦告别,要到别处去。开船时,汪伦带着一些朋友赶来,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一边高声唱着当地民歌,热情地欢送客人。

李白看到这种情景,感动极了,当场吟了这首《赠汪伦》。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据说,汪伦的后代长期把这首诗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

正当我低头想看看潭水中自己的样子时,突然一个巨大的声音把我吓了一跳。我醒了,是闹钟把我叫醒了。睁开眼,看到的是雪白的墙、漂亮的琉璃灯。没有李白、没有桃花潭水,更看不到西湖、庐山……原来我在做梦。

躺在床上的我,不停地回味、感叹,回味诗人用那么美的诗句将祖国的山水刻画得淋漓尽致,感叹自己有幸看到这番美景以及唐代社会的繁荣。没想到唐代的旅游业如此发达,纵使那么多的诗人世代歌咏。当然这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对现代旅游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许多文化旅游地正是由于留下了诗人的名篇而出名。唐诗就像一个媒介,将中国的一些名山大川推荐给了世人。

跨过都市的郁闷和喧嚣,慰籍我们心中的烦躁和骚动,走向你的率真与质朴,和着水乡悠悠之美,和着岁月尽情流淌恍如梦境。感受美丽的唐诗之路。

凤游四海求其凰

世上的感情,莫非两种:一种相濡以沫,却厌倦到老;一种相亲于江湖,却怀念到哭泣!也许不是不曾心动,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爱在不对的时间。

在不能够爱的时候,不经意间碰撞“爱”的火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结局,但却是人生极有魅力的一种温馨和苦涩,也正因为没有结局,这种宝贵的感情才能在记忆深处,永远保持一份完美。

想起那些划过生命的爱情,常常会把彼此的错过归咎为缘分,而缘分是那么虚幻缥缈的概念,真正左右我们的,是那一时三刻相遇与相爱的时机。男女之间的交往,充满了犹疑、忐忑的不确定与欲言又止的矜持,一个小小的变数,就可以完全改变选择的方向。如果彼此出现早一点,也许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紧扣,又或者相遇的再晚一点,晚到两个人在各自的爱情经历中慢慢地学会了包容与体谅,善与妥协,也许走到一起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任性地转身,放走了爱情在你最美丽的时候,你遇见的那个人。要在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于千万人之中,去邂逅自己的爱人,那是太难得的缘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彼此不断地错过这世界有着太多的这样和那样的限制与隐秘的禁忌,又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已的离合,一个转身,也许就已经错过一辈子。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李白《长相思-其二》

我们自问,也问别人,究竟什么是“爱”?

《诗经》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些诗句极其细腻地展示了男男女女为了爱情淳朴、可爱的行为。“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表达了情人约会时,因不见心爱的人出现而彷徨不安。《氓》和《孔雀东南飞》更是令人感叹不已,负心薄情和婚姻礼教造成了多少爱情悲剧。透过秦观的《鹊桥仙》,我们看见一位士大夫全新的爱情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是人间一个难以解破的谜题:有的人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翻阅爱情宝典,柳永惜别情人后,感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李清照惋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东坡居士的《江城子》更是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世间留传了千百年,舞台上演绎了千百年,却没有谁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爱许是因人而异的,那只是一种感觉,如电光火石般的一个瞬间。

可是,怎样的爱,能够永恒不变?能够无怨无悔?

其实,爱只是一个过程罢了。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几度欲逃的心;卓文君也是幸福的,司马相如没有背弃最初的约定;而我们,也是幸运的,多年以后,还能从他们的爱情里寻找到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还能从他们的夜奔中看到熊熊燃烧在世俗之上的爱情火花。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文君这样的女子,敢爱敢恨,而她亦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卓文君的夜奔在爱情故事里,是浪漫的。她是西汉才女,是临邛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有一天,司马相如应王孙之邀来府做客,而文君早已久慕相如才名,羞涩女子,不忍错过这样一个欣赏如意郎君的机会,于是躲在帘后偷偷相望。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相如竟瞥见躲在帘后的鬓影钗光“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于是,弹唱一曲《凤求凰》,以表对对帘后女子的的爱慕之情。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凤兮凤兮从凰楼。得托子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必和谐,中夜相从别有谁。”

这样多情而大胆的表白,哪个女子不为此心动?

爱是柔情的漩涡,酣畅的强音,醉人的语言,在回忆中荡漾,在记忆里喘息,缭绕着情怀,诱惑了情感,爱让人深深陷入了柔情的漩涡里。

因为有爱,于是有了夜奔的佳话。

夜深人静之时,文君背着父母,偷偷到相如住所与之完婚,然后一起逃归成都。可是,人的一生始终逃脱不了世俗。违背了父母之命,却逃脱不了“家徒四壁”。无奈,两人只好再次回到临邛。文君以弱质女流,千金之身,当垆卖酒;而相如也舍弃文人衣衫,甘愿当一个跑堂的伙计。

即使是粗茶淡饭,对于相爱的两个人来说,也不过是一番浪漫滋味。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与伙计一起洗酒碗。此时,卓文君看着相如,心里也许在想:“我的郎君,连洗碗都那么风流倜傥。”

这是临邛衔上的一件天大新闻,顿时远近轰动,小酒店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卓王孙经不起亲朋好友的疏通劝解,迫不得已分给他们童仆百人,钱百万缗,并厚备妆奁,接纳了这位把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女婿。

人说在爱情的领域里,一见钟情的感觉是最令人向往的。想来司马相如深有感触才有此感叹。如果后来司马相如飞黄腾达,受到汉武帝重用,任中郎之时,仍能“执子之手,与之偕老”那么,他们的爱情将画下一个圆满的句点。

只可惜,情何以堪,才子多是风流,即使美丽的文君也未能幸免夫君的移情别恋。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此刻,怎能心坚不移?此时,他早已将曾经的患难与共,情深意笃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思念着他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就在司马相如的心游移在其她女子身上的时候,文君只用一首《白头吟》向夫君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一个女子对爱情独有的坚定:

“皑如天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头水。躞蝶御沟上,河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聚不须啼。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白发虽已胜雪,却将其比作皓月,可见卓文君也认同岁月会消磨女人的青春,但亦可增加其魅力;就要成为弃妇了,不吵不闹,反而自行求去,让男人愧疚顿生。文君并不像一般女子那样遵循女则,对丈夫纳妾故作大度,她直书凄凉之感的同时,却不哭哭啼啼,怎叫男人不心生敬意?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真实的女人,不会玩弄心机,虽是卑微的愿望,却将一个女子的坚定尽显其中,也为他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忧伤。可是尘世之中,又有谁能真正得此一人呢?

除了这首《白头吟》,文君另附书信:“群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天下男儿皆薄幸,智慧如司马相如也未能逃脱。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的爱再次迷离,于是,将一封十三字家书托与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文君之悲,当无语言表。聪明女子明白夫君暗示“无意(亿)”再续前缘。悲愤之余,文君复信,托人带回,信曰: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借用郎君的无“无意(亿),抒发了自己的幽怨。才女究竟是才女,没有堕入怨妇的行列,真情流露又不失调皮可爱。“咳,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让人不觉莞尔。相比秦香莲苦苦上京寻夫,到头来弄得丈夫身败名裂,卓文君一首诗就兵不血刃地挽回了司马相如的心,境界着实不同。

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司马相如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并亲自回乡,用驷马高车接了妻子返回长安……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当初只为一曲琴音便私奔司马相如,不计较他家徒四壁,当垆卖酒;后相如欲纳妾,又作决绝语讽之,不惜以决裂来成全爱情的完整。文君始终独立自主,嫁娶在她看来,完全自由,但不能允许一心两用,言人之不敢言,通透,智慧,决绝,自尊,大气,厚重,特立独行,使男人敬重,不敢造次……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与爱的人携手终老。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

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不过就是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对待,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容忍;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所有的爱情都有卑微,因为爱上一个人、在乎一个人,就有妥协,妥协自然就有卑微的存在。

“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青山,一对眼明秋水润……”杜十娘美貌智慧,不幸沦为风尘女子的十娘集京城万千纨绔子弟的宠爱于一身。她本该衣食无忧,夜夜笙歌,享受“醉生梦死”的红尘带给她的快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名妓”生活。

可是哪一个女子不渴望爱情?哪一个女子不在幻想真爱降落在自己的头上?她的美貌与才华为她赢得众人的喝彩,把她高高的捧到了最高峰,却也给她带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将她重重地摔到了深深的谷底。

杜十娘原名杜媺,十九岁那年,遇上了少年英俊、纯情若水的李甲。两人情投意合。一年后,李甲花光了银两,就要被老鸨赶出挹翠院。杜十娘巧诱老鸨出了个赎身的低价,十天后,在老鸨懊悔不迭的目光里,带着梳妆台,从容走出了挹翠院。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最神奇的语言,那就是爱情。它是阳光,渗透到人的心灵,有了这种语言,人们就可以在春天播种希望,在秋天收获幸福。而十娘却在错误的时间里遇上了错误的人,开始了一段错误的恋情……

两人坐船南下,行至瓜州,杜十娘高歌《小桃红》时,被邻船的盐商孙富看上了。孙富便向李甲高价索买,还貌似真诚地说,你父亲岂容你娶妓女为妻,不如卖给我,替你分忧。

两个男人各怀鬼胎,把杜十娘易手了。其实,李甲忘记了,杜十娘根本不是他的,赎金三百两,一半是杜十娘自己掏的腰包,还有一半是柳遇春因为欣赏杜十娘才捐的款。

当夜,李甲垂着头,将这个卑鄙的交易告诉了杜十娘,杜十娘震惊之后,冷静地说了句:“郎得千金,可觐父母,妾得从人,无累郎君,可谓面面俱到,实在是好主意。”然后,一夜无话。

次日,盛装的杜十娘站在船头,将梳妆台里暗藏的金银珠宝全部扔进了江水,继而,投江自尽,她是死于对爱情的绝望。

杜十娘是一个美丽而功于心计的女人,不然,无法在七年货腰生涯中悄然积下如此巨资。当她有本钱从良时,将终身托付给了老实人李甲,可偏偏就是这个怯懦无能的男人,给了她最狠的一刀。在孙富的几句浮言下,就客串成为人贩子,把刚刚获取自由的她,重新推向火坑。

这是她平生最看错的一个人,也是最致命的。这场怒沉百宝箱的悲剧,本可以避免,只消她打开箱子,李甲的嘴脸马上会转变。可是她没有,她选择了玉石俱焚的结局,因为心碎,因为绝望。

杜十娘曾经如此接近过幸福,她计划浮居苏杭,逍遥度日,她什么都有了,金钱,自由,青春,爱情--只可惜,她的爱情只是假象。

她面对李甲的背叛与残忍,已不愿抗争,洞悉了人性的丑陋与自私,曾经步步为营、小心谨慎的杜十娘选择了死亡。

杜十娘与卓文君唯一相似的地方是勇气,两个女人都不安于命运,都要替自己出谋划策,都要把幸福主动权抢在自己手里,一个为爱赎身,一个为爱私奔。

因为有爱,所以自由。杜十娘从花团锦簇的环境里脱身而出,准备与爱人长相厮守,可是爱情与婚姻,原本是两回事情,杜十娘还没有认清形式,没有认清自己在这个男人心中的重量,就将李甲当作自己唯一的归处,投奔爱情,投奔婚姻,这是古今所有女子悲哀的通病。

遇人不淑是女人最大的不幸,而识人不明更是主动犯下的错。杜十娘是一个为爱而活着的人,爱是她的全部。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对杜十娘来说,珠宝算得了什么?当这一切放在她的爱的面前的时候,金银珠宝何足挂齿?女性的爱情往往是惊天动地的,也许对她们来说,即使爱不是唯一,也应该是第一。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李白《秋风词》

永远到底有多远?从不相信世上有永远,只贪图这一刻的甜蜜。约定,只乞求不要消失得太快。爱情不过是,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夕阳遐想

夕阳夕下,霞光点点,弥散于广袤清冷的天空中,其绚丽,其凄美,其高傲,无限美丽。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握一卷戴望舒的诗集,沐浴在黄昏的校园中,低吟着《雨巷》中的语句,拣一枚刚从枝头吹落的枫叶,一片去秋染红的精灵,夹在书中,感受着黄昏的辉煌和夕阳的壮丽,发现生命的轮回其实就在眼前。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让思绪裹进了那渐渐淡出的晚霞,体验着一种天赐的超然,宁静,高贵之美。喜欢夕阳苍凉的华美,流金溢彩,整个世界犹如香醇的美酒,让人迷醉。远望夕阳,不免感怀古人的悲凉。阳光折射变幻的云,像仙女舞动彩练,深不可测的虚幻,绵延着空旷与梦想。

夕阳的霞光布满了整个天空,遮盖了天空原本的色彩,那种气势好像要把她的温情注射到每一个角落,用她的温情给热恋中的人们增添浪漫,让寂寞的人们不再感到孤独。美得让人眩目陶醉,心驰神往。那留在天边的最后一抹嫣红,如梦似幻,像一层层轻纱飘逸在天空。如血的残阳在天边缓缓地坠落,万丈霞光把周围的云彩渡染成五彩斑斓的色彩,云霞不断地变换,色彩也在慢慢的黯淡,最后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黑暗。梦幻般的美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便悄然消逝,留在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更让人觉得心痛。

苏拉喜欢看夕阳很多年了,她总觉得夕阳下会有一段美丽的传说。那时她还只有十六岁,总是在下课以后搬一把凳子坐在长廊的尽头,看着夕阳慢慢地由亮变暗,然后又慢慢地隐没于远方的地平线。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仿佛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有时也会独自在夕阳下散步,一直追随着它的身影走到很远很远,直到暮色完全将自己包裹才恍然醒悟,然后再往回走。

很多年过去了,有一天,苏拉不经意地抬头望望窗外。她突然惊呆了!一轮玫红色的夕阳正从她的眼前缓缓地下沉着,仿佛十年前一样深情地对她说着再见。苏拉在那一刹那恍惚回到了她的少女时代,依然是那个执著地追梦人,依然是那一轮含笑与她道别的美丽绝伦的夕阳……仿佛这十年的岁月从来没有间断过她与夕阳的约会。十年过去,她的青春已仓促老去,不再有纯真少年的光洁额头,不再有风里翻飞的洁白裙裾,不再有追索夕阳下传说的浪漫心情。但直到愕然重逢的这一刻,她才恍然明白,原来这些年来它竟从未在她的心中远离。苏拉如梦如幻地看着夕阳渐渐地落下去,落下去……在最后残存的一缕金色中,她看见一个人从窗外含笑向她走来,熟悉的身影,模糊的笑容,一如前世的相识。

苏拉知道,那个夕阳下的传说将从此开始。只是,最美丽的时刻已经被他们错过,那个传说又将随这最后一缕夕阳匆匆而去。

当黄昏张开金色的羽翼掠过天际,青碧的草儿合拢了双臂准备闭上矇胧的睡眼,夕阳便醉成了一轮酡红,披上绚烂的睡衣沉沉下落了。晚霞在天空裙裾飞扬,曼妙的舞姿不断地变幻,五彩的纱衣一件件穿过,终于满意于一套淡紫的裙衫,在飞扬又飞扬之后,舒展双臂,随夕阳飘落。

一直都很喜欢黄昏的天空,整片天就像是被血渲染的蓝绒,一股令人绝望的美丽。静静地站在旷野之上,看着血色的云霞托着即将消逝的红日,一如那些过往的时光。灰色的飞鸟煽动着翅膀牵动我的视线,它们是否也有意无意地窥听了风的诉说?时间嬉笑着,在我的青春打马而过。这样一种景,壮丽的让人心疼。

置身在夕阳笼罩的氛围中,周身泛起一股清新舒适的暖意。夕阳,它没有红日高升时的刺眼;没有晚月倒挂时的寂寥;没有暴风骤雨时的伤痛。它只有一份纯洁的美丽,只有一份宁静的美丽,使我的眼里充满了神气。

夕阳是周末的灯,告别着入夜,照亮人们暖黄的心房。夜来后都市是美的,人声鼎沸了孤寂,华灯驱赶了荒凉。乡野底色陈迹,人的洒脱,随霓虹闪耀。秋来了又去了,冬却如常羞涩,不愿登场。车流似河,每一次停顿,在距离间回转、点击着对生活的收藏。视觉里街道有线条流淌,摄影师的河披上了盛装,那是人们眼中对生活快门的一种持久,摁住的是岁月,是妖娆,是沉浸,是飞翔。一群归巢的鸟在天空写下流动的音符,衬在浅蓝淡紫的天幕下成寒鸦万点。它们交流着一天的收获,互相抚慰着白天的劳累,渐飞渐远。风儿拂过树梢,树伸着懒腰,慵懒地走向梦的深处。草野和远山披上薄雾的纱衣,发出均匀的胎息。大地搂着山石与草木,合上了眼睑,睫毛上还挂着点点泪滴。

黄昏之美不仅在于它独具的景致,更应该表现在它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漫天灿烂红艳的晚霞里,在将要来临的黑夜时,人类那丰富的情感也如星子般闪耀着她各色的光芒。西边的天空上,此刻正漂浮着大片大片的云朵,互不粘连,争先恐后地变幻出各种形状,在楼顶上憋足了劲烧得绯红,像初恋中少女的面颊,羞涩而灿烂。金色的霞光,像闪着白色柔光的剑一样从云缝里刺出来,直直地伸下去。南边和北边的云层中间,色彩丰富莫辨。如此梦境,连风也禁不住安静了下来,悄然无声。我是一朵浮云,黄昏里的云,我追逐着夕阳的美丽,来打扮自己的衣装;我贪恋夕阳的余晖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但我的快乐是有限的,因为她不能持久给予我温情,她终究要到另一边去照亮她的另一半。我为了追求那一刻的美丽,无怨无悔的付出着自己的生命。是的,或许你会说,生命中有一瞬间的美丽也就足够了,但这一瞬间的美丽过后,浮云将是挣扎在怎样的黑暗与残酷的自我折磨之中!然而我却傻傻的徘徊在那里。

追随着夕阳的脚步,目光渐渐下移。最终就这样平视着它,感觉彼此毫无距离,只有一份眷恋温暖于心。视线里的金黄稀释掉心中无数郁结。所有的遗憾似乎都在瞬间被包容。释放心灵感怀着生命,人生何尝不充满很多无可奈何。就算曾经再美,也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最终还是会掉进那个无休止的循环。但夕阳逝落后却可以重新奋起,决然冲破吞噬它的黑暗,化作一缕朝阳,给世间留下一道新的希望。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相传,董鄂妃生皇第四子,顺治称他为“朕第一子”,并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但生下不到百日,小阿哥就夭折了,这对顺治的打击很大。

董鄂妃终日郁闷,有一天,逛御花园时,望着紫禁城的北方,说道:“臣妾听说北国有一仙境,曰‘天阙’。上有奇花名曰‘夕阳’,希望可以得到它。”帝因董鄂妃的一句戏言,竟不顾群臣所阻,欲派将军前往取之。

天阙位于北方的尽头,长年与世隔绝,山顶终年积雪。与山顶不同的是,山腰上长满各种奇花异草,竟不受时令所左右,在同一时间开放,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夕阳花。世人都希望得到天阙上的奇花异草,所以,过往的路人都不惜一切地前往天阙。但是,真正诱使路人前往天阙的原因,则是因为天阙上的银发花匠女子。她百年不变的容颜,如同仙人一般。见到她,才知道什么叫做鹤发童颜。天阙上的花花草草,都是由她护理的。但是,天阙上的花草,从不外买,只赠于有缘之人。也正是由于如此,到往天阙的路人有增无减,铜城由此而兴。

通往天阙的路人人都知道,但是,一旦到了黄昏,就不能再前往天阙。整个天阙是被一个大森林给包裹着的,而铜城就位于这座森林的正南方。这个森林在白天是没有什么异常的,但是一旦过了了黄昏,就会变成一座天然的大型迷宫,并夺人性命。

日落时分,夕阳花开。

这与天阙如神话般的传说有关。百年前,在北方的尽头,是一片死气沉沉的世界。那里不但密布荒山碎石和寒冰,还被一片沙漠给包围起来,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但是,这一切,却在一夜间完全改变了。那一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住在那里附近的人们第二天一大早起来之后,惊愕地发现原本是沙漠的地方竟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竟是真的。即使这里的天气依旧寒冷,尽管这里的空气还是没有变。但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切的确是真的,这里陷入了一片欢乐之中。接着,有人发现原本的荒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秀峰,还在山上寻到了已经灭绝很久的种种奇花异草,天阙之名由此诞生了。而在天阙之上,还有一位种花的银发女子,没有人知道她的来历。

但是,福兮祸所依。将天阙包裹起来的森林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友好,白天还没有什么。可一到了黄昏之后,就有天壤之别了。它转变成嗜血的“魔物”,使人们迷失方向,并夺人性命。即使是白天走在森林里,都有种阴森森的感觉。这是关于天阙的传言,让人毛骨悚然的传言,可依旧挡不了路人前往天阙的脚步。那不但是因为天阙上的奇花异草,还是因为天阙上的那一花匠女子。

花匠女子守候在天阙近百年时光了,她的容颜如同少女一般,没有一丝改变。她就像这天阙一般,让人留连忘返,让人琢磨不透。就这样,在森林的正南方的铜城兴起了。

人们都知道,银发女子从天阙“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在山上。得到过花匠女子赠与的路人将她的容颜描绘得几乎与神女相同,而关于天阙的一切就这样流传开来。后来天阙与仙境划上了等号。

这天,银发女子依旧处理着天阙上的花草。忽然间,花匠女子抬头看了一下天空,笑了一下。他应该快到了,很快。

军人是一个人上路的。他没有同意带上任何一个人。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夕阳花,日落时分,夕阳花开。而要将夕阳花带出天阙,则必须在它花开之时。

呵呵,“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这只是因为自己是纪律严明的军人?有谁不知道关于天阙的传说,有谁不知道关于天阙最负盛名的是夕阳花?

将军在铜城里最靠近包围天阙的森林入口的一间小茶馆,喝了一下午的酒,桌上横七竖八的躺着许多空酒坛。为什么自己喝再多也不会醉?是不是快要死的人都是这样的?应该吧。

终于,黄昏即将来临。将军起身,离去,欲要前往天阙。店小二一看不妙,马上前往阻拦:“客官,客官!你等一下!”小二跑出去追上了正要赶路的军人。

“银子不是给了吗?”将军有些不悦。

“不是的。”小二在苦笑,自己要帮他,怎么好像惹着他了?“客官有所不知,现在已经将近黄昏,不能再前往天阙了!”

将军看了店小二一眼,目光变得十分犀利,他厉叱了一声:“滚!”头也不回地就走了,大步走向天阙。店小二看着军人离去的背影,摇了摇头。唉,又多了一个死人。

但是,谁也没注意到,在他们争执之间,有一个十三岁左右的少女溜进了前往天阙的森林。可一路上,谁也没遇见谁。

银发女子听见身后传来了“沙沙”的人在草丛中行走的声音,她知道,他已经到了。但是,她没有回头,而是继续在护理着她的花草。那是一朵还是花骨朵的黄色的不起眼的草。

将军一看就知道这个银发女子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他向她行礼,然后说道:“可否将‘夕阳’赠于在下?”他不打算在这里拐弯抹角。可是,花匠女子并未回过身看来人,而是站了起来,看着不远处的小草。军人有些疑惑,或许,这女子本来就有怪癖吧?没多久,花匠女子,转过身向将军走去,她的确很美,同周围的山色融为一体,宛如一幅画卷般,有天成之美。他同她擦身而过,军人还是站在原地不动。

“这不是夕阳花吗?”清脆的少女声音划破了天阙的宁静,一个十三岁左右的少女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

“小姑娘,你认识夕阳花?”将军有些惊诧地问。

“恩,娘说我出生在夕阳花开之时,也就是黄昏,所以替我取名为夕阳。”少女孩子般天真的笑容洋溢在她的小脸上,她指着一朵黄色的小花,脸转向将军应到。刹那间,军人有些看呆了,但马上脸色又阴沉下来。

“你没听说过什么吗?”将军问到。

“听说什么?”少女有些疑惑地问。军人没有再说什么了。

刚才离去的银发女子这时又回来了,手里还多了两盆花,就是刚才那个叫夕阳的少女指的那种花。

花匠将其中的一盆给了少女,少女道了声谢就溜走了,全然不知道手中的花已经开始绽放!将军来不急阻止,少女早已消失不见了。他将腰间的佩剑滑至手中并指向花匠女子!“你是知道的!为什么这么做?她还是个孩子!”

银发花匠的脸色没有丝毫改变,她还是看着手中的花儿,目光变得深邃,久久才说道,声音十分飘渺:“那是你们自己想的。”军人有些愣住了,手中的剑抖了一下。花匠将指向她的剑用手轻轻移开,将手中的花放到了军人的手里,离去,留下了一个木楞的军人。

在铜城里,将军又看见了那个叫夕阳的少女,原来,她是住在铜城里的人。将军回城,将夕阳献于帝,告老还乡。后见此花,终日以泪洗面,不久,董鄂妃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孝陵(清东陵)。

树叶无声地飘落,在夕阳中舞蹈。背后,却是挂不住的沉落。一种美丽的脆弱洒在脸上,似乎在预示着宿命的到来。我轻轻的抚慰着它,却止不住流动的忧伤。天水之间,一片绯红。绝美的风景投射出来的却是最凄凉的无奈。

我突然很感动,感动于夕阳的执着和无私。无论如何落寞,就算即将被黑夜吞噬,它依然在不依不挠的堆砌着生命的美好。没有任何誓言,也不需要任何鼓励,它却始终恪守着这份永恒的执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