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八章

这时,从华清宫一直到山下的千百扇门户,全都先后打开了,太监和宫女们急切地注视着山下大道上的飞骑,在滚滚尘土中急急驰来。两个驿使和他们的坐骑,口里不断吐着白沫。来到山下,没等他们跨下马,就全都昏死过去,沉重地跌在地上。接着,那匹高大的马也倒了下去。从山上飞跑下来的几个太监,口里叫着:“娘娘的宝贝来了!”他们走过去卸下马背上驮着的几个金漆木箱,飞似地抬到山上去了,全都不管驿使和马儿的死活。

金漆木箱里装的是荔枝,那是杨贵妃最爱吃的东西。荔枝虽然滋味鲜美无比,却极容易变味。既然贵妃娘娘非要吃新鲜的荔枝不可,皇帝便下令,特设驿骑一站站飞驰传送。为此,沿途不知跑死了多少人马,可是只要博得红颜笑上一笑,这些人马的死活有谁会去过问呢?太监把木箱抬上华清宫,高力士早已在殿外等候。他打开木箱,抓起几颗鲜红的荔枝,剥开果皮尝了尝,笑道:“不错!几千里外传来的东西,味儿竟没有变!”赶紧吩咐宫女用金盘装起来,双手托着,飞奔送进宫去……

大约过了一百年以后,著名诗人杜牧,一天经过华清宫,见到满山青翠依旧,山上宫殿辉煌不减当年,心中自然映出当时驿骑数千里飞送荔枝的情景来,想象着杨贵妃含笑剥吃白玉般鲜果的场面。可是,在这骊山上,春秋时期的周幽王,不是为了博得妃子一笑而点燃烽火,最后导致国破身亡吗?当安禄山从渔阳起兵,大队叛军滚滚杀来时,杨贵妃也就只能在马嵬坡自尽了。

杜牧思绪万千,诗情勃发,当即写下了《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咏史诗,其中一首这样说: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位痴情的君主,为了博美人一笑,竟下了一道限时限刻送荔枝入宫的谕旨。可见其用心良苦啊,但真正苦的却是那些舍命送荔枝的老百姓。

自古,男尊女卑的风气就深入人心。一般百姓家里都会以男丁数量的多少为家之兴旺的标志,更何况是贵为天子的各朝代统治者了。女人生下来似乎就是为男人服务的,所以才会出现一夫多妻的制度,而那些高官侯门,更是以自己拥有妻妾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说到古时的婚姻制度,历史上唯一一位做到一夫一妻制的痴情君王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了。

孝宗皇帝的后宫很简单,只有皇后张氏一人,两人不仅是患难之交,还是一对恩爱夫妻。那种恩爱劲与民间夫妇没什么两样。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但面对天下无尽诱惑的孝宗却能始终如一地真爱自己的妻子,真是难能可贵。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令人羡慕。其实爱情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必要将爱情放在高贵处来谈,放在高贵处的平淡也早已失去了其平淡的意味。

人们常说“男人都是白眼狼”、“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男人都是负心汉”。对男人做出这番评价的自然都是女人,而她们之所以会这样咬牙切齿、恶狠狠地评价男人,是因为她们成为了男人世界中的牺牲品。男人让她们受了伤、死了心。如果这些怨妇所碰到的男人都是像唐玄宗这般体贴、疼爱、忠诚、大度,那么世间该有多少感人的爱情故事啊!

或许有人很羡慕这个姓杨的胖女人,不仅羡慕她的美色,而且还羡慕她有一个这样深爱自己的男人。当然也会有一部份人不羡慕她,而且不羡慕她那一身厚厚的肉,毕竟现在流行的是骨感美,而不是肉感美。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好又把她召回来。还有一次,贵妃偷了二十五郎邠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在《分王小管》中说的“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就是咏此事的。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22岁的杨贵妃嫁给了55岁的老人,这个姓李的老人难免会有一种自卑感,便把整个天下都给了杨贵妃。一个是梨园始祖,一个能歌善舞,也算是天生一对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一些男人常常将女人看成是“祸水”,说女人长了副“毒蝎心肠”,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例如那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的美人--妲己。当年纣王听说妲己美貌,要苏户献女,暂且不说妲己愿不愿意,反正最终还是入宫了。可到头来却成了殷商灭亡的罪魁祸首。

如果这些被“坏女人”坑苦了的男人们能够与杨玉环这般温柔多情、妩媚动人、深情款款的小女子结缘,他们绝不会有这番评论,而且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像《白蛇传》中的许仙,能娶到那种美丽、贤惠、温柔体贴的白素珍,实乃前世修来的福份,哪管她是人还是妖。

细数历代的痴男怨女,多数人认为,痴情女常有,而痴情男不常有。一旦男人身上有了痴气,那么他不会在名利场上摸爬滚打,而是在风月场上大显身手。历史上像唐玄宗这样痴情的男人不止他一个,如果要一一列举出来,恐数之不尽了。

近期,娱乐杂志、新闻上大力宣传由妖艳美女范冰冰领衔主演的《新封神榜》。多数人在看这种从新演绎的老“故事”时,自然会与傅艺伟那个版本的《封神榜》相比较。细细想来,妲己的种种不是,其实都是纣王的昏庸所致。如果说纣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一心只想着国家大事,那殷商也不会落入他人手里。就拿妲己怂恿纣王把比干的心挖出来为例,但凡有些君臣之情的话,纣王也不可能这么做。但是妲己为什么怂恿纣王做这种事呢?有一种原因是因为纣王贪恋美色,自妲己进宫后,夜夜笙歌,整日不朝,即使妲己最初的性情是知书达理的,而且整日劝君早朝,可纣王,却舍不得少看一眼美色,就这样,才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比干又是颇有地位的大臣,皇帝的叔叔,自然起了带头作用,但却落得个挖心的结局。不管是残害大臣也好还是殷商破败也好,最后全部赖在一个女子头上,这是绝对不公平的。一个由男人掌权的天下,最后却说因为一个女人而亡国了,这公平吗?

至于妲己与纣王之间,女人自然是嫁鸡随鸡,或许妲己是爱着纣王的,毕竟纣王对她是百依百顺,呵护之至。而且,这个男人还是国君,这可不是随便一个女人就能得到的,所以说纣王最后自焚,估计那妲己上吊也是殉情。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男女之间的爱情形式发生了变化,男人们以拥有一个自己心爱的女人为满足,女人们则以完全占有一个男人的心为自豪,他们将这种两心相悦、完美的爱情看作是当时的一种神话,致使大量的神仙伴侣般的爱情故事成为佳话而流传至今。

说起“一日夫妻百日恩”,所有成家的男女都会有所感慨,正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十年修得共枕眠,而你知道这句话最初源至于哪吗?它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吗?

(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尧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这三首诗表达了夫妻间情感的最高境界。

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女人只要结了婚,就会变得很乖,很温顺。”他们之所以会这样说,或许是因为婚后的女人在生活中会渐渐失去自我,这倒是最令人反感的。但古代女人的那种服从、温顺,男人是天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不然元稹就不会在诗的一开头写道:“自嫁黔娄百事乖”。

爱妻知道丈夫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丈夫身上没有钱,便死皮赖脸地缠老婆买酒吃,于是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想来,这韦氏就是这样顺从地和元稹过了七年,多么贤惠的老婆啊!这首诗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宴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现在你知道我们日常说的“一日夫妻百日恩”是怎么来的了吧?

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睹物思人,元稹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想来,元稹是想通过这种办法封存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了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真是越想忘掉一个人就越忘不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女仆,也会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女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仍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能避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最为悲哀的。从最初的“百事乖”到七年后的“百事哀”,此种抱憾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在此似乎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如果这位幸福的女人能够在天堂里感受到丈夫对自己的这般恩情,其心情一定是很矛盾的,既欣慰,又痛恨,欣慰自己有这样一个好丈夫,痛恨自己竟如此短命,丈夫竟是这般后知后觉。

最温柔的暖风不及你亲昵的话语,最甜醉的美酒比不过你飘洒的笑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当元稹孤身一人站在窗边遥望远方时,迎面的暖风必然不会使他感到温暖,更不会吹干他脸上的泪水;飘香的美酒也不会使他陶醉,更不会让他忘记往日自己对妻子的忽视和冷漠。

这让我们懂得了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让泪化作相思雨

夜里的细雨绵绵不断,幽幽寂夜,幽幽情丝。此雨又是相思雨,此情相思到何时?

一宿清雨,迫不及待赶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踏出了房门。一眼望去,清天净地,微凉的风,夹杂着几滴清新的雨,吹打在脸上。霎时间,胸中郁闷一吐而出,不由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雨,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春天的雨,是最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最激情的;秋天的雨,是最唯美的;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时女子,很少露面。

风花雪月之外,诗人们最青睐的恐怕要算雨了。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小雨淅沥,或是暴雨倾盆,只要到了诗人的笔下,就会变得千姿百态,妙不可言。孔子曰:诗可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崔子曰:雨,可以听,可以观,可以淋,可以怨。

文人墨客喜欢空灵的雨境,而春雨更为诗人们乐于吟咏。韩愈在《早春》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小楼外的春雨,深巷中的杏花,不知引起人们多少遐思;而小雨里的早春,烟柳中的皇都,更加令人神往。

说到春雨中的景致,杜牧的《江南春》更是将春雨之美描绘到了极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而秋雨,自然要数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将一腔流落异乡、伤别念远、思归故里而不可得的痛苦心情,在这萧瑟寂寥的秋雨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自然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不知是不是雨加深了人们心中的哀伤,许多凄婉的诗词中都有雨的影子。脍炙人口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便道出了细雨纷纷、酒入愁肠的悲悼之情。

对雨的感情确实是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不同。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正是深感于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才写下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读来甚至可以想象到诗人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的情境。

李商隐的《春雨》中这样写道:“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和衣而卧,惆怅中回味最后一次寻访恋人的情景。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着雨凝视着。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宛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的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了回来。

当年陆游住在西湖边上的一座小楼中,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了一个不眠之夜。想必诗人当时是怀着对春天到来的喜悦而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而同样的情境到了惜花伤春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笔下,雨却成了摧花的凶手。因此,她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雨往往跟悲怨联系在一起。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当然,在大多数诗人的笔下,雨还是清新明丽、空灵淡远的。比如欧阳修在《采桑子》中写道:“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又如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充满了情趣。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个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从罅逢里迸透。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雨是无根之水,孙悟空时常用它来做药引子,看来还是疗伤的好方子。在雨中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雨声或哗啦啦,或淅沥沥,总是有些声响的,却反倒觉得这世界安静的很,真是此处有声胜无声,眼也静了下来,心也静了下来,看来用它来做药引子还真是有些道理。雨稍大些的时候,玻璃窗是模糊的,眼一模糊,心也就随之模糊了起来,一模糊就有些暧昧的味道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或许因为家乡在江南,因此,钟情于江南的雨。喜欢那种在沥沥的细雨中不打伞,任清新透亮的雨丝儿绵湿衣服的感觉。北方的雨一般是狂暴刚烈的,但它也有细雨霏霏之时,可它只是细或柔,少了如烟似舞的形状。而江南的雨,雨雾飘散,烟雾缭绕,许多次落雨,许多次如烟。

江南的雨,产生了多少浪漫的故事,多少文人雅士因你拥有了难得的灵感。吟唱着烟雨的诗句,赏着烟雨的“容颜”,仿佛步入了仙境。江南烟雨,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亲切可爱,端庄文雅;又如漫天碧星,缥缈恍惚,若即若离。江南的雨,性情中的雨。

江南的雨是缠绵悱恻的,像一位多情少女的眼泪,让人丝毫不觉得厌烦;江南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它总让你联想起许多古人名家那些烟雨迷朦的江南颂曲;江南的雨也是清新湿润,空气永远是那么新鲜,而江南的翠绿也在这雨中那么的让人心醉让人神望……

唐诗中的江南烟雨,带着她的温柔细腻,虚幻缥缈,轻盈优雅地走来,就像一位轻盈起舞的江南少女。无论是梦境的追寻中,还是脑海的神往里,她始终是朦胧的,真的很美的一种缥缈的画面,宛若仙境……

她就在眼前,激动、欣喜的感觉立时涌上心头。看那如烟的雨幕,如丝的雨线,听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再望那烟雨朦胧中的房屋、树木、高楼,似有仙境的气息……轻轻地走进雨烟的世界,撑把小伞,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可以什么都不想,让万物溶于心中;也可以尽情的去想,让记忆的美妙泉涌而现,让想象的翅膀翱翔天际;还可以静静的去思考,让灵感的闪现来领悟人生的真谛--一切都是美好的,生命却是短暂的,珍惜拥有,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听雨是一种享受。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一种远离喧嚣的静寂,一种无拘无束的放松。可能是压抑太久,或许是紧张太久,终于在午后听到了雨声,看到了精灵,嗅到了清爽。

夜晚的雨声,清晨的花香,恬美,怡人,清绝,典雅,如一付精致的宋代工笔画卷。窗外细雨纷飞,芭蕉翠绿逼人,叶端的雨珠冰凉如泪。沾湿了的一袭素衣,两袖花香轻舞,细雨如青丝,青丝如琴弦,失神的眼睇拂不倦五弦箜篌。一声呢喃,穿不透这霏霏轻烟。轻叹后,双唇合住了满天的烟雨。湿透了的心也只待梦中去解读。夜把思念在檐滴里开出声响。梦回里,愿远处清街足音为己跫然,想门环訇然如钟……晨霭慵困踱来,阶檐苍台,落花如缀。来世也只此一回。

画船听雨,深巷杏花,廿四桥经年的月明,也许只是遥远的记忆,三分入画,七分羽化。天光云影,野渡横舟,西陵下宿命的伫望,且醉作一砚梅香淡墨,一半凝魄,一半氲散。

穿越那千年前记忆的殿堂,踏着远古的遗风向你走来,只为了千年前的后世之约,让此生还我们当初那份擦肩而过的美丽……

遗忘了悠悠经年,淡却了生死宿命,烟雨红尘中,唯愿得一夕宁静,泛舟于九曲流肠,看日出江花,春来蓝滢,心无尘杂,一怀空明。

潇湘竹上非泪,三生石上无字,梦碎江南烟雨,只不过因了缘浅如水。

西湖水碧,姑苏夜凉,陌上青柳,尘间飞花,江枫渔火,燕语呢喃,只一回首,便成烟云过眼,随流年辗转而去,穿杂成指缝间细碎的风絮,知道它去了,却无能为力。

有时候,缘分的湮灭,便也是缘分的起始,有时候,一个放弃,不经意间,也便成就了一个不朽。

如绣江南,也正是这般的,存于心,镌于忆,善若水,灵秀如水,柔和的波光桨影,生不出一丝羁绊让人牵挂,却又平白的成为了过客心中恒久的流连。爱若此水,便亦愿如水,滟滟随波千万里,杳无声息,陪君醉笑,却又安静的随了身外风景,该入眼时入眼,该沉寂时沉寂。

海不会枯,石不会烂,天不会荒,地不会老。江南烟雨中的伴随,只为终此一生的不离不弃。

张小娴说:其实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说“我爱你”、“我想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现在的我们,往往因为怕负担太多的责任,宁愿相信自己还不懂爱情;因为怕受到太多的伤害,宁愿把心封闭,用怀疑的眼神面对世界。是理智也好,自私也好,却都无从说起了……

想起喜欢雨,最初竟是因为喜欢阴天。

并不喜欢暴露在所谓明媚阳光下的自己,太绝对的清晰,往往感觉失去了那种叫做安全感的东西。就像是昨天的爱人变成今天的敌人,有时只是因为靠得太近的缘故。

梦里又一度,雨落纷纷……

雨中走着的还是那个孤独的身影,不知是谁在远处轻轻的唱着: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们时常被周围的事物感动着,我们也时常感动着自己。雨丝,雨意,雨泉,雨瀑,不管哪种形式的感动,都有它的意义。感动于黄昏时刻的夕阳,它让人的情感得到释放,感动于每日清晨初升的朝阳,可最后还将喜欢定格在雨的身上。

雨帮你还原了自己。此时好像可以把心中的隐痛释放,与啪嗒啪嗒的雨融为一体……

桃花结

“桃花开,开得春花也笑,笑影飘,飘送幸福乐谣……”每次听到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这首《桃花开》时,都会想起那个傻乎乎的靖哥哥与机灵古怪的蓉儿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呆样子,还会想到那片令江湖人士望而却步、闻风丧胆的桃花阵。

想来也怪,栽在土里的桃树竟然能根据自己周围的情况随意变换位置,恐怕这种神奇的桃树只会在金庸老先生的头脑里出现了。

桃花以文字的形式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作此句者借灼灼其华的桃花,寄托对流浪在外的夫君的思念,读后则有一种彻骨的凄凉。而第一位将桃花带上暧昧色彩的人却是孔子。

古时的玫瑰似乎没有被人誉为爱情的象征,反倒是桃花,与爱情、暧昧、情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桃花中有一种人面桃,又名美人桃,即千瓣花桃。特别有一种人面桃花,外层花瓣粉红色,内层花瓣越向中心越红,仿佛美人娇羞深藏不露。关于人面桃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进士,曾任岭南节度使。

他年轻时,到长安应进士试没有考中,就在当地找个旅舍刻苦读书,准备下一次再考。清明节这天,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崔护也趁此休息一下,独自一人信步踱到长安南郊,观赏春天景色。这样东逛西游,时间久了,崔护感到口渴难受。正好前面有个村子,一家小小的庄院就在不远处。他走近看时,院内花木茂盛,静悄悄的不见人影。崔护上前敲了好一会儿门,方才有个姑娘从屋里出来,在院门缝隙里偷偷看着他,细声细气地问:“谁呀?”崔护忙说:“我叫崔护,是到长安来应试的士人,今天独个儿出来踏青寻春,路走得多了,非常口渴,求姑娘给一杯水喝。”那姑娘也不答话,回身从屋里拿一杯水出来放在石桌上,开了院门让崔护进内,又从屋里搬出一把椅子,请崔护坐着喝水。

然后,这姑娘退到一棵盛开的桃树旁,把身子微微斜靠着,脸上现上腼腆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魁梧英俊的崔护。崔护看到姑娘秀丽的容貌,在红彤彤的桃花映衬下,显得格外美艳,不觉产生了爱慕之情,便跟她攀谈起来。可她却一句话也不答,只是含着微笑,看了他好久。

崔护见天色将晚,就向姑娘道谢,告辞要回去。姑娘把崔护送到门口,脉脉含情几次想要开口,终于没有说,突然转身急匆匆进屋去了。崔护也频频回头张望,不胜依恋地离开了。以后,崔护心中总是忘不了这位姑娘,但为了下一次能榜上有名,只好专心攻读,再也没有去她家的小院。

光阴如梭,第二年清明节又到了。崔护蓦然想起了姑娘。这是,长期潜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难以抑制了,崔护立刻到南郊去找她。寻到那里,只见小院门墙依旧,门上却扣着一把铜锁。崔护非常失望,就在姑娘家的院门上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他写完了,后面又具上姓名,这才怅怅而归。几天后,崔护又去看望姑娘。他来到门前,听得屋里传出哭声,连忙敲门。有个老人出来,问道:“你就是题诗的崔护吗?你可把我女儿害死了!”

原来,姑娘在崔护走后,非常思念他,前几天与父亲走亲戚回家,看到门上的诗写得情真意切,心里更是难受,不禁生了病,突然昏死过去。

崔护听了,赶紧进屋扶起姑娘的头喊道:“崔护在这里!崔护在这里!”昏过去的姑娘终于苏醒了,崔护悲喜交集。老人见女儿和崔护这样相爱,便让他们结成了夫妻。

曾经在“采菊东篱下”的晋代诗人陶渊明所幻想出了那一片脱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之后,桃花便成了后人梦里仙境中不可或缺的点缀,成了文人墨客抒发春意的绝妙辞藻。“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株桃花映小楼”,“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读了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就仿佛置身于一片掩映在桃花丛中的江南春色之中。“桃花复含春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的诗句将桃红柳绿,烟雨江南的春色渲染到了极至,而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更引起人们对梦幻中世外桃源追寻的无限遐想。

我国80年代最著名、最具实力的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所演唱的那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则把家乡的春色和美丽的桃花联系在了一起。人面桃花相映红。桃红柳绿,春光明媚,美丽的桃花总是和春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早春三月,桃花盛开,花儿不像牡丹那样国色天香,富贵气逼人,也不像兰花那样幽静素淡,过于洁净。是桃花装扮了春色,还是春色映衬了桃花?人们无须回答,其实桃花早就融入了春天之中,桃花和春色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桃花是大自然的精心之作,没有桃花的春天必将黯然失色。

桃花是许多人喜欢的观赏花卉,桃子也是人们爱吃的水果,有花有实,正如梁任昉所歌咏的:“开红春灼灼,结实夏离离。”桃子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形色各殊。五月桃、六月白、水蜜桃、肥城桃、黄金桃、毛桃、油桃、冬桃,琳琅满目。

记得在学民俗学时,老师曾讲到,在民间神话中被称为仙果的是金桃。金桃通称黄肉桃,果皮果肉均为黄色。《海录碎事》中说:此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因呼为金桃。”唐太宗时期,西域康居(今新疆北部)的贡品中就有金桃。现在,金桃在我国西南、西北等地栽培很广。例如,陕西武功的黄肉桃,四川西昌的黄杏桃,云南呈贡的黄离核桃等,都是其中的优良品种。

在现代,桃子个儿最大的可能要数安徽肥城桃和河北深县水蜜桃,大的一个可达一斤多。据记载,古代还有更大的桃子。晋人陆翙撰写的《邺中记》中说,后赵石虎花果园中有一种“句鼻桃”,一个桃子就有二斤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玄中记》载积石之桃,大如斗斛器。《酉阳杂俎》载九嶷有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及蜀后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饮,此皆桃之极大者。昔人谓桃为仙果,殆此类欤?”此记是否属实,尚无旁证,但古代有大桃,应是无疑的。

古希腊有位叫希阿弗莱士塔土的植物学家,他称桃为“波斯果”,由此,桃的拉丁学名就叫“波斯桃”。也因此不少人认为桃原产于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其实,桃的故乡在中国。

桃原产我国西北、西南等山区,就是栽培历史至少也有三千多年了。汉武帝时,桃才由我国的甘肃、新疆传到了波斯和印度,之后又传到希腊、罗马及欧洲各国。日本的桃也是由我国传去的,据说,一百多年前日本还没有食用桃。至1876年,日本冈山县从我国引进了上海和天津的水蜜桃树苗,试种成功,并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培育出许多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新品种。如今的冈山县,满山遍野桃树成林,被誉为日本“桃乡”。

此外,还有许多桃花胜地。像杭州西湖栖霞岭,就因为岭上桃花烂漫、色如云霞而得名“栖霞”。西湖包家山上,桃林密布,花开时如火如荼,云蒸霞蔚,所以宋人曾题匾“蒸霞”。又据《花史》记载,古田县黄檗山上遍植桃花。山上有桃坞、桃湖、桃洲,春天到来之时,夭桃夹岸,红灿烂漫,真正一个桃花源的世界。此外,五台山的桃源洞,华盖山的桃花圃,黄山的桃花峰,苏州的桃花坞,都是古代的桃花胜境。

而在《红楼梦》中,也有一个桃花圣地,为何说是桃花“圣地”呢?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最经典的一首诗《葬花吟》中的几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这样一位多愁善感的女人将自己比作桃花,而且还是散落在地的桃花,可见其内心的痛苦、命运的悲凉。当她写这句的时候,或许已经预知了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不会幸福地死在宝玉的怀里,甚至见不到他的最后一面。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

林黛玉将落花拾起,放到布袋里,然后埋掉。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黛玉落泪葬掉的不仅是那些残花,还有自己的命运。她似乎对生活不抱有什么希望,却又在一些事情上不甘心放弃,比如那个“看到姐姐就忘了妹妹的”宝玉。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想法,不然又能怎么样呢?

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都表现在这首诗里了,但她并非一味的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也正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所以有人将她所有葬花的地方都是桃花的圣地。

女子自然会感时花溅泪,而江南那位天资聪慧,仪表堂堂,琴棋精通,诗画双绝,位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却借桃花一展才华,并对自己心爱的女子抒发爱意。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读到这几句诗时,是不是想到了那个搞怪、爆笑的香港艺人周星星了?当他半悬在空中为心爱的秋香姐吟这两句诗时,秋香顿时被唐伯虎的潇洒、才学迷住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歌》

虽然桃花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它命运不济,在花界资格很老而地位不升反降,乃至竟沦落为色情象征,此系花中之又一不平事。

作为这种不平的补偿,桃花得到大名人诗仙李白为知音。

李白身既为名所累,诗亦为名累,他的名气往往成为我们理解其人其诗的障碍。其实李白年轻时也算是个很不听话的,“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尝手刃数人。轻财重施,不事产业”。偏他又自幼诵读儒家经籍,对此一性情中人当是形成精神约束。性情,与约束,使得李白自己也难把握住自己的情绪。有趣的是,他的情绪,在他对桃李和松柏的态度变化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当他情绪激昂时,或是理智占上风时,他就褒松柏而贬桃李。譬如《赠韦侍御黄裳》: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飚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