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章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不必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做个公道,评论虱子是怎么生成的,并且互相争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

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的等待评判的结果,禅师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禅师做了一次美妙的和事老,有诗云: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在没弄清事情真相前不要妄下定论,为人处世要保持谦逊的作风,三思而后行,考虑成熟后再开展自己的计划。这样将能减少很多无谓的付出和不必要的烦恼。

大学士苏东坡和禅师佛印是一对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论道,谈论佛法。

这天,佛印禅师照例登堂讲法。他已事先通知了苏东坡,可苏东坡路上碰到了妹夫秦少游,耽搁了一些时辰,等到他赶到法堂时已经没有座位了。他只好东张西望寻找坐处,不知不觉就找到了佛印禅师的法坛下面。佛印看他东张西望的样子,就知道他在寻找座位。于是对他说:“老弟,你来晚了,人都坐满了,这里没有你的位置了。”言外之意是说他贻误时机,不配参禅听法。

苏东坡听后机锋相对:“这里没有座位,那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的身体为座吧!”

佛印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一个问题,我就把身体给你当座位。如果回答不出,你就得把腰间的玉带留给本座。”

苏东坡想都不想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只听佛印说道:“我的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你要坐在哪里?”

苏东坡听后,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只得解下腰间玉带给了佛印禅师。

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实在,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还有一次,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时,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著“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一年春尽一年春,

野草山花几度新;

天晓不因钟鼓动,

月明非为夜行人。

--宋云盖智本

沉默大师

没有真才实学,弄虚作假,只能给别人留下笑柄。欺世盗名者虽能蒙骗一时,却终究不能参成正果。在这浮生之中,我们需要的是一双慧眼,来甄别善恶、美丑。

有个和尚自称“沉默大师”,其实,他对禅道根本没有任何真实的领悟,只是欺世盗名而已。

为了让人信服,他专门找了两名能说会道的侍僧。别人前来参问,都由两位侍僧替他回答,而他自己则摆出一副莫测高深的模样,一言不发,以表示他的“默照禅”不可以言说。

一天,正当他的两名侍僧因事外出之际,来了一位游方僧人。游方僧恭问:“如何是佛?”

“沉默大师”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得东张西望。或许他在找那两位不可能在的侍僧吧!

游方僧点点头,又问:“如何是法?”

对于这个问题,“沉默大师”仍然无法回答,他装模作样看看屋顶,继而又看看地下。

多么神奇的“默照禅”啊!游方僧心中叹道,接着再问:“如何是僧?”

至此,这位“沉默大师”只好闭上眼睛,再也没有别的花招可耍了。

最后,那位游方僧问道:“如何是福?”

呜呼!“沉默大师”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已举起双手,向对方投降,你饶了我吧!

那位游方僧对这次参访非常满意,他辞别“沉默大师”,又上旅途。

在路上,游方僧遇见了“沉默大师”的两位侍僧。谈起“沉默大师”,游方僧崇敬有加,赞不绝口:“我问他如何是佛,他立即向东看看,又朝西望望,表示众生总是到处求佛,不知佛既不在东方,也不在西方。接着我问他如何是法,他以俯仰作答,表示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在答复如何是僧这个问题时,只是闭起眼睛,一言不发,这暗合了这样的名句:闭目云山深处卧,始知其人是高僧。最后,我问他如何是福,他的答复是:伸开助人的双手,以他的法施救度众生。他真是一位大悟的禅师!他的禅道实在太高深了!”

两位侍僧互相看了一眼感到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很久以前,有一座深山。山上古木参天,奇花遍地,人迹罕至。只有潺潺的溪水和偶尔的鸟鸣,才会打破这份宁静。

在这座深山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老和尚是位得道者,面容清瘦,精神矍砾,雪白的须眉下,双目炯炯有神。小和尚虽然也希望能修得正果,却不愿像老和尚那样整天修炼,因此,没有多大的本事。

老和尚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有了五种神奇的神通力。老和尚到处寻访仙人,虚心求教,而其他仙人也常常赠给他各种仙果佳酿。老和尚从阎浮罗提来一大篮山上从没见过的瓜果,从北方的邯郸国,他带回了又香又软的大米。老和尚每次带回美味佳肴时,总要唤来小和尚:“年轻人,若是心术不正,总有一日你会丧失神通力的。”

可是小和尚对老和尚的苦口良言充耳不闻,反而以为老和尚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便到处诽谤老和尚,说是老和尚嫉妒他的本事,见不得年轻人比自己强。

流言传到老和尚那里,他只是淡淡一笑,也不做任何辩解,因为他知道他的预言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果然,没过多久,小和尚在一次表演中,竟然失足跌下来,众人哄堂大笑。他试图再次拔地而起,却怎么也升不上天空了。

小和尚不甘心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他一遍遍地施展各种神通,结果都失败了,他所得到的却是众人嘲讽的笑声,原来他的神通力已全部失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小和尚失去神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这时,全城百姓都赞扬老和尚品德高尚,本领非凡。同时,纷纷谴责小和尚心胸狭隘,品行低下,最后一致决定把小和尚驱逐出城。

沮丧的小和尚这才懊悔自己不该把老和尚的忠告当成耳旁风,可是一切都已晚了,他只能在众人的斥责声中灰溜溜地离去。

有心禅师穗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来此向他问道的人非常多。禅师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机迟钝,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从未对客说法。

一天,有一禅僧来寺参访,希望能当面请求开示。有心禅师刚好出门,有得师弟只好硬着头皮以“无言对答”的方法来接见这位禅僧。

两人对面而坐,都不发一言只是用手指比划,不久之后禅僧非常欣喜地向有得礼拜告辞。禅僧路上遇到有心禅师,连夸有得实在是个了不起的禅师,并滔滔地述说着他向有得请益的经过:“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握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只得向他礼拜而出。”

有心禅师一回来,有得就非常气愤地向他报告道:“刚才有一个禅僧非常无礼,他一进门向我瞧了一眼,接着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因他是来参访的禅僧对他客气所以我就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睛,非常幸运。谁知道这个人非常无礼竟然举起三只指头,暗示他和我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不气人。因此我举起拳头正要好好揍他一顿,他却急忙磕个头跑掉了。”

有心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有得你会吗?”

有得茫然无对。

我路碧空外,

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

黄叶风送还。

--唐-疏山匡仁

快乐之道

置之死地而后生,逆境往往更能锻炼人。我们要学会给自己施加一些适当的压力,从而使自己在压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有一天,释迦牟尼传教时正走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迎面走来一群青年男女。

“尊者,您是否看见一个年轻的女子从您来的路上走过?”

释迦牟尼无言地摇摇头。

他们不清楚释迦牟尼摇头的意思,是表示没有看见呢?还是表示不清楚那女子的模样呢?于是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描述她脸蛋长得如何如何漂亮,有的描述她衣服穿得如何如何鲜艳。

从他们的话中,释迦牟尼得知,原来这群结伴出来玩耍的年轻人,都是一对对夫妻。只有一个小伙子还没有结婚,就带了一个女子一起出游。

谁知这个女子非常贪心,趁大家玩得正在兴头上,就偷了那小伙子的钱和几件心爱的东西,悄悄地溜走了。小伙子发现后,气得嘴唇发紫。大家都很同情他,于是帮他一起四处寻找,发誓一定要抓到那个女贼。

释迦牟尼耐心地听完了他们的叙述,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这群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道:

“年轻人啊!你们找那个女子,花了这么大力气,可以说是十分认真了。然而你们可知道,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更需要赶快找到不可!年轻人,你们想想看,是去找那个女子重要,还是寻找自己重要呢?”

年轻人张口结舌,陷入了沉思。

释迦牟尼的弟子中有一名修行者对朋友常感到不耐烦,喜欢一个人独处。释迦牟尼看出此人外表看来很顽强,其实内心很脆弱,就想试试他的勇气。

有一次,释迦牟尼吩咐他:“到后面那座有鬼神的山谷中去冥想。”

此人答应后很高兴地走进山去。当他到了目的地,便坐到树下要开始冥想。这时突然觉得一阵恐怖和寂寞袭来,两个时辰之后,实在忍不住了,他后悔自己答应在此冥想。“为什么要选择修行的路?我本生在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又可随心所欲,每天过得不是很自在快乐吗?家中老少都在等着我,干脆不要修行回去吧。”

当他正打算放弃,收拾回家时,释迦牟尼过来问道:

“平日看来你勇气十足,来到这个山谷,想必没什么好怕的吧?”

此人老实答:“不,事实上我觉得这儿可怕极了。”

谈话间,一只野象走了过来,并躲在树下开始呼呼大睡。

释迦牟尼见了就问:“你知道这只放心睡大觉的象,心中想些什么吗?”

此人答:“不知道。”

释迦牟尼说:“这只象是许多只象中的一只。现在它离开群象而能够在此放心大睡,一定是厌烦象群的喧嚣嘈杂。换句话说,连畜生都有离群求清静的欲求。现在你是因为厌烦人群的喧嚣而出家的,怎么会害怕孤独呢?如果要我们在众人之中和不讲道理的人交往,岂不是反而有碍修行吗?正因如此,修行根本不需要同伴。”

此人听了释迦牟尼的话,才明白其所以叫自己来这幽僻山谷冥想的道理。

一天,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了之后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丙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被迫劳动、年老和死亡,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丙说:“有了名誉,就有了一切,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有了名誉却很烦恼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

弟子们经常向法演禅师询问参禅的技巧。这天禅师给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他希望弟子们能从中悟出参禅的道理。

他说:从前有一个盗贼,他干了一辈子偷盗的行当,眼看自己要老了,不能再做下去了,他便想把偷盗的技艺传给儿子。这偷盗的技巧,说到底就是一个逃生的技巧,于是父亲决定先把逃生的绝招传给儿子。

这天晚上,父亲领着儿子穿堂入室,来到了一个富户人家。父亲十分顺利地打开柜子,叫儿子进去拿些钱物。儿子刚钻进柜内,父亲便把柜门锁上了。儿子在柜内扑腾翻打想要钻出柜子,不料父亲却悄悄溜走了。可他这一翻打却吵醒了这家主人,主人心想可能是盗贼光顾,赶忙让仆人举灯搜查。盗贼的儿子心急如焚,眼看就要搜到柜子边了,他急中生智,学起了耗子啃木头的声音。仆人听到后,拍打了几下柜子便回去睡觉了。盗贼的儿子听到没有了动静,便一脚踹开柜子门,逃了出去。

这样一来,又惊醒了主仆二人,他们发现家中真的被盗,于是追出了门去。盗贼的儿子被追到了后花园,眼看无路可逃了,他忽然看到旁边有口水井,又急中生智,抱起一块石头扔到了井里。追赶的人听到“扑通”一声,以为是盗贼慌不择路掉到了井里。于是他们便在井中搜寻盗贼。盗贼的儿子趁机逃脱回家。

见到父亲,他满脸怨言。可父亲却对他说:“儿子,不要埋怨,告诉我你是怎么逃出来的。”儿子认真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父亲听后非常满意,不禁赞叹道:“儿子,你已经出师了!”

众僧听完故事,不禁长叹一声,他们均有所领悟。

有一天,石头禅师有事出远门,晚上投宿在荒山下的一家旅店。

一觉醒来好像听到房内有什么声音,石头禅师以为是旅店主人起来了,就问:“是不是天快亮了?”

黑暗中一个声音回答:“没有,现在刚半夜。”

禅师心想:此人半夜能在一片漆黑中摸来摸去,一定是得道高僧,至少也得是个罗汉吧?

于是他又问:“你到底是谁呀?”

“是小偷!”没想到对方的回答如此干脆。

石头禅师又说:“噢!原来你是小偷。你先后偷过几次啊?”

小偷回答:“那可数不清。”

石头禅师接着又问:“每偷一次,你能快乐多久?”

小偷说:“那要看偷的东西是否值钱!”

“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石头禅师打破砂锅问到底。

小偷深叹一口气说:“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石头禅师嘲笑道:“原来是个鼠贼而己,你为什么不大做一次呢?这样你不就终生快乐了吗?”

小偷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反问禅师道:“你也做这个?偷过几次?”

石头禅师回答他说:“只有一次。”

小偷很好奇,走近禅师问:“只有一次,够吗?”

石头禅师一脸自豪地说:“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小偷情不自禁,靠近禅师轻声问道:“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你能教教我吗?”说完就想拜师。

这时禅师突然抓住小偷胸,大声说道:“这个你懂吗?这里才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如果你将一生都奉献给它,你才会受用不尽。懂吗?”

小偷一脸愕然,似有所悟地说:“懂……懂……又好像不太懂,不过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真是舒服。”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和尚,人们都称他为智和尚。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和尚笑着对他说:“孩子,你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有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怎样解释,都不可能使他们真正明白重要的道理,就只好随他们去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

智和尚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您是不是说,在我感到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淡一些?”

智和尚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智和尚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和尚哈哈大笑:“阿弥陀佛,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和尚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阅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人都还时时提起他。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一个年轻人,基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郁郁心态,终日深觉自己过得十分不快乐,周围的友人看到他的这种情形,都十分热心地提供许多快乐秘方,或是推荐知名的心理医生,希望能改善年轻人的心情,但均未能奏效。

经过好长时间的折腾,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忧郁症状已然绝望,索性放弃寻访名医,找了一处山,打算将自己放逐于山野之间,就此终老一生。一日,正当这个年轻人皱着眉头沿着一道山涧踱步,双眼的余光蓦然发现有位中年和尚坐在溪水中的一块石头上。

“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怎么还会有其他人呢?”一年轻人诧异地打量着那个中年和尚,这一看之下,使得年轻人更是惊奇不已。他发现坐在溪中石头上的和尚,眉宇之间充满慈爱安详的神色,眼光极其柔和地望着潺潺的溪水,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令人感觉十分愉悦的非凡特质。

年轻人仔细地想了想,认为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或许可以从此人的身上获得答案,当下便冲口而出:“嘿!你为什么看起来是那么的喜悦?”

中年和尚丝毫没有遭到惊吓的反应,转头看了看年轻人,眼光中充满智慧地答道:“想要让自己心灵平静、获得无限快乐,先要懂得‘以水为师’……”

年轻人不懂为什么平淡无奇的水,可以发挥如此神奇的效能?接着又开口提出心中的疑问。

和尚开始告诉年轻人其中的奥秘哲思:“水,是万物的根源,充满无限生命的可能。水,不具固定形态,随方就圆,可依任何容器改变它的外形,深谙圆融之道。水,利于万物而不居功,为善而不欲人知。水,能洁净万物,却不与之同流合污;借由三态变化,永远保持纯真本性而不变。水,看似柔弱无比,但却是大自然中最强大的力量。水,服从自然法则,哪里卑下,就往哪里去,拥有谦冲美德。”

为什么世人常常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却不愿干那些利己利人的事呢?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才应该是人生的真谛。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地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胡,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万事无如退步休,

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

净莲深栽浊世中。

--宋-慈受怀深

执象而求

速度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真正的禅师可以不昧时空。他给弟子们留下的是其参禅悟道的精神,而不是其行为,精神是模仿不到的。这些也正是禅的精髓所在。

承德寺的僧众非常敬仰善昭禅师,三番几次要善昭禅师去那里当住持。禅师厌烦俗务不愿去,不得已之下对众弟子说:“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都赶不上我。”

有一个弟子便向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80里。”

禅师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你走得太慢了,赶不上我。”

另一个弟子高兴地喊道:“我去!我一天能走120里路!”

禅师还是摇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

徒弟们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程度。这时有位弟子慢慢地走出来向善昭禅师叩首道:“师父,我跟您去。”

禅师问:“你一天走多快?”

那弟子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善昭禅师一听,微微点头道:“很好!那我们现在就走吧!”

说完,善昭禅师就坐在法座上微笑着圆寂了。那个弟子也恭恭敬敬地站在法座旁立化了。

临济禅师禅功高深,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对弟子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这一天临济禅师意识到自己即将圆寂,于是他召集众弟子说:“我西去后,你们不可让正法也随着灭却!”

大弟子惠然立即表明态度说:“身为您的弟子,我们决不会将师傅的正法灭却,我们会谨记在心。”众弟子听后也一致表态。

临济禅师看到这些点了点头,然后问:“那么,假如日后有人问起我的禅法是什么,你们如何作答?”惠然马上学着临济禅师教导他们的方法,高声大喝!临济禅师脸色一沉,非常不以为然。

他叹了一口气说道:“真没想到,我的正法却会在你们这些大喝一声的人那里灭却,你们真让我失望!”说完,临济禅师端坐在法座上悄然圆寂。

看到临济禅师已经离去,惠然伤心不已。他对大师的言行感到非常不解,于是对大家说:“师傅平时教导我们时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着他也大喝一声呢?”

众弟子正在犯疑,这时临济禅师突然开口搭话了,他说:“我吃饭你们能当饱吗?我死你们能代替吗?”弟子们听后急忙跪拜在地。

大弟子惠然请求说:“师傅!弟子不明白您的教诲,请不要着急离开,再多给我们一些开示吧!”

临济禅师却突然大喝一声道:“我才不给你们留下模仿的机会!”说完,临济禅师真的圆寂了。弟子们呆在那里,禅师的话久久在耳边回荡。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来时欢喜去时悲,

合眼朦胧又是谁?

--清-顺治

种因得果

现实生活中天堂和地狱并不存在,我们没有理由去相信。但是天堂般的生活我们曾憧憬过;地狱般的感受我们曾经历过。但为什么没有用心去体会它们的存在呢?这一切是可以改变的!

有个小和尚总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烧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太多。有一次,他向禅师诉苦,禅师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去了阎罗殿。他到了那里,看到那里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

然后,他向负责人问道:“这里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像地狱居然是这样好!”一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享受吧!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心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从来没有人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

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可是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十分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找负责的人,说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和猪有什么区别?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那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那个负责人,说道:“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

负责的人说:“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实在是太笨了!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现在你还觉得生活太辛苦吗?”

小和尚答道:“弟子明白了。”

还有一个关于怀德大师的故事。怀德大师带着小和尚云游四方。这一天两个人沿着一个山间小路往前走,感觉又困又累。突然发现前面一个老人背着一个看起来非常沉重的包袱往前走。怀德大师忙拉着徒弟赶过去说:“老人家,我们帮你拿一会儿东西吧!”

怀德大师和徒弟帮老人拿了一段距离的包袱,恰巧老人的儿子赶车来迎接自己的父亲,就让他们师徒搭上了顺路车。

小和尚的脸这才由阴转晴。

怀德大师开导他说:“有因才有果。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比如你帮助别人提了东西,你能耗费了自己的体力,耽误自己的时间;但是,你现在就不用自己赶路了。”

看着徒弟似懂非懂的样子,怀德大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第一眼看去令人十分吃惊,因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当他仔细看那些人时,他发现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狂欢的迹象。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沉闷,无精打采,而且皮包骨。这个人发现每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四尺长的把手,使它不能用来吃。所以即使每一样食品都在他们手边,结果还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饿。

然后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食物、刀、叉与那些四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困惑了一下子。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在地狱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乐。最后,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地狱里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长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天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方的人所喂,因为互相帮助,结果帮助了自己。

最后,怀德大师说:“这个启示很明白。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生活中的得与失就像山谷中的回声,你付出什么,你就能够得到什么。所以善待自己的情感你也就能够得到真情的回报。

禅为金刚铁,

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余,

涅盘分已得。

--《大智度论卷十七》

禅德惠愚者

禅师的宽容与慈爱,好似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学僧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这种无声的教诲令学僧有口难言,心服口服。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启示呢?

道悟禅师住持的禅院有数百名学僧,平日寺中众僧除了参禅打坐,就是听道悟禅师讲经说法,再就是帮助寺里做些杂务,生活规律地近于平淡。这对于年轻有余而定力不足的学僧来讲,单调得有些坐不住。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学僧,耐不住寺院中的寂寞,于是晚上他趁大伙都休息之后,拿了一个高脚凳偷偷来到墙根下,踩着凳子翻墙溜到了外头。这样一来他不仅为寺院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而且在外面还大开了眼界。

这晚,他夜游归来。照例奋力一跃,爬上墙头,然后轻松转身,两手攀墙,双脚下垂,小心翼翼地探试着凳子。

他一点一点往下伸脚,“咦!这凳子怎么好像高起来了?踩起来还有些软?”

“嗨!别管那么多了,先跳下来再说,再晚就来不及了!”

他站稳脚跟纵身跳下,刚直起腰杆,打算蹑手蹑脚回到禅房,哪料眼前的高脚凳却变成了道悟禅师。学僧吓了一跳,惶恐不已。

“夜深了,小心着凉,快进房加件衣裳吧!”禅师温和的叮咛顿时化解了夜游僧的尴尬,他不禁感到双颊滚烫,然后那股热气又悄悄地渗进心里。

原来,道悟禅师在夜里巡寺的时候,意外的在墙角边发现了一只高脚凳,他明白寺中有人到外面去了。于是禅师当下决定亲自等待这个夜出的学僧。他随手拿开了凳子,自己站到了凳子摆放的位置,静静地等着学僧归来。

看着道悟禅师不紧不慢地拂去头上的脚印,学僧不断地搓着双手,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寺院里没人知道有这么一回事,道悟禅师从来就没有提过,只是经过这次事件以后,院里的墙脚下再也没有发现过凳子。

无德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声名远播,门下弟子无数。他以对待弟子宽厚仁慈而受到众人的爱戴。

有一天,一位信徒到寺院拜佛,拜完后便坐在客堂休息,他刚坐下来,就听到旁边一位年轻的侍者对年事已高的无德禅师喊道:“老师!有信徒来了,快上茶!”过了一会儿,又听到那位侍者喊道:“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您把它擦一擦吧!”无德连忙答应着。“还有门前的几盆菊花,可别忘了浇水呀!”侍者又补充道。无德禅师又扭头答应着。“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侍者又说。无德禅师都答应了。

年老的无德禅师在年轻侍者的指挥下东奔西跑,忙来忙去,信徒看在眼里,有些于心不忍,于是便走上前去轻声问无德禅师:“老禅师!这侍者和您是什么关系?”

老禅师自豪地回答:“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听后更加大惑不解,又问道:“既然这位年轻的侍者是您的徒弟,那他为什么对您如此无礼?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干哪!这哪像徒弟所为。” 老禅师却非常高兴地说道:“能有这样的徒弟,是我修来的福气:信徒来时,我只管倒茶,并不需要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是帮忙擦擦灰尘而已;他虽然说让我留下信徒吃饭,但却用不着我去烧茶煮饭。寺内上下一切事务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让我轻松了许多,否则我就会更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然有些不解,接着问道:“既然这样,那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却比老的更有用呀!”

在恒心和爱的支持下,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不能逾越的障碍!我们再来看下面一则故事: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

海澄大师到寺外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海澄大师便站在他身后不远处,看他打那瓶子,因为他还从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

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猜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海澄大师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海澄大师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

“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海澄大师笑了一笑:“谢谢师父,不用了!”

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海澄大师怔住了。半晌,才喃喃地说:“噢……施主,对不起!但他为什么要这么玩?”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