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六章

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好,那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名叫蛛儿,一晃长到十六岁,成了婀娜多姿的少女。

有一天,皇帝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郎甘鹿举行宴席。席间,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和长风公主。蛛儿觉得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但是,几天后,皇帝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蛛儿深受打击,灵魂就要出壳。太子芝草赶来,对蛛儿说:“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如果你死了,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要自刎。这时,佛祖来了,他对蛛儿说:“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不过是你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仰慕你三千年,你却从未低头看过它。我再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蛛儿终于大彻大悟。

三间茅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

浮世穿凿不相关。

--唐-龙山禅师

来去了无期

越是接近真理,便越加发现真理的迷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智者不泥成见。

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了三年,从来不曾问法,后来还是受了睦州上人的鼓励前去法堂向黄檗请示“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前后问了三次,三次都挨了打。打得临济禅师百思不解,深感自己愚钝,不能彻悟,于是就辞别了黄檗禅师下山参学。

临济禅师到了江西请大愚禅师,大愚禅师问道:“你老师黄檗禅师近来有什么法语教你?”

临济禅师就将自己三次请问、三次都被打的经过,百思不解地盘托出,并问禅师自己有无过错。大愚禅师听后哈哈大笑道:“黄檗啊黄檗!你未免太老婆(亲切叮咛之意)心切了,你为弟子这样解除困惑而他居然还到我这里来问有无过错!”

临济禅师听后忽有所悟说道:“原来师父的佛法,不是那么简单。”

大愚禅师一把抓住临济禅师道:“刚才你还说百思不解,现在却说黄檗的佛法不那么简单。你究竟看到了什么,快说!快说!”

临济禅师不答,却在大愚禅师肋下打了三拳。大愚禅师也不还手,只是慈祥地笑着说:“来来去去没有一个了期!”

临济禅师感慨地说:“只因老婆心切啊。”

回来后,临济禅师就将自己在大愚禅师那里的经过告诉了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道:“这个多事的大愚,等他来时要好好打他一顿。”

临济禅师马上答道:“还等什么,要打现在就打。”说完劈头一拳向黄檗禅师打过去。

黄檗禅师笑颜逐开地说:“只有你才能回报我对你的恩情。”

看完了临济禅师“被打”的故事后,我们再来看看明瓒禅师的故事:

明瓒禅师,不知道姓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明瓒禅师言行怪异,虽然早已默证空寂之心,但时人不识深浅,所以很少有人敬重他。

天宝初年,明瓒禅师来到南岳,在一座寺院里充当执役僧。禅师天性慵懒,每每在僧众集体劳作的时候独自晏坐,所以经常被呵斥责骂,可是他毫无愧耻之意。每到吃饭的时候他就把大家吃剩的饭菜都收到一个瓦罐里热一热吃掉。因为他性情慵懒,又专以残食为生,所以人们送他一个绰号称他为“懒残”。

后来懒残禅师隐居在一个山洞中并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以后,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领了圣旨寻找到禅师所在的岩洞,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里的禅师却装聋作哑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用牛粪生火,好像在烤地瓜。一时洞里洞外烟火弥漫,熏得禅师涕泗纵横,侍卫看着忍不住叫道:“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懒残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说着抓起什么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见状,惊得目瞪口呆,因为懒残禅师吃的是一块块的石头!懒残禅师一边吃一边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说道:“请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它们分在两边。”

大臣赶回朝廷,将禅师的奇怪举动、所说禅法据实报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

人生到处知何似,

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西东?

--宋-苏东坡

苦等无缘法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预见即将发生的事。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他的思想所形成的。

伪山灵佑禅师,是伪仰宗的创始人乃百丈禅师的法子。马祖禅师的法孙,百丈派遣灵佑去住大伪山,伪山山势险峻,渺无人迹灵佑禅师与猿揉为伍采橡栗充饥,一住就是六七年,只是苦恼无人上山。

灵佑禅师想:我住这里,本是为了利益学人,现在无人往来,何必在这儿苦等?便离开草庵,准备下山到别处去,下山时看见许多狼虫虎豹拦住去路,灵佑禅师说:“你们不用拦我,我若与此山有缘,你们就各自散去:我若无缘,你们不用动,我向前走,任你们吃。”话刚说完,狼虫虎豹就四散而去。

又过了不到一年,从百丈禅师那里来了十多位僧人。辅助灵佑禅师。山下居民也逐渐知道了这里有禅师居住就帮着修建寺院。学人渐渐多了起来就连宰相裴休也曾上山问法,很快伪山就成了一千五百众的大道场。

德山禅师听说伪山的道风很高,座下有一千五百人,便来参伪山。德山到了那里以后包裹也不解开就上了法堂,四处观看嘴里连连说着:“没有!没有!”他暗示法堂上什么都没有,就连自己走来走去都没有,表示自己已经彻底悟道了。然后便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出了法堂。

伪山禅师却只是坐着不动,冷眼旁观看德山还有什么伎俩。法战的第一个回合,德山吃了败仗。

德山走到门口自言自语地说:“吃了败仗不能就这样走啊,还要回去翻翻本。”

伪山禅师仍在法堂上端坐着。这次见面德山先按禅门规矩礼拜然后决定以言语挑动伪山,便提起坐具说:“和尚。”话音未落伪山就要去拿拂尘打他。德山反应也很快,不等伪山来打即大喝一声,拂袖而出。法战的第二个回合德山讨到了便宜。

到了晚上,伪山才问首座弟子:“新来的那个人在什么地方啊?”

首座说:“当时就穿上草鞋走了。”

伪山说:“这个人以后将会在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

有一天,伪山灵佑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仰山禅师道:“有一位俗家信徒拿了三匹白绢来,要我为他敲钟祈福,并且希望世人和平、安乐。”

仰山禅师听老师说后,故意问道:“既然信徒对佛法这么诚心,并且又这么希望祈福老师您收了他的白绢,请问将以何物酬谢回报他呢?”

灵佑禅师即刻以拄杖敲床三下说道:“我拿这个酬谢他。”

仰山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是这个吗?”

灵佑禅师再敲三下,说道:“你嫌这个还不够吗?”

仰山禅师解释道:“我不是嫌‘这个’,‘这个’是大家的。我只是认为老师不应以大家的东西酬谢他。”

灵佑禅师道:“你既然知道这是大家的,为什么要我另外找东西给他人呢?你说除了‘这个’外,另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酬谢他呢?”

仰山禅师仍不以为然地说道:“自己已备,何劳他人?”

灵佑禅师道:“虽然自己已备但无他人,缘何得识,你忘了当初达摩大师东来我国,不也是如此将‘这个’给予众人吗?我们每一位禅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

禅师说的“这个”指我们的本来面目。既是本来面目,何劳他人赐予?但话虽如此,如果没有师承怎么能得识本来面目,禅门不着语言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但若舍弃语言文字又怎么能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如同渡船过河,未渡河之前,怎能丢掉舟船?但到达彼岸之后却应当立即舍船而去。”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因丝多命早亡;

世界从来多缺陷,

幻躯哪得免无常。

--明-憨山德清

仁者无敌

慈悲为怀,仁者无敌。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行为是正直的,合乎礼法的,就不必去计较别人的毁誉,而应该把完成自己的目标放在首位,一定要持之以恒去追求。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特别喜好打坐参禅,还曾跟随佛光禅师学禅。后来兄弟三人为了追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三人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刚去世不久,妇人带了七个子女生活日子非常艰难。

第二天一早到了三兄弟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突然对两位哥哥说:“两位哥哥继续参学去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弟弟的行为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于是劝也懒得劝,拂袖而去。这位寡妇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看到这位行者自愿留下来帮助她,当然求之不得。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妇人表示愿以身相许。三师弟没有直言拒绝,只是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妇人一听,对三师弟更加敬重。

三年以后妇人再次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又道:“如果现在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妇人觉得三师弟说得在理,没有强求。

三年后,妇人又提出要结婚,三师弟再度婉拒道:“为了我们将来更加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如此三年、三年再三年,岁月如梭,一晃九年就过去了,这一家的小儿小女都已长大。三师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愿已完成,就向妇人说明自己矢志求佛的决心和当年留下来的初衷,然后与这一家人道别,独自踏上了继续求道的漫漫长路。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这种作风,常常遭到世人的批评。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

“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作画。”

月船禅师答应了。

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请宾客。月船禅师以上好的毛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就要离开。这时,那位女士对宴桌上的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

女士答道:“哦,随便你要多少。”

月船禅师说:“纹银二百两。”这显然是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但是那位女士爽快地答应了。

月船禅师按要求画了一幅画,就走开了。

很多人怀疑,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何想法?

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曾发愿要建一座寺庙,但不幸其志未成就坐化了,月船禅师要完成师父的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再画。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钱,是丑陋的;心,是清净的。

有禅心的人,不计人间毁誉,像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素养,求取净财救人救世,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应该称为禅画了。像前面故事中最小的弟弟,不贪财,不贪色,可是世间人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真正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在关键的时候,总还是能够想到他人,而忘却自己,这种人的心灵才是至美的。

智源和尚落到了一伙强盗手中,他们把他的衣服剥光,并在凛冽的寒风中把他抛在道路上。

一个过路人乘车走到他身旁,智源和尚向他申诉自己的遭遇并且恳求帮助。过路人同情地回答:“我可怜你,我也情愿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不过请你不要请求别的效劳,因为你的样子使我难过。你看,那里来了人,请把这只钱袋给他们,他们会帮助你的。”

智源和尚答道:“谢谢,不过,如果人道的义务需要这种苦难,那应该也有力量正视苦难。你的整个钱袋连你感觉神经微小努力的一半都不值。”

第二个过路人出现了,智源和尚又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对这第二个人来说他的钱是很珍贵的,但他仍然想要履行人道的义务。他说:“如果为你浪费时间,我就错过了赚钱的机会。如果你支付我所失掉的那些钱,那我就背你到离这里一小时步行路程的修道院去。”

智源和尚反驳道:“这是个理性的决定,但是应该说,你的甘愿效力使你花费不大。你看,那里来了一个骑马的人,他会给我帮助,你却为钱出卖这种帮助。”

第三个人停下来了,智源和尚对他重述了自己的厄运。在听了叙说以后那人沉思一会儿,自我斗争了一番。最后他说:“我很难离开外套,它是我硕大身躯的唯一保护,也很难给你留下我的马,因为我已经精疲力竭了。但是义务命令我帮助你。就坐在我的马上,裹在我的外套里吧--我把你送到那会给你帮助的地方去。”

智源和尚回答:“善良的人,谢谢你的好心,但是你自己也境遇窘迫,不应该为了我再吃苦。你看,那里走来了两个强壮的人,他们会给我帮助,你太难了。”

这时两个过路人走到智源和尚跟前,并且开始询问他的不幸。智源和尚刚刚开口,他们两人就惊讶地叫起来:“这是他!这正是我们搜寻的那个家伙。”而他也认出了他们,并且惊讶而愤怒起来。

他明白,他们认出他是他们恳求过的仇人,还是造成他们不幸的罪人,他们追赶他是为了向他讨还血债。他说:“让你们的愤恨和报复如愿以偿吧,我只能从你们那里指望得到死。”“不,”其中有一个人答道,“为了让你知道我们是谁和你是谁,把这件长衫拿去穿上吧。我们两人一起架着你,把你带到那能帮助你的地方去。”

智源和尚深受感动,不禁感叹起来:“啊,宽宏大量的仇人,你使我感到羞愧,你解除了我的怨恨!请让我拥抱你,并且以真诚的宽恕完成善行吧!”

那人冷漠地回答:“安静些,朋友,不是因为我想给你帮助,宽恕你,而是因为你遭到了不幸。”

“那请你把自己的衣服拿回去,”智源和尚高声说着,从自己身上脱下了衣服,“听天由命吧;死了,总比成为接受傲慢仇人救命之恩的人好些。”

他站起来并想出发赶路,然而这时第五个过路人走到他跟前,这个人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

智源和尚想:“我已经这么多次受骗了,而这个人不像是那种想帮助我的人,就让他从旁边过去吧。”

过路人发现智源和尚后,立刻放下自己的担子。他冲动地说:“我看,你受伤了,也没有气力。最近的村庄也很远,在勉强走到村庄以前,你会因为流血过多而衰竭。趴在我的背上吧,我会并把你带到村庄的。”

“你的担子怎么办呢?这样一来,你不得不把担子丢在路上。”

“我不知道,也不想这件事。”挑担人说,“我只知道,你需要帮助,我有义务给你帮助。”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能够关照和帮助别人的人就不是弱者,而是强者。

有一个贫穷的沙弥。他穷得一无所有,终日以乞讨为生,但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不伤害生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有一次,这个沙弥一连三天没吃到一点儿东西,饿得头昏眼花。他路过一个人家,便跌跌撞撞地走进去讨饭。这是一个富商之家,家里富丽堂皇,陈设极其考究。女主人见他饿得可怜,便令佣人摆上丰盛的饭菜款待他。这沙弥大喜过望,独自狼吞虎咽起来。

这家的男主人,是个珠宝收集者,经常高价收购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家里珍藏的名贵珍宝,应有尽有,简直成了珠宝陈列馆。

这天回家,他兴高采烈地拿回一颗珍珠,这是颗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珍珠。他兴冲冲地走进房内,只见有一个沙弥在独自吃饭,便把珠子放在桌上,转身进内室去换衣服。就在他刚刚转身离开的时候,家里养的一只鹦鹉飞了过来,一口将那颗珍珠吞在肚里。

不一会儿,男主人换好衣服和妻子一起出来了。他忽然发觉那颗宝贵的珍珠不见了,便急忙向沙弥问道:“那珠子哪儿去了?”

沙弥一听愣住了,随即回答道:“什么珠子?我没看见啊。”

男主人又追问道:“那么,可曾有人来过吗?”

沙弥回答:“不曾有人来过。”

于是男主人勃然大怒说道:“我刚才明明把珠子放在桌上,而这里除你之外,再无一人,珠子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肯定是你偷的!你这没良心的家伙,我们好心好意地布施饭菜招待你,你却恩将仇报,偷人家东西。今天你老老实实地把珠子交出来,我便饶你一命,否则就把你活活打死!

沙弥闻言并未惊慌,反而坚定地说道:“我没拿,绝非是我拿的!”

男主人听罢大怒,抄起一根木棒,劈头盖脸地向沙弥打去。沙弥被打倒在地,鲜血直流。

此时,那只吞了珠子的鹦鹉正飞过来饮血,恰好与男主人挥舞的木棒相撞,当即被击身亡。这时,沙弥说:“住手!我告诉你吧,是这只鹦鹉吞了你的珍珠。”

男主人一听,忙吩咐仆人把鹦鹉的肚子剖开,果然取出了那颗珍珠。男主人手持珍珠,奇怪地问道:“你明知是鹦鹉吞了,可你为什么不早说呢?也免得受如此皮肉之苦。”

沙弥回答道:“我持佛戒,不得杀生。本想告诉你真相,又担心鹦鹉遭剖腹之祸。现在鹦鹉已经死了,说出来也无所谓了。如果鹦鹉未死,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讲的。”

男主人听罢,内心十分惭愧,连连向沙弥赔礼道歉。而沙弥却平静得像不曾发生过此事一样,脸上毫无怒色,并给男主人讲了了缘大师小时候的一则故事。

了缘大师出家之前俗名叫了了。

有一次,小了了一家人全家在假日里到森林中去:父亲、母亲和四岁的了了。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那么欢快。父母让了了看看盛开着的铃兰花的林中旷地。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第一朵花开放了,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

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父亲在看一本有趣的书。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爸爸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了,虽然他也并不怕淋雨。

了了问道:“妈,爸爸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那么,我干吗又保护不了任何人呢?”了了问道:“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罗?”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说。

了了朝蔷薇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吗,妈妈?”了了问道。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妈妈这样回答他。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唐-王维

学无止境

我们都很会用小碎石加沙和水去填满罐子,但是很少人懂得应该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的重要性,这与“分清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先做”是同样的道理。

一位老和尚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老和尚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弟子们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老和尚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弟子:“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弟子不敢回答得太快了。

最后,有位小和尚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老和尚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弟子们:“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弟子们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老和尚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也”的弟子们。称赞完后,老和尚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老和尚问弟子们:“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可以悟出什么?”

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小和尚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努力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小和尚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还是我的悟性高啊!”

老和尚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禅机。”说到这里,老和尚故意停顿,用眼睛向在场的弟子们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你们最重要的道理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每一天我们都在忙,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地往罐子里灌进小碎石或沙子,各位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你生命中的‘鹅卵石’?”弟子们若有所悟。

凡遇徒弟第一天进门,老和尚必要安排徒弟做一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

师父问:“扫干净了?”

徒弟回答:“扫干净了。”

师父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

徒弟想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师父会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怎么刚来就让回家?不收我了?”

“是的,是真不收了。”师父摆摆手,徒弟只好走人,不明白这师父怎么也不去查验查验就不要自己了。

原来,这位师父事先在屋子犄角旮旯处悄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大凡那些心浮气躁,或偷奸耍滑的后生,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才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扫那些椅角旮旯处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的。师父正是这样“看破”了徒弟,或者说,看出了徒弟的“破绽”--如果他藏匿了铜板不交师父,那破绽就更大了。不过,师父说,他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徒弟。贪婪的人是不会认真地去做别人交付的事情的。

师父看出的“破绽”,是徒弟品德修养上的弊病。

衣服上的破绽,需要缝补。而一个人品德上的“破绽”,需要通过加强修养来克服。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才能成为一个容易被别人接受的人。

虚尘大师让小和尚去买些大葱,马虎的小徒弟买来的却是洋葱,还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说:“洋葱和大葱本来差不多吗!”

虚尘大师说:“偶然犯一次错误算不了什么,养成了马虎的习惯危害可就大了。”接着,他给徒弟讲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的故事。

这位“差不多”先生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虚尘大师说:“我们干工作一定要认真严谨,千万不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马虎虎,否则,不仅会害了自己,还可能害了别人。”

在工作上又何尝不是如此?欲在社会上立足,打算在事业干出点名堂,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不行的。

有一个年轻人自诩才智过人,一向为此洋洋自得。这个年轻人在偶然的机会里,听到某地有一位颇负盛名的禅师,便不惜长途跋涉,来到禅师的住处,虽口中称道,是想要谦虚地向禅师讨教,请求禅师传授智慧,但实则是想要展露自己非凡的才华,妄想挑战禅师的盛名与权威。

充满智慧的禅师,当然胸中明了年轻人的来意,当下亦不予说破,只是淡淡地笑着并出了一道简单的题目,请年轻人回答。

禅师所出的题目是,有两个小孩一起相约打扫烟囱,工作结束之后,甲小孩的脸上被烟囱的煤灰弄得奇脏无比;乙小孩的脸上,则是干净如常,连一点儿煤烟都没有。禅师问年轻人,这两个小孩当中,哪一个会去洗脸?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便回答:“当然是乙小孩,他看到甲的脸上那么脏,心想,自己的脸上一定也和他的一样脏,所以乙小孩一定会马上洗脸。”

禅师缓缓地摇头,微笑道:“不对。”

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又辩白道:“难道会是甲小孩?他从乙小孩的眼瞳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知道自己的脸上很脏,所以……”

禅师还是摇头,沉着地说:“还是不对。”

年轻人满腹的自信在此刻完全被击垮,他呐呐地问道:“那么,敢问大师,是他们俩人一起去洗脸吗?”

禅师依然摇着头,说道:“这也不是答案,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小孩一起去打扫烟囱时,不可能只有一个人脸上弄脏,两个小孩的脸上应该都有煤烟。题目本身就出错了,其中大有问题。从你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到你对问题未能做通盘了解,更能够清楚地看到,你对许多事物欠缺深谋远虑。”

年轻人愣在当场,沉思了许久,终于又抬起头来,羞愧地对禅师道:“我知道自己的肤浅之处了,尚请大师教诲。”

唐朝贞观时期,禅宗四祖道信禅师某天途经牛头山,听说有个叫法融的人在这里修行便入山一探究竟。法融一心修行,见人也不理不睬,人称“懒融”。

寻访半天四祖终于找到了懒融。懒融只把四祖当作一般游客,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理睬四祖。四祖也不见怪,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法融回答:“观心!”

四祖又问:“什么人能观心?所观的心又是什么东西?”

法融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好久无言以对。这时他才意识到面前不是一般的游客,便诚心顶礼,请四祖开示。四祖传法完毕以后又叮嘱法融:“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一般的佛心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

法融就问:“师父不让特意去观心,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呢?”

四祖开示说:“这‘境’没有好与坏、美与丑的差别,如果硬要说什么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你若能面对不同情境而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这时你便已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

这时,一只老虎来到懒融身边趴下。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惊,懒融禅师就笑话他,说:“你还有这个啊!”

四祖不作声,在懒融禅师打坐的蒲团上写了一个“佛”字然后请懒融禅师坐。

懒融禅师一时有些犹豫,不敢坐。四祖就说:“你也还有这个。”于是两人相视一笑。

后来有一个僧人就法融禅师的故事去请教大同禅师:“法融禅师在没有遇到四祖时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好为人师。”

僧人又问:“遇到四祖以后又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不与人为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道林

滴水明智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芒,一件普通的小事也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滴水和尚能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一滴水中也就有了无尽的时空。

仪山禅师有一天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好,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了。

看到弟子如此行事,仪山禅师不悦地批评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价值大小不同而已。你怎么能那么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地浪费呢?虽然只是一滴水但是价值无限的大啊。”

那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那人又问道。

“滴水!”滴水和尚仍是一个答案。

寒冬腊月,滴水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

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命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过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息,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一拳打过来,大吼:“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的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擦鼻涕的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锤炼下可以日益强壮,最终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龙潭崇信禅师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摆一个卖饼的摊子,连一个住所也没有。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

天皇道悟禅师温和地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不服气地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禅师哈哈笑道:“一个你还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决心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地应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后在龙潭结庵居住,世称龙潭崇信禅师。

天皇道悟禅师的房子,要让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龙潭崇信禅师的烧饼,天皇道悟禅师收下以后,又再还一个给龙潭崇信禅师,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知,但经常如此,终于触动崇信的灵机,从参究这个疑团,到直接的抗辩论争,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原来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返本还源便到家,

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

迷失皆因一念差。

--明-浮峰普恩

一宿悟理

春风夏雨能使万物生长,秋霜冬雪更可让万物成熟。对永恒事物的知性理解,属于智慧;对短暂事物的理性理解,属于知识。

永嘉禅师听说曹溪命脉是南华寺的六祖大师秉承释迦如来以心印心、耳提面命、口授心会而传承下来的衣钵心法。于是不远千里来亲近六祖大师,以求印证自己的见地。

永嘉禅师到达南华寺时,六祖大师正在上堂说法。于是永嘉禅师穿袍搭衣,手里拿着锡杖,向法座右绕三匝然后停在六祖大师的前面,振威一喝,大吼一声也不叩头顶礼。

六祖大师对他说:“出家人必须有礼貌,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你为什么到这儿来?粗里粗气的,一点礼貌都没有?”

永嘉禅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思是说,生死这桩事比什么事情都大,无常鬼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我哪有时间来行礼呢?哪有时间管细节呢?没有时间讲究这些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六祖大师就说:“你为什么不研究无生法呢?你为什么不去弄明白‘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永嘉禅师说:“你不用说研究,研究也没有一个生死明白,也没有一个快慢,没有一个无常。”

六祖大师说:“你既然如此说,谁有这个意思来分别呢?”

永嘉禅师说:“分别也没有一个心念在。”

六祖大师就给他印证说:“确实如此。”

永嘉禅师听到已给他印证,于是顶礼谢法,就要告辞。

看他到这里来,只说了几句话就要走,六祖大师说:“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走?”

永嘉禅师答道:“本来就没有来,没有去,有什么快慢的?”

六祖大师说:“你真得到无生的意了。”

永嘉禅师说“说无生怎么还有个意呢?”

六祖大师说:“没有意,谁又在这儿分别呢?”

永嘉禅师说:“分别亦非意。”

六祖大师依依不舍地说:“你确实是已经达到很高的悟境了。但是不要走,住一晚吧。”

永嘉禅师于是在南华寺住了一宿,后人称之为“一宿觉”--住一宿就开悟了。

年少时梦窗国师千里迢迢来到京都一山禅师这里参学。有一天梦窗来到方丈室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请求师父指点!”

一山禅师神情严峻地回答:“我宗门无言句,也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道:“请和尚慈悲方便。”

一山更加威严地说:“我无方便亦无慈悲。”

如此多次请示,仍得不到一山禅师的任何开示,梦窗心想:既然与禅师无缘,长此下去也无法开悟。于是忍泪辞别一山门下又到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 不承想在佛国禅师座下却遭到更无情的棒打。这对殷殷求道的梦窗实在是一大打击,他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誓道:“弟子若不到大休歇之地绝不再来见禅师。”然后便辞别了佛国禅师夜以继日地专与大自然做心灵问答。

一日,梦窗坐在庭前树下心中无牵无挂,这样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梦窗进庵房上床睡觉时,因为将虚空之处误认为墙壁,糊里糊涂跌了下来。

在跌倒的一刹那梦窗不觉失笑出声,豁然大悟,脱口作了一偈:“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