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九章

适时多变

龟兔赛跑本来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要看清楚的是,做事情光有恒心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灵活善变的头脑。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经常吃苦受累。

三更了,深远禅师发现小徒弟还在练棍,便问:“徒儿,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休息?”

小和尚答道:“师父,我想打败师兄。”

深远禅师说:“你师兄的悟性颇高,入门又比你早,他的武术境界你恐怕难于企及。”

小和尚说:“师父,我想,只要有恒心、苦练习,我一定能够超过师兄的。”

深远禅师摇了摇头,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龟与兔相遇于草场上,龟在夸大它的恒心,说兔不能吃苦,只管跳跃寻乐,长此以往,将来必无好结果,兔子笑而不辩。

“多辩无益,”兔子说,“我们来赛跑,好不好?就请狐狸大哥为评判员。”

“好。”龟不自量地说。

于是龟动身了,四只脚作八只脚跑了一刻钟,只有三丈余,兔子不耐烦了,而有点懊悔。“这样跑法,可不要跑到黄昏吗?我一天宝贵的光阴,都牺牲了。”

于是,兔子利用这些光阴,去吃野草,随兴所至,极其快乐。

龟却在说:“我会吃苦,我有恒心,总会跑到。”

到了午后,龟已精疲力竭了,走到阴凉之地,很想打一下盹,养养精神,但是一想昼寝是不道德,又奋勉前进。龟背既重,龟头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见,它有点眼花缭乱了。

这时的兔子,因为能随兴所至,越跑越有趣,越有趣越精神,已经赶到离路半里许的河边树下。看见风景清幽,也就顺便打盹儿。醒后精神百倍,却把赛跑之事完全丢在脑后。在这正愁无事可做之时,看见前边一只松鼠跑过,认为怪物,一定要去追上它,看看它尾巴到底有多大,可以回来告诉它的母亲。于是它便开步追,松鼠见它追,便开步跑。奔来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一棵大树。 兔子正在树下翘首高望之时,忽然听见背后有声叫道:“兔弟弟,你夺得冠军了!”

兔回头一看,原来是评判员狐大哥,而那棵树,也就是它们赛跑的终点。那只龟呢,因为它想吃苦,还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讲完了故事,深远禅师说:“出家了首先要舍弃的是执著心,这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虚度时光,而是让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态的平和。”

谋始创大业,

问道叩玄篇。

妙唱发幽蒙,

观化悟自然。

观化化已及,

寻化无间然。

--东晋-庐山诸沙弥

放下即自在

人的一生就如一次旅行,在这条路上总有太多的东西让人难以割舍。但并不是每一件东西都对你很重要。这就需要你分清自己真正所要的。记住,在每一次停泊时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么该丢,什么该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有一年,悦净大师决定和几个弟子去甘肃云游。当时,正逢该地区发生严重的旱灾。悦净大师的行囊中,塞满了食具、切割工具、衣物、指南针、观星仪、中草药等。他认为这样就为旅行做好了万全之备。

一天,当地的一位土著向导检视完悦净大师的背包之后,突然坦率地问了一句:“这些东西让你感到快乐吗?”

悦净大师愣住了,这是他从未想过的问题。他开始问自己,结果发现,有些东西的确让他很快乐,但是,有些东西实在不值得他背着走那么远的路。

于是,悦净大师决定取出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送给当地村民。接下来,因为背包变轻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有束缚,旅行变得更愉快。

悦净大师因此得到一个结论:生命里填塞的东西愈少,就越能发挥潜能。从此,悦净大师学会在人生各个阶段中定期“解开包袱”,随时寻找减轻负担的方法。

经常带着弟子云游四方的还有镜虚禅师。他带着他的弟子满空到四方云游,而这位满空弟子出家不久,还不习惯这样在外面行走,觉得太累了。

一路上,满空不住地嘀咕,嫌行囊太重,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而镜虚禅师却总是说:“再走一会儿吧,再走一会儿吧。”但走了半天,镜虚禅师不仅不歇,反而越走越快,满空跟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

师徒俩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后,进入了一个村庄,满空说:“师傅,咱们在这里休息一下吧?再走我就累死了。”

正在这时,一个妇女迎面走来,镜虚禅师赶忙跑过去,抓住了那个妇女的双手。妇女吓坏了,尖声大叫:“救命啊!非礼啊!老和尚非礼啊!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听到声音,急忙赶了出来,一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生气,齐声喊打。镜虚禅师见势不妙,赶紧松手,撒腿就跑。满空也被吓坏了,背起行囊跟在师傅后边,飞也似的跑了起来。

师徒俩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顷刻间便跑过了几条山路。回头看看没人追来,二人便一屁股坐了下来。

满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生气地埋怨道:“师父,没想到您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跟您学习,我还能参禅悟道吗?我还是回家算了。”

谁知镜虚禅师听了不仅不生气,还嘿嘿地笑了一下,问道:“现在,你背上的行囊还重吗?”

满空回头一看,顿时明白了师傅的用意。

我们来看下面一则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得道的禅师。他非常精通卜算术,多次帮人排忧解难,深受人们尊重。

一次,他给自己算了一卦,卦底让他大吃一惊:后天凌晨启明星消失时将是他的死期!

禅师非常悲伤,后来还是很平静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弟子。匆匆安排完后事,又作了简单的准备,禅师就开始静静等待死期来临。可是他的身体状态很正常。

第二天晚上,人们都来为他送行。太阳就要爬出地平线了,启明星异常明亮。

禅师从容地登上藏经阁,打开百叶窗。楼下,人们静静地为他祈祷。

朝’渐渐染红了东方的天空,禅师的身体依然没有任何不适。他实在想不出,灭顶之灾将会以怎样的方式降临。

可怜的禅师不由得担心起来:到了那个可怕的时刻,卦底若是出现些许差错,岂不坏了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名声?老脸往哪里放?启明星渐渐变暗,变暗……呀,启明星消失了。人们都在欢呼雀跃’贺禅师幸免于难。

禅师却纵身一跃,毅然从藏经阁上跳下!

人不但要经常打扫尘埃,更要经常打扫心灵。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椠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念了前句忘后句,念了后句忘前句。没有办法,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在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脏了,要用扫把去扫;心里脏了,要怎样清扫呢?突然之间,周利椠陀伽就开悟了。鼎州禅师领悟这一点,可比这位笨弟子容易多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一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上,还在我们的心里呀!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但心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小沙弥的故事:

小沙弥从小就离开父母,跟随师父出了家。一天,师父以慧眼发现小沙弥只剩了十天的寿命。难过之余,只好告诉他,明天起回家好好和父母团聚,十天后再返寺。

十天过去了,想到年纪轻轻的徒弟,从此离开人间,师傅不免黯然。但就在悲伤中,突见小沙弥活蹦乱跳地从外面回来,气色红润,精神极佳。师父非常纳闷地问他:“你父母还好吗?回家有没有吃过好的补品?”“父母都好。”小沙弥回答,“没吃过补品。”

“奇怪啊!”师父几乎怀疑自己的神通失灵,再问,“这些天,你是怎么过的?”

小沙弥一五一十细诉了十天的经过,师父不觉有何特别,但猛然灵光一现,急忙道:“你再细说一遍,第一天回家途中风雨之夜的经过。”

原来,那晚风雨交加,有一窝蚂蚁眼看就要被河水冲走,小沙弥一念慈悲,心有不忍,用树叶把蚂蚁收集到一起,然后放在高处后,才拍拍手踏上归途,事后他几乎忘了这件事。

师父说:“你知不知道?你做了件好事,无意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背着大包袱上路,必然会劳其筋骨,或许永远都不能到达终点。所以,我们在为心灵减负的同时还要为我们的身体减负。

从前,有一个流浪汉在看不见尽头的路上长途跋涉,他背着一大袋沉重的沙子,一根装满水的粗管子缠在他身上。他右手托着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左手拿着一块岩石,脖子上用一根旧绳子吊着一块大磨盘,脚腕上系着一条生锈的铁链,铁链上拴着大铁球。他头上顶着一个已腐烂发臭的大南瓜。

这个流浪汉一步一挪吃力地走着,每走一步,脚上的铁链就发出哗哗的响声。他呻吟着,他抱怨自己的命运如此艰难,他抱怨疲倦在不停地折磨着他。

正当他在炎炎烈日下艰难行走时,迎面来了一位僧人。僧人问:“喂,疲倦的流浪人,为什么你不将手里的石头扔掉呢?”

“我真蠢。”流浪汉明白了,“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呢?”他摔掉了石头,觉得轻了许多。

不久,他在路上又遇到一位僧人。僧人问他:“告诉我,疲倦的流浪汉,你为什么不把头上的烂南瓜扔了呢?你为什么要拖着那么重的铁链子呢?”

流浪汉答道:“我很高兴你能给我指出来,我没意识到我在做什么事。”他解开脚上的铁链子,把头上的烂南瓜扔到路边摔得稀烂。他又觉得轻了许多。但随着他继续往前走,他又感到了步履的蹒跚。

后来,他又遇到了一位僧人。僧人见到流浪汉十分惊异:“啊,好人,你扛了一口袋沙子,可一路上有的是沙子;你带了一根大水管,好像要去穿越大沙漠,可你瞧,路旁就有一条清亮的小溪,它已伴随着你走了很长一段了。”听到这些话,流浪汉又解下了大水管,倒掉了里面已经变了味的水,然后把口袋里的沙子倒进一个洞里。

他站在路上,看着落日沉思。落日的余辉映照在他身上。突然他看到脖子上挂着的磨盘,意识到正是这东西使他不能直起腰来走路,于是他解下磨盘,把它远远地扔进河里。

他卸掉了所有负担,徘徊在傍晚凉爽的微风中,他突然发觉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暗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找到快乐?”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生命可以不必沉重,放下就是快乐,只有放下身上的负担才能找到心灵的家园。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惟闻钟磬声。

--唐-常建

提灯盲者

灯光能够照别人,更为自己提供了便利。有奉献才有回报,有付出才有收获。一个人在给予别人宽容和爱的同时,你也会得到宽容和爱的。

一个苦行僧为了找到他心中的佛四处云游,吃尽了世间的苦,可是他依然未能找到他心中的佛。一日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子时,他看见一团晕黄的灯在巷子的深处静静地亮着。他听到有个村民说:“瞎子过来了”。僧人听了十分的吃惊,就问那个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真的是一位盲人。”那人肯定地告诉他。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提着灯他自己又看不见道路,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觉得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跟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忍不住上前问道:“很抱歉地问一声,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回答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人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地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啊,这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更让别人看见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小潭澄见底,

闲客坐开襟。

试问不流水,

何如无念心。

--宋-白居易

脚下的宝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看着脚下,只要你善于挖掘,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潜能,你就能够做好你想做的一切。

夜色中,法演禅师和佛果、佛眼、佛槛三位弟子在一座亭子中闲话。这三位弟子号称:“三佛”。禅功不相上下,都很得法演的赏识。此刻只听他们纵论滔滔,相当热烈。

不觉夜气已凉,几人裹紧袈裟,准备回寺休息。

归途中,忽然一阵风吹过,把走在前面的佛眼手中提着的灯吹熄了。四周一片昏暗,法演不失时机地对几位弟子说:“快把你们此刻领悟的心境说出来。”

话音刚落,佛槛答道:“彩凤舞丹霄。黑暗和光明并没有分别,此刻在禅者的心里,也像是五彩斑斓的凤凰翩翩起舞于红’明丽的天空。”

法演把头转向佛眼,佛眼说道:“铁蛇横古路。只要心地空明,没有什么能阻止求法者的脚步。”

轮到佛果了,佛果指指路面,说:“看脚下。”

法演这才点头叹道:“能够胜过我的,只有佛果。”

此时,佛眼手中的灯又亮了,把四个重重叠叠的影子拖得老长老长。

法演禅师在教诲弟子方面可以说是别具匠心。而圆通和尚则是以一个故事,告诫徒弟,为了取得圆满的修行效果,就要积极激发思维的灵感,开发自己的潜能。

他给徒弟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土地,生活过得很不错。但是,当他想要是有块土地的底下埋着钻石的话,他只要有一块钻石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以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然而却从未发现钻石,最后,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个海滩自杀身亡。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这个农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异样的石头,他拾起来一看,它晶光闪闪,反射出光芒。他仔细察看,发现这是一块钻石。这样,就在农夫卖掉的这块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被人发现的最大的钻石宝藏。

圆通和尚告诉弟子:对于世俗的人来说,财富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去发现的,它属于那些自己去挖掘的人,只属于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只属于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拥有钻石宝藏。你身上的钻石宝藏就是潜力和能力。你身上的这些钻石足以使你的理想变成现实。你必须做到的,只是更好地开发你的“钻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劳。

骑驴觅驴真可笑,

以马喻马亦成痴。

一天月色为谁好,

二老风流各自知。

--宋-苏轼

祥和三字

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的实力和个人的奋斗在社会上立足,而不应该依赖别人的提携或“裙带”关系,这样既显示了你的骨气,又能显示你的才气。

在一家香火旺盛的寺庙里,老方丈叮嘱全体弟子:“谁也不要走进二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和尚们都牢牢记住了老方丈的叮嘱。

一个月后,寺庙又新进了一批小和尚。老方丈对新来的小和尚又交代了一次上面的叮嘱。

“为什么?”这时有个年轻的小和尚小声嘀咕了一句。

“不为什么。”老方丈满脸严肃地答道。

坐到自己的蒲团上,小和尚还在不解地思考着老方丈的叮嘱,其他的小和尚便劝他好好念经,别惹麻烦。

但这个小和尚却偏要走进那个房间看看。

小和尚轻轻地叩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只见里面放着一个纸牌,上面用毛笔写着:“拿着纸牌来见我,方丈!”

这时,闻知新来的小和尚闯入那个房间的和尚们开始为他担忧。

但小和尚却直奔老方丈的禅房。当他将那个纸牌交到老方丈的手中时,老方丈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确定为我的衣钵传人的候选人之一。”

“方丈,就因为我把这个纸牌拿来了?”

“没错,我已经等了快一年了,相信你能胜任未来的方丈职位。”老方丈充满自信地说。

下面这个故事,说的也是一位高僧寻找一个司马禅师想要选一个人到大伪山去当住持。

他下令敲钟集合全寺僧人,然后宣布说:“你们中间谁能当着大家的面出色地回答我一句话,我就让他去大伪山当住持。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但是要看你们的本事了。“

司马禅师拿起一个净瓶说道:“这个不是净瓶,是什么?有谁能回答?”

众僧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分明是净瓶却不能称作净瓶,那称作什么呢?华林和尚也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候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和尚,他说:“让我来试试!”众人一看,原来是寺内专干劳役的杂务僧。都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烧火做饭的,居然也想试试!”

司马禅师问道:“你叫什么?”

和尚沉静地答道:“灵佑。“

于是灵佑和尚就走上前去从禅师手中接过净瓶放在地上。然后一脚把它踢出了院墙,转身就退了回去。

司马和尚惊喜地叫起来:“这正是大伪山的住持啊!“

既然不是净瓶那就一脚踢翻好了,何必多说?众僧目睹了灵佑深得禅机,个个心服口服。后来灵佑和尚便去大伪山当了住持,创立了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之一的伪仰宗。

常常是那些敢于想常人之所不敢想,为常人之所不能为的人,才能够真正领略成功的境界。我们看看默雷禅师给我们的教诲:

有一位沙弥南利,每天看着师兄们早晚都到禅堂里参禅,心里非常向往,就鼓起勇气请求默雷禅师准许他也能进入禅堂参禅。默雷禅师道:“学禅要用心,绝不能嬉戏、游乐,以你小小的年纪实在不适合,等长大一点再说吧!”

南利沙弥不肯罢休,一再恳求道:“禅师!我一定有始有终,请给我机会。” 默雷禅师不得已,只得允许道:“好!注意听,你可以听到两手拍掌的声音,现在你进入禅堂,给我举示一只手的声音。”

沙弥一鞠躬地退出法堂,用心思量这个问题。他从窗口听到不知何来的演奏乐器声音,高兴地叫道:“我会了!”于是便到禅师面前将听到的声音演奏给禅师听。

默雷禅师指示道:“不是!不是!那不是只手之声。”

南利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岔,于是便搬到一个偏僻寂静的地方,思量什么是“只手之声”,忽然听到水滴声,便马上跑到禅师的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

默雷禅师听后说道:“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再参!”

南利沙弥只有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他每天听到的是风声、蝉声、虫鸣、猫头鹰叫,三年来,往默雷禅师处跑了十几次,都被否决了,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观照禅心,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

南利沙弥最后说道:“原来世间的声音都是无常的,只有只手之声,那种无声之声才是‘只手之声’。”

百尺竿头不动人,

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唐-长沙景岑

人生碌碌为谁忙

在自己确实需要的时候,让别人帮助自己,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是卑微自私的想法,因为整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大家庭。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禅僧答道:“老禅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迅速,一过又是三年。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再对克契僧道:“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禅僧过分谦虚,不敢直下承担,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

佛光禅师知道非采取主动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问道:“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仍然说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打入克契禅僧的心中,禅僧克契恍然大悟。

世间的事情总是很奇特,有的人感觉自己很年轻,但是却没有了思想的活力;有的人年寿已高,却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有的人则说时间只是生命外在的刻度。这就是人的心态决定一切所致的,即使你修佛多年也避免不了有心浮气躁的时候,但如果你能够改变自己的思想感念就会有不同的人生。

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多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带着欣慰嘉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这些年来,老师一个人还好吧?”

佛光禅师满意地说:“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忙得很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您也应该多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第二天清晨,大智还在睡梦中,就隐隐听到从佛光禅师的禅房传出阵阵诵经声。接下来一整天,佛光禅师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徒开示讲说佛法,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与信徒的交谈告一段落,大智担心地问佛光禅师:“老师分别这20年来,您每天的生活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宋-李翱

识得自性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前途。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你想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香林澄远禅师把证悟禅理、求得解脱看作是识见自性。一天,上堂说:“你们众人都是挑着行李、四处行脚的汉子,你们识得自性;如果有人识得自性,不妨站出来说说看。”

停了一会儿,禅师见没有人站出来。又继续说:“如果你们不认识自生,即使走南闯北,也不过是昏头昏脑。让人随意哄骗而已。我再问你们一回。各位平时参禅学法,扫地煎茶,游山玩水,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才是自性?”

依旧没人回答。香林澄远继续开示道:“你们成天嘴里说自性始终不生不灭没有高下、好丑之分,那么它究竟在哪里呢?如果你们知道了它的下落,也就知道了诸佛的解脱法门。这样,你们就会悟道见性,知道自己是生命唯一的主人,就能始终不疑虑,说话吐气都能理直气壮,任何人对他都无可奈何。这就好像买田必须拿到契约一样。没有契约田不能算是你的,即使官府判给你,也没有凭据早晚还是被人夺去。参禅学法的人也是一样,总要有一颗圆满自在的心。你们谁有契约?拿出来看看。”

香林澄远停住了话,注视着僧众然后又兴致勃勃地说开去:“自己做不了主人,即使学了一千种巧妙的理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不过是鹦鹉学舌。卖弄别人的东西,对自己毫无用处。”

对此,有一个小和尚曾问过他的师父:

“枯木大师,为什么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呢?”

枯木大师回道:“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前途。”看着小和尚似懂非懂的样子,他又讲过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小老虎因母虎被杀而为一头山羊收养。几个月下来,小老虎喝母山羊的奶,跟小山羊玩,尽力去学做一只山羊。过了一阵子,事情一直不对劲,尽管这头老虎努力去学,它仍不能变成一只山羊。它的样子不像山羊,它的气味不像山羊,它无法发出山羊的声音。其他山羊开始怕它,因为它玩得太粗鲁,而且它的身体太大。这头孤儿老虎退缩了,它觉得被排斥,觉得自己差劲,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一天,传来一声巨响!山羊四散奔逃,只有小老虎坐在岩石上不动。

突然,一头庞大的东西走进它所在的空地,它的颜色是棕色,还有黑色条纹,它的眼睛炯炯如火。

“你在这羊群中做什么?”那个入侵者对小老虎说。

“我是一只山羊。”小老虎说。

“跟我来!”那头巨兽以一种权威的口吻说。

小老虎发抖地跟着巨兽走入丛林。最后,它们来到一条大河边。巨兽低头喝水。

“过来喝水。”巨兽说。

小老虎也走到河边喝水,它在河中看到两头一样的动物,一头较小,但都是棕色而有黑色条纹的。

“那是谁?”小老虎问。

“那是你--真正的你!”

“不,我是一只山羊!”小老虎抗议道。

突然,巨兽拱起身子来,发出一声巨吼,使整座丛林为之动摇不已,等声音停止后,一切都静悄悄的。

“现在,你也吼一下!”巨兽说。

最初很困难,小老虎张大嘴,但发出的声音像呜咽。

“再来!你可以办到!”巨兽说。

最后,小老虎感到有东西辘辘地响,一直下到它的小腹,逐渐地摇撼它全身,这时它再也忍不住了。

“现在!”那头大斑斓虎说:“你是一头老虎,不是一只山羊!”

小老虎开始了解它为何在跟山羊玩时感到不满意。接连三天,它在丛林漫步。当它怀疑自己是老虎时,它会拱起身子来大吼一声,它的吼声虽不及那头大虎那么雄壮,但已够了!

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可以坦荡、轻松、‘落地活着。就像下面这个禅师。

昙照禅师每日对信徒说法,第一句话总是:“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但是,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不断地叫唤道:“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老远就听到了,过来责备他道:“一个出家人,生了点小病,就不住地叫苦喊痛的,像什么话!

昙照说:“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自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回答:“以前你不是这样的呀。我记得有一次你掉进水里,快要淹死了,后来被人救起后,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当时你那种视死如归、无惧无畏的样子,令全院的和尚很是佩服。而现在,你怎么变得这么娇气呢?况且,你平时不住地讲快乐、快乐的,怎么生了这么点小病,就毫无顾忌地大叫痛苦呢?”

昙照对住持和尚道:“你过来一下,到我的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声问道:“住持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又不住地叫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按照佛法,答快乐对还是痛苦对都是错的。因此,住持无言以对。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有个叫智通的和尚,三更半夜里突然高声大叫道:“我大悟了,我大悟了……”惊醒了众多僧人,禅师也被惊醒了。

众人一起来到那个僧人房里,禅师问道:“你悟到什么了?居然在这里大声叫嚷,说来听听!

众人以为他悟到什么高深的禅旨。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日思夜想,终于悟出了--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他的话惹来了一场哄堂大笑,“这也算大悟?”

禅师惊异地看着这个和尚说:“是的,你真的悟道了!

智通和尚立刻说道:“师父,现在我不得不告辞,我要下山云游去了。”

众僧又吃了一惊,这个和尚实在太傲慢了,悟到了“尼姑是女人做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居然以此要求下山云游,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

可是禅师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这个和尚是到了下山云游的时候了,于是不再挽留他,提着斗笠,率领众僧,送他出寺。到了寺门外,智通和尚接过斗笠,大步而去,再也没有任何留恋。

众僧向禅师问道:“他真的悟道了吗?”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尼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的呢?‘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和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含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唐-寒山

佛说吉祥草

人生的生老病死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能够看到这一点的人实在不多,因为他们总是沉迷于性情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就总是觉得活得累和苦,如果能放开这一切,那么结果就会是另一番情形了。

有一位孤寡的母亲,膝下只有一子。这位母亲对于独子疼爱有加,生怕一个闪失,失去了惟一的希望。

有一年,村落流行一场瘟疫,寡母钟爱的儿子不幸地也在这场瘟疫中死去了。伤心欲绝的母亲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每天搂抱着气绝已久的孩子,嚎啕大哭。

从此妇人就像疯子一般,碰到人就哀哀祈求:“我的孩子死了,天呐!谁能救救我的孩子?”

可怜的妇人活在丧子的悲痛中,哭断了柔肠,街坊邻居都爱莫能助,不知如何来帮助她。

直到有一天,佛陀到此地宣教说法。许多村人不忍妇人沉沦在痛苦的深渊,把妇人引到佛陀的座前,希望佛陀给她一些启示。佛陀慈悲地看着妇人说:“妇人家,你只要找到一样东西,我就有办法救治你的孩子。”

绝望中的母亲,听到之后怀着无限期盼的眼神对佛陀说:“佛陀,只要能救我的孩子,任何东西我都愿意去找。”

“你如果能找到吉祥草,把它覆盖在你孩子的身上,便能起死回生。”

“什么叫吉祥草?要到哪里才采得到呢?”

“吉祥草生长在从来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寻找吧!”

怀着一线希望的母亲,锲而不舍,挨家挨户地寻找,每到一户人家,便恭敬地双手合十问道:“请问你家曾经死过人吗?你家里有吉祥草吗?”

“我家没有种植什么吉祥草。数月前我家老人才刚刚过世。”

问了很多人家,就是没有一户不曾死过亲人的。妇人失望极了,世间之大,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救她的孩子。于是佛陀开导她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现象。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

再看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大和尚,他刻苦修行佛法,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但他仍旧留在深山中,不断追求至高无上的大道理。

这天,有一位七岁的神童向他请求,希望能做他的弟子。大和尚知道这位神童不是一般的小孩,非常聪明又有悟性,便答应了。

小神童很努力修行,八岁时就得到神通力,眼睛能透视到一切地方,耳朵能听到每一个角落的声音,还能在空中自由飞行走动,也能随着自己的心意变化形体,更能了解过去的事情,观照前几世的一切因缘。

有一天神童在禅坐,观照到自己前几世的事情,不禁微微笑着,老和尚看见了,就问他:

“你在笑什么呢?”

神童回答:“笑我的前世今生啊!我一共做了五位寡母的儿子,每一位都悲伤愁苦,早晚为我哭泣。我想到她们的痴心,所以忍不住笑了。

“我在人世共投生了五个家庭。第一个母亲生我的时候,邻居家在同一天也生了一个儿子,我生下没几天就因为世间因缘尽了,死了。我的母亲每次见到邻家的儿子学说话、学笑、学走路的模样,就忍不住暗自掉泪。邻家母亲欢喜高兴的时候,也就是我母亲悲痛的时候。

“我在第二个母亲家做儿子的时候,也早早就死了,所以我的母亲看见别人家的幼儿在喝奶时,便触动她悲伤的思绪,哀痛的不能自已。

“我在第三个母亲那里当儿子时,因为因缘有限制,到了十岁,离别的时候一到,很快就死了。母亲每逢吃饭的时候,都硬咽地说:‘我的儿子如果还在,现在应该和我一起吃饭。’说着说着便流下泪来。

“我当第四位母亲的儿子时,也因为缘分尽了的缘故,还没到十五岁就死了。邻居的同伴长大成人,还娶了媳妇。我母亲看见了,悲伤的说:‘我的儿子如果还在,这时候也应该娶了媳妇。可是我不知道做了什么,得罪了苍天,杀死我一手养大的儿子。’说话的时候悲伤中带着恨意,怨恨着老天爷。

“我当第五个母亲的儿子时,才七岁,就因为喜爱佛道而辞别孤独的母亲,来亲近大师您。我的母亲在家中天天哭泣着说:

‘我的儿子随大师修习佛道,不知道现在在哪里?他是饿了、饱了?还是太冷或太热?是生还是死?往后的日子还很长,只是我们再也没机会相见了。’ “我一共当了五位母亲的儿子,先后都因为生离死别,带给五位母亲无限的痛苦。人世间的感情苦恼着人也绑缚着人,悲欢离合的因缘迷惑着也牵累着所有的人,我已经摆脱这些情欲束缚,母亲应该为我高兴,但是她们仍然想念、痴恋着,这就是我今天笑的缘故。”

老和尚笑着说:“人生下来就会有死亡,生离死别是转眼间就会来到的事情。我怜悯五位母亲看不透这一点,不能解脱,反而感叹自己命苦。我更怜悯世上的人,追逐着名利、情欲,让自己受苦却不知道觉醒开悟。不离开情欲的障闭,要怎么解脱生死呢?众生的因缘都已经根深蒂固,劝化他们也无法使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因缘种子,只有靠他们自己体会觉悟了。”

老师说完,便起身离去了。

许多人正是由于没有悟出因缘,才会被眼前的一些事情迷惑、困扰。就像下面这个故事所讲到的:

一日,一游方和尚来到普陀山,他听说大名鼎鼎的曹山本寂禅师在此参禅打坐,便登门拜访。

见到曹山禅师时,他正坐在蒲团上品茶。看到有游僧前来,曹山禅师便拿出寺中最好的茶礼敬宾客。这茶用泉水一冲,真是荷香扑鼻,几杯下肚,整个人分外神清气爽。二人也不言语,只管一心品茶。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