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九章 挣脱固有的形式

育人如育苗

人的成长就如同树苗的成长,树不修不成形,人不教不懂理。但是,人的成长比树的成长要困难得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一位信徒去拜访云峰禅师,在得到云峰禅师的开示之后,他便来到后花园散步,正好碰到园头禅师正在修剪花草,他便驻足观看。只见园头禅师不是把繁茂的枝叶剪去,就是把花草连根拔起,然后再移植到另一盆中,他一会儿给枯枝浇水,一会儿又忙着松土施肥,十分辛苦。

信徒不解其意,走上前去问他:“园头禅师!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却给枯枝败叶浇水施肥?花草长势很好却非要把它移人到另一盆中?有这个必要吗?”

园头禅师回答道:“照顾花草,就如同育人。人需要怎样教育,花草就需要怎样照顾。”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他说:“花草树木,怎可与人相比?”

园头禅师边抚弄花草边解释说:“照顾花草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于看似繁茂,却生长杂乱的枝叶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就如同收敛年轻人的嚣张气焰,要去其恶习,纳人正轨。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土。就如同使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其他地方接触良师益友。第三,浇灌枯枝,是因为那些枯枝看似已死,却蕴藏着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不可救药,其实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悉心照顾,教育得法,一定能够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泥土,是因为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同那些身处逆境而有志进取的学生,为其提供一片土壤,就可能使其有机会茁壮成长!”

信徒听后不禁为之叹服,高兴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的教诲,您让我明白了许多育人的道理!”

育人也是如此,我们内心充满着各种杂念,也是需要不停地修剪。但根除杂念的最佳方法却是在心中根植善念。

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微微的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是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的根部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之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土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让心灵不荒芜,惟一的方法就是修习自己的美德。

据《佛为老婆罗门说偈语》记载,其中有一个老婆罗门乞讨度日,后又被儿子接回家养。

孝的故事:

一天,释迦牟尼到舍卫城去化缘,路遇一个年迈的婆罗门,也托着一只乞钵,撑着拐杖在挨家挨户地乞讨食物。

释迦牟尼见他衣衫褴褛,神情凄苦,便问道:“老人家,您这么大年龄,为什么不在家里安享清福,却在街上向人乞讨呢?”

老婆罗门回答:“世尊啊!我原来是个富商,因为年事已高,所以把财产全都交给儿子管理,又为他娶了媳妇。但没有想到,儿子拿到钱财娶了妻,不仅对我粗声恶气起来,还把我赶出家门。我实在没有办法,才向人要饭糊口啊!”

释迹牟尼听了老婆罗门的叙述,便大发慈悲,对他说道:“您只要跟我学一首偈语,然后回家您对儿子宣说这首偈语,一定会改变现在凄凉的生活。”

于是,释迎牟尼对他念了一首偈语,老婆罗门牢牢记住了这首偈语,回到家中,马上向家人复诵了一遍这首偈语:

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又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他的儿子听了,十分羞愧,连忙跪在地上,向他请罪,并连连说:“父亲啊,赦免我的罪孽吧!请您马上回家来住。”老婆罗门回家后,儿子亲自替他洗澡擦身,为他换上崭新的衣服,还将他奉为一家之主,使他能够安享晚年之福。

释迦牟尼所说之偈,正是对儿子种种忤逆行为的鞭挞。老婆罗门对儿子百般宠爱,为了他辛苦赚钱,又为他聘礼娶妻。但儿子却忘记了养育之恩,不知道尊重老人,将父亲赶出家门。这就如老马没用了,就不给它麦子吃一样,不孝之子剥夺了老父在家吃饭的权利,他只能靠乞讨要饭以求活命。陪伴他的,只有一根拐杖。

正是这些内容,震撼了老婆罗门儿子的心灵,使他万分羞愧,从此细心照料父亲,使父亲安度晚年。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又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净宗要义》

言传身教的魅力

佛法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自己平时没有觉察到罢了。万事均有自己的规律,佛法亦然。只要我们内心虔诚,自然就会感受到禅宗的佛理。

盘珪禅师讲禅理时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常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提出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有很多信徒不远千里慕道而来。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盘珪禅师说:“我天生暴躁,不知要怎么样改正?”

盘珪禅师说:“是怎么一个‘天生’法呢?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忙说:“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盘佳禅师说:“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的,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过这次开示,终于明白过来,从此再也不轻易的发脾气了。

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任何人只要有心,就没有改不了的恶习。人内心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只要有心就一定可以达到目标。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

当他老年的时候,从家乡传来了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了,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为乡情所感动,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乡。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并且特意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的时候,就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是老了,两只手一直发抖,能不能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啊?”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地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的说:“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良宽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不良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良宽禅宗的教学方法,有时是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禅的教育,就是不说破,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外甥的内心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才让他下定决心,重新开始。

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说了一句禅语:“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学僧不解,因而纷纷要求赵州解释,学僧们问:“不知佛在为谁烦恼?”

赵州从谂禅师回答:“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再进一步问:“怎样可以免除这些烦恼呢?”

赵州从谂禅师严肃地责问学僧:“免除烦恼做什么?”

又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礼佛,便用柱杖打了一下,问:“你在做什么?”

文偃回答:“礼佛!”

赵州从谂斥责:“佛是用来礼的吗?”

文偃说:“礼佛也是好事。”

从谂说:“好事不如无事。”

内心清净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呢?我们的内心才是佛法诞生的地方,佛法也只能在内心才能得到真正地发扬广大。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

--唐·黄檗禅师

被教坏的童子

修禅并非拘泥形式,流于浅显的佛理表面,而是内心参修,不计形式。那种表面修佛的形式均是对佛主的亵渎,而内心的参修才是弘扬佛法。同样的,做事情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形式和结果,重要的是追求内在的实质。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出钱建造了一座寺庙,她发誓要为佛门造就有道高僧。

经过精心挑选,一位幸运的和尚被请到寺里接受供养。老妇人让仆人送饭服侍,从不间断。那个和尚倒也耐得寂寞,除了朝观云霞,暮看溪流之外,整天就是坐在那里静静参禅。

二十年后,老妇人改派一个貌美如花的妙龄女郎送饭侍候和尚。有一天,按照老妇人的吩咐,妙龄女郎在给和尚送饭时,一把将他搂抱住了:“现在这个时候,你怎么样?”

和尚毫无所动:“枯木靠着冷岩头,三冬季节无暖气。”

女郎回来把经过情形报告老妇人,她很赞赏和尚的深厚定力。不料老妇人跺脚叹息:“我二十年只供养了一个俗汉!”

随后老妇人将那个和尚赶走了,紧接着,她又一把火烧掉了那座寺庙。

而那个和尚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在哪里。

如果你对故事中老妇人的举动无法理解,那么你或许可以从下面这则故事中寻找答案:

从前,一位老禅师收养了一个童子。这个童子并不知道佛中规矩,爬树捉蝉,整天游玩,和一般人家的孩子并无两样。就是见到老禅师,他也嬉皮无忌,有时还像孙儿似的摸着老禅师的光头撒娇。

有个行脚僧来到寺里寄宿,住了几天,他对那童子的顽皮非常看不惯。有一天,在老禅师早上出门之后,他便将那童子叫住了,严词峻句,教以寺院的礼仪。

小孩子家学东西就是快,到了晚上,老禅师刚从外面回来,这童子马上上前行礼问安。老禅师很惊讶:“谁教你的?”那童子回答:“堂中新来的和尚。”

老禅师找到行脚僧,冷冷问道:“上座挨家行脚,居心何在?”行脚僧一愣:老当家脸色很不好看,难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吗?

老禅师一顿禅杖:“我这童子养了两三年了,挺可爱的,谁让你教坏他?快收拾东西走人吧!”

暮色苍茫,那行脚僧被赶出了寺院。

参禅到底参的是枯禅还是活禅?

刻意的冷漠僵化并不是禅,发自内心的活泼自在才是禅。

苏东坡居士感觉自己修行有障碍,于是写了一首诗,派遣书憧送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印证。诗中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能影响人的情绪,所以形容为风。)

佛印禅师从书僮手中接过苏东坡的诗,看了一会儿,拿起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了回去。

苏东坡以为佛印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可是一看,上面居然写着“放屁”两个字,因此,不禁十分恼怒,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去了。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就站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了,苏东坡一见佛印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骂人呢?”

只见佛印禅师若无其事的说:“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就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宇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立刻觉得自己上了禅师的“当”,感到惭愧不已。修行不只是口上说的,做到才是真正的功夫啊!

林才禅师正在打坐,这时来了一个人。他猛地推开门,又砰的关上门。他的心情不好,所以就踢掉鞋子走了进来。

林才禅师说:“等一下!你先不要进来。先去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

那人说:“你说些什么呀?我听说这些修习禅宗的人都是疯子,看来这话不假,我原以为那些话是谣言。你的话太荒唐了!我干吗要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啊?这真叫人难堪……那双鞋子是我自己的!”

林才禅师又说:“你出去!永远不要回来,你既然能对鞋子发火为什么不能请它们宽恕你呢?你发火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想到对鞋子发火是多么的愚蠢。如果你能同愤怒相联系为什么不能同爱相联系呢?关系就是关系,愤怒是一种关系。当你满怀怒火地关上门时,你便与门发生了关系,你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那扇门并没有对你干什么事。你先出去,否则就不要进来。”

林才禅师的启发像一道闪电,那人开始领悟了。

于是,他先出去了。也许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他抚摸着那扇门,泪水夺眶而出,他抑制不住涌出的眼泪。当他向自己的鞋子鞠躬时,他的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求门和鞋子宽恕,这是要求学禅者首先要有心平气和的心态,怒气冲冲怎么能学好禅呢?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宋·草堂禅师

无悔启智

人生是没有后悔药可买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犯错误的同时不断改正,千万不要走上绝对化的歧途。犯错误并不可怕,改正就可以了。

有一次,有位学僧问云居禅师说:“弟子每做一事,事后总不胜懊悔,请问老师,为什么我有那么多的懊悔呢?”

云居禅师说:“你且先听我的十后悔: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事亲不孝丧后悔;对主不忠退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这以上十种后悔,你是哪一种后悔啊?”

学僧摸摸头脑,无可奈何地说:“老师!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哦!”

云居禅师说:“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疗呀!”

学僧问:“我就是因为不懂得治疗,所以恳请老师慈悲开示!”

云居禅师开示道:“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如‘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得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一字的药,你好好服用吧!”

人的恶习,往往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如果能开始就慎重,就不会事后懊悔了啊。对好事,太多的否定,当然就会后悔;如果对好事肯定,对坏事否定,那就不会后悔了啊。

一休是聪明的化身,也是日本著名的禅师,他不仅机智过人,而且禅功很高。在他还是一个小沙弥的时候,便初露锋芒。

有一次,一位信徒给师父送了一瓶上好的蜂蜜,师父视为珍宝,每天饭后只吃一点,细细品味,但这却被细心的一体看出了门道。他很想尝一尝,却苦于找不到机会。

这天机会终于来了。师父有事外出,但怕一休会偷吃蜂蜜,于是临走前就拿出蜂蜜对一体说:“一休!信徒送来的这瓶东西是毒药,毒性很强,非常危险,你可千万别碰它!”

一休心里清楚,师父这是怕自己偷吃,故意拿话来迷惑他。等师父走后,一休毫不客气地把整瓶蜂蜜拿来都吃光了,味道真好!好吃极了!一休赞不绝口。可是等师父回来怎么向他交待呢?一休灵机一动,顺手又将师父最心爱的玉兰花瓶打得粉碎。

当师父办完事回来,还未进门就听到有哭声,他边想边往里走,却发现一休正躺在地上号陶大哭。师父刚要开口问他怎么回事,一休却哭得更凶了,边哭边对师父说:“师父!我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你究竟做错了什么事?”师父很纳闷。“师父!我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一休一边抹眼泪一边说。

师父果然十分心疼,忍不住埋怨道:“一休,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把那么贵重的花瓶给打碎了?”一休见师父只顾心疼花瓶,于是又忏悔道:“师父!我知道把您那宝贵的花瓶打碎了罪不可恕,只好以死来谢罪,所以我就把那瓶毒药全吃下去了!”说完又开始号啕大哭。

一休的智慧让师父后悔不及,但是为时已晚。这也是教化我们千万不要去做那些注定会让我们后悔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诚意,千万不要尝试那些不该尝试的事物。

挑水禅师曾在好几个禅院住持过,饱参饱学,在各地教人。他所住持的禅院吸引了太多的僧众学徒,但是,总有些学生不能忍耐劳苦、半途而废。于是,他对僧徒们说,自己要辞去教席,让你们各奔前程吧。

三年后,一位门人在京都的一座桥下发现了他与一群乞丐共同生活。这位门人立刻恳求挑水排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怎样才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说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三五天,我或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

次日,死了一个乞丐,挑水禅师帮他们把尸体埋葬了。

第二天,挑水禅师对门人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下一些食物。”然而门人看到肮脏的碗盘,却一口也吞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净土的人不希望被打扰!”

过去有位长者,十分富有,家里各种宝贝应有尽有,惟独缺少真正的赤珠。于是,他就请人到海中给他采集赤珠。

采珠人驾着船,顶风破浪,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海中采珠的地方。他刺伤自己的身体,流出鲜血,用不透水的油布袋装着,沉到海底。蛤蚌闻到血的香气,就游到油布袋边,于是采珠人就诱捕到了珠蚌,再把蚌壳剖开,得到一粒珍珠。采珠人就这样艰苦地采了三年,才把这些珍珠串联成一条项链。

采珠人从海上归来,向同伴们展示了自己的项链。同伴们看到他采到了一串赤珠项链,就都想谋为己有。一天,他们一同去井边打水,大家就把采珠人推入井中,又在井中上盖上大石头,接着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采珠人在井底呆了很久,但一直没有办法攀援而上。突然有一只狮子从井边的一个洞中钻了出来,低头饮水,采珠人十分害怕,大气都不敢出。狮子喝足了水,伸伸腰,摆摆头就离开了。采珠人如梦初醒,就顺着狮子来饮水的洞出去,回到了家乡。

采珠人来到同伴的家中,对同伴怒喝道:“你拿了我一串赤珠项链,你拿了肯定对你有害。趁现在还没有人知道,你可以秘密地还给我,我一定不向别人讲这件事。”

同伴看到他安然无恙地回来,以为有神灵相助,十分惊恐,就把赤珠全部归还给了采珠人。采珠人于是拿着自己辛勤采集的赤珠项链,回到了家里。

采珠人有两个儿子,拿着赤珠项链玩耍。

一个儿子问:“这些珍珠是从哪里来的?”

另一个就说:“是从我口袋里出来的。”

这一个就不服气,说道:“是从我的瓦瓮中来的。”

采珠人听见他们的对话,就意味深长地笑了。他的妻子很奇怪,问:“你笑什么?”

采珠人回答道:“我采集这些珍珠,历经了千辛万苦。小儿依靠我的福缘,得到了这些珍珠,却不知道它们的原委,说是从瓦瓮中出来的。可笑啊可笑!”

春雷一夜打新篁,解箨抽梢万尺长;最爱白方窗纸破,乱穿青影照禅床。

--清·郑燮

遵守自己的诺言

人们往往会对他人许下诺言,那么如何来遵守诺言,践行诺言也就可以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的标准。对他人以诚相待,别人才会对自己以诚相待。

据《大智经》第四卷记载,其中有一个国王凭藉诚实、守信用,从而化险为夷的故事:

过去有一个国王,名叫须陀须摩王。他真心实意地奉行佛教规诫,为人老实,从来不打诳语。

一天早上,须陀须摩王乘车与宫女们一起去花园里游玩,刚出城门,就遇上一个婆罗门伸手向他乞讨。国王很爽快地答应了,但说明现在身边分文未带,等到从花园回来后,一定布施财物给他。

许下这一诺言后,国王就与宫女们来到花园,在水池中一边洗澡,一边嬉笑游玩。当时有个名叫鹿足的两翅王,趁须陀须摩王玩兴正浓的时候,突然从天而降,一把抓住了他,消失在天空中。宫女们被眼前发生的一切吓得不知所措,惊恐万分,哭成一团。哭声惊动了国人,不久,举国上下都知道国王被人掳走了,不知去向,大家因此都很悲伤。

两翅王抓着须陀须摩王腾空飞行,很快回到了自己的王宫,将他和先前掳来的九十九个国王关在一起。这时,须陀须摩王泪流满面,十分伤心。两翅王见了,颇有些不以为然,嘲笑他说:“我说须陀须摩王啊,人的生死离别,自有定数,何必像小孩子似的哭哭啼啼呢?”

须陀须摩王回答:“我并不怕死,只是后悔早上不该对人许下无法兑现的诺言,使自己失去了信用。我从小到大,没打过诳语、做过失信于人的事。但今天早上有位婆罗门向我乞讨,我答应回宫后向他施舍,没想到出了意外,使我失信于他,犯了欺人之罪,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啊!”

两翅王听了这番话,觉得须陀须摩王如此诚实,确实难得,便对他说:“你不用害怕失信,我放你回国,你必须在七天之内办完布施婆罗门的事,然后再自己回到这里来。如果过了七天不回来,我会再把你抓来,那时就不客气了!”

须陀须摩王答应了两翅王的条件,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他一方面广为布施,一方面向人民表示忏悔和谢罪,还安排了立太子为国王的事宜。须陀须摩王对臣民宣称:“我的头脑迟钝,愚笨得很,没有能力将国家治理好,请大家原谅。现在我是身不由己,性命也掌握在别人手中,马上要远离你们而去,前程实在难测。”臣民及国王的亲属都跪下来向他叩头,希望他不要离去。人们纷纷说道:“请大王留在国内吧,留下来保护我们,这个国家需要你来治理。我们不怕那个叫鹿足的鬼王!”须陀须摩王很感动,但他还是劝说大家:“你们听从我的劝告,千万不能那样做。”接着,便说了几句偈语:

“实话第一戒,实话升天梯,实话小人大,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话,心中无悔恨。”

念完偈语,须陀须摩王便毅然告别国人,前往两翅王的住所。

两翅王掐指一算,七天期限将到,遥见须陀须摩王果真如约赶来,心中非常钦佩。一见须陀须摩王的面,便高兴地说道:“你真是个讲实话、守信用的人啊!芸芸众生,哪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已经从我手里逃脱了,还恪守信用,忠实地践约而来,称得上是个伟人!”

这时,须陀须摩王便称颂讲实话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好处,指出:“讲实话是佛教重要的戒律之-……”他不仅赞颂了讲实话,同时还痛斥了说假话、打诳语、不守信用等,说得两翅王大受感悟,心地清净,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马上把您和另外九十九个国王送回各自的国家,让你们马上和亲人团聚。”

从前,有一个和尚因为违反寺规被赶出庙门,他十分懊恼,边走边哭。

和尚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个鬼也是因为犯法,被毗沙门天王放逐。鬼问和尚:“你有什么心事,为何边走边哭?”

和尚答道:“我触犯了僧戒,被逐出庙门。我没有了施主的供养,而且坏名声传得远近皆知,因此心中愁苦,不知将来怎么办才好。”

鬼对和尚说:“我可以让你消除坏名声,得到很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将扛着你在天空中行走,别人只能见到你而看不到我。这样人们都会认为你是得道的高人,就会给你很多供奉。只不过,你得到供奉以后,必须首先满足我。”

和尚想了一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答应了。

于是,鬼扛着和尚,在和尚过去被赶走的那个地方行走。那个地方的人看到后都十分惊异,认为这个和尚已经得道,互相转告道:“寺里的众僧不像话,错逐了得道高人。”

于是,他们齐聚寺庙,斥骂众僧。众僧无奈,只得马上迎接这个和尚回到庙内,和尚从此得到了很多供养之物,并把所得到的食物供养都先给鬼享受,不违背当初的诺言。

有一天,鬼又扛着和尚在空中漫游,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属下的司官。鬼一看到司官,吓得魂都飞到了九霄云外,慌忙扔下和尚只身逃命。于是,和尚从高空中摔到地面,众人顿时明白过来他是故弄玄虚、狐假虎威,于是把他唾弃得一文不值了。

有一位生意破产的年轻人口渴找水喝,来到一位老施主家。他看到老施主那双空洞的眼睛,断定他是一位盲人。喝完水后,他发现了放在枕头下面的一些钱,慌忙揣进怀里就要往外走。这时,老施主说:“抽屉里有几个苹果,呆会儿你拿着路上吃吧。”

这句话竟让他无所适从,不由退回来诧异的问:“老人家,你对我这么信任,难道你不怕我是个坏人吗?”老施主突然呵呵笑了起来:“年轻人,对别人的好坏是不可妄下断语的。可以先假定他是一个好人,即使再坏也不至于无可救药啊!”

老施主这番毫不设防的信任像一面镜子一下子让他看到了内心的丑恶。他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震动:别人如此相信我是个好人,我为什么要做坏事呢?他将那些钱重新放回枕下,深深地谢别老施主之后,决定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因为他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十分信任,所以他不仅赢得了他人的友情,也为自己创造了十分宽松的交往空间,后来成了叱咤风云的商界奇才。

信任如同一扇不上锁的门,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紧闭的门。不要吝啬于向别人敞开这扇门,在开启它的同时也让自己赢得了更丰盈的阳光和空气!

从前,有位地方首长去拜访白隐禅师,请示禅门常说的地狱与天堂是真实还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天堂。

白隐禅师立刻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出于礼貌,长官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啊?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

白隐禅师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这时,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说:“你看,这就是天堂!”

天堂地狱在哪里呢?这有三种说法:有人认为,当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有人认为,天堂地狱就在人间;还有人认为,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上。

其实,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多少次。我们只有把握住自己,才能获得一颗安宁平和的心啊。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夺。

--宋·茶陵郁禅师

“忙碌”的老禅师

我们的一生短短一瞬间,我们往往会在这短暂的时间中争夺一些毫无意义的虚幻之物,却忘记了去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乐趣。我们不要过分在乎名分,人与人之间就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对于那些不属于我们的虚幻之物,我们应该及时舍弃。

无德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声名远播,门下弟子无数。他以对待弟子宽厚仁慈,因此而受到众人的爱戴。

有一天,一位信徒到寺院拜佛,拜完后便坐在客堂休息,他刚坐下来,就听到旁边一位年轻的侍者对年事已高的无德禅师喊道:“老师!有信徒来了,快上茶!”过了一会儿,又听到那位侍者喊道:“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您把它擦一擦吧!”无德连忙答应着。“还有门前的几盆菊花,可别忘了浇水呀!”侍者又补充道。无德禅师又扭头回应。“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侍者又说。无德禅师都答应了。

年老的无德禅师在年轻侍者的指挥下东奔西跑,忙来忙去,信徒看在眼里,有些于心不忍,于是便走上前去轻声问无德禅师:“老禅师!这侍者和您是什么关系?”

老禅师自豪地回答:“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听后更加大惑不解,又问道:“既然这位年轻的侍者是您的徒弟,那他为什么对您如此无礼?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干那!这哪像徒弟所为?”

老禅师却非常高兴地说道:“能有这样的徒弟,是我修来的福气:信徒来时,我只管倒茶,并不需要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是帮忙擦擦灰尘而已;他虽然说让我留下信徒吃饭,但却用不着我去烧茶煮饭。寺内上下一切事务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让我轻松了许多,否则我就会更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然有些不解,接着问道:“既然这样,那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却比老的更有用呀!”

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

这时,一位路过的僧人,得知这个情况,就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来到他的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释说:“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立刻明白了。唰地从床上坐了起来,病一下子好了!

缘这个东西,是最不可思议的。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就算是我们今生的约定,也要用一生去寻找,缘分这东西不可强求。不要放弃自己对真、善、美的爱情追求。人生苦短,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应该作出有意义的作为。

有一次,清凉文益与绍修、法进二人结伴同行,天空突降大雨,无法赶路,正好路过漳州地藏院,他们便在那里住了下来。

地藏院的住持罗汉桂琛禅师看到他们三人,便前来问道:“你们此行打算到什么地方?”

清凉文益回答说:“四方云游,遍参禅师。”

罗汉桂琛禅师又问:“什么是行脚事?”

清凉文益回答说:“不知道。”

罗汉桂琛说:“不知道便是最近的了。”

他们谈论了一上午,雨停了,天晴了。他们三人便辞别罗汉桂琛禅师,继续赶路。

罗汉桂琛将他们送到大门口,指着庭下一块石头问清凉文益:“这块石头是在你心中?还是在你心外?”

清凉文益回答说:“在我心中。”

罗汉桂琛又问:“作为一个行脚之人,为什么还要在心中放一块石头?”清凉文益一时难以对答,感觉自己并没有真正悟道,于是决心跟随罗汉桂琛禅师专心学禅。

清凉文益在罗汉桂琛禅师学禅倒是非常认真,但是他每天都在罗汉桂琛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没有什么切实的行动。

于是罗汉桂琛对他说:“学习禅师大法不应该这样,应从实际的生活当中去体会。”

清凉文益说:“师父,弟子理屈词究,该说的已经说完了,再无话可说了。”

罗汉桂琛说:“如果谈论大法,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无处不在,远比你的论述玄妙。”清凉文益当下大悟,从此不再只顾高谈阔论,而是于平常事中体悟本心。最终他也获得了正果。

尘网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须论;息交岂独忘知己,为爱吾庐夏木阴。

--明·莲池大师

追寻流失的菜叶

只要我们内心充满快乐,我们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倘若内心背负包裹,压力重重,却想寻找快乐,那就非常困难。

雪峰、岩头、沁山三位禅师都是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他们是同道好友,经常结伴云游,四处讲经说法。

这天他们来到了湖北地面,时值夏天,天气有些闷热,于是三人来到了一条河边沐浴乘凉。三人刚洗浴完毕,坐在岸边正谈论中午去哪里化缘。这时从河里漂来一片绿油油的菜叶,颜色很是新鲜,这引起了三人的兴趣。

岩头首先开口了:“你们看,这河中有新鲜菜叶漂流,上游一定有人家居住,我们沿着河流再向上走,一定能化到斋饭。”

沁山接着说:“这么新鲜完好的一片菜叶,怎么舍得让它白白流走,真是太可惜了!”

雪峰说:“如此不知惜福之人,不值得我们去教化,咱们还是到别处去化斋吧!”

他们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正在为此争论不休。这时一个人急急忙忙从河上游跑了过来,见到他们三人正坐在岸边谈话,于是高声问道:“师父!你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漂过?我刚才在河里洗菜,一不小心掉下了一片菜叶被河水冲走了。我现在正急着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如果追不到它那就实在太可惜了。”说完又急急忙忙追了下去。

三位禅师听后,禁不住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我们今天就到他家弘法化缘吧!”

一片菜叶,也是一份快乐。禅宗的智慧就是隐藏在这些小地方,快乐在于生命的每一天。

金色的秋天,稻谷成熟,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农人聚集起来庆祝好年成,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我们平时勤劳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可是,农人追问:“你是农夫吗?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哪里啊?”

佛陀说:“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

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撒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劳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茶饭供养佛陀。他说:“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

农人种地好比是物质生活,而我们每天的生活也离不开精神生活,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认真地耕耘自己的心灵田地,而学习禅理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朱慈目居士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有什么不一样呢?”朱慈目说:“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说:“这其实很好啊!表示你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朱慈目说:“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哦。”

佛光禅师疑惑的问:“真心怎么会不见啊?”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好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说:“我为什么不知道呢?”佛光禅师说:“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开你了。”朱慈目听了之后,豁然开朗起来。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人为什么会迷惑呢?这是因为虚妄盖覆了真心啊。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主客,道人忘我我忘言。

--宋·王安石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