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章

繁华落尽,往事无痕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繁华落尽,往事无痕。

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六朝古都所在。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此后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了宋朝,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地理上,金陵素有虎踞龙蹯之称,山川秀美,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河、湖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尤如一条玉带横贯城中,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城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一个深秋的傍晚,词人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以下两句,借用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意境,却自然的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跃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在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江波之上。凝眸细看,西风劲吹,那酒肆的青旗高高挑起,在风的吹拂下翻飞飘舞。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的心境以风物为导引,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江边的景致写得栩栩如生。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的地方各种舟楫在淡淡的云彩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中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写景至此,全是用的白描手法,下面则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时增添了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了上片的歇处,故而笔墨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发词人赞美嗟赏的情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江天;“星河鹭起”,描摹夕夜的洲渚。

词的下阕,词人的笔锋一转,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因荒淫而相继灭亡的史实。悲恨荣辱,留作后人凭吊;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句子加以点染,也是非常简洁有力的。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全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以致陈后主,当敌军已兵临城下之时,他却还在拥着一群嫔妃寻欢作乐。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词人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古往今来人们怀古叹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最后词人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此词抒发揽金陵胜迹,怀古人之情,是词人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这首词作大约写于词人再次罢相、出任江宁知府的时候。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的时候流连于自然风光的情怀。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同时,这首词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体现了词人“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著名的词人,但是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王安石的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王安石一生虽然写词很少,但这首词却是可以千古传唱的。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故国:金陵为六朝旧都,遂称故国。

千里澄江似练:喻长江澄碧如缎带。

星河鹭起:指长江白鹭洲风物。

星河:银河,此喻长江,强调水天一色。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金陵。

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金陵的正是一派晚秋的景象,天气渐渐开始变得萧索。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象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箭一般地向夕阳驶去,岸边斜出矗立的酒旗迎着西风飘拂。色彩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缥缈的江面,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艳丽的景色就是用最娴熟的画笔也难以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

回想往昔,六朝奢华淫靡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不由得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回首往昔,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幻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绿色。直到如今,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陈后主与《后庭花》魏晋南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与其说他是一位政治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陈后主名叫陈叔宝,是一个完全不懂国事,只知道喝酒享乐的人,陈后主宠爱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史载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即使是在朝堂之上,还常让她坐在膝上与大臣共商国事。陈后主耽于享乐,大兴土木,建造了三座豪华的楼阁,让他的宠妃们住在里面。身边的宰相江总、尚书孔范等人,也只会逢迎拍马,玩玩文字游戏而已,从来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他们喝酒吟诗,制作俗艳的诗词,如《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而且都配上曲子。陈后主还专门挑选了一千多个宫女,专门演唱他们“创作”出来的这些靡靡之音。

陈后主这样穷奢极欲,他对百姓的搜刮当然非常残酷。百姓被逼得过不了日子,流离失所,到处可见倒毙的尸体。大臣傅縡(音zai)上奏章说:“现在已经到了天怒人怨、众叛亲离的境地了。这样下去,恐怕我们的王朝就要完了。”陈后主一看奏章就火了,派人对傅縡说:“你能认错改过吗?如果愿意改过,我就宽恕你。”傅縡说:“我的心同我的面貌一样。如果我的面貌可以改,我的心才可以改。”陈后主恼羞成怒,就把傅縡杀了。

陈后主又过了五年荒唐的生活。这时候,北方的隋朝渐渐强大起来,决心灭掉南方的陈朝。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战船,派他的儿子晋王杨广、丞相杨素担任元帅,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率领五十一万大军,分兵八路,准备渡江进攻陈朝。

隋文帝亲自下达讨伐陈朝的诏书,宣布陈后主二十条罪状,还把诏书抄写了三十万张,派人带到江南各地去散发。陈朝的百姓已经恨透了陈后主,看到了隋文帝的诏书,人心更加动摇起来。

杨素率领的水军从永安出发,乘几千艘黄龙大船沿着长江东下,满江都是旌旗,战士的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陈朝的江防守兵看了,被吓呆了,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其他几路隋军也都顺利地开到江边。北路贺若弼的人马到了京口,韩擒虎的人马到了姑孰。江边陈军守将告急的警报接连不断地送到建康。

陈后主正跟宠妃、大臣们醉得七颠八倒,他收到警报,连拆都没有拆,就往床下一丢了事。后来,警报越来越紧了。有的大臣一再请求商议抵抗隋兵的事,陈后主才召集大臣商议。

陈后主说:“东南是个福地,以前北齐来攻过三次,北周也来了两次,都失败了。这次隋兵来,还不是一样来送死,没有什么可怕的。”他的宠臣孔范也附和看说:“陛下说得对。我们有长江天险,隋兵又不长翅膀,难道能飞得过来!这一定是守江的官员想贪功,故意造出这个假情报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根本不把隋兵进攻当作一回事,笑话了一阵,又照样叫歌女奏乐,喝起酒来。

公元589年正月,贺若弼的人马从广陵渡江,攻克京口;韩擒虎的人马从横江渡江到采石,两路隋军逼近建康。到了这个火烧眉毛的时候,陈后主才有些清醒。城里的陈军还有十几万人,但是陈后主手下的宠臣江总、孔范一伙都不懂得怎么指挥。陈后主急得哭哭啼啼,手足无措。隋军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军将士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

隋军打进皇宫,到处找不到陈后主。后来,捉住了几个太监,才知道陈后主逃到后殿投井了。隋军兵士找到后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是个枯井,隐约看到井里有人,就高声呼喊。井里没人答应。兵士们威吓着叫喊说:“再不回答,我们要扔石头了。”说着,真的拿起一块大石头放在井口,装出要扔的样子。井里的陈后主吓得尖叫了起来。兵士把绳索丢到井里,才把陈后主和两个宠妃拉了上来,陈朝灭亡,陈后主最后病死洛阳,追封长城县公。

就这样,《后庭花》因为他的词人陈后主的经历和遭遇而被后人看作是亡国之音,被历代文人当作警世钟时时敲响。

还我河山的呐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八阵图》)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还我河山的呐喊。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南宋的抗金名将,他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词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朝故都)之势。但是此时的宋高宗却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回朝,岳飞不得已率军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概。

开头四字,即用司马迁描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典故,表明心怀与金人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因此独上高楼,凭栏远眺,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沸腾、慷慨激昂--而此时秋雨乍歇,风澄烟净,光景甚好,却更加感到郁闷满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深厚。词人胸怀凌云壮志,气吞山河的气魄,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词人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一位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待的,怎能够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为了实现灭金复国的功业理想,词人谆谆告诫;千万别让宝贵的青春年华虚度,空留下枉然的悲切和愧悔!

词的下片抒写了词人志在报仇雪耻的爱国激情和必胜信念。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还未洗雪,臣民复仇御侮的壮志何时才能熄灭?自“驾长车”以下,全用想像之词,直截了当;一旦驾战车长驱直入,踏破雄关险隘,报了深仇大恨,待到那时便要食敌人的肉饮敌人的血,让人顿生壮志,笑语豪情。那时,国土恢复,天朝一统,国家的山河焕然一新,群臣拜倒在城阙之下,山呼万岁,那该是多么宏伟庄严、令人意气风发的情景啊!

这是一首表现复仇御侮、抒发英雄壮志的千古绝唱。全词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语言朴实粗犷,音调高亢悲壮,“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岳飞的这首词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而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京师和中原沦陷,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一事。

贺兰山:在宁夏西北;一说为今河北磁县之贺兰山。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借指朝廷、皇帝。

我怒发冲冠,独自凭栏眺望,风雨潇潇渐渐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胸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人生历经八千里的风云变幻。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白白的将青春消磨,等到年老的时候徒增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要直捣敌人的老巢,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朝廷报告胜利的消息。

精忠报国的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岳飞出身贫寒,19岁时就投军抗击外敌的入侵。不久因父亲去世,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的时候,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岳飞投军之后,很快就因作战勇敢而升为秉义郎,不久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次年,赵构建立了南宋王朝,岳飞上书高宗,要求率军收复失地,而被革职。不久岳飞随东京留守宗泽守卫开封,因为战功卓著而被提拔为武功郎。宗泽死后,跟随东京留守杜充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金国大将金兀术率金军渡江南侵,岳飞率军前往广德、宜兴,坚持抵抗,攻击金军的后防。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了建康(今江苏南京),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到高宗的褒奖,并赐予“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他又率部击破金国傀儡政权伪齐的军队,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为功勋卓著升任清远军节度使。

绍兴五(1135年)年,岳飞率军镇压并收编了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随后驻军鄂州(今湖北武昌),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他屡次建议高宗大举北进,但都被高宗拒绝了。绍兴九年,高宗、秦桧与金国议和,岳飞上表反对。次年,金兀术进兵河南。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的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有四十五里。金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低落,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继续招兵买马,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两河义军也纷起响应。这时高宗、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到临安后,即被解除了兵权,改任枢密副使。不久就被陷害谋反而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一起被害于临安的风波亭。宁宗时为其平反昭雪,被追封为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次战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文武双全,著有《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满江红》词是千古绝唱。

情思如柳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兰陵王柳(柳阴直)周邦彦情思如柳丝。

这是一首以“柳”为题的词作,托物起兴,抒写离情。全词首段写景,二段写别时的感想,三段写别后的愁怀。通篇构思工巧、严谨,各段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咏柳和送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虚入实,情景交融,恰当地表达出词人缠绵忧伤的情怀。

此词写于词人最后一次出京的时候。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以柳为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尽回环往复之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词人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到的柳色。所谓“柳阴直”,非常类似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此时正当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在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的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蚕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所以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过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经见过几次,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指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条“拂水飘绵”如同挥手送别,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厌倦了京城生活的游子凄惘与忧愁有谁能够理解呢?接着,又将思绪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当船即将离开还没有开的时候,词人忙着和友人告别。而当船启程之后,周围都安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了下来,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烛光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时的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的风俗是,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催寒食”的“催”字正是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四句是词人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风顺船疾,行人本来应该高兴才是,词里却用一个“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远在天边,只见一个模糊难辨的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写完乍别之际的情景,接写渐远以后的心情。“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愈行愈远,遗憾也就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的开头“柳阴直”来看,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河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浮现在词人的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地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别人是无法理解地,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开篇写景,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感受,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为行者设想别后地愁思,又由行者地设想到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柳阴直:指隋堤上杨柳排列整齐,树荫很直。

烟:即雾。

丝丝弄碧:柳条随风飞舞,闪弄着嫩绿的姿色。

故国:故乡,亦指旧游之地。

梨花榆火催寒食:此次饯别是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前。古代寒食节禁火,朝廷于清明赐榆火予百官。

迢递:遥远。

津堠:码头上供了望歇宿的处所。

柳树的树荫笔直,如同笼罩在轻雾之中,条条柳丝在轻轻飘拂,向人们展示它的青青色彩。在笔直的隋堤上,我们曾数次偶遇,那时,柳丝上飘浮着洁白的柳絮,似乎满含脉脉的情意,在为远游的人们送行。我登临高处远望故乡,谁又能理解久在京师的客子,那种倦鸟思归的心情?长亭路上,一年又一年,不知道见过多少送行的伤感场面,折下的柳丝连接起来可能已经多过千尺。心情慢慢好起来,便想寻回往日的时光,此时的酒宴上演奏着伤感的乐曲,离别时刻灯影摇曳。梨花开放,榆柳生烟,寒食节又将来临。我的忧愁如同大海,风飞如离弦的快箭,竹篙进水才半篙深,回头一看已经离出发地点很远了,转眼间已经过了无数的驿站。想起那位佳人,仍然在遥远的地方,迷途茫茫一片烟云。我凄凉寂寞的心里堆满了怨恨。渐渐地,只见水岸曲折萦回,岸边的码头渡口冷冷清清。斜阳映照着春草,望过去无边无际。我思念以前与美人在楼台一起抬头望月,在露桥上聆听那悦耳的笛音,那情味真是幸福难忘。回首往事如梦,只能默默地流下的眼泪,一行又一行,流不尽思念的愁绪。

隋堤柳树皆姓杨隋朝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西起洛阳,东段从荥阳至开封,折入皖、苏,贯通邗沟,直达扬州,是隋炀帝所开凿地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运河两岸的大堤因此被称为隋堤。关于隋堤杨柳,笔记野史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运河修好之后,隋炀帝沿运河南巡。他乘坐豪华的龙舟,身后是500多只随侍的龙舟,还有上万只杂船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向江都进发。此时正值初夏,天气渐热,隋堤上拉纤的羊群和千名殿脚女,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香汗淋淋。怜香惜玉的隋炀帝与左右的大臣商量办法,翰林院学士虞世基呈上对策:在堤岸遍种垂柳,清荫交映,一可为殿脚女遮阳,二能加固新筑的河堤,其三摘下柳叶还可喂饲拉纤的羊群,一举数得,岂不大妙!隋炀帝大喜,随即传旨隋堤岸边的郡县连夜赶种柳树,每种一棵,赏绢一匹。短短几天时间,官员、百姓蜂拥而至,将周边的柳树都移栽于河堤两岸。好大喜功、善做政治秀的隋炀帝,又率群臣登岸,要亲手种植一株柳树,以为垂范,并作为君民同乐的见证。

隋炀帝刚刚选了一棵柳树要用手去移,手还未曾触及树干,早有几个宫人移了过来,又挖坑栽了下去。炀帝只用手在柳树上摸了几下,就当做是他种的了;群臣与百姓,随即齐呼万岁。大臣们也依次各种了一棵。围观的百姓欢呼雀跃,还编出了一首民谣:“栽柳树,大家来。又好遮荫,又好当柴。天子自栽,百姓同栽。”隋炀帝听后满心欢喜,赏给栽树的百姓许多钱。

隋炀帝回到龙舟上,看着这隋堤上人造的漫天青幔,忽然又想起秦始皇封禅泰山,御封五株为他遮风挡雨的大松树为“五大夫松”的典故。他立即提议,要给遮蔽日色的隋堤柳树封赏,说:“朕今就赐它御姓,姓了杨罢。”叫近侍取来纸笔,御书“杨柳”两个大字,令左右挂在树上,以为旌奖;还传旨众人,以后都要叫它杨柳,不许单叫柳树。

我为卿狂

柳树姓杨,沾了隋炀帝的光,宠荣无比。杨柳之称是否起源于此,得由历史考据学家去判断;然而,割不断的历史延伸却让人喟叹。前人曾有一首吊唁隋炀帝的诗:千株杨柳拂隋堤,今古繁华谁与齐!想到伤心何处是,雷塘烟树夕阳低。唐朝白居易咏“隋堤烟柳”云:“大业年间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水流。西有黄河东楼谁,绿影一千三百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我为卿狂。

这是一首感怀旧人、伤离恨别的作品,应当是词人在离别歌女小蘋后怀念她所作的。最能表现词人流连歌酒,无意仕途的心境及曲折深婉的词风。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其工整,意境浑然天成。“楼台”,当是昔时朋友欢宴的地方,而今却已是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夜里,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就是梦残酒醒,到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双关,既可能是真的有所梦,梦见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能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这二句所描绘的情景,并非一时突然见到的,而是词人在经历过许多寂寥凄凉的夜晚之后,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看到的场景,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第三句转入对往事的追忆。“春恨”,是由于春天美好时光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同样是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在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一双双飞燕,在霏霏的春雨里轻快地飞来飞去。“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但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后,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出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分回忆起来,仍然令人感到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的经历,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是歌女的名字,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莲、鸿、蘋、云”中的一位。晏几道喜欢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小蘋就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她的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小蘋也由于初次见面而有些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出胸中的情愫。弹琴者脉脉含情,听琴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的高超,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到了无语心相许的地步。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离别后的思忆。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当月明之夜,月光皎洁,在明月的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彩云飘然归去。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白居易的《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借以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然是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

结尾的两句因明月而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呼应。如今的明月,犹如当时的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与情怀,却已大异于当时了。梦后酒醒的时候,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这首词是晏几道的代表作之一。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对昔日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词人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梦后”二句:梦后、酒醒为互文。楼台高锁与帘幕低垂,写居处环境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落花”二句:出自五代翁宏《春残》诗。

小蘋:晏几道友人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的歌女。

心字罗衣:指衣服领口处绣有心字图形。两重心字,重叠的心字图形。

“琵琶”句: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本句由此化出。

彩云: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此句由李白诗化出,喻指小蘋。

梦醒时分只见人去楼空更觉孤寂无聊,酒醉醒来只见门帘低低下垂。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恰巧又在此时滋生出来。她在凋残的百花中独自伫立,霏霏细雨里的燕子比翼双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时的情景,她穿着绣着两重心字的罗衣。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当初相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经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归去。

宋代的服饰“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小蘋的形象跃然纸上,她身穿用轻薄的绫罗制作的衣服,上面绣着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心,此处既是对衣服纹饰的描写,同时也暗示了词人与小蘋初次相见就心心相印。

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服饰描写,不但具有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还会在一些场景中被词人赋予特殊的含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可考的历史证明丝绸的产生已经有五千年的时间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丝绸对人们的影响不止局限于人们日常的服饰,它对时代风尚,社会风情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也就必然会对文学的创作产生影响。中国以丝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直至今日,有许多文人墨客均以服饰为内容赋诗作画。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唐诗、宋词中,许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杜甫、李商隐、王昌龄,以及范成大、陆游、苏轼等所作的诗词中,很多是以服饰、丝绸为内容或进行比喻的。

谈到宋代的服饰应当看到,宋代“程朱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作为官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得到强化,思想禁锢愈益深重。这种心态反映到服饰上,使宋代的服饰显得比较拘谨和保守,而且高度重视旧有的传统,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的鲜艳。宋代在服饰制度上多沿袭晚唐及五代,甚至试图恢复周秦旧制,同时宋代又是我国民族文化融合加速推进的一个时期。这种融合充满了被动与强迫、战争与血污,不象唐朝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是在一种平等友好的气氛中主动进行的。

衣食住行是个人消费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宋代的服装面料以丝织品为主,品种有织锦、花绫、纱、罗、绢、缂丝等。宋代织锦以成都蜀锦最为有名,花纹有组合型几何纹的八搭晕、六搭晕、盘毯等。工艺也日趋复杂多样,如几何填花的葵花、簇四金雕,大窠马打毯,雪花毯路、双窠云雁等。而纹饰的题材也丰富多彩,器物题材的有天下乐(灯笼锦,是文彦博在成都为谄媚仁宗张贵妃而创制的)。人物题材的有宜男百花等。穿枝花鸟题材的真红穿花凤、真红大百花孔雀、青绿瑞草云鹤等。花卉题材的如意牡丹、芙蓉、重莲、真红樱桃、真红水林檎等。动物题材的狮子、云雁、天马、金鱼、鸂鶒、翔鸾等。几何纹的龟纹、曲水、回纹、方胜、波纹、柿蒂、枣花等。宋代服饰纹样同时也受画院写生花鸟画的影响,纹样造型趋向写实,构图严谨。宋代的纹样风格与唐代截然不同,而对明清时期服饰的影响非常明显,无论从题材到造型手法,几乎都形成了一种程式。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