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充满疑问的好奇宝宝

聪明的宝宝是天生的观察家。即使还在幼年时期,你的目光就已不满足于表面世界,而是希望透查一切。你十分专注,想要询问一切。尚在襁褓之中时,你好奇的目光就已经开始打探这个世界,不满足婴儿房小小的天地。面对孩子的好奇心,你的妈妈可能会感到惊奇,也可能会感到不安,因为她不知道你需要什么,担心你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抚和照顾。

你不停地做出各种手势和姿态,努力模仿大人的动作,口中急迫地牙牙学语,向外界表达着你的想法。这些非言语的方式都是你探寻未知世界的原始方法,周边的一切信息都会被你尽可能地感知和接收。后来,你能够很快地掌握语言。当你开口说话时,自然而然地跳过了牙牙学语的阶段,很快就学会用“我”来指称自己。在说话时,你也能够做到语句通顺,用词丰富,能够自然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之后,你开始不断地问这问那,从小动物的性情到星空的奥秘,甚至会围绕“生存”、“死亡”这样的主题提出问题。大人们不知道如何回应你,因为他们恐怕真的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例如:你为什么要生活?生命结束以后会是怎样?死亡是什么?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 你被大人无奈地称为“小哲人”。你不想被大人随意敷衍,只是渴望知识并期待得到回应。为什么呢?因为你无时不刻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无法得知答案让你焦躁不已。所有人都是这样,只不过你在两到三岁时就已经开始期待全世界的答案。

面对你提出的这类问题,家长们往往有些不知所措,大人们本身就对答案不甚了解,也不想让孩子们在天真烂漫的年龄为这种问题烦恼。因此,他们闪烁其词,但这种回答却无法令你满意。于是,你又继续刨根问底,永无休止,希望得到确实的答案。当发现大人们无法理解时,你才会逐渐停止纠缠,因为你知道无法得到想要的答案。这种没有结果的局面让你感到十分焦虑和恐惧,但又不想让你的担心成为家长们心头的牵挂。你逐渐开始自我探索,独自面对问题。从表面上看,你似乎不再纠缠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这让很多大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尽管你保持沉默,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回应。

按照一般的程序,孩子们进入学前班之后才开始学习阅读。但聪明的你往往提前开始学习阅读。为什么呢?因为你希望发现世界、认识世界,而语言文字可以帮助你获取无尽的知识,满足你对知识无边无际的渴求。家长们会有些疑问,小孩子能接触这么多的阅读材料吗?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们在“胡乱”翻看各种各样资料之后,影响未来的“学制教育”,给学校教学造成困难……的确,老师们都担心如果家长影响过度,孩子们可能成为不懂得自觉学习的“马戏团猴子”。但是,聪明的孩子们并没有受到来自家长的“压力”,而是主动要求学习。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主动要求阅读,那么你要竭尽所能满足他们,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你可以指导孩子们的学习,但不要指手画脚。孩子们希望通过阅读来更多地了解世界,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和你的成长轨迹一样,孩子们的阅读范围和内容会不断扩大,包罗万象,并因此而兴奋不已。他们会读一切带有文字的东西:食品包装、街边广告和杂志封面等。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这是难以言表的满足,你只要高兴地对孩子赞叹:“这太好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萌发,你察觉到自己所具备的种种能力。因此,你会为自己构建一个自信而又正面的形象。即使大人们不太理解我们,他们仍旧会对我们做出正面的评价。家长们会以我们为傲,普遍会认为我们超前、机灵、“滑头”。因此,在这一阶段,一切安好。

学校才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在我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当天的日期,然后问起全班小朋友她写的是什么。当时的我已经不仅会读,甚至都会写了,所以我知道答案。然而其他小朋友却都默不做声。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说话,还误以为这是幼儿园里的习惯——老师问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不要出声。后来我才知道大家不回答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但当时的我却把这种习惯当成了规矩。于是,当老师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就不出声。我也不知道我沉默会让她不高兴。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抓狂。

阿瑟今年22岁,每当他回忆起幼儿园的生活时,他总是显得既怀念又伤感。这种误解带给他持续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他儿时的校园生活,而且时至今日他都生活在这种困扰和不确定之中,他总是害怕对外部事物的理解不够充分。

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你是不是也有情节类似的遭遇?你在上学时难以对学校里的各种信息进行引申理解,或者说,你总是错误地解读了这些信息。这种误解严重影响了你对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联系能力,而且对你造成了长期甚至是终生性的影响。此外,不仅他人无法理解这种问题,你自己也难以接受。因为你原本错误地认为所有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都是一致的。家长们希望你和普通孩子一样正确地理解问题并给出大众能够接受的答案,这无可厚非。但是你却会选择沉默或者给出错误的答案。这不是因为你懒惰,更不是一种挑衅,而是你从最初就没能正确理解他们提出的问题。

如果我要求聪明的学生告诉我如何判断所读到的课文是一段对话时,我必须预先提醒他们:要找到相应的证据。我期望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文章中有引号,每句话前后都有引号作为标志。这样就够了,没有必要去分析课文本身,体验语境的变化。但如果我不说清楚,他们就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对我的问题,他们从来就没有清楚的时候。当我改完作业,发还给学生时,那些学生肯定会说:“原来就是这样啊!这很简单呀!”

这是一个初中的语文老师印象中的聪明学生。在正式上学以后,你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难以正确理解各种信息的含义,而这竟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当面对一句话、一个指示或是一个问题时,你往往不知道对方的真正要求究竟是什么。有些孩子能够很快地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按照老师的指令一步步前行,但你却可能因为自己独特的思维而无法准确理解老师的问题。结果,你会答非所问,变成无法提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的问题小孩。

正如我们所知,聪明的思维会让你陷入相互误解的漩涡之中。老师们会认为你不用心学习,甚至认为你是在故意挑衅。事实上,你只是小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你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思维不适应普通的教学模式。无故的指责让你感到不公,对大人们逐渐失去信任,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现在,仍有孩子们面临这种困境,对外界充满迷茫。你一定要耐心的帮助他们,不要让他们遭遇你儿时的迷茫。那么你要怎么做呢?

为了让聪明儿童正确地回答问题或是完成任务,你首先需要确保他们的理解足够准确。他们之所以经常答非所问,是因为他们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在理解信息时,他们十分讲究精确,而这却时常被人们认为是挑衅的表现。

我曾经问过8岁的小皮埃尔(当然,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其他孩子),他在学校有哪些强项。他的回答连我都觉得有点出乎意外:“在学校?课内还是课外啊?”

聪明儿童对精确性的苛求使他们常常从字面上去理解意思,由此导致很多误解。我曾经向一个7岁的小男孩问过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迪克,告诉我你假期干什么了?”但他的回答却并不常见:“我在度假!”

不要否定我

聪明儿童还会遭遇其他难以承受的问题。虽然他们能够快速理解、记忆和学习,却很难盲目地按照他人的要求行事。因此,他们的行事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从而招致各种负面的评价和指责,这让聪明儿童倍感疑惑。“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接下来我该怎么做?”各种各样的问题萦绕在他们的心头。与此同时,周围的人又会用诸如“原本可以做好”、“不用心”、“要认真”这样的话影响他们。当然,这些话并非完全错误,但是聪明儿童究竟是什么地方有问题呢?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又怎么才能做好呢?聪明儿童无法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他们的大脑中有一套独特的运行模式。有时候,他们的头脑运转得非常快,即使得出了问题的答案,也无法合理地做出解释。他们会无可奈何地对人说:“答案就在我的脑子里啊!”

很多人都认为聪明儿童会在学习上无往而不利,但事实并非如此。聪明儿童的非典型思维机制难以适应现有的校园教学机制,这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危机四伏。而且,聪明儿童很可能患有书写困难症或诵读困难症,也可以说是学习障碍症。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周围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由于聪明儿童的高智商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所造成的问题,因此即使他们感到学习困难,大人们也难以知晓。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就属于这个独特的人群。小时候,他曾多次被老师批评为“问题学生”,大学时又因考试不及格而被退学。他的组织性特差,并且很难在一个主题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但是他将天赋用于感知人物的情感之中,在他的作品里,爱、恨、恐惧、贫寒……种种心理体验都在他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在某一天面对这样的“问题儿童”,请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当他们遭遇失败或者被人否定后,挫败感会一点点地侵蚀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你要帮助他们认清失败带来的多重效应,避免让聪明儿童陷入自我认知和心理平衡上的漩涡。你要帮助他们慢慢认清自己的优势,不要让各种难题相互叠加,不要让自我否定占据自我认知的全部。

和同学在一起太枯燥

上学前,我非常羡慕每天去上学的姐姐,渴望早日长大,也能够去学校读书,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可是等我真的走进学校,却发现只能在学校里能做贴胶纸和涂颜色这样简单的事情。这完全是小宝宝待的地方!当我提出问题的时候,老师也不会一直耐心地回答,还会不耐烦地搪塞:“你知道结果就行了。”我觉得他们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只不过是把书上的内容念给我们听罢了。

12岁的柯莱特这样抱怨他的学校。虽然他渴望上学读书,但上学后不久就开始对学校感到失望。老师的搪塞极其严重地打击了他在学校的学习热情。当孩子们进入了学习单词、背诵和理解课文的阶段。这时,聪明儿童再次发现同学们无法和自己保持相同的进度,这种状况让他们烦躁不安。为了保证全班同学都掌握课堂内容,老师们会不断地重复诵读课本上的句子。而在聪明儿童看来,这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另一种失望情绪可能会占据他的内心——学校并不是学习的地方,老师们似乎也不那么喜欢自己。于是,在未来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中,上课变成了一件漫长而索然无味的事情。聪明儿童在学校里既无法充分发挥自己智商上的优势,也得不到老师的鼓励。老师甚至会觉得他们的提问是在故意挑衅,这使他们和老师的关系极为紧张。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束手无策,只能任凭强大的思维能力不停运转。演变到最后,他们的思维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驰,课堂成为了他们“自由思考”的地方,不仅思维难以集中,而且过多的思绪还会令这些孩子感到焦虑。很多聪明儿童都会对学校产生反感。然而每个学期依旧周而复始,不断来临,让聪明儿童觉得上学没完没了。这种烦躁感挥之不去。

大部分时间,我和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可以玩儿得很好。我们可以一起玩玩具,一起画画。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有些东西没办法与他们分享。他们不在乎我的画中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没有脸的人,他们也不关心为什么我走路的时候会突然间停下来看看天。因为他们不明白我在想什么,我为什么会这样想。这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他们只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夸奖。

五岁的辛迪还在上幼儿园,但年纪小小的她已经开始感到迷惑了。与人交往,获得他人的关爱,永远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但聪明儿童却总是难以找到和他人心心相印的感觉。他们感到自己和他人既相似又不同,时常无法理解他人的反应与态度。虽然聪明儿童看上去与人处得不错,但内心却很迷茫。与人交往成为了他们的负担。更糟糕的是,他们还经常感觉遭到排斥、遗弃或是讥讽,因而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会内心受伤。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人际交往上会重复地遭受攻击,为什么身边的同学不能理解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很讨厌。聪明儿童成为了同学间的“丑小鸭”,有时候会被讥讽为“书呆子”。

为了保护自己,聪明儿童会变得越来越沉默,独自承受遭人排斥所带来的孤独感。然而,聪明儿童有时还会做出另一种反应——发号施令。你在上学时是不是也有想要指挥别人的冲动?你的潜意识里是不是也觉得自己知道面对问题时应该如何应对?事实上,发号施令并非是因为聪明儿童自认为高人一等,而是觉得自己的决定对大家都好。他们反复强调自己的理由,摆出一系列的道理,对真相和事实过于执着。但是,聪明儿童的领袖才能经常得不到认可。这个问题在聪明的男孩中十分明显,因为他们在争取领导权力的时候总是急于表明立场,干涉他人,甚至与人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相对来说,女孩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会少一些,因为她们更善于妥协沟通,获取大家的一致认可,而不是像男孩那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在学校的种种经历会影响信心

聪明儿童在学校的遭遇会逐渐影响他们的信心,从词义上看,信心指的是信仰坚定(法语里的信心confiance源于拉丁文fides,后者即为信仰)。因此,一个自信的人也会对他周围的一切确信不已。他会相信人们之间可以彼此沟通,互相扶助。而聪明儿童的想法经常相反;他既无法相信自己,也不指望他人能够理解和帮助他。

温暖的家庭在哪里?

聪明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足够的关爱以及耐心的陪伴,这些对聪明儿童来说大有裨益。但对其他家庭成员来说,这也意味着巨大的付出。聪明儿童遇到问题会不分昼夜地刨根问底,他们无法满足于敷衍式的回答,有时候还会不停地争辩。在聪明儿童眼中,大人和小孩没有区别。因此在与大人相处时,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大人”会训斥自己,不明白为什么由“大人”来决定事情的对错,更不明白为什么由他们告诉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会不断提出质疑:为什么我要做这个?做这个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这件事必须我做不可?……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在挑战家长的底线,让家长感到心力交瘁,有时甚至会忍不住大发脾气。

这种时候聪明儿童就会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父母无法包容这类行为,于是他们在无法找到答案的困扰之上又增加了焦虑感。如果爸爸妈妈大发脾气了,我该怎么办?于是聪明儿童渐渐将大人的反应理解为自己行为举止的“信号灯”——我们绝不能向大人提问,因为这样会打扰他们,给他们造成困扰。为了避免产生矛盾,他们努力将父母的行为举止当作是自己的榜样,但心中又充满了不确定,这使他们的自我认知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从而陷入窘境。这种状况迫使聪明儿童不得不自己对事情做出判断,独自完成自我构建,而这种事情往往并非易事。

有时候家长会发现,虽然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极度幼稚。面对问题时会突然情感爆发,做出各种让人觉得过分或是难以理解的行为:过度兴奋,经常大声哭闹,情绪激动时很容易发怒,经常因为小事反应过度,不可理喻的感到恐惧,有时候喜欢赌气不愿意妥协……事实上,聪明儿童之所以会有这些过激表现,是因为他们的情感过于丰富。尽管他们事后也会因为自己无法控制情绪而羞愧不已,但是家长很难理解他们的心理波动,这也是聪明儿童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于是,这些孩子越来越沉默,逐渐走向自我封闭。

扭曲的童年镜像:潜伏的危机

你知道吗?对自我形象的感知和认识很可能会在童年阶段遭到破坏和扭曲。你感觉自己十分强大,同时又感到万分迷茫。一方面,你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又因为与周遭一切格格不入而感到无助和脆弱。世界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你的内心渴望长大,可又害怕去面对未知的事物,害怕去面对所有纷繁复杂的情况,因而封闭在自我的世界之中无法成长。

但这个问题并不明显,你在小时候看上去身心健康,与他人关系融洽。你不会去寻求心理帮助,所以别人对你也知之甚少。但为了预防危机在其他聪明儿童身上发生,曾经受到困扰的你应当学会去理解和正确陪伴这些不同寻常的孩子们——也许你的孩子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和你有着同样的境遇,需要你引领他们度过不同寻常的童年,收获属于他们的幸福。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