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经济繁荣的背后

在中国古代名画中,我最喜欢《清明上河图》。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所反映出的宋代经济状况。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仅短于汉朝,而疆域又最小的一个朝代。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朝代,甚至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以后的明、清。据说,国外一位用计量史学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者估算,按购买力而言,宋代的人均GDP达到520美元,是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中最高的。当然,这个数字你只能姑妄听之,我没有找到原始出处,不知计算方法与结论是否可信。不过宋代经济之繁荣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衡量各个朝代经济的繁荣程度有一个重要的指标,这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在中国经济史上,宋朝是一个划时代的朝代。如果说此前中国只有互通有无,以生活必需品(如盐)为交易物品的地域性商品流通,那么,在宋代就真正出现了商品经济。其标志是交易物品由生活必需品转向奢侈品,出现了为交易而进行生产的农业和手工业,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与商品交易的形成,产生了大的商业中心城市。《清明上河图》正是宋代商业发达的写真。这幅画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当年首都汴京(今开封)繁荣发达的商业活动。据记载,当年汴京有百万人口,其人口与繁荣程度,恐怕今天的开封仍未达到。汴京的商业发达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大宋王朝商业繁荣的结果。许多学者正是从这幅画来推测当年宋代的繁华的。

对于宋代的繁荣,学者们有详细的研究,我想探讨的是《清明上河图》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即这繁华背后的原因及潜在的危机。

想发财是人的本能冲动,如果没有外部约束,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就是必然结果。人会自发地生产商品,许多人出于本能的追求财富的行为就促成了社会商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中,抑制商业经济发展的不是缺乏商机或者商人,而是政治制度的压制。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进而使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是自秦朝以来形成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在封建历史中,出现的几次商品经济高潮正在于统治者对商业抑制的放松,或某些鼓励政策。宋代的繁荣与危机都要从这种政治制度中去寻找。

一个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其开国皇帝决定的。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立的政治体制有自己的特色。在宋代之前中国的封建体制是“皇帝授权下的宰相管理体系”。皇帝像董事长一样在重大问题上有最终决定权,但具体工作都交给宰相处理。宰相的权力与地位都相当高,当皇帝平庸时,宰相成了实际统治者,也成为皇权的威胁。宋太祖为了加强皇权而设计出了皇帝统治下的三权分立制。他把过去由宰相统筹负责的行政、军政、财政三大权力分开,形成互不统属、相互平等,由皇帝控制的三个独立部门:管理政事的中书省、管理军事的枢密院、以及管理财政的三司。各部门掌权者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设计了两个职权、级别、地位、任务完全一样的监察舆论机构:御史台和谏院。这两个机构也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干部的任用制度上,宋太祖又实行了独特的官、职、差遣三相分立的制度。“官”只是用来确定品秩(即官位)高低,俸禄多少的,与权力和责任不一定相关。“职”是一种荣誉,是在官上加一个称号,如大学士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代表着真正的权力与责任。

这种政治体制的目的是让各级、各类、各地的官员找不到北,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在官员的迷茫之中实现了一切权力归皇帝。在这种权力结构中,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都管,官员们权、责、利不明确,又慑于皇帝的权威不敢多管事。这样,政府的干预就大大减少了。无论宋太祖的本意是什么,这种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减少有利于商业的发达。不干预是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皇帝越勤政,官员越负责,经济就越落后。宋代的制度造成皇帝负不起责,官员不敢负责,商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在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都是皇帝与官员不作为的时代。当宋徽宗沉湎于写字、作画、与妓女寻欢作乐时,商品经济却繁荣了。《清明上河图》正成画于这一时期。

宋太祖对官员权力的剥夺采用的是赎买政策,官员多而俸禄高。宋太祖设计的官、职、差遣分离制与科举、恩荫、荐举等选官制度相结合,就演变出了大量冗官。当时有官有职而没有差遣的人占官员总数的百分之六七十。宋代官员的俸禄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在宋神宗登基之前,政府的官吏估计在三十万左右,每年的俸禄达1200万缗钱(缗是当时货币单位,和贯相当,指1000钱,每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将近200元)。除了官吏之外还有募兵,由政府财政养活。宋神宗登基前,募兵已达140万,每人每年支出50缗钱。

这种制度之下,一个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消费阶层。拿国家财政收入的官员和募兵有消费能力,需要各种物品,再加上皇家的挥霍性消费,就形成相当可观的有效需求。这种需求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这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潜伏着危及商品经济的因素。宋代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达,另一方面又是国家积贫积弱。积贫是指国家财政困难。专家估算,北宋时的财政收入每年在6300万~6800万缗钱之间。官兵支出达6000万缗钱,皇家支出约为7200万缗钱。再加上皇家祭天地祖先支出,给辽国、西夏的“赏赐”,赤字相当严重。积弱是行政效率低、军事力量弱。这样,一来不能为商品经济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二来财政困难最终要靠增加税收和各种盘剥。这就使《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无法持续。这幅画完成后不久,北宋就灭亡了,汴京的繁荣成为绝唱。

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管好该管的事,放开不该管的事的高效“小政府”。可惜在中国史上,要不就是“大政府”,管得太多;要不就是“弱政府”,该管的管不好。这恐怕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长成参天大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