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二、什么是学习

1.什么是学习

什么是学习呢?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学习就是看书。其实,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答案。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本质。

这句话该怎么解释呢?上学时,《论语》中第一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曾经解释说,学习的时候常常温故复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现在很多教科书,以及很多语文教师,都是这样解释。

不过,大家按照自己的体验扪心自问,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么?有谁能感到“学习了之后,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是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也没有感觉到学习后常常温习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因此,青少年应该从其他方面来考虑。不要误认为伟大的思想家在几千年前学习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些人认为这句话的核心是在“习”上,“习”不是温习和预习的意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才是温习和复习的意思。这里的“习”是“实践”——“学了知识之后常常去实践,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其实,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有个特点,比如学习化学,一边做实验,一边学习,就很容易记得住,若是仅仅死记硬背那些定理公式,就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学习就要看有没有东西让大家感觉有动力。有人说假设有一套方法,只要跟着学习一天,出门就立即能挣到1万块钱,家长们想学吗?家长异口同声地说想学,这就是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才会主动学习。学以致用,学的知识实践有效,青少年也觉得有用,这才是快乐的事情,等青少年挣到1万块钱后,就会想着还要去找老师,他的招儿管用,得和他好好学习学习挣到10万块钱的方法。这样做事就有了兴趣,因为成功实践又增强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青少年又努力去“学”了。“学”了然后就应用,应用了再去学习,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好的循环过程。

其实,大家经常说的“学以致用”就是一件快乐学习的事情。有时学习本身,很难让人感到多少兴趣,真正有兴趣的是应用。应用的时候,感觉到你的学习是多么有趣。

有时,青少年感觉每天在学校学知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也不知道学这么多知识到底要干什么,哪能有学习的兴趣呢?

事例一

姜昆有个相声,大致意思是,老师教应用题,说一个进水管多长时间能把水池灌满,一个出水管,多长时间能把水池放干,问两个水管同时开,多长时间水池能满?这是青少年上学时常常遇到的一个类型的应用题,“姜昆”同志不想着解题,只想着“国家这么缺水,这样做不是浪费水吗!”他总这么想,哪还有心思学习呢?如果“姜昆”的爸爸带他到污水处理场参观参观,让“姜昆”知道这样做是非常有意义的,那我想“姜昆”一定会好好学。“姜昆”的爸爸在“习”上做文章,“姜昆”就会在“学”上做文章。

事例二

生活中,曾有一家人外出就餐,吃完饭结账的时候,服务员拿来单子计算一下,爸爸仔细算出来是118元,然后就和儿子说,“儿子,我怎么算不清楚,好像是98”,孩子仔细一算说“爸爸,是118,你好笨啊!”,你在旁边假装再仔细算算“真的是98,你数学这么好啊,爸爸都不如你!”,孩子知道,原来学数学可以算账,而且还比爸爸强,他觉得被认同,学以致用,到学校之后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

事例三

同样,一位家长领着孩子去国外旅游,在学校的时候,孩子不认真学习外语。结果老爸就对孩子说:“你可以与那个外国人说几句话。”孩子大胆地说了,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与外国人没法沟通,因为听不懂。于是,爸爸就与孩子说:“你看,你在学校就应该好好学习了吧?不好好学习外语,你就没法与他们交流啊。”从此,孩子回去后就好好学习啦。

2.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

看看青少年周边的孩子们:喜欢天文的孩子物理好,喜欢阅读的孩子作文好,喜欢旅游的孩子地理好,喜欢逛庙的孩子历史好,喜欢做点小买卖的孩子数学好,这就说明“习”的重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学知识的实践环境,需要青少年家长来营造,需要老师来营造。

因此,影响孩子是否爱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其一,是否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其二,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其三,是否具备学习动机;其四,是否有学习目标。

学习认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都不能靠“讲道理”来传授给孩子,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只要在应用上多下工夫,孩子自然就会好好学习。

孩子每天在上学,每天在学校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他们所学知识最直接的实践是“考试”。参加考试,考了第一名,同学羡慕、老师表扬、家长奖励,那种内心的喜悦太美妙了。为了保持住这样的快乐和喜悦,为了不断体会这样的快乐和喜悦,就要更加努力去“学”。他学了就能用,用了就高兴,高兴了就回来学,来来回回时间长了,他享受这种感觉的时候他就不愿意退步下来了,他怕老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他,这就是为什么学习好的孩子越学越好的原因。

但毕竟第一名只有一个,前五名只有五个,通过考试能够体会到被人羡慕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但这并不代表考试就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如果你的孩子并不是前五名的孩子,他想体会到考试的快乐,请家长记住:“自己和自己比、这次和上次比、今天和昨天比”,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进步,没有进步也要给孩子找出进步,当孩子发现他每次都有进步,这也是考试“习”的快乐。千万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3.玩≠玩物丧志

孩子的实践除了考试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方面是学会玩。很多家长不理解,因为对于大部分中国家长来说都是说玩物丧志,很多家长最爱抱怨的是“孩子不好好学习,很贪玩”。家长们,“你工作累了玩吗?你平时看电影吗?打麻将吗?KTV吗……”成人工作累了后,还需要靠玩来调节,何况青少年呢?现在最累最苦的不是成人而是孩子,你看看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大街上除了清洁工就是去上学的孩子,晚上9点钟,很多成人已经在家里看电视了,很多孩子骑着自行车才刚刚下了晚自习。

有人曾经问过一个初中生,你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意义?他想了想,回答说,是为了考试,在考试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听了这话,我很羞愧!我们培养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存有这样的认识,这真是教育的悲哀。“学校是育才的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然而,在考试的指挥棒下,青少年急功近利地学习,知识至上,分数至上,培养了这样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其实也不足为怪。怪只怪在青少年在彻底忘记教育意义的同时,浑不知自己竭力所为竟也在有意无意地戕害着人类的未来。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