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有位著名的数学家,提出了一个古怪的题目。他说:从A点到C点这段距离,要经过这两点的中间点B。若是要到B点,你就会经过A和B的中间点E,若是经过E……如此无休止地数下去,你就永远到不了C。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会笑。实际上,我们加以分析便会发现,从地点A到地点C,只需要直接走就可以了,为何要数中间点B呢?
这两个地点的中间点,就是数学家给我们找的额外的事情。这个额外的事情与直接到地点C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尽管所有线路都没错!
因此,我们若是一直浪费在那些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就会永远到不了终点!生活中的事情又何尝不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不要一心二用,这个话语虽然已经耳熟能详,但它确实是很有用的。比如像现在我边写边听音乐,边注意有没有新消息就是很不好的习惯。注意力的集中,掌握诀窍,任何问题不会太难。
有人提出了一些提高注意力的话,一是明确活动目的。要有了明确的目标,注意力就有了集中的方向。比如,你今天如果对自己有这个要求,我要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将这一讲的内容基本上一次都记忆下来。当你有了这样一个训练目标时,你的注意力本身就会高度集中,你就会排除干扰。
在军事上把兵力漫无目的地分散开,被敌人各个围歼,是败军之将。因此,需要集中兵力消灭敌人。这与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一样,将自己的精力漫无目标地散漫成一片,永远是一个失败的人物。学会在需要的任何时候将自己的力量集中起来,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天才品质。培养这种品质的前提,是要有这样的目标。
有了这种目标,就会给自己设置很多训练的科目,训练的方式,训练的手段。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完全有可能通过一个暑期的自我训练,发现自己和书上所赞扬的那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一样,有了令人称赞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大家都听说过牛顿煮鸡蛋的故事吧。有一次,牛顿在工作室里做实验,吃饭的时间早就过了,可是他还没吃饭呢。牛顿的助手心想:牛顿呀准是忘了吃饭了。于是,他拿了几个鸡蛋,送到工作室里去,在牛顿的耳朵旁边轻轻地说:“瞧您,到现在还没吃饭。这里有几个鸡蛋,您自己煮一煮吃吧。”“啊,谢谢您,您把鸡蛋搁这吧!”牛顿还是一个劲儿在做实验。不知道过了多久,牛顿觉得肚子在咕咕叫,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没吃过饭呢。他随手拿了一个鸡蛋,嗯,把鸡蛋煮一煮吃了吧。他把小锅放在炉子上,又做起实验来,一直把实验做完。“嗯,鸡蛋该煮熟了吧!”牛顿揭开锅盖一看,哎呀,这是怎么了?怎么锅里一个鸡蛋也没有,却有一只挂表呢。原来牛顿专心做实验,随手一抓,把挂表当作鸡蛋,放到小锅里去煮了。
大家在休息和玩耍中可以散漫自在,一旦开始做一件事情,就需要迅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也是一种才能。就像一个军事家迅速集中自己的兵力,在一个点上歼灭敌人,这是军事天才。我们知道,在军事上,要集中自己的兵力而不被敌人觉察,要战胜各种空间、地理、时间的困难,要战胜军队的疲劳状态,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各种集中兵力的具体手段。同学们集中自己的精力、注意力,也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手段。
不要受自己和他人的不良暗示。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有的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从小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的青少年自己可能也这样认为。我们一定要清除这种观念。
如果你现在比较善于集中注意力,那么,那些天才的科学家、思想家、事业家、艺术家在这方面肯定还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你还有不及他们的差距,你就要想办法超过他们。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只要你有这个自信心,相信就可以具备迅速提高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我们都是正常人、健康人,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受干扰,排除干扰,肯定可以做到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希望同学们对自己实行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相信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曾经给自己立下这样一个训练科目,到城门洞里、车水马龙之处读书。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同学们一定知道,一些优秀的军事家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非常沉静地、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判断战略战术的选择和取向。生死的危险就悬在头上,可是还要能够排除这种威胁对你的干扰,来判断军事上的部署。这种抗拒环境干扰的能力,是需要青少年训练的。
要在各种干扰中训练排除干扰的能力。不管环境多么嘈杂,青少年们在阅读和学习科目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己对周围的一切因素置若罔闻。
在这里要排除的不是环境的干扰,而是内心的干扰。环境可能很安静,在课堂上,周围的同学都坐得很好,但是,自己内心可能有一种骚动,有一种干扰自己的情绪在活动,有一种与学习不相关的兴奋。对各种各样的情绪活动,要善于将它们放下来,予以排除。这时候,青少年要学会将自己的身体坐端正,并放松下来,整个面部表情也放松下来,也就是将内心各种情绪的干扰随同这个身体的放松都放到一边。内心的干扰比环境的干扰更严重。
在课堂上,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够始终注意力集中呢?为什么有的同学注意力不能集中呢?除了有没有学习的目标、兴趣和自信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不善于排除自己内心的干扰。有的时候并不是周围的同学在骚扰你,而是你自己心头有各种各样浮光掠影的东西。青少年要训练去除他们的能力,如果你就是想浑浑噩噩、糊糊涂涂、庸庸俗俗过一生,乃至到了30岁还要靠父母养活,或者你就是想混世一生,那你可以不训练这个。但是,如果你确实想做一个自己也很满意的现代人,就具备这种事到临头依然能够集中自己注意力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在各种环境中不但能够排除环境的干扰,同时能够排除自己内心的干扰。
大家经常会在桌子乱的时候收拾书桌,这是为了用视野中的清理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那么,你同时也可以清理自己的大脑。你经常收拾书桌,慢慢就会有一个形象的类比,觉得自己的大脑也像一个书桌一样。大脑是一个屏幕,那里面堆放着很多东西,只要将在自己心头此时此刻浮光掠影活动的各种无关的情绪、思绪和信息收掉,大脑中就会留下你现在要进行的科目,就像收拾你的桌子一样。
当你将思想中的所有杂念都去除的时候,瞬间你就能进入了专一的主题,你的大脑也被充分被调动起来,你才有才智,你才有发明,你才有创造,你才有观察的能力、记忆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如果不是这样,你坐在那里,十分钟之后脑袋瓜里还是车水马龙,还是风马牛不相及,还是天南海北,那么这十分钟就被浪费掉了。再有十分钟,不是车水马龙了,但依然是熙熙攘攘的街道,又十分钟过去了。到最后学习开始了,难免三心二意,效率低。这种状态我们一定要坚决改掉,要善于迅速进入自己专心的主题。
自己在一个时间内盯视一个目标,而不被其他的图像所转移,就可以训练在一段时间内虽然有千万种声音,但是你能集中聆听一种声音。大家也可以在整个世界中只感觉到太阳的存在或者只感觉到月亮的存在,或者只感觉到周围空气的温度。这种感觉上的专心训练是进行注意力训练的有用的技术手段。
同学们都会意识到:平时自己理解的事物、有兴趣的事物,当我们去探究它、观察它时,就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比如说我喜欢数学,数学课就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因为我理解,又比较有兴趣。反之,因为我不太喜欢化学,缺乏兴趣,对老师讲的课又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就有可能注意力分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策。正的对策是,我们要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利用自己的兴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而对那些自己还缺乏理解、缺乏兴趣的事物,当我们必须研究它、学习它时,这就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训练了,需要多花点精力去认识它。
首先,同学们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任何不理解的环节,你不要在这个环节上停滞不前。这一点不懂,没关系,接着听老师往下讲课。你在研究一个事物的时候,这个问题你不太理解,不要紧,你接着往下研究。你读一本书的时候,这个点不太理解,你做了努力还是不太理解,没关系,放下来,接着往下阅读。千万不要被前几页的难点挡住,从而对整本书望而止步。实际上,在你往下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后边大部分内容你都能理解。前边这几页你所谓不理解的东西,也会慢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