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注意你的思想,思想影响你的行为,行为影响你的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因此,我们先要自己养成注重细节的思维。自己先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一个人干什么事,都存在着马虎、凑合的思想,那么就干不好任何事。有的人思想不重视,认为无所谓,行动上也就不按着要求去做,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其结果是不出事是偶然,出事是必然的。其次是行为要规范,行为规范要从小事做起,有的人工作不认真,不注意细节,总认为小事不值一提,不是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吗?最后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岗位行为规范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严格按规定去执行,按规定去操作,上标准岗,干标准活。通过长期严格地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行为规范成了自觉活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减少好多不必要的麻烦。
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1917年修建的6层洋楼,这座名叫“景明楼”的楼宇在度过80个春秋后的一天,该楼的设计者——英国一家设计事务所远隔万里来信一封,告知:景明楼为本所1917年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还有一个故事,台湾有一位博士,在意大利某名牌鞋店买鞋。最合脚的尺码已经卖完了,只好选了一双小一号的,但有一点儿紧。反正鞋穿穿会松的,于是要掏钱买,可售货员拒绝卖给他,理由是顾客试穿时表情不对劲,“我不能将顾客买了会后悔的鞋子卖出去”。1992年美国国家品质服务奖的得主——丽滋·卡尔登饭店,在全球联网的电脑档案中,详细记载了超过24万个客户的个人资料。这就对细节的严谨。
著名作家汪中求先生就曾讲过几个关于细节的例子:有一次他在一所财经大学讲课,课间我们做过一次小小的测试,一个班50位大四的学生,每人模拟填写一份增值税发票,结果填写完全正确的只有两人。作为学生,一张票据十几个栏目填写错了一两个栏目,老师还会给个七八十分;但作为企业的职员,发票填错一栏,整张票就作废,那就是0分;如果填写错了没有被及时发现,那就麻烦大了,就不只是0分的问题了。如果你去公司财务部就职,发票若老是开错,我看你就该走人了。
以上是忽视细节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可见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细节足以让我们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几个因为注重细节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早在我国开发大庆油田时,日本人就特别能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1966年7月,《中国画报》有王铁人头戴瓜皮帽的照片,日本人就推断出此地为零下30度的东北地区;又根据运原油的列车上灰层的厚度,测出油田与北京的距离,认定油田应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1966年10月,《人民中国》刊登出宣传王进喜的文章中,透露出一个叫“马家窑”的地名,日本人便推出大庆在安达车站附近;王进喜原在玉门油田,1959年参加国庆观礼后就销声匿迹了,又推断出大庆开发时间为1959年9月。这次调查的成功,使日本后来在中国石油工业进口设备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大获全胜,几乎垄断了我国石油设备进口市场。
德国人的严谨也是有目共睹的。有一次,汪中求先生与从德国回来的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谈起留德的感受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德国人的严谨,德国人对任何工作细节的关注。他还说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现在德国的高速公路有的还是希特勒时代修筑的。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了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在北京、广州都发生过乘客掉下地铁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意识到离站台边的远近,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一不注意就会靠近轨道,危险!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德国人与日本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细节的关注足以让我们惊讶,也值得我们学习。而世界上的伟大与成功正是来自对细节的关注与思考。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1666年,23岁的牛顿还是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三年级的学生。看到他白皙的皮肤和金色的长发,很多人以为他还是个青少年。他身体瘦小,沉默寡言,态度严肃,使得人们更加相信他还是个青少年。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和整天写满怒气的表情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黑死病席卷了伦敦,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那确实是段可怕的日子。大学被迫关闭,像艾萨克·牛顿这样热衷于学术的人只好返回安全的乡村,期待着席卷城市的病魔早日离去。
在乡村的日子里,牛顿一直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惑:是什么力量驱使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为什么月球不会掉落到地球上?为什么地球不会掉落到太阳上?
在随后的几年里,牛顿声称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坐在姐姐的果园里,牛顿听到熟悉的声音,“咚”的一声,一只苹果落到草地上。他急忙转头观察第二只苹果落地。第二只苹果从外伸的树枝上落下,在地上反弹了一下,静静地躺在了草地上。这只苹果肯定不是牛顿见到的第一只落地的苹果,当然第二只和第一只没有什么差别。苹果落地虽没有给牛顿提供答案,但却激发了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思考一个新问题:苹果会落地,而月球却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苹果和月亮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
第二天早晨,天气晴朗,牛顿看见小外甥正在玩小球。他手上拴着一条皮筋,皮筋的另一端系着小球。他先慢慢地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后小球就径直抛出。
牛顿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两种力量作用于小球,这两种力量是向外的推动力和皮筋的拉力。同样,也有两种力量作用于月球,即月球运行的推动力和重力的拉力。正是在这两种重力作用下,苹果才会落地。
牛顿首次认为,重力不仅仅是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作用力,也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吸引力。他深信炼金术,认为物质之间相互吸引,这使他断言,相互吸引力不但适用于硕大的天体之间,而且适用于各种体积的物体之间。苹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着轨道围绕太阳运行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人们普遍认为,适用于地球的自然定律与太空中的定律大相径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沉重打击了这一观点,它告诉人们,支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是很简单的。
牛顿推动了引力定律的发展,指出万有引力不仅仅是星体的特征,也是所有物体的特征。作为所有最重要的科学定律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数学公式已成为整个物理学的基石。
细节也是一种习惯,人们常说“学习认真、仔细”,就是学习中的良好习惯,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习惯,比拥有巨额财富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