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未必是一帆风顺的,不同的时刻,就会有不同的境遇。但是,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在顺境时怎么做,而是看他在逆境时怎么做。在生活中,现实依旧残酷,除了鲜花之外,也总是伴随着泪水。
有时候会有人抱怨,现在社会是一个追求学历的社会,很多人往往因为自己读的不是名牌大学而表现出灰心丧气,感觉自己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况。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是如此的话,那么迎接你的未来就会真的变成这样。但是,我们并非认为自己是一个三流青少年,那么我们就不会成为三流的人,其实,如果真的用心,我们也能创造出一流的生活。
实际上,即使你是从一流的大学毕业,也未必真的能找到一流的工作。梦想是由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幻想出来的。让我们看一下具体的事例,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据说,有一位名牌大学的学生,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外交翻译官。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刚分配时她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份别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到后来才知道,她担任的工作只是个电话接线员,一个被别人看不起也最没有前途的岗位。
这个时候,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慢慢学着喜欢这个岗位。她把使馆里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和工作都记在本子上,一有时间就默诵,她还试着记住使馆工作人员家属的电话和姓名,最后,还尽可能掌握大使馆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外出情况。每当有电话打进来,她总是以最快速度接听,要找外出的工作人员的,她会告诉对方他外出了,什么时候可能回来,而这些是其他人都做不到的。她快速、准确的服务,不仅使得使馆工作人员得到很多方便,而且当地许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对她赞不绝口。
后来,大使也注意到这个工作非常努力的姑娘,每次外出工作时都不忘告诉她。而且,在大使的推荐下,她成为英国一家著名媒体的翻译。不久,她又以出色的表现成为美国驻华联络处翻译人员,并受到外交部嘉奖。后来,她成了一所大学的副校长。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积极的心态,可以造就幸福的生活。可以选择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而最终改变命运。
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心态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别太在意自己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所以总是失意的时间比较长,得意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有时候受点磨难并不是什么坏事,那是为了以后得到更大的收获,所以要学会转变心态,千万别一直抱怨自己怎么活得这么累,干得这么辛苦;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因为心理上的痛苦无形中会加剧工作生活的劳累,所以长此以往,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快乐。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转变心态,心态转变了,外面境界就会变好。多想想那些连衣食住行都处于极度贫乏的穷苦人,想想那些躺在医院病床上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想想那些受人冷眼歧视的乞讨者;再想想那些真诚关心爱护我们的家亲朋友,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至少拥有一个健康、温暖、自豪的成长环境。
除了上面所述之外,青少年还要培养自己感恩的心。没有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帮助,青少年是不可能拥有今天的一切的。顺境中的青少年一定要懂得感恩,逆境中的青少年同样也要学会感恩,把它看作砥砺自己的意志和去除自己的不良习气的一种锻炼,它是从反面来成就和帮助自己的。如果青少年能够细细体会这番话,那么,人生便不会感觉有丝毫的灰暗。忘掉那些不快,一切从“心”开始,努力去拓宽自己的心量,心存善良,安守本分,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善待身边的人,多去亲近正直善良的朋友,命运就会一直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这样的心灵,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健康。消极的心态,却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这样的心灵,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甚至会夺走生活中已有的一切。”
美国成功学院曾经对100名世界知名的成功人士做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态能够决定成功的85%。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也说过;“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而已。”伟人之所以伟大,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积极心态下所付出的努力。可见,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每个人都会改变。在改变自己的世界里,同样也会收获到成功的果实。
那么什么是心态呢?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荀子说:“心者,形心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思就是说“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我们回想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同样都是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却有好坏优劣之分;学习不好,不是智力问题,不认真做作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真”是什么,认真并不是智慧,而是“心态”!同样是青少年、教师,有人为三好青少年、优秀教师,有人却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真正的区别仅在于谁更积极、更努力、更负责,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积极、努力、负责都是“心态”。领袖伟人、英雄模范,他们的成就,取决于付出甚至牺牲的多少,确确实实来源于心态,而绝非方法问题。
面对相同的夕阳,李商隐低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叶剑英则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日青山夕照明。”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境界。正如叔本华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的确,任何事物都存在自己的两面性,其关键就在于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你是积极的,那么,你看到的就是乐观、向上、幸福的一面,你的人生也将会是成功的;如果你是消极的,你看到的就是沮丧、悲观、灰暗的一面,你的人生也就是黯淡无光、没有色彩的。所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同时也决定你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事物的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是却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只是人不能因为自己消极的态度而错待自己。
心态如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定式和情境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不经常加以调适,我们的心态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消极。因此,面对变化着的人的心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调节,有必要也有能力做心态的主人,持之以恒地朝着一个确定的调试目标,坚持调节和控制不良心态,奖励并巩固积极心态,最后形成一个稳定而协调的心理状态。改变自己,实质就是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世界,就是改变世界对自己的评价。
海伦·凯勒的故事感动了亿万人,作为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她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海伦·凯勒诞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她天生聪明伶俐,出生不到六个月,便能清楚地说出“tea”(茶)、“water”(水)“doll”(布娃娃)等几个单词,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锐。
刚满周岁那年的一个傍晚,母亲趁着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把海伦·凯勒从浴盆里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一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着,看着,看得特别入神,眼珠子一动也不动,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了海伦·凯勒的那种眼神,但是在母亲的眼里,树影只不过是一种平常而又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么大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不停地哇哇大哭起来。母亲知道女儿受到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到怀中,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得以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之后,母亲一个人静静地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整个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之心思,甚至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了!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终究没能维持太久。当父母亲正兴高采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时候,不料,十九个月的时候,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既看不见又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更何况海伦·凯勒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呢!可能,海伦·凯勒的爸爸妈妈当时能够猜测,也可以想象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到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
后来遇到的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得非常融洽,而且莎莉文老师还教海伦·凯勒学会了认字。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莉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萨勒老师(郝博士),郝博士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形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甚至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功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做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的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过生活。
1968年,海伦·凯勒去世,她终生致力于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了全球。她写了许多书,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莎莉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传递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她去世后,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列夫·托尔斯泰说:“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
面对整个生命,教育就凸现出其魅力所在,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
海伦·凯勒若是没有改变自己的信心,即便有老师帮助,也不能成功。
目标是积极心态的主要标志。没有目标,我们的热忱便无的放矢、无处依归。有目标,才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才能使心态更加积极。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做了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97%的人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3%的人,有清晰的目标,并有落实的计划。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令人非常吃惊:原来那97%范围的人除了长了10岁外,在工作、生活、个人成就上就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功,并且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材料,做了5000多次实验都失败了,面对记者的采访,爱迪生说:“我不是失败了5000多次,而是我知道有5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我还要继续下去。”经过10000多次的实验,他终于选出了钨丝,给人们带来了光明。所以,今天的生活状态不是由今天所决定的,它是我们过去生活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不由未来所决定的,它将是我们今天生活目标的结果。
也许正是由于青少年的可爱、上进,包括这个年龄段的顽皮,才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和历史。所以,从日常做起,从周围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青少年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不要吝啬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赞美、每一次鼓励、每一份激情,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观,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根据自己喜好来确定最崇拜的人,明确让自己崇拜的原因,找出被崇拜人成功的原因,并且把自己的目标就定位在所崇拜人的位置,为此去追逐目标,具备成功的素质,再去做事。或许倾心的付出和执着地追求,并不一定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但是这种体验的本身就是创造完美宝贵财富的过程,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要执着地坚信:只要努力,我会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韦恩·W.戴埃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几乎热爱生活的每一天内容,并且从不抱怨生活,悲叹命运。如果需要改变现实,他们便积极努力,从中获得乐趣,他们是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在他们的性格词典里找不到忧虑这个词,他们希望与别人愉快生活,不寻求赞许。
教育家魏书生也教育他的同事:“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暗示,其力量之大、之深刻,不容忽视。积极成功的良性循环与消极失败的恶性循环,区别在于环境,“孟母三迁”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都无不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我们更要注意自身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消极环境的感染和影响。要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主动向积极的地方靠拢,同时远离、拒绝消极。如果遇到无法选择的情况,就要用坚定的信念过滤身边的事物,抱定积极的心态。①多读立志书籍、名人传记及观看相关音像制品,使自己处身于所营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感环境之中,少读或不读消极情绪的东西,并时刻拒绝不良思想的侵入。②与积极向上的人多交往。与人接触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课。与之相交往,所言所想、所见所闻,都是积极乐观的,可以受到积极心态感染,使思想开朗豁达,不给消极心态以滋生的土壤,特别是与事业学业有成的人交往,观察他们、模仿他们,向他们请教,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像他们一样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③坚定信念,不要与消极心态者来往密切。用善意和热情对待每个人,但不要与消极的人来往密切,否则,消极会乘虚而入,一切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
选择好你注意的焦点,即凡事都要积极思考,将注意的焦点完全集中在你想要的结果上,千万别把焦点放在你不想要的事情上。心理学上有一个“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原因在哪?不是他的技术有问题,而是他的心理有问题。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绝不能失败;而以前表演,他只是想走钢索这件事,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按照神经语言的“视窗”理论解释:你注意到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注意积极的一面,得到积极的信息,形成积极的心态。为此,青少年需要锁定目标的焦点,坚定自己的信念,将假设目标实现后的成功感觉映在脑海里,并让自己跟着“感觉”走,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优势,发掘内在潜能,每一件小事都将变得有意义,工作生活就会因此而充满乐趣与活力,这样就使人可能采取最与众不同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甚至是直觉的方式实现目标。美国19世纪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人们的意识会产生一种“心理导向效应”,即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接受外界暗示,通过语言、形象的传播媒介树立形象的欲望。因此,我们用语言在我们的心上写什么,我们就将是什么。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有很强的可塑性,这需要家长、学校和青少年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鼓励青少年,心理按摩法就是很好的例证:让青少年为自己写座右铭,即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誓言。我们常说“言必行”,意思是说话要算数,说过就要做到,这句话道出了更深一层意思,这就是语言有着非常明显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在进行誓言的设立时要注意用肯定的语气写清第一人称“我”的个人目标是什么。比如我一定要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勤奋刻苦、勇敢团结、温和友善的好孩子,一个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受人喜爱的好孩子,一个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好公民。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要成功,等等。誓言在练习时可把它写在纸上放在桌脚、床前、镜子旁、文具盒里、衣兜里等处,每天早晚都要大声或静默自己的誓言,并且定期地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常用自我激励性的话提醒自己,久而久之,便会融于自己的身心,抑制消极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在心灵深处形成强大的内动力,从而解除心理包袱,采取有意义的行动,乐观面对每一天。总之,只要青少年拥有充足的成长资源,那么,他们一定会成长得很好、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