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三、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每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多少财产,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不是自己能决定得了的,其实,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他人。你的生活、你的未来只属于你自己,再好的家庭,再多的财产,再能干的父母,只能陪伴在你身边,却不能代替你走完人生的路。必要时给自己一个趔趄,只要不轻言放弃,做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青少年,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自立、自信、自强,努力拼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主旋律。只有学会自立,增强自信,自强不息,才能做生活的强者。

1.自立

所谓自立,就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生活和事业上努力奋斗。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不但在生活上要自立,在事业上也要自立。我们常说:“自力更生”,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原来的状况。一个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帮助,但是,归根到底,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更要坚持“自立”的精神,别人的帮助只有在你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爬多高,在人生的战场上能够取得多大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的自信心。一个人不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做何种伟大事业,要想取得成功,他首先必须得做人成功,必须成长为一个正常的具有善良品性、具有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完善的人,也就是说他必须是一个有尊严和有自信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打工者,也同样如此。

2.自信

所谓自信,就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自信心就是确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并坚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不是天生的,更不会随心所得的,它是需要逐渐培养的。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概率成正比,自信心越强,越能够不畏失败,不怕挫折,不懈进取。自信心越强,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无限的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名家名言

萧伯纳曾说:“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曾经有哲人说过:“自信心是美好生活的源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培养自信心尤其重要,其主要的表现和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当他人向他交代任务,布置工作时,总是用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向上的语言回应,并愉快地接受。如,对家长、老师交代任务时说“我有把握完成”“我能胜任”“我肯定能做好”“我一定能克服困难”等;②走路时,要挺胸抬头,眼睛注视前方;③与人交流时,第一反应是眼球向右向上;④有一颗平常之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冷静地去面对,积极寻找各种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表现出一副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的样子;⑤有明确的学习和成长目标(成长目标包括生理、心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

一天,一个印第安小孩捡到一枚鹰蛋,把它放在松鸡窝里,后来小鹰和其他小鸡一起被孵了出来,并一同茁壮成长,整日都在土里刨食吃。有一次,小鹰看见一只大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那双金黄色的翅膀只要轻轻地一动便能穿入云霄。这让小鹰感到羡慕不已,它向松鸡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那是一只鹰。它也想像鹰那样到高空中去翱翔,但却只能拍打几下翅膀,抖抖羽毛,怎么也飞不起来。从那以后,它再也不想锻炼高飞了,直到慢慢地老死。既然是鹰,本来可以到空中飞翔,可小鹰为何飞不起来呢?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缺乏自信心和艰苦的磨炼。人们把这种本来有好的素质,却由于不利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缺乏自信心和锻炼,最终惨败的现象称为“鸡孵效应”。

对此,成功学理论指出:“自信是成功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是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发动机。”无数事实也证明:成功者都是自信者,越是成功的人,自信心越强。对青少年来说,你要想成为将来的成功者,现在就必须做一个自信者。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居里夫人说“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就是要有成功的信念。

3.信念

信念到底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脱口便能说出一连串的话,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意义却并不十分清楚,就像“信念”这个字眼大家都常用,可是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它的真正含义。信念,就是人们对于某件事有把握的一种感觉,譬如说,当你相信自己很聪明的时候,那么,你说起话来的口气便十分有力量:“我认为我很聪明。”当你对自己的聪明很有把握时,就能充分发挥脑力,作出好的成绩来。对于任何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即使不然也能从别人那里问得答案;然而自己若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亦即没有坚定信念或对自己实在没有把握,那么就很难充分发挥自己本身所拥有的各样能力。要想了解信念其实并不难,不妨从信念的最初形式——念头——来谈起。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念头,不过可不都是深信不疑,青少年可以拿你自己为例来作个解说。当你认为自己长得挺吸引人的时候,你说:“我很吸引人。”这可能只是个突发的念头而已,若要成为一个信念还得根据你相信这句话的程度而定。如果你说:“我并不怎么吸引人。”这话意思就有如:“我没多大信心自认为长得吸引人。”然而你要怎样才能把念头转化为信念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假设你把念头想象成一个没有桌腿的桌面,当一个桌子没有了桌腿就不足以称为桌子,同样地,信念若没有支撑就不足以称为信念,而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念头而已。

如果你自认为长得吸引人,请问你何以敢如此有自信?难道你是有什么样的“依据”支持你这么说吗?若是有,这就构成你信念的支撑,使你有把握敢这么说。你到底是有什么样的依据来说明这一切呢?是有人告诉你很吸引人吗?是你从镜子中所见并跟周围那些也具有吸引力的人比较过?还是走在街上不时有人向你投以羡慕的一瞥?不管你有多少这类的依据,除非你把它们归之于“你有吸引力”这个念头的名下,那才足以构成这个信念的支撑桌腿。一旦你明白了我们所打的这个比方的真正所指,不妨检视一下自己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想想如何可以改变自己不喜欢的信念。

从上面所说的可以知道,只要有了足够的支撑——足够的依据或参考——差不多没有什么是不能建立成信念的。讲到这里,大家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你相信人性本恶,当与人打交道时常常担心会吃别人的亏,还是相信人性本善,只要对人好别人也会同样地对你好?答案是——不管哪个是对,哪个是错,重要的是哪个能帮助你过得更快乐。也许周围的人可以帮你提供答案,让你对自己的看法更加自信,但这些是否能使你日常的生活过得更积极呢?当然,个人的经验是最有用的,然而这些个人经验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是看书、听录音带、看电影、听别人说的还是纯粹来自于自己的想象?这些再来的依据必然会激起我们的情绪反应,其程度的强烈自然会影响到支撑我们信念的强度。个人的痛苦或快乐经验会带来情绪上很大的反应,反应越强,其提供信念的支撑越坚固;另外,个人类似经验的多寡也深深影响信念的强弱,不用说支持一个信念的依据越多,所形成的信念就越强固。这些构成你信念的依据需要精确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为你所用呢?

其实,不管它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是坚定的还是摇晃的,这没什么关系因为经过个人的认知,就算是再强固的个人经验也必然会被扭曲的。由于人类具有这种无中生有的扭曲本领,因而寻找构成信念的依据可以说是没有穷尽的。我们不要管这些依据的出处,不要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把它当成真的去接受就能发挥效果。当然,若是我们的信念是消极的,哪怕是再假的依据,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既然我们有能力运用想象的依据,来推动自己向前追逐美梦,那么只要想象得越活灵活现,好像它就是真的一样,就能使我们越容易成功。何以会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我们的脑子根本分辨不出何为真实,何为生动的想象,只要我们相信的程度越强烈,并且反复地练习,我们的神经系统便会把它当成真的,即使它是百分之百想象出来的。很多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有这种能力,他们能无中生有,得出可用的依据,因而有充分的把握,做出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来。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拥有足够的信念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知道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不管一个人认定自己“如何的不行”“如何的没有能力”“如何的笨”……他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只是没有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而已。科学研究显示,人脑的能力,尚有九成以上未被用到。这就是杰出的人还可以更杰出很多倍。意识的能力有限,而潜意识的能力则是惊人的庞大——就看我们懂不懂得去把它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2)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处理面临的问题

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讲一下脑的运作原理:每个人的大脑都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不同的人相差不会超过1%~2%,所以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不是由神经元数目决定的,而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决定的。

一个人在出生之前,脑中的1000亿个神经元已经几乎全部准备好,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则是十分稀疏的。因为婴儿未能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他只会凭外界的刺激而制造连接网络。

任何声音、景物、身体活动,只要是第一次,都会使脑里某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生长,与其他神经元连接,构成新的网络。同样的刺激第二次出现时,会使第一次建立的网络再次活跃。就是说,新网络只能在有新刺激的情况下产生。一个人一生中,不断有新的网络产生出来,同时有旧的网络萎缩、消失。一个旧的网络,对同样的刺激会特别敏感,每次都会比前一次启动得更快、更有力。多次之后,这个网络便会深刻到成为习惯或本能了。

所以,如果同学们能每天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比如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大声说或在心里默说“我是最棒的”“我行”“我一定行”“我肯定行”……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对任何事情都充满自信,感到自己已经具备所需的力量和能力,过去畏难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在话下,即使碰到自己一时没有把握的事情,经过思考和努力也能做好。

(3)要有具体的目标

通过思考,参照自己的经历,你应该开始意识到,无论你对学习、生活中的某些领域多么有信心,也可能对其他的领域缺乏信心,比如:我常听到一些青少年说,我能学好数学,就是学不好英语。怎么办?在此,同学们要有一个信念:我既然能够学好数学,也一定能够学好英语。要知道,随着交通和信息的高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大大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了,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和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打交道,英语作为世界通行语言,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桥梁,可见学好英语多么重要。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相信同学们学好英语的动机会大大加强。

(4)要把握当下

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过去比作一张过期的存折,把将来比作一张不确定的期贷单,只有当下才是实实在在的现金。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对过去的失败和错误耿耿于怀,那他就会处于自责、懊悔和烦恼的状态中;如果一个人成天幻想将来如何如何,那就会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这两种情况都只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烦恼,耽误当下要做的事,使自己处于抑郁或焦虑的负性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因此,只有把握当下才是最实在的、最现实的,是能够给自己人生带来快乐成功的。所以,把握了当下,就是把握了将来,把握了一切。

(5)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现代心理学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或归因风格。也就是说,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乐观者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归因于自己。而且,他们认为,这些因素日后会持续存在,对他们以后能成功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起促进作用。因此,这种乐观的解释风格能够让他们积极地看待过去,吸收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例如,当乐观的青少年从老师那里得到表扬时,他会将老师的表扬归因于自己的良好品质,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而且不仅在这位老师的功课上,而且在其他老师的功课上也同样能取得好成绩。

同理,在经历消极事件或者面对令人不快的情形时,乐观的人会将这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与情境有关的因素。因此,他们会对未来继续保持乐观且自信的态度。例如,一个乐观的青少年因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很可能会对这一事情做出合理化的解释,比如说自己的身体状态不佳,或者归咎于路上堵车,或者说老师没有问明情况就批评他只是当时情绪不好,自己迟到并不是有意的,而且下次也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等等。

与这种乐观归因方式相反,悲观主义者不会把生活中所发生的积极事件归因于自己。假如一个悲观者考试得了一个好分数,他很可能会这归因于外部因素,可能是好运气、自己正好复习到了考试的题目、别人考试失误等。另外,悲观主义者倾向于把这归因于暂时性的,或者是与当时的情境有关的因素,因此,他们认为这种好事今后可能不会再降临在自己身上。

此外,悲观者会因为学习中不顺心的事情而责备自己。他们总认为,不幸的境遇和消极的事情都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他们认为,这种糟糕的事情今后还会发生,它们不仅会在类似的情形下,而且会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影响他们的快乐成功。

温馨提示

你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呢?如果你是一个悲观者,那就赶快行动起来,调整这种影响你人生快乐成功的人格特质,做一个乐观者,让快乐成功时时伴随你的左右。

4.自信≠自负≠自大

(1)自信不等于自负

自负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内容是一样的。一个自负的人正是因为内心感到不如别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为了掩饰自己的这种自卑,于是就事事争强,注重面子,故意做炫耀自己的事,与权威人物作对,或者违反规定,坚持己见,任性妄为等,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2)自信不等于自大

自大只是无知的化身。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青少年们可能观察到:越是那些知识丰富的人越谦虚,而那些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但到了真场合,他们就想方设法推诿退缩。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