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就个性的定义来说,据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的统计,就有50多种。
个性又称人格,原意是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身份,表现剧中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类似于京剧中的脸谱。如在京剧中红脸代表的是忠厚,白脸代表的是阴险狡诈,黑脸代表的是刚正不阿。传统的心理学沿用这个含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种种角色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个性的表现。所以,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一个人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将同时扮演很多社会关系的角色,如儿子、父亲、丈夫、同事、同学、朋友、上级、下级等。同样是父亲或领导,每个人的表现,如善与恶、利己与利他、可信与不可信、顺应与不顺应、理性与非理性、自信与不自信、高智能与低智能等,这些实际上都是一个人的个性表现。
人一生下来并不具备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如初生婴儿,只会吃、睡、啼哭、排泄。他们只有简单的感觉、知觉、情感和个性的最初表现,没有形成完整的个性,所以只能作为自然实体而存在,即自然人。婴儿与婴儿之间存在着个体特征的差异,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社会每分钟使成千上万的野蛮人问世,应该使他们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也就是说,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这个文明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形成的过程,是获得智慧、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
一个初生婴儿(自然人),如果把他放到非洲人的家中去养育,他最后就会形成非洲人的脾气、习性、爱好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如果把他放到美国、中国、印度或其他地方去养育,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具有这个地区、民族、家庭所共有的一些个性特征。如果一个婴儿从小就被剥夺了社会化(受教育)的权利,他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野蛮人”。兽孩就是野蛮人,没有教化过的人。很多媒体都报道过有关狼孩的消息,如有关记载说,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发现两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人随狼群奔跑,当地人很害怕,以为是妖魔,后来一位美国人跟踪到狼窝里,用武力驱走狼,救出了两只人形的“狼”,那是两个女孩,估计一个3岁,一个8岁。人们分析,她们是从小不幸被母狼叼走在狼窝里长大的。在她们身上,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全被埋没了:一无羞耻感,不肯穿衣服,强迫给她穿上,便用爪子把衣服撕破;二不会站立直行;三不会说话,不会笑(说话和笑是人的“专利”),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四不吃熟食,而且只会在地上舔着吃;五不肯睡床,不愿盖被,喜欢趴在地上睡,而且白天睡觉,半夜爬到户外嗥叫;六是嗅觉灵敏,不出汗,而且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
以上这些可以说明,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人不能离群索居或单独存在,离开社会环境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便不成其为人。人类个体终生与社会为伴,幼年依附于成人而生存,成年以后参与群体活动而生活,人的全部行为几乎都具有社会性。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等,不仅因他人的存在或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也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某种作用。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点。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因此也就形成了带有明显地区特色的个性特点。
1.民族间的差异——文化的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印刻着自己民族色彩的行为方式,如生长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剽悍强壮,狂放不羁,热情好客,擅长歌舞。不同的种族的特点更是分明。《读者》杂志在《一眼分出中、日、韩三国人》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如何在人来人往的国际候机大厅里通过观察把外形相似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加以分辨出来。文中说,如果是一群人在候机,只有一个人讲而大家都在听的群体一定是日本人,因为日本文化是集团主义的文化,他们具有集体优先的性格。他们服从集体,向集体妥协,希望把自己融入集体。因此,一个人一旦说话,其他人就会洗耳恭听。10个人中,八九个都在大呼小叫的,当然是韩国人,因为韩国文化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的文化,即使是代表在说话,他们也要各抒己见,而且要大声强调自己的主张。几个人在讲,其他人一边听,一边在环顾四周的群体一定是中国人,因为中国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但中国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故意装糊涂,不断地确认自己的位置,从而控制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明哲保身。另外,环顾四周是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无论到哪里,总是要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这是好奇心、安全感使然。
下面是《读者》转载的一篇文章,幽默的行文可以引发大家作出更深刻的思考。
日本的一家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300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10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个叫水原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幸好被亲人及时发现,水原被救了下来,没有死。正当水原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水原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水原的落选。正当水原一家人为此而高兴时,从公司又传来消息:水原被公司除了名。原因很简单,公司的老板认为:“如此小的挫折都经受不了,这样的人在公司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美国的一家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300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10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个叫汤姆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幸好被亲人及时发现,汤姆被救了下来,没有死。正当汤姆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汤姆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汤姆的落选。正当汤姆一家人为此而高兴时,美国各大州的知名律师纷纷来到其家中,他们千方百计地鼓动汤姆到法院告这家公司,让公司支付巨额的“精神损失费”,并自告奋勇地充当汤姆的辩护律师。
德国的一家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300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10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个叫肖恩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幸好被亲人及时发现,肖恩被救了下来,没有死。正当肖恩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肖恩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肖恩的落选。正当肖恩为此而高兴时,肖恩的父母却坚决反对肖恩进入这家公司。他们的理由毋庸置疑:这家公司工作如此差劲,进入这家公司对儿子的成长毫无意义。
中国的一家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300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10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个叫晓东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幸好被亲人及时发现,晓东被救了下来,没有死。正当晓东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晓东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晓东的落选。正当晓东为此而高兴时,晓东的父母却从商店买来锦旗和奖状。他们来到公司,远远地望见公司老板便跪了下来,他们满含热泪地说:“多亏你们救了我儿子,我们家世世代代铭记你们的大恩大德呀!”
可见,同样的事情在不同民族的人身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应。这就是民族个性的体现。
2.地区间差异——习俗的不同
人的社会化过程决定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
不同的地域更会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打上地域的印痕。人们都承认北方人憨厚、实在,粗犷豪放,单看体型也是高大健硕者居多;而南方人多数个子不高,细瘦单薄,聪明狡黠,心思细密。
有这样一则笑话:两个北京人,一个卖梨,一个卖萝卜。卖萝卜的喊:“好吃的萝卜赛过梨啦!”卖梨的喊:“又大又甜的梨,萝卜的价啦!”由此可见北京人的幽默。而上海人很精明,凡事精打细算,善于从小处着眼。一位戏剧表演艺术家在着意刻画一位上海人时是这样设计的:这位个子不高、身体瘦弱的上海小伙儿身穿一件羽绒服,脖子上翻出了小红领,手提一条二指宽一尺长的刀鱼,用一条细绳吊着,还跷起兰花指,处处显示出精明与细腻。
城市、农村不同的文化氛围也造就了孩子不同的性格。在《我们怎样做父母》(引自《读者》)这篇文章中,记录了一个小型的调查发现,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城里的孩子聪明、积极主动、活泼、反应快、自私、没礼貌、浪费严重;相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农村的孩子淳朴、能吃苦、为人热情、学东西认真、不爱说话、反应慢。
我国高校分布广,高校的性质不一,也使不同高校的学生染上不同的个性色彩。北京的男生不拘小节,见多识广,大方健谈;上海的男生干净整洁,头发梳理得油光可鉴,皮鞋擦得一尘不染,也许嘴里还常嚼着口香糖什么的。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基础和社会化进程不同,同一种文化或同一个地区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这也正是个性魅力之所在。
1.人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即兄弟姐妹若干个,在同一环境下长大,其个性也会各不相同。这就是说他们的智慧、能力、脾气、情感、意志等各不相同,也许哥哥学习特别好,既聪明又勤奋,也许妹妹接受能力很差,既怕苦又怕累等。根据对遗传最相近的同卵双生子的观察,他们在长相上几乎一模一样,穿戴也一样,连说话的声音、爱好也很相似,一般人很难判断谁大谁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父母都能辨别谁大谁小。最能区分同卵双生子的是他们各自的爱人,他们都能从微小的不同或各种感受中,如气味、动作等准确无误地找出自己的爱人。为什么呢?因为双生子遗传上仅仅是相似,而非绝对相同,生活条件相同而在接受知识(如读书看报、看电影等)以及交友等方面并非绝对相同,这些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都是导致他们具有微小区别的原因。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2.个性无法克隆
所谓克隆是指动物的无性繁殖,这是一种生育的突破。因此,克隆技术目前在世界上正处在生物领域的最前沿。自从英国克隆出羊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也克隆出了牛等动物。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将在21世纪实现克隆人的愿望,但遭到了各方人士的强烈反对。假如允许克隆人,多克隆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大科学家岂不也是一件大好事吗?然而,这种想法实在太天真了,即使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细胞拿来培育,还是会面临种种问题。其一,胚胎生长的环境是否与其母胎的环境一致?其二,这个“小科学家”诞生后其生长和发育环境是否与原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同样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经历呢?答案是否定的。生存环境不能被“复制”,不同的环境塑造不同的个性,克隆人只能貌似而性异。所以,即便是从生物技术的角度能够“复制”一个生理上与你完全相同的“胚胎”,随着这个小“你”成长中的社会化进程,他逐渐变得不再是原本的你了。因为这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不可能重复你成长的历史,遇到的是新的时代,新的同龄人,新的社会风俗,新的学校制度与学习的条件,新的发展条件,新的发展机遇……所有这一切积累的结果,将凝缩成一个完全崭新的“你”了,你想克隆你吗?除非你让历史重演!